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16湘教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学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掌握。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课时)【课程标准】1、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2、理解外力作用的影响【学习目标】1、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重点难点】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与构造地貌的判断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学习过程】(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类型(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形成褶皱。

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

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两侧的岩层沿产生显著的,称为断层。

一般来说,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的部分叫,中间相对下沉的断层叫。

【合作探究】探究一:如果要在褶皱这种地貌开凿隧道,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二:如果要开采地下水,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三:如果开采石油,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四:如果你要建一个采石场,选址是在向斜还是背斜?为什么?3、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自我检测】1、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假如你作为一位地质工程师,试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____方向力的作用,属于__________力(拉张力或挤压力)。

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褶皱构造上覆盖有岩石是由___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1)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1)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在高中地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必须借助的重要知识,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对地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了,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对今后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堂课的地理韵味很浓,理论性又比较强,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一些专门的地理术语比较多,使之成为目前高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1.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其中A为,B为_________。

地壳运动(主要形式)?板块构造学说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球变质作用表面地质作用形态外力作用【教学反思】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是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一节课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并不少,而且地壳运动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变化。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分类。

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3.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不同形态。

2.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表面形态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原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图。

2. 学生选择一个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实例,进行分析和描述。

第二章:山地地形教学目标:1. 理解山地地形的特征和成因。

2. 掌握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山地地形的特征: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深刻等。

2. 山地地形的成因:地壳运动、岩性差异等。

3. 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交通、农业、旅游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山地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山地地形的特征。

2.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山地地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山地地形的成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山地地形特征的示意图。

2. 学生分析一个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进行讨论和报告。

第三章:平原地形教学目标:1. 理解平原地形的特征和成因。

2. 掌握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平原地形的特征: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土壤肥沃等。

2. 平原地形的成因: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等。

3. 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城市发展、交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平原地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平原地形的特征。

2.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平原地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3. 讲解平原地形的成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作业与练习:1. 学生绘制平原地形特征的示意图。

2. 学生分析一个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进行讨论和报告。

高中地理湘教版一教案-2.2地球表面形态(1)

高中地理湘教版一教案-2.2地球表面形态(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教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播放冰河世纪预告片。

我们现今的地表形态是不是真的由视频中的史前松鼠导致的呢?那么我们现在的地表形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3分钟)认真观看视频通过搞笑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所要学习的问题。

同时提升学生注意力。

学环节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过渡】课本第36页第一部分给出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让我们来看一下,营造地表形态的两种力量分别是什么。

播放第2、3张幻灯片教师找同学展示其补充的表格。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36页“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完成学案上的任务1,补全表格。

1.通过阅读教材资料,了解内、外力的区别与联系。

找同学展示其补充的表格。

用双手演示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并强调海岭和海沟的形成。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任务4.任务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过来:(1)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2)红海: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3)安第斯山脉(南美洲西岸):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4)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碰撞环节(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过渡】除了板块运动影响地表形态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态,那就是地质构造,我们先了解一下地质构造的概念。

播放第10张幻灯片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我们先来学习褶皱(1)褶皱播放第11张幻灯片“褶皱山”,演示褶皱形成根据教师演示和讲解,完成学案任务53.结合图片实例及示意图分析褶皱和断层的成因,认识并能够判读褶皱和断层的基本形态,理解褶皱和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其实践意义。

的过程,指出背斜向斜的形态教师提问:为什么背斜易成谷,向斜易成山?环节【过渡】以上是关于褶皱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还要研究另外一种地址构造,断层(2)断层: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长形成裂谷过断块山。

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_导学案

高一地理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_导学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2. 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学习过程【自我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请阅读P36小结: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阅读课本P36,结合图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 全球的 ____________ (被构造带)分为________ 板块。

2. 板块处于相对 __________ 的状态。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 _________________ 处的地壳比较活跃【合作探究】探究一: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喜马拉雅山以及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二:观察课本P37,讨论太平洋,大西洋与地中海的面积是在增大还是减小。

小结: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自我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38页最上面一段话,完成下表。

板块移动边界类型形成地貌举例板块碰撞陆陆相碰边界形成巨大的和喜马拉雅山陆海相碰4 -------大陆板块形成和,大洋板块形成板块张裂边——左界——►形成和红海1.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 称为构造地貌。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 ________________ ,向斜的岩层一般是 _______________ 。

【合作探究】探究一:如果要在褶皱这种地貌开凿隧道,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二:如果要开采地下水,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三:如果开采石油,你认为是向斜合适还是背斜合适?为什么?探究四:如果你要建一个采石场,选址是在向斜还是背斜?为什么?【自我检测】1. 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A 板块运动B外力作用C人类活动D火山地震2. 澳大利亚大陆,所属板块应为()A美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3.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着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任丘二中刘建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②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③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②通过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教学重点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教学难点①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②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直观教学法、讨论归纳法、读图指导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现在就来欣赏一些优美的景观。

【媒体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江南丘陵、桂林月亮山、东非大裂谷,以及珠穆朗玛峰上出现的海洋化石。

【教师引导】什么原因促使地表形态如此多样并不断变化着?推进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学生活动】阅读P36页第一部分“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完成表格【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述】地壳是怎样产生运动的是如何运动的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等。

3.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__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⑩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⑪________带分割成⑫____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⑬________状态。

板块运动是⑭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⑮____________板块、⑯__________板块、⑰_____板块、⑱__________板块、⑲________板块、⑳____________板块,除○21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22_____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23________和巨24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25________板块与○26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大的○27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28________或○29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31________,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30_______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播放一组地形图片,其中有喜马拉雅山、天山、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等。

让学生分辨这些都是什么地形。

靠着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能说对。

这时老师提问,地形也就是地球表面的形态,这些形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学生会说,是变化的。

老师接着提问,是什么力量让地形不断变化的呢?进而引入今天的课题——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4.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了解火山、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①。

(2)表现形式:②、岩浆活动、地震。

(3)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盆地等。

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③。

(2)表现形式:④、侵蚀、⑤、沉积、⑥作用。

(3)影响: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趋向平坦。

3.地形: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全球⑦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或者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

(3)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⑧、海洋、海岭。

(4)挤压碰撞地区形成山脉、⑨、岛弧。

(5)地球上海陆的分布,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平原的地貌格局,是运动的结果。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

(2)褶皱(3)断层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答案】①热能②地壳运动③太阳能④风化⑤搬运⑥固结成岩⑦岩石圈⑧裂谷⑨海沟⑩板块痕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1.“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

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以某种作用为主。

【高一】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案(湘教版必

【高一】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案(湘教版必

【高一】2.2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高一】2.2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2.2地球表面形态学第一次内力作用和表面形态学学习计划(湖南教育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改变表面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1)能量:主要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 ____ ⑤____________ 和⑥________ 等待3.外力作用(1)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理论:⑩ 地球表面的。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状态。

板块运动是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除○21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 22.____________________○ 23和巨大的○ 24;○25板和○ 26.深渊○ 27○ 28或○ 29 ___;例如,美洲西岸和东亚岛屿上的矿脉位于陆地板块内,通常形成巨大的○ 例如,东非裂谷带是由非洲板块的内部张力形成的。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概念:来自○ 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折叠:强壮○ 33和○ 34 _○ 35.它弯曲并形成褶皱。

是的○ 36和○ 37.两种基本形式。

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1)(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1)(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③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④通过对山地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地貌的学习中。

过程与方法:①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方法认识褶皱、断层和火山。

②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探讨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③案例探究: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情态目标:通过分析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标重难点】重点:一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以及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面的影响。

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断【课前预习】【方法点拨】比较法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主要有褶皱、断层两种。

理论联系实际褶皱山:背斜与向斜构成褶皱山地,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岭,向斜成谷,但有时也会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地下水在底部,);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背斜顶部。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水库坝址选择点;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部分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

断层:由于张裂或挤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

断层上升的一侧岩块,形成高地或断块山地,下降的一侧,形成低地或谷地;断层面一般形成陡崖;在断层线附近,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以及湖泊;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可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处岩层不稳定,大型工程建设宜避开断层,如交通线路、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二、章节内容:1.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2. 第二章:山地地形山地地形的特征山地地形的形成原因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第三章:平原地形平原地形的特征平原地形的形成原因平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第四章:丘陵地形丘陵地形的特征丘陵地形的形成原因丘陵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第五章:盆地地形盆地地形的特征盆地地形的形成原因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2. 掌握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种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三维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地形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课堂讲解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六、《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七、章节内容:6. 第六章:高原地形高原地形的特征高原地形的形成原因高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 第七章:丘陵与山地的区别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差异丘陵与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丘陵与山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8. 第八章:平原与盆地的区别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差异平原与盆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平原与盆地地形的实际案例分析9. 第九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河流地貌的特征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 第十章:海岸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海岸地貌的特征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八、教学目标:1. 理解高原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能够区分丘陵与山地、平原与盆地的地形差异及其影响。

3. 掌握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4.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自主预习】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________带分割成____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________状态。

板块运动是____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除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作用
外力

边界类型示意图地形实例
【练习】
1.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剥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变质作用
2.关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B.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快,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慢C.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D.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③ D.①④⑤
4.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辐射能 C.地球表面的水能 D.大气运动的风能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 B.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
6.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7.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8.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9.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10.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 B.孤岛 C.海岭 D.海岸山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已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由○32____________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
顺地形倒置地形
褶皱:岩层受力发生弯屈变形背斜:
岩层形岩层背斜成山;
(与岩层形态一致)背斜成谷:
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比较疏松,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的侵蚀,变成谷地矿藏:
良好的、构造;
工程:
地下;
工业:
顶部地带宜建采石场(点)
向斜:
岩层形岩层向斜成谷:(与岩层形态一致)向斜成山: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矿藏:
良好的构造;
工程:宜建大坝
断层:岩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地垒:
岩层形相对岩块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影响工程建设
的性
和性,如水库、隧道工程应避开 .
地堑:
岩层形态:
相对岩块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3.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是指________喷出地表的现象,形成__________、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________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往往造成地壳________和______。

【练习】
1.“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搬运作用 C.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褶皱、断层 B.地壳运动、地震 C.高山、峡谷 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
3.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地垒和地堑 B.背斜和向斜 C.地堑和背斜 D.断层和节理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工程人员在黑龙江松嫩平原某地区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

后经开采,原油喷出。

本地区地质剖面如右图所示。

据此完成4题。

4.图中的E.F.G分别代表的是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气、水
读图,完成5~6题。

5.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地堑、向斜山景观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答案(1)1—5DDAAC 6----10 DABAC (2)1---5CABBD 6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