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中英文范例)
参考文献是建筑工程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论点来源的论据,特别是对于硕博士论文来说,写出一篇论文需要上百篇参考文献,所占的比重很大,由此文献的重要性,本文精选了50个“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含中英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一:[1] 韩卫东.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2] 茅卫东.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3] 刘世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优化探讨[J].建材与装饰, 2016[4] 张培辉.叶少友.模糊综合评判在桥梁基础施工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30):101-103[5] 贺成龙 , 刘文莉 . 基于 CIMS 的工程质量集成管理研究 [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09(3):329-333[6] 贾冬海.建设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落实措施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6.08(34):6-7[7] 费根鲍姆.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8] Lieyun Ding,Ying Zhou,Burcu Akinci.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application framework: The process of expanding from 3D to computablen D[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4:318-324[9] 刘世荣.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改进对策实证研究[D].长安大学,2014[10] 王硕.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4[11] 杨永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12] A.J.Marshall-Ponting,G.Aouad.An n D modelling approach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for construction[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6(3):241-255. 4[13] 李永胜.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5[14] 谢四清.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15] Brendan Mc Guire,Rebecca Atadero,Caroline Clevenger,etc..Bridge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J]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2016:233-246[16] 张晓峰.浅谈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J].门窗,2013,05:301-303[17] 黄晓峰.关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2010,06:326[18] 袁益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J].价值工程,2010,21:54[19] 朱思武.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4:277[20] 胡春锦 . 论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J]. 赤峰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2015,04:24-26[21] 胡建存.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J].智能城市,2016,(01):127-128[22] 王旸,邵晓华.浅析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6,02:191-192[23] 徐明晶.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16,06:142[24] 彭云涛.浅析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J].福建建材,2011,01:96-97[25] 孙俊康.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27:116-118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二:[26] 翟红刚.全过程咨询 (建筑师负责制 )与 EPC 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4):232-233[27] 李鑫.珠海市某项目园林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28] 胡皓.WYR 酒店工程质量管理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29] 肖志勇.政府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角色转变研究[D].重庆大学,2007[30] 马瑛.雪岭水岸花都小区工程质量管理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5[31] 孙怿.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D].天津大学,2011[32] 孙前进.工程质量管理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33] 卢春房.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J].中国铁道科学.2015,01:1-10[34] 李宝茹.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J].科技信息.2012(21):350-353[35] 刘列励主编.房地产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6] 胡天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施工阶段质量控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01):34-37[37] 杨兴文,朱仕友,著.质量管理的 55 个关键细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38] 黄杰著.图解质量管理一本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39] (美)泰勒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40] David Bryde.The project benefit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3:1-10[41] Roger Atkinson.Project management: cost, time and quality, two best guesses and a phenomenon, its time to accept other success criter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5(6):214-236[42] Bonsang Koo,Martin Fischer.Feasibility Study of 4D CAD in Commercial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6(4):145-166[43] Chen Fang,Briggs Robert.Project progress tracking template-Using a repeatable GSS process to facilitate project process management[J].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6,1:1-9[44] Li Juan Chen,Hanbin Luo.A BIM-based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model and itsapplications[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4(46):64-73[45] 宋文博. BIM 技术在建设施工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46] 钟晨. 基于 BIM 技术的碧桂园青田项目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47] 董昆. BIM 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48]朱浙军. 房建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 2012.[49]董娜, 陈翔赟, 肖梓熙等. 基于 BIM 和 PDCA 的施工项目精益管理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2014(12): 86-89.[50]万元林, 张赛. PDCA 循环在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 施工技术, 2013, 42(6): 340-342.点击查看>>建筑工程论文>>更多内容。
优秀建筑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本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评估
优秀建筑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本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评估优秀建筑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本: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评估一、引言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建筑行业作为消耗资源最多的行业之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如何通过可持续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评估来减少环境影响、提升建筑质量,成为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评估的关键问题,并以范例论文的形式展示优秀的研究成果。
二、可持续建筑设计1. 能源效率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能源效率。
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范例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以一座办公楼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改进建筑外墙、采用高效照明系统等手段实现节能效果的详细研究成果。
2. 材料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范例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提出了一套材料选择指南。
该指南考虑了材料的资源消耗、生命周期分析等因素,旨在帮助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做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选择。
三、绿色建筑评估1. 评估指标为了评估建筑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建筑要求,需要确定一系列评估指标。
范例论文中,研究人员基于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当地环境和文化的评估指标。
通过对不同建筑项目进行评估,并结合实地调研和用户满意度调查,得出了一系列评估结果。
2. 绿色建筑设计指南范例论文还提供了一套绿色建筑设计指南,旨在帮助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考虑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
该指南包括建筑布局优化、室内环境舒适性、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为建筑师提供了具体的设计思路和参考。
四、结论通过对范例论文的研究,可见可持续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评估在提高建筑质量、减少环境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仍然存在许多挑战,例如如何在设计过程中权衡多个因素、如何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等。
因此,建筑学专业的未来工作是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可持续建筑需求。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篇)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一)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2(4);30-33;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4, 24 (5);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07,33(18): 26-27;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刘力,商业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鲁睿,商业空间设计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二)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卷;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from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篇)来自 end#: 323-328;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2(4);30-33;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4, 24 (5);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07,33(18): 26-27;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刘力,商业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鲁睿,商业空间设计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三)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2(4);30-33;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4, 24 (5);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07,33(18): 26-27;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刘力,商业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鲁睿,商业空间设计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建筑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模板
建筑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模板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建筑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1][英]G.勃罗德彭特著,张伟译.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2]黎志涛主编.建筑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3]沈祝华主编.设计过程与方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4]陈政雄主编.建筑设计方法[M].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5][挪]詹法格博格,[美]戴维莫利,[美]理查德纳尔逊主编,柳卸林,郑刚,蔺雷,李纪珍译.牛津创新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6]赵红斌著.建筑创作过程模式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2.[7]沈克宁主编.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8]张伶伶,李存东主编.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9][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主编,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22.[10]黄元炤主编.流向中国当代建筑20年观察与解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11][美]塞缪尔亨廷顿主编,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2]戴志中、杨震主编.建筑创作过程与表达[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13]鲍家声主编.建筑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14]胡春.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创新的实证性研究公共建筑的形态语言[D].合肥工业大学,2022.[15]李良亭.当代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创新设计的实证性研究公共建筑设计组织[D].合肥工业大学,2022.[16]陈建军.建筑创作过程对设计作品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17]张冰.哈尔滨当代建筑创作新潮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2022.[18]高呢喃.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19]刘婷婷.非正式创新网络及非正式交流空间的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22.[20]吴锦绣.建筑过程的开放化研究[D].东南大学,2022.[21]郑建平.杭州大中型建筑设计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22.05.[22]陶郅,陈子坚,郭嘉.创造校园生活的中心舞台合肥学院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2022.11.[23]汪大炜.合肥赖少其艺术馆设计回顾定义非功能性空间[J].南方建筑,2022.03.[24]韩明清.合肥工业大学建筑技术研发中心创作谈[J].工程与建设,2022.03.[25]项秉仁,程翌.内在理性和外在逻辑合肥大剧院建筑和室内设计[J].时代建筑,2022.05.[26]孟建民.渡江战役纪念馆[J].建筑与文化,2022.10.[27]毕功华.合肥网讯软件有限公司[J].建筑学报,2022.02.[28]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发明专利为能力表征要素[J].管理评论,2022.05.[29]艾英旭.建筑创新浅析[J].华中建筑,2022.01.[30]邹广天,于戈.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2022.02.参考文献二:[1]王占中.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07.[2]马景忠.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程序的比较[J].建筑学报,2022.08.[3]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03.[4]薛求理,陈晓扬.中国建筑师及其设计实践从业建筑师问卷调查解析[J].建筑师,2022.01.[5]张伶伶,赵伟峰,李光皓.关注过程学会思考[J].新建筑,2022.06.[6]田利.建筑设计基本过程研究[J].时代建筑,2022.03.[7]罗相蓉,曾坚.中国建筑师设计竞争力及相关因素分析[J].建筑学报,2022.01.[8]王桢栋,陈剑端.沪港两地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筑综合体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2022.02.[9]梁玮男,刘大平.建筑创新散布研究[J].建筑学报,2022.08.[10]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2.07.[11]Hohmann,MSoilfreezing-theconceptofsoilwaterpotential.Stateoftheart[J].ColdReg ionsScienceandTechnology,1997(25):101-110.[12]Shoop,SA.andBigl,S.RMoisturemigrationduringfreezeandthawofunsaturatedsoils:modelingand largescaleexperimental.ColdRegionScienceandTechnology,1997(25):33-45.[13]陈湘生.我国人工冻结粘土蠕变数学模型及应用[J].煤炭学报,1995(4):399-402.[14]姜波,胡向东,吴滔-人工地层冻结信息化施工工法简述.西部探矿工程,2022(6):3-4.[15]王建平,齐善忠.信息化施工在深冻结井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022(23):99-100.[16]王仁和,李栋伟,王秀喜.摩尔库仑强度准则计算冻结壁应力场和位移场.工业建筑,2022(10):40-42.[17]陈朝辉.冻结凿井技术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著名建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著名建筑论文参考文献一、著名建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给仿造著名建筑的大学一些掌声.《教育与职业》.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34期.刁博.[2].重新创造城市——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访谈.《城市观察》.2012年5期.[3].游世界著名建筑的发现.《数学小灵通(56年级)》.2015年1期.王冠.[4].破解建筑难题助圆“中国梦”——记我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刘建华的建筑业绩.《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年5期.高扬.[5].祝贺著名建筑声学家王季卿教授八十寿诞.《声学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6期.钱梦騄.葛剑敏.[6].“丽江瑞吉很接近我的梦想”著名建筑设计师高文安访谈.《大众汽车(汽车旅行)》.2013年12期.[7].城市岂止没格调——访著名建筑艺术家张祖刚、孙成仁.《艺术评论》.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7期.李薇薇.[8].西方美术史的先行者瓦萨里以《意大利著名建筑家、画家和雕刻家传记》为例.《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10期.黄琳.[9].世界著名建筑的“三角”情结.《初中生辅导》.2014年19期.朱秀兰.[10].国内外著名建筑奖的运作模式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9期.王斯宁.二、著名建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关于日本著名现代建筑家槙文彦作品系列的分析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符晓风.设计艺术学(现代建筑)上海大学2010(学位年度)[2].美国波士顿贝肯山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顾方哲.文化产业管理山东大学2013(学位年度)[3].韩国当代建筑初探——以金寿根为例.作者:秦玉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东南大学2006(学位年度)[4].景观建筑在旅游风景区中的应用.被引次数:3作者:刘飞.水利工程山东大学2007(学位年度)[5].创造·适应·变化——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解读.作者:宋炯.建筑设计及理论湖南大学2001(学位年度)[6].建筑表皮材料的表现力研究.作者:郭立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南京工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7].适应丘陵地形的建筑功能性剖面设计研究.作者:徐昊.建筑学湖南大学2015(学位年度)[8].钢结构建筑技术与美学表现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陈元.建筑与土木工程江苏大学2012(学位年度)[9].建筑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当代中国建筑系馆研究.被引次数:9作者:李书音.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2007(学位年度)[10].刘秉忠与元上都.被引次数:2作者:白斯古楞.历史学;专门史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三、著名建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建筑生态节能的宏观策略与实施技术体系.卢求.刘飞,2005第五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2]才识明达智虑通晓:读陈明达先生著作有感(之一).周学鹰,20072007年中国北京现代建筑创作交流会[3]晶粒、细胞或皂泡的三维多面体模型评述.刘国权.王浩.岳景朝,2008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4]KNUDROSSEN:风景与建筑的交融.2005北京国际城市景观建筑高峰论坛[5]苏州园林住宅的继承和弘扬.史建华,20052005年地域建筑文化论坛[6]晋代著名的学者郭璞.崔利.侣延寿,2003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第六次年会暨温州古城建城1680周年郭璞规划思想学术研讨会[7]形为意用意为物创——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的设计浅谈意大利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李帙樾,2007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8]历史风格与当代建筑的对话必要与可能.吴晓敏.钟山风,2006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9]关注建筑品质,塑造建筑精品——简评奥地利建筑师AdolfKrischanitz 设计的瑞士苏黎世Rietberg博物馆扩建.宋晔皓.孙菁芬,2010第13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10]前卫的当代都市守护者——德国建筑师根特·班尼士的创作思想及建筑作品分析.苏昕.刘松茯,2008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篇)【范本模板】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篇)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一)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曾坚、陈岚、陈志宏。
,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
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2(4);30—33;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4, 24 (5);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07,33(18): 26-27;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刘力,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鲁睿,商业空间设计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二)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曾坚、陈岚、陈志宏。
建筑设计外文文献
建筑设计外文文献
建筑设计一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塑造了城市的风貌,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
本文旨在探讨近期关于建筑设计的外文文献,从不同角度和流派审视这一主题。
文献一:《The Impact of Natural Ligh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这篇文献探讨了自然光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自然光可以增强建筑物的视觉吸引力和舒适度,有助于节能并提高居住者的幸福感。
文中详细描述了利用自然光的技术和策略,包括优化窗户位置、使用光管和反射板等。
文献二:《Sustainable Materials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这篇文献关注当代建筑中可持续材料的应用。
作者分析了使用可再生资源和降低环境影响的趋势,探讨了各种替代性材料如竹木、再生玻璃等的优缺点。
文中还探讨了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的伦理和美学问题。
文献三:《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这篇文献讨论了科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作者认为,数字化工具如建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和效率。
文中列举了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了科技与创意的结合如何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结语
建筑设计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挑战的领域,而以上文献正是引领着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自然光、可持续材料和科技应用的研究,建筑设计者可以更好地借助环境资源、保护地球,并创造出更美好的建筑作品。
希望这些文献能启发更多关于建筑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1]《房屋建筑学》,邢双军主编建筑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得综合性学科,它沙及到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经济、建筑艺术以及环境规划等许多方面得问题。
般说来,建筑物既就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一定得艺术形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得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且总就是受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得深刻影响*建筑物—一作为人们亲手创造得人为环境得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耗用大量得人力与物力。
它除了具行满足物质功能得使用要求外,其空间组合与建筑形象又常会赋予人们以精神上得感受。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0、1 为了防止与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与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与改建得建筑:1 9层及9层以下得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得居住建筑);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24、0m 得公共建筑;3 建筑高度大于 24、0m 得单层公共建筑;4 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得地下室、半地下室);5 厂房;6 仓库;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8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9 可燃材料堆场;10 城市交通隧道。
注:1 建筑高度得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得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得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得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局部突出屋顶得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与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得计算:建筑得地下室、半地下室得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得高度小于等于1、5m 者,建筑底部设置得高度不超过2、2m 得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得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得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
住宅顶部为两层一套得跃层,可按 1 层计,其它部位得跃层以及顶部多于 2 层一套得跃层,应计入层数。
住宅建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住宅建筑论文参考文献一、住宅建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国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6期.胡文发.郭淑婷.[2].中庭式住宅建筑热压通风的预测模型研究.《湖南大学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z1期.蔡向荣.王敏权.傅柏权.[4].高层住宅建筑南立面太阳能热水系统水量配比特性研究.《太阳能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4期.魏生贤.李明.林文贤.季旭.余琼粉.罗熙.龙星.[5].住宅建筑内火灾高温烟气流动数学模型.《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2013年2期.郭震.袁迎曙.[6].住宅建筑内火灾高温烟气流动规律试验研究.《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2012年4期.郭震.袁迎曙.[7].空调运行模式对住宅建筑采暖空调能耗的影响.《重庆建筑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2006年5期.朱光俊.张晓亮.燕达.[8].北京市多层住宅建筑的物化环境影响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6期.吴星.张智慧.肖厚忠.[9].基于综合降荷的住宅建筑窗水平遮阳方式优化设计.《太阳能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11期.张甫仁.[10].绿色住宅建筑与普通住宅建筑适用性对比研究基于武汉城区的调查. 《价值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26期.何一慧.孙兆谦.二、住宅建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住宅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被引次数:14作者:赵夏.建筑技术科学太原理工大学2013(学位年度)[2].住宅建筑保障室内(热)环境质量的低能耗策略研究.被引次数:15作者:喻伟.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庆大学2011(学位年度)[3].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生态效率度量方法研究.作者:昂双龙.管理科学与工程东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4].商品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研究.被引次数:10作者:罗玉轩.土木工程管理大连理工大学2013(学位年度)[5].基于统计学理论的城市住宅建筑能耗特征分析与节能评价.被引次数:24作者:陈淑琴.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湖南大学2008(学位年度)[6].住宅建筑估价中广义成新度的综合评价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赵磊.技术经济及管理长安大学2012(学位年度)[7].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住宅建筑中应用的经济效果评价及政策建议.被引次数:2作者:顾亮杰.工程经济与管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学位年度)[8].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采暖空调负荷特性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夏如杰.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学位年度)[9].钢结构住宅建筑在邯郸地区的推广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王乐.建筑技术科学河北工程大学2013(学位年度)[10].住宅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被引次数:25作者:白云龙.项目管理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学位年度)三、相关住宅建筑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Amethodologyforestimatingthelifecyclecarbonefficiencyofareside ntialbuilding.D.Z.LiH.X.ChenEddieC.M.HuiJ.B.ZhangQ.M.Li《Buildingandenvironmen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Jan.[2]EvaluationofthethermalperformanceofaThermallyActivatedBuilding Systemaccordingtothethermalloadinaresidentialbuilding. SangHoonParkWoongJuneChungMyoungSoukYeoKwangWooKim 《Energyandbuilding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Apr.[3]Useofreferencebuildingstoassesstheenergysavingpotentialsofther esidentialbuildingstock:TheexperienceofTABULAproject. IlariaBallariniStefanoPaoloCorgnatiVincenzoCorrado《Energy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May[4]ApplicationresearchofECOTECTinresidentialestateplanning. LiYangBaoJieHeMiaoYe《Energyandbuilding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Apr.[5]Anewcalculationmethodforshapecoefficientofresidentialbuildingu singGoogleEarth.FengQiYixiangWang《Energyandbuilding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Jun.[6]Effectofbuildingregulationonenergyconsumptioninresidentialbuil dingsinKorea.DoosamSongYoungJinChoi《Renewable&sustainableenergyreview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1[7]Impactofusingcoolpaintsonenergydemandandthermalcomfortofaresid entialbuilding.DianaDiasJoaoMachadoVitorLealAdelioMendes 《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Design,processes,equipment,econom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1/2[8]Astudyondifferentnaturalventilationapproachesataresidentialcol legebuildingwiththeinternalcourtyardarrangement. AdiAinurzamanJamaludinHazreenaHusseinAtiRosemaryMohdAriffinNilaKeumal a《Energyandbuilding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Apr.[9]Correlatingenergyconsumptionwithmultiunitresidentialbuildingch aracteristicsinthecityofToronto.MarianneF.TouchieClarissaBinkleyKimD.Pressnail《Energyandbuilding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Nov.[10]Effectofadjacentshadingonthethermalperformanceofresidentialbu ildingsinasubtropicalregion.A.LS.Chan《Appliedener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四、住宅建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浅谈民用住宅建筑防雷设计.赵成磊.王颖.李晶晶,2013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天普太阳能空气热水器在住宅建筑相结合中的应用.郭玉兴,20132013年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年会暨高峰论坛[3]非幕墙式住宅建筑外保温系统的优化与选择.李先立.李小荷.徐欣,2014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4]住宅建筑能量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研究.陈淑琴.沈恒根.李念平.关军,2010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5]平板太阳能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与结合.袁家普,20122012年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年会暨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二十年纪念会[6]现代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刘志明,20122012全国水泥企业节煤节电新技术交流大会[7]工业化预制装配式(PC)住宅建筑在中国的探索之路及未来可能性.凌佩雯,2011《中国的设计与创新》2011年学术会议[8]沈阳某住宅建筑方案优化及恒温恒湿设计.郭庆娜.张永宁.薛志锋,2012北京制冷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9]分散式水源热泵空调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刘军,2012四联智能·2012第四届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10]美国垂直保温夹心墙板在非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宗德林,2012第二届建筑工业化技术论坛。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住宅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一、住宅建筑设计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措施应用.《广东科技》.2012年3期.刘景初.[2].住宅建筑设计对绿色施工的影响研究.《施工技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21期.郭宏.史秀清.程志.[3].关于住宅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的探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31期.肖玉阳.[4].浅议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问题.《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21期.霍建顺.[5].探究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节能问题.《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33期.吴飞勇.[6].节能措施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江西建材》.2015年5期.董玮.[7].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22期.李秀颖.[8].探析住宅建筑设计的若干问题思考.《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33期.杨晶.[9].住宅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中外企业家》.2015年21期.杨卜一.[10].全面提高居住建筑的质量.《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2年1期.朱莉蓉.二、住宅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48作者:李玉娟.建筑技术科学重庆大学2008(学位年度)[2].大众传媒对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研究——以重庆为例.作者:连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重庆大学2010(学位年度)[3].基于地板送风系统原理的送风系统与住宅建筑设计的集成研究.作者:刘思捷.建筑与土木工程华中科技大学2011(学位年度)[4].中国传统庭院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被引次数:4作者:段晓娜.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天津大学2011(学位年度)[5].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李星魁.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天津大学2006(学位年度)[6].住宅智能化设计与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张彦艳.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学位年度)[7].重庆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与气候.被引次数:31作者:王莺.建筑技术科学重庆大学2003(学位年度)[8].冀中南城镇住宅建筑设计绿色化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肖文静.建筑技术科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学位年度)[9].扬州地区住宅的发展脉络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不同地域特色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08BAJ08B04).作者:张春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同济大学2010(学位年度)[10].豫西北地区新农村规划与住宅设计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王兴军.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长安大学2011(学位年度)三、相关住宅建筑设计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Tailoringafutureoverheatingrisktoolforexistingbuildingdesignpr acticeindomesticandnondomesticsectors. MGulDPJenkinsSPatidarPFGBanfillGMenziesGGibson 《Buildingservicesengineeringresearch&technology:BSER&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1[2]Liquidfilledsolarglazingdesignforbuoyantwaterflow. TinTaiChowChunyingLi《Buildingandenvironmen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Feb.[3]Designingdomesticbuildingsforfuturesummers:Attitudesandopinion sofbuildingprofessionals.MehreenS.GulGillianF.Menzies《Energy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Jun.[4]Solarthermalairconditioningtechnologyreducingthefootprintofsol arthermalairconditioning.NaciKalkanE.A.YoungAhmetCeliktas《Renewable&sustainableenergyreview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8[5]ProductionanddistributionofdomestichotwaterinselectedDanishapa rtmentbuildingsandinstitutions.Analysisofconsumption,energyefficiency andthesignificanceforenergydesignrequirementsofbuildings.B.B?hm《Energyconversion&managemen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Mar.[6]GreenbuildingdesignsolutionforakindergarteninAmman. MahmoudHammadMunzerS.Y.EbaidLaithAlHyari《Energyandbuilding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Jun.[7]Measuredenergyandwaterperformanceofanaspiringlowenergy/carbona ffordablehousingsiteintheUK.ZacharyM.GillMichaelJ.TierneyIanM.PeggNeilAllan 《Energyandbuilding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8]Measuredenergyandwaterperformanceofanaspiringlowenergy/carbona ffordablehousingsiteintheUK.ZacharyM.GillMichaelJ.TierneyIanM.PeggNeilAllan 《Energyandbuilding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9]Heatpipebasedradiatorforlowgradegeothermalenergyconversionindo mesticspaceheating.K.KerriganH.JouharaG.E.O'DonnellA.J.Robinson 《Simulationmodellingpracticeandtheory: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Feder ationofEuropeanSimulationSocieti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4[10]AnalysisofUKdomesticbuildingretrofitscenariosbasedontheE.ONRe trofitResearchHouseusingenergetichygrothermicssimulationEnergyefficie ncy,indoorairquality,occupantcomfort,andmouldgrowthpotential. MatthewR.HallSeanP.CaseyDennisL.LovedayMarkGillott 《Buildingandenvironmen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Dec.四、住宅建筑设计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表达.梁晓君.龚秋望.王燕,2013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2]技术的艺术实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整合设计应用——2007年“力诺瑞特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住宅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一等奖方案.魏琰琰.刘长安.尹雷,20082008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建设高峰论坛[3]冀中南城镇住宅建筑设计绿色化研究.肖文静.郑晓亮.马笑棣,2005第五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4]"新农村新民居"——以北京市大兴区住宅建筑设计为例.程景林.贾安强.郝永刚,2006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5]地域性生态建筑浅析——以胶东地区传统住宅建筑设计为例.杨振贤.史津,2010第四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6]住宅建筑设计与21世纪生活的追求高密度住宅社区设计.林和起.李春源,2002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研讨会[7]從發展商之角度去看“未來住宅建築設計的方向”.梁家棟,2005二零零五年内地与香港建筑经济房地产与城市防灾研讨会[8]生态建筑地域性研究初探——川东地区传统住宅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林宁.杨维菊,200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全国建筑技术学科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9]从发展商之角度看"未来住宅"建筑设计的方向.梁家栋,2002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研讨会[10]国际钢铁协会之住宅钢结构LivingSteel项目解读.李文华.丁维,2008'2008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
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汇总篇一[1]朱跃龙.情境设计与问题解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xx,24(4).[2]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自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xx:[3]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北京:白花文艺出版社,xx.[4]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xx.[5]朱跃龙.情境设计与问题解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xx,24(4).[6]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自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xx:[7]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xx.[8]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25.[9]王进.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xx,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xx:08-14.[10]王美娅,曾慧芳.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J]-学理论xx,(13).[11]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北京:白花文艺出版社,xx.[12][苏]霍姆林斯基.论校园环境建设[M].黄炜,陈芳其译.外国教育研究.xx(002):35-37.[13]王美娅,曾慧芳.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J]-学理论xx,(13).[14][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尹培桐译.场所精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版社,1984:12-16,35,78.[15][苏]霍姆林斯基.论校园环境建设[M].黄炜,陈芳其译.外国教育研究.xx(002):35-37.[16]到克莱尔.库帕.马库斯,卡罗林.弗朗两斯.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第二业出版社,xx:15-19.篇二[1]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xx:107[2]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1-7[3]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264[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5]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xx:276[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xx:418[7][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结构[M].东京:日本玉川大学出版社,1986:12[8]高素英.人力资本与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xx:194[9]潘愁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5-70[10][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xx:48-50[11][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xx:152-153[1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xx:292[13]李锋亮,袁本涛.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xx(3):78-84[14]吕连菊,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城市面板数据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1):9-14[15]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xx(5):70-74[16]李清贤,曲绍卫,范晓婷.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学生就业走势研究[J].教育与经济,xx(1):40-45。
建筑室内设计参考文献
建筑室内设计参考文献建筑室内设计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建筑、艺术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进行室内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研究大量的参考文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和原理。
下面是一些关于建筑室内设计的参考文献,供设计师参考:1.《建筑室内设计基础》:这本书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教材,详细介绍了室内设计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流程。
它为设计师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室内设计的要求和流程。
2.《室内设计色彩搭配和材料选用》:色彩和材料是室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影响着空间的氛围、风格和舒适度。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色彩和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技巧。
3.《室内空间规划与布局》:空间规划是室内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决定了空间的功能性和流动性。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空间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研究用户需求、分析空间功能、确定布局方案等内容,对于设计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4.《室内照明设计》:照明是室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空间的视觉效果和舒适度。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照明设计的基本原理、光学特性和应用技巧,为设计师提供了在不同场景和需求下进行照明设计的参考。
5.《室内陈设与家具设计》:陈设和家具是室内设计中与功能和美学紧密相关的元素,它们可以增强空间的个性和风格。
本书详细介绍了陈设与家具设计的原则、风格和应用技巧,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灵感。
6.《室内设计心理学》:室内设计需要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使其在空间中感到舒适和满足。
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对不同空间环境的心理反应和认知,为设计师提供了理解用户需求和设计有效空间的方法。
7.《室内设计艺术欣赏与评析》:艺术是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可以赋予空间以美感和文化内涵。
这本书以案例为基础,分析和评析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室内设计作品,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欣赏和创作灵感。
总之,在进行建筑室内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广泛阅读参考文献,了解相关概念、原则和技术。
中式建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式建筑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式建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解读“新中式”建筑风格.《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期.王学勇.刘海艳.[2].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探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34期.戴健.杨宇辰.[3].浅谈新中式建筑艺术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年17期.王佳凤.[4].荆楚传统建筑文化在新中式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以宜昌市龙泉古文化街为例.《华中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0期.陈林.陈升彪.雷体洪.[5].中式建筑的回归与创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重塑传统中式建筑.《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1期.陈坚.刘佳庆.[6].浅谈新中式建筑的文化理念.《山西建筑》.2011年29期.孙红明.陈玲.雷继善.[7].新中式建筑对新闽南式建筑的启示.《建材与装饰》.2014年21期.王家和.[8].谈新中式建筑在大学校园中的运用.《山西建筑》.2015年26期.张婷.[9].当代承古创今思想致中式建筑.《四川水泥》.2015年5期.赵乘风.王维.[10].中式建筑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渗透探析.《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年2期.葛欣桐.巨德辉.二、中式建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从当代中式建筑典型案例分析看中国风的兴起.被引次数:12作者:王宝卓.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同济大学2007(学位年度)[2].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韩则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大连理工大学2008(学位年度)[3].“新中式”建筑设计策略在宜昌地区的运用研究.作者:韩旭.建筑与土木工程三峡大学2013(学位年度)[4].中式建构精神:当代中式建筑的返魅设计理论.作者:陆秋子.建筑历史与理论厦门大学2014(学位年度)[5].当代中式建筑创作中传统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被引次数:6作者:王川.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湖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6].新中式风格在建筑动画中艺术意境营造的方法研究.作者:宋丹萍.设计艺术学东北林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7].现代高层住宅小区中式风格创作研究.作者:邓艳虹.工业设计工程西南科技大学2014(学位年度)[8].湘西住宅艺术在新中式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作者:蒋辉.美术学大连理工大学2014(学位年度)[9].当今语境下“新而中”建筑的探索表达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高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厦门大学2009(学位年度)[10]澳门中式建筑的初步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潘建非.建筑历史与理论华南理工大学2004(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式建筑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DiversifiedArchitecturalModel:ChineseandWesternArchitecturalSt yleofResidencesinAncientTownofNanxun.XinkeZhang2013[2]AnalysisonApplicationofChineseStyleElementsinModernArchitectur eDesignandConstruction.HuanFengChangXiao2012[3]YANXISHAN'SFORMERRESIDENCEBLENDINGCHINESESTYLEWITHWESTERNSTYLE .ChunfangWang2011[4]IdealizingaChineseStyle:RethinkingEarlyWritingsonChineseArchit ectureandtheDesignoftheNationalCentralMuseuminNanjing.DELINLAI《Journalofthesocietyofarchitecturalhistorians:JSAH》,20141[5]ArchitecturalCharacteristicsandTransformationofPrivateGardenso fNanjinginModernChineseHistory.HUIWANGLENJINZEOUYANGQIU2013[6]TheArchitecturalStyleandCulturalConnotationofLuMansionsinKaipi ngofGuangdong.JinhuaTan,SeliaDehuaZheng2012[7]NewChinesestyleLandscapeApplicationinColdResidentialArea. RuifengSunJingwanFu2014[8]ICA~3DIntelligentcomputeraided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design .SongmaoZhangRuqianLu《Advancedengineeringinforma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4[9]ReviewofTimberStructureReinforcementResearchfortheHuizhouAncie ntArchitecture.XueyuXiongZhaoyangSu2014[10]ReviewofTimberStructureReinforcementResearchfortheHuizhouAnci entArchitecture.XueyuXiongZhaoyangSu2014四、中式建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旧街区改造中新中式元素的发掘对建筑形式发展的启示.谢伟,20112011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2]青岛长水山庄生态园设计.谢雁,2010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暨第35届年会[3]中式建筑夜景照明设计的一些心得.,2003北京照明学会古建筑照明技术研讨会[4]中西合璧式建筑可成为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物质载体以北京旧城为例.徐中煜,2010世界城市战略——北京2010博士后学术论坛[5]中式传统建筑的发展与西安现代建筑的唐风艺术表现.李百进,2010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6]天主教河南总修院的院落空间探析.肖晴.张琦,2008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8年郑州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7]如何在现代建筑中更好地运用和承传民族建筑文化?——以万科的现代中式别墅为例.殷铭,2007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8]"厨房的秘密"领驰食品(味千)中式厨房设计有感.李振翔,2013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第九届中国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9]澳门的中式与中西合璧建筑.邢荣发,2006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10]空间意境再现现代中式住宅庭院空间的解读.邸振萍.郑志元.陈刚,2013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2018-2023建筑方面的参考文献
2018-2023建筑方面的参考文献在过去的几年间,建筑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从2018年到2023年期间,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项目,以及许多引领行业潮流的创新技术和设计理念。
在这一时期,建筑领域的参考文献成为了建筑师、设计师、学者和学生们获取灵感、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深入探讨2018-2023年建筑方面的参考文献,为你带来全面的评估和深度的理解。
一、2018-2023年全球建筑项目的发展概况1. 2018-2023年世界各地新型建筑项目的蓬勃发展在过去几年里,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项目,如我国的上海中心、迪拜的哈利法塔、美国的洛杉矶新博物馆等。
这些项目不仅在设计上富有创新和想象力,而且在建筑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突破性的进展。
在了解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灵感,并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加以运用。
2. 全球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期,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等都为建筑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熟悉这些最新的技术和材料是我们在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二、2018-2023年建筑方面的参考文献评估1. 建筑设计理论参考文献在这一时期,一些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参考文献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建筑的美学》、《建筑设计的逻辑》等书籍,它们对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仍然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建筑设计的本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当代建筑趋势参考文献与此随着新型建筑项目的不断涌现,一系列反映当代建筑趋势的参考文献也值得我们深入研读。
比如《当代建筑设计与实践》、《建筑与城市更新》等书籍,它们对于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技术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为我们拓展建筑设计的思路和视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参考文献中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建筑领域的参考文献,我个人深信其重要性和价值。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1]《房屋建筑学》,邢双军主编建筑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沙及到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经济、建筑艺术以及环境规划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般说来,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一定的艺术形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且总是受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建筑物—一作为人们亲手创造的人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它除了具行满足物质功能的使用要求外,其空间组合和建筑形象又常会赋予人们以精神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1 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0m 的公共建筑;3 建筑高度大于24.0m 的单层公共建筑;4 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5 厂房;6 仓库;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8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9 可燃材料堆场;10 城市交通隧道。
注: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 1.5m 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 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
住宅顶部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 层计,其它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多于2 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建筑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建筑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建筑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在进行建筑毕业设计时,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它们可以提供给我们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前人的智慧。
通过参考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借鉴前人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
下面将介绍几本值得参考的建筑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1. 《建筑设计原理》这本书是建筑设计的经典教材,由美国建筑师Alexander Tzonis和Liane Lefaivre合著。
书中详细介绍了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空间规划、形式表达、结构设计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毕业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2. 《建筑设计手册》这是一本权威的建筑设计参考书,由美国建筑师Ernest Burden编写。
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建筑设计案例和技术细节,涵盖了从建筑规划到施工管理的方方面面。
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和技巧,为毕业设计提供实用指导。
3. 《建筑设计与建筑师》这本书由英国建筑师Peter Blundell Jones撰写,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与建筑师关系的研究著作。
书中通过对多位著名建筑师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建筑师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建筑设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加深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提高设计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4. 《建筑美学》这是一本关于建筑美学的专著,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李伯重撰写。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建筑与环境、文化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加深对建筑美学的理解,为毕业设计提供美学思考的指导。
5. 《建筑材料与构造》这是一本关于建筑材料和构造的教材,由中国建筑学会编写。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以及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材料和构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为毕业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以上是几本值得参考的建筑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它们涵盖了建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美学与技术等方面,可以为我们的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启发。
建筑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建筑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建筑毕业设计是建筑专业学生在大学最后一年的重要任务,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建筑知识和技能,设计一个完整的建筑项目。
为了完成毕业设计,学生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以下是一些可以作为参考的建筑毕业设计文献:
1. 《建筑设计导论》:这本书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教材,包含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毕业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论有很好的介绍和指导。
2. 《建筑设计的艺术与科学》:这是一本介绍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书籍,对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技巧有很大帮助。
3. 《建筑设计案例集》:这本书收集了许多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对于学生进行设计灵感的汲取和实际设计的参考很有帮助。
4. 《建筑设计绘图与表达》:这是一本介绍建筑设计绘图和表达方法的教材,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建筑设计表达技巧有很大帮助。
5. 《建筑设计规范》:这是一本介绍建筑设计规范的参考书,包含了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学生设计项目符合规范和标准很有帮助。
6. 《建筑结构设计》:这本书介绍了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学生设计建筑结构和选择材料有很大帮助。
7. 《建筑技术综合设计》:这是一本介绍建筑技术综合设计的教材,包含了建筑系统和技术要素的综合设计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进行整体设计有很大帮助。
8. 《风环境与建筑设计》:这本书介绍了风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建筑设计中的风工程原理和方法,对于学生进行风环境分析和设计调整有很大帮助。
以上是一些可以作为参考的建筑毕业设计文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任务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文献和资料。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专家咨询,以丰富设计思路和提高设计水平。
房建毕业设计英文参考文献
房建毕业设计英文参考文献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civil engineering requires students to complete a final year project, which involves conducting research and writing a dissertation. This process necessitates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o gai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identify existing knowledge gaps, and formulate research questions. Consequently, consul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sources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and academic rigor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English reference sources that can be utilized by civil engineering students during their final year project.Firstly, it is essential to consult authoritative textbooks and handbooks in the field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se resources serve as foundation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ffering in-depth explanations of key concepts,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Examples of such textbooks include "Structural Analysis" by Hibbeler, "Reinforced Concrete Design" by Nilson et al.,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Handbook" by Fang. These texts not only provide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offe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case studies relevant to various subfields of civil engineering.Furthermore, peer-reviewed journal articles are invaluable sources of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and advancements in the field. Renowned journals such as th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publish cutting-edge research conducted by experts in their respective domains. Accessing these journals through online databases like ScienceDirect, Scopus, or Web of Science can facilitate the discovery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ailored to the specific research topic.Online repositories and digital libraries are another essential resource for accessing a wealth of academic literature. Platforms like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 Library,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ICE) Virtual Library, and the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NTIS) offer extensive collections of technical report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nd research papers related to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 These resources ofte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and data that may not be readi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journal publications.Additionally, official guidelines, codes, and standards issued by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regulatory bodies are crucial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 Documents such as the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ACI) Code, the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IBC), an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 (AASHTO)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 provide authoritative guidance on design principles,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safety regulations that must be adhered to in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Moreover, government publications and technical reports from agencies like the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FHWA),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and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can offer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opics such a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These resources often present case studies, research findings, and best practices that can inform and guide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Finally, it is crucial to consider online resources and databases that aggregate and provide access to a wide range of civil engineering literature. Platforms like the ASCE Civil Engineering Database, the Engineering Village, and Google Scholar enable comprehensive searches across various sources, including journal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dissertations, and technical reports. These resources can significantly streamline the literature review process and ensure that relevant studies are not overlooked.In conclusion, a tho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s essential for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a civil engineering final year project. Byconsulting authoritative textbooks, peer-reviewed journals, online repositories, official guidelines, government public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databases, students can gai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esearch topic, identify gaps in existing knowledge, and develop well-informed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ologies. Leveraging these English reference sources will not on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civil engineer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建筑设计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强.关于既存建筑改造的思考[D].天津大学2010
[2]杨建江,王春梅,刘叶.国内目前最高建筑高银117大厦的裂缝检测与分析[J].特种结构.2013(03)
[3]黄杰,吴胜兴,沈德建.不同粗骨料混凝土早期热膨胀系数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0(03)
[4]尹健,周士琼.高性能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02)
[5]杨明.历史风貌建筑木建筑结构分析及砌块材料研究[D].天津大学2012
[6]赵永旭.基于武汉某建设公司的招投标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
[7]刘叶.集装箱组合房屋墙板的抗剪及抗风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
[8]安明喆,朱金铨,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问题[J].建筑材料学报.2001(02)
[9]高家训,郑乃明,李光宗.钢筋混凝土初应力及徐变应力的研究分析[J].混凝土及加筋混凝土.1985(05)
[10]朱伯芳.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徐变度与应力松弛系数[J].水利学报.1985(09)
[11]龙炳煌,李书进,孙艳,彭少民.钢筋混凝土结构线差温度应力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9(04)
[12]钱春香,朱晨峰.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热膨胀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9(01)
[13]郑欣,姚武.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测试方法[J].建筑技术.2005(04)
[14]田倩,孙伟,缪昌文,刘加平.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测试方法探讨[J].建筑材料学报.2005(01)
[15]杨杨,江晨晖,许四法.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抗拉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8(01)
[16]杨勇.天津西站主站楼整体迁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1
[17]杨华全,周世华,董维佳.混凝土抗裂性的分析、评价与研究展望[J].混凝
土.2007(10)
[18]王飞.超声法在大体积复杂钢管混凝土缺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4
[19]贺超.大型LNG储罐桩基沉降和受力分析[D].天津大学2012
[20]李清海,姚燕,孙蓓,李宗津.集料对水泥基材料热膨胀性能影响的研究[J].混凝土.2007(06)
[21]姚武,郑欣.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热膨胀系数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论文参考文献二:
[1]刘永德.工业建筑艺术的新课题--工厂环境景观设计[J].建筑学报.1992(01)
[2]李保强.了望与徘徊--2008年报业印刷业观察与思考[J].今日印刷.2009(02)
[3]王文锋.珠三角地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4]郝幸田.现代工业建筑的文化取向[J].企业文明.2008(09)
[5]陈圣疆.现代工业建筑新形象--以福州日报印务中心金山厂区方案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2007(11)
[6]张艳芳.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进步与创新[J].中国城市经济.2011(23)
[7]周文水.报业集团走过十五年--“2011中国报业(集团)座谈会”综述[J].中国报
业.2011(13)
[8]滕斌.报业印务中心建筑设计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4
[9]陈谷川.报业集团转型“全媒体”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0(10)
[10]川崎清,白林.空间与风景--我的建筑设计作品系谱[J].世界建筑.1995(04)
[11]石文.CSG电转炉项目产量与环保匹配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12]魏美蓉.城市商业综合体与周边环境的整合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徐卫国.正在融入世界建筑潮流的中国建筑[J].建筑学报.2007(01)
[14]郭明卓.寻找科技和人文的结合点--羊城晚报印务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04(06)
[15]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
报.2002(05)
[16]潘忠诚,洗京晖,史小予.博览开放式工业建筑的探索--记广州日报印务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02(05)
[17]李大为.建筑师与业主应建立良性互动关系[J].建筑学报.2002(05)
[18]吴晨,田银生.新工业建筑的先声──广州日报印务中心[J].世界建筑.2002(01)
[19]支晓兵.高新技术工业建筑设计新特点[J].工业建筑.2006(S1)
[20]周铁军,张洁,袁渊.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重庆建筑大学学
报.2006(02)
[21]张奇莺.珠三角地区山地住区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22]刘瑛.城轨高架侧式车站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论文参考文献三:
[1]王文锋.珠三角地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2]梁玉.广州地铁站域地下街的立体开发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吴志堂.广州商住建筑商业与居住空间关联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徐文君.自然光的运用及启示[D].华南理工大学2013
[5]董晓毅.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的设计及建设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11
[6]钟健慧.珠江三角洲集合住宅花园的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7]何镜堂.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8]冯琪.高层办公楼电梯系统设计浅析[J].城市建筑.2010(08)
[9]傅军.初探世博--建筑之表皮[J].上海艺术家.2010(03)
[10]滕斌.报业印务中心建筑设计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4
[11]徐海森.基于“三境界”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解读[D].华南理工大学2014
[12]张乐.广州小洲村传统民居商业化更新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14
[13]陈杰.亚热带地区冷巷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14]满棠.广州市越秀传统商业区尺度分析及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15]叶苑青.综合医院模块化设计的探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16]黄景添.基于地域特色的广州大型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17]黄乔仑.比亚克·英厄尔斯建筑思想和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18]陈萍,康锦润.非建筑表皮对造型的影响[J].建筑.2009(19)
[19]汪光焘.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抓好建筑“四节”--关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几点思考[J].建设科技.2005(09)
[20]芮建勋,徐建华,宗玮,张振国,陶康华.上海城市天际线与高层建筑发展之关系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