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2
德育原理檀传宝现当代德育思想
在,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使价
值观念得以澄清,并以促进他们价值观念
的形成。
第四节 关怀理论
关怀理论是当代德育理论中的重要流
派之一,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
哲学家、德育学家尼尔·诺丁斯。她于20世
纪80年代开始提出的“关怀理论”受到了
德育学界的广泛关注。
诺丁斯特别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
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以关怀(caring)为核心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有效的价值形成
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 :
1.自由地选择。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
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
4.赞同与珍视。
5.确认。Βιβλιοθήκη 6.根据选择行动。7.重复。
上述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 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
选择:
1.自由地选择。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的认识而提出的“道
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和
“公正团体法”(“新柏拉图法”)等。
道德两难故事法经典个案 (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 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 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 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 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 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 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 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 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 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说应该?为什 么说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是指教育和培养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以及价值观念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一些德育原理,尽量不使用相同的标题:
1. 完善的价值观培养: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如自律、诚实、尊重和责任感等。
2. 全面的人格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情感、身体和道德等各个方面。
3. 个体差异的尊重: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注重个体差异,以个别化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
4. 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使德育教育更加有效。
5. 积极的引导与激励:注重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6. 合理的奖惩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激励学生的优秀行为,同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7. 社会环境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些原则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品德,并能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复习进程
第一节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和德育理
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呵以概括为以下几
个最主要的方面。
首先,和许多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家 一样,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 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 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第二个重要贡 献是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 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
互惠的。由于道德生活源于“爱”和“联
系”,因此我们应当建立、维持和增强关
怀关系。
诺丁斯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应当
来组织教育,是道德教育中重视情感因素
的杰出代表。
诺丁斯认为,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时
期都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
认同,因此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
的基本需要。诺丁斯认为关怀不仅是一种
美德,更是一种关系,它的维持和巩固既
需要关怀方对关怀对象的需要做出反应,
也需要关怀对象认可和接受对方的关怀行
为。这样关怀双方在关怀关系中就是平等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是可 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的)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认 识到除法律之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 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因此,海因兹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不 管这个人是他的妻子、朋友还是路不相识的 陌生人。
第三节 价值澄清理论
科尔伯格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道德发
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
在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
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
论。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 征而言,会出现以下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德育原理》德育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
• 一、德育即道德教育 • 二、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 三、德育的必要性 • 四、德育的可能性 • 五、德育内容 • 六、德育手段 • 七、德育方法 • 八、德育模式
德育内容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 二、道德层次与德育 三、品德结构与德育 四、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调整与改革
• (二)内容日趋丰富的学校德育
• 3 .职业道德教育 • 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
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 ,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 、团结合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
• (二)内容日趋丰富的学校德育
• • 学校实施的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各含不同
• 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的层次结构影响学校的德育功能。就 是说,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在整个德育中所占的比重,直 接影响到整个学校德育功能的定位和发挥。
三、品德结构与德育
• 德育就是把道德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人们对品德认识不一 ,因而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各有侧重。
• (一)主行说
•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品德归根结底是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 ,因而特别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求儿童牢记各项 德目,并在行动上落实德目的要求,把行为训练视为道德 教育的唯一或核心内容。
二、道德层次与德育
• (二)各层次德育的功能 • 2 .道德原则教育的指导功能 • 通常,教师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
生进行道德原则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道 德原则所声明的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 到的要求,但原则性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具 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应当达到 的要求;但在执行当中,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加以 变通处理。道德原则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 。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
要求的并不是形式的平等,而是实质的平等,对话
共同寻求的是理解、移情或者赞赏。它能够是愉快
的、严肃的、逻辑的、有想象力的以及过程性的,
但它总是始于对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的探讨。学校
应当是各种价值观和信仰能够得到批判性地、或者
是赞赏性地审视的场所。
3、实践。诺丁斯认为学生的关怀实践
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师生关怀关系中,
水平I——前习俗水平 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水平Ⅱ——习俗水平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水平Ⅲ——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将这个过程称为关怀实习。
4、认可。诺丁斯认为,教师不断对学
生做出的反应是学生形成自我形象的一个
重要影响源,所以,教师应该赋予学生与
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而不是将一
种主观的期望强加给学生。唯其如此,学
生才能产生自豪感,才能形成积极的道德
追求,这就是对学生的认可。
在诺丁斯之前,强调道德教育中情感
些价值观”和“怎样教这些价值观”;传
授正确的价值观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文明
之举,在社会普通忽视德育的情况下,学
校德育尤为重要,否则对良好品德的敌视
很快就会弥补道德教育的真空。
阿兰认为这一界定涵括了这样三个关
键的、也一直为品德教育的倡导者们所一
再强调的品德教育的特性与内涵:第一,
品德教育强调直接或正面的价值影响,而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服 从以免受到惩罚)
德育原理总结报告
德育原理总结报告一、引言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德育原理是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对德育原理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德育原理1. 综合性原理德育是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
德育应贯穿于课堂教育、学校管理、社团活动等多个方面。
只有将德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2. 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原理德育与智育是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智育则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
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原则表明,只有在德育的基础上实施智育,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 个别性原理每个学生的德育进程都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
德育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别差异的培养,因材施教,培养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4. 社会性原理德育是社会性的工作,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合作,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
学校要与家长和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形成德育合力。
5. 适应性原理德育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德育工作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只有与时俱进的德育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
三、德育原理的运用德育原理的运用是指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根据原理进行具体操作和实施。
以下是针对不同原理的德育实践建议:1. 综合性原理在学校管理中,将德育融入校规校纪的制定和执行中。
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社团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原理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意愿。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德育工作中,德育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导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那么,德育原理具体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德育原理的具体内容。
首先,德育原理要注重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品德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奋好学、守纪守法等良好品德。
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德育原理要重视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往往通过身边的榜样来塑造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因此,德育工作中要注重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向优秀的榜样学习,使之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另外,德育原理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此外,德育原理还要注重规范的引导和激励。
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最后,德育原理还要注重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学校和家庭应该密切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关心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合力,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下得到全面的德育。
综上所述,德育原理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德育工作中贯彻这些原理,才能使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上得到全面的提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刻理解德育原理,切实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德育原理(高自考版)
一、名词解释1、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研究对象),提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任务)。
2、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3、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4、品德发展:是指个体人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实践活动。
5、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6、德育内容:是指用以形容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7、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修教受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德育方法:指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0、德育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家庭、社会所实施的德育是德育主要的或根本的组织形式或途径国。
11、学校德育:是教育都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1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大学《德育原理》知识点2
《德育原理》知识点2第三章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第一节德育的本质1、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
一是他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以称为“德性”(品德),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性生活”。
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就是德性在人性、德性生活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
2、人性的二重性。
德性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德性。
德性就是在热呢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精神性依赖于生物性而存活,而存活了的精神性又绝对走向对这一基础的无限超越。
修养德性实质上是这一超越性的实现过程。
3、三种人性存在:①一种是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实际上是本原性的人性。
②一种是与兽性相对的人性——这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性。
③还有一种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或者德性)——它是前述两种人性综合与运动的结果。
4、德性生活实际上是物质生活、意义生活的综合,也可以说是由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中介环节。
5、德性、德性生活的综合和中介属性揭示了道德在生活中的综合和中介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既是兽性、神性,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综合和平衡,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实用功能,又是由兽性而神性、由物质生活而精神生活的中介,具有人性与生活的提升功能。
道德的实用功能使人过现实性的道德生活,而提升功能则使人的德性生活的市值得以实现。
6、对德育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1)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德育的本质。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道德是维持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石,因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2)从本质的形成的角度讨论德育的本质。
(3)从教育内部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较的本质探讨维度。
第二节德育的功能1、正确德育观的作用(1)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2)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3)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2、德育的主要功能(1)德育的社会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德育原理第二章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四节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一、心理学与道德教育 • 二、个体道德发展与学)——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一、国外几种主要道德发展理论 •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 • (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 • (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二、国内道德发展研究 • (一)概观 • (二)国内道德发展研究举隅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学科基础论(中)——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一、道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 和实践的结果
• 二、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的动力
• 三、道德发展乃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 到自觉的过程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理论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以下是德育原理的重点整理:1.具体性原则:德育应具体到个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道德发展存在差异,德育应给予他们个别指导和关怀。
2.积极性原则:德育应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鼓励、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兴趣和热情。
3.生活化原则:德育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道德教育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到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能力。
4.分层次原则:德育应分层次进行,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需求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德育方式和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德育内容、方式和程度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5.教育化原则:德育应与教学相结合,融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德育不能脱离课程,应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和校园生活等渠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6.领导原则:德育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带领,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
学校领导应制定德育方针,建立德育组织和管理体系,加强对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7.师德示范原则:德育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领。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在言传身教中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品质。
8.社会化原则:德育应与社会相结合,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的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孤立于社会,应积极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共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9.全面发展原则: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育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德育要与学校其他教育目标相统一,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10.探索性原则:德育需要敢于创新和探索,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变化。
第一、二章德育原理
(7)“教育”一词的用法和含义
• 日常用语中的“教育”(含有价值判断的评价词)----通 常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 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 • 教育总是积极的、好的、有益的、可取的、有价值的。 • 理论上, “教育”因为所指称的对象为“教育事态”还 是“教育思想”而说法不一。 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一个评价词或规范词。或者,干 脆说,“教育”是一个道德词。
(二)“德育”的名实关系
• 德育作为事实古已有之,作为正式的称呼却是到 了近代才逐渐流行起来。古代有德育之实,但无 德育之名。 • 古今德育之名与实(不循名责实) • 中外德育之名与实(名同实异) • 在同时代同一文化背景下,则可能出现实同名异 的现象。譬如,我国教育界除“德育”之外,还 使用过“训育”、“训导”、“教导”等词。 ( “训育”、“训导” 在港台还有市场)
古代德育的经验性
• 1.从德育实践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采 取不成规模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 对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 • 2.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看,由于心理学、教育学时代尚未到 来,道德教育的思想虽然很多,却是不分化、非专门的, 理念、猜想的成分很多,缺乏“科学”的证明。 牺牲理解、强调记诵等是全部教育也是这一时期德育的 特点。
德育的必要性检视,是对坚持德育立场的 辩护。
德育之必要,并非不证自明,需要对其存 在的正当性进行考察与论证。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德育的定义和意义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
2.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德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的整体性原理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为目标,从心智、情感、意志、道德、品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教育更加有效。
3. 德育的示范引领原理教师和家长应该发挥良好的行为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德育的全面指导原理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5. 德育的阶段性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6. 德育的健康原理德育应该注重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
7. 德育的社会性原理德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关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和意识。
8. 德育的系统性原理德育应该系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统筹教育资源,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德育的综合效果。
三、德育原理的实施策略1. 培养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还应该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构建德育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奖励和表彰等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理解道德教育的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从广义上讲,道德教育除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环境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研究对象:德育一般问题。
研究任务: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揭示客观规律,形成科学规律。
3、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4、德育科学规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及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1、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德育实践经验是德育原理发展的源泉。
德育实践经验属于感性认识,德育原理属于理性认识。
德育原理应回到德育实践中去,接受德育实践的检验。
2、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德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制定,是主观见诸客观的,为解决德育实际问题;德育原理是对客观存在的德育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客观见诸主观的,是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联系在:德育原理为德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德育一般理论依据。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年《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德育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集体教育的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思想。
4、纪律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德育思想:1、德育的地位和任务。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意识,即形成世界观、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
2、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
《德育原理》范文
《德育原理》范文首先,本书明确了德育的目标和任务。
它提出,德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具备丰富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为实现这个目标,本书明确了德育的任务分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任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道德修养教育任务。
通过这些任务的明确,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德育工作。
其次,本书阐述了德育的基本原理。
其中,本书指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原则,强调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德育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这些原理的指导,学校可以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同时,本书探讨了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其中,本书指出德育应该注重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灵活运用讲故事、示范引导、情感教育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思维能力。
此外,本书还提出德育应该开展“特色德育活动”,通过举办道德演讲、德育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最后,本书还提出了德育工作的评价和监控机制。
本书强调,德育工作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通过定期的德育评估和跟踪,检验德育工作的成效并及时进行调整。
此外,本书还强调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德育原理》是一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德育的目标、原理、方法和策略。
通过学习本书,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同时,本书也为学校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和监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指导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据。
德育原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一、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学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2. 德育对象德育对象是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德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3.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内容应当贯穿在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
4.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模范榜样作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育环境的营造等。
德育方法要求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个人的品格魅力和情感感染力,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特征1. 积极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动机和内在动力。
德育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
2. 个性化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德育教育。
3. 整体性原则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4. 现实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需要,注重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个性。
5. 社会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校、家、社会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三、德育原理的教育实践1. 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定适合学生的德育目标。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
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
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
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
但相对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确定的。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德育原理试题一:1. 德育原理是什么?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请列举并解释德育原理中的几个重要理念或原则。
3. 在实际教育中如何贯彻德育原理?请提供一些实例。
答案一:1. 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原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良好学校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基石。
2. 重要的德育原理包括:a.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发展和个体的价值为中心,关注个体全面成长。
b. 身心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健康成长。
c. 以德育为纲:将德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贯穿教育全过程。
d. 情感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
e. 行为规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3. 在实际教育中,贯彻德育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a. 设立德育课程: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教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念。
b. 情感关怀: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c. 值得效仿的榜样: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学生向优秀行为看齐。
d. 课堂实践: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
e. 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理试题二:1. 请解释什么是“以德育为纲”原则,并说明其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2. 为什么情感教育在德育中非常重要?你认为如何有效开展情感教育?3. 请选择一个德育原理,并结合你的亲身经历,阐述你对该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二:1. “以德育为纲”原则是指在学校德育中,将德育教育置于首要位置,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设置德育课程,通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注重日常教育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校园文化建设。
2. 情感教育在德育中非常重要,因为情感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核心之一,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德育原理,讲义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内涵1、德育转化说2、德育内话说3、德育内外化说4、德育建构说二、德育本质1、大德育观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
这种德育界定后来包括更大的范畴,除了政治、思想、法制、道德方面的教育外,心理、纪律、环境、人口、劳动、国防、审美、理想、青春期教育等也归属德育的范畴,致使德育外延不断膨胀。
学校德育承担其所难以承担的辅助任务,导致效率低下。
2、守一而望多“守一”:指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也就是道德教育是大德育的根本,教育要守住最基础做人的问题。
“望多”:一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本身是重要的,所以要“望多”,要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与道德教育即狭义的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从其他教育中吸取合理而有益的经验,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身。
第二节德育的主要功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德育功能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德育功能可以划分为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力能: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品德发展客观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德育的本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品德发展功能、智能发展功能和享用性功能。
个体的品德发展功能是德育的根本功能和第一位的,智能发展功能是其副产品,享用功能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并非每个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这种体验,它属于个体性功能的较高层次。
(一)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的品德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品德的形式、内容能力三大维度,每一维度之中又包括若干因素。
德育对个体品德结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德育功能体系的基础,也是德育最基本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四)苏氏德育思想与当代德育 • 学校育人基点调到‚人‛上,处理好‚人‛ 与‚才‛的关系 •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构筑好学生的精 神家园 • 学校德育工作融入美的因素,汇入学生生 活情趣之中 • 合理地设臵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
第一个层次是必须的层次,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 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 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 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 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
关于美
• 热爱妇女和珍惜爱情 。 • 人类之美的最高体现是妇女,因为她不仅 仅是朋友,而且还是母亲,关怀她就是关 怀整个人类的美和伟大。
(三)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特点
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 拨动心弦 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 净化灵魂、升华人格 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 一是要让学生有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在这 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施、实现德 门学科上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自己去钻研更多更深的 育目标 问题;二是要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自己最喜爱的 劳动项目和科技活动项目;三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 • 重视培养学生自警、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 “要爱你的妈妈!” • • • •
《爱弥儿》
• 教你的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他的好奇心。 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告 诉才知道,而是由于他自己的探索才知道。 一旦你用权威来代替理性,他就会停止理 性的运用,他将成为别人的思想的玩物。 • 假如他错了,就让他错,切勿往纠正,至 多在适当的时机暗示他一下,假如他不出 错误,他将永远不能彻底弄清楚任何题目。 • 不要教孩子太多的东西,但要防止他们形 成不正确的和混乱的观念。
第二章“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
• “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 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 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 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
• ‚这里的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 都要‚有所诱导‛,‚有所启示‛。
第四章
“德育”
• 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起码的道德修 养‛、作为‚基本的公民精神‛:(1)什么事都要有益 于你周围的人;(2)要以德报德;(3)不劳动,不得 食;‚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 (4)要做善良的、富 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无自卫能力者、患难的 同志,要尊敬和爱戴父母;(5)要同坏事、欺骗、不正 义现象作斗争。 • 个人的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 个人精神面貌的主要标志。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个积 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教育对象而是在自 己灵魂中确立某种东西的积极战士。
• 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道德是一种源于 人内心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本性,儿童有先 天的善,道德教育就是创造适宜的条件, 让儿童自己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本性。那些 来自成人和社会的文化只会压抑他们的发 展。 • 科尔伯格:浪漫主义把孩子身心的有规律 性的发展直接等同于孩子善良道德的形成, 主张让孩子在完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展开 其所谓的内在的善,实际上最终是取消了 教育。
(五)《帕夫雷什中学》
• “快乐学校‛。一 部‚活的教育学‛ • 注意每个人,关怀 每个学生,并以关 切而又深思熟虑的 谨慎态度对待每个 孩子的优缺点—— 这是教育过程的根 本之根本‛
第一章“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学教育工作 成功的保证”
• 好教师的条件: (1)热爱、相信、关心孩子, 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 (2)精通、热爱、所教的科目, 并了解其发展情况; (3)精通教育学、心理学; (4)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 是这项工作的能手。
启蒙女教师安娜 •萨莫伊洛英娜
• “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 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 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
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 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 学校教育的理想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个性 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 者 • 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即是道德,道德 教育起核心作用。 • ‚人‛、‚精神‛与‚美‛构成了支撑整体 的3个基本点,是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里 的最核心的概念。
西方近现代的道德教育流派
二是源于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文化传递主义
• 《教育漫话》主题是论述‚绅 “白板说‛
士教育‛,即论述刚夺得政权 道德的形成恰恰是社会环境和 文化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的行 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子 为和思想是能够被外在环境影 弟的教育。 响和控制的,教育就是运用各 • 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 种方法把知识和价值传递给学 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 生的过程。 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 将德行定义为自我克制与理性 的结合。 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
科尔伯格德育思想
• 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 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 道德判断内容和道德判断形 式 • 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 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 断能力的发展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 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 种有效手段
《爱弥儿》
• 你不必把各种科学都教他,但须培养他爱好科学的爱好, 当这种爱好进一步成熟时,你再教给他研究科学的方法, 这是所有好的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 • 假如在这人世间由什么可悲的境地,那就是处在不为非 作恶就活不下往的那种境地。 • 让爱弥儿知道人在本性上都是好的,让他往体验,让他 自己往判定他的邻人。但要让他看到人是怎样被社会败 坏和腐化了,让他在他们的偏见中找出一切恶习的根源。 • 教育决不使他养成自负或自高自大的恶习,不会鼓励他 在驾驭别人和使别人受痛苦中往寻找他的乐趣。他看到 别人痛苦,他也感到痛苦,这是一种自己的情感。 •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 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李镇西 ——“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这样当好班主任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 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 •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 重要的途径。 • 对共产主义思想忠诚也好,爱国主义也好,高 度原则性也好,正直、诚实、谦虚也好——这 一切都是从无限尊重他人这一小事开始的。
关于美
• 对‚美‛的关注与推崇。‚美是道德纯洁、 精神丰满、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是德育的良好途径,来 自任何领域的美都能对学生的道德起到陶 冶和充实的作用。 • 首推人性美 。‚人性美一旦在孩子们的精 神生活中树立起来,就会促使他们考虑自 己的行为,这样便会使学生的思想、情感 等受到道德美的陶冶‛
第四章“德育”
• “人道主义入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精神上给 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 乐‛。所以要让孩子感受别人的痛苦、忧伤 和不幸,并和需要同情帮助的人共忧患。 ‚没有对人的同情心,就不可能有仁爱精 神‛,‚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去帮 助一个人比宣称‘我爱人民’要困难得多。‛ • ‚在儿童周围创造某种思想上无菌的环境的 企图,只能使孩子的心灵畸形发展‛。所以, ‚对于现实不要去粉饰,不要去掩盖‛,不 能让孩子们做口是心非的事。
第二章 现当代德育思想
• • • • • 1. 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 2. 科尔伯格德育思想 3.价值澄清理论 4.关怀理论 5.品德教育
西方近现代的道德教育流派
•一是以法国 • 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自然人性观。 自然教育。 思想家卢梭 为代表的浪 •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 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 漫主义 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
• (六)李镇西
(一)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生平
• (1918-1970),前苏联著 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 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 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 全中学——帕母雷什中学的 校长。 •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 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 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 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 柯奖章等。
(六)李镇西 ——“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 “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
李镇西 ——“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 “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 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 肃的纪律。‛
• ‚不要把后进生当成头痛的问题,而要把 他们当课题。‛
关于人
• 德育培养目标——普普通通的人 • ‚每个人是否都能成为美好的人?我能成 为美好的人吗?‛ • 特别注重具体学生的特性。‚我们不仅要 把每个儿童培养成心灵手巧的劳动者,而 且要给予他有个人特性的、互不雷同的创 造的幸福。‛
关于精神
• 学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精神世界、精神力 量成了苏氏德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 精神生活乃是幸福生活的真谛 • 极为推崇人的良心。良心是意识到自己正确的这 种觉悟累积起来的一种情感,一个人在考虑他应 如何处事为人之前,他的良心就已经使他的行为 正确又高尚了。 • 人的德育修养可以归结到精神力量这一基点上来。 ‚学校的任务就是要竭力使健康的信念尽早变为 学生独立的精神力量‛。
源于英国思基础是行为主义 理论,主张人的某种行为会在受到外在刺激 的情况下得到强化,所以,善良的品德会由 于受到正面的强化而形成。 • 科尔伯格:走向了完全漠视主观世界的极端
西方近现代的道德教育流派
• 三是开创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
主张道德形成过程是儿童 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道德是发展的,是人的主 观世界在社会文化环境作 用下主动改变的过程。
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 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 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 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 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 • 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 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 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 保持自然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