《8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公开课精品教案及同步习题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中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所深深陶醉。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壮丽。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两首诗都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第一学段的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有关瀑布的其他古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搜集一两首跟瀑布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
(课件出示鹳雀楼)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2.简单介绍鹳雀楼的背景及诗人:其实这座楼本来并不出名,但有位著名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了下来,使这座楼声名远扬。
这位大诗人就是王之涣(688—742),他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8课学习《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孩子们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详细过程:(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楼的特点。
(2)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瀑布的壮观景象。
2. 学习《登鹳雀楼》详细过程:(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学习《望庐山瀑布》详细过程:(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展开想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部编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2.体会这两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4.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5.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壮丽河山、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二首古诗,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话题,导入新课。
1.提问: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有: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
同学们会背关于它们的古诗吗?2.播放幻灯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简介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断句,并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问,老师在幻灯片中标出。
4.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与大家交流讨论结果。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再次自由读古诗,读后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2.质疑、解疑,理解重要字词的含义。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了什么道理。
四、仔细品读,尝试背诵。
1.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观察点在哪里?鹳雀楼、夕阳、山峰、黄河分别应在什么方位?2.看图想象诗人看到的景象。
3.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请同学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
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教案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教案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知识点及同步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ān chuān rì zhào xiānɡ yān ()()()ɡāo lóu jìn lì yī cénɡ()()()二、按要求填词语。
天高地远(含反义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风风光光(AABB)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写出下列字的反义词。
上——()入——()生——()前——()落——()有——()四、猜写字义。
1.白日依山尽。
白日:()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尺:()五、数笔画填空。
“烟”共画,第5画是,组词。
“照”共画,“楼”共画,第3画是,组词。
第5画是,组词。
“炉”共画,最后1画是,组词。
六、我会补写句子。
白日(),日照香炉生紫烟,黄河()。
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目,飞流直下三千尺,更上()。
___________________七、课文内容我知道。
1.《登鹳雀楼》描写的是什么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八、阅读。
小路娃娃,伤心地哭了。
为啥为啥?有人随地扔垃圾,她的脸脏了。
小路娃娃,开心地笑了。
为啥为啥?她的脸干净了,环卫工人扫掉了杂物。
1.短文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小路娃娃为什么“开心地笑了”?在短文中用“______”画出相关的句子。
3.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小路娃娃永远开心地笑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教案反思与练习
《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默写《望庐山瀑布》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生紫烟”“挂前川”,体会“飞流”“直下”“落九天”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设计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701-76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1、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
(指名回答)3、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
(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4、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
请看光碟。
5、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
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
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
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
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6、看了这些优美的风景,你想说什么?三、初读,检查预习1、全班自由读。
2、学习生字,分别是庐、瀑、炉。
3、师范读全诗。
学生边听边学习老师的读法。
4、指名读,师生纠正错误。
4、全班齐读这首诗。
四、合作探究1、师:刚才检查了同学们的读,老师看出同学们的预习做得很好。
下面,我们该做什么了?(学生回答)理解诗意。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同步辅导
8.古诗两首课题解读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凝结着诗人真挚的情感。
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都是美与情结合的精品。
《登鹳雀楼》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为我们描绘了壮丽的大好河山。
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这些沉甸甸的感情吧!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背景资料1.王之涣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鹳雀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
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生字天地[会写的字][笔顺]楼[书写]左窄右宽。
右上横短,“女”末笔横长,两端超出上部,托住上部。
[字义]①两层以上的房屋。
②楼房的一层。
[扩词](楼房)(楼道)(高楼)(大楼)[形近]搂(搂住)(搂柴)[书写]左窄右宽。
部编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二首古诗,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
我们先到这座亭楼里坐坐,歇歇脚,欣赏一下它周围的景色吧!你们知道这座亭楼叫什么名字吗?(出示课件,学生自由讨论)2.揭题: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的鹳雀楼。
3.简介作者和鹳雀楼。
二、自读古诗师: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鹳雀楼的美景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古诗吧!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师: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都提前读过。
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么样?1.出示生字词,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这么多的生字,你们能帮它们找找朋友吗?(学生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师:大家不仅会读,还能给它们口头组词,真是太棒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3.学生自由书写,注意正确的笔顺,书写美观。
4.展评书写,奖励。
四、细读古诗1.课件出示课文图片。
(1)你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2)前两行诗句说的就是这幅图,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第1、2句诗)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人教版部编本二上语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教案说课稿
8、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背景及诗人生平简介。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
3.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教学重点:1、背诵古诗词。
2、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了解古诗大意,培养热爱文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
(师生)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师)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学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王之涣。
2.介绍王之涣3.诵读汇报(1)(出示《登鹳雀楼》课件)集体齐读《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交流文章写作背景(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进行提示并请同学回答。
(3)老师进行总结。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2.游戏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富有感情的朗读)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2)组内比赛读,指名读,全班交流汇报。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三、指导书写1.展示本古诗书写生字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画,找一找不容易写好和容易写错的笔画。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8 古诗二首【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1):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师贴图)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2.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8、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单元整体解读:关于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3篇课文,虽然这4篇课文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写作时代不同,但却鲜明的表达了“家乡”这一主题,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情感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关于阅读训练要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旨在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和提升,也是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
究竟要如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本单元在《黄山奇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色”为示例,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语言文字形象感悟,比如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陡峭、五光十色”,避免生硬的“解词”。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这种方法,遇到不懂的词句,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理解句子。
“学习课文的言语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
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教科书在《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中安排了仿写的练习,在《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扩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
写话重在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可以通过例文让学生明白写留言条是现实生活中交流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应用的价值。
本课文本解读:《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即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的群山西沉;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在远处流向大海。
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语言,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出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着到更远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写出诗人还想进一步看尽远方的景物,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部编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
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2.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3.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4.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二首古诗,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
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
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
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
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
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
唐朝著名诗人。
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
擅长描写边塞风光。
如《凉州词》。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
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
《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公开课精品优秀课件
——望庐山瀑 布
助读 初读 深入 结构 课堂 当堂 资料 感知 感悟 主旨 拓展 检测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
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 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 诗文千余篇。
拓展: 你还会写出两句王之涣写的其他诗吗? _黄__河__远__上__白__云__间__,__一__片__孤__城__万__仞__山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之情,以及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凉州词》王之涣)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谚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解释:比喻很难摆脱关系,避免不了嫌疑。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 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 上,做生活的强者!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望看 庐 (lú) 山 瀑 (pù) 布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 号清莲居士。号 称“诗仙”。唐 代著名诗人,一 生中写下了上千 首诗歌,其诗风 格豪放,富有积 极浪漫主义精神。
A.疑问
B.好像
4.日照香炉生紫烟( A )
A.被太阳照成紫色的云烟 B.紫色的烟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 楼
助读 初读 深入 结构 课堂 当堂 资料 感知 感悟 主旨 拓展 检测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 诗歌内容:诗句内容丰富,描绘了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提高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诗句: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诗人:王之涣4. 情感: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写一篇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二上语文《8古诗二首》名师教案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2.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3.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登到最顶层!站得高就看得远。
)5.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二、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
教师示范读古诗。
3.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请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5.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三、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登鹳雀楼》——思维导图学古诗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第三册《登鹳雀楼》教材分析:《古诗二首》是部编版语文第三册第四组的课文,这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
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
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都是绝句,节奏分明,韵律齐整,前者寓理于诗,后者体现作者浪漫的情怀。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小学生特别喜欢背诵古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这两首古诗有所接触;但对诗歌的韵律感受较少,朗读能力特别是对古诗的诵读处于初始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浅,所以对诗意不能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学生更是知之甚少。
教学理念:部编教材明确指出:古诗教学,最好的办法是熟读成诵,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本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以图促读,以乐激情。
抓住诵读和思维导图两个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感受诗意,想象诗境,增强记忆,提高诵读效果。
古诗新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掌握古诗诵读的节奏。
2.过程与方法:初步利用思维导图理解诗境,并尝试给古诗绘思维导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掌握古诗诵读的节奏。
教学难点:利用思维导图理解诗意,并尝试给古诗绘思维导图。
课前准备:课件思维导图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课时一、生活聊诗理课件出示神锋关玻璃桥图片。
1.介绍家乡的美景。
在阳山县城西6公里处有一个神峰关生态旅游度假区,是我县著名的旅游景点,景区分为神笔仙洞,蜂蛹石林,裂谷漂流还有七彩玻璃桥。
(课件出示)2.引导看图,感悟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设计理念】大语文观强调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和根本,从介绍学生熟悉的家乡景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巧妙地让学生明白登高望远的道理,水到渠成,避免了说教灌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古诗二首》公开课精品教案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
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放录音)(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
(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三、课堂小结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古诗二首之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文中生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节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诗歌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壮丽河山,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剖析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对“瀑布”这个事物进行想象和思考,让学生踊跃发言,说出瀑布的特点。
针对大家的发言给予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瀑布,同时展示从各个方位看到的瀑布的图片,加以解说。
2.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及方法。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⑴学生回忆讨论。
⑵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提出“读诗,解诗,赏诗,悟诗”四个步骤。
二、教学内容呈现1.读诗 (诗歌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听配音朗诵,并指出生字词)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lú紫zǐ川chuān(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李白通过课件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1.解诗(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1)日照香炉生紫烟“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
香炉:香炉峰。
紫烟:紫色的烟云。
生:升腾起(变成了)。
(释义)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
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
前:前面。
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释义)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2.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释义)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3.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
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疑:怀疑。
(释义)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4. 赏诗(赏诗歌意境,赏诗歌写作手法)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5.悟诗即(悟诗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小结与拓展(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二)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三)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们一定从《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品味到了词句的精美,也受到了诗人大胆夸张、想象手法运用的启发。
用你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最美好的诗;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想象中的壮丽雄伟的庐山瀑布图奉献给大家,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将在我们黑板报上展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涌诗文。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齐读课题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4.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指名读正音,指名读,齐读指名读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1)指名读一、二两行。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