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之“建设和谐文化”标准表述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热点:培育和谐精神 繁荣群众文化
一、强化理论武装,构筑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思想的基础。要增强干部群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
四、繁荣文化事业,把先进文化建设推向深入。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广泛开展各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的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要不断建立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活动场所,积极营造发展先进文化、扶持健康文化的社会环境。
�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热点:培育和谐精神 繁荣群众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欢乐、喜庆、祥和是党的十七大文化氛围的主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繁荣群众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千层高台、起于垒土。任何一种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和谐文化、重在建设。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我们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把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持续推进的过程,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筑牢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共5篇)
建设和谐文化(共5篇)第一篇: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1.建设和谐文化的原因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2.如何建设和谐文化(1)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社尚。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如何建设和谐文化①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②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公发掘其理念蕴藏的当代价值。
④建议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建设和谐文化,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⑤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努力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⑥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第二篇:浅谈如何建设和谐文化浅谈如何共建和谐企业文化如何共建和谐企业文化,为响应党和政府关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集团公司建立“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奋斗目标文秘部落,把公司建设成为机制健全、管理完善、健康发展、诚信共赢的和谐企业,公司提出了共建和谐企业文化,如下:一、学习文化:继续以生产经营为主线,坚持创新发展,创建学习型公司。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先进生产技术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不断更新观念、始终加强学习,建立完善有效的学习机制,树立广大员工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意识。
“建设和谐文化”的一篇申论范文
官版“本土电影” 有所进亦有所退近年来,拍电影似乎成为地方政府的新时尚,而时尚背后是“营销城市、推广旅游”的共同诉求。
江苏苏州的《蟹蟹侬》、江阴的《底色》、常州的《阳湖拳》,有的已开机有的已上映。
放眼全国,各地的本土电影也都一一亮相。
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其拍摄成本也受尽关注,一些单位对拍摄成本的讳莫如深更加深了大家对此事的好奇和疑虑,也有专家担忧,“地方电影有政绩化、攀比化之忧”。
城际竞争加剧的时代,地域包装、形象传播等,越发成为显学。
有此大背景,视听体验极佳的“电影”,用于形象宣传或城市精神塑造,当真是再合适不过!“电影”本身就是“新文体”,内含特有的叙事规范、表达技巧,此为它的文化价值……这使得电影在“城市营销”中迅速走红。
评判城市热拍本土电影这件事,不能主观上带着有色眼镜一味挑刺批评。
就拍摄本质来讲,发展“本土电影”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迎合了大众审美,遵从了大众对新事物的接收方式,是城市形象宣传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影片产出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影响因素,干扰了影片拍摄的初衷。
为了追求影片质量,拍摄成本可能会相应地提高,但高质量的电影其传播时间和传播效果都会加倍,更有利于实现“本土电影”功能作用的出色发挥。
此外,本土电影的合理商业化运作可以帮助政府解决资金问题,而且对一些城市而言,当地企业有可能是城市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值得宣传推广。
审视“本土电影”利弊,从不应把“城市营销效果”,作为唯一评价指标。
从源流来说,电影本是民间的艺术,“本土文化”更是当地人的资源。
那么,官版“本土电影”,不得不直面的质问是,其隐约的“独家代言者”的角色设定,是否侵犯了当地民众“言说家园”的权利?因为,当职能部门以渠道优势,强势推广自己的“作品”,源自市民阶层的、真实而温热的“声音”,多少要被湮没。
最后,关于一座城市,只存某个强势、单一的符号标签,怎不可悲?除此之外,官方色彩的“本土电影”,对创作资源、渠道资源的强势“集聚”,势必抽取市民文化的活力。
[政治]建设和谐文化(1)
[政治]建设和谐文化(1)38.材料一:2006年11月29日“2006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以“资源?创意?合作”为主题的本届西部文博会,是资源展示、项目推介、产品交易、产业发展的一个大平台。
它既是一次文化产业盛会,也是独具魅力的西部文化之旅、盛大的群众文化节日。
文化是一个地域内最深层次、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提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捷报频传。
一批主业突出、原创能力强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旗舰”扬帆启航。
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化产业架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县、乡、集镇的产业区域布局、以大型国有文化集团为龙头,多种文化经济实体并存的产业发展微观主体框架已经成型。
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参考答案:①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投资文化产业。
③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
④尽快建设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其支柱作用,提高文化竞争力。
⑤加强文化产业的对外交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结合材料一,结合政治学知识说明四川省委和省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参考答案: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文化竞争力”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②重视“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的国家职能,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能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④“文化竞争力”也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半月谈半月评论:和谐文化建设
半月谈半月评论:和谐文化建设欢迎阅读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前押题(十九) 和谐文化建设标准表述》考试资料,关键词为申论文化建设考前,本文发表于2012年08月21日 16时00分43秒。
2.以人为本的理念淡薄。
关怀人、尊重人,以人的自我发展和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为社会进步核心的理念没有真正形成。
3.追求财富的目的和手段相对落后。
以牺牲环境、牺牲长远利益、损害他人利益而获取财富的不和谐因素加剧。
4.社会事业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许多人以狂燥的态度追逐金钱、追求物质享乐,而对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对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投入少,关心少。
5.社会责任普遍不足。
一些人个人私欲膨胀、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少善心,无善举,缺少社会责任感。
原因:1.封建文化根深蒂固。
尽管中华文明有许多可以值得国人骄傲的文化精华,但也确实有许多遗毒至深的文化糟粕至今还对我们产生较强的支配作用。
2.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
在我们引进外资、走向世界、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时,西方的腐朽文化、消极的价值观一直对我们有着较强的感染作用。
3.社会导向、约束机制不强。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抑制什么更多的是停留在宣传层面上,缺少制度和机制保障,缺少形成有利于和谐文化生长的强大引力和社会氛围。
对策:1.在政治方面。
就全社会来说,要普遍形成追求真理、主持正义、维护公平、热爱祖国的文化氛围。
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而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全体人民发挥表率作用。
2.在经济方面。
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把发展经济做为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第一要务。
在经济发展中,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相协调,不能为了当代发展而破坏了子孙后代的家园。
3.能力和技术方面。
全社会都要形成努力学习、加强锻炼、崇尚科学、勇于创造的理念和习惯,使人人都把自我发展、获取收益、奉献社会建立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上。
[政治]建设和谐文化(2)
[政治]建设和谐文化(2)[哲学常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因此我国的文化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与文化产业的自身规律。
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现阶段,我国文化领域存在有健康文化和腐朽文化,而我国文化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③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中,要明确方向,引导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政治常识]①国家的性质、职能、原则、科学发展观、综合国力。
②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思想领导、思想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以德治国。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保持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④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⑤党和国家不断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角度分析——以[经济常识]为例一般角度: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⑤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我国生产力,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④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⑩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⑦消费的反作用。
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
⑨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既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又抵制其消极影响,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政治]建设和谐文化(3)
[政治]建设和谐文化(3)[例]材料: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2007年3月27日下午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发布,奖牌正面采用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图案,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著名艺术家评价说,金玉结合独一无二,是中西文化的巧妙结合。
“佩玉在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史上是从来没有的,金张扬,玉含蓄,配在一起很好。
”与奖牌同时发布的奖牌设计包装盒、丝带和证书,也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北京奥运会奖牌包装盒为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木制漆盒,四方造型,天地盖四边略呈弧形,喻天地四方、六合美满之意。
丝带由机织而成,朱地云纹,喜庆祥瑞。
证书采用中国传统的绢、宣纸等材料和传统云纹织绫托裱工艺,是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印刷术的有机结合。
分析说明北京奥运会奖牌的设计蕴涵着哪些辩证法思想?参考答案:①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③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⑤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⑥矛盾的特殊性[错题重做]绵阳市东辰学校高2007届高三一轮复习周考[3-18]39.保护文化遗产不同于保护自然遗产,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请在下表中作简要表述。
政治意义: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济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经济和文化艺术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资源。
保护好文化遗产有利于开发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文化意义:促进各地对文化遗迹、遗址、古籍、文物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推动地方的文化建设。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本文将从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弘扬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文化是多样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点。
在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
因此,要积极推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的公民,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
其次,要提升文化产业的实力。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够提升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引导,鼓励企业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同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只有发展实力强大的文化产业,才能够为社会繁荣和国家崛起提供坚实支撑。
第三,要弘扬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挖掘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要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成员理性、公正、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
发展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文化在形塑社会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政治]建设和谐文化(4)
[政治]建设和谐文化(4)[材料见红皮书时政报44期]命题角度例举1.经济:如何理解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经济工程:①有利于老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老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化资源配置。
③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老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④有利于提升老区的区位形象和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⑤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有利于。
⑥有利于扩大老区的对外开放。
⑦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发展红色旅游应怎样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应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面向市场把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文物古迹,风情民俗等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综合开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综合经济效益。
②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搞好对红色旅游的规划和指导,开发与保护并重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③面对国内外旅游业的竞争,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同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④实施走出去战略,吸引大量海外游客。
2.哲学: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红军长征的意义及启示。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红军长征胜利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产生了伟大坚强的领导核心,启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将长征精神世代相传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当代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
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认识能够指导人类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背景: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
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
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
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
专题十九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专题十九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材料1】标准表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
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办好二○○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一○年世博会。
——十七大报告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扶持政策,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材料2】文化的基本定义和具体任务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总和,是人类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产品,如文学、歌曲、舞蹈、戏剧、绘画、雕刻、电影、语言文字等精神文明成果及其生产活动。
申论考前押题-社会和谐问题标准表述
申论考前押题——社会和谐专题2006年10月11日下午3时05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
原因:1.社会和谐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必须遵守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具体内容:社会和谐内容包括八个部分: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022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以和谐共生 让城市更美好
2022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以和谐共生让城市更美好2022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以和谐共生让城市更美好摘要:城市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凝聚力的体现。
为了让城市更加美好,我们需要秉持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环保、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设、和谐共生、环保、社区建设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日益散漫的城市规划等等。
因此,如何让城市更加美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环保和社区建设等方面,以期让城市更加美好。
和谐共生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理念。
和谐指的是相互协调、相互平衡,而共生则指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需要秉持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平衡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利益,协调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以及市民权益等方面的关系。
环保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这对城市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需要注重环保,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环保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社区建设也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
社区是城市中最小的社会单位,也是城市凝聚力的来源。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需要注重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城市成为一个和睦、和谐的社会生活空间。
此外,城市建设中还需要注重公共交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注重各项指标之间的平衡,把握好城市发展的方向,使城市朝着人性化、生态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合作。
在城市建设中,和谐共生的理念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从环保、社区建设等方面出发,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市民的凝聚力,让城市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综上所述,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和谐共生的理念,平衡各方面利益,协调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以及市民权益等关系。
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组织风气的总和。
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的标准格式文本:一、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1.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关心员工,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2. 诚信正直: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建立诚信的企业形象,与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3. 创新进取: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新,积极推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 团队合作: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员工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协作,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1. 尊重员工权益: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不歧视、不欺压员工,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和薪酬待遇。
2. 诚信经营: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地经营企业,不从事违法违规的活动,保护客户利益。
3. 互相尊重:鼓励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不进行恶意竞争和攀比,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4. 公平公正: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确保员工的工作成果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回报。
三、组织风气和工作环境1. 开放沟通:鼓励员工之间的开放沟通和交流,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
2. 学习成长: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3. 关爱员工: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关注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
4. 公益责任: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活动,回馈社会,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通过以上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组织风气的建立,我们将创建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员工能够在积极、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发展自己,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成长。
这将不仅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还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标准表述
建设和谐文化”标准表述什么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
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
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
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
最新5建设和谐文化汇总
5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背景: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
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
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
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
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
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
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
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
就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体现到和谐文化建设中,让人们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理解、认同。
也有人讲,建设和谐文化,是不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清明节,一份关于“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发了人们关于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讨论。
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
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热,如呼吁重视中秋、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如一些通俗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讲坛和人物一路走红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
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人问,建设和谐文化应如何看待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
但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盲目认同,否则必定“水土不服”甚至迷失自我。
必须立足国情,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什么要建设和谐文化: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
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
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
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
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
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
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
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
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四、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和谐始于内心。
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
人们精神上的这些不健康因素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
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怎样建设和谐文化:一、建设和谐文化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和谐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应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近两年,中央新闻媒体相继推出《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劳动者之歌》等栏目,让人们回顾光辉历史,走近时代英雄,体验崇高与感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无论置身何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上的资讯每天都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
往小处说,它悄无声息但势不可挡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往大处说,它对于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新风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和谐文化建设要体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
当今社会,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们放松心情、滋养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
一部优秀的电影,给人享受,给人感动;一首好的歌曲,给人力量,给人鼓舞;一段精彩的相声,给人欢笑,给人启迪。
人民需要文艺,时代呼唤着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