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民版中学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两次鸦片斗争1、鸦片斗争与中英《南京条约》背景: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开展,英国领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开拓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在正值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
③为了变更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中国兵弱银荒局面,中国林那么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其高潮是虎门销烟。
经过:1840年英军在珠江口进展挑衅,斗争爆发,1841年英军占据香港岛,1842年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斗争完毕。
其主要内容有: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1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斗争标记着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其次次鸦片斗争为进一步翻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其次次鸦片斗争爆发,1858年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内容略),1860年英法联军占据北京,火烧圆明园,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内容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斗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人民版中学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太平天国运动1、定都天京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金田起义;1851年在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军占据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1856年在西征成功中,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公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依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匀称的原那么,规定以户为单位,不管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安排土地(实质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依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那么,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安排制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政治的目的:巩固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二、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注释: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重点、难点)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是中国历史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以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第一、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而人类最早的祖先生活在距今170万年的北京猿人。
中国古代历史主要包括远古时代、夏商周时代、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和明清等一系列历史时期,并且是中国近代史的延续。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考古学的研究。
第二、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主要有三个地区,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三峡地区。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最早的华北地区是从石器时代开始进入农业社会,而黄河、杭州湾之间的长江流域则是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以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而三峡地区是中国古代两大文明的结合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主要以三峡文化和人和文化为代表。
第三、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在五千年的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几乎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形象。
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如汉族、满族、蒙古族等。
同时,中华民族也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的关键是对于文化、语言、宗教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第四、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这些事件和现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其中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周朝的建立和分裂、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和辉煌、唐朝的盛世、宋朝的封建制度、元朝的统治以及明朝的建立等。
另外,中国古代历史还涉及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道家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等。
这些事件和现象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历史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下面是本人带来的关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背景: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开辟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在正当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
③为了改变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中国“兵弱银荒”局面,中国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其高潮是虎门销烟。
经过:1840年英军在珠江口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其主要内容有: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内容略),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内容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太平天国运动1、定都天京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金田起义;1851年在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1856年在西征胜利中,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质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本文档旨在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知识点一: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
- 了解世界历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论
- 了解主要的历史文献和史料
知识点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
- 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进程
- 掌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等重要阶段的特点和影响
- 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的特征知识点三:东方古代文明
-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掌握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 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点四:西方古希腊罗马文明
- 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起源和影响
- 掌握古希腊城邦制度、古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 了解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政治、哲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点五:印度古代文明
- 了解印度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掌握、等宗教的产生和传播
- 了解印度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点六:古代非洲文明
- 了解非洲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掌握埃及文明和非洲其他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 了解非洲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点七:新发现与新发展
- 了解历史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动态
- 掌握新发展对历史认识的影响和启示
- 了解历史研究的前沿领域和趋势
以上便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农业文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起源,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农业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定居下来,形成了最早的城市。
2. 古代华夏文明:古代华夏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商、周是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王朝是最早使用青铜器的王朝;周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3. 西方文明的起源:希腊和罗马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希腊文明以城邦制度为特点,雅典是最著名的城邦,出现了民主政治和哲学等重要思想;罗马帝国是古代最伟大的帝国之一,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全国统一的君主,他通过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了封建制度,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修建了万里长城等。
5. 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秦朝后,刘邦建立了汉朝。
汉朝的政治制度相对松散,实行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
经济上,汉朝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形成了以农为基础的国民经济。
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充分发展。
6. 西汉的灭亡和东汉的兴起:西汉王朝在王莽篡权之后灭亡。
东汉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新的统治者的兴起,东汉王朝的政权相对不稳定,出现了“黄巾起义”等叛乱。
7.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乱时期。
北方由五胡乱华统治,南方形成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这一时期文化繁荣,出现了佛教的传入和士族文化的兴起。
8. 隋唐时期的统一和开放:隋朝统一了南北,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朝代,经济繁荣,边疆稳定,政治相对宽松,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
9. 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朝代。
政治上,宋朝实行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必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必背)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含义、义务、权利、特点、影响2.西周宗法制 :含义、内容、特点、作用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皇帝制度:特点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诸卿制:三公的职能、特点:诸卿的特点3、地方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郡的下级机构及官员职能、特点、影响4、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过程、原因、结果2.选官制度的变化及科举制的影响3.汉到元地方行政的变化;行省制的目的、中央节制行省的措施、影响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的设置:背景、形成过程、特点和影响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起因、职能转变、特点、影响2、改土归流:背景、含义、影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 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原因、史实(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影响;2.鸦片战争的影响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影响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背景、经过、意义:3.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失败原因、意义: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1.日侵华:原因、史实、罪行2.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全民族团结抗战重要性: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原因:经过:⑵全民族抗战表现: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代表战役、历史地位②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代表战役、特点:历史地位(使日军无法巩固占领区,牵制日军正面进攻,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在相持阶段逐渐发展为抗日的主战场)⑶抗日战争的意义及胜利原因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经过、作用和局限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颁布)): 核心内容、分配原则方法:、目的、评价3、《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背景:、目的、内容、评价二、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背景、条件、过程、结局、性质、意义(近代化)2.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影响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目的、内容和原则、性质和意义三、新民主主义革命1.梳理1919-1949年中国历史大事件及其地位和作用2. 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3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即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宪法:内容:、特点、性质、作用: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原因:、概况、意义: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P73-74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含义、提出、意义2“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条件、意义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进展条件、进展表现、防碍统一台湾的因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的外交背景、方针、重大外交活动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的突破性成就主要有哪些?3.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活动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1.西方民主政治在古代希腊产生的条件(自然地理、经济、政治、人文)2.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主要内容、特点、得与失3.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的评价;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特点;罗马法的作用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特点、作用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的主要内容、意义4.《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的主要内容、评价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内容、标志、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内容2.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背景;巴黎公社的性质、经验教训3.俄国十月革命、背景条件:、革命经过、历史意义、革命特点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过程:、影响(冷战的含义、形成、措施、影响)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及影响;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及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宗旨原则、作用3. 东欧剧变(1989年起);苏联解体的标志,原因、经验教训4.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人民版 高中 历史 必修一 常考50条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常考50条知识点总结1.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对象:姬姓子弟(主导)、功臣、先代贵族。
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原因:实力的变化→强国兼并弱国)3.宗法制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注:周天子一定不是小宗,士一定不是大宗)血缘与政治结合。
标志着以血缘为纽带,强调尊卑维护权力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4.BC221(BC3C末)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蒙恬收回河套;长城;“直道”。
设郡管理岭南,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
(作用: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
)西南夷任命官吏,开辟“五尺道”。
5.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6.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和司隶校尉。
7.汉武帝设置“中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皇下上)。
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
明朱元璋:罢除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明朱棣:内阁制—侍从顾问,无决策权,强化专制。
清雍正设军机处承旨办事(跪受笔录),政治决策封闭性更明显;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亲重大臣);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地处内廷——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提高了行政效率。
8.行省制度10个行中书省+宣政院+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9.列强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10.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化开端;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11.1894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1895.4签订《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笔记(精华版)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夏:“天下为公”(夏禹)——“家天下”(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评价:是历史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2.商:(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2)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二、★西周1、分封制:★封建-“封邦建国”(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牧野之战,推商建西周)(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4)权利和义务:权利:封国内享世袭统治权。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提供军赋,力役(5)●特点:①同姓王族占主体,居富庶,战略要地(血缘内聚力转化政治向心力)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③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具一定分离性和独立性。
⑹作用:①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西周统治区域;②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③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⑺衰落:受封诸侯国本身具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落衰落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表现:诸侯争霸2、宗法制:(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特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③大、小宗→血缘:兄弟;政治:君臣④社会等级森严(4)作用:①西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②后世:认祖归宗的思想,注重家庭建设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三、补充与拓展: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上的体现是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知识点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公元前2070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XX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③层层分封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与发展- 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分封制的实施及其作用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的推行- 法家思想在政治中的应用-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的意义3. 汉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 东汉时期的宦官专权问题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世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均田制的实施与影响- 魏晋风流与政治文化5.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 唐朝的盛世及其政治特点6.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变法与政治改革-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政治结构 - 元代的中央与地方关系7.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东厂西厂 - 清朝的满汉融合政策- 康乾盛世的政治特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土地制度的演变- 农民阶级的地位与作用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与特点- 商业的繁荣与市场体系- 商人阶级的形成与发展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 社会流动性的限制与可能性 - 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4. 货币与税收制度- 货币制度的演变- 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演变-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经典的编纂与传播- 儒家思想在政治与社会中的作用2. 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 法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 墨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贡献3. 科技与发明- 四大发明的历史地位- 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4. 文学艺术的繁荣- 诗歌、散文、小说的发展- 绘画、雕塑、建筑的艺术成就 - 文化交流与融合5. 宗教与哲学-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道教的形成与影响- 宗教与哲学对社会的作用四、古代中国的外交与边疆1. 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影响- 朝贡体系的建立与运作- 与周边国家的战争与和平2. 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边疆政策的演变- 边疆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民族关系与边疆稳定以上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旧石器时代1.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起源于约2.5万年前,经历了晚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持续到约公元前7000年,构成两大新石器文化的典型标志。
2. 旧石器时代的行为构成了早期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猎杀动物、采集植物、使用火以及制作工具。
3. 旧石器时代的具体特征表现在个人的生存能力和社群的安全感方面。
即使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已经具备了搭建设基地、管理物资和解决冲突等社会组织能力。
4. 旧石器时代为人类历史发展建立了原始根基,因此科学家把它称为“文明的发源地”。
二、新石器时代1.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紧接着旧石器时代出现的重要历史时期,从大约7000年前开始,持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构成以虞商殷周五大文明的发展时期。
2. 新石器时代的发展,见证了古代中国大熊猫非常活跃的生态面貌,以及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形式、文明文化及工业的兴起等。
3.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以汉文化为主,重要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宗教、道德、哲学、科技农业等方面。
4.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刀削面、勺子、挑战、织布机等一系列新工具,并发展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科技。
五、夏商周三代及其政治文化1. 从大约公元前2000-1600年的夏商周三代开始,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文明起源。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达到高峰的时期。
2. 夏季和秦季文化紧密相连,像祭祀、宗教信仰等各种文化统一,而殷周文化对夏季文化的影响最突出。
3.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最早一次出现统一政权的时代,分别是春秋时期的春秋战国、秦统一至汉王朝。
4. 夏商周之间的政治文化特点表现在统一政权体系的形成,还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学、书法、建筑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人民版)
涿鹿之战:距今约四千六百余年前,黄帝部族联 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 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帝喾崩……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 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尧立七十年得舜……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 天下,於是乃权授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 於天……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 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 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於尧曰:“有矜(鳏) 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 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 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
一、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传说时代
时间: • 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即夏代之前的历史时期, 即一般所说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等所处的时期。 时代特征: • 原始社会,无文字可考,仅存在于后世传说中 政治状况: • 部落时期、部落联盟、军事民主、 禅让(传贤)
一、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夏商时期 • 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 政治特征: • 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 政治特征:
(传贤→传子 公天下→家天下)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 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 政治特征: 宗法制形成;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二、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 继承与创新
山东
也被称为齐鲁大地
你们知道这样的称呼从何而来吗?
河北
也被称作燕赵大地
二、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 继承与创新 1.西周分封制 • 分封的背景与目的 • 分封的对象 • 分封的内容 • 受封诸侯的权力与义务 • 分封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疏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标提示: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提示)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夏启时期,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法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即“封建”“封邦建国”(2)受封者的义务和权利:义务:①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②定期朝并提供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3)特点:①从分封对象上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②从地域分布看,同姓亲族的封地多在富庶地或战略要地;③与宗法制互为表里;④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评价:积极:扩大了疆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保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和延续。
消极: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西周宗法制(1)含义: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是家与国的统一。
(4)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的影响: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1、分封制:(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学习文档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势(一)、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原因是什么?(P4)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2、标志:金属工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形成3、地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4、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原因:农耕经济的进步(二)夏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的变化(P5)1、地位:第一个国家政权2、政治制度变化:夏禹的儿子夏启以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产生。
都城阳城。
(三)商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P5下)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
都亳,后盘庚迁都殷,商朝也称殷朝。
2、商朝的政治特点: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3、商朝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的原因:①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识能力;②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和奴隶的残酷统治。
二、西周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P6上)(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国,都镐京,史称西周。
(二)分封制(P6上)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一方诸侯,叫做诸侯国。
(封建和封建社会是没有联系的)2、西周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概况:(1)分封物:“授土”“授民”,即分封者受封土地和人民。
(2)分封者:周王、诸侯(3)分封对象:姬姓贵族(即周姓贵族,是分封主体)、功臣、商朝旧贵族。
(4)主要受封区域:①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
②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
③商朝旧贵族受封于宋地。
4、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②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宗法制 :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3、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
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六王毕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北击匈奴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皇帝制度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实质:君主专制(2)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助手监察百官(3)郡县制最大的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一、古代文明与历史起源1. 人类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 人类社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2. 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农业文明的兴起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文字的发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城市文明的形成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及其主要城市国家的特点和贡献- 古埃及文明以及其主要城市国家的特点和贡献4.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印度古代社会的分工和阶级5.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演变- 古代中国的文字、科技、文化及其贡献二、古代帝国时代的兴起与发展1. 秦帝国的统一-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建设成就- 秦始皇统一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政策2. 汉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政策- 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政策3.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发展- 共和制度下罗马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特点- 帝国制度下罗马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特点4. 印度的古代帝国- 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特点- 印度古代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其特点5. 古代帝国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古代帝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三、商贸与交流的发展1. 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起点、途经地和终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2. 海上丝绸之路- 蓬莱航线的开通及其对海上贸易的影响- 槟榔之路的开通及其对海上贸易的影响3. 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交往- 罗马帝国与汉朝的外交往来及其影响- 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的渴求和贸易4. 东亚文化交流- 东亚各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佛教的传入与东亚文化的传播四、古代思想与文化的变革1. 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思想的起源地点和时间- 古代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2.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3. 道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道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4. 墨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墨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5. 文化的多元性与交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的多元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五、奴隶社会的灭亡与封建社会的兴起1. 奴隶制度的灭亡-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矛盾及其造成的灭亡- 奴隶制度灭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封建社会的兴起- 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特点及其形成和演变- 封建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一夫多妻制的形成与封建家族的兴盛- 一夫多妻制的起源和发展- 封建家族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及其特点4. 封建等级制度与社会分工- 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社会分工的特点和影响六、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1. 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其影响- 古代农业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 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古代冶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冶铜、冶铁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与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在农业、冶金、纺织等方面的贡献4. 古代中国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特点- 古代中国文化的兴盛和交流综上所述,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古代文明与历史起源、古代帝国时代的兴起与发展、商贸与交流的发展、古代思想与文化的变革、奴隶社会的灭亡与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等主要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宗法制 :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3、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
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六王毕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北击匈奴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皇帝制度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实质:君主专制(2)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助手监察百官(3)郡县制最大的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①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②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PS: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西汉初年郡国并存后出现诸侯王叛乱。
汉武帝刘彻“推恩令”削弱王国割据势力,巩固大一统局面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议政方式:朝议(廷议)优点: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历代削弱相权的措施汉代:频繁更换丞相;形成“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丞相),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分割行政权;设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军权;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财政权明朝:废除丞相制。
(明太祖)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监察体制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郡)监御史汉朝御史大夫及下属机构御史台刺史东汉至元御史台明初至清末都察院积极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消极: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结合,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的消极作用:①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②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加以控制③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4.地方行政制度秦朝郡县西汉郡国并行东汉州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元代行省制十行省两单列①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今山东、河北、山西等)②宣政院辖地:西藏,川,青部分地区佛教事务PS: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元朝行省设立的历史作用: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开创省制,影响深远。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明太祖朱元璋废氶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内阁的机构性质: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侍从咨询机构) 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受司礼监太监牵制,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 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期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职责: 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清朝的边疆政策设机构——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事务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专题二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主要有哪几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法国)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年—1945年)的腐朽落后(政、经、军)更深层次上说明了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3、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政府官兵英勇抵抗:1894年黄海海战邓世昌直接结果:双方损失惨重,日舰率先逃离,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最终结果:威海卫海战中,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最终全军覆没。
(2)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A、1841年三元里抗英(原因、意义)鸦片战争中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背景、意义)背景:1895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时间:1895年-1945年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C、义和团反帝运动(原因、失败及意义)根本原因: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
口号:反清灭洋扶清灭洋扫清灭洋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明确斗争纲领,目标;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方向)——根本原因评价: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
4、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继俄、德后其他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5、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背景:A、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B、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C、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小米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影响: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伟大的抗日战争(1931—1945)1、侵华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需要转嫁经济危机;国共内战为侵华提供有利时机2经过:①1931.9.18,“九一八”----侵占东北;1932,建立伪满洲国②1935,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③ 1937.7.7,“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④ 1937.8.13,“八一三事变”----上海⑤ 1937.12.13,占领南京(大屠杀)⑥ 1938.10,占领广州、武汉 (华北、华中、华南)。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⑦1940-1942,对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
3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抗日第一阶段:1931—1937年)(1)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坚决反抗日本的侵略。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关外的抗日武装: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关内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十九路军的抗战;长城沿线官兵抗敌(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和吉鸿昌)国民党爱国将领:西安事变[1936年]结果、意义全民族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第二阶段:1937—1945年)一对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促成两党的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37、7-38、10)、战略相持(38、10-44)、战略反攻(45、8)。
(1)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日本侵略加剧,中日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矛盾(决定因素)八一三”事变,日本进攻上海,直接威胁民国政府(最主要前提)共产党的积极呼吁(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开始形成;“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实行改编;1937.9,国民党公布……标志……正式建立,此时,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