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油气1404 冉婧 1410116404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简单来说,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
所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为何要保持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
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的美景。
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他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油气1404 冉婧 1410116404 1、什么就是生态系统得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得一定得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得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得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得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得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最为复杂得生态系统就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得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得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就是生态学领域得一个主要结构与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得最高层次。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生态系统得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简单来说,就是指所有不同种类得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
所以,生态系统得生物多样性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与所构成得生态系统得复杂性.2、为何要保持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得多样性、基因得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得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得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得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与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与家具材料、药物及其她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
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得植物与神态各异得动物与名山大川相配合才构成赏心悦目得美景.还激发文学艺术创作得灵感。
间接使用价值:就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得生态功能.无论哪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就是不可缺少得组成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得关系。
共同维系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
野生生物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她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得只就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得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期中作业
• 增加水资源总量 ,提高滇池水环境容量并保证生态 用水 。滇池水资源的严重缺乏致使河湖在一定程 度上都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这也是滇池污 染长时间以来难于有效治理的重要原因 。因此 , 如果可以解决水资源匾乏这一问题 ,就能够为解 决滇池的污染问题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 • 在滇池北部重污染区和南部磷矿区设立软隔离带。 晋宁磷矿区位于滇池南部 ,在晋宁设立软隔离带可 以防止其扩散污染滇池 ,在软隔离带区域开展生态 治理 ,吸取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 ,可以净化滇池水 体。
公共管理学院:第五组 柳先波 20091020161 滇池污染现状及污染原因分 析、治理措施、经验教训
第五组:
组长:陶建
组员:柳先波 和政汐 符凯淋 肖 鹏 张婉婷 戚金锋 寸 珊 李 兰 李季兴 杨丹霞 方晓桐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 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 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滇池 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 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 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 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 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 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 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前段时期滇池的治理主要侧重于点源和草海内污染源的 控制,而面源控制及湖内生态治理尚未实施,应在滇池富营养化 控制下一阶段的治理中要加强面源治理、湖泊的生态修复及 管理方面的工作,以遏制滇池富营养化的发展势头.
应当强调指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必须注意环境保护, 否则,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再来抓环境保护,不仅人民遭受 损失,而且要花费更多的财力、物力,这是一些西方工业发 达国家包括我国都已经产生过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应看到, 只要注意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 不难实现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线作业一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1.人类使用人工合成的含氯和含溴等物质会在大气平流层中发生催化化学反应,而产生哪个全球环境影响()A. 光化学烟雾B. 温室效应C. 臭氧层空洞D. 逆温正确答案:C2.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通过()在系统内进行传递的A. 食物网B. 食物链C. 生态系统D. 植物正确答案:B3. POPs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约为()年A. 7B. 6C. 8D. 4正确答案:A4.每年的()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A. 9月16日B. 8月21日C. 9月23日D. 6月16日满分:5 分正确答案:A5.低位营养级储存的能量只有()左右被高位营养级利用A. 11%B. 10%C. 12%D. 9%正确答案:B6.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A. 碳B. 氮C. 氧D. 硫满分:5 分正确答案:A7. 荒漠化的危害是()A. 气候条件异常B. 极度干旱C.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D. 植被退化风蚀加快满分:5 分正确答案:C8.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引起环境质量发生变化,使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A. 人类B. 人类活动C.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D. 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正确答案:D9. 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流经城市的河流至少应满足()类水体的要求A. IB. IIC. IIID. IV满分:5 分正确答案:C10. 草坪属于()生态系统A. 自然生态系统B. 人工生态系统C. 天然生态系统D. 半自然生态系统满分:5 分正确答案:B11.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A. 3RB. 3SC. 3CD. 3P正确答案:A1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A. 烟尘和二氧化碳B. 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 烟尘和二氧化硫D. 烟尘和氮氧化物正确答案:C13.()是携带遗传信息DNA的组成元素,是动物骨骼、牙齿和贝壳的重要组成。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环境保护措施 推动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成为全球范围内人们关注的焦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逐渐得到重视。
为了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势在必行。
本文将讨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环境的健康状况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问题日渐严重。
环境保护旨在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物多样性。
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期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1.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各国政府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转型,采用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鼓励绿色消费,引导人们选择环保产品和服务,形成可持续消费理念。
2. 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加强对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监督,确保生产活动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加强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的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3. 提升环境教育意识环境保护是全民行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在教育体系中加入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4. 开展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没有国界,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共治。
各国应加强交流合作,分享环境保护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等全球性挑战。
同时,加强国际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
结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概述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环境保护实践案例,旨在鼓励更多机构、企业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一种对环境友好,并且能够持续供应的能源形式。
丹麦是一个成功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典型案例。
该国通过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市民使用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水资源管理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但许多地区却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以新加坡为例,该国推行了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海水淡化、雨水回用和废水处理等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并提高了水质量。
3.垃圾分类与回收垃圾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有效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日本是一个成功实施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案例。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政策,设立相应的回收系统,并倡导市民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通过这些努力,日本显著减少了垃圾填埋量和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4.森林保护与生态恢复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和气候调节功能。
中国积极开展森林保护与生态恢复工作,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和推行可持续林业管理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森林面积和质量,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
结论以上所提及的几个环境保护实践案例,充分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重要性。
通过借鉴和推广这些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无论是国家政府、企业还是每个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从点滴做起,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意:以上内容为助手自行撰写,并非来自其他来源。
如有雷同或相似之处纯属巧合。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宝贵的地球上,但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旨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模式。
在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案例证明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改进我们的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以期鼓励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为我们的地球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案例一: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尊重自然的农业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传统农业往往使用大量化学农药和化肥,污染土壤和水源,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
相比之下,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以荷兰为例,这个小国家已经成为生态农业的典范。
荷兰的农民采用创新的技术和方法,如温室农业、水耕种植和有机肥料,减少了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通过改善农业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荷兰不仅保护了环境,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案例二:可再生能源能源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撑,但传统的能源生产方式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再生能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并且不会耗尽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力能。
德国是一个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的实践案例。
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截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已经占德国总能源消耗的约50%,在发电领域更是占到了约40%。
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德国不仅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案例三:城市绿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污染、噪音和缺乏绿色空间成为了城市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许多城市开始进行绿化工程,增加绿色空间,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中图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
( )9、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和可利用性将其分为土地 × 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 ( )10、无限资源即可以无限使用的且不会枯竭的资源. × ( )11、可更新资源属于无限资源. × ( )12、不可更新资源即有限资源. √ ( )13、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分布不均,且资源质量差 别悬殊. ( )14、中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 √ ( )15、人口环境容量即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 × ( )16、人口过程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机械变动 √ 及人口的社会变动. × ( )17、中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 √ ( )18、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是人口容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 ( )19、人口环境容量即常说的经济适度人口数量. ( )20、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是淡水资源不足.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 )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重2%时,作物生 长受阻,这种土壤称为盐渍化土。 20、 ( )现在占世界人口1/4的发达国家消费着世界 √ 3/4的资源。 × 21、( )林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 22、( )森林是环境污染的万能进化器。 × × 23、( )我国耕地中,单位面积产量可以相差几百倍。 24、( )世界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一次可再生能源。 × 25、( )与世界能源构成相比,我国煤炭的比重比世 界平均水平高5倍以上。 × 26、( )我国可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仅占总储量的17 %,而美国则为60%。 × 27、( )我国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作用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为了防止这些环境问题的加剧,离不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从而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行为。
环境保护不仅是对自然界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护。
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削弱满足后代需求的可能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环境保护作为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环境保护可以防止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从而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环境保护的最高目标,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例如,推动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化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良性循环关系,通过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健康的发展。
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环境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环保政策和措施,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和经营行为。
同时,普通公民也应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浪费资源和能源的行为尽量减少,积极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活动。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够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总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
通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同时也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线作业二答卷
B.法律手段
C.管理手段
D.技术手段
答案:C
11.空气中相对湿度()80%为雾
A.大于
B.大于等于
C.小于
D.小于等于
答案:B
12.导致四肢麻木,神经错乱的污染物是()
A.镉及镉化物
B.铅及铅化物
C.碳氢化合物
D.氟及氟化氢
答案:B
13.稀释、扩散、挥发、沉淀属于水体自净的()作用
A.除尘
B.吸附法
C.吸收法
D.催化法
答案:C
5.下列哪种水中污染物目前已确定可引起癌症()
A.氰化物
B.氟化物
C.汞
D.砷
答案:D
6.以下属于物理性污染的是()
A.电磁辐射
B.甲醛
C.花粉
D.悬浮颗粒物
答案:A
7.引起光化学烟雾的物质是()
A.镉及镉化物
A.急性危害
B.慢性危害
C.近期危害
D.远期危害
答案:A
3.下列不属于生态保护的对策的是()
A.工程治理
B.生物治理
C.生态系统的整合
D.物质的良性循环
答案:D
4.用液体处理气体中的污染物,使废气与液体紧密接触,气体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溶解于液体中,或者与液体中的组分进行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物质从气相中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属于大气治理技术中的()法
A.物理作用
B.
答案:A
14.()适用于净化易燃易爆的气体,如煤气净化。
A.静电除尘器
B.过滤式除尘器
C.洗涤式除尘器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题目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2、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目的,对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治理、调控、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
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
4、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5.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6.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7.人口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8.沙漠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使原来不是沙漠的地区,也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态环境朝沙漠景观演变的现象和过程9.水体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聚集体,是由水本身,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胶体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综合体。
10.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污水灌溉、工业废料、城市垃圾和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农药和化肥的不当施用、污染大气沉降物和汽车尾气等。
1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又称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世界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 引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确保未来世代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以提供清洁、健康的环境供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系统平衡: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
•人类健康:环境污染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保护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灾害,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
•社会责任:保护环境是我们对下一代和地球的责任,环境保护是为了维护地球的可持续性,保障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福祉。
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 social 和 economic 系统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平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实现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需要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采取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
•社会包容性:社会包容性是指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包括减少贫困、改善教育、保障健康等。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则是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1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地面水下跌由于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矿井水大量外排,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水下跌。
2、地层错动与地表下沉由于煤矿井下水大量外抽,矿井上底承载能力下降,加上大部分小窑煤井在开采过程中,没有采取预留煤柱等预防措施,有的小窑煤井甚至对国有煤矿预留煤柱肆意采挖、破坏,导致地层错动,地表下沉。
3、地面水受到污染矿井废水中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特别是流经含硫铁矿煤层的矿井水,酸性很大。
据南坑镇水仔边一带矿区的矿井废水抽样检测,其悬浮物浓度平均值为280毫克/升,化学耗氧量浓度平均值为530毫克/升,硫酸根离子浓度高达2500毫克/升,最低PH值仅为2.7。
这类矿井废水如不经处理就外排,将严重污染地面水体,淤塞河道和农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结,对农作物影响很大。
4、煤矸石占地及风化污染问题煤矿排出的煤矸石一般都就近堆放。
随着堆存量的不断增加,堆场的占地面积也逐年扩大。
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市煤矸石的累计堆存量已达7500万吨,占用土地3000多亩,而且目前仍以每年新增80余万吨堆存量的速度在递增。
煤矸石经风化、雨蚀、自燃后,其表面的风化层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进人大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下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会携带其表层的小颗粒物质流入河道,同时还会将煤矸石伴生的硫铁矿中的硫离子和亚铁离子等浸取出来,污染水体环境。
5、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煤炭开采需要大量木材,按万吨煤炭产量平均消耗坑木150立方米计算。
全市仅煤炭开采业一年就需消耗木材约10万立方米,如此大的木材缺口迫使煤矿多渠道收购木材,客观上助长了乱砍滥伐,使育伐比例失调。
同时,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含水层含水量减少,也使植被生长受到影响。
6、二次扬尘污染问题煤炭有相当一部分靠汽车运输,撒漏现象非常严重,大量煤炭流失,使街道煤尘飞扬。
2. 燃煤电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火电厂生产电能的全过程中,各种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一定限度而造成环境质量的劣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答案)
•【1】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系统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不利影响的各种问题.•【1】环境污染。
又称”公害”.它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量或生物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环境系统原有组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产生干扰和危害的现象.•【1】在环境科学中,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什么。
【直接或间接;自然因素】(填空)通常所指的环境是指人类这一特定主体周围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里所说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一级野生动植物等,由包括经过人类社会改造与建造的各种自然物,同时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1】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点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动态性与可调控性、区域性与时间性等方面。
【社会经济;】•【1】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会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我国环境保护史迄今已召开了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人类环境会议;六】。
•【1】环境问题的实质.【索取资源;自净能力】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盲目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极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过度消费和浪费,甚至枯竭.•【1】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积重难返(2)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性环境性污染新阶段(3)环境和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加剧蔓延(4)新污染物潜在影响难以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危害逐步显现(5)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6)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1】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作总结汇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单位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了对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和管理。
通过引进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我们成功减少了排放物的数量和污染物的浓度,有效改善了周边环境质量。
其次,我们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我们大力推广了节能减排技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有效降低了能耗和资源消耗。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将废弃物料重新加工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益。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环保意识和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
我们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绿色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环保管理体系,推动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作业指导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任务 (3)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3)第二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介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其相关理论体系; (3)第三章:国内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分析,梳理各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及其成效; (3)第四章: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3)第五章:政策建议与展望,针对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现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3)第2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 (4)2.1 环境概念及其分类 (4)2.2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内涵 (4)2.3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4)第3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挑战 (5)3.1 全球环境问题概述 (5)3.2 我国环境问题及特点 (5)3.3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5)第4章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6)4.1 环境伦理观念的演变 (6)4.1.1 自然征服时期 (6)4.1.2 环境保护时期 (6)4.1.3 可持续发展时期 (6)4.2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7)4.2.1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7)4.2.2 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7)4.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7)4.3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7)4.3.1 环境伦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7)4.3.2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伦理实践的目标 (7)4.3.3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 (7)第5章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 (7)5.1 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 (7)5.1.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7)5.1.2 巴黎协定与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8)5.2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 (8)5.2.1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演变 (8)5.2.2 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8)5.3 可持续发展政策工具与实施效果 (8)5.3.2 实施效果评估 (8)5.3.3 政策优化与调整 (8)第6章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9)6.1 生态经济基本理论 (9)6.1.1 生态经济概念 (9)6.1.2 生态经济原则 (9)6.1.3 生态经济模型 (9)6.2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9)6.2.1 生态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9)6.2.2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目标 (9)6.2.3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9)6.3 生态经济实践案例与启示 (9)6.3.1 国际案例 (10)6.3.2 国内案例 (10)6.3.3 启示 (10)第7章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10)7.1 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10)7.1.1 环境管理体系的起源与发展 (10)7.1.2 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10)7.2 环境管理工具与方法 (10)7.2.1 环境影响评价 (11)7.2.2 环境审计 (11)7.2.3 环境管理会计 (11)7.3 环境管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7.3.1 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11)7.3.2 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1)7.3.3 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7.3.4 推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11)7.3.5 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11)第8章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11)8.1 环境教育内涵与目标 (11)8.2 环境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 (12)8.3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2)第9章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13)9.1 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3)9.2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3)9.3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评价 (13)第10章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展望 (14)10.1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14)10.1.1 评价方法 (14)10.1.2 指标体系 (14)10.2 我国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践 (14)10.2.1 国家层面 (14)10.2.3 企业层面 (15)10.3 可持续发展未来趋势与展望 (15)10.3.1 经济发展绿色化 (15)10.3.2 社会进步公平化 (15)10.3.3 生态环境保护 (15)10.3.4 国际合作与交流 (15)10.3.5 创新驱动 (15)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0801陈海宁S200800120006一、试说明地球图层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球各图层结构的关系。
地球图层结构主要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
1、地壳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2、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
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3、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
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
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
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
生物圈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从而维持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药材、木材、生物蛋白、脂肪、淀粉、植物纤维、蔬菜、水果等。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和功能,以及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
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2、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动物。
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3、消费者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
一个生态系统只需生产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维持运作,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种催化剂。
4、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
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三、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有哪些?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环境容量?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要大量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能源利矿产等各种资源,从而对地球上的环境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
中国自然资源有如下特点: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普遍偏少。
如我国1988年人均耕地只有0.088hm2,远低于世界平均0.367hm2的水平;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普查资料,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98%,不足世界平均水平31.2%的一半,居世界的第120位;人均林地面积为0.11hm2,人均林木蓄积量为9.6m3,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8左右。
我国人均草地面积0.367hm2,为世界平均值的1/2。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700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
我国疆域辽阔,就全国而言,东农西牧,南水(田)北旱(地),地平川农林互补,江湖海洋散布环集,在总体上呈现以农为主,农林牧渔各业并举的格局。
在工业资源方面,除了农业为轻纺工业提供各种原料以外,能源、冶金、化工、建材都有广泛的资源基础。
世界上中国和前苏联、美国、加拿大、巴西都是资源组合状况最好的国家。
但是,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整个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也将面临日益缺乏的局面;少数有色、贵重金属和个别化肥(钾)资源的保证程度很低等。
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不论地面资源还是地下资源都存在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
由于气候、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内部差别,资源分布不平衡是一个客观规律。
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有利于进行集中重点开发,建设强大的生产基地;但另一方面也造成煤炭、石油、矿石、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给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压力。
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这种现象在耕地、天然草地和一部分矿产尤为突出。
例如,在全部耕地中,单位面积产量可以相差几倍到几十倍,复种指数的差距可以达到3倍以上。
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 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四、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它们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试举例具体说明。
全球性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水体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状况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有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废物越界转移等。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甚至真的像<<后天>>那样!五、说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和实施途径。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加强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经济增长。
从全球普遍认可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涵:(一)共同发展。
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这个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
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是其整体性,每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只要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二)协调发展。
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三)公平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因水平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层次性,这是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
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若因不公平、不平等而引发或加剧,就会因为局部而上升到整体,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空间纬度上的公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四)高效发展。
平和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
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的成分。
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五)多维发展。
类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是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国家与地区又有着异质性的文化、体制、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背景。
此外,因为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实体的可接受性,因此,可持续发展本身包含了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选择的内涵。
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目标的约束和制导下,各国与各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战略时,应该从国情或区情出发,走符合本国或本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功能:第一,能够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现状;第二,能够描述和反映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第三,能够描述和体现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协调程度.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构成。
驱动力指标主要包括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识字率、可安全饮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GDP增长率、GDP用于投资的份额、矿藏储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耗量、人均水消费量、排入海域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人均可耕地面积、温室气体等大气排放量等;状态指标主要包括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使用强度、水中BOD和COD含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濒危物种占本国全部物种的比率、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