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身份证”真实面貌 揭秘古人身份证
古人身份证长什么样
古人身份证长什么样作者:刘凯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7年第05期现代社会,身份证作为个人信息的一种外用“标识”,用途越来越广泛,尤其对于那些经常外出的人来说,不带身份证几乎寸步难行。
其实非但今人注重身份证,古人也极其看重“身份证”,只是那时的“身份证”与现在的身份证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时“身份证”只针对有地位者而言,实质是一种“官员证”,写有姓名的,在卸职后要交出来,作废中止;未刻姓名的,则传给继任者,轮流使用。
如果持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
这种身份证叫做“符”——这可不是江湖术士画的那种驱鬼逐怪的“神符”,而是一种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的小物件。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 ,一般由军队统帅使用。
大家都听过春秋战国期间盗符救赵的故事,盗的就是这种虎符。
不过那时候的符还是调动军队需要,并不是每个官员都有。
而官员的身份证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唐代特别重视“身份证制度”的推广,但并不用虎形符。
原来这是为了避讳祖宗李虎之“虎”字。
所以唐代,高祖李渊化虎为鱼,创立出“鱼符”这种身份证。
“鱼符” 状如鱼,分左右两片,一般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
上面有孔,用来系挂。
有些鱼符还在底侧中缝加刻“合同”2字,以资合符时查验之用,这也是现代“合同”两字的最早词源。
《新唐书·车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谓:“以明贵贱,应召命。
”鱼符的材质因官阶的高低而不同:皇亲贵族、三品以上的高官用的鱼符是金子做的;五品以上的官员用的是银质鱼符;六品以下的官员用的是铜质鱼符。
到唐中宗的景云年间则改为:凡着紫衣者用金饰,凡着红衣者用银饰。
因为这些身份证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的使用终身,即便退休了仍能享受。
鱼符的左右两片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内廷,作为身份证的“存底”;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来使用。
左右符的数量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不一定对等。
除了官员,当时的外国使者统统发给不同样式的符,这些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块之多)交给外国来使带回去。
古代身份证
古代身份证身份證在中國,並不是「現代人」發明的。
早在隋唐時期,朝廷便發給官員一種類似身份證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者金屬精製而成的。
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繫佩。
「魚符」,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
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魚符」,均以黃金鑄製,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
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的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
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
「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
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
」(見《新唐書?車服志》)。
到武則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的「龜符」,用途與「魚符」相同。
宋代時,「魚符」被廢除,但仍佩帶「魚袋」。
至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製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
據明人陸容《菽圓雜紀》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
」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途已經不局限於官員們,並開始向中下階層方面發展了。
清代各階層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
如果是一個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寶石頂子。
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
一些富商、地主為求得高身份,常用數目可觀的白銀捐得一個頂子,由此而出現了「紅頂商人」、「紅頂鄉紳」一類的怪事。
转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鱼符(合同由来)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
《朝野佥载》:“逆韦诗什并上官昭容所制。
昭容,上官仪孙女,博涉经史,研精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
. ... 汉发兵用铜虎符。
及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
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
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 ”武则天当朝后改为“龟符”,中宗年间又恢复为鱼符。
在古代,拿什么做身份证
在古代,拿什么做身份证现代人,一般都会用身份证作为自己有身份的代表。
其实,早在古代公民就已有证明自己身份的身份证了。
现代人持有身份证,那么古代人又是持有什么来作为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呢?据了解,古代人也有身份证,而且“身份证”的花式和类型非常多,不仅仅局限于一张卡片。
比方说:有鱼符、虎符、龙符、免符、麟符、龟符、腰牌、牙牌等等。
符符,是指兵符,是用一种金属制作的,在中国古代用作调兵凭证。
在兵符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
右半存于朝廷,多在皇帝手中,历代以虎形为主,唐代为避其祖“李虎”名讳,改用鱼符,武则天时改用龟符,中宗之后复用鱼符。
虎符说到虎符,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抗战期间郭沫若先生曾在重庆居住过一段时间。
闲暇的时候,他喜欢淘淘宝贝逛逛地摊。
有一次,郭沫若经过一个小摊,看见一件造型古朴的铜老虎令他眼睛一亮,心想可能是件文物,便随手拿起来看了看。
不料刚拿到手上,铜老虎就变成了两半!难道是碰瓷?!看那店家老板一脸老实相,不像是碰瓷的。
对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恍然意识到:这可能是兵符,还是个虎符!于是赶紧买回去对照古籍考证。
一件非常罕见、极其珍贵的文物,就这样戏剧性地被发现了。
1942年,郭沫若先生曾以虎符为题,完成了著名历史剧《虎符》。
不过,让郭沫若进行创作的,不是他在地摊儿上捡到的那一枚虎符,而是大名鼎鼎的“秦阳陵虎符”。
“秦阳陵虎符”上有铭文,刻着“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几个字,也就是说,这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
就像古代皇帝下圣旨或者尚方宝剑一样,见圣旨或者尚方宝剑如见皇帝本人。
虎符之于国家军队,就像圣旨之于臣民一样,见两半虎符合体就拥有调兵遣将的权利。
以此物,来证明自己身份。
龟符龟,常常被作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在古代,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龟形的符节,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比如以龟论官:汉代规定「大将军黄金印龟纽」,战国时「大将之旗以龟为饰」,武则天时代,则按官品高低分为铜龟袋、银龟袋、金龟袋——这就是李商隐诗“无端嫁得金龟婿”的由来。
古代身份证是如何防伪的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免符、鱼符、龟符、龙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此即《新唐书·车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谓,“以明贵贱,应召命。”这一类身份证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时间亦久。后来武则天当政时,一度废鱼符为龟符。虽然形式改变了,但作为身份证的功能是一样的,并不改变。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始于何时?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隋唐时期,当时朝廷给每位官员颁布一个“鱼符”。实际上,能够证明一个人身份的东西都可以看成是身份证,从这种含义上来说,中国古代身份证出现时间应该远远早于隋唐。
我认为,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以下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
鱼符,这种身份证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是唐高祖李渊的一项发明。李渊进入长安后,废除了隋朝那套旧的身份证制度,将隋朝使用的“竹使符”改成“银兔符”,接着又改为“铜鱼符”,有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内廷),做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左右符的数量不一定对等,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权力凭证”,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那么,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啊?或者如现在这样拿别人的身份证办手机卡、借用别人的身份证去银行办信用卡也方便吧?事实上,在古代也确存在这些现象。古代和今天一样,确有假身份证,甚至出现连皇帝都敢骗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特别注明伪造和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就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没有相应的身份证而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如混进后宫)、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如谎称当大官),则要“依律论罪”。
唐代特别重视身份证制度的推广,连高句丽、安南这些蕃国使者也统统都发给不同样式的符,蕃国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块之多)交给蕃国来使带回去。再有来臣,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身份。皇太子也有身份证,但不是符,而是一种玉质的身份证,即所谓“玉契”。如果皇帝外出亲征,或是其他事情不在京,由皇太子当“代总统”(监国),身份证又不同了,所使用的是“龙符”;亲王或是大臣留守,则发给“麟符”这种身份证。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作者:倪方六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02期严格来说,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
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时间,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年,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这就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
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
古代身份证有哪些内容?古代的身份证没有现代这么复杂,还要录入指纹信息什么的,当然古代也没有现在这种高科技手段。
古代身份证上信息比较简单,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必须的内容。
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就是一个物证。
需要注明的是,它也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
这种身份证卖质是一种“官员证”,写有姓名的,在卸职后要交出来;未刻姓名的,则传给继任者。
古代身份证如何防伪?那么,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或者如现在这样拿别人的身份证办手机卡、借用别人的身份证去银行办信用卡也方便吧?事实上,在古代也的确存在这些现象。
古代和今天一样,确有假身份证,甚至出现连皇帝都敢骗的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特别注明伪造、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就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没有相应的身份证而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如混进后宫)、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如谎称当大官)。
则要“依律论罪”。
除了加强对身份证的管理、核对外,有两种办法可以防伪。
一是设置身份证的“防伪标记”。
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如鱼符类身份证,仅是为它配一个袋子,即所谓“鱼袋”。
唐高宗李治当皇帝时是给鱼符配一个相对应等级的袋子,这种袋子当然是用来装符的,皇帝召见时,你有符还得有袋子。
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官员的身份证竟然只用当年的“防伪标记”来识别,即只用“鱼袋”,而把身份证的核心凭证——“鱼符”废弃了。
古代人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
古代人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始于何时?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隋唐时期,当时朝廷给每位官员颁发“鱼符”。
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是以下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此即《新唐书·车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谓,“以明贵贱,应召命。
”这一类身份证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时间亦久。
后来武则天当政时,一度废鱼符为龟符。
虽然形式改变了,但作为身份证的功能并不改变。
鱼符这种身份证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应该是唐高祖的一项发明创造。
李渊进入长安后,废除了隋朝那套旧的“身份证制度”,将隋朝使用的“竹使符”改成“银兔符”,接着又改为“铜鱼符”,有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
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当时的内廷),作为身份证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来使用。
左右符的数量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不一定对等,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权力凭证”,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唐代特别重视“身份证制度”的推广,连高句丽、安南这些蕃国使者也都发给不同样式的符。
蕃国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块之多)交给蕃国来使带回去。
再有来臣,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其真实身份。
皇太子也有身份证,但不是符,而是一种玉质的身份证,即所谓“玉契”。
如果皇帝外出亲征,或是其他事情离开京师,由皇太子当“代总统”(监国),此时皇太子的身份证又不同了,所使用的是“龙符”;亲王或是大臣留守,则发给“麟符”这种身份证。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军将们使用,但唐朝实行身份证制度时并不用虎形符。
原来,这是为了避讳祖宗李虎之“虎”。
后来武则天夺权,将李姓唐朝改为大周时,也没有用虎符,而用龟符。
虽然不久后龟符随武则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却留下了一个颇为流行的词——金龟婿。
趣说古人的“身份证”
趣说古人的“身份证”古代社会没有现代化的身份证,但是古人在生活中也有着非常特殊的“身份证”,用于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的身份证。
1. 官帽古代社会的官员们戴着官帽就相当于身份证。
根据官职不同,所戴的官帽也不同,官帽上的龙蟠、凤翎、珠囊等装饰品也不同,这些东西都是表明该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同时,古代社会家族的地位也很重要,如果这个官员在家族中有更高的地位,那么他所戴的官帽上还可能有家族的符号。
2. 身份匾古代社会的贵族、王公们也有他们特殊的身份证,那就是身份匾。
这些身份匾通常是用玉、金、银、铜制成,上面会刻有他们的名字和所在的官职,甚至有的还会刻上他们的爵位和荣誉称号。
这些身份匾通常会被放在门口等显眼的地方,以便别人识别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3. 印章古代社会的印章也相当于身份证的一种。
官员、商人、医生、书法家等都有自己特定的印章,这些印章上通常刻着他们的名字和头衔。
在古代社会中,印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明身份的工具,有时甚至比官帽、身份匾更为重要。
4. 报号古代社会中,书生、商人、工匠等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报号”,因为这些人没有官职,所以他们需要有一种自己的身份证。
比如说,书生们常常会在自己的书柜、笔筒等物品上刻上自己的“报号”,这样别人就能够识别他们的身份。
同时,商人们在货物上也会刻上自己的“报号”,以便别人辨认。
5. 贴瓷牌在明清两代,有一种特殊的身份证,那就是贴瓷牌。
这种身份证是银行贴在借款人的门上,上面标明了借款人的身份、借款数目、还款日期等信息。
如果借款人没有按时还款,银行就可以用这个瓷牌来要求他还款。
这种瓷牌在当时非常普遍,也是古代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证。
这些古代身份证虽然与现代身份证有着很大不同,但是它们也同样能够证明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这些身份证的作用非常重要,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了更加先进、便捷的身份证形式。
我国古代的“身份证”
龙源期刊网 我国古代的“身份证”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9年第38期身份证在中国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
古人也有类似今天身份证一类的比较完备的身份证明——“照身帖”,这也是可考的出现最早的身份证明。
“照身帖”的专利要归商鞅。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变法的重要内容就是编录户籍,什伍連坐,鼓励告奸,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
这个户籍凭证,就是“照身帖”。
有名字、职业,还有画像和公章,跟今天的身份证很像。
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的。
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
“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
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
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
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
“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
史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
”(见《新唐书·车服志》)到武则天时,“鱼符”一度改为形状像龟的“龟符”,用途与“鱼符”相同。
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戴“鱼袋”。
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都悬牌,以避嫌疑。
”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经不局限于官员们,并开始向中下阶层方面发展了。
清代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
如果是一个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宝石顶子。
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僧人游方则要带度牒。
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文明,除了战乱与灾年,农夫们基本上不会离开土地与家乡。
古代的身份证
袋。袋内写有官员们的官阶、 供职
说 起 “ 份 证 ” 其 实早 在 隋 身 ,
代 就 开始使 用 了 ,但 真 正意 义上
官居 几品、 俸禄 几许 、 出行享受何种
的衙 门等 。
待遇等, 比隋代仅有姓名、 官品的身
份 证要 完整得 多。 史学家认为 , 这才
到 了明代 ,身份证 ” “ 改用 “ 牙 牌” 。所谓“ 牙牌”是 用象 牙、 骨、 , 兽
批返 乡人 员创 办支柱产 业 .鼓 励
他 们发 展农产 品加 工业 、交通运 输 业 、 游服 务业 : 旅 利用 外 出打工人 员 众多、 分布 面广 、 信息量大 的优势 , 积 极 开展招 商 引资 .为地方 经济发 展 提供 资金 、 技术 、 人才 支持 , 实现 “ 输 出人 员 . 回人才 。 引 输出劳动力 . 回 引 创业 者” 的双赢 目标 6规 划 建 设 小城 镇 . 其 成 为 . 使 返 乡农 民工 创 业聚 集 地 。 改革 城 镇 户 籍 制度 和 管理 体 制 . 使农 民能 自
业 者实 行 金融 支 持 财 政 资金 应 当 对 支 持 农 民工 回 乡 创 业 的小 额 信
贷 机构 、 农村 信 用社 和农 业 银行 给
予 适 当补贴 . 同时 完 善创 业 风 险 的
评 价 体 系 与 承 担 机 制 . 减 少 农 民 既
搞 好 城 镇 规 划 .配 合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 力 而行 , 环渐 进 , 步 加强 量 循 逐
办 企 业 的 农 民 工 来 说 . 城 镇 是 创 小
佳 的企业 实 行 降低 税 率 或免 征 . 对 仍 有 发展 潜 力 的企 业 应 给予 补 贴 第 三 . 市 场 建 设 方 面 . 于农 村 在 由 信 息 闭塞 . 为创 业 聚 集 地 的小 城 作 镇 是 连接 农 村 与城 市 的 枢纽 . 收 接
古代身份证
古代身份证
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自古以来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而要证明自己的身份的证件就是“身份证”。
我国古代人也有自己的身份证。
由于古代交通相对不便利,古代普通人们的活动的地理区域范围是比较小的,在户籍管理方面也相对简单方便。
一般只有一些官员因为工作需要而进行流动的人员需要用到身份证。
根据相关文献考证,自隋唐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官员的身份证。
在那个时期,朝廷官员们发的身份证叫做“鱼符”。
这种这种鱼符由木头或金属制成,形状和鱼很像,分为左右两片,上面凿有小孔,方便系佩,而鱼符通常用一种叫“鱼袋”的进行存放。
这些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官居级别、俸禄几许和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
在材质方面,鱼符的材质和官员的官衔大小有直接联系,一般三品以上的用金制作,五品以上的用银制作等等。
到了明代,官员的身份证被腰牌替代,多数以象牙和兽骨制成,这样的身份证沿用到清代。
趣说古代的“身份证”
个 寿 桃 、 两枚 古 钱 来体 现 ;
若 希 望 事 业 飞 黄 腾 达 , 图 案
多 为 荔 枝 、 桂 圆 和 核 桃 , 寓
意 连 中三 元 。 加 之 雕 镂 的 图
最 早的 “ 身份 证 ”
— —
案 精 美 生 动 , 造 型 多 样 , 具 有 浓郁 的 文 化 韵 味 。
规 定 三 品 以 上 龟符 用金 饰 。
在 古 代 , 如 果 找 了一 个 身 份
一
其 质 料 和 颜 色 来 区 分 官 阶 的 品 级 。 如 果 是 秀 才 , 可 佩 铜
顶 ;若 为 一 品 大 员 , 则 佩 大
红 顶 子 。一 般 百 姓 帽 上 无 顶 ,
上 ,刻 着 持 有 人 的 头像 和 籍 贯信息等。
o 广知博 览 。
身 份 证 , 不 仅 是 公 民 身
份 的 一 种 证 明 , 更 是 现 代 社
若 祝 愿 长 辈 长 寿 多 福 , 图 案
多 是 寿 桃 、 龟 、 松 树 等 , 如
福 寿 双 全 就 以 一 只 蝙 蝠 、 两
会 管 理 的 需 要 。在 中 国古 代 , 有 身 份 、 有 地 位 的 人 才 能拥 有 身份 证 。那 么,古 代 “ 高 大上 ” 的 身份 证 ,都 是 什 么
唐 武 则 天 天 授 元 年 , 改
漂 亮 , 再 风 情 万 种 , 也 甭 想
内 外 官 所 佩 鱼 符 为 龟 符 , 并 如 龙 凤 呈 祥 、 福 寿 如 意 等 ;
得 到 皇帝 的 召幸 。( z )
西 长者家园
身份 ,便 于应 召 出入 宫 门验 证 时所 用 。
古代身份证:从鱼符到顶子
古代身份证:从鱼符到顶子鱼符龟符虎符麟符牙牌牙牌腰牌顶子现代社会,身份证是个人信息的一种标识。
对那些经常外出的人来说,不带身份证几乎寸步难行。
非但今人注重身份证,古人也是极其看重身份证的,只是那时的身份证与现在的身份证有着很大的区别。
鱼符:最早的身份证中国古代的身份证叫“符”,不是江湖术士画的那种驱鬼逐怪的“神符”,而是一种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的小物件。
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身份证“鱼符”。
“鱼符”状如鱼,分左右两片,上面有孔,用来系挂。
“鱼符”是官员特有的“身份证”,普通老百姓没有这份待遇。
“鱼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员的姓名、官职、任职衙门、官阶等。
鱼符的材质因官阶的高低而不同:亲王、三品以上的高官用的是金子做的;五品以上的官员用的是银质鱼符;六品以下的官员用的是铜质鱼符。
为方便官员们出门办事携带鱼符方便,朝廷还专门为官员们定做了一种装鱼符的“鱼袋”,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
官员们朝见皇帝、会见同僚、外出办事,都得先亮“鱼符”,以验明正身,然后才能为对方承认和接纳。
所以,当时曾有“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之说。
牙牌:明朝的身份证俗话说:“一个皇上一个令,一个和尚一个磬。
”皇帝换了,“鱼符”也跟着变。
武则天当政时,“鱼符”换成了“龟符”,用途没变,只是外形和材质变了。
后来,“龟符”又相继变成了“虎符”、“龙符”、“麟符”。
符的形状和材质都发生了变化,其职能也增加了:除证明身份外,还多了一项权限功能——亮一亮手中的“符”,便可以调动、指挥军队和任免官吏。
归根结底,“符”还是身份的象征:身份高,权力就大。
明朝时,大概嫌金属符太重,携带不方便,也是为了体现改朝换代的新气象,官员们手中的金属符统统换成了牙牌。
牙牌的材质有象牙、兽骨、木材等。
牙牌像笏板一样细长,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单位,其详细程度类似于今天的超大号名片。
2004年,考古学家在南京明代宝船厂船坞遗址中,就发现了疑似郑和的身份证——一块牙牌。
古代身份证
古代身份证佚名【期刊名称】《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2页(P后插14-后插15)【正文语种】中文身份证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们的第一代身份证直到1984年才正式发行,那么,中国古代有身份证吗?古人要如何证明“我是我”?符牌:都是有身份的人符牌最早是兵权及君权的象征,其内涵就是权力的物化与延伸,大有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见黑木令如见教主本人”的意味。
符牌还带有防伪功能,先将一整块符牌一分为二,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在一起以验真伪——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也渊源于此。
秦汉以后,符牌逐渐衍生出节、虎符、竹使符等门类。
苏武出使匈奴,所持的节也属此类;虎符与竹使符则一主发兵、一主征兵。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符牌渐渐与官员的身份有了交集。
唐朝时,朝廷为了“明贵贱,应召命”,根据官员不同的品级发放金、银、铜制的鱼符,五品以上的官员还佩有专门的鱼袋。
宋朝时鱼符被废除,但鱼袋保留了下来,苏东坡曾被赐予银色鱼袋,以代表他朝廷命官的尊贵身份。
鱼符牙牌腰牌到了明清时代,符牌演变成牙牌与腰牌。
明朝牙牌上除了朝臣的姓名和官职,有时还会刻上使用范围与禁令。
清朝腰牌更完备,加上了编号、年龄、相貌特征、发牌年代等,在形制上和后世的身份证已经大同小异,但手握符牌的人不是“有身份证的人”,而是“有身份的人”。
传信:留下凭证才能过与符牌不同,传信一般是普通吏民使用的一次性证明。
为了保证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正常进行,传信应运而生。
传信是古代过关津、宿驿站、乘驿站车马的凭证,上面所记载的信息更详细。
传信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有些像是身份证、介绍信、预付卡的混合体,而且其防伪方式与符牌一样都是“两相堪合”。
汉朝的传信多以木制,上面记载相关信息再加盖御史大夫的印章。
当时任选官员使用察举征辟制,受到征召的人持有传信,可以免费乘坐朝廷车马。
传信制作繁琐,在流动人口较多的边关使用颇为不便,于是古人发明了“简易版”的传信:繻。
揭秘古代“准考证”上没有照片如何识别身份防止作弊
揭秘古代“准考证”上没有照片如何识别身份防止作弊科举资料图在中国古代,由于科举考试成绩与名利、仕途直接挂钩,作弊现象尤为严重。
如何确保考试公平,各朝都有一套相应的办法,其中以清朝的考试管理制度最为完备,考场纪律为“史上最严”……“准考证”上没照片,如何辨识考生?考试作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人代考,古称“代笔”,又称“倩枪”、“枪手”。
古代由于照片技术尚没有发明,功能类似于现代准考证的“票卷”,“考凭”上是没有照片的,考生凭票入场,“枪手”很容易混过去。
为防止有人钻“空子”,清代考场实行“点名识认”。
所谓的“点名识认”就是点名进场,对其进行辨认,这是考生入场必经的首道关口。
入场前,在门外设序进牌,上面写明牌数、省份名次,以便考生认明随行,听候点名识认。
古时的考场称“贡院”,“点名识认”程序在贡院的最外一道“龙门”进行。
点名好办,识认不容易,守门人都是随机新换的兵役,不认识考生怎么办?考生要拿出“识认官印结”。
“识认官印结”是古代流行的一种行政文书,上面盖有官印,证明考生身份的真实性,防止冒名顶替。
这种文书实际作用是一种担保书,一旦出事,“担保人”跟着倒霉。
“识认官”就是担保人,其姓名登记在点名册上,叫到考生时他就出来辨认。
这种办法其实是一种原始的人工“人脸识别技术”,识认官临场辨别无误后会签字放行。
万一识认官不到场,除了将其所报的试卷扣除以外,识认官也将被查处。
对国子监、府学出来的特定人群的考生,也可由其老师(助教)一类考官认可的人员出来辨认。
需要说明的是,不只考生这样,凡进入考场的人员都要严查,或出示“印结”,或使用专用“腰牌”(临时身份证)。
“枪手”处罚嘉庆《钦定学政全书》(卷19)《考试场规·附载律例》:“凡学臣考试,有积惯随棚代考之枪手,察出审实,枷号3个月,发烟瘴地面充军。
其雇倩枪手之人,及包揽之人,并与枪手同罪。
知情保结之廪生,杖一百。
窝留之家,不知情者,照不应重律治罪。
倘有别情,从重科断。
古人也有身份证
度牒与刺字
中 国 历 史 上 长 期 处 于 农 耕 文
了出来 , ‘ 客官 , 投宿? ’
商鞅默默点头。
‘ 客官 , 请 出具照身帖一观。’ 黑 长衫边说边打着哈欠。 商鞅笑 了, ‘ 照身帖? 什么物 事
啊? ’
明, 在漫长 的岁 月 中 , 除 了战乱 与灾
年 ,农夫们基 本上 不会离开 土地与
“ 照身贴 ” 的专利 要归商鞅 。公 关 , 今 已至 二更 , 决不放 关。’ 勒 复走
元前 3 5 9年 , 秦孝 公任用商 鞅 , 全面 回 , 正遇 公 子虔 , 即活捉 囚 之 , 宿于
推行 变法 , 第一 次变法 的重要 内容 , 馆 驿……”
就是 编录户 籍 ,什伍连 坐 ,鼓励 告 奸, 无户籍凭证 者不得上 路 , 不得 留
的某人 , 就 是 被 通 缉 的 那 位 。可 见 古
大惊 , 忙 跪下 车 , 卸却 衣 冠 , 扮作 隶
代 画师凭 借别人 描述 画像 的水平 不 卒逃 亡。及追 兵至 , 不见商鞅 , 虔谅 且 收其 家属 , 及重金彩 敢恭维。譬如在电影< 新龙门客栈》 其 不能 出关 ,
上, 千户 拿一张通缉令 来客栈 寻人 ,
实上一直 到 2 O世 纪 3 O年代 , 日本 鞅 日: ‘ 吾无照身帖。’ 店主 日: ‘ 吾邦 人 画像通缉 毛泽 东 ,通缉令上 居然 商君 之法 , 不许 收留无 帖之徒 , 如有 是一个 虬须粗 豪大汉 。 类 的 比较完 备 的身份 证 明— — “ 照 身帖” , 这也是 可考 的最 早 出现 的身
呐 喊 震天 , 人 报 朝 廷 发 兵 相 追 。商 鞅
对绝大 多数 古人而言 ,他们 没 这段 ,写的就是商 鞅 因没 带照身帖
古代的身份证长什么样?一文告诉你古代身份证的演变史
古代的身份证长什么样?一文告诉你古代身份证的演变史研究身份证的历史,可以看到每一朵历史的浪花。
这一小小物件,揭示着社会一点一点的进步……身份证,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
现在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有身份证,除了故意隐瞒的“黑人”。
现代身份证的由来,只有短短的七十多年,1936年宁夏省政府制定的“居民证制度”开的先河。
当时宁夏省政府主席为马鸿逵,这个军阀头子“发明”居民证,是为了对付红军用的。
七十多年前宁夏省制作的“居民证”,材质是白布,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那是相当得细致。
马洪逵又不是“发明家”,他是跟谁学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从中国古代“身份证史”上探究一下身份证的由来。
古代的身份证历史姜子牙疑似身份证鼻祖,传最早的“符”由他发明有句民间俗语:“我是有身份的人”。
在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身份证”的。
最早的身份证明,是证明官员身份用的,以便验明正身工作使用。
最早证明身份的东西,叫做“符”,据传说是姜子牙发明的,春秋战国时期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虎符”,由国君与在外出征的将帅各持一半,验证时两个“符”合在一起,便是“符合”一词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侧面说明“虎符”这个身份证件“造假”不易,只能采取“偷”的方式以辨真伪。
符的种类很多,除虎符以外,还有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府、牙牌、腰牌等。
隋唐时期之所以改虎符为鱼符,是为了避讳李虎的名讳。
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渊开创唐朝后,改革隋朝制度,由隋朝的“竹使符”改为“银兔符”,接着又改为“铜鱼符”,基本定型。
“铜鱼符”又分为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和虎符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
左符放在内廷“存根”,右符持有人随身携带证明身份,调动军队或者任免官员使用。
虎符也好,鱼符也罢,实际上是一种“权利凭证”,和现在的身份证性质有很大差距。
虎符宋、明、清时,符发展成了腰牌和牙牌,材质分金属、象牙、兽骨、木材等几种。
腰牌牙牌,古代官员的出入通行证
腰牌牙牌,古代官员的出入通行证
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带“鱼袋”。
鱼袋是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 ,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甚至出现连皇帝都敢骗的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特别注明伪造和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就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
从宋代开始,腰牌成为官吏系在腰间证明其身份。
古代的帝王宫殿门禁森严,朝廷军政臣吏、皇亲国戚以及当差行走即使可以出入也须持有出入证,腰牌常用作出入宫廷备查的通行证。
历朝历代腰牌的质地、款式、规格、铭文等虽有所区别,但'通行证'、'身份证'作用却是相同的。
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视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
在录入身份信息时,有时还会写上“单位”什么,或标示冒用身份证、不用身份证的罪过等警示语。
明代牙牌
明清时代的身份证,在现代考古中不时被发现。
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
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处已不仅局限于官员们,并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了。
清代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
清代顶子
清代一至七品官员的顶戴
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
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
古代官员身份证的鱼符在宋朝为什么只剩袋子?清朝嬴政
古代官员身份证的鱼符在宋朝为什么只剩袋子?清朝嬴政溥仪是古代唯一有身份证的皇帝,古代历史中,平民一般不用身份证,但是宋朝却把身份证的使用意义发挥到了极致,让后世望尘莫及。
照身帖最原始的身份证是由商鞅提出的,当时叫照身帖,这也是商鞅变法的一部分,当时有秦国的官府给每个人用一片竹片制作一个照身帖,上面刻上使用人的头像,性命,居住地等信息。
作为在当时秦国行走的凭据。
如果没有就会被视为山东六国派来的密探或者奸细而抓捕。
但是随着秦国的强大之后,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照身帖这种东西也就被取缔了。
换成了只有官员才使用的腰牌。
鱼符隋朝和唐朝初期,开始重新注重腰牌的使用,那时候的腰牌叫做鱼符,还分等级的,三品以上的官员,鱼符用的是黄金雕刻的,五品以上用的是白银雕刻的,五品以下用的是铜雕刻的。
并且为了美观,还专门为鱼符制定了相对应等级的符袋,就是专门用来装鱼符的。
后来武则天建立大周朝以后,改鱼符为龟符,也就是把官员象征品级的鱼形身份证改成了乌龟形状。
比如:金龟婿说的就是腰间佩戴的是用黄金雕刻成乌龟模样的龟符,官职最少三品以上,自是择婿的上佳人选。
宋朝的鱼符袋到了宋朝,腰间直接只佩戴鱼符袋,鱼符放家里了。
真的是宋朝的官员太懒,为了轻便才这样的吗?宋朝虽然对外打仗不行,但是宋朝的经济状况是古代这些王朝中最好的,即便是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也及不上宋朝繁华。
宋朝的富有以至于到了可以缴纳岁币来维持和平的地步,因为宋朝无论是本土经商还是海外贸易,都非常的发达。
缴纳的那点岁币对于昌盛时期的宋王朝来说真的九牛一毛。
当时官员的鱼符袋真的只作为一个象征身份的饰品吗?其实鱼符袋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当钱包用,来装钱的。
像官员入宫见皇帝,为了方便行事,鱼符袋中可以装上一些碎金银,用来打点宫中的太监或者宫人。
这样办事效率高还很受宫人的喜欢。
至于有没有真的戴鱼符,这些受了钱的宫人才不会去认真的查看得罪人呢。
所以宋朝真的把象征官员身份的鱼符变成了一个袋子,就像只拿一个身份证的外皮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身份证”真实面貌揭秘古人身份证
导语:居民证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始于75年前严格来说,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
现代意义的身份
居民证——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始于75年前
严格来说,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
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时间。
从史料上看,其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年,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这便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
那年头有身份证,确实是“有身份的人”。
古代的身份证没有现代这么复杂,还要录入指纹信息什么的,当然古代也没有现在这种高科技手段。
古代身份证上登记录入的信息比较简单,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必须的内容。
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就是一个物证。
虽然简单,但它上面也有现代身份证上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职的,则要在上面写清楚。
这种身份证实质是一种“官员证”,写有姓名的,在卸职后要交出来,作废中止;未刻姓名的,则传给继任者,轮流使用。
鱼袋——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
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甚至出现连皇帝都敢骗的现象。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特别注明伪造和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就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
没有相应的身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