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共26页
迷失在城市意象中读凯文_林奇的_城市意象_
迷失在城市意象中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濮波一在《城市意象》一书里,凯文·林奇以宏大的视野,剖析了在城市的建设中,营造城市意象的重要性与可变性。
而且,最为珍贵的是,林奇是在五十年前(1960年首版)提出这些观点的。
五十年后的人们,仿佛已经经过了时代建设的大潮流,在都市里享受着现成的城市景观。
在建筑师事务所里,各种规划软件层出不穷,似乎现代城市意象已经成了随手拈来的事物。
我们动辄说栖居在诗意里啦,在水边安家啦等等,那些重要的城市意象和街道、边界、标志物一道扮演着角色……我们被亲近或者疏离。
似乎我们是天生的对城市意象敏感之人。
但,对不起,这本书要告诉你,最早提出城市意象的是建筑学教授凯文·林奇。
因此,无论时代怎样演变,有一点是共识: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四十年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
①这样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把可见、可忆、可喜的城市区域意象化,赋予城市视觉形态以醒目与新颖,是一种前卫与慧眼独具。
也可以想见,有了城市意象的理论,等于为像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在60年代开始的大刀阔斧建设时期,进行城市景观的再造和有序梳理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依据。
这是一本客观之书。
处处呈现一种观察的细腻和角度的真切,如在“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这章的“意象特征”一小节中,林奇观察到:“对波士顿个体意象的研究表明,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对一个元素,由于观察者相对‘度’的不同,也就是他们对元素细节涉及程度的不同,意象也不尽相同。
”这就像戏剧中谈论观演关系,就像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里谈论戏剧空间,可以被随时营造,而这又取决于舞台上的几个关系。
同样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的著作,一个戏剧家和一个建筑学教授,不约而同谈到了度(程度、向度、角度)与动作的关系。
在接受的美学家伽达默尔这迷失在城市意象中边,对文本和戏剧表演的接受,恐怕又是一个不堪时代之重的角度吧。
凯文林奇的城市形象理论
一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人物简介
3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 •2.2构建城市形象的条件
+ •2.3城市意象五元素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目录
4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1952-1953年 《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调查》 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
凯文•林奇(1918-1984) 美国人 从小家境富裕,曾就 读于美国的一流中学。
赖特的学生,受赖特、刘易 斯.芒福德影响大,麻省理工 大学规划教授。
花费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穿梭 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空间 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1960年 出版他对现代规划最有影响的 著作——《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理论
城市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范围。
城市意象五要素 天安门——北京
三 城市意象理论评析
•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给我们最大的冲击, 就是让我们意识到了城市环境对于人类主观感受的巨大影响力。
• 凯文•林奇在本书中的一大重要概念就是城市环境的“可读性”。在保证实用 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城市环境还应该有能力为人们创造一种特征记忆。这从 某种意义上批评了当时一些城市热衷推行的“城市更新运动“,因为城市 “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尽管他们一遍遍地修饰, 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像上他们常常缺乏特征”。此外,通过对城市环境五 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的分析,凯文•林奇一一解 释了城市元素对于市民心理的重要影响。
城市意象理论
二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涵
2.1城市意象理论的提出
城市意象ppt
建立印象 环境形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两向过程的产物, 环境提示了特征和关系,观察者以其适应能力和目的进行 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所见物一定的意义,从而建立印象。 某人会在别人认为很混乱的表格上一眼认出目标,某 人善于识别第一次所见的目标并建立联系,因为他们符合 观察者已形成的模式,可能是与己关系密切的原因,可能 是经过许久锻炼而形成的能力。——梁启超“不会读书, 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就浮起来了”
三、城市印象及其构成要素
任何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即许多个人印象共同拥有的。城市印象的 构成要素分为五种: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志。 1、道路,是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可以是大街、 步行道、公路、铁路和运河。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 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其它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于它 相联系。 2、边沿,是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是两个面的界线,连 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其具有水道 和城墙构成城市轮廓线所起的同样作用。民大东门小路
可印象性
可印象性的定义:具形对象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概率的强 烈印象的性能。对象的色彩、形状、排列促成了特征鲜明、结构 坚固和相当实用的环境心理图象。换一种意义说,也可以称之为 可识别性或可见性。就是说,目标不但可见,而且鲜明地呈现在 感觉之中。 一个容易产生形象、可印象性的城市,应该是有一定形状的, 有特征的,惹人注意的。对这种环境的感知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 有广度和深度的。它将是一个各具特征的各个部分结合明确而且 连续统一的城市,在任何时候都能使人理解和感知的城市。 例子:威尼斯 因为构成印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双向过程, 所以可以借助象征符号,接受者的反复训练或重视某一环境区增 强形象。
对凯文_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收稿日期:2009203211作者简介:陈 倩(19832),男,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麻广睿(19822),女,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陈 倩 麻广睿摘 要:指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就城市意象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在实践中能够引发的问题作了论述,并提出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以使人们构造一种城市设计的新方法。
关键词:城市意象,文化,意识形态,差异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 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
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引发的问题。
1 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人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
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
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
这正如美国哲学家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
”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
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对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一一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城市意象
二.城市意象系统分析 o1.城市意象系统要素 (1)路径(Path) (2)边界(edge) (3)区域(District) (4)结点(Node) (5)标志(Landmark) o2.城市意象系统要素 的空间层次 o3.城市意象形成的主 观因素分析
“波士顿的每一部分都不同,你完全说的出自 己身在何处。泽西城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和各阶 层的分区,并无形体的差异。而洛杉矶明显缺 乏区域感。”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一般过程
标志(Landmark)
标志是观察者的外部参考点,是变化无穷的单体的构成因素。城市居民依靠 标志做向导,即对独一无二性和特殊性的关注胜过对连续性的关注。 因为标志就是从大量的事物中选出的构成物,所以其关键特征就是单一性。 空间的突出能使一些构成因素成为标志,构成标志的两种方式:使标志物能在各 个方向都可被看见;与相邻成分形成方向上的对比,如前后相错与高度变化。 位于人们要作方向选择的道路连接点内的标志是比较突出的。如波士顿鲍度 因广场的电话大楼:它为剑桥街的行人指明方向。
土尔其某邻里意象
希腊某社区意象
佛罗伦萨城市意象
一般过程
心理规律
市民城市意象形成遵循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规律,也即格式塔的组织律。格 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倾向于将零散的现象组织起来形成为某一有意义的图形。这 些良好的组织规律包括:主次组织律、近邻组织律、推理组织律和惯性组织律。 1.主次组织律:人对事物整体的认知是按照主次关系组织起来的,这种认知 倾向可称为主次组织律。具体来说,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所内,有些对象突显出 来形成主要的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次要的背景。 2.近邻组织律:近邻组织律指观察者倾向于把一些距离较短或相互接近的部 分,放在一起组成整体。比如,市民习惯于将自己生活的社区看作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形成市民的社区意象。 3.推理组织律:城市意象随环境的功能推理往往呈现出整体的意象。彼此相 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就 城市中的区域来说,某些区域并不具备完整和闭合的形式,但是市民在心理上会 自然地把其看作为一个完整和闭合的区域,形成完整的意象。 4.惯性组织律:城市意象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也即是 说,城市意象具有某种惯性,虽然城市中的某些地物已经不存在,但其内在的某 种东西还存在于市民的城市意象中,并不因为其形式的改变而立刻在市民的城市 意象中消失。
城市意象
今天,读到唐宋都城,看到了一篇关于对唐宋都城的城市空间形态要素分析的文章。
文中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凯文林奇的“五要素”分析方法,觉得有点问题,观点比较传统而且有些生硬。
个人认为,林奇的“五要素”其实是可以这样理解,点:标志物、节点,线:路径、边界,面:区域。
林奇的思维模式对中国普遍接受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学生、学者和研究人员,其实是很容易接受,而且容易学习理解的,因为他的理论本身就不是形而上学的。
但是,“五要素”却是明显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典型的“形而上学”方法。
用这种貌似“科学”分析方法来解释中国“儒家礼制”规划的城市,是否合适,是否有些牵强?不敢擅自对大师的理论进行批驳,我目前调研城市时经常采用的是一种地理学量化的方式进行的,城市设计层面也经常使用了“点线面”的体系。
我的城市规划体系完全建立于德国,学习的基本都是西方的理论,但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我,骨子里就被传承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典范的精髓,比较的学习方法告诉我,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不应该是普遍的真理,更不能用来对中国古代城市进行生搬硬套。
中国城市规划的复兴一定不是利用西方理论来完成,一定是正确的理解了中华民族的精髓和城市本身的意义来复兴的。
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城市意象”?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
“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虽然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有相应的提及。
有关于分类的论述:“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
城市设计之林奇五要素ppt课件
引人注目的大空间
景观点
节点
6
1.1 节点(Node)
城市广场
入口处
休息区
道路交叉口
7
1.1 节点(Node)
节点的设计原则: (1) 有特色 (2) 与道路关系明确,交代清楚 (3) 共同的使用功能 (4)尺度适宜
8
1.2 标志物(Landmark)
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 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元素中挑选出一个突出元 素。
根据林奇城市形象的要素绘制的城市构成图
19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20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21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22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23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24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25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26
[城市与设计]
南京→高淳
1.2 设计
27
[城市与设计]
标志物
9
1.2 标志物(Landmark)
这些富有特色的建筑物,不但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方向感,还易于 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如悉尼的歌剧院、巴黎凯旋门、南京紫峰大厦。
10
1.2 标志物(Landmark)
这些富有特色的建筑物,不但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方向感,还易于 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如悉尼的歌剧院、巴黎凯旋门、南京紫峰大厦。
3 2 1
17
1.6 小结
处于不同观察环境中,某个特定客观事物的意象类型偶尔也会发生 改变。快速路对司机来说是道路,而对行人来说则是边界;一个中等规 模的城市,其中心区可能是一个区域,而对于整个大都市地区来说,它 只能是一个节点。
城市意象
THE END
09建筑学 郑程 090595 2011.11
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 特征。城市作为一种结 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 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 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 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 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 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 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 效应”,形成不同的城 市意象。
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
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 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 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于转 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 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 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 点。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 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 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 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 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 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
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 通过城市意象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城市中不同群 体形成不同城市意象的原因,能够对城市特色建 设提出建议和主张。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积淀 的结果,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因此 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城市意象内 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塑造 城市环境特色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
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 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 壑、河湖、森林等,也有 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 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 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 形成“心理界标”,而且 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 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
基本资料
• 中文名: 城市意象 • 别名: 城市印象 • 作者: (美)凯
文·林奇 • 图书分类: 教育/科
技 • 出版社: 华夏出版
社 • 书号: 7508024273 • 发行时间: 2001年
城市意象
区域
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 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 其中的感觉 1.主题的连续性,可能包括多种 多样的组成部分,如纹理、空间、 形式、细部、标志、建筑形式、 使用、功能、居民、维护程度、 地形等等;2.社会意义对构造区 域也十分重要
标志物
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 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 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 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 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 的元素中挑选出一个突出元素。 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 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 的简单物质元素。
意象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感念 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
在书中作者是这样提到有关的分类的论述: 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 组越细致,意象的相似的可能性就越大。 每个人创造的并形成自己的意象,但在同 一组的人群中,成员之间的意象似乎能基 本保持一致。 城市的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多人使用的 环境,因此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热播达成 共识的群体意象了。
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 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
一座城市或大都市的形态将不会 展示一些巨大、分层的秩序。它 将是一种复杂的模式,连续完整, 却又复杂易变。
人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 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 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 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 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 象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 中仿佛十分相似。 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 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 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城市的五大元素: 1.道路 2.边界 3.节点 4.区域 5.标志物
麻省理工学院
专题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教学内容
专题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米利都规划——希波丹姆斯式规划
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下,城镇与主 体的人是联系的
1 环境意象(印象)
环境意象 是观察者对环境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意义。 是就观察者(主体)而言.
2 公众(环境)意象
3 可意象性 可意象性是“具形对象” 的属性——客体的
3)识别、结构、意义
波士顿半岛
客体的波士顿视觉形式(现场所见的波士顿视觉形式)
1· 城市意象构成要素
1)道路
1、道路是意象要素; 2、切入点从客体转向主体, 3、道路不限于路。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在《城市意象》中,处处可以看到主客统一的观 点。如:
· 视角——形
2·结构
2· 基本概念 1)可识别性
A· 可识别性 是对城市景观的形的可识别程度,它虽然是 城市的性质,由于识别是靠人。这就将城市的品质与市民 心理图像结合了.
B 可识别性不是认识的唯一判据。2)环境意象与可意象性
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
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这方面的祖师爷,他所著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中译为《城市的意象》)一书流传非常广。
他把城市主要景观分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来表达。
一是城市道路,道路两边的景观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是城市景观的主要元素。
二是城市边缘,就像我们说的城市入城口、城市与其他自然物的边缘带,是城市主要的形象交汇点。
三是城市不同的区域。
如城市商业区、文化区、旅游区、步行街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就是城市螺旋式发展的硬件。
四是节点。
交通道路与河道、森林与山脉、城市与海洋等直接的交叉口,这是最主要的景观。
芝加哥城市为什么美?最根本的原因是将湖泊、高楼群、绿化三者处理得非常协调。
五是标志物。
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如雕塑、建筑、山峦等。
在这方面我们最容易犯错误,如许多城市动辄就要建什么标志性建筑。
杭州就有很多人提出,杭州应该搞一些标志性建筑物,但是搞得再好,也不可能超过保俶塔。
竖立在西湖北边宝石山上的保俶塔,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成为杭州城市久立不衰的地标。
为什么?因为(1)历史形成的;(2)自然的。
是人工建筑与自然山体环境的完美结合;(3)尺度是和谐的;(4)独特的。
城市标志、地标和标志性建筑,并不是以体形是否高大为标准的。
凯文.林奇(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城市的物质形态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
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
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
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
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
城市意象_凯文林奇PPT文档共27页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城市意象介绍
一个新的目标,如果特征显著,就能启示和 强调它的形式。辽阔的海洋和巍峨的峻岭吸 引了来自内地平原的人,即使这些人可能是 年幼无知,不懂得应该怎么称呼它们。
新泽西医院
· 构与识别 结
环境形象可以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 它们总是一齐出现的。一个有效的形象首要的是目 标的可识别性,表现出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因而作 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被认出,这就称为“识别” 其次,形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与其他目标的 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 最后,这一目标应对观察者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 际的还是感情的。意义也是一种关系,是不同于空 间和图形的一种关系。
识 立 构 象
别性 形象 与识别 性
·可 识 别 性
:城市的可识别性,指的是一些能被识别的 城市部分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结合紧密的图形。 就象书上的每一页,只要字迹清楚易辨,就 能以一种由可识别的符号所组成的形式而被 人理解。所以,一个可识别的城市就是它的 区域、道路、标志易于识别并又组成整体的 一种城市。
曼 哈 顿 天 际 线
· 象性 形
形象性的定义,这就是:具形物体使每个特 定观察者产生高概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物体的色彩、形状、排列促成了特征鲜明、 结构坚固和相当实用的环境心理图象。换一 种意义说,也可以称之为可识别性或可见性。 就是说,目标不但可见,而且鲜明地呈现在 感觉之中。
一个容易产生形象(可识别,可见)的城市, 应该是有一定形状的,有特征的,惹人注意 的。对这种环境的感知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 有广度和深度的。它将是一个各具特征的各 个部分结合明确而且连续统一的城市。在何 时何刻都能使人理解和感知的城市。
现代大城市中的多数人是不会迷路的。我们 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地图、门牌号码、路 牌、汽车站等指路设施给我们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个城市 波士顿,是很有特点的美国城市,形式生动,不易确定方向。泽西城因它有
可识别性 指一些能被识别的城市部分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紧密结合的图形。
构成并识别环境是动物必不可少的能力,它们往往借助各种各样的提 示:色彩、形状、光谱、运动视感、嗅觉、听觉、触觉、动觉等。
“迷路”这个词在我们的语言中不单表示地理位置的无法确定, 而且还有“灾难”的含义。在寻路的过程中,全局的联系是环境印象, 这是每个人对外部物质世界概况的心理图像,它是直觉结合以往体验 的产物。清晰的印象便于人们行动。良好的环境印象给它的拥有者感 情庇护。
结构与识别 环境印象分为识别、结构和意义三方面。(发现它、剖析它、诠释
它)这样的提炼是为了便于分析,而事实上它们总是一起出现的,都是 围绕着环境印象的。
一个有效的印象首先是目标的可识别性,表现出与其它事物的区别, 因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被认出。其次,印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 与其它目标的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最后,这一目标对观察者有某种意 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感情的。
可印象性
即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概率的强烈印象的性能。物体的色彩、形 状、排列促成特征鲜明、结构坚固和相当实用的环境心理图像。
在城市大量无计划的发展中发现隐藏的形式,大都市区——一个可 以看得见的总体环境。因为构成印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 的双向过程,所以可以借助象征符号,接受者的反复训练或重视某一环 境区增强形象。
泽西城,城市划分为各种族和阶层的街坊而且被广场限制了商业中心的发展, 它没有单一中心而是有四五个中心。在象征着美国城市衰败区域的空间和结构的混 乱上又增添了街道系统的混乱和矛盾。整座城市脏乱乏味是初来乍到者的第一印象。
与波士顿相比,泽西城的可识别成分不多,而且面积被许多边沿割裂。结构中的 主要成分是:丘纳尔广场(两个主要商业区之一,赫德逊大街从中穿过)以及分布 在它两侧的伯根区和西公园,伯根区是一个突出的高级住宅区,三条街道掠过山崖 向东延伸在低处汇聚,崖顶上屹立着医院,这就是泽西城的基本图形。丘纳尔广场 因有集中的商业和娱乐而显得较为突出,但它的交通混乱,空间无明确形状。
波士顿的结构是容易理解的,查尔斯河和桥形成一个明确的边沿,后湾的一些 主要街道以与查尔斯河垂直的马萨塞大街为起点,通向波士顿公共广场和公园。公 共广场下面是互相平行的特里孟特街和华盛顿有一条形象鲜明的边沿——大西洋街与河边码头。
两条高速公路穿过市中心,人们既可以把它们看作是老马路的屏障,又可以看 成是汽车道。从这样两个角度去看它们,会有不同的面貌:从下向上看,中心干线 是一条忽隐忽现的绿色屏障;而作为一条公路,它是一条蜿蜒起伏的带子,点缀着 各种标志。人们都感到这两条公路是在城外,与城市无关。中心干线与商业街—— 大西洋街的次序相混,这种不规则的系统是由一个挨着一个或完全分开的独立成分 所组成。
例如,一个出入口的有效印象有三个方面:首先把门看成是独特的 个体;其次,它与观察者有空间关系;最后它还具有进出的意义。
曼哈顿天际线的形象可能被人们认为是生动、有力、伟大或者是神 秘、堕落、拥挤等等。它的形象可以强调其中的任何一种意义。所以, 城市特征的意义是常常变化的,尽管它的形式是明确无误的意义仍然可 以与它分离,所以,我们的重点是研究形象的识别和结构。
城市不仅是各个阶层及广大市民所感知的对象,而且也是根据自身需要不断 被改造的产物。在它总轮廓相对稳定时,小的局部变化从未休止。所以,对城市 的发展和它的形式一般做局部控制,只是过程的接续,对任何事物的体验需要与 周围环境、前后序列和以往经验相联系。我们对城市的感知是断断续续的,零碎 的,还常与其它有兴趣的东西混淆,几乎每种感觉都在起作用,因此,城市的形 象是这一切的合成。——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
很不确定的形式而被选作考察对象,这是一个难于一眼获得它的形象的城市。洛 杉矶则是一个新城市,具有不同的尺度,市中心有网络状的布局,在每个城市中 被考察的区域面积约2.5*2.5平方英里。
访问者认为波士顿富有特征,但道路弯曲混乱、肮脏邋遢、红砖砌的房屋、 开阔的公共广场、州议院的金穹顶、剑桥附近的河面都是富有象征的特色。历史 悠久,新老建筑相间,街道人群熙攘,无处停车,大街小巷富有对比。缺乏开敞 或娱乐空间,似乎是有个性的中小城市,它包括商业中心、密集的居住区、贫民 窟和高级社区。道路系统中很不规则的系统是由一个挨着一个或全分开的独立成 分组成。这里用图形表达城市印象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混乱、漂移、边沿不 清、孤立、中断、缺乏特征等。
一、环境的印象
注视城市能使我们感到特殊的愉快,城市和建筑一样,都是空间结构,但尺 度巨大,需要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使人感受。——跬步积千里,用自己的脚步丈量 祖国的每寸土地。
城市设计是与时间有关的艺术,但又难遇运用类似音乐那样的时效艺术所具 有的能控制进行序列。因为在不同的时刻,对于不同的人,城市序列会发生变 化。——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城市亦如此。
建立印象
环境形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双向过程的产物,环境提示了 特征和关系,观察者以其适应能力和目的进行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所 见物一定的意义,从而建立印象。
某人会在别人认为很混乱的表格上一眼认出目标,某人善于识别 第一次所见的目标并建立联系,因为他们符合观察者已形成的模式, 可能是与己关系密切的原因,可能是经过许久锻炼而形成的能力。—— 梁启超“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就浮起来了”
任何一个特定的形状都会使观察者产生印象,每个人形成并持续 各自的印象,同类人便具有很多共同点,正是这种团体印象有利于创 造供公众使用的环境。例如,一位美国人能一眼看见街角的小药房, 而非洲沙漠的土著人就不会那么敏感。因此,一个新的目标,因为有 能启示和强调它的形式的形体特征,就可能会有很强的结构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