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任务》中的可读性解读 ZM
解读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作者: 杨胜男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97-10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7期
主题词: 本雅明;翻译;译者的任务
摘要:�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是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经典之作。
在译学界,此文更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圣经,堪称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之一。
但由于文章用词艰涩,并且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导致一些研究者止步于表面的研究而对本雅明的翻译观有所误解。
本文力图通过本雅明的艺术观、哲学语言观来对《译者的任务》一文进行解读。
通过对原文的"可译性"、语言间的"亲缘性"等观点的重新分析来进一步解释本雅明哲学思想下的翻译观,并表明其合理性。
透过翻译的本质,探究译者的任务
透过翻译的本质,探究译者的任务作者:李光辉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36期摘要: 《译者的任务》一文涉及翻译的本质、原著的可译性、原著与译文的关系、翻译的忠实与自由等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
本文从探究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入手,审视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揭示翻译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译者的任务被解构为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从而突破本雅明从“纯语言”层面对译者任务的单一解读。
在翻译中,忠实具有相对性,只有从语用的角度看待翻译的忠实和译者的自由,才能实现翻译目的。
关键词: 翻译本质翻译目的忠实原则自由原则在《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1923)一文中,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从哲学的层面对翻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翻译的本质,在文中提出的诸多翻译观点是对传统翻译观的背叛。
本雅明对译者任务的解读主要针对文学翻译的范畴,他认为翻译不是为了不懂得原文的读者而做的,正如“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观赏者的因素从未带给人什么收获,然而艺术作品却从未关注过人对它的回应”[1](陈德鸿、张南峰,2000)。
如果翻译不是为了不懂得原文的读者而作,那么翻译的目的何在?本雅明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翻译的本质,提出“纯语言”的概念,认为译者的任务是在翻译中通过再创作释放束缚在原作中的纯语言。
由于“纯语言”隐藏在原作中,在翻译实践中很难把握,于是翻译便陷入不忠或不可译的窘境。
本文从探究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揭示翻译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译者的任务被解构为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从而突破了本雅明从“纯语言”层面对译者任务的单一解读,无疑对翻译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原文和译文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原作赖以存在的温床,脱离了那个特定的环境,原作的生命便宣告终结。
一部作品如果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得以流传,就要归功于翻译。
思考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读《译者的任务》
思考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读《译者的任务》
刘叶琳;贾德江
【期刊名称】《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9)003
【摘要】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三十多年前就曾指出:"翻译的真正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译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 就是以全面细致的理论去研究并引导译者的活动, 从而不断完善翻译理论的内容,增强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译者的任务>一文引发对当代译者的翻译要求的几点思考.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刘叶琳;贾德江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本雅明翻译思想批评研究——基于《译者的任务》文本价值的思考 [J], 赵侠
2.民族地区涉外旅游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和对译者素质要求的几点思考 [J], 张林江
3.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 --读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J], 李红满
4.从翻译的本质看译者的任务——读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J], 徐翠波
5.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思考中国儿童文学英译作品怎样"走出去" [J], 刘臻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读本杰明《译者的任务》
重读本杰明《译者的任务》
刘明玉
【期刊名称】《英语研究》
【年(卷),期】2008(006)002
【摘要】本杰明《译者的任务》是翻译史上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甚至有人将其
喻为译界的《圣经》。
许多学者就此文及本杰明的翻译观做过不少研究,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诸多研究者论述中存在不少对本杰明的误读,其中不乏译界大家,如:德里达、保罗·德曼等。
因此,有必要重读这篇经典短文,真正理解本杰明对翻译
及语言的观点,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如:纯语言(pure language)、再生(afterlife)、可译性(translatability)、直译等,以促进翻译研究的健康发展。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刘明玉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透过翻译的本质,探究译者的任务——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J], 李光辉
2.重读本杰明·格雷厄姆 [J], 续剑锋
3.本杰明视角下译者地位的重构 [J], 金敬红
4.揭开"纯语言"的神学面纱——重读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J], 曹明伦
5.从翻译的本质看译者的任务——读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J], 徐翠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阐释与救赎--从《译者的任务》看本雅明的救赎观念
者的任务 》中, 本雅明进一步阐明了语言 领
域中通向逝去的传统的救赎 之路 。 纯语言 传达信 息 , 表达意义 。可译性 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原文中 包含 的纯语 言本身具有一种可传达性 , 这一 层 含义 上 的可 译性 强调 的是它与 人无 涉的 面 ,也是其更为重要 的含义。人不能译 , 不等于作 品没有可译性 ;人读不 出来 ,不代 表作 品中不存在纯语言 的因子 。 可译性实际 上 代表 的是上 帝语 言在文 学作 品 中的残留 物 ,由于它所具有的神性源头 , 它朝向的是
理论广角 2 0 1 4年 9月 ( 下)
翻译是一种模式——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几点解读
J n 2 9 u . 00
翻 译 是 一 种 模 式
本雅 明《 译者 的任 务 》 的几 点解 读
杨 晓 琼
( 北 民族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湖 北 恩施 4 5 0 ) 湖 40 0
说“ 文章篇 幅不长 , 却具有 《 圣经 》 的性 质 。因为 文 章深刻 , 有敏 锐的洞察 力 , 尽管意 义晦 涩而令 人 费
哲 学家 的本雅 明 , 翻译 理 论 不 可避 免 地 受其 哲 其
学 思想 的影 响 。他认 为 翻译 是 一 种模 式 ( a s Trn —
l n u g h u e ln u g ih i u d r t e s elo n t e ,t l w h u e l n u g o s i e a g a e t e p r a g a e wh c s n e h p l fa o h r o al o t e p r a g a e t hn
位 。这 篇文章虽 然 晦涩难懂 , 但结 构严谨 , 雅 明 本
mo e 一 词在哲 学 上 的含义 是 这样 界 定 的 :t e d” “h
在文 中旁征博 引 , 复从 不 同 角度 来 说 明几 个 核 反
心概念 , 文章 的重 点 其 实非 常 清楚 。笔 者试 图通
g g i h i t nta l r s nti e e tbo y o ii n a a gu ge O r la e i s o ua e wh c spo e i ly p e e n a s lc d fwrtng i ny l n a ,t e e s n hi wn
t a l to i o e t r gh wh c heki s i e we n lngu ge a x l e r nsa in sam d h ou i h t n h p b t e a a sc n be e p or d.Thena ur ft e t eo h ki hi a ua s le n t nt nso nd ry n l a gu gea ns p ofl ng ge isi hei e i n u e l i g all n a sawho e,t ti l ha s,“p el n a e . ur a gu g ” On t a i ft o e tof“ he b ss o he c nc p pur a gu g ”。he de o s r c s t r d to a e i to ffd lt eln a e c n t u t he t a ii n ld fnii ns o i eiy
%9d%a2纱——重读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本, 从而使译作透明, 使其不会遮蔽原作的光 芒,而是通过译作折射的力量, 让那种 “ 语言”
的 芒 加 分 照 原 〔1 光 更 充 地 耀 作7( 1) 20 3
9既然原作的语言和内容像果皮和果实一样 . 浑然天成, 包裹译作内容的目 标语语言就不应该
l ga )这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国内学者迄 aue n g 今仍言人人殊。或曰 “ 纯语言”是一个 “ 抽象
本雅明所描述的任务。那么本雅明写这篇 《 译 者的任务》意义何在呢? 众所周知,本雅明之所以写出 《 译者的任 务》 是因为他作为一名译者完成了 ( , 巴黎风
貌》 ①德文版翻译这项任务。即便如德曼所说,
应该是原作命中注定的译者 (h e tna c s r s- o n l a
ts o) r ,这样 的译者才是真正 的译者 (eu e g i nn
是比 还重要的角色” 见T RstctTe 第7 页。 作者 。 h esn o o e i e h r 8 a y
8 0
① 德曼认为本雅明此说 “ 是康德以前的理论,因为康德已经让读者 ( 接受者、观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
万方数据
曹明伦: 揭开 “ 纯语言”的神学面纱— 重读本稚明的 ( 译者的任务)
20 07年第 6 期
tnar、 rst) 称职的译者 (d ue st) al o a qa tnar 的那种 “ e t r lo a 语言”( 纯语言)作为译语。反之 ,他
称职的译者应该知道如下要点: 1与其说译作是出自 . 原作之生命, 不如说是出 自 其生命之延续( tnao iu fm og A stn e r t ri r li s s h i- a s o e nl nt uh i l a fm 娇ei) a一 o s m c fm i s i o r t f r t r e o s e o s l 。 f 2原作在其生命的延续过程中会经历一番变 . 化, 连意义明确的字词也会经历一个成熟过程。 3 .在原作语言经历新陈代谢的同时, 译者 的母语也在发展。 4( .因此)译作绝非源自 两种过时语言的了 无生气的综合体,而是一种负有特殊使命的文学 形式, 其使命就是既要观照原作语言5 为什么他能译出 7 1
解构忠实_读本雅明_论译者的任务_
解 构 忠 实———读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张丽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内容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
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笔者认为,不能将传统的“忠实”原则,“原文至上”的译论观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客观地看待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等效”原则。
关键词:翻译理论;纯语言;忠实;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48(2005)05-0092-03收稿日期:2005-09-05作者简介:张丽红(1976- ),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序言本雅明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见解。
1923年,他撰写了《论译者的任务》一文,认为纯语言抽象地潜在于所有自然语言之中,提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开发纯语言;他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著相等,他否定了读者主导的观点;译者的任务不在于把意义复制,让读者理解原文。
本雅明由于受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他的诸多翻译见解耐人寻味,带有神秘色彩,但是他独特的翻译见解,对传统翻译标准“忠实”与“通顺”两难,“直译”与“意译”之争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译论家一再引用。
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涉及翻译的诸多理论问题,其中包括原著的可译性、原著与译文之间的关系、译著的接受者———读者、纯语言等,本文试图就相关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一、翻译不是为读者而作本雅明在《论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明确地反对以读者为中心,以信息为主旨的文学翻译,认为译者的任务不在于把意义复制,让读者理解原文。
译文派生于原文,但不是对原文的恢复、拷贝、再现,甚至不是对原文的再生产和接受。
从《译者的任务》看沃尔特·本雅明的语言观和翻译观
围绕 对 沃尔 特 ・本 雅 明 ( l rB na n 《 者 的 任 Wat ejmi) 译 e
务 》 T e a ko e r n ltr 一 文 的 辩 论 展 开 的[ 。 ( h s f h a sao ) T t T 3 ]
本 文 是从 解 读 本 雅 明论 翻 译 的 作 品《 者 的 任 务 》 译 来 探 寻 他 的 语言 观 和 翻 译 观 。本 雅 明 论 翻 译 是 在 语 言 哲 学 的 框 架 下 , 讨 翻 译 的可 译 性 、 探 翻译 的 语 言 和 语 言
西方 文 艺 批 评 理 论 界 的 一 次 巨 变 . 构 成 了 对 传 统 翻 也 译 理 论 的 巨大 冲 击 。 以法 国 解 构 “ 四子 ”1中 的 德 里 达 [ ]
(a q e e r a 、 柯 ( c e F u a l 、 兰 ・巴特 J c u s ri ) 福 D d Mi l o c ut 罗 h ) ( oa d B rh s R ln at e )和 美 国 的 保 罗 ・ 曼 ( a l n 德 P u DeMa )
问题 , 际 上是 讨 论 语 言 的哲 学 问 题 。 实
[ 键词] 沃尔特 ・ 关 本雅 明 ;《 者 的 任 务 》 译 ;语 言 观 ; 译 观 翻 [ 图 分 类 号] H0 6 中 —0 [ 献标识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2 9 20 ) 20 4—3 0 88 2 ( 0 60 —1 70
维普资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8 第 2期 卷
20 0 6年 6月
湖 南 医科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S c a c e c fHu a e ia n v r i o r a o i l in e o n n M d c lu ie st o S y
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再思——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5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 ournal of J iamus i Education Ins titute2010年第5期总第100期No.5.2010Sum 100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再思——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潘寅儿 张 旭(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解构主义引起了翻译界诸多关注。
将解构主义翻译观引入翻译实践的利弊成为了许多中国译者和学者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解读,重新思考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解构;《译者的任务》;纯语言;余生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215-0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潘寅儿(6),女,浙江杭州人,从事翻译学、跨文化交际方向的研究。
张 旭(),男,陕西榆林人,从事翻译、人类学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解构主义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社会政治动荡的法国,是后现代思潮中强有力的一支。
它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翻译理论,而是通过翻译来思考语言哲学问题,其目的在于将语言与确定的意义或深层结构分离,并为从整体上重新审视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192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本雅明写下了《译者的任务》这一名篇。
他在文中将解构主义与翻译相联系,该文现普遍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源头。
二、解构主义翻译观之争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解构主义一直备受翻译研究者的关注。
一些翻译研究者认为解构主义提高了译者的地位,并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以解构主义为指导自觉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
然而,另一些学者就此表达了他们的忧虑。
刘全福(2005)指出,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中我们所犯的不曾预料到的错误。
三、语言和翻译翻译是通向这种纯粹真理的一种方式。
它亲切地、详细地引入原作的指意方式,是原作与译文作为一个更大的语言的部分相互体认,如同一个容器的碎片可以完全拼合成一个整体。
从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看译者的地位
从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看译者的地位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理论的两种“极端”--传统译论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肯定了本雅明关于译者的主体地位的观点。
充分肯定了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 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译者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与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关键词: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传统译论解构主义翻译观创造性叛逆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briefly o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by dividing it into four p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e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approach, it affirms the positive roll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Key words: Walter Benjamin;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traditional translation;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creative rebellion1 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中体现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
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另外,本雅明对完成翻译任务的论述交织着科学和神学两种不同的视角。
科学的视角是:译者必须有能力把源语中的象征变成被象征,然后用目标语把被象征还原为象征。
神学的视角是:译者必须有能力从源语进入“纯语言”的境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释放被另一种语言的咒符困住的“纯语言”,从而让“纯语言”通过译作折射出原作。
本雅明的翻译观——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局 限于 以母 语 为 基 础 的表 达 方 式 .如 果 以母 语 为 基 础 的 语 法 因 某种 原 因不 能 解 释 二 语 的现 象 ,那 么 重 新 组 织 语 法 的 现 象 就 会发 生 。 二语 的发 展 是 受 到 普 遍语 法 的制 约 的 , 因此 中介 语 也 受 到普 遍 语 法 的制 约 ,但 是 并 不 能 保 证 中介 语 语 法 达 到 和 母 语 者 一 样 的水 平 。因为 二 语 习 得者 的母 语 不 一 样 , 们 的 中 他 介 语 初 始 状 态 的 语 法 就 不 一 样 ,会 让 他 们 对 随 后 的二 语 语 言 输 入有 不 同 与母 语 者 的分 析 。 最 小 树 假 说 是 由V iik 和Y u g Sh h n (96 an a o n— c o e 19 )提 出 k 的 . 们 认 为 中介 语初 始状 态 是 习得 者 的母 语 , 不 是 母 语 的 他 但 全 部语 法 , 包 括 词 汇 范 畴 , 包 括 功 能 范 畴 。二 语 习得 初 始 只 不 状 态 的语 法 称 为 最 小 树 .是 因为 与 成 熟 状 态 的完 整 的树 桩 结
由的关系, 并提 出 了 纯语 言 这 一 语 言 哲 学概 念 。 文从 译 观 。 关键词 : 本雅 明 《 者的任 务》 译 理论 译 翻
语 言哲 学 思想
《 者 的任 务 》 于 12 年 , 本 雅 明 为 自 己所 译 的 法 国 译 写 93 是 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 巴黎 风貌 》 写 的 序 言 。该 文 发 表 后 不 而 胫 而走 , 为 流传 , 年来 特别 受 到 后 现 代 批 评 家 的关 注 。 译 广 近 《 者 的 任 务 》 要 讨 论 翻 译 的本 质 , 出 了 很 多 翻译 理 论 问 题 , 主 提 例 如 原 作 的可 译 性 , 作 和译 作 的 关 系 , 言 和 意 义 的 关 系 , 原 语
本雅明《译者任务》几点解读[论文]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几点解读摘要:围绕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从译作与读者、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三方面对本雅明提出的翻译观做了解读。
关键词:读者原作译作可译性不可译性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其翻译观点主要见于《译者的任务》一文。
解构主义理论家德曼表示:“如果你没有对本雅明的这篇文章有过论述,你在学术上就没什么地位。
”[1]可见,该文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影响重大。
《译者的任务》涉及诸多翻译理论问题,在此只选其中三点略做解读。
一、读者无关紧要本雅明一开始就说:“要正确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种艺术形式,受众的意见从来都无济于事,……诗从来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从来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从来不是为听众而谱,……如果原作并非为读者而存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基于这一前提的译作呢?”[2]“受众的意见从来都无济于事”,这点很容易明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持此观点,如康德、帕尔格雷夫、艾伦·坡等。
原作并不告诉人们什么,因此译作也无需告诉人们什么,即译作不是为读者而存在。
本雅明称只要译作迎合读者,就会带来“劣质翻译”:即只是传播信息这种非本质的东西或不准确地翻译非本质的内容。
本雅明把译作与原作相提并论,反对译文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
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本雅明认为,原作和译作是平等的,它们都本是“同一瓶子上的碎片”,这“瓶子”也就是他所谓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
传统翻译理论多认为译者是“奴隶”,原作是“主人”,译作比原作要低一等,本雅明却认为,原作和译作不是传统译论中所说的“主仆”关系,而是平等、互补的。
[3]另外,译作总是比原作要晚到,本雅明将其形象比喻为“原作的来世再生”,是原作的生命延续。
[4]原作借译作而得到永生,译作使原作青春常驻。
本雅明认为原作在原语中并非固化的,原语本身也非固化的,译作和译作语言也同样如此。
浅论译者的任务——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释等手段 对译作进行补充说明, 使译作读者在领悟原作本质的同时, 也能很好的 了解原语文化。 【 关键词 】 本雅明 《 译者的任务》 译者的任务 原作本质 读者 【 中图分类号】 G 6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 O 9 5 — 3 0 8 9 ( 2 0 1 4 ) 0 5 — 0 1 1 7 - 0 1
本 雅 明是 2 0世 纪德 国著 名 的文 学 理论 家 .他 于 1 9 2 3年 撰 者 能 正确 理 解原 作 .即译 者 对原 作 的 理 解 直接 影 响 到译 文 的 面 不 同 的 民族 . 生 活方 式有 很 大 的差 异 . 各有 一 些 自己所 写 的《 译 者 的任 务 》 是 为 自 己所 翻 译 的 法 国诗人 波德 莱 尔的诗 集 貌 然 而 . 《 巴黎 风 貌 》 而 写 的 一篇 序 言 。这 篇 文 章 虽 然 用 词艰 涩 . 内容 深 特 有 的 思维 方式 和 价值 观 念 文化 氛 围和 思维 方 式 的 不 同 易于 奥. 但 由 于其 中的 观 点独 特 新 颖 . 对传 统 的 翻译 理 论 造成 了 巨大 使 译 者在 认识 上 产 生偏 离. 导致 对 同一语 言所 指 的 不 同理 解 通 的 冲 击和 影响 . 在 西方 翻译 理 论 发展 史上 占有 非 常 特殊 的 地 位 。 常译 本在 质 量上 达 不 到 原作 .就 是 由 于在 翻 译 过 程 中译 者 面对 解 构 主义 翻 译理 论 家保 罗 . 德. 曼甚 至 声称 : “ 如 果 还 没 有 对本 雅 语 言和 文化 双 重 障碍 的 时候 . 对 原 作 分析 不太 正 确 . 在 语 言表 达 有 时译 者 为 了追 求 流 畅 、 优 美, 明这篇 文 章有 所 阐述 . 你 就是 无 知之 辈 ” 本 雅 明这 篇 文章 涉及 方 式上 也 缺 乏 出神 入 化 的 能 力 : 翻 译 的诸 多理 论 问题 . 其 中 包括 原作 的 可译 性 . 原 作 与译 作 之 间 以致 于脱 离 了原 文 的 宗 旨:或 者译 者 对原 文进 行 大胆 意译 和 再 的关 系. 纯语言, 译 者 的任 务 等 等 , 本 文则 试 着 从 与 译 者 的任 务 创 造 . 既 未 能“ 忠 实” 于原 文 的本 质 . 又 牺牲 了原 语 中的 文化 附载 方 面 相 关 的 问 题 进 行 阐 述 信 息 所 以译 者 必 须提 高 自身文 学修 养和 审 美情 趣 . 把握 作 品 的 翻 译之 难 . 这 已是 不 争 的事 实 。 而在 翻译 中唯一 发 挥 主观 能 内涵和 意境 . 同时要提 高外 语水 平 动性 的译 者更 是很 难 做 到“ 忠 美两全 ” 首先 . 忠实 与 自由是 翻 译 除 了要 忠 实地表 迭 出原 作 的 本质 内容之 外 .难到 真如 本雅 的 老 问题 诸 多传 统 翻 译理 论 中 大 多数 是 以 “ 忠 实” 为 首要 标 准 . 明所提 出来 的那 样 , 译者 在 翻译 时不 用顾 及读 者 的 的 意见 吗?译 认 为翻 译 即是 对 原文 的 忠 实复 制 。 但 是 即使 译 者水 平 再 高 , 也 不 本 如果 不 能很 好 被 读 者理 解 的 话 .翻 译 则无 法 达 到 其 沟通 的 目 可能 对原 文进 行 绝 对 忠 实的 翻译 . 因为 即使 是 再 好 的译 本 , 也 无 的 . 译 本也 就 失 去 了其存 在 的 价值 因为 译者 承 担 的不 仅仅 是 翻 法 避 免原 作在 音 、 形、 义等 方 面或 多或 少的 流失 。同 时 , 为 着切 合 译 原 作 的 简 单任 务 . 而是 承 担 着传 输 文 化 , 促进 交流, 促 进 世 界 译 语 的 习- 『 贾。 译 文要 自然 流 畅 , 译 文 要 自由 , 就 得 展 示原 文 的 不 融合 的 巨大使命 。 美 国著名 翻 译 家奈 达 指 出 : “ 对 于 真 正成 功 的 稳定, 即是 语 言 的 不稳 性 。所 以如 果把 写作 比作 成 自由舞 蹈 , 翻 翻 译 而 言 。 熟悉 两种 文化 甚 至 比掌 握 两种 语 言 更 为 重要 . 因为 词 译 就是 戴 着手 铐 脚镣 在跳 舞 , 而且还 要 跳得 优 美 。 目 另外。 译者 一 语 只 有在 其 作 用 的文 化 背景 中才 有 意 义 ” 所 以译 者在 翻 译 时 . 直 以 来都 被 赋 予 了双 重 职 责— — “ 一 仆侍 二 主 ” . 但这“ 二主 ” 孰 还 需要 预 料翻 译 过 程 中读 者 难 以接 受 的部 分 .思 考如 何 让 读 者 这 就 要 求他 们 必 须 熟 悉原 语 的特 轻孰 重? 或 是如 本 雅 明所提 出的像 “ 从 来 没有 哪 一 首诗 是 为读 者 最 大程 度 地理 解 作 者 的 意 图 了解 原语 所 在 国的 地 理 环 境 、 风 土人 情 和 文 化 历 史 . 而作 . 从 来没有 哪 一 幅 画是 为 观 赏 家而 画 . 也从 没 有 哪 首 交响 乐 点及文化. 是 为 听众 而谱 写 ” 那样 . 译者 在 翻译 时也 并 不 用考 虑 读者 的意 见 还要 了解 原语 与 译 语 的差 异 译 者 应 积极 参 与 到 对原 作 的 阐释 呢 7 活 动 中 .必要 时 可 以通 过 注释 等 方式 把 原作 者 在 作 品 中的 思 想 在《 译者的任务》 一文 中。 本 雅 明提 出 : “ 译 者 的 任 务 是 在 译 和 感情 传 达 给译 本 读 者 . 让译 文读 者 通过 阅读 来 了解异 域 文化 , 作 的语 言里 创 造 出原 作 的 回 声” 他 在 文 中暗 示 :忠 实 于原 作 而不应 抹 去 不 同语 言文 化 间 的差 异 是 一个 永远 无 法 实现 的要 求。 他认 为译 者 不是 去 复制 原作 . 而 是 综上 所 述 . 译 者 的任 务是 任 重 而 道远 的 。译 者在 翻 译 时 . 不 “ 和谐地” 对原 作 的 语 言进 行补 充 . 对原 作进 行 “ 改 变和 更新 ” , 只 仅 要 忠 实于 原作 的 本 质 . 还应 考 虑 到 读 者是 否 能 完全 理 解译 作 有这 样 “ 原 作 的 生命 之 花在 译 作 中得 到 了最新 的也 是 最繁 盛 的 这 就要 求译 者不 断提 高 自身素 质 .在 加 强 自身专 业 知识 学 习的 开放 . 这 种 不 断的 更新 使 原作 青春 常驻 ” 目 这 里我 们 可 以把 “ 原 同 时 。 扩 大 自 己知识 面 . 提 高 自身 文 学修 养 , 在 翻 译 过 程 中拓 宽 作 的 回 声” 理 解 为原 作 的 本 质或 精 神 , 即 忠 实 于原 作 , 并 不 是 指 思 路 , 扬长避短 , 发 挥 译语 优 势 。 反复琢磨 , 认真推敲 , 必要 时 可 忠 实 于原 作 的 内容 .而是 原作 的形 式 、风 格 以及 内在含 义或 精 以采取 创 造性 的 变 通补 偿 手段 注释 等 以 求得 原 作 本 质或 其 他 方 神 本雅 明认 为译 者与 原 文在 内容上 无 关 . 只是 语 言与语 言之 间 面效果 的保 全 , 力求 将译 作做 到 尽善 尽 美。 的关 系, 译 者 的任 务 不 是 发 表 见 解 。 传 达 内容 , 或 单 纯地 交流 意 参考 文 献 :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之“纯语言”解读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之“纯语言”解读自从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被再次发现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便接踵而至,关于翻译与语言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增多。
要理解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就要联系他早期语言哲学的核心观点“纯语言”观,因此通过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解读,尝试对其“纯语言”作深入探讨。
标签: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纯语言;互补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75《译者的任务》是本雅明翻译完波德莱尔的著作《恶之花》后,为这部作品写的译序,于1923年问世。
这篇文章篇幅不是很长,但是让众多学者倍感晦涩艰深。
纯语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纯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译者的任务是什么?通过对《译者的任务》进行解读,逐一解答这些问题。
1纯语言著名犹太神学家肖勒姆曾写道:“本雅明对《译者的任务》的探究是他在语言哲学领域研究神学的高潮期。
他非常重视这篇文章,甚至把其中的部分观点视为他的座右铭。
”(肖勒姆,2009:124)所以,本雅明的“纯语言”观点一直与他的语言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并不是他的突发奇想。
想要准确把握其语言哲学的基本内容,首先需要区别意指对象和意指方式这两个概念。
Desk和桌子意指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指桌子,然而它们的意指方式却是不同的。
就意指方式而言,这两个词对美国人和中国人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不能互换,而且二者最终极力地排斥彼此。
就意指对象而言,Desk和桌子指的是同一物体。
虽然这两个词的意指方式Desk和桌子极力地排斥,但是英语的“Desk”和汉语的“桌子”却相互补充,这样,不同的意指方式来补充其意指对象。
“同一事物不可能由一种语言来表达,这种借助各种语言间相互补充构成的总体,即纯语言。
”(本雅明,2005:283-284)乔治·斯坦纳曾说,一切翻译理论都是有关语言的理论。
本雅明认为,“人類因原罪的堕落,起初是语言精神的堕落,产生了人语。
不再是彻底而具魔性的语言,而是用来反映知识的工具;不再是语言的统一,而是混乱的世界语言。
浅析沃尔特_本雅明_译者的任务_
第9卷第3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1.9No .32009年9月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Sep.2009收稿日期:2009-03-24作者简介:简剑芬(1975-),女,广东丰顺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浅析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简剑芬1,2(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4)摘要:围绕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从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三方面分析了本雅明的反传统翻译理论,指出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地发掘纯语言,确保语言生命的延续。
关键词:原作;译作;可译性;不可译性;忠实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09)03-086-03Superf i c i a l V i ews on The Ta sk of the Tran sl a tor by W a lter Be m j am i nJ I A N J ianfen1,2(1.Hunan N or m al U 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2Changsha A eronautica l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124)Abstract:Centering ar ound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 or by W alter Be m ja m in,this paper analyzes Be m ja m in’s anti -traditi onal translati on theory in ter m s of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 on,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and fidelity in the p r ocess of translating,suggests that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 or should be t o exp l ore pure language and t o ensure the continuati on of the life of language .Key words:the original;the translati o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ility;fidelity 沃尔特・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n,1892-1940)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犹太裔杰出的文学理论家。
[文学]WalterBenjamin译者的任务
译者的任务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文从某个受众的认知角度来评价一件艺术品或一种艺术形式从来都不见得有效果。
不仅如此,任何依赖于特定大众或者其代表的评价都偏离了方向,甚至连一切艺术理论表述中的“理想”受众的概念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些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恰恰是人的存在和本质。
同样,艺术自身以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质为前提—而人的注意力从不在他的作品当中,因为诗不是为读者而赋,画不是为观者而绘,交响乐也不是为听众而谱。
要旨: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不在于某些受众的意见,而在于是否反映了作为抽象的和一般的人的本质。
翻译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吗?这个命题似乎可充分解释艺术领域的读者之间的层次差别。
此外,这也似乎是重复讲“同一件事”的唯一可能的原因。
一部诗作“在说”什么?它在传达什么?对理解它的人而言是很少的。
它的本质性的东西不是告知,不是口头陈述。
但是那些意在转达的翻译所转达的却没有别的:只有告知-也即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也是识别劣等翻译的标志。
但是,一部诗作除告知之外的本质的东西——这也是劣等译者所放弃的——通常不是那些不可捉摸的、神秘的,“诗人性的”吗?译者只有在自己也作诗的前提下才能复制吗?这在事实上涉及到了劣等翻译的第二个特征,对此人们可以定义为:对非本质内容的不准确转达。
只要翻译(自作多情地)为读者服务,这个特征就是成立的。
倘若翻译是为读者而存在的,那么原作也必定是这样的。
倘若原作(都)不是为此而存在,那么基于这种关系的译作如何被理解呢?要旨:原文除语言表达之外,必定存在更重要的内在的东西。
劣等翻译的两个极端,一是不注重原文中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二是违背原文自作多情地随意“创作”,也即添附一些原文中没有的东西。
也就是说,上等翻译不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翻译是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本质在于它回溯到原文。
因为原文中存在翻译的法则,即原文的可译性。
一部作品的可译性问题具有双重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译者的任务》中的“可译性”解读
《译者的任务》发表于1993 年,是本雅明译波德莱尔作品后写的译序。
学者袁筱一曾指出,这篇文章虽“篇幅不长,但晦涩难懂到让诸多大师们无法放弃的程度”。
翻译界颇多学者对该文进行了很多解读。
作为翻译入门学者,笔者多次研读该文,仍然有诸多不解之处,无奈只能硬着头皮。
一遍一遍的看,一遍一遍的想。
本雅明的翻译观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翻译观?可译性的本质是什么?该如何界定作品的可译性?可译性程度的高低受哪些因素影响?劣等翻译的特征?什么是纯语言?其有哪些特征?翻译和语言的关系?翻译与诗歌创作的根本区别?什么是翻译自由?如何认识传统翻译理论中忠实和自由的关系?原作和译作的关系?译者的任务到底是什么?研究本雅明的理论对当今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哪些意义?等等。
这篇论文的每一个观点、每一段话单独拿出来都足以让人给予足够的思考。
本文参考了很多学者对“可译性”的解读,进行了大致的分析。
在该文中,本雅明并不否认可译性,他指出“应该提出有些语
言创造的翻译之必要性的问题……可译性就必然是某些作品的一个
本质特征”但到底哪些作品具有可译性。
在本雅明看来,首先,作品分两类,一些是以传达信息为主的糟糕作品,另一些是真正的艺术品,
只有后者才是可译的,它们内部存在某种“超越理解能力”的东西,它是艺术品的本质属性。
其次, 可译程度与作品语言特征有关,“其
语言的质量和区别度越低,其作为信息的程度就越大。
对于翻译就
是愈加贫膺的土地,作品的层次越高,它就越是可译的, 即便它的意义只是昙花一现地一笔带过。
”可译性可能是某个“人类无法达到的
要求,同时指向某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这一要求也许能找到回应者,这一领域即上帝的记忆。
而可译性程度最高的文本, 无疑就是神的语言或者说这一语言之表现—圣经》“在《圣经》中,意义不再是语言流动和启示流动的分水岭。
在文本的字面意义不加任何中介地直接参与真正的语言、参与真理或教义的地方,这个文本就无条件地是可译的。
”
对“可译性”的理解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无奈笔者才疏学浅,只有花费一定的功夫去阅读本雅明相关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关于翻译中可译性的精髓。
而作为翻译界的“圣经”。
该文值得反复咀嚼、反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