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民族歌剧艺术探索——原创民族歌剧《羊角花开》的审美赏析
I~II_,十2t R fflI I_RESEFIRLZH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民族歌剧艺术探索——原创民族歌剧《羊角花开》的审美赏析四川音乐学院/刘芬芳摘要: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儿女自古能歌善舞,《羊角花开》是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家团队尊重羌族原生态民歌、舞蹈等民族元素和艺术规律创作出来的一部原创民族歌剧作品。
以流畅的文学叙事手法,丰富的戏剧语言,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注重历史性、价值观、民族观、导向性,展现了羌族儿女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和不屈的精神,呈现了质朴动人的悲壮和正向力量,反映着时代主题,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带给观众强烈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羊角花开》民族音乐原创歌剧羌族艺术源于西方的歌剧艺术与中国文化艺术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民族歌剧。
中国民族歌剧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岁月,老一辈艺术家们创作了一批《白毛女》《江姐》等经典民族歌剧,堪称音乐文化的瑰宝。
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家们创作了一批大众认可,专家好评的现代民族歌剧作品,如《伤逝》《呦呦鹿鸣》《玛纳斯》等,众多音乐家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歌剧艺术的民族化,民族歌剧进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
民族歌剧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展现,始终传扬时代精神,树立时代形象,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展现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更是当代音乐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四川音乐学院孙洪斌教授、陈万教授等音乐家团队创作的,源于羌族民族艺术的原创歌剧《羊角花开》正是这样一部彰显音乐之美、崇高之美的多元民族文化歌剧作品,可以说在很多艺术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歌剧剧本流畅的文学叙事文学蓝本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主题阐释、艺术风貌是歌剧创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基石和源泉。
作为一剧之本,剧本是歌剧艺术创作的核心。
通过文学的叙事引发观众对情节的欣赏期待和人物命运的关切是歌剧创作的基本手段。
民族歌剧剧本大多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故事等,用创作的手法唤醒民族的自豪感。
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精选版
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分类号:J642.21单位代码:10452 毕业论文(设计)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姓名范瑞霄学号年级2012级专业音乐学系(院)音乐学院指导教师马芳2016年01月06日摘要《一杯美酒》是众多新疆民歌中的代表作品,不论是在旋律的发展还是节奏的律动,都展现出新疆民歌的特色面貌。
本文通过对这首民歌的作品分析和演唱分析,对这首经典新疆民歌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作品出发,向新疆音乐文化进展,学习地域的音乐文化。
在理论性的分析基础上为演唱乐曲提供了乐曲理论基础,使得演唱有理论可依据,让表达更科学。
关键词:新疆民歌;一杯美酒;作品分析;演唱分析ABSTRAT AGlassofMellowWineisarepresentativeworkamongvariousfolksongsinSinkiang, whichshowsitsfeaturesandappearancenomatterindevelopmentofmelodyorrhythm ofthings.ThispaperanalyzedthisclassicalfolksonginSinkiangdeeplybyworkan alysisandsinginganalysisforthisfolksong,furtherdeepenedunderstandingtos uchwork,aswellaslearnedregionalmusicculturefromperspectiveofworks,devel opmentofmusiccultureinSinkiang.Itprovidesmusictheoreticalbasisforsingin gaccordingtotheoreticalanalysis,whichmakessingingtheory-basedandexpressionmorescientific.Keywords:folkXinjiangsong;"AGlassofMellowWine;Analysisofmusic;Singingan alysis目录四、音乐的出现是人们在社会和生活这些经济、生活条件提升的物质环境之后,在精神世界上获得了又一种满足,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试论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的结构特征
当代音乐2021年第6期MODERN MUSIC 试论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的结构特征杨育玲[摘要]羌族聚集于岷江上游,生活在群山之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人类演进历史上的活化石”。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人拥有着坚毅敦厚的性格与婉转高亢的歌喉,羌族声乐作品就是如此。
本文中深度探究了羌族声乐作品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着重对其声乐作品的结构特征、布局加以研究,并附以例证。
[关键词]羌族声乐作品;结构特征;时序性结构布局;研究意义;《羌山掠影》[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6-0082-03羌族音乐古老且富有韵味,但是整体看来它的民歌结构、规模相对较小,分句非常自由,且句句之间常常体现出诸多不对称的非方整性结构关系,另外就是其中存在大量延续时间相对偏长的分节歌,它保证不同结构段落的歌词用同一个旋律演唱出来。
当然,偶有的某些段落的局部处理存在细微变化,不过大致上它的作品结构特征都是以主要旋律线条为核心重复演唱出来的[1]。
一、羌族声乐作品的研究现状羌族声乐作品以民歌为主,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表达形式多样、风味隽永,是古老羌族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如果从音乐类型表达形式上看,它在婚礼、葬礼、集会等场合中演唱,主要为风俗歌曲,例如《祖惹木》;当然也有伴随劳动生产、鼓舞情绪士气的劳动歌曲如《直布勒惹木》;再有在年节、祭祀、婚丧礼庆中所演唱的祝酒歌《西惹木》,另外还有边跳边唱的莎朗舞曲。
就演唱形式与声部关系看来,它其中的表现形式多样,例如独唱、男女对唱、二重唱、多声部演唱等[2]。
羌族是没有民族文字的,他们完全以歌代文,所以羌族声乐作品的结构内里表现特殊,它融入了羌族人的多种生活思维、劳动思维和民族礼仪思维。
其中声乐作品构思巧妙、时代审美表现各有特色、作品风格非常浓烈。
在大部分羌族民歌素材中,其元素创作是关键,被称为众多音乐体裁中的“昆山片玉”[3]。
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合唱作品较多,且表现类型颇为丰富,例如混声合唱《羌族锅庄舞曲》《云朵上的羌寨》;[收稿日期]2020-12-18[作者简介]杨育玲(1989—),女,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试论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是东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声部民歌。
它特有的演唱技巧和风格,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和发展三(多)声部民歌,不仅可以推动马山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它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标签:三(多)声部民歌传承发展一、三声部民歌的特点和价值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即人与自然相结合而孕育的民族文化珍宝,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壮族山区一代代传承至今。
据《岭南录异》记载:“汉代时期,土民劳作之余,逢年过节,三五成群唱欢为乐。
‘欢’者‘歌’也”。
唐代开始,壮族山区山歌盛行,而且从单声部发展到两个声部;到了明代后期衍化为三声部。
最初它主要聚集在馬山的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古寨瑶族乡、加方乡等地,当地农民群众称它为“欢哈”“三顿欢”或“三步欢”。
总之,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具民族性、独特性、原生与活态性等民族文化生态价值。
壮族三声部民歌包括三个声部,代表主旋律的第一声部、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第三声部由两人以上合唱者合声附唱。
一声部、二声部独立音调,三声部陪衬和声。
三声部民歌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比较罕见。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广西马山壮族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劳动生产情感和文化智慧的结晶。
它的发现,填补了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
2000年11月,《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后,在该报上评价说:广西民歌是全国之冠,马山民歌是广西之冠。
二、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传承发展现状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国家的文化不断流入中国,特别是流行音乐很受青年人的青睐,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年轻一代的人们不再用山歌传情,也不再欣赏和学习山歌,在年轻人的眼里唱山歌那是“老土”的行为,当前的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传承现状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传承人老龄化、断层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受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媒介传播的影响。
关于羌族音乐的文献综述
关于羌族音乐的文献综述发布时间:2021-09-14T06:52:09.865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2期作者:马翠婷[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保留至今的羌族音乐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详细阐述了羌族地区的民间音乐和羌族音乐。
随着学术思想的不断进步, 实地考察的方法也越来越仔细、研究的科学方法也越来越系统化。
从事民族音乐调查的研究者一定要更加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找到更具有学术价值的音乐事项、更好的传承羌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引言: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羌族音乐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很受学者关注的,其音乐上的研究大多是依附在羌族的婚俗和苗族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国的四川羌族音乐研究是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20 世纪中期以后慢慢进入发展及兴盛的时期。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考察研究,羌族音乐才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一、羌族的简介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
其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但由于羌族没有文字,一直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导致了会说羌语的人逐渐减少,羌族的音乐也是如此。
二、羌族音乐的分类(一)民间音乐羌族民间歌曲包括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
1.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
传统歌词中苦歌很多,反映了旧社会羌族人民的苦难生活。
1949年以后,羌族人民编了不少歌唱新生活的新山歌。
对民族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对民族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作者:张晓娇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2期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要求声音线条优美、干净、吐字咬字清晰、情感表达自然又生动,而民族声乐是中国之经典,无论在语言还是音乐风格和旋律上都具有各个民族的魅力。
科学的发声方法就是我们在歌唱时的科学用嗓,即歌唱或说台词的同时避免伤害到嗓子,或者说把伤害降到最低,本文主要概述了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来演唱不同风格民族的原生态歌曲的方法。
学习声乐要知道歌唱的方法是由作品的风格而决定的,本文为把中国的民族音乐风采展现出来,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声演唱技巧民族风格中国唱法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091-04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特色,对演员表演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在掌握科学发声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个民族歌曲的发声技巧,才能传承我国民族音乐,实现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发展。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我国民族声乐有着浓厚的民族特点,要求运用相应民族的演唱风格,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标准,遇有特殊要求的歌曲还要增加一定内容的肢体动作。
再有,演唱不同民族歌曲时,还需与本民族地方特色与音色相一致,上述要求明显区别于国外的美声,国外美声演唱不同作品时应用的音色相同,在咬字吐字方面也与中国民族声乐不同,没有过高的标准。
二、科学的发声方法科学发声方法就是要求演员在演唱作品时做到用嗓科学,用嗓科学包括演员的唱歌与说台词过程中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嗓子,或者也可以认为伤害程度最小。
我们的民族唱法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科学发声音色优美而又明亮,如:发声方式具有科学性,能够很好的保护嗓子,且音量的可塑性较为舒适;在演唱上,致力于真假声混合来促进演唱的和谐,使得演唱者充分的利用共鸣腔体进行表演,充分突出歌曲的张力与表现力;同时,存在于较多的多声部的合唱曲目之中,一首合唱歌曲的完美诠释离不开各声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羌族传统民歌概述
一、羌族历史文化背景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 它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延 续。在羌族的各类生活习俗中依附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 现阶段羌族的传统文化表现特征 , 主要是在其传统的民间音 乐和舞蹈上 , 具有活的“文物”价值 , 它集中地反映了千百 年来羌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斗争。本文主要从传统民 歌进行阐述。 二、羌族传统民歌 羌族传统民歌按歌词内容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 舞歌四大类,接下来对这四类进行简要介绍: (1)劳动歌 劳动歌:羌语称“直布勒惹木”,是羌族人民在从事体 力劳动过程中演唱的歌曲。依据不同的劳动场合和劳动时间, 劳动歌又可分为以下三类:1. 劳动中的“直布勒惹木”:是 羌族男女在犁地、撕玉米叶等劳动时演唱的歌曲。歌者常根 据当时的劳动情况和心境即兴创编。其中,《撕玉米叶歌》 数量最多,特色很浓。2. 劳动间歇的“直布勒惹木”:是羌 民在劳动间歇休息时演唱的歌曲。主要流行在北部方言区, 其演唱形式以男声二人对唱为主,演唱中多用颤音唱法。歌 词内容均无具体含义。3. 收工时的“直布勒惹木”:是在收 工或背粮食回家的路上演唱的歌曲。主要流行在北部方言区, 其演唱形式以男女群体的合唱式对唱为主。音乐旋律活泼, 节奏、节拍规整,调式交替规律,两个声部之间常常有声部 交叉,歌词无具体含义,歌中常以“纳登卡”作为固定衬词。 (2)山歌 山歌 : 羌语称“喔都惹木”,是羌族男女在山野田间演 唱的民歌。根据歌词内容和演பைடு நூலகம்场合,可分为“纳吉纳那”“哈 依哈拉”“尕罗”“娄”四大类。1. 纳吉纳那:是南部方言 区单声部抒情山歌的泛称。根据羌族的习俗,青年男女谈情 说爱不能在家中,表达爱情的歌曲只能在山间田野中演唱。 歌词内容常常表现羌族青年男女逗趣、赞美、思恋等。旋律 悠长,节奏灵活。演唱形式多为男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女 对唱。2. 哈依哈拉:是北部方言区羌族青年男女在山上放牧 或山野行走时演唱的二声部山歌。此类山歌音调高亢、旋律 舒展,常有四、五度跳进,节奏较平稳、悠长。歌词内容主 要是对大自然景物的歌咏和自我心境的抒发。演唱形式多为 男声重唱、男女声合唱式对唱。3. 尕罗:是北部方言区不拘 泥于演唱场合的二声部山歌。音乐特点与“哈依哈拉”相似, 但演唱人数限为两人,演唱时常用颤音唱法,音高常带游移性。 4. 娄:是专指北部方言区羌族妇女在地里锄草或结伴而行时 演唱的二声部山歌。歌中常用“勒唔”作衬词,演唱人数为 2-8 人,演唱形式主要采用女声二重唱。音乐充满羌族妇女自由 悠闲的生活情趣。 (3)风俗歌 风俗歌:是羌族人民在婚丧嫁娶、祭祀活动、喜庆节日 等风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此类歌曲在羌族民歌中的数量最 多,依据演唱场合与歌词内容,风俗歌又可分为酒歌、婚礼歌、 节日歌、丧葬歌等。
简论羌族传统音乐
简论羌族传统音乐作者:黄涛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8期[摘要]羌族传统音乐是流传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地区的音乐艺术,它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积淀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结晶。
本文通过对羌族传统音乐进行分类简介,从而对其传统音乐所包括的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的概貌进行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对其探根溯源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
[关键词]羌族;传统音乐;民间歌曲;民间歌舞[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19)08-0083-02一、民间歌曲(一)劳动歌劳动歌,羌语称“直布勒惹木”。
是耕地、收割、运粮等农事活动中,伴随生产劳动过程而演唱的歌曲。
羌语又称作“日布谷勒察”或“织布如”。
其类别有犁地歌、下种歌、积肥歌、薅草歌、背背子歌、收割歌、打场歌、撕玉米皮歌、砍柴歌、打房背歌、拉木歌等。
按不同工种,曲调可分为两类,即直接配合劳动节奏和间接配合劳动节奏,前者节奏轻盈跳跃,情绪炽热红火,后者节奏自由悠缓,曲调明快流畅。
演唱形式常用独唱、齐唱和集体重句对唱。
从其反映的音乐结构、生活内容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看,这类民歌似是羌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初期的产物,它的形态至今仍保持着旋律结构短小精悍、音乐节奏鲜明有力、集体性强及紧密伴随生产劳动而生存等古朴原始的特点和风格,如今羌地村寨随处可闻其独特声韵。
[1](二)山歌山歌,羌语称“喔都惹木”。
其中,“喔都”意为山野,“惹木”意为歌曲。
它是一种节奏较自由、旋律多曲折抒情的一类民歌。
以叠溪海子以南颇为流行的“纳吉纳娜”最具代表性。
其歌词大多是四句四言体固定格式,并常冠以“纳吉纳娜,纳玛尤西,尤西惹那,惹那扎沙”(意为“祖先的歌,不能不唱,唱起来吧,别忘祖先”)四句固定歌头,故取其第一句为此类民歌定名。
为二声部歌曲,乐曲节奏较自由,旋律多曲折抒情,主要做上下级进式运动,同时,喜爱在一些长音拖腔位置上慢速向下滑行,构成独特风格色彩。
阳光羌娃-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阳光羌娃-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羌族文化及其音乐特点。
2.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欣赏优美的羌族音乐。
3.教学复习音阶和音程概念。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音阶及音程概念。
2.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唱《阳光羌娃》歌曲。
3.学生能够了解并感受羌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抑扬顿挫的演唱方法。
2.学生需要掌握并感受羌族音乐的独特节奏。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引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品味《阳光羌娃》歌曲中的音乐元素,比如节奏、旋律、音高、音色等。
2. 导入教师通过投影或手画五线谱,讲解和复习音阶及音程概念。
3. 练习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遍《阳光羌娃》歌曲,让学生体验曲子的整体感觉。
然后,再逐句进行演唱,并帮助学生理解每句歌词的情感表达。
最后,让学生飞扬跋扈地全声演唱,充分展示阳光羌娃的英勇形象和坚定信仰。
4. 拓展教师介绍羌族文化及其音乐特点,同时播放一些典型的羌族音乐,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羌族音乐的魅力。
五、教学方法1.演唱法: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演唱,掌握歌曲的节奏、音高、情感表达等。
2.情景法:通过让学生在引导下感受歌词情感表达,加深对曲子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3.听觉法:播放羌族音乐,让学生借鉴和感受其特点节奏和音乐风格。
六、教学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口头评估和打分,包括对音阶、音程、曲子的掌握程度等方面。
七、教学提醒1.教师需注意歌曲演唱时的氛围营造和舞台表现。
2.教师需掌握曲目的音色特点和节奏感,适当提高演唱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羌族音乐的魅力。
1-8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
2016届分类号:J642.21单位代码:10452毕业论文(设计)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的作品分析及演唱分析姓名范瑞霄学号201213010106年级 2012级专业音乐学系(院)音乐学院指导教师马芳2016年 01月 06 日摘要《一杯美酒》是众多新疆民歌中的代表作品,不论是在旋律的发展还是节奏的律动,都展现出新疆民歌的特色面貌。
本文通过对这首民歌的作品分析和演唱分析,对这首经典新疆民歌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作品出发,向新疆音乐文化进展,学习地域的音乐文化。
在理论性的分析基础上为演唱乐曲提供了乐曲理论基础,使得演唱有理论可依据,让表达更科学。
关键词:新疆民歌;一杯美酒;作品分析;演唱分析ABSTRATA Glass of Mellow Wine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among various folk songs in Sinkiang, which shows its features and appearance no matter in development of melody or rhythm of things. This paper analyzed this classical folk song in Sinkiang deeply by work analysis and singing analysis for this folk song, further deepened understanding to such work, as well as learned regional music culture from perspective of works, development of music culture in Sinkiang. It provides music theoretical basis for singing according to theoretical analysis, which makes singing theory-based and expression more scientific.Key words: folk Xinjiang song; "A Glass of Mellow Wine; Analysis of music; Singing analysis目录一、《一杯美酒》的创作背景 (1)(一)新疆民歌形成的历史脉络 (1)(二)新疆民族环境的铺垫 (1)二、《一杯美酒》的作品分析 (2)(一)《一杯美酒》的乐曲结构分析 (2)(二)《一杯美酒》的旋律发展的特点分析 (2)(三)《一杯美酒》的节奏律动的特点分析 (3)三、《一杯美酒》的演唱分析 (4)(一)《一杯美酒》的演唱技巧分析 (4)(二)《一杯美酒》的情感表达分析 (6)四、结语 (6)参考文献 (8)谢辞 (9)音乐的出现是人们在社会和生活这些经济、生活条件提升的物质环境之后,在精神世界上获得了又一种满足,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羌族多声部民歌综论
作者简介:毛明军,男,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干部。(四川松潘 ) 623300
23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嗯)、“diɑ”(妮莎)、“hɑji hɑlɑ”(哈依哈啦)、 安、碑子寺,镇坪乡的双泉、熟地、新民等村寨以及茂
“ɡɑlɑ”(嘎啦)、“lew”(勒五)、“hɑdɑ”(哈让)、 县松坪沟岩窝寨、麦石寨等地和太平乡的牛尾巴寨、
?huɑk)、尼班都初啊(ib tu ?huɑk)、圈都初啊 少。
( )等。 t?huɑ tu ?huɑk
“嗯”(ɡien)与妮莎是姊妹曲,二者歌词可以互
(一)妮莎(diɑ)
换,妮莎歌词很长,独立成曲,每次演唱时都是换调
“妮莎”(diɑ)是多声部中曲目最多,内容最长 不换词,一首歌必须把歌词完整的唱完,长的可唱几
年代初著名音乐人汪静泉在松潘小姓乡的羌族村寨 客位视角对羌族多声部音乐的概述,还缺乏自观性
里发现了多种形式织体结构的羌族多声部民歌,即 视角的研究成果。笔者基于在松潘小姓乡数十年的
“无伴奏和声”,并将这片孕育了羌族多声部民歌的 生活积累和观察,从主位研究视角就羌族多声部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域成为“最后的复音孤岛”。自此,羌族多声部逐 流传区域、分类、特征、各种多声部音乐的名称和数
关注。羌族多声部不仅仅是有多个声部这样简单的 汇完全对应的词汇,用 “ɡie diɑ”(嗯妮莎)来替
声乐魅力,更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 代,意思是“ɡie”(嗯)和“diɑ”(妮莎)合起来指
学、民俗学、文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上 “多声部”的意思。从声部的角度又叫“q tssɑ
世纪 90 年代以来陆续有学者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 ?huɑ”(歌得萨时初啊)意思是“声音呈交叉唱”,或
试析四川羌族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试析四川羌族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赵峻【摘要】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民歌作为羌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表情达意的一种口头创作歌曲形式,与羌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拟通过对羌族民歌分类和归纳简要分析其旋律和节奏特点.【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5(000)021【总页数】1页(P104)【关键词】羌族民歌;旋律;节奏;传承发展【作者】赵峻【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羌族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民歌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艺术,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对羌族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羌族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音阶以五声音阶为主,六声音阶很个别;调式主要是徵调式,宫商调式次之。
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和用二、四乐句为基础的扩充乐段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1]。
羌族民歌真实的体现了羌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民族风俗、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展示了羌族人民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
(一)旋律形态羌族民歌纯净自然、质朴敦厚、深沉粗犷,旋律形态丰富,旋律特点表现在旋律进行和旋律线两方面。
对于旋律进行,除了少数情况下出现的五度及其以上的大跳,通常主要都是级进上下行、三度四度小跳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而旋律线多样,一般以级进为主,少有小跳动,具有简单朴实和少装饰音的特点。
旋律线类型包括下降型、抛物型、曲折型、抛物与下降结合型和抛物与曲折结合型。
其中,下降型旋律线特点是旋律一开始就出现在较高的音区,随音乐的进行逐渐下降到较低音区,自始至终呈现下降趋势,如羌族风俗歌《Chei dong》;抛物型旋律线特点是旋律开始于较低音区,随音乐的进行逐渐上升到较高音区,在到达高点之后又逐渐下降到较低音区,如羌族礼仪歌《斯哈那》;曲折型旋律线特点是旋律以某一个音为中心,围绕着这个音以波浪式的形态上下起伏,如羌族风俗歌《re bu re so》;抛物与下降结合型的旋律线综合了抛物型和下降型旋律线的特点,如羌族民歌《查查查喂勒》;同样,抛物与曲折结合型旋律线综合了抛物型和曲折型的特点,如羌族山歌《割麦歌》。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区。
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民歌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多声部民歌作为羌族音乐的特色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被认为是羌族文化的瑰宝。
羌族多声部民歌源于羌族古老的生活和劳动,反映了羌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受和体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人民通过歌声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羌族多声部民歌不仅是羌族人民生活的写照,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羌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挖掘羌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代社会,保护和传承羌族多声部民歌,对于enriching the diversity of world music and promoting the mutual learn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羌族多声部民歌作为中国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羌族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羌族多声部民歌在音乐表现形式和表演技巧上具有独特之处,对于丰富和提升当代音乐艺术也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
深入研究羌族多声部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探讨其在当代音乐领域的价值和影响,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3 研究目的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其音乐特点、表演形式、文化价值和艺术表现,从而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浅谈四川地区羌族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特征
浅谈四川地区羌族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特征四川省阿坝州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地。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栽。
他们善于以歌舞抒发情感,凡祭祀祈福、节日庆典、丧葬等活动都要歌舞相伴。
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传承了民间日常生活、节庆、婚丧嫁娶等仪式中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乐舞文化。
本文拟以羌族音乐舞蹈的类型作为切入点,探索羌族艺术的文化特征,在认知传统民族乐舞艺术的基础之上,了解其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更深刻的理解使羌族音乐舞蹈文化所特有的风貌。
标签:羌族音乐;羌族舞蹈;文化特征羌族歌舞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蕴含并承载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羌族歌舞素有“唱什么歌,就跳什么舞,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兴群起舞”的传统习俗。
音乐同舞蹈是同时出现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也是延续数千年的,它伴随着羌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是羌族人民劳动智慧创作的结晶,是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
一、羌族音乐的独特魅力羌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而历史悠久的羌族民歌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悠久的历史、封闭的生活环境,使羌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古朴、深厚、独特的民歌。
这些民歌使羌族民间传统文化,以口耳相传的传承形式代代相传。
羌族民间歌曲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古朴、保留了较多传统风貌,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因而经久不衰保存至今。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山歌,羌语称“拉那”,是山野间唱得多声部歌曲。
山里人最喜爱唱山歌,歌者“兴起而歌,兴尽而至”,有较强的抒情性。
羌族山歌语言简练、节拍自由、音调高亢,演唱形式多样,曲调起伏有较大强弱变化,具有典型的山歌音乐特征。
如《哈依哈拉》。
(2)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民歌,有耕地歌、收割歌、打场歌、撕玉米皮歌等。
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特点是与劳动紧密结合,其中有的节拍规整、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接近歌舞曲;有的节拍自由、节奏舒缓,曲调悠扬,近似山歌。
羌族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羌族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固有财富。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一直采取保护政策,并在相关文化建设项目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和相应的倾斜。
羌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研究羌族的民歌、舞蹈、器乐可映衬出当地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对研究羌民族的发展进程有着重大的帮助。
关键词:羌族;舞蹈;锅庄;民歌引言2008年5月12之前也许这个民族并不被人所熟知,但是随着汶川地震的发生,当地经济文化的破坏,文化重拾的问题也被人提上日程,此时一个不被人熟知的民族――羌族,渐渐被人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关于古羌人的记载就出现在甲骨文中,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羌人中的一支从甘肃、青海地区迁徙到岷江上游一带,与当地土著融合,逐渐形成了今日的羌族。
他们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
不幸的是,这几个地区都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许多羌族同胞在地震中罹难,羌族文化遗产也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羌族文化的复兴成为提上日程的首要任务。
一、羌族舞蹈在羌族的文化中以其舞蹈文化最为特色。
羌族舞蹈在民风习俗和群众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种植、收割、放牧、狩猎、盖房、治病等活动,羌族人民都要跳舞。
从流传至今的羌族舞蹈艺术中,还反映出羌族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汉族、藏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传统的渊源关系。
羌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以巫表演为主的祭祀舞──巫舞和“锅庄”(羌语称锅庄为“洒朗”)。
巫舞约有以下几种形式:跳皮鼓或称羊皮鼓:是羌族巫的主要舞蹈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传。
羌族人每遇病、丧之事,都要请巫师跳皮鼓。
巫师一般为2人,1人举短戈在前,1人左手持单面鼓,右手持弯把鼓锤敲击,并摇晃鼓内的小铁环哗哗作响,开始在一阵吆喝和鼓声震天的热烈、紧张气氛中边击鼓边跳,走步时脚不停的颤动,带有神秘感。
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合唱精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四川音乐学院
第一章测试1.下面关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合唱的定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民间合唱B:西南各少数民族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C:其中仅包括当代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形态特征大的合唱作品。
D: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合唱作品答案:C2.以下不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合唱音乐发展的是()A:将丰厚的中国传统合唱音乐资源转化为中国合唱音乐内容B:建立对于中国多声部音乐的学术理论积累C:以西方合唱协和观、审美观来评价我国合唱艺术为唯一评价标准D:在实践中构建中国民歌合唱理论体系答案:C3.以下属于我国少数民族合唱形式的是()A:侗族大歌B:德保北路壮族民歌C:傈僳族摆时D:哈尼族八声部民歌答案:ABCD4.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无合唱这一音乐形式。
()A:对B:错答案:B5.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合唱属于口头流传的活形态合唱。
()A:对B:错答案:A6.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合唱不属于合唱艺术。
()A:对B:错答案:B7.本课程可以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合唱音乐走进中国合唱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民族合唱理论在世界合唱学中“不可或缺”。
()A:对B:错答案:A8.该课程具有促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合唱实践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关系“相得益彰”的重要意义。
()A:错B:对答案:B9.歌手们的歌唱方法丰富多彩,创作手法单纯豪迈、朴实清新与寓意丰富,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思维更为宽广的听觉、视觉表现和民族韵味。
()A:错B:对答案:B10.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合唱不同于西方合唱,其展现出一个基于中国传统音乐风格、歌唱术语和歌唱技法的“音乐图景”。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侗族大歌是单声部民歌形式。
()A:错B:对答案:A2.“嘀抬乐”为广西德保北路壮族三声部合唱的专称,其中“嘀”代指()A:中音B:次高音C:高音D:低音答案:C3.按歌手地位而成的公母合唱队形反映了侗族人的以下观念()A:对于歌唱水平高者的尊重B:重视年轻人的培养C:为了追求音色的统一D:领唱居中便于领唱者之间的默契配合答案:ABD4.在侗族大歌中,蝉鸣合唱技法主要源自歌手对鸟声的模仿。
羌族民歌分类及特点
五、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阿坝州松潘、 黑水两地。多声部民歌具有风格多样,节 奏明快,随声而和的艺术特点。其中以劳 动歌最多,如建房、杀猪、春种、耕地时 演唱,一般以2至4人、10多个人或数十人 演唱,多为同声组合,也有男女声混合组 合。多数为二声部,音程以同度、大二度 为主;四度、五度,大小三、六度也有, 节奏和旋律强调基本统一。形式分为支声 式、衬托式、分合式等,演唱方式有高声 部先起腔低声部后进,低声部先起腔高声 部后进,两个声部同起同收,两个声部交 替进行等形式。声部进行中也常出现交 错,因此唱腔活泼热烈,此起彼伏富有 特色。
六、劳动歌曲 羌族的劳动歌多种多样,无论是集 体性还是个体性劳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 劳动方式就有相应的劳动歌曲,如《耕地 歌》《除草歌》《割麦歌》《砍柴歌》 《摘花椒歌》等。羌族有句俗话:“劳动 时板起面孔闷闷愁愁不新鲜,快快乐乐唱 歌儿为享受。”特别是从事集体性劳动 时,既有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振奋精神 的作用,也有组织劳动,协调动作的功 能。羌族的劳动歌常是见景生情、生动活 泼、即兴歌唱,既减轻劳动者的疲劳,又 鼓舞士气提高劳动效率,且不同的劳动条 件下,所唱的歌曲特色各异,若动作舒缓 劳动强度不大,其演唱的歌曲旋律优美, 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而比较紧张的的劳 动,则高昂激越,比较沉重的劳动,节奏 和色彩则比较粗壮沉着。劳动歌的特点是 曲调具有鲜明的灵活节奏,烘托强烈的劳 动气氛,旋律十分丰富,节拍规整(二拍 子居多)、音调质朴,多为简单的乐句组 成。然而从事个体劳动时,节奏又较为自 由,音域宽,旋律起伏大,类似山歌。
浅谈松坪沟羌族音乐文化
浅谈松坪沟羌族音乐文化摘要:文章在采风的基础上分析了松坪沟羌族音乐的由来,松坪沟羌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和松坪沟羌族音乐的演唱特点。
关键词:松坪沟;羌族音乐文化;民间采风中图分类号: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在羌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羌族音乐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考证。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的音乐文化让人如神陶醉。
丰富多彩的羌族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是羌族人民的灵魂。
一、松坪沟羌族音乐的由来松坪沟羌族是羌族的一部分(古羌和现代羌族)——历史悠久。
其族源可溯上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据历史的文献记载商、周、秦、汉时的羌族,居住在黄河、湟水、洮水、岷江一带,秦汉隋唐以降历代数次向南迁,古代羌人中的冉、马(龙)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松坪沟一带。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
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但羌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羌族音乐在历史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祖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块夺目耀眼的瑰宝,羌族音乐不仅限于本民族喜爱,其他民族也钟情于羌族音乐文化。
羌族音乐除了具有艺术的功能外,还有谈情说爱、延年益寿、陶冶情操;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宣传教化的活动;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民间歌舞在羌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资源。
音乐的旋律古朴优雅,歌声高亢明亮,具有强力的艺术感染力和民族亲和力。
羌族民间民族音乐以深原的历史文化沉淀,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特征。
在音乐内容丰富多彩。
在羌族音乐往往与舞蹈、文学相结合,三者不可分割。
能歌善舞是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喜、怒、哀、乐思想变化的的重要方式,而且歌声总是与舞蹈相结合。
羌族人的音乐活动有歌必有舞,有舞蹈也就意味着一定有歌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 云 朵 的 民 族 ”。羌 族 人 民 能 歌 善 舞 ,勤 劳 朴 实 , 争 今 已 有 J L 千 年 的 历 史。
羌 族 没 有 本 民族 的 文 字 ,但 是 有 本 族 的语 言 , 所 以羌 族 的 语 言
都 是 口授 - f  ̄ f . ℃ 相 传 ,羌 族 的 方 占比较 复 杂 ,但 是 更 多 的 『 { j 民 歌 来 表
社) , 2 0 0 7 , 2 .
《 哈 卢拉依 》 羌 族 典 型 的 男 女 声 合 唱 对 唱 , 这 是 一 首 田 问 劳
动 和收工时演 唱的歌 曲。这 首歌 曲的特 点主要是 L J 头性 、集体 性 、
传 承 性 和 即 兴 性 。 羌 族 多 声 部 民 歌 男 女 老 少 都 可 以 演 唱 , 男 生 重
部 民 歌 也 町 以按 照 民歌 的 分 类 来 演 唱 , 羌 族 的 民歌 也 是 需 要 按 照 时
注释 :
① 田间劳动 和收 I : 是演唱 的歌曲。 ③ 基 本 乐理 第 六版 第十 一 学 调性 关 系 、 调性 变换 。
间 、地 点 等 要 求 来 演 唱 的 。 比如 说 结 婚 的 时 候 就 能 唱 祭 } 巳 类 的 歌 ,羌族的 “ 羌 历 年 ”和 “瓦尔 俄 足 ” 期 问 , 都 是 需 要 按 节 日的 类
一
、
羌族 民歌的历史
哈 拉 依
羌 族 ,… 个 占老 而 年 轻 的 民族 , ‘ 个 起 源 于 几 年 前 的 民 族 。如 今 ,羌族 主要 聚 居l 在 四川 省阿坝 藏 族羌 族 自治州 的戍 县 、
汶 川 、 理 县 、 黑 水 等 县 。 羌 族 居 住 主要 在 高 山 . f , 所 以 羌 族 被 称
黄河 之 声
2 0 1 6 年第1 6 期
试论 羌族 多声部 民歌 的演 唱
李 娟
( 阿坝师范学院音 乐舞蹈 系,四川 I汶 川 6 I 2 3 0 0 2 )
摘 要: 羌族 ,是, f j 华民族最古老 的民族之 ,羌族 人民勤 劳勇敢, 且能歌善 舞,羌族民歌记载 了这 个民族 的历 史和
承意 义 。■
等 。另外还 可以分为 单声部和 多声部 的演唱 。羌族 民歌的 音高特点
和 他 们 居 住 的地 形 息 息 相 关 , 也 可 以 用 另 一 种 解 释 说 , 只有 嘹 亮 的 嗓 旨或 许才 能 传 递 两 山之 问 的 信 息 , 才 能 ' 止对 方 听 到 他 所 要 表 达 的 情 感 。 所 以 羌 族 民 歌 很 多 都 是 高 音 部 分 居 多 。 羌族 多声 部 民歌 可 以 分 为 单声 部 和 多 声 邮 的 演 唱 ,声 部 最 多 只 有 四 个 声 部 。最 基 本 的 就 是 二 卢 郜 , 声 部 的 演 唱 必 须 是 由 两 人 或 两 人 以上 的 演 唱 。 羌族 多声
灿 烂 史 化 , 羌 族 民歌 是 羌 族 文 化 的 艺 术 灵 魂 。 四 川 省 5 , j - 坝 藏 族 羌 族 自治 州 茂 县 地 区 是 羌 族 的 主 要 聚 居 地 之 一 , 文 章
以羌 族 多声 部 民 歌 的 演 唱 妻 玎 探 为 研 究 对 象 , 蕾重 研 究羌 族 民歌 的 演 唱 方式 和 演 唱 。 关键词 : 羌 族 民歌 : 多声 部音 乐 : 民歌 演 唱
达 自 己 的话 语 。 羌 族 民 歌 分 类 很 多 , 羌 族 民歌 结 构 单 , 但 是 色 彩
大 胆 , 旋 律 流 畅 , 节 奏 节 拍 方 面 自由 悠 长 。对 于 羌 族 人 民来 说 ,唱
歌 就 是 他 们 的 一 种 社 交 方 式 ,可 以 借 助 任 何 事 物 等 J } ] 民歌 表达 自 己 的情 感 。
型 歌 唱 羌族 民歌 的 。
[ 参考 文 献 ]
[ 1 ]耿少将. 羌族通 史f M ] .i : 海 人 民 出版 社 , 2 0 1 0 . [ 2 ]黄初新. 阿坝文化 史[ M ] . 四川 I 出版 集 , 四川 I 出版 社. [ 3 ] 金艺 风. 羌 族 多声 部 民歌 一 男生 二重 唱 [ J ] . 西 南 民族 大学 ( 人 文 出版
二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
莞 族 民 歌 大 致 可 以分 为 酒 歌 、 劳 动 歌 、 l 』 J 歌 、 情 歌 和 叙 事 歌
地卣 ,这 首民歌 也充分的体现 了羌族 民歌 音高特点 。
羌 族 文 化 是 中 国 文 明 的鲜 活 体 现 ,羌 族 民 歌 是 中 国 民 间 音 乐 的 重 要 体 现 , 继 承 和 发 展 羌 族 民 间 音 乐 ,给 后 继 人 创造 更 多 的 音 乐 传
唱 ,女生重Ⅱ 禺, 男 女生 重 唱 。 只是 存 小 同 的 场 合 、 时 间 、地 点 、 不
[ 4 ] 樊 祖 英. 羌 族 多声 部 民 歌 的 种 类 及 其 音 乐 特 征 [ J ] 中 国音 乐学 ,
1 9 92 . 04 .
[ 5 ] 李靖 . 羌 族 民歌 演 唱风 格 [ D ] 。 四 川师 范 大学 , 2 0 1 4 , 3 .
同的人演 唱罢 了。 《 哈卢拉依 》采 用领众 合唱 的歌唱方 式 ,
女 群
[ 6 ]杨碧嫦, 陈远贵. 浅} 斤羌族 民歌演喟 风格 分析 [ J ] .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
学院报, 2 0 0 4 , 0 3 .
体 合唱 式 对 唱 , 情 绪 欢 快 。 羌 族 多声 部 民 歌 在 演 唱 的 时 候 , 第 一 个 啬 ,也 就 是 开 始 , 几 个 声 部 需 要 同 时 演 唱 第 一 个 音 。 等 第 ‘ 声 部 … 来 的时 候 就 分 别 由 第 一 、第 二 、 第 、 第 四 个 声 部 的 部 分 演 唱 ,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