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专项突破练9 国土整治与

合集下载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部崛起战略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部崛起战略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部崛起战略一、引言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愈发重要。

全球各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凸显。

中部崛起战略作为中国国家层面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协调,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部崛起战略在推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二、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中部地区指的是中国地理位置居中的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河北、山西等省份。

这些地区在过去发展缓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东部地区发展过快、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等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力求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措施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三、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措施1.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升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各地区的联系和协作。

2.产业转移和升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同时,推动中部地区传统产业的升级,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3.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到中部地区工作和生活。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水平,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中部崛起战略的成效与影响1.经济发展效果–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得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区域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2.对区际联系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加强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促进了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等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推动了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3.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强调了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中部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协作,推动了全国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

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32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
答案
(3)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 为什么?
答案 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 季风区),晴天多,因此接受的太阳辐射与乙城市相当。
答案
(4)据图文信息判断C山脉的名称。
答案 大兴安岭。
答案
(5)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分析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 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 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 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 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 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解析 答案
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分析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答案 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解析 由材料可知,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肥力高,加之利用现代技术 “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因此施用的化肥少。
解析 答案
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分析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我国东北耕作农业区粮食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作农业区粮食作物中,小麦分布最普遍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C.玉米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增多 D.水稻多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 盆解地析 我国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中,玉米分布最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 例逐渐减少。

区际联系及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及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及区域协调发展一、基础设施建设区际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包括交通、通讯、水利等方面。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区域内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二、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区域内的资源分布不均,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

这需要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参与。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可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一体化推进市场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促进区域内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通过消除市场壁垒,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可以提升区域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五、产业协同发展区域内各地区的产业优势不同,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这需要区域内各地区加强产业合作,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六、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区域内各地区加强合作。

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可以共享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

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内居民的福祉提升。

八、区域政策协调区域政策协调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需要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

通过加强区域政策协调,可以消除政策壁垒,促进区域内的政策协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九、区际合作机制建设区际合作机制建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需要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和平台。

通过加强区际合作机制建设,可以促进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十、区域发展平衡与普惠区域发展平衡与普惠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需要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努力实现。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组成,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关注点,旨在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紧邻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区际联系作为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密切,互相依存、互利共赢,不断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合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互补协调,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强化各地间的协作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与发展现状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升级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不仅通过深化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还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国内外资金投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然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地区内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升级速度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实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共享。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需要更加紧密,加强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大对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考点产业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1.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3)产业转移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国内市场饱和、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产业转移的实质企业在全球寻求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典型的传统产业转移实例题组一产业转移的规律(2015·海南地理)电解铝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近年来,我国新建电解铝产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有人认为,我国电解铝业西移大势所趋。

下图示意铝工业主要部门及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省区(2010年前)。

据此完成1~3题。

1.西北地区大规模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 )A.廉价而充足的电力B.良好的生态环境C.充足的原料供应D.良好的工业基础2.电解铝业由东、中部转移到西北地区,会导致( )A.能耗降低B.产品价格提高C.污染排放减少D.运输成本增加3.西北地区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 )A.交通线B.输电线C.绿洲D.荒漠答案 1.A 2.D 3.C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充足,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廉价而充足的电力。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铝土矿资源不丰富;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工业基础较差。

第2题,电解铝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向大气中排放较多的废气,这主要是受到生产过程的影响,和该工业分布位置无关,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不会导致能耗降低和污染排放的减少;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廉价、充足,可使电解铝成本降低,产品价格降低;西北地区铝土矿(电解铝业的原料)缺乏且远离市场,我国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导致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增加。

2019版高考地理A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18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2019版高考地理A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18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1)从调入地区与调出地区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 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 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 荣,并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 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南水北调
(4)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
我国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
差异,出现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现象。铁路运输 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运煤通道如
下表所示:
(5)我国四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比较
考法1 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分析
达地区的产业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快,为
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部分产业、资金或技术,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
2.产业转移思路分析 首先是分析产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 是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
(1)对产业部门的分析:纺织、服装、电子装配
等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劳
第二产业先增后减,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法2 产业转移问题的分析
1.产业转移成因分析
产业转移的直接表现是部分或全部生产在地域空间
上发生变化。根据变化的地域空间范围不同,可分 成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两类,根本目的都 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 利润。如图所示:
【答案】(2)A
考点47 产业转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9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9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进入导航
高三总复习·人教版·地理
第三部分·考点19
系列丛书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 产业结构 分工与合作
区域 地理环境
就 业的空间分布
高三总复习·人教版·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9
系列丛书
点知:重化工业能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 此成为工业发达的象征。但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 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 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 理”的道路。
, 吸引发达国家产业
系列丛书
(3)市场因素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或不能满足自身 发展需求,就会开辟 国际市场 为了避开多种限制,直接到市场广阔 的 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市场 不断变化,产业转移方向随之 变化 (4)其他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家政策 的调整,
原生产地用地紧张 、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高三总复习·人教版·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9
系列丛书
点知: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西部地区的资 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 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高三总复习·人教版·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9
进入导航
高三总复习·人教版·地理
第三部分·考点19
系列丛书
2.分析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思路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 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 (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 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 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 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以及利用过程 中的问题等。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促进城市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促进城市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促进城市发展引言城市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重要空间。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区际联系的意义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城市、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互动和合作的过程。

区际联系能够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机遇和空间。

通过区际联系,城市可以借鉴他地的成功经验,吸取他地的优势资源,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区际联系的方式区际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城市间的友好交流、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

例如,城市间可以建立友好关系,促进政府间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同时,城市间也可以开展经济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打造优势产业链。

通过多种方式的区际联系,城市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区域协调的重要性区域协调是指同一区域内不同城市、地区之间在规划、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协调和合作的过程。

在城市群发展中,区域协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合理的区域协调可以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保障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的实践实现区域协调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有序协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区域协调。

例如,可以建立跨区域环保联盟,共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以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协同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的总结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群的共同发展。

同时,在同一区域内各城市之间进行协调和合作,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只有加强区际联系和实施区域协调,城市发展才能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前行。

本文探讨了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参考,共同推动城市发展进程的更加健康和稳定。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引言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

二、区际联系的含义和特点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地区、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

区际联系的特点主要包括:1.相互依存性:不同地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性也在增加,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

2.资源互补性: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3.政治关系:区际联系还受到各国政治关系的影响,政治稳定和友好关系能够促进区际合作和发展。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际联系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和协作。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的健康增长。

2.提升生活水平: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分配,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促进社会和谐: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减少地区间的差距和不平等现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影响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因素1.地理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合作。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会影响其在区际联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3.政治因素:政治关系和政策的稳定度会对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程度。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1.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

2.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间的交通、通讯等便捷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加强规划引导: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引导不同地区间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2019)

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2019)
(1)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 D )
A.产业规划不合理 B.融资渠道不畅通 C.人才培养不到位 D.政治经济风险大
(2)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共商共建模式,
有利于( C )
①均摊投资建设成本 ②构建多方协调机制 ③降低投资外部风险 ④消除文化制度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03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 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 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 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 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 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 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
政策沟 通
02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自然背景
尼罗河流域
地 形 南高北低
河段
流经的主 要气候区
上、中游
热带草原 气候区
下游
热带沙漠 气候区
入海口
地中海气 候区
主要流域 内的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 降水分干 湿两季
全年高温 干旱
夏季高温少 雨,冬季温 和湿润
埃塞俄比亚高原
尼穆莱
东非高原
航运开发
尼罗河流域
有利条件
① 下游地势平坦,河流顺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为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全长3 000千米, 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通过该走廊建设, 逐步完善巴基斯坦与中国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巴社会经济共同发展。下图为巴 基斯坦区域图。
说明将交通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重点的主要 理由。
备考技巧
4.流域协作开发的基本思路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2019高考地理答题规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2019高考地理答题规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资源的跨区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还要留意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需从资源地区分布生产不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须要两方面绽开。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对西部: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对东部:缓解能源惊慌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2.我国的能源问题(1)石油供应惊慌的缘由: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大;高耗能产业多;能源利用率低;勘探、开采滞后;缺少石油储备。

(2)解决措施:①开源加强勘探开发,增加国内供应量;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渠道多方式进口。

②节流优化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

二、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的缘由本质上讲,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营销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劳动力不同国家地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影响生产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一般较高,成为推动企业向外转移的因素;市场??本地市场饱和或本地市场不能满意发展需求时,企业就会开拓外地市场,为了避开开拓外地市场的限制,企业往往干脆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市场大的地方。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转出地正效应: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占据产业高端分工;扩大市场;减轻环境压力;负效应:就业机会削减;产业空心化。

(2)转入地正效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有机会;负效应:增加环境压力,加重环境污染;从事低端产业分工;3.分析广东北部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地的缘由。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实施背景
河流特征:河流含沙量大 存在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2.黄河沙患的解决
(1)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 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
生物 措施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明确 命题方向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 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 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明确 命题方向
关键信息点拨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河流的补给主要是 冰川融水 补给, 夏 季为汛
耕作 措施
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工程 措施
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2.黄河沙患的解决
(2)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遏止下游河道淤积具有重
要作用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2.黄河沙患的解决
(2)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3.水资源的统筹调配措施
②技术措施: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在工业生产中提高水 资源利用率;发展治污技术,提高水资源污染的治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 资源循环利用。 ③行政、法律、市场手段:制定环境保护法,依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价促使节约 用水。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0%左右,人水矛盾突出

高中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

高中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

高中地理: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上海、广州、香港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因此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②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对东部地区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②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

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4)对环境的影响①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②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产业转移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8讲流域内协调发展pptx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8讲流域内协调发展pptx课件

(2)堆积区——减少河道淤积。
治理 措施
具体 做法
治理 效果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其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遏止下游 河道淤积具有重要作用 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 行联动调度,同时调动上中游的水库向下游放水,在小浪底形成 “人造洪峰”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实现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淤积 的泥沙送入大海
中游:分洪、蓄洪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泄洪、束水 修筑河堤,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其他
建设水利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物排放,减轻污染,提高水质
3.黄河沙患的解决 (1)侵蚀区——减少入河泥沙量。 中游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 在黄土高原,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措施。
(3)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效益)。
植被保护 保护山地水源涵养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水源利用 合理分配各河段水源;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
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治 土地利用
理采矿区土地生态
[方法技巧]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措施
思考方向 上游:调洪
满分术语 修建水库;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2)流域的综合开发(经济效益):流域的综合开发往往是以河流开发(河流开发普遍以 梯级开发为主)为核心,并带动流域各种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的 开发,从而促进流域三大产业的发展,同时使生态得以保护、环境得以改善,如下 表所示:
农业 结合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产业 工业 结合矿产资源及廉价电力优先发展高耗能工业 旅游业 把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旅游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突破练9 国土整治与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非选择题)
1.(2018·湖南长沙模拟)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江平原昔日是以“北大荒”闻名的蛮荒之地,现在却成为我国有名的稻米城,大米输出量占全国的15%,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在《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新天府评选中成为明星,最终排名第六位。

材料二东北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大分布区,见下图。

(1)读图说出东北地区沼泽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三江平原现在沃野千里,其耕地主要是由沼泽改良而来。

分析该区土壤肥沃的自然成因。

(3)俗话说“南稻北麦”,我国水稻的传统优势产区都在南方。

但三江平原的农田现在有60%为水稻田,粮食总产达1 500万吨,70%作为商品粮输出,商品率远比南方的水稻生产基地高。

试分析三江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生产基地及商品率高的原因。

答案(1)面积由北向南减少。

北部降水丰富,气温偏低,蒸发量小,冻土层深厚,地表水不易渗漏,冷湿的环境使其沼泽广布;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2)沼泽草甸植被有机质生产量大,气温低,分解微弱,有机质保存多;沼泽地势一般较低,淤积的有机物也较多。

(3)沼泽被大量改良成耕地;自然条件优越(地平土肥水足,特别是温带季风气候其夏季高温多雨的特征能很好的满足水稻的生产条件);全球变暖的影响使水稻种植界线北移;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三江平原地广人稀,人均余粮多。

2.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浙江省地形特征。

自1990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所辖的余杭地区发展起了家纺业,目前企业多达 4 000余家,形成家纺产业集群,产品主要销售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

下图是余杭地区家纺企业产业链示意图。

(2)据图文,概括余杭家纺业的主要特点。

滨海湿地是大海与陆地交界的地带,包括河口、浅海、海滩、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

滨海湿地转化为耕地的成本为90万~150万元/公顷;而不同市县间耕地指标的交易价格约为400万元/公顷;城市周边建设用地交易价格可达500万~1 500万元/公顷。

我国尚
未有湿地保护的国家立法。

浙江省位于中国海岸带中段,滨海湿地总面积大。

近年滨海湿地面积锐减,成为我国七个围垦的热点区域之一。

(3)分析浙江省滨海湿地面积锐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答案(1)地势西南(南)高东北(北)低(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起伏较大);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沿海和北部有狭长平原;东部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2)企业数量多;专业化程度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产业链长(逐步延伸或延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较高(增加);注重创新和品牌。

(3)浙江省山地丘陵面积大,平原小,滨海地区较为平坦;经济发达,人地矛盾突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速度快);滨海湿地价格低,开发成本低;没有湿地的国家立法保护。

保护措施:加强湿地保护立法;退耕,恢复滨海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城市规划,合理使用土地;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湿地的保护意识。

3.(2018·太原五中月考)川气东送工程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

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 170千米,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原因。

(2)简述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

(3)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发展工业的地理优势有哪些?
答案(1)城市分布(消费市场)。

乙经济区能源相对贫乏,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甲经济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小,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缓解乙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减轻乙地区的环境污染。

(3)甲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廉价;经济发展潜力大;政策支持;市场广阔。

解析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沿线及输入区都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线路布局尽量照顾沿线的重要城市。

根据区域分布位置,甲经济区位于西部内陆,
乙经济区位于东部平原地区,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技术等优势明显。

4.(2018·黑龙江大庆期中)图1为“欧洲西部略图”,图2为“法国农业区划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两地7月份水热组合的特征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此差异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尔卑斯山脉________(北坡/南坡)常年积雪带的下界较低,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对于P地,Q地种植葡萄的主要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M农业区主要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对东欧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甲地温和湿润,乙地炎热干燥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2)北坡北坡降水多北坡为阴坡,气温低
(3)纬度较低,鲜果上市时间较早;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生长,牲畜品种优良
(4)利:加快当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 (任答两点)。

弊:增加了东欧地区环境压力。

5.(2017·江西赣州上学期期末)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该省在保障粮食丰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家禽饲养业,实现“粮变肉、草变乳”的过腹增值,倾力建设“绿色大厨房”。

绿色品牌的“森林猪”“森林鸡”,尽管价格较高,却广受消费者欢迎。

材料二伊春市素有“祖国林都”之称,是我国专业化林业资源型城市。

目前,伊春市呈现
出“林竭城衰”态势。

材料三黑龙江省位置及范围(图1)和伊春市开放式生态工业园区构想图(图2)。

(1)说明大小兴安岭对嫩江特征的影响。

(2)分析黑龙江省建设“绿色大厨房”的有利条件。

(3)简述伊春市开放式生态工业园区构想的意义。

答案(1)大小兴安岭海拔较高,为嫩江的发源地;季节性积雪融水形成嫩江的春季流量和汛期;东南坡夏季多地形雨,形成嫩江的夏季流量和汛期;地形崎岖,支流众多,流速快;植被覆盖率较高,使嫩江的含沙量小,并富含有机质;使嫩江向东向南流。

(任答3点) (2)光热水配合好,土壤肥沃,耕地辽阔,粮食总产量高;粮食充足,草甸草原面积大,为乳畜业提供优质饲料和牧草;茂密的森林,为“森林猪”“森林鸡”提供林下养殖区;平原地广人稀,工业规模小,环境清洁。

(言之有理即可)
(3)经济:提高了森林资源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森林工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促进经济发展等。

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环境: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