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瓜州苦水流域地理环境演变研究
汉唐间瓜州冥水流域环境演变研究
域 之外 ,还有瓜 州 的三 个 地 区应 当 引 起 我 们 的 注 意 :一 是 会 稽 镇 一 带 ,谭 其 骧 先 生 《 中国历史 地 图集 》 将 自汉代 到 唐代 疏 勒 河 注人 之 大 泽 绘制 在 这 里 ;二 是榆 林 河 流域 , 唐在 榆林 河 上游河 流 汇集 地设 置雍 归镇 ,晚唐 五 代置 雍 归镇 ,榆 林 河灌 溉 区置 悬 泉镇 ;
借用前人的看法,很可能就是借用李防等人的观点;籍端水流人之泽就是冥泽 , 显然 自
并 成认 为 :“ 冥水 和冥安 县名很 可能都是 由于其地水 草丛茂 、水色 幽暗而得 。 ① ”
目前学 术界关 于冥水研 究 的专题 论文 不是 很 多 ,但 是关 于冥 水 的 间接 探讨 却 很多 ,
归纳起来无 外乎两 种 :一种 看法是冥 水和南籍 端水是 同一条 水 ,另外 一种看法 是冥水 和
水 ,为 了说 明问题 ,不惜篡 改 《 书 ・ 汉 地理 志》 原文 以适 其 意 : “ 端水 ,一 名冥 水 , 籍 《 地理 志》 云冥 安县 ‘ 南籍端 水 出南 羌 中 ,西 北 人冥 泽 ’ 是也 。③ 虽 然 只在 泽前 加 了 ”
一
个 “ ”字 ,使原 意前后差 距很 远 。根 据 乐史 记 载 得 知 ,籍端 水 就是 冥 水 ,是 乐史 冥
三是 苦水河 流域 ,发 源于瓜 州城北 向西 流经 常乐县 ,最后 进入 沙州 ,这个 区域 既是瓜州 农业 区也是 畜牧 区 。我 们将 根据敦 煌 出土 文献 的记载 ,结 合汉 唐正史 资料 ,重点探 讨瓜 州东部 地 区城 镇 的设置及 其环 境 的演变 ,将 这一 地 区的环境 演 变总体 情况勾 勒 出来 ,揭
收 稿 日期 :2 1 O —2 0 1一 1 5
【doc】晚唐五代瓜州都河水道变迁与环境演变
晚唐五代瓜州都河水道变迁与环境演变晚唐五代瓜州都河水道变迁与环境演变郑炳林曹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730020)摘要:都河即今疏勒河,古代又名之为籍端水,或者冥水,或者独利河,是唐代瓜州地区的农业主要灌溉河流,对瓜州地区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汉书》记载的氐置水和籍端水都注入一个湖泽,唐代冥水注入的大泽,实际上是由很多湖泊,沼泽形成的,而曲泽,兴湖泊,玉女泉都是大泽中比较有名的湖泊而已.都河为众流辅凑之意,也.-j-~g是集瓜州全州之力修筑而成的人工河流水道.独利河水可能是唯独受利于瓜州.关键词:瓜州疏勒河都河环境演变中图分类号:K825.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09)04—0001—16唐代瓜州晋昌郡即汉酒泉,敦煌二郡地,晋惠帝分酒泉,敦煌郡置晋昌郡,隋代调整郡县,取消晋昌郡并人敦煌郡.唐武德五年(622)于晋昌置瓜州,以其地出美瓜取名,相传狐食其瓜,不见首尾.大历十一年(776)被吐蕃占领,吐蕃于瓜州置节度使,管理瓜州,沙州及其相邻地区.大中二年(848)张议潮收复瓜沙二州,又于晋昌置瓜州,管辖有晋昌,常乐,新乡,新城,会稽,玉门,雍归等县镇,特别是西汉金山国和曹氏归义军时期,管辖范围仅仅--#tJ~.镇,其中六镇分布在瓜州地区,足见瓜州地位的重要.瓜州地区水流较少,于流单一,流经瓜州和发源于瓜州地区的河流只有三条,榆林河,苦水和疏勒河;草场分布与河流关系密切,分布于榆林河上游地区雍归镇一带,苦水河及冥水(都河)下游地区;瓜州地区保留很多古代城址遗迹,这些城址有些可以与历史记载联系上,更多的是很多古城与历史记载还联系不起来,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考证清楚.瓜州地区明代以后放弃,居民大量迁徙到嘉峪关以内的甘肃凉等地,清代开始重新设置行政建制,并向这些地区移民.这样一来,就使历史的记载与遗存联系不起来.关于瓜州地理环境演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人就这一问题作专门的研究,瓜州地区地理环境问题有河流改道,城址地望和草场分布等,关于这些问题有些已经有专家作了研究,还有的遗留至今没有解决.收稿日期:2008—03—1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百年敦煌学史研究"(07JZD0038)作者简介:郑炳林(1956一),男,陕西黄陵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敦煌文献及隋唐史研究.2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一,晚唐瓜州都河水道河源问题探讨晚唐瓜州地区的主要农业灌溉河流就是疏勒河,疏勒河是现在名称,历史时期的疏勒河有很多名称.汉代瓜州属敦煌郡之冥安县,广至县,渊泉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广至县标注在今瓜州县西南苦水流域,即唐常乐县;将渊泉县标注在今瓜州县东乡族乡和河东乡,将冥安县标注在瓜州县锁阳城故址.根据《汉书?地理志》敦煌郡记载,冥安县有冥水,"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人其泽,溉民田."颜师古注:"应劭日:冥水出北,人其泽."又有渊泉县,颜师古注日"阚驷云地多泉水,故以为名."广至县"宜禾都尉治昆仑障.莽日广桓.79①其中与疏勒河有关系的只有冥安县的籍端水.籍端水出南羌中,羌中为泛称羌人居住区域.不仅籍端水源自羌中,凡是河西地区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都称出羌中.如氐置水,呼蚕水,羌谷水等.《汉书?地理志》敦煌郡龙勒县,酒泉郡福禄县,张掖郡得县记载其河流源自羌中: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福禄.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鲽得.千金渠西至乐涫入泽中.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②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武威郡诸水并不言出羌中,而称出南山:"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人海,行七百九十里.……苍松.南山,松陕水所出,北至捐次人海."③而不说出羌中或者南羌中,说明这个地区当时不属于羌中的范围.羌中(或者南羌中)到底指那些区域?从《汉书?地理志》记载得知,河西从张掖郡以西到敦煌郡有四条水源自于羌中.《汉书?赵充国传》记载:"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坑,入穷水塞,南抵属国,与先零相直.""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藉兵,欲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充国以为:'狼何,小月氏种,在阳关西南,势不能独造此计,疑匈奴使已至羌中,先零,罕,开乃解仇作约.……"'后来汉朝采纳辛武贤建议准备出兵至鲜水北句廉上攻打罕羌,赵充国认为"先零羌虏欲为背畔,故与罕,开解仇结约,然其私心不能亡恐汉兵至而罕,开背之也.臣愚以为其计常欲先赴罕,开之急,以坚其约,先击罕羌,先零必助之."④表明鲜水左右的羌中实际上活动的主要是罕羌,赵充国打败先零羌之后才到罕羌活动区,亦说明罕羌生活在先零羌之西.而地处鲜水之西的籍端水,也是罕羌的活动区域.南抵属国,刘满认为应作"抵①《汉书》卷28下<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14—1615页.②《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1614,1614,1613页.③《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1612页.④<汉书》卷69《赵充国传》,第2973,2982页.晚唐五代瓜州都河水道变迁与环境演变3属国南",刘满先生认为沙阴指居延海附近的流沙,盐泽即蒲昌海,长坑指盐泽以东的汉长城,穷水塞指盐泽以东汉朝塞名,"在盐泽以东,今甘肃敦煌,酒泉以南的青海境内,故称'南羌中',这里就是羌人的聚居地.""总之,赵充国所说的羌匈交通路线是:由今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北的沙漠往西,经今新疆东部的沙碛,到新疆东南的罗布泊(即盐泽),再经过罗布泊附近的长坑和穷水塞,而后向东进人今青海西部,即汉代的'羌中'."①羌中是一个泛称,泛指敦煌,酒泉,张掖以南祁连山羌人居住的地区.疏勒河上源流经区域就是汉代羌中,这里都是河谷地带,有很好的牧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甘肃省卷高原山地部分记载,疏勒河流经花儿地之南有宰力木克山,"谷地为草甸草原";疏勒南山,西起崩坤沟,东至苏里漫滩,北界疏勒河谷地,因居疏勒河上游谷地之南得名,"谷地为高山草甸草原,系夏季牧场."沙果林那穆吉木岭,在疏勒河上游谷地之南,西起苏里漫滩,东至日阿吾尔多额,南北介于希格尔曲上游支流与疏勒河上游谷地之间,为陶赖河,疏勒河,黑河,大通河与布哈河的发源地.陶勒河南山,在陶勒河与疏勒河上游谷地之间,"谷地为高山草甸草原,系冬季牧场."位于昌马盆地南和野马河谷地之北的大雪山,"冰雪融水补给疏勒河,谷地为高山草甸".②可证实疏勒河上游谷地是高山草甸草原,为夏冬季牧场.羌族是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这一区域,所以将这里称之为羌中.此外党河上游地区也是牧场,位于野马南山之南的党河河谷,"谷地宽敞,为高山草原,草被复盖度大,为良好牧场." 党河南山"坡地为寒漠,谷地为高山草甸草原".③位于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东45公里黑河东岸的平顶山,"为高原半干旱气候区,山上水草丰美,属高山草原,为良好夏季牧场."④在野牛山,临松山等都有非常好的牧场,在黑河,陶勒河,梨园河上游河谷地带也是畜牧区域.这些地区都是适合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羌族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⑤汉代大小开羌居住于黄河以南地区;先零羌"愿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⑥主要活动在河湟地区及大通河流域,而罕羌主要活动在先零羌之西的酒泉,敦煌南地区⑦.羌族居住区域,《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①刘满:《关于西汉昭帝时期的羌匈交通路线》,参刘满《河陇历史地理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46—157页.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甘肃卷),jE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89—292页,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甘肃卷),第288—289页,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甘肃卷),第294页.⑤《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69页.⑥《汉书》卷69《赵充国传》,第2972页.⑦《汉书》卷69《赵充国传》记载辛武贤上书称:"郡兵皆屯备南山,北边空虚,势不可久.或日至秋冬乃进兵,此虏在竟外之册.今虏朝夕为寇,土地寒苦,汉马不能冬,屯兵在武威,张掖,酒泉万骑以上,皆多赢瘦.可益马食,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粮,分兵并出张掖,酒泉合击罕,开在鲜水上者.虏以畜产为命.今皆离散.兵即分出,虽不能尽诛,宜夺其畜产,虏其妻子,复引兵还,冬复击之,大兵仍出,虏必震坏."4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师诸国."①汉武帝时期先零诸羌与匈奴合兵攻令居等地被汉朝击败,"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汉因山为塞,河西地空,稍徙人以实之."②因此羌人活动区域包括了敦煌,酒泉,张掖以南的祁连山在内,羌中,南羌中就是羌人活动区域.这条河流的径流特征与敦煌出土文献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独利河水特征基本相同:独利河水:右源出瓜州东南三百里,流至沙州敦煌县东南界.雨多即流,无雨竭涸.③疏勒河的特征,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甘肃省卷:源出疏勒南山与陶赖南山间之疏勒脑,西北流经沼泽地,汇山区冰雪融水及深山区降水,至花儿地后折向北流入昌马盆地,称昌马河;出昌马峡后进入河西走廊冲积平原,河道呈放射状,河水大量渗漏,成为潜流;至冲积扇前缘出露形成10道泉水河,诸泉河北流至布隆吉汇合,称布隆吉河.④疏勒河在出昌马峡以下进入冲积扇,河道呈放射状,河水渗漏成为潜流,就是敦煌出土文献所记载的"雨多即流,无雨竭涸."疏勒河从发源于地今苏北蒙古族自治县与青海接壤的岗格尔肖合力山北,流经花儿地到昌马盆地前,这一区域都是高山草甸草原.属于畜牧区域,汉唐时期,中原王朝控制地区没有达到疏勒河上游地区,因此敦煌出土文献记载疏勒河的上游地区的流向,里程,环境,植被模糊不清,就是河源也含混不清. 所谓源出瓜州东南三百里,显然与事实不符.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瓜州八到, "南至大雪山二百四十里."⑤按大雪山,当指位于昌马盆地之南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大雪山,唐代了解疏勒河大概只到大雪山东北隅,也就是昌马盆地的北缘.疏勒河昌马水库以上祁连山区,河长328公里,到花儿地大约一半流程.足见唐代对这一地区的了解程度及其瓜州管辖范围.疏勒河谷还是汉唐以来羌浑来往河西地区的交通道路.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中已经看出来,雪山"南连吐谷浑界",瓜州八到"南至大雪山二百四十里."⑥由此得知疏勒河上游谷地还是吐蕃通往河西地区的主要通道,吐蕃尚乞心儿攻打沙州,赞普徙帐南山,亲自坐镇监督,南山就是指这一地区的祁连山,表明吐蕃是由这里进入河西走廊的.①'后汉书》卷87《西羌传》,第2869页.②<后汉书》卷87<西羌传》,第2877页.③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6页.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甘肃卷,第352—353页.⑤<元和郡县图志》卷4o《陇右道下>"瓜州"条,中华书局,1983年,第lO27一lO28页.⑥《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瓜州"条,第1027—1028页.晚唐五代瓜州都河水道变迁与环境演变5二,新城镇都河堰与都河的古河道变化疏勒河从昌马大坝以下进入冲积扇地区,河道很不稳固,分流形成很多河道,最后渗入地下,在冲积扇边缘渗出形成很多泉眼,汇集重新形成河流.而作为瓜州治所的晋昌县即今锁阳城,农业灌溉主要依靠河流灌溉,但是这里没有河水流经,因此这里的农业灌溉用水主要靠引附近河流进入通过水渠灌溉.瓜州锁阳城引疏勒河灌溉而形成的渠道称之为都河,它的得名与可能与敦煌都乡渠一样,为诸乡共造:"都乡渠,长廿里: 右源在州西南一十八里甘泉水马圈堰下流,造堰拥水七里,高八尺,阔四尺,诸乡共造,因号都乡渠."①这条水渠在P.3560《敦煌行水则》记载中与宜秋,北府,东河等一样,称之为都乡大河母,唐代有将主干渠称之为河的习惯.②晚唐五代时期就直接叫河了,高居诲《使于阗记》记载出敦煌往西行,"西渡都乡河至阳关".③都乡渠就演变成都乡河.因此流经唐瓜州晋昌县的都河,可能就是唐瓜州地区诸行政机构联合修建,因此被命名为都河.都河原来是一条人工修造的水渠,这对于我们认识这条河流演变具有很大意义.都河既然是唐瓜州地区联合共建的一条人工水渠,因此就要经常性对水渠维护和疏浚,要有堤堰堰水进入水渠.因此寻找都河堰是我们了解这条水渠起点的关键.敦煌文献中关于都河堤堰记载有一处,即P.3518《大唐河西归义军节度左马步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故张府君邈真赞并序》:夫禀道怀志,庄周岂叹于西驰;孰为奇仁,鲁父轸词于东逝.况我公讳保山,字[口口].雄门之将,性本奇聪.三端别秀于人伦,六艺每彰于西裔.弯弧伏兽,细柳未比于今时.举矢猿啼,箭动傅空而雁泣.故得文深墨宝,诗书缀玉而成章.笔彩龙飞,触锋七分而入木.智周五郡,不改始终.言以安人,谦谦守道.侍历两政.谨专一途.金王会临,超先拔选.东陲大镇,最是要关.公之量宽,佥然委任.新城固守,已历星霜.兹镇清平,人歌邵(绍)泰.堰都河而清流不泛,浚沟洫而湍涌泫波.五谷积山,东皋是望.贮功廪什(实),抚备边城.效壮节得顺君情,念衣冠而入贡.路无阻滞,亲入九重.上悦帝心,转加宠秩,得授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回骑西还,荐兹劳绩,当佥左马步都虞候.一从注辖,五载有余.内外告泰安之声,囹固止讹斜(邪)之遗.冰清月皎,六街无奸盗之非.防险虑虞,百坊叹长年之庆.谯公秉节,头(倾)慕忠贞.公之英奇,颇能携荐.辕门指拓(挥),须凭盛族之良.军府杞材,仍藉有功之士,转迁右马步都押衙.①<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7页.②《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9o一93页.③《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918页.6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公干当世,韬钳(钤)满怀.胆气出群,辛勤百战.不辞寝甲,皓首提戈.常进智谋,再收张掖.洪军霸战,四路传声.要达皇王,刻名玉案.公之猛列(烈),不顾艰险.又至天廷,所论不阙.慕公忠赤,报以前勋,乃荐左都押衙.①邈真赞中记载张保山出任新城镇镇遏使,时间大约是张承奉西汉金山国时期,"堰都河而清流不泛,浚沟洫而湍涌法波.五谷积山,东皋是望.贮功廪什(实),抚备边城."我们分析这段记载表明都河堤堰在新城镇,而新城是西汉金山国的"东陲大镇, 最是要关",位置大概应当在西汉金山国的东部边疆地区.堰都河而清流不泛,说的是经过堤堰堰水,都河水流不再泛流,根据疏勒河"出昌马峡后进入河西走廊冲积平原,河道呈放射状,河水大量渗漏,成为潜流;"这样都河堤堰应当在位于昌马冲积扇河道呈放射状进入渗漏区之前,只有将堤堰建造在这一带堰都河才能使其不至于泛流.其次新城镇不仅有都河堤堰,而且还要有水渠,邈真赞记载的"浚沟洫而湍涌法波"就是指的这条人工水渠,也就是都河.都河堤堰在新城镇,经人工疏浚的沟洫从新城镇开始,这是我们确定新城镇的重要依据.这个位置只能是昌马,而都和堤堰应当就在今天的昌马大坝.黄盛璋《沙州曹氏二州六镇与八镇考》认为新城即新乡.②P.3727《广顺五年都知兵马使吕留延都知兵马使阴延等状太保衙》:"右口今月厶日厶时于向东甚处递到消息,言道有马踪多少骑,数来人会稽,新乡,雍归,新城管界.更有输口看临时书之,谨具状申."④新乡,新城同时出现,是证应为二镇.P.4640《归义军破历》记载新镇五次,镇使张从武. P.3636《社户吴怀实状》记载丁酉年新城张镇使.罗福苌编《沙州文录补》收有《新城镇使张宝山书状》封书样:"新城镇使状上相公衙,节度押衙,充新城镇遏使张保山状.谨封与大将军书样,谨上郎中阁下.节度押衙,充新城镇遏使张保山状封."④共两条.我们从这些文书中得知,新城镇是张承奉时期归义军政权一个重要军镇,和会稽,新乡,雍归等镇一起,构成归义军政权的东部疆界或者防线,雍归镇在今石包城, 会稽镇在今瓜州县布隆吉到玉门镇一带,新乡镇,根据《通典》,《太平寰宇记》的记载"瓜州南至新乡镇一百八十里"⑤,根据《元和郡县图志》瓜州条记载"南至大雪山二百四十里",又载"雪山,在县南一百六十里.积雪夏不消,东南九十里,南连吐谷浑界."⑥这里的计算当以晋昌县界为起点,案雪山即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大雪山,路经昌马大坝,昌马,大约二百四十里,如果减去八十里,新乡镇的位置应当在今昌①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06—507页.②敦煌研究院编:'一九八三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9—281页.③<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5页.④参黄盛璋:《沙州曹氏二州六镇与八镇考》,载《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第269—281页.⑤'通典》卷174《州郡四?瓜州晋昌郡》,中华书局,1988年,第4555页.⑥'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瓜州条,第1027—1028页.晚唐五代瓜州都河水道变迁与环境演变7马.而新城镇只有一个地区与之相配,就是玉门市的昌马北边的大坝附近.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东陲大镇最是要关的作用,又有都河堤堰可浚沟洫而湍涌法波.我们注意到新城镇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最是要关,显然是控制某个关口或者交通要道的关隘之地,我们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得知雪山东南九十里"南连吐谷浑界",这里就是汉代的羌中地,即今肃北县花儿地,吐谷浑生活的地区.吐谷浑灭亡之后,这里就是吐蕃生活的地区.《新唐书?吐蕃传下》记载"始,沙州刺史周鼎为唐固守,赞普徙帐南山,使尚绮t~,JL攻之."①南山指位于酒泉,张掖,敦煌之南的祁连山,实际上就是汉代南羌中.我们根据吐蕃占领敦煌地区之后,将统治中心放在瓜州,设置瓜州节度使衙,推测吐蕃赞普的行帐应当在瓜州附近,因此这个吐蕃赞普行帐所在的南山,就在疏勒河上游河谷地.吐谷浑,吐蕃生活在这一地区,那么他要形成对瓜州地区的威胁,就要从西部经由雪山南野马河谷,翻越龚岔达坂往北经由石包城即雍归镇,过水峡口沿榆林河到瓜州常乐县;其次就是沿疏勒河经昌马大坝到瓜州.因此大坝位置处于鹰嘴山之东,是吐蕃向北进人瓜州地区的必经之地.同时昌马大坝还是瓜州东到肃州的关隘所在.S.383《西天路境》记载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又西行一百里至沙州界,又西行二日至瓜州,又西行三日至沙州."②肃州西行一日的玉门关,位置大约就在今天的嘉峪关附近,再西行一百里进入沙州界,当指曹氏归义军政权管辖的范围,大约在今天玉门市清泉,赤金或者玉门市左右的地方.这批使节的行走速度大约每天一百里,因此从瓜州到肃州四百八十里,共走了四天多时间.我们根据《高居诲使于阗记》记载:"(甘州)西北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经吐蕃界.……西至瓜州,沙州."③《西天路境》记载的玉门关,应当是天门关,而高居诲所记载的t,fq关,可能就是曹氏归义军政权玉门镇或者玉门军所管辖的关口.大约在赤金一带.而经此往西的吐蕃界,这个吐蕃部落可能在今玉门市与昌马之间.因此新城镇作为东陲大镇最是要关的地位体现出来了.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河流水道,都可以确定新城镇就设置在昌马大坝一带.三,唐瓜州晋昌县农业区域与都河偃流问题唐瓜州治晋昌县,即今锁阳城,已经废除,故城附近水渠,农田荒废,仅保留遗迹,从这些遗迹还能看出原来农田分布和水渠走向,从遗迹看,水渠有干渠和支渠,从东南向西北呈放射状分布.由此表明唐瓜州晋昌县的农业灌溉,主要依靠从锁阳城西南某处疏勒河上引水.晋昌农业区虽然今天已经荒废,这个区域南邻鹰嘴山,东南有昌马①《新唐书》卷216《吐蕃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6101页.②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225页.③<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三》,第917—918页.8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大坝故废弃河道通入,东部地区为戈壁沙漠地带,西与榆林河下游灌溉区相邻,北部遥望疏勒河.这个区域没有径流经过,东部榆林河灌溉区地势较低,河流不便引入,而且径流较小,不能满足晋昌地区农业灌溉需要.因此,晋昌地区的农业用水除了开凿水渠引疏勒河之外,没有任何别的途径.关于瓜州晋昌县依靠引疏勒河,在唐代史籍和敦煌出土文献中都有记载,很多记载水流特征也与今天相似.从唐代到归义军时期,瓜州晋昌的河流渠道有两次大的毁坏和修复,一次发生在唐开元十六年,一次发生在归义军时期索勋任瓜州刺史时.唐开元十四年瓜州晋昌县河流毁坏与修复,是唐与吐蕃战争直接导致的结果.这年冬吐蕃大将悉诺逻率中外从大斗拔谷进攻甘州,焚烧市里而去,王君奂率军追至青海尽俘其辎重,以功迁右羽林大将军凉州都督,随即吐蕃进行了报复,攻下瓜州并俘虏其父,《旧唐书?王君奂传》记载:。
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简介
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简介
作者:
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8期
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6年8月,系群众性社会科学研究团体。
其学术研究是以促进瓜州历史文化之研究,深刻揭示瓜州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开发、弘扬、普及,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
一、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主要任务
(一)保护文物
在系统全面考察河西地区地上地下遗存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基础上,配合协助国家和地方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文物。
(二)学术研究
瓜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鉴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历史背景,本会致力于该地区历史地理、人文地志、文物考古、古环境变迁、史前文化、汉唐及其以后各代政区建置沿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民族、民俗、宗教发展史等诸学科领域研究,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精神为己任。
(三)开发利用
本会组织联系国内外社会各界、学术团体及专家学者,在全面系统调查文物的基础上,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政策,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和海外华人、国际友好人士及团体的赞助,为各地重点维修文物提供咨询和支援;充分利用文物和其他自然资源,协助地方有关部门发展旅游事业。
二、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主要成员
会长/李正宇
副会长/李并成郑炳林张先堂
纪永元宁瑞栋李宏伟
秘书长/李宏伟
副秘书长/刘晓东
常务理事/李正宇李并成郑炳林张先堂纪永元张智新
苟正光李春元宁瑞栋
李宏伟李旭东张掌印
刘晓东。
汉代西北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黄淮 海平原上 的沼泽也 出现 了萎 缩的现象 ;渭河流域 由于水 资
关 于黄河河患 问题 , 总的形势是西汉时期 决溢频 繁 , 而在 东
汉河 患则明显减少 , 王景治河后 , 黄河 出现了长达8 0 0 年的安流 , 有专 家认 为 , 黄河的安流 , 除了王景治河 得力外 , 还 和其 问全 球
气候 、 生产力发展等因素有 关 。关于两汉时期 的水 资源问题 , 王 子今先生在其专著 《 秦汉 时期生态 环境研究 》 中指 出 , 由于气候
同区域的气候进行 了详细 的考察。2 0 世纪后半期 , 研究成果更加
汉时期的动物分布 及变迁 . 探讨 了各种动物分布的北界变化 。 史 念海 先生对历史 时期我 国的动植物变迁 也作 了较多 的研究 , 代 表性 的论文 主要有《 论 历史时期我 国植被 的分布 及变迁 》 、 《 历 史 时期森林变迁的研究》 、 《 黄河中游的森林变迁》 等。 指 出, 到秦 汉
时 代 世 界 气 候 的波 动 》 , 1 9 7 2 年竺可桢发表 《 中 国近 五 千 年 来 气
候变迁 的初步研究》 , 认 为“ 在战 国时期 , 气候 比现在温 暖得多 。 到 了秦朝和前汉 ( 公元前2 2 1 — 公元2 3 年) 气候继续温和。到了 东汉 时代 , 即公元 之初 , 我 国天气有趋 于寒冷 的趋势 , 有 四次冬 天严寒 , 晚春 国都洛 阳还降霜降雪 , 冻死不少贫苦人民。” 他 还根 据“ 五千年 来中国温度变迁 图” , 指 出, 秦 及西汉 时期 , 平均气 温 较 现今 高1 . 5  ̄ C 左右 , 东汉 时平均气温却 比现今低0 . 7 ℃左右 。 平均 气 温上下摆 动的幅度超过2  ̄ C 。王子今先生认 为 , 竺可 桢的研究
说明瓜州雅丹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瓜州雅丹地貌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著名地质奇观,它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
雅丹地貌是指在风蚀和水蚀作用下,由于地表覆盖层的不均匀性而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它们通常呈现出由独立的土丘、土丘群或土丘丛组成的景观,给人以极富审美价值的美丽景色。
在地质学上,瓜州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地壳构造和气候环境有关。
瓜州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的新生代构造构造带上,这里的地壳构造活动频繁,地貌起伏变化较大。
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干旱且多风,风蚀和水蚀作用十分突出,加上植被稀少,这为雅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这样的地质和气候环境下,瓜州雅丹地貌逐渐形成并得以保存至今。
雅丹地貌的形成还与地表覆盖层的特性有关。
在瓜州地区,地表覆盖层多为含有砾石、砂砾、砂石的风成沉积物,这些材料具有很强的抗风蚀性,可保护地表下的松散材料。
当风力和水力作用在地表覆盖层上时,地表下的松散材料逐渐被侵蚀,而覆盖层保护下的地表则形成了土丘,土丘之间的松散材料被逐渐风蚀或水蚀,最终形成了瓜州雅丹地貌独特的景观。
对瓜州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地质变迁和风蚀、水蚀作用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探究地质作用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也有助于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瓜州雅丹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地壳构造、气候环境、地表覆盖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得以解释。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地质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结语:瓜州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通过对地质作用的认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演变,也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瓜州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并对地质科学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关注。
瓜州雅丹地貌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著名的地质奇观。
它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是地质学上的一大奇观。
苦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与探讨——以同心县下马关镇王古窑片区为例
稀疏,风力侵蚀最为严重 ;夏、秋季水蚀 、重力复合侵蚀最为严重。
2)流失 程度 。片 区总土 地 面积2 .9 iz 23 k ,其 中水 土 流失 面积 n 1. k 2 8 9 m ,平均土壤侵蚀模 ̄4 9t r2,轻度侵蚀面积94 亩 ,占流失 5 33k a /n 35 面积3 . %,中度侵蚀面积182 ,占流失面积5 . %,强度侵蚀面积 31 5 4 3亩 30 2 30 亩,占流失面积 1. %,年均流失量3 . 万t 75 39 2 58 。 8
作者 简介 刘仲 晖 ( 9 5 )。水利工程 师。 17 一
4 水土 流失成 因
配不均 ,尤其是79 —月份 ,降雨以暴雨形式 出现 ,强度 大、历时短 、降 雨的有效利用率低 , 内大部分时间干旱少雨 ,特别是各种措施和作物 年
的生长期严重缺水 ,对各项措施 的生长和成活不利。因此 ,在各项治理 措施 实施时 ,必须 配置必要的整地工程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 提高植物 的成 活 率 。
1 自然条 件
1)概 况 。 王古 窑片 区位 于 苦 水 河 流域 甜水 河 支 流 上 游 河 源 区 同心 县 下 马 关 镇 境 内 ,属 黄 土 丘 陵 沟 壑 区 第 五 副 区 ,在 北 纬
3 ̄ 5 O ' ~3。0 3" 、东 经 16 2 3' ~16 3 3' 间 , 6 5 f 7 2 0 1  ̄2 0 3 0 ̄ 7 0 之
2 土地利 用状况 及存 在 的问题
1 )土地利用状况 。片区总土地面积为2 .9 m 。农地 面积为 1 12 23 k 4 8 亩 ,占土地面积的4 .%;林地面积为1甜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1 2 2 O .%,荒 地面积为 178 1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未利用地面积为30 亩,占土 5 O 23 地总面积的1. 0 %;非生产用地面积为39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 1 38 5%。 2 土地 利用存在 的问题 。片 区内人 口稠密 ,土地 利用率很 高。但 ) 土地利用结构极不合理。在总耕地中,坡耕地 占6 . 71 %,基本农 田比例不 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仍未摆脱广种薄收、 靠天吃饭的旱 作农业经营方式,导致人口持续增长与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 日 益尖锐。
汉唐冥水(籍端水)、冥泽及其变迁考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汉唐冥水(籍端水)、冥泽及其变迁考李并成《汉书•地理志沪敦煌郡冥安县”条:“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瓜州晋昌县”条:“冥水,自吐谷浑界流入大泽,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
丰水草,宜畜牧/冥水(籍端水)是今天的什么水?长达260里、宽60里的大泽(冥泽)又在哪里?这一问题不仅属于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学研究中的重要事项,而且关乎西北干旱地区古今水系变迁、环境演变的重大课题。
由此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对此多有讨论。
笔者近十余年来曾在这一带多次踏勘,并反复考证有关文献资料,拟对其作一新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对于上引《汉书-地理志》这段记载,东汉应劭注曰:“冥水出北,入其泽』清人王先谦引《太平御览•州郡》及王念孙语对其校订为,“南籍端水”之“南”字,系衍字,“入其泽”疑为“入冥泽”之讹;原文应为“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冥泽,溉民田”。
毫无疑问,籍端水即是应劭所云的冥水。
《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三:“籍端水,一名冥水。
《地理志》云,冥安县南籍端水岀南羌中,西北入冥泽,是也』亦将籍端水(冥水)所入的泽称作“冥泽”。
该水之所以有两个名称,观其读音,“籍端水”似为羌名,因其源于南羌中,名称含义无考;而“冥水''当系汉名,恐因该水流贯冥安县境内而得名。
“冥”字本义,《说文解字》:“冥,幽也”;《玉篇》:冥,窈也,夜也,草深也。
冥水和冥安县名很可能都是由于其地水草丛茂、水色幽暗而得°对于冥水、冥泽的位置,前人曾有不少论述。
《大清一统志》卷二七九“安西直隶州”:南籍端水“按舆图及新志,今有苏勒河(即疏勒河),亦名布隆吉尔河,发源靖逆卫(今玉门镇)南山,曰昌马河,北流转而西,经旧柳沟卫(今安西县四道沟)北,会十道沟水为苏勒河;又西经州北三十里,又西经敦煌县西北,党河自南来注之,又西流三十里许,入哈拉淖尔。
其流长七百余里,池方数十里,即古南籍端水也。
汉唐瓜州水利情况浅说
灌 溉今 瓜州 乡 、 岔 乡西 、 湖 乡东大 约 3 南 西 0万亩 土地 。在
芦 草沟 一带 唐有 一 水利 工程 设施 长城 堰 颇具 影 响 。《 煌 敦
今 瓜 州 疏 勒 河 汉代 叫籍 端 水 , 汉 书 ・ 理 志 =‘ 煌 《 地 》敦 ‘
郡冥 安 ” 条下 记 :籍端 水 出南 羌 中 , “ 西北 人冥 泽溉 民 田。”
代, 最晚 在五 代 。
唐 代 对水 利 的管 理 一 是 由官 府 征集 农 民以 力役 的形 式 承担 , 由官府 委任 渠长 、 门长等 职 , 管水 官吏 每 年进 斗 对 行 年终 考核 。二 是 民间成立 渠 人社 , 用 渠人 转贴 即通知 使 渠人集 合 防水 、 平水 、 渠 堰桥 等工 作 的转贴 , 修 政府 只 起监
该 堰在 初 唐屡 造 屡坏 , 武周 时沙 州 刺史 李 无 亏督 修 造 成 。
李 氏家族 遂号 长 城李 氏 ,武则 天 又 封无 亏为 长 城县 开 国
子, 其在 瓜 州所 造 之堰 , 因人 而名 。敦煌 遗 书 除 提到 独 利
河、 苦水 之 外 , . 7 P2 8五 代 《 5 残状 》 早 提 到 的榆 林水 即今 最 之 榆林 河 ,榆 林 一 流之 水 ” 故 日榆林 之 名 最 早起 源 于唐 “ ,
灌 溉 民 田靠河 流 自然 流淌 趋 向再 加 上 人 工导 引 .才能 实
现 。悬 泉汉 简等 文献 记 载 , 代 破 羌将 辛 武贤 曾率 1 汉 . 5万
人 的军 队诣疏 勒 河使 巨流横 断 , 渠 分水 , 溉农 田 。郡 掘 灌
县 成 立 之前 , 渠 亦 主 要 由军 队管 辖 , 设 河 渠 卒 、 河 河 并 治 卒 。汉 代 引河 开渠 之外 , 凿 井汲 水 , 泉汉 简就 有 “ 井 还 悬 渠 侯长” 的简 文 , 明汉 代 安 西 负 责 凿 井 , 理 井 灌 的官 吏 说 管 亦 为侯 长 , 与守 卫部 队一 样 同为 军 队编制 序列 。瓜 州 一些 汉 唐古 城 周 围及 绿 洲地 带 曾发 现一 些 古井 ,从 周 围散 落 遗 物 判断 , 部分 为 汉代 或 唐 代 之井 。汉郡 县 制 推行 后 . 对 水 利 管理 逐 步趋 于 严密 。 水 的最 高 行政 长官 叫 主水 史 。 管 下 置水 长 、 、 丞 水卒 、 官奴 等 职 , 治水利 。各 渠 又有 渠长 , 整 丞 下 领渠 卒 、 、 奴 , 理 官 渠 。分 配 渠水 专 门有水 衙 . 徒 官 管 此 外 , 设 穿水 督 邮 、 还 专职 督察 水 利 。
唐瓜州若干地理问题研究
唐瓜州若干地理问题研究作者:王北辰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8期[摘要]1988年9月16~18日,笔者会同李并成、李春元等专家学者,联合对瓜州境内的汉敦煌郡渊泉、冥安、广至三县城址,宜禾都尉昆仑障,西晋晋昌郡、隋常乐郡城址、唐瓜州城址、玉门关址,汉、唐、宋、元交通干道、水系遗址,长城烽燧遗址等进行了考察,并就瓜州历史地理沿革问题作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瓜州;历史地理;交通干道;水系遗址[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8-0070-07一、瓜州政区的沿革按《通典·州郡典》、《元和郡县图志》及《唐书·地理志》所记,唐瓜州下属两县即晋昌县与常乐县。
唐瓜州领域基本相当于今甘肃省瓜州县领域。
唐代瓜州的领域,最早形成于西晋时期,据《元和郡县图志·瓜州总叙》记:“本汉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酒泉,敦煌之地。
晋惠帝又分二郡置晋昌郡。
周武帝改为永兴郡。
隋开皇三年(583)罢郡,置瓜州,按隋瓜州即今沙州也。
大业三年(617)改瓜州为敦煌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瓜州为沙州以别于晋昌置瓜州。
”关于晋昌郡的创设,《晋书·地理志》“凉州”条下记:“元康五年(295),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吾、冥安、深泉(渊泉)、广至等五县,分酒泉之沙头县,又别立会稽、新乡凡八县为晋昌郡。
”对这八县的地址,兹谨作叙说如下:宜禾,本汉置宜禾都尉昆仑障。
东汉曹魏(220~265)扩建置宜禾县,故址在今瓜州县城西南20公里之六工城。
伊吾,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地境。
《元和郡县图志》卷40伊州总叙云:“魏立伊吾县,晋立伊吾都尉并寄理敦煌北界,非今之伊州。
”《资治通鉴》卷45记:“永平十五年(73),秉议边事,伊吾句下胡注:‘贤曰:……又曰:伊吾故城,在今瓜州晋昌县北。
’”参据二者,晋伊吾县约在今敦煌西北之哈密地境。
唐瓜州若干地理问题研究
城 南 10里新 乡镇 , 8 莫属 此 城 了 。 八个 县 的地址 既 经 初 步考 证 .再 把 它 们 分别 填 画 在
现代 地 图上 . 这就 可 以大致 弄 清晋 昌郡 的领 域 。从各 县 的
地 理分 布 看 ,在 疏勒 河 中游 玉 门市 境 内 的沙 头 、会 稽 二
县。 在今 疏 勒河 下 游 十工 山 南 的 , 位 在布 隆 吉 乡东 南 的 有
昌郡 。 周武帝 改 为永兴郡 。 隋开 皇三年 (8 ) 53 罢郡 , 州 , 置瓜
按 隋瓜州 即今 沙州也 。 大业 三年 ( 1 ) 6 7 改瓜 州为 敦煌郡 。 唐 武德 四年 (2 ) 6 1 改瓜 州为 沙州 以别于 晋 昌置 瓜州 。”
关 于 晋 昌郡 的创 设 ,晋 Nhomakorabea ・ 理 志 》 凉州 ” 条下 汜 : 《 地 “
域 基本 相 当于 今甘 肃省 瓜 州县 领域 。 唐代 瓜州 的领 域 , 早形 成 于西晋 时期 , 《 和郡 县 最 据 元 图志 ・ 瓜州 总叙》 :本汉 酒泉 郡 , 鼎六 年 ( l 1 , 记 “ 元 前 1 ) 分酒 泉 置敦煌 郡 , 今州 即酒泉 , 敦煌 之地 。晋 惠帝又分 二郡 置晋
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
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的状况、影响及现今趋势,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在古代,河西地区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繁荣一时。
然而,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这一地区逐渐出现了沙漠化现象。
据史书记载,汉代河西走廊一带还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到了明清时期,已逐渐演变为沙漠戈壁。
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省西部,地处黄河以西,包括张掖、嘉峪关、酒泉、敦煌等城市。
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具有多种地形和气候条件,但总体上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多风、温差大,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西地区的沙漠化进程加速。
古代时期,该地区曾经历过大规模的开垦和放牧,导致天然植被破坏严重。
战争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明朝时期的屯田制度,以及清朝时期的移民政策等,都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尽管沙漠化问题严重,但在现代社会,河西走廊的环境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当地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例如“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沙漠化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治理沙漠化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问题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科技进步,河西走廊的环境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当地政府和民众应当继续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以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在此基础上,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应加大对环保教育的投入,提高公众对沙漠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相信河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恢复。
水足迹概念源于20世纪末,旨在定量描述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消费和贸易活动中对水资源的消耗、污染和排放。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水足迹研究对于农业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河西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水足迹对农作物需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以黄河流域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实由历史积渐而成。
环境恶化诸问题中,以水资源枯竭最为严重。
这在黄河流域最为典型。
我国古代人们原本对水资源十分重视和珍惜,然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入侵,黄河上游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屯垦戍边,开发农耕,成为汉族王朝长期的国策,以至积千年之累,西北地区水资源消耗殆尽。
黄河中游关中地区因千年建都,统治阶级竭泽而渔,随着森林的大量砍伐,水资源也濒临危机。
黄河下游平原因自西汉以来单一农耕经济的确立,庞大帝国对粮食的需求,进行极度的开发,加上中上游水土流失的影响,河道淤浅,湖泊淤塞,水环境逐渐恶化。
汉唐的繁荣实以牺牲黄河流域环境为代价,但也是实出无奈。
这是我国数千年来两难的抉择。
今后如何协调发展和环境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 黄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一、问题的提出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保护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最后形成并公布了着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并提出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接着,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1997年国际社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2002年8月26日联合国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人民政协报2003年6月3日)。
以上种种,说明了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以后,特别是近数百年工业化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消耗,虽然人类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环境的恶化,灾害的频发,疾病的流传,人类的生活质量反而有所下降;同时因竭泽而渔,为子孙后代带来很多隐患。
人类开始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反思过去,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一个好的环境。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直率地说,近代我国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还是比较晚的,这是因为多少年来我们为解决十几亿人口的生存问题付出了极大的劳动,还顾不上注意环境问题。
近30年苦水河水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近30年苦水河水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傅彦超;王友胜;杨志;刘畅;张晓明;魏天兴;辛艳;马文涛;解刚;任正龑【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23(30)1【摘要】苦水河是宁夏境内重要的黄河一级支流,河流含沙量高,为了探究近30年来流域内水沙变化情势及其驱动机制,文章选取1989—2019年苦水河流域郭家桥控制站水文数据、吴中气象站降雨数据和Lansat系列卫星遥感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集中度分析、构建水沙关系曲线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0年苦水河流域水沙序列和水沙关系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苦水河年径流(p<0.1)和输沙量(p<0.05)均显著减少。
年径流和泥沙集中在5—8月,且输沙集中度很高。
(2)分析水沙关系曲线,参数a有显著下降的趋势,表明流域内侵蚀程度降低。
洪水场次下,顺时针和正“8”字滞回类型增加,显示河流输沙能力减弱,由短而急促渐渐转向平缓长久的输沙模式。
(3)近30年苦水河流域内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少,人类活动都是首要驱动因素,贡献度分别达到73.65%和95.67%。
综上,流域南部山区大范围的农田转变为草地有效降低了苦水河流域上游来沙量,退耕还草措施对促进水土保持、协调水沙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总页数】9页(P224-232)【作者】傅彦超;王友胜;杨志;刘畅;张晓明;魏天兴;辛艳;马文涛;解刚;任正龑【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相关文献】1.洮水河冷口水文站水沙变化特征分析2.近50年海南三大河入海水沙通量特征及变化3.近60 a渭干河上游与黑孜河交汇处水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4.近70年珠江水沙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分析5.近60年鄱阳湖五河入湖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简反映的汉代敦煌水利刍论
汉简反映的汉代敦煌水利刍论【摘要】这篇文章将围绕汉代敦煌水利展开探讨,首先从引言部分介绍研究的重要性和对当代的启示。
然后在正文部分详细分析汉代敦煌水利的历史背景、特点、功能与作用,以及建设与管理情况。
最后结合汉简反映的情况,总结汉代敦煌水利的重要性,并探讨对当代水利建设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汉代敦煌水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为当前水利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未来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汉代敦煌水利、汉简、历史背景、特点、功能与作用、建设与管理、反映状况、重要性、当代启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汉代敦煌水利研究的重要性汉代敦煌水利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对古代水利工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汉代社会的水利发展情况和技术水平,为我们认识古代农业生产、都市水利、工农业关系、社会生产组织与官僚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
汉代敦煌作为西北重要的丝绸之路驿站,其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情况,体现了汉代政府在西域地区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
通过对敦煌水利工程的研究,可以揭示汉代政府在西域地区的管理政策、对外贸易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为中央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依据。
汉代水利工程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水利文化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水利技术与现代水利工程的联系与发展轨迹,为我们的现代水利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汉代水利对当代的启示汉代敦煌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汉代敦煌水利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这对我们在当代水利建设中借鉴古代智慧和经验具有积极的意义。
汉代敦煌水利工程的功能与作用也为当代水利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尤其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灌溉问题上,可以从汉代敦煌水利工程的设计和管理经验中吸取教训,提高当代水利工程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通过研究汉代敦煌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汉简反映的汉代敦煌水利状况,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当代水利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
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导言:罗布泊地区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
汉唐间的罗布泊地区一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交通要道。
本文旨在通过对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的研究,探讨汉唐间该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地貌等要素的变化情况,为研究古代人类聚居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提供参考。
一、湖泊水位演变罗布泊地区的湖泊水位是影响该地区环境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汉唐时期的罗布泊水位较高,湖面面积广阔,与周边湿地相连。
这一时期,湖泊周边出现了丰富的湿地植被,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罗布泊地区的湖泊水位逐渐下降,湖泊面积减小,湖泊与周边湿地之间的联系逐渐断裂。
二、气候变化气候是影响环境演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汉唐间的罗布泊地区处于干旱气候区域,气温高,年降水量少。
据古代文献记载,汉唐时期的罗布泊地区降水较为丰富,水文环境较好,植被繁茂。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该地区普遍出现了干旱化趋势,年平均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罗布泊地区降水更加稀缺,出现了频繁的干旱现象,且干旱加剧了当地地下水资源的枯竭,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植被演变植被是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植被种类较多,包括沙生植物、沼泽植物、草本植物等。
湖泊水位的上升为这一地区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
然而,随着湖泊水位的下降,该地区的植被逐渐减少,沙漠化现象加剧,沼泽湿地消失。
目前,该地区的植被主要由适应干旱环境的灌木和一些耐旱植物组成。
四、地貌变化地貌是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汉唐时期,由于湖泊水位较高,罗布泊地区主要为湖泊湿地和一些岛屿、沙岛等地貌形态。
然而,随着湖泊水位下降,湖泊周边的沙漠地貌逐渐形成,并逐渐向湖泊中扩展。
目前,罗布泊地区主要为沙漠地貌,沙丘、河流、沙草等地貌特征较为明显。
甘肃瓜州县古瓜州城汉唐渠系网络遗存
座 西 汉 古 城 遗 址— — 冥 安 县 城 ,其 北 垣 长 5 0米 , 5 西
垣 长 5 5米 , 垣 长 5 5米 , 垣 长 5 0米 , 长 2 7 3 南 2 东 6 周 10 米 。 模 之 大 , 西北 地 区汉 代 县级 城 市 中少有 。 城 西 规 为 此
为 冥安 县 . 代 为瓜 州城 及晋 昌县境 。 唐 匈 奴 昆 邪王 献 河 西之 地 ,却将 河 西 地 区 的匈 奴 人 户 收往 漠北 .河西 成 为 空地 。汉 武 帝首 先 派 遣 军 队布 防 驻
甘 肃 省瓜 州 县 锁 阳城镇 东 部 俗 名 南 岔 大 坑 地 段 . 有
一
原 属酒 泉 郡 的沙 头 县分 出 , 别建 晋 昌郡 , 原冥 安 县 改 名晋 昌县 。唐代 改 晋 昌郡 为瓜 州 , 在故 冥 安城 西 南 45公 里建 .
瓜 州城 . 昌县之 名 仍被 沿用 下来 。所 以 , 晋 这一 区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汉代
从 双塔 水 库 西 流 2 3公里 , 敦 煌 市西 北 之 哈 喇 淖尔 ( 2 人 汉 语 称黑 海 子 ) 。远 古 时代水 盛 , 向西 流 3 0公 里 , 人罗 更 5 汇
布 泊 , 长 约 9 7公 里 。西 汉 时 。 疏勒 河 出 山 口处 筑 坝 . 全 6 在
拦 水 西入 都 河 , 水 人 渠 , 分 灌溉 冥 安 一瓜 州绿 洲 。现将 瓜 州 都河 及 其 在 冥安 城 、瓜 州城 段 分 出的渠 系 网络 分 别介
洲而 西 , 溉今 踏 实村 一 带农 田。都河 从 疏勒 河分 水 口至 灌 踏实 村 , 全长 7 2公 里 , 道 旧迹 宛 然 而 在 。考 察 发 现 , 河 此 河某 些 段落 曾有 几 次移 道 , 只 是南 北微 移 , 动不 大 。 但 变 这 条新 出现 的人 工河 . 就是 古人 所 说 的“ 都河 ” 。古人 称 城 邑 为 “ ” 故 居 住 城 邑之 人 , 之 “ 都 , 谓 都人 士 ” 置 在城 ; 邑 关 厢 之 乡 , 之 “ 乡 ” 都 乡 之官 有 “ 乡 正 ” 封 侯 于 谓 都 ; 都 ; 城 邑之 乡 , 之 “ 乡侯 ” 置 于城 邑之 驿 亭 , 之 “ 亭 ” 谓 都 ; 谓 都 , 亦 称 “ 乡亭 ” 流 近城 邑 、 溉城 邑之 河 , 之 “ 河 ” 亦 都 : 滋 谓 都 ,
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
14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状况,将其主要成果概括为九个方面:敦煌地理文书的整理研究、敦煌历代行政军事建置研究、瓜沙地区古城遗址的调查研究、汉唐军防设施的调查研究、瓜沙乃至河西古代开发研究、汉唐道路驿站的调查研究、瓜沙绿洲灌溉渠道水系的调查研究、汉唐绿洲变迁及沙漠化研究、瓜沙古地名和地名群落研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了若许构想。
关键词:百年 敦煌 地理文献 历史地理 研究中图分类号:K92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041-13敦煌地理文献,为敦煌遗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批文献除《大唐西域记》等少数几种外,大多为我们以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它们的面世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为敦煌学、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等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新史料。
利用这批地理文献及其他有关史籍,从事敦煌及其周边一带历史地理的研究,又可称之为瓜沙史地研究,为敦煌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领域。
近百年来对于敦煌地理文献以及历史地理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硕果累累。
一、敦煌地理文书的整理研究早在敦煌文献面世之初,一些学者即对地理文书进行迻录、校勘、研究和刊印,使学术界得悉这批珍贵的宝藏,并为其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如1909年,罗振玉对敦煌所出《沙州都督府图经》(P12005、P12695)、《西州图经》(P12009)等地理文书进行校录,辑入《敦煌石室遗书》①。
罗氏还为一些地理文书作跋,对文书撰写年代等问题予以探讨②。
1911年,刘师培在其《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中对《贞元十道收稿日期:2010-05-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研究”(08BZS050)作者简介:李并成(1953-),男,山西浑源人。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敦煌学及历史地理研究。
晚唐五代瓜州都河水道变迁与环境演变
一
带 、苦水 河及冥水 ( 都河 )下 游 地 区 ;瓜 州 地 区保 留很 多古 代 城址 遗迹 ,这些 城 址
有些 可 以与历史记载 联系上 ,更 多的是很 多古城与历史 记载还 联系不起 来 ,还需要 做大
唐代 冥 水注 入 的 大 泽 , 实际 上是 由很 多湖 泊 、 沼泽 形 成 的 , 而 曲泽 、 兴湖 泊 、 玉 女 泉 都是 大 泽 中 比较
有 名 的 湖泊 而 已。都 河 为 众 流辅 凑 之 意 ,也 -  ̄是 集瓜 州全 州之 力 修 筑 而 成的 人 工 河 流 水 道 。 独 利 河 .g j -
量的研究工 作才能考 证清楚 。瓜州地 区明代 以后放弃 ,居 民大量迁徙 到嘉 峪关 以内的甘 肃凉等地 ,清代开始 重新设 置行政建 制 ,并 向这些地 区移 民。这样一来 ,就使历史 的记 载与遗存联 系不起来 。关 于瓜州地理 环境演 变 , 目前学 术界还 没有人就 这一问题作 专门
南羌 中 )到底 指那 些 区域 ?从 《 书 ・ 汉 地理 志》 记 载得 知 ,河 西从 张 掖 郡 以西 到 敦煌 郡有 四条水 源 自于 羌 中。 《 书 ・ 充 国传 》 记 载 : “ 汉 赵 疑匈 奴更 遣使 至羌 中 ,道从 沙 阴
地 ,出盐泽 ,过长 坑 ,入 穷水 塞 ,南抵属 国 ,与先 零 相 直 。 “ 月余 羌 侯 狼何 果 遣使 ” 后
龙 勒 。有 阳关、 玉 门关 , 皆都尉 治 。氐置水 出南羌 中 ,东北入 泽 ,溉 民 田。
福禄 。呼 蚕 水 出南羌 中, 东北 至会 水入 羌谷 。 鲽得 。千金 渠西至 乐涫入 泽 中。羌谷 水 出羌 中,东北至居延 入 海 ,过 郡二 ,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汉唐瓜州苦水流域地理环境演变研究郑炳林曹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730020)摘要:<山海经>记载匠韩之水(即苦水)西流注入罗布泊,经过汉唐的农业开发,苦水流域自然环境变化巨大,首先水源补给不足,中游随着农业开发用水剧增,径流变小,下游开湖造田使湖泊退缩逐渐淹没。
最后使这片水草丰美的湖泽消失变成沙漠戈壁。
苦水由一条径流很大的河流,变成了涓涓细流河沟.沿线河道已经干枯,流域留下一座座故城和一条条古河道水渠遗址。
苦水流域环境的演变是人类数千年不断开垦而不考虑环境承栽能力所造成的恶果,给我们今天利用自然留下难忘的教训和警示。
关键词:疏勒河苦水汉唐地理环境中图分类号:K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4—0001—15苦水即今瓜州县黄水沟,远古称匠韩之水,唐代称苦水,发源于今瓜州锁阳故城北,流经瓜州截山子南绿洲,经芦草沟北流渗入沙漠。
∞汉唐时期苦水流域政区建置和环境变化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汉唐时期的很多绿洲消失了,多处农业区不复存在了。
因此了解汉唐时期的历史地理原貌,回复远古苦水地理环境,了解历史时期苦水环境变化及其原因,对认识该地区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山海经》卷3北山经记载:“又北三百二十里日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渤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
”回《水经注》卷第一河水注记载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牧稿日期:2010一10—25作者简介:郜炳蛛(1956一)。
陕西黄陵县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从事敦煌学研究;曹红(1969一),北京通州人。
从事瓜州历史地理研究。
①李并成‘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称:。
该河源自锁阳城东北约8公里处的昌马河(疏勒河)洪积冲积扇边缘泉水露带,自东向西流经今锁阳城北约5.5公里处的张家庄北侧、平头树国营牧场以北,穿过乱泉湖、银湖、西大湖,沿程接纳诸多泉水,水势渐大,至天生泉、拐弯泉折而西南行.沿截山子南麓石板盐池、八龙墩、营盘泉、牛桥予、土墩子,至锁阳城匹『北70公里许的谢家圈折而西北流。
又行约7公里切穿截山子,从该山北麓流出,继续西北流,约行数公里没人沙砾之中。
”‘敦煌研究》,1994年3期。
②[晋]郭璞注<山海经》卷3。
北山经”。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42册。
第2l一22页。
2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4期出焉,而两流注入渤泽。
”将敦薨之水附会为新疆焉耆的开都河。
①经李正宇先生的研究,敦薨之山就是祁连山,敦薨之水就是党河,汉代以前党河与疏勒河交汇往两流注人罗布泊,罗布泊古称渤泽,又名盐泽。
同样这里也记载到疏勒河的另外两条支流,即榆林河与疏勒河。
而《汉书地理志》等都没有记载榆林河、苦水,只记载到籍端水、氐置水,即今天党河与疏勒河。
汉广至县、冥安县所在的锁阳镇地区,没有水利环境的任何记载。
因此关于汉唐时期苦水河、榆林河流域城镇的设置和环境变迁,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资料记载。
瓜州县苦水流域指今瓜州县截山子以南,南戈壁以北,双塔以两,许家沟以东,包括芦苇沟、南草滩在内的瓜州南部地区。
唐苫水,今名黄水沟,发源于瓜州县锁阳镇北桥子东吴家沙窝,流经北桥子、赵家圈、井井沿,汇集榆林河水尾.又经青疙瘩、牛桥子、三岔井,折北穿过山截子,流经芦草沟,散入沙碛之中。
两汉在这个区域设置有冥安县和广至县,西晋置有广至、冥安和新乡县,十六同前凉、前秦为晋昌郡,后凉、西凉、北凉为晋昌、凉兴郡地,北魏属敦煌镇和瓜州地,两魏亦属凉兴、晋昌郡地,隋代为敦煌郡常乐县,唐为瓜州晋昌郡治所晋昌县管辖,因此苦水流域经济发展最为兴盛的时间是十六国时期,一度增至两个郡,十六国之后又处于一个相对的衰落期,所设置行政建置不明,隋代属于常乐县管辖地,唐于此置晋昌县,并设置瓜州,治所晋昌县,又于县东今琐阳镇破城子遗址设置悬泉镇,作为为瓜沙之间交通的必经关隘。
从这些记载我们得知,瓜州县苦水流域是唐瓜州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等发达区域,也是瓜州地区政治中心所在。
吐蕃统治时期,河西节度使退保敦煌坚守孤城l一余年,而吐蕃驻守瓜州对敦煌战争,平定河西节度使之后,就将河西统治的中心放在瓜州.后来虽然有河州、鄯州、凉州节度使的设置,但是经营瓜沙及西域地区的中心还是在瓜州地区,而支撑着这个政治机构的是苦水地区的礼会经济。
归义军时期基本沿袭唐和吐蕃时期的状况,苦水流域仍然是瓜州地区政治经济的中心,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归义军政权灭亡。
因此揭示及恢复唐五代瓜州苦水流域环境的真实面貌,对了解这一区域在历史时期的作用及其演变至关重要。
研究苦水流域的历史地理沿革和生态环境演变.要注意i 个地域的变化,第一是水源问题,苦水发源瓜州东北,但是又与疏勒河古道有着密切关系,疏勒河改道直接影响到苦水径流量和灌溉面积;第二是苦水的流域面积和城镇设置问题,这个区域从古到今变化很大,从两个县的辖区变为唐代一个县辖区,到今天实际上成了一个乡镇的管辖范围,这个变化是巨大的,决定这个变化除了人E l因素就是环境变化因素;第三是苦水末端水流和环境演变,特别是苦水进入沙州地区之后的情况值得特别关注,我们可以由这一段的水流量等有关情况推测上游生态状况。
①《水经注》卷l“河水注”记载塔里术河“大河义东,又会敦姥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岛孙之东。
《l II海经》日:敦薨之水出焉,而两流t F于渤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精也。
二源俱道两源东流,分为二水,西南流.出于焉耆之心,经流焉耆之野。
屈南而东南流。
注f敦薤之渚。
”将敦毙之水比勘为开都河,将博斯腾湖比附为敦毙之渚。
汉唐瓜州苦水流域地理环境演变研究3一、汉唐瓜州苦水流域的生态环境及其演变研究瓜州古代苦水水系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苦水水源问题,即苦水是汇集疏勒河洪积冲积扇边缘泉水而成,还是有其独立给水之源头。
瓜州古代苦水水系,应包括今天的瓜州截山子南的黄水沟、榆林河及其已经消失的流经唐瓜州晋昌郡的都河在内的诸多径流。
这些河流虽然在唐代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古代典籍可以找出其蛛丝马迹。
如果我们将蒲昌海作为渤泽(一名盐泽),以蒲昌海为中心,古代能够从东流入蒲昌海的河流只有疏勒河、党河水系,我们从这点出发,根据《山海经》北山经的记载除了敦薨之水之外,还有另外两条:又北百一十里日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入渤泽。
又北八十里日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
……栎水出焉,而南流注入杠水。
又北三百二十里日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拓,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
……匠韩之水出焉。
西流注入坳泽。
①《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的这三条河流都注入蒲昌海,其中栎水南流注入红水,而红水、匠韩之水都西流注入渤泽即蒲昌海。
根据地理地望,边春之山出红水和灌题之山出匠韩之水其中有一条就是榆林河一7苦水水系,李正宇先生将敦薨之水比勘为党河,我们倾向于将榆林河苦水水系比勘为地望接近敦薨之水的匠韩之水,这是关于苦水流域的最早记载。
《山海经》记载这两条河流都没有并流注入渤泽,表明汉代前期这两条河流分别向西流。
这就是说,汉代以前,苦水不仅仅汇集疏勒河洪积冲积扇边缘泉水成为给水主要来源,还与榆林河相接,汇集榆林河水流而成一条径流量较大的河流,西流注入蒲昌海。
苦水源头始于瓜州晋昌郡治所东北十五里,上承南藉端水,瓜州县琐阳故城农业发展,却给苦水流域环境演变带来很大影响。
疏勒河,汉代称之为冥水,汉代敦煌郡管辖有冥安县,冥安县有南藉端水,西北流入其泽,溉民田。
汉应劭注《汉书地理志》日:“冥水出北,人其泽。
”②这就是说,疏勒河在汉代有两个名称,一个是南藉端水,一个是冥水。
我们的看法,这是对疏勒河两条不同的河道不同的称法,主要理由如下:一、记载两条河流的水利不同,记载冥水时没有记载他的主要水利是溉民田,倒是记载南藉端水时称其水利是溉民田;二、记载两条河流的流向也不同,南藉端水是西北流入其泽,而冥水是北流入其泽,疏勒河从“出昌马峡后进入河西走廊冲积平原,河道呈放射状,河水大量渗漏,成为潜流;至冲积扇前缘出露形成10道泉水河,诸泉河北流①[晋]郭璞注《山海经》卷3“北山经”,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42册,第2l一22页。
②《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8下,第1614—1615页。
4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4期至布隆吉汇合,称布隆吉河。
”①我们由《甘肃省地图》瓜州县得知疏勒河经昌马水库进入昌马峡,出峡至昌马大坝分十道北流,大量渗入地下成为潜流,在冲积扇前缘出露成泉水河。
②因此疏勒河经昌马北流到布隆吉,就是“冥水北出,入其泽”,这段河就是冥水;而由昌马大坝西北流到瓜州锁阳故城这段人工河道,称之为南藉端水,就是河道西南摆动的最南端的河道,所以称之为南藉端水。
因此南藉端水是汉代开发敦煌的结果,是专门为了保障冥安县农业灌溉用水修建的一条人工河道。
疏勒河古道的修建对苦水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起了巨大的作用,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其次补充该流域水源不足,改变了水荒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制约。
这种状况随着瓜州的设立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西晋设立晋昌郡后这条河流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经北魏、隋代到唐代,瓜州基本上都是单独建制,特别是吐蕃时期,吐蕃将统治河西西域的重心放在瓜州,设立了瓜州节度使衙,足见瓜州地位的重要,根本点就是疏勒河的改道改变了苦水流域社会经济状况,使瓜州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到其他诸州的前列。
对苦水水系水源持久不变补充水源的是榆林河,但是关于这条河流古代史籍中却没有多少记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甘肃省卷的记载:榆林河,内陆河,疏勒河支流,在安西县南部。
因河谷中榆树丛生,故名。
下游流经踏实堡,又名踏实河。
源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石包城盆地,汇集野马山和大雪山北麓地下潜水,北流切东巴兔山,越万佛峡,进入山前冲积扇,渗入地下。
③今榆林河在石包城汇集潜流成河,北流约80里经榆林窟到榆林河水库,然后北偏东30余里到锁阳镇,即踏实堡,分流灌溉农田。
榆林河的水流应当说在古代全部汇入苦水,至于是明流还是潜流,我们根据今天的自然地貌变化,推测古代榆林河应当是潜流汇入苦水。
这条河流成为汉广至县、唐悬泉镇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
唐代瓜州苦水流域的状况,记载最为详细的是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苦水,右源出瓜州东北十五里,名卤涧水;直西流至瓜州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廿里,至瓜州常乐县南山南,号为苦水。
又西行卅里,人沙州东界故鱼泉驿南,西北流十五里,人常乐山。
又北流至沙州阶亭驿南,即向西北流,至廉迁烽西北廿余里,散入沙卤。
”④敦煌文献记载到瓜州地区的河流只有两条,除了苦水之外就是独立河水,“独利河水,右源出瓜州东南三百里,流至沙州敦煌县东南界。
雨多即流,无雨竭涸。
”⑤独立河水,经研究是今天的疏勒河,雨多即流无雨竭涸的现象可能是指因水少渗漏所致,主要发生在昌马以下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