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之一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似斑状结构
等粒结构
3、矿物的自形程度 根据全晶质岩石中的矿物的自形程 度可以分为三种结构: 自形结构:是指矿物晶粒具有完整 的晶面。 它形结构:指矿物晶体无一完整的 晶面,形状规则的轮廓。 半自形结构:指矿物晶体发育不完 整,部分晶面完整,部分为不规则的 轮廓。
4、组成岩石矿物颗 粒的相互关系 文象结构:岩石中 钾长石和石英呈有规 则的交生,石英具独 特的棱角形或楔形有 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 中,形似象形文字, 称为文象结构。
带状构造: 表现为岩石中具 有不同结构或不 同成分的条带相 互交替,彼此平 行排列的一种构 造。
气孔和杏仁构造:是喷出岩中常见 的构造。由于岩浆迅速冷却凝固而保 留在岩石中形成空洞,为气孔构造。 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所充填时,其 充填物宛如杏仁,称为杏仁构造。
流纹构造:是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 的条纹.条带粒.雏晶定向排列,以 及拉长的气孔等表现出来的一种流动 构造。
晶体生长速度 大,而结晶中 心却较少。
雏晶结构:岩石主要 由雏晶组成。玻璃质 中出现一些颗粒极细 的生成物,称雏晶, 雏晶是开始结晶的晶 芽,还没有表现出结 晶物质的特征,在正 交偏光镜下没有光性 反应。 在单偏光下按雏晶的 外形及结合方式可分 为球雏晶、串珠雏晶、 针雏晶、发雏晶及羽 雏晶等
雏晶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骸晶及微 晶。 微晶的个体界限一般不太清晰,但 它们在正交偏光下有干涉色。 霏细结构: 岩石中具有极细的、 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 合体,称为霏细结构。 球粒结构: 当岩石由球粒组成时, 则其结构称为球粒结构。
质结 构
半晶 质结 构
全晶 质结 构
在泰曼图解中,根据结晶中心形成速度和晶体生长速度的关 系不同,可以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由于冷却情况不 同,形成了不同的结构。 结晶中心及晶 体生长速度均 已大为减弱, 但结晶中心仍 较多 几乎不形 成结晶中 心,更谈 不上晶体 生长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是指组成岩浆岩的矿物等的形态和相互(组合)关系。
一般并不包括岩体构造(火山机构等),也不包括矿物本身晶体格架方面的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不仅是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也是岩石形成时地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反映,还是岩浆性质、成分变化的真实记录。
一、岩浆岩的结晶程度依据岩石中结晶质部分和非结晶质部分(玻璃)的比例,可将岩浆岩结构分为三大类: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
这是岩浆在温度下降缓慢的条件下(如地壳深处)从容结晶而形成的,所以多见于较深的侵入岩中。
2、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
这是岩浆在温度快速下降条件下(如喷出地表),岩浆中的各种组份来不及作有规律的排列即已冷即,因而形成玻璃质。
玻璃质主要出现在酸性喷出岩中,或浅成、超浅成侵入体的边部。
3、半晶质结构: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
多见于喷出岩中及部分浅成、超浅成侵入体边部。
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即其中的原子排列是无规律的)的,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的固态物质。
它很少无色,常由于含少量过渡性元素(如铁等),在手标本上呈现不同的颜色。
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转化为结晶质,叫去玻化作用。
一般来说,中生代火山岩已部分脱玻化,中人有新生代火山岩玻璃质保存较好。
当有一定的挥发份及温度、压力较高时,转化则相对迅速。
所以古老的熔岩中或遭受区域变质的熔岩中很少有玻璃质,多已转变为呈微晶质的集合体。
霏细结构:脱玻化作用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叫霏细结构。
脱玻化产生的霏细结构,颗粒之间的界线模糊,且形状很不规则,粒度较小。
霏细结构也有原生的,原生霏细结构是在岩浆过冷却条件下形成的,也是由极细的,他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组成,但不同于前者的在于:颗粒之间的界线较清晰,颗粒外形比较规则,粒度较大。
08第六章-岩浆岩体的构造

第六章 岩浆岩体构造岩浆岩体构造包括岩浆岩体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构造,以及岩体形成后的各种变形构造,也包括在岩浆岩体形成过程中对围岩作用所引起的构造。
岩浆岩体的分布和产状不仅受早期构造的控制,而且还受同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侵入岩体和喷出岩体常具有独特的原生流动构造和原生破裂构造;岩浆岩体在变形过程中,还形成某些特殊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研究岩浆岩体构造不仅可以阐明岩浆岩发育区的构造特征及其发展历史,有助于揭示地壳运动的性质,而且能够通过岩浆岩区构造发育规律为寻找内生矿床指明方向,同时为水文工程建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因此研究岩浆岩体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是指岩浆向上运移,侵入上覆围岩或喷溢地面并逐渐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
岩浆冷凝固结成为岩石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粘稠的含晶体(液态过程中结晶出来的晶体)的液态岩浆流动阶段,这时形成了原生流动构造;二是岩浆冷凝固化阶段,这时形成了原生破裂构造。
据最近研究表明,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可划分出“岩浆塑性阶段”,这时形成“原生塑变构造”。
(一)侵入岩体的流动构造在岩浆流动过程中,由于岩浆内部某些先期结晶的矿物颗粒、析离体或落入岩浆内的围岩捕虏体等,受岩浆流动的影响而发生定向排列,从而形成原生流动构造。
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可分为线状流动构造和面状流动构造两种。
1.线状流动构造线状流动构造又称流线。
它是柱状、针状、板状等矿物,如角闪石、辉石,长石等的平行定向排列而形成的线状定向构造(图6一1),也可以是由暗色矿物凝集而成的纺锤状析离体和长条状捕虏体等顺长轴定向平行排列而构成(图6一2)。
流线构造多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和顶部。
线状流动构造的形成过程和悬浮体所遵循的水动力学原理相似。
岩浆在流动过程中,由于不同部分流速不同,从而产生差异流动。
岩浆中已经结晶的矿物、析离体和捕虏体,悬浮在未凝固的岩浆液体中,随着岩浆的差异流动而在空间上形成定向平行排列。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颗 粒 大 小 (1)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大小大致相等 结 (2)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构
(3)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 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为基质 (4)似斑状结构:斑晶和基质基本上是同一世代的产物
一.岩浆岩的结构
(一)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1) 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 形成条件:温度下降较缓慢。 (2)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岩组成。 形成条件:温度快速下降。
(3)半晶质结构: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
去玻化(脱玻化)作用: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转化为 结晶质。初期,生成一些颗粒极细的雏晶,雏晶的形态各异,有球雏 晶、串珠雏晶、针雏晶、发雏晶及羽雏晶等。进一步可形成微晶。
1.矿物颗粒的相对自形程度:自形程度高的一般析出较早, 自形程度低的析出较晚。 2.矿物间的相互包裹关系:通常认为被包裹的矿物 一般早于包裹它的矿物。 3. 矿物晶体大小:在常见的斑状结构中,大晶体的 斑晶一般先结晶,而小晶体的基质常常后结晶。 4. 可以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判断
三.岩浆岩的构造
第五章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 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之 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一般是手 标本或显微镜尺度上可观察的特征,故 又为显微构造。
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 物集合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 填方式等,一般是在露头尺度或手标本 尺度上的性质,例如层理构造。
(五)岩浆岩的结构与岩浆岩冷凝条件的关系
1—晶体生长速度曲线 2—结晶中心曲线 3—结晶能力曲线
a区:过冷度较小。 d区:停止结晶。 b区:过冷度中等。 c区:过冷度较大。
岩浆岩的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一、侵入岩的构造1、块状构造:其特点是组成岩石的矿物,在整块岩石中分布均匀的,岩石各部分在成分上或结构上都是一样的。
这是一种分布最广的构造。
常见于花岗岩侵入体的中部。
2、带状构造;表现为颜色或粒度不同的矿物岩石相间排列,成带出现。
或者是暗色与浅色的矿物、岩石彼此逐层交替;或者是较粗粒与较细粒结构的矿物、岩石彼此逐层交替,从而在岩石中呈条带状彼此平行或近于平行分布。
带状构造主要发育在基性、超基性岩体中。
带状构造有的是由于结晶条件周期性变化所成,有的为同化混染产物,还有的为混合岩化的结果。
层状构造:在超基性——基性岩中,通过矿物组合、含量、粒度、形态的层状改变表现出来的“层理”,则称为层状构造。
层间界线很明显,大范围内非常稳定,同层可以对比,似沉积岩的层理。
3、斑杂构造:指在岩石的不同部位,其颜色、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差别很大,因此整个岩石看起来是不均一的斑斑块块,杂乱无章。
引起斑杂构造的原因很多,如岩浆对捕虏体及围岩的不均匀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岩浆的多次侵入或脉冲式侵入,都可形成斑杂构造。
4、球状构造:表现为侵入岩中分布有球状及椭球状体,称为球状构造。
它是由岩石中矿物围绕某些中心呈同心层状分布而成,其中有的矿物呈放射状排列。
它的成因可能为某些成分过饱和岩浆凝聚结晶产物。
5、晶洞构造和晶腺构造:在侵入岩中有近圆形空心的孔洞,称为晶洞构造。
晶洞大小不一,直径可至数厘米或数十厘米不等。
晶洞一般被扑克作在岩浆冷却过程中,体积收缩而成;也可能是岩浆凝固时产生气体逸出的结果。
如果在晶洞壁上生长着排列很好的自形晶体,则称为晶腺构造。
6、流动构造:包括流面、流线构造。
岩浆岩中片状矿物、板状矿物及扁平捕虏体、析离体作平行排列,形成流面构造;而柱状矿物和长形析离体、捕虏体作定向排列,形成流线构造。
流线构造和流面构造的产生与岩浆流动有关,是岩浆流动的遗迹。
第六章岩浆岩体构造

侵入接触面的形态示意图
(a)平直的;(b)波状的;(c)港湾状的; (d)锯齿状的;(e)枝杈状的; ( f)浸染状的 1-花岗岩体;2-接触变质岩带;3-围岩
岩浆侵入体与围岩成侵入接触关系平面示意图
1-整合岩浆侵入体;2-不整合岩浆侵入体
利用岩浆侵入体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 确定它的形成时代平面示意图
(二)岩浆喷出体形成时代的确定
岩浆喷出体形成的时代,是在下伏最新地层 时代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夹在地层之间厚 度比较稳定的、分布又较广泛的熔岩被或熔岩流, 往往是把它们当成一个地层单位看待,由地层顺 序来确定它们的地质时代。
二、岩浆岩体的次生断裂构造
岩浆岩体形成后,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断裂 称为次生断裂,包括次生节理和次生断层,其特 征和识别称志与一般节理断层的特征基本相同。
第三节 岩浆岩体的接触关系和形成时代
一、岩浆岩体接触关系的识别
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以 分为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喷出接触和断层接触 等四种类型。
柱状张节理的横断面为六边形以外, 由于熔岩物质的不均一性等因素的影响, 其横断面有四边形、五边形或七边形等多 种形态。
柱 状 节 理
柱状节理形成的平面示意图
第二节 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一、岩浆岩体的褶皱构造
岩浆岩体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使岩浆岩体 形态和产状发生变化,引起新的构造变形,从而 形成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三)喷出接触
岩浆溢出地表形成的熔岩被或熔岩流,覆盖 在先形成的岩层或岩体之上所形成的接触关系, 称为喷出接触。
(四)断层接触
岩浆岩体形成以后又受到断层破坏,使岩浆 岩体与围岩之间呈断层接触。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是由岩浆在地壳中冷却结晶形成的一类岩石。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是其形成过程和成分组成的结果,它们对于理解地壳演化和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受到岩浆的形成过程的影响。
岩浆是由地幔中的岩石物质通过地壳中的岩石圈上升形成的。
在地幔中,由于高压和高温的作用,岩石物质呈流动状态,形成了熔融状态的岩浆。
岩浆中的矿物质和气体被带到地壳中,当岩浆在地壳中冷却时,其中的矿物质开始结晶,形成岩浆岩。
其次,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与其成分组成密切相关。
岩浆中的矿物质主要由硅酸盐和非硅酸盐矿物质组成。
硅酸盐矿物质是岩浆岩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石英、长石和角闪石等。
非硅酸盐矿物质包括橄榄石、斜长石和辉石等。
这些矿物质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决定了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岩浆岩的结构有晶粒结构和玻璃结构两种。
晶粒结构是指岩浆岩中的矿物质呈晶体状态排列,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
晶粒结构的岩浆岩通常具有均匀的晶粒大小和明显的物理性质差异。
玻璃结构是指岩浆岩中的矿物质没有完全结晶,呈无定形状态。
玻璃结构的岩浆岩通常具有均匀的外观,但其物理性质比晶粒结构的岩浆岩差。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浆岩内部的排列方式和组成关系。
岩浆岩中的矿物质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构造特征。
例如,岩浆岩中的矿物质可以以长石、角闪石和石英等不同的物质组合形式存在,形成不同的构造类型。
此外,岩浆岩中还可能存在岩浆基质,即未完全结晶的岩浆物质。
岩浆基质的存在可以增加岩浆岩的强度和密度。
总之,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是其形成过程和成分组成的结果。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对于理解地壳演化和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可以揭示地壳演化的规律和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这对于人类认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岩浆岩是由岩浆在地壳或地幔中凝固而成的岩石,具有以下结构和构造特征:
1. 结晶结构:岩浆岩由于形成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因此呈现出多种结晶结构。
最常见的是同质结构和斑晶结构,同时也有玻璃状和母岩状结构等。
2. 组成成分:岩浆岩主要由硅酸盐类的矿物质组成,如长石、石英、黑云母等,同时也包含钙、镁、铁、钾等多种元素。
3. 变化性:岩浆岩的成分和结构在形成后会受到地质变化的影响,导致发生改变。
比如,岩浆岩中的成分可以发生溶解、迁移、再结晶等现象,从而形成多种同质异像和斑晶岩的变异。
4. 产状特征:岩浆岩形成时介质一般为高温高压的气液体系,其流动状态不同于固体岩石,因此岩浆岩在产状上呈现为火山喷发或侵入地层等形式。
5. 蚀变特征:由于岩浆岩中包含大量的氧化物、碳酸盐和硫酸盐等易受到氧化和腐蚀的物质,因此岩浆岩在长期地水侵蚀和化学侵蚀下会出现差异大的变化,形成多样的风化层和耐侵蚀岩。
总之,岩浆岩具有种类丰富、变化多样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其属性和变异性有助
于对地壳演化过程的认知。
16.第八章-1 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

22
2015年5月
23
3、火山锥 火山喷发物围绕火山通道堆积成的 一种锥状体,称为火山锥。它是中心式 喷发的产物。火山锥的形态决定于火山 通道喷发的猛烈程度和熔岩的物理性质 等。根据组成火山锥的火山喷发物成分 的不同,可将火山锥分为火山碎屑锥、 熔岩锥和复合锥三类。
2015年5月
24
2015年5月
2015年5月 19
厚度很大,分布面积又很广的基性 熔岩可构成高原玄武岩熔岩被。如印度 德干高原、南美高原,都是这类熔岩被 的发育区。我国张家口北部汉诺坝一带, 在第三纪时,大量玄武岩浆沿东西向裂 隙及火山口溢出达二十余次,厚约300m 左右,分布面积在 1000Km2 以上,构成 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四川、云南、贵州 等省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熔岩被,分 布面积更为广阔。
2015年5月
26
必须指出,岩体与围岩层理和片理的关 系 (协调的或不协调的接触关系)仅仅是相对的。 往往因岩体的不同部位、不同深度以及不同的 围岩构造特点而有所变化。因而,可以出现同 一岩体在某一部分是协调的,而另一部分是不 协调的。总的协调中可以有局部的不协调 ; 总 的不协调中也可以有局部的协调等等。 岩浆岩体产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围 岩的岩性和构造 ; 岩浆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和活动方式 ; 以及古地理环境等因素。其中, 围岩的性质和构造特征,对岩体产状起着最重 要的控制作用。
2015年5月 14
2015年5月
15
关于环状岩墙和锥状岩席的成因,安德森 (E.M.Andersn,1936) 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通 过计算,编制了反映环状岩墙和锥状岩席形成时 的应力轨迹图(图8-12)。当岩浆向上运动造成的 压力大于上覆围岩的静压力时,由于岩浆向四壁 挤压,最大主应力迹线自岩浆房向外呈辐射状, 因此,形成垂直于最小主应力迹线而与最大主应 力迹线平行的张裂面,相当于图 8 - 12 中的细实 线,它们在剖面上呈锥状,这种张裂面被岩浆充 填后,便构成了锥状岩席。当岩浆向下冷缩使得 岩浆向上的压力减低时,其应力状态也随之改变, 此时最大主应力迹线相当于图 8 - 12 的虚线,而 细实线代表最小主应力迹线,粗实线代表与最大 主应力迹线相交约30°方位的剪应力迹线方向形 成的剪裂面,经岩浆充填后形成环状岩墙。
第八章 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

1、岩床 岩床是一种层状侵入岩体, 通常是岩浆顺层面、片理面或不整合面 侵入形成的。岩体的界面与围岩层面、 片理面、不整合面平行或大致平行。岩 床的规模不等,厚度一般自数十厘米至 数十米,有的甚至可达数百米。岩床的 成分自酸性到中性、基性、超基性都有, 但以基性的岩浆岩最常见。
2018年10月
9
1、岩基 岩基一般是指出露面积大于100Km2 的一种规模巨大的不协调侵入岩体。 岩体出露面积与岩体的剥蚀深度有一定联 系。通常岩基的顶部与围岩的接触面倾角较小, 两侧与围岩接触面产状向围岩方向倾斜,但局 部也有向岩体方向倾斜的。 岩基通常由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类组成。 岩基往往沿大褶皱或复背斜核部侵入,其延伸 与总的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由此可见,岩基 的侵入和分布与强烈的区域构造变形有密切关 系。
2018年10月 7
4、岩鞍 岩鞍是一种侵入于褶皱转折端 虚脱处的鞍状侵入岩体。岩鞍在平面上 和剖面上都表现为新月形或马鞍形,故 称岩鞍。岩鞍是褶皱区有代表性的侵入 岩体,其规模不大,厚度从几厘米至数 十米。这类岩体大致是与褶皱构造同时 或稍晚形成的。
2018年10月
8
(二)不协调侵入岩体
不协调侵入岩体的边界面 ( 接触面 ) 与围岩层理、片理或不整合面截交。根 据侵入岩体的规模、形态等,可将不协 调侵入岩体的产状划分为若干类型,这 里仅介绍岩基、岩株和岩墙三类。
2018年10月 12
3、岩墙 岩墙是一种截切围岩层理、片理等, 呈板状或似板状的侵入岩体 ( 图 8 - 9) 其长度和 深度都远远超过它的宽度。岩墙长度由数公里 至数十公里,个别长达数百公里,宽度从数十 米至数百米,个别在数公里以上。岩体产状与 围岩产状垂直或斜交。耐风化的岩墙在地貌上 常表现为一堵长长的墙 (图8-9)。多数岩墙是 岩浆充填断裂构造形成的。组成岩墙群的成分 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如太行山、五台山、 云中山、吕梁山等地的辉绿 这类岩浆粘度较小, 而且由于自身的活动性大,所以,易沿裂缝侵 入形成岩墙。一些岩墙是由中酸性岩、碱性岩 组成的。
岩浆岩岩石学——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岩浆岩的结构(Texture):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包括玻璃)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Structure):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一、岩浆岩的结构:(一)、岩浆岩的结晶程度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
多见于深成侵入岩中,说明岩石结晶条件好,缓慢结晶的产物。
2、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
多见于火山岩中,是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
3、半晶质结构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
多见于浅成岩和火山岩中。
雏晶结构: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的、不稳定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脱玻化,转化为结晶物质,在脱玻化初期,形成一些颗粒极细的结晶物质,称为雏晶。
如果岩石主要由雏晶组成,则其结构称雏晶结构。
霏细结构:脱玻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但颗粒间界线模糊,形状不规则,称霏细结构。
球粒结构:脱玻化可形成球粒,它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生长的长英质纤维构成的球状生成物,也可呈扇状、束状等。
岩石中有球粒组成时,则其结构称为球粒结构。
如果外形似球状,但其成分不是长英质,而是辉石和斜长石,则称球颗结构。
前者多见于中酸性、酸性岩石中,后者则出现在基性火山岩中。
(二)、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1、显晶质结构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显晶质结构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1)、粗粒结构:矿物直径>5mm(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在2~5mm之间(3)、细粒结构:2~0.2mm(4)、微粒结构:<0.2mm2、隐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者。
如果在显微镜下可以看清矿物颗粒者,称显微晶质结构;如果镜下只有偏光反映,而无法分辨矿物颗粒者,称显微隐晶质结构。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划分为三种结构类型:(1)、等粒结构:岩石中不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岩浆岩构造

2、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当熔岩自火山通道向 外溢出时,由于压力降低,其中所含气体向外逃逸, 因而在岩石中留下气孔,若气孔被次生矿物充填, 则形成杏仁状构造,常见的充填矿物有沸石、方解 石、冰洲石等。 基性岩浆粘度小,呈圆形;酸性岩浆粘度大,呈 不规则状。可指示顶底面。
3、绳状构造:熔岩 表面呈绳状扭曲的 构造,常见于玄武 岩中。
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三、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岩体形成之后,由于受到地壳应力的作用,产生 形态和产状的变化,而形成岩浆岩的次生构造。 1、次生褶皱构造 板状、层状、似层状岩体,可随围岩一起褶皱。 常通过岩体内流面和破裂面的弯曲表现出来。 2、次生断裂构造节(节理、断层) 无标志层,难以识别 次生断裂和原生断裂的区别:原生断裂一般出现 岩浆岩体的内部和边部,次生断裂可同时穿过火成 岩及围岩。
4、流面与流线: 由板状、片状矿物 斑晶及火山灰流中 的岩浆屑定向排列 而成。
(五)喷出岩的原生破裂构造
1、枕状构造:是基性熔岩表面一种原生构造,其 形态是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曲面,表面浑圆, 状如枕头,底面则较为平坦。具放射状节理。由于 水下快速冷却形成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2、柱状节理:由若干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切割成 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常呈六边形,垂直于熔岩的流 动层面。是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形 成与熔岩流的冷凝收缩有关。
四、岩浆岩体构造的观测和研究
(一)岩体产状的恢复 1、岩体接触面产状的观测 流线、流面、层节理或接触面直接测量 2、岩相带的划分(边缘到中心) 边缘相:原生构造发育,捕虏体多,结晶速度快, 岩石呈细粒斑状结构。 过渡相: 中央相(内部相):结晶速度慢,结晶程度高, 常为自形、半自形粗粒或似斑结构,原生构造不发育, 捕虏体少。
岩浆岩体构造_上

●岩石成分:基性、超基性为主(太行山、五台山、 吕梁山、云中山等地的辉绿岩岩墙群);
也有中酸性、碱性岩(安徽岳西正长岩岩墙群)。 ●岩墙可单条产出,但往往由若干条~上百条聚集 成岩墙群。
●单式岩墙;复式岩墙。(与复式岩床对比)
(4)岩浆底辟 ( 底辟: diapir )
岩盆中心的底部,形成有价值的矿床。
●岩床经褶皱形成了向斜,呈盆地状,盆地?…岩床?… 仍为岩床,不称为岩盆。
(4)岩鞍 ( phacolith )
是一种新月形成马鞍状小岩体,均产于褶皱转折端
虚脱部位。
● 岩鞍是褶皱区有代表性米。
(2) 岩浆冷缩、上顶的压力减小, σ1为四周向中 心的推挤力时:
剪应力迹线与σ1迹线交角约30°→形成剪裂→剪裂 面被岩浆充填后,形成环状岩墙。
返回本节
二、岩浆喷出体的产状
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并冷凝形成岩石的过程称为火 山作用(喷出作用)。
视频: 火山喷发 视频: 熔岩流
浓密而巨大的浓烟柱直冲云宵
●一次侵入→单式岩床;多次侵入→复式岩床。
返回上一页
(2)岩盘 ( floored intrusion ; laccolith )
又称岩盖。是一种上凸下平似透镜状侵入岩。
●规模:不大,厚度数十米~数百米。直径:数百 米~数公里。
●成分:通常认为酸性和碱性岩浆粘度大,不易流 动,容易形成岩盘,故岩盘的岩石成分多为酸性和 碱性岩。
中复背斜的核部,延伸方向一般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与强烈的区域构造变形有关。
●岩石成分比较稳定,一般由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组成。 ●常是多期、多阶段的产物。
05: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d.填隙 (间) 结构
是指浅成相或喷出相 火山岩基质中,由 辉石等暗色矿物以 及隐晶质、玻璃质 充填于微晶斜长石 粒间空隙形成的结 构。充填物均为粒 状矿物时称间粒结 构,充填物为隐晶 质-玻璃质称间隐结 构,二者的过渡类 型称间粒间隐结构。
e.反应边结构
早生成的矿物或捕掳晶, 与岩浆发生反应,当 反应不彻底时,环绕 早生成矿物形成一个 新矿物边,叫反应边 结构。常见的反应边 结构有橄榄石外围具 辉石反应边,辉石外 围又具角闪石、黑云 母反应边。
b.环带结构
较常见于一些固溶体系列 的矿物中,以斜长石 最常见。固溶体矿物 从中心向边缘具有不 同的端元组成而形成 环带,镜下显示不同 的消光位。可出现An 分子由中心向边缘递 减的正环带,也可出 现反向变化的反环带 及交替变化的韵律环 带。此外,辉石、钾 长石也能出现环带结 构。
c.包含结构
在较大的矿物颗粒中 包含有许多较小的 另一种矿物颗粒, 称为包含结构或嵌 晶结构。在该结构 中被包裹的矿物结 晶较早,而包裹它 的矿物结晶较晚, 可作为分析岩浆中 矿物结晶顺序的证 据。
自形程度高的一般析出较早,自形程 度低的析出较晚。
这一原则不能机械套用。因为:①自形性不能 说明各个矿物开始结晶的顺序,它只能局部说明 各矿物结晶结束的顺序;②物自形程度往往还决 定于自身结晶能力的大小,例如伟晶岩中的黑电 气石,由于结晶能力强,虽然它结晶晚于长石, 但晶形却比长石完整;③薄片中观察的仅是矿物 的一个方向的切面,同一个矿物由于切面方向不 同,形状可以变化很大。
2) 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
似斑状结构(Porphyaceous texture):岩石也是由两 群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 成,但基质为显晶质。
2) 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
ecit 构造地质学课件pptNo8 1-2 第8章 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

h
2
3.岩墙 岩墙是一种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其宽度的呈板状或似板状
的侵入岩体。其中一些形态不规则、规模较小、延伸不远的称 为岩脉。
多为岩浆充 填断裂构造所形 成。可以一条岩 墙单独产出,也 可若干条成群产 出。
h
3
h
4
h
5
h
6
(二)协调侵入岩体 侵入岩体的边界面与
定向排列组成的。 流面产状大致反映出熔岩流动面的产状,但不能指示流
动方向。 常出现在具流纹构造的熔岩或熔结凝灰岩中。
流线是由针状、柱状矿物及火山灰流的晶屑或岩屑定向
排列而成。
其形成方式与侵入岩体流线的形成方式完全相同,流纹
能指示熔岩相对流动方向。
h
25
(3).绳状构造
熔岩表面呈绳索状扭曲的构造称(6)边缘逆断层:位于侵入岩体 陡倾的接触带,断面向岩体中心倾 斜,产状平缓,由岩体内部向围岩 逆冲,断面常伸入围岩之中。
h
20
h
21
h
22
二、喷出岩的原生构造
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主要有与熔岩流动有关的流纹构造、 绳状构造、流面和流线以及与脆性破裂有关的枕状构造、柱 状构造和渣状构造。
h
塑性状态熔岩的表面薄壳受到下部熔岩流动的影响而发生拖拉
和卷扭的结果。
一般呈弧形,弧顶指向流动
(2)纵节理:又称S节理。
节理面垂直于流面,平行于流线,倾斜较陡。裂面粗糙,也可
能属于张节理
(3)层节理:又称L节理。节理面平行于流线和流面,也可能
属张节理性质。
(4)斜节理:又称D节理。与流线、流面都斜交的两组共轭剪
节理。常切割较早的横节理、纵节理及层节理。因此,斜节理
构造地质第七章

7、煤矿中浅成侵入岩体分析
第七章 岩浆岩体构造 第一节 岩浆岩体的概念
• 岩浆岩体是由岩浆岩组成的,是由于地下深处岩浆 沿地壳断裂侵入、上升,甚至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具有 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地质体。 • 当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尚未达到地表冷凝而成的岩体 称为侵入岩体。 • 当岩浆喷出地表才冷凝而成的岩体称为岩浆喷出体。
第二节 岩浆岩体的产状
• 4、枕状构造 • 是水下海底火山喷发的基性熔岩 体表层的一种原生构造,形如枕状、 袋状或面包状叠加在一起。单个岩枕 上凸下平,表面呈浑圆状,底面平坦, 形如枕状。 • 5、柱状节理 • 多发育在产状平缓的火山岩内, 一般垂直于熔岩流顶、底面,若干走 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多边
第四节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 岩浆岩体的产状,是指岩浆岩体的形态、大小,以及 在地壳中的位置和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
岩浆侵入体的产状
• 1、整合侵入岩体 • 整合侵入岩体是指侵入岩体的边界面或接触面 基本上平行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的侵入岩。 • (1)岩床:是一种顺层侵入的板状岩体。
• (2)岩盘:又称岩盖。是一种上凸下平 似透镜状侵入岩。
第三节 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 岩浆侵入围岩或喷出地表并逐渐冷凝固结成岩 体的过程中,于岩体内部产生的构造,称为岩浆 岩体原生构造。
岩浆侵入体的原生流动构造
•
是岩浆在液态流动阶段,由于岩浆内先结晶的 矿物晶体,随着岩浆活动作定向排列,形成了原 生流动构造。可以分为线状和面状流动构造。 • 1、线状流动构造 • 又称为流线构造。是由先结晶的角闪石、辉石、 长石等针状和柱状矿物以及纺棰状的析离体和长 条形的捕虏体,随着岩浆活动作定向排列而成。
• (2)岩株:是规模不大,形态不太规则的近 等轴状岩体,平面上多呈圆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侵入岩体的原生塑变构造(了解)
的构造
岩浆岩体构造的特点: 岩浆活动是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岩 浆岩体的分布受构造运动的控制和影响。 侵入岩和喷出岩具有独特的原生流动构造 和原生破裂构造。 岩浆岩体在变形过程中,还形成某些特殊 的褶皱及断裂构造
三、研究意义
1) 阐明岩浆岩地区的构造特征和发展历史, 揭示地壳运动的性质。
和众多自然灾难相比,火山爆发无疑是最具有观 赏价值的。
大自然在显示它那无与伦比的毁灭力量的同时, 也向我们展现了它那神奇的创造力。
由于喷发前征兆明显,有一定的地形标志,一般 不会给人类生命带来大的危害;
夏威夷Kilauea火山宁静式喷发
二、研究内容
岩浆岩体的构造:
岩浆岩体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构造 岩体形成后的各种构造 岩浆岩体在形成过程中对围岩作用引起
在平面上和剖面上表现为新月形或马鞍形。规模 不大,厚度从几厘米至数十米。
2、不协调侵入岩 1)岩基:规模大,出露面积大于100Km2, 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生成与构造部位有关:往往沿大褶皱或复背斜 核部侵入,其延伸与总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2) 岩株:是一种不规则的近浑圆状或圆柱状 的中、小型不协调侵入岩体。出露面积一般 小于100Km2。 与围岩接触面较陡,有时呈复杂的形态。 可以是岩基的一个分枝,也可以是一个单独 的侵入岩体。 包括所有岩石类型,沿断裂交叉部位侵入
规模较小的岩株称为岩枝。
岩浆底辟剖面示意图
3) 岩墙:是一种截切围岩层理、片理等, 呈板状或似板状的侵入岩体。长度和深度都 远远超过它的宽度
规模变化大,包括所有岩类,与张性断裂 有关,形态各异。
亮甲山北坡辉绿岩墙
岩浆岩产状类型立体示意图
三、喷出岩体的产状 1. 熔岩被:
规模大,厚度大而稳定的扁平状喷出岩体, 成份主要为基性的玄武岩浆。分布面积可达 1000km2。
火山锥
熔岩被 熔岩流
喷出岩产状
第8章 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
主 要 内 容:
1、概 述 2、岩浆岩体的产状及其构造控制 3、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4、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5、岩浆岩体构造的观测和研究
岩浆冷凝固结成为岩石要经历三个阶段:
1)粘稠的含晶体的液态岩浆流动阶段; 原生流动构造
2)岩浆塑性阶段; 原生塑变构造
2) 寻找与岩浆岩关系密切的矿床。 3) 水文方面、环境方面 4) 工程建筑方面 5) 旅游风景开发
第8章 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
主 要 内 容:
1、概 述 2、岩浆岩体的产状及其构造控制 3、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4、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5、岩浆岩体构造的观测和研究
一、决定岩浆岩体产状的主要因素
1. 岩浆岩体的产状主要是指岩浆岩体的形态、 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第8章 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
第8章 岩浆岩体的构造研究
主 要 内 容:
1、概 述 2、岩浆岩体的产状及其构造控制 3、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4、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5、岩浆岩体构造的观测和研究
一、概念回顾
地壳的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地壳下面存在高温、高压的熔融硅酸
盐物质 岩浆岩: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
多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和顶部,反映了岩浆相对流动方向
3、面状流动构造-流面:
片、板、柱状等矿物以及扁平的பைடு நூலகம்离体、捕虏 体在岩浆流动过程中顺流动方向平行排列形成 的面状构造。
流面的方位:常发 育于岩体的边缘和 顶部,受围岩影响, 一般平行于接触面
流面的统计与测量对于 接触带找矿具重要意义
4、产出部位:流面和流线构造主要发育在 岩体的边缘和顶部,可单独发育,也可同时 发育,可以恢复岩浆流动方向和接触面方向
3)岩浆冷凝固化阶段; 原生破裂构造
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
1. 成因:形成于岩浆 流动侵位阶段。由岩 浆内部先期结晶的矿 物颗粒、析离体或围 岩捕虏体等,受岩浆 流动的影响发生定向 排列而成。
2、线状流动构造-流线:
柱状、针状、板状等矿物(角闪石、长石、 辉石等)以及长条状的析离体、捕虏体等定 向排列而成的线状构造。
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成的岩石叫 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叫喷出岩、侵入地壳叫 侵入岩
地壳 地幔
大洋 岩石圈
低速带
软流圈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时6米多厚的火山灰吞噬了附近的庞 贝城。考古学家在一个洞中发现的已气化的尸体的印痕
2007年4月5日,印度洋西南部的法属留尼汪岛上的富尔奈 斯火山剧烈喷发,浓烟滚滚。
2. 决定岩浆岩体产状的主要因素:
1)岩浆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 岩性的酸-基性、挥发份含量、温压高低。
2)区域构造环境,构造运动状态,形成深度和围 岩性质。
二、侵入岩体的产状
根据侵入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类:
1. 协调侵入岩体---侵入岩体的边界面(接触面)与 围岩层理、片理平行或大致平行。它是岩浆受到机 械力的作用,沿着层理面或片理面侵入而成的。
也叫岩盖,规模不大,直径从数十米至数百 米不等;以酸性岩、碱性岩居多
3) 岩盆:是与构造盆地有关的盆状侵入岩体, 其顶底面均向中心倾斜。
规模较大,直径从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厚度从几百米到 数千米,面积可达数万平方公里。 岩体多为基性、超基 性和碱性
4) 岩鞍:是一种侵入于褶皱转折端虚脱处的 鞍状侵入岩体。
1)岩床
2)岩盘
3)岩盆
4)岩鞍
2. 不协调侵入岩体---边界面(接触面)与围岩层理、 片理或不整合面截交。
1)岩基
2)岩株
3)岩枝
4)岩墙。
1.协调侵入岩 1)岩床:层状侵入体。
岩浆顺层面、片理面或不整合面侵入形成的。
中小规模,基性为主,中、酸性为辅。
亮甲山北坡辉绿岩岩床
2) 岩盘:为上凸下平的似透镜状的侵入岩 体。
张家口北部汉诺坝一带的第三纪岩被; 峨眉山二叠纪玄武岩岩被分布面积大于 1000km2。
2. 熔岩流:
呈带状展布的熔岩体,具有明显流动特征,呈 带状分布的熔岩,主要与中心式喷发有关。
喷发时的熔岩流
3.火山锥:
火山喷出物围绕火山通道堆积而成,呈锥状。中心 式喷发的产物。
类型:火山渣锥;火山碎屑锥;熔岩锥;复合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