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的可译性——以《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例
《京华烟云》翻译中的对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2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3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主人公弗洛伦蒂诺心理分析4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5 女性主义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6 浅析霍桑《红字》中的主要人物和写作手法7 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汉译策略8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 《圣经》中的性别歧视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12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13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4 浅析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中的象征意义15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6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17 论叶芝政治诗歌中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态度18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9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20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21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2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4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2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26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27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28 电影《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对比29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1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32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33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3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5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36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37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3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39 论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40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41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42 《屋顶上的女人》和A & P 中的人物比较及分析43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44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45 通过《荆棘鸟》来探究考琳麦卡洛的内心世界46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47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48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49 哥特小说的魅力——《红死魔的面具》美学研究50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51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52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53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54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55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56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57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58 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59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60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61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62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63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4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65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66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67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68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69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70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71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72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73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74 简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75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76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77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78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79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8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81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82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83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84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85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86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和知足长乐8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88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89 中国老字号商标的翻译研究90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9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92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93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94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95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96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97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98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99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100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101 《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析102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03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04 论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105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106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107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08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109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110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11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112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113 《蝇王》中的人性因素114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115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116 从礼貌原则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语用特色117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118 英语影视的课堂价值119 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120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121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22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123 无法规避的体制——权力视阈下的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124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125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126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127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128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129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130 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131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132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33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134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Gift-giving Customs135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136 《红高粱家族》中乡土文化翻译研究137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138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139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140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141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14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Thunderstorm143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14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145 Everlasting Colonialism-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Gatsby146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147 从创伤的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148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149 多元智力发展与外语教学150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151 从灵床到坟墓:浅谈中西丧葬风俗之异同152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5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54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155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 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56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157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158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159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160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161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kespeare’s Times162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163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164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6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167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168 非言语交际文化169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170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71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172 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及解决策略173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174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175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176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177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178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179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180 美国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81 语境在听力教学中的意义18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18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1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5 从英剧《唐顿庄园》看英国贵族精神186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187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188 网上英语聊天的会话结构特征189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190 五官习语的翻译1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2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193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194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195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196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197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98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199 堂娜•哈拉维的赛博女性主义分析200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视角
《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视角作者:秦楠范祥涛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4期《京华烟云》是旅居巴黎的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该书不仅是部描写几个大家庭在时代大变迁下动荡命运的历史性作品,而且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也是一部风俗小说。
作者在该书中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特色,诸如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赋诗作对、求道成仙之类的中华民俗文化。
(林东宣 1998:26)另外,该书也体现了深厚的人生哲学,渗透着深厚的道家文化以及部分儒家思想,所以又可以说它是一部有关哲学思想的作品。
一、翻译的目的论以及其对作者创作过程中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1、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与林语堂的写作目的翻译的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家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翻译研究理论模式。
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行为已不是以源语为中心寻找其在目的语中的等值,而是以翻译的目的为最终标准,判断译本满足翻译目的的充分程度,以及译本在目的语社会中产生的影响。
”“翻译的目的是有层次性和选择性的”。
(范祥涛等2002:26)林语堂著写《京华烟云》也是有其不同的层次目的。
从他在创作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和手段来看,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交流和宣扬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目的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2、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就翻译的方法,施莱儿马赫曾提出:“只有两种翻译方法。
译者或是尽可能保持原作者的位置不变,让读者去接近原作者;或是尽可能保持读者位置不变,让原作者去接近读者。
”(Robinson 2002: 229)勒弗维尔认为,“他所说的第一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它偏离本族价值观,记录异域语言文化的差异,将读者送到异域文化氛围内。
他所说的第二中方法指的是归化翻译策略,减少异域价值观的倾向,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到本族语的氛围中。
”(Lefevere 1977: 74)这使“译者不仅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语言风格,可以保留出发语言的文化色彩,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_兼评_京华烟云_中的翻译策略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5$ ! !""# !""# 年第 ! 期 <=>?4@A =B @4C>D ;=E@FD=4@A E=AAG0G =B GAGEF?=4DEH I D4B=?J@FD=4 FGEC4=A=0K . / 第 % 卷 总第 &* 期 067689: 45$ &*;5:$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引言 文化翻译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 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化已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但目前流行的翻译理论大多从 宏观角度来讨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在文化翻译的实践上可提供的帮助有限。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 这一翻译理论将源语仅仅视作翻译的信息来源, 翻译时, 译者根据 翻译的目的论早在 !" 世纪 *" 年代已被提出, 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文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这一翻译理论给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但 国内对其译介很少, 将其结合具体的文化翻译作品来研究的更少。 《京华烟云 》 本文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入手, 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和策略进行阐述, 并以此为基础, 对林语堂先生的英文作品 中隐含的文 化翻译进行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本文作者旨在强调目的论研究的优势并试图从结合实例的分析中找到林语堂英文作品给文化翻译,尤 其是中国文化对外传输带来的启示。 & 文化与翻译 语言的差异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表面形式问题, 而是牵涉到不同民族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 反映出一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 化母体的民族性。长期以来, 文化被认为是无所不在, 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题。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 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 己特有的文化, 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文化又是动态多变的, 文化表层结构方面的变化, 无论从速度和质量方面, 都远远超过深层文化结构 方面的变化。譬如, 现代生活在衣、 食、 住、 行乃至言语等方面的变化要比信仰、 价值观念、 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结构的变化明显得多。 EL8MNOM976 “跨文化合作 ” (M7O68QR:OR89: Q55U689OM57) (&33& ) “跨文化交际 ” (M7O68QR:OR89: Q5SSR7MQ9OM57) 认为翻译就是 ,C5:T + J97OO98M 将翻译视为 。 458P @7P86 “文化交融 ” (9QQR:OR89OM57) “9QQR:OR89OM57” 。 ?X Y97M6: HL9Z 独创了 一词。由此可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 A6V6W686 . &33! / 则把翻译理解成 “如同做心脏手术时, 换, 亦是文化间的转换, 正如 HRN97 19NN76OO 所言: 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 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 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 ! 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六、 七十年代, &3*& 年凯瑟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特 殊需要下, 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特征。 此后, 汉斯威密尔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 他提出翻译是一种 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另一位德国翻译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 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派试图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目的论中还 进一步提出了两大翻译策略即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 所谓纪实翻译就是用目的语再现源语作者对源语读者表达的源语文化交际内容; 而工具 翻译指参照源文用目的语实现源语文化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功能。相应地, 纪实翻译多采用逐字对译, 字面翻译, 注释翻译, 异化翻 译; 工具翻译则多采用等功能翻译, 异功能翻译, 类体裁翻译。 2 作品分析 “两脚踏东西文化, 现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心评宇宙文章 ” 的林语堂 [ 通过自己的翻译及英 《京华烟云 》 文作品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国外。正如其女儿林如斯所言, 在实际上的贡献, 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根据目的论, 目的主导翻 译的全过程, 林语堂写京华烟云的目的在于让西方人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以此为主导思想决定了他在涉及中国特色文化时以纪实翻 译策略为主, 以求真实再现, 根据特定情境辅以工具翻译以帮助缺乏背景知识的读者理解深层文化。本文将从社会文化, 物质文化, 和非语言 文化几方面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称谓, 习俗, 哲学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 2$ & 姓名, “AM\6 JR:97[ NL6 Q9::6P J8X 97P J8NX K95 B9OL68 97P J5OL68X JR:97 Q9::6P L68 !"#$%&$ . 6:P6NO NMNO68 / 97P N5 JR:97 L68N6:V[ 9:OL5R]L OL6 例: 6:P6NO P9R]LO68[ Z9N Q9::6P G8L ’(%")#$%&$ . 7RS^68 OZ5 P9R]LO68 / [ 97P J5QL5Z Z9N Q9::6P *"+ ’(%")#$%&$ . 7RS^68 OL866 P9R]LO68 / M7 OL6 L5RN6L5:PX ” . AM7[ &333_ &’ / 为了真实再现中国式家庭中的成员关系,林语堂颇具匠心的采用纪实的方式进行翻译,让读者身临其境,而括号中的注释则帮助读者理 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JR:97 . S9]75:M9 / Z9N OL6 79S6 5V 9 ELM76N6 <597 5V @8Q[ Q6:6^89O6P M7 9 Z6:: + \75Z7 U56S[ ZL5 O55\ L68 V9OL68 ‘ N U:9Q6 9N 9 ]67689: M7 97 例: . &* + &, / 98Sa Q9SU9M]7 V58 OZ6:W6 a698N ZMOL5RO ^6M7] 86Q5]7MT6P 97P OL67 86OR876P O5 URO 57 85R]6 97P U5ZP68 97P O5 P86NN 9N 9 Z5S97 9]9M7X ” 此处在中国读者家喻户晓的名字木兰如果没有林语堂的解释在外国读者看来就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为了避免文化内涵的流失, 以及加 强读者对主人公性格的了解, 林语堂采取了加注的纪实翻译方式。 “AM7 ^6]M7N OL6 :6OO68 ZMOL ” AMVR ^67PN LMN L69P . ]866OM7] / X 185OL68[ a5R 986 N9M:M7] ZMOL OL6 :57] ZM7P 5W68 OL6 O67 OL5RN97P SM:6N 5V 例: “HMNO68 J5QL5Z ^5ZN O5 a5RX ”. !,2 / . !,2 / 例: Z9W6NX X X X ” 林语堂采用纪实翻译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顿首 ” [ “鞠躬 ”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根据上下文了解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礼 ! ( 收稿日期 ) !""# + "! + !, ( 作者简介 ) 郑 玲 . &3*’ + / , 女, 安徽庐江人,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教师, 硕士。
从文化视角解读《京华烟云》中的“中国英语”
从文化视角解读《京华烟云》中的“中国英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个地方文化的影响,产生所谓的“本土化”。
在英语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国英语”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中国英语”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将从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这四个方面对《京华烟云》所呈现的“中国英语”进行解读,希望能为“中国英语”的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标签:“中国英语”;文化;《京华烟云》一、中国英语(一)“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性最早提出“中国英语”概念的是葛传■先生(1980)。
他指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
如“科举”、“五四运动”、“四个现代化”(imperial examinations,May Fourth Movement,Four modernizati-ons)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
葛传■先生的这个提法对“中国英语”现象进行了肯定,认为这些英文表达法都是正确的。
黄金祺(1988)和贾德霖(1990)分别以“汉化英语”和“汉式英语”对“中国英语”的存在进行了肯定。
汪榕培(1991)把“中国英语”看作是客观存在的英语变体。
李文中(1993)、贾冠杰(1997)等对“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都持肯定的态度。
罗运芝(1998)指出:“中国英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它已呈现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有责任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推进“中国英语”的发展,而不是挑剔。
(二)“中国英语”的定义關于“中国英语”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汪榕培(1991)将其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李文中(1993)建议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文化的翻译
文化的翻译[摘要]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争取相应的话语权,成为国内译者的主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的梳理,用实例来说明林语堂先生是如何用音译法来传播中华文化,尤其是对人名、地名、宗教、方言与用语、婚丧嫁娶、拟声词、脏话等方面的把握,同时对现在文化翻译中皆用音译提出自己的观点,旨在为译者处理中华文化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文化翻译;音译法;《京华烟云》英国语言学家Lyons说过,“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出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上下五千年,有多少民族语言文化智慧的结晶。
臂力论文网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争取相应的话语权,成为国内译者的主要任务。
文化究竟能不能翻译?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有左飚(1999)“论文化的可译性”,文章分析了文化可译性存在的前提以及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化的条件,对文化翻译的可接受性持积极的态度;主张文化不可译性的有谢玲(2004)的“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马小麒(2005)的“文化的不可译性”。
她们分析了英汉语言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尤其提及修辞和诗的翻译。
由于文化空缺现象严重,她们提出不太乐观的观点;还有讨论可译性限度的文章,如黄碧蓉(2005)的“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杨才元(2009)的“文化的可译性:一个相对的概念”。
他们便认为文化差异决定文化很难翻译;即便能够翻译,也不过是“戴着镣铐跳舞”,有很多局限性。
回顾上世纪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巨著《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林用娴熟的英文,巧妙的变通手法,将中华文化用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特定时代的中国,了解中华文化。
笔者在参与创建《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过程中,对英汉语料进行过对比分析,发现今天译者想要做到的事情,即传播中华文化,林先生早在70多年前就已经尝试过,而且在西方引起轰动,很多西方人士正是通过《京华烟云》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称呼语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
智库时代 ·131·智库观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称呼语翻译田晓君(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061)摘要:影响称呼语的因素众多,在称呼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文化、情感、意图。
中英称呼语的差异很大,这加大了称呼语翻译的难度。
林语堂先生中英文功底深厚,他创作的《京华烟云》实则是进行异语写作,在回译的过程中,张振玉先生和郁飞先生对称呼语翻译的处理,值得我们借鉴。
在这个过程中,称呼语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翻译很难准确达成。
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称呼语的翻译进行分析,并且用共生理论进行补充,探讨复杂文化、语境下的称呼语翻译。
关键词:称呼语翻译;生态翻译学;共生理论;适应选择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3-0131-002一、引言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对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对译本最终行文的“选择”。
同时当文化互异,甚至在一语文化中的称呼在另一语文化中根本没有的时候,应借助共生理论,原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之间,互通“有”的东西,互借“无”的东西,互容“异”的东西,互纳“同”的东西。
本文以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为文本,以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作为参考。
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称呼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揭示译者以及作者在选择称呼语的过程中,适应各种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选择过程。
二、生态翻译学与共生理论(一)生态翻译学生态整体主义就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作为最高尺度。
(胡庚申,2013:80)生态翻译学把翻译看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系统,并指出生态行为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整体中的各个要素,同时对要素的不同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翻译生态系统涉及社会、交际、文化等很多方面,与翻译相联系的一切内容都必须在生态翻译系统中进行考量,不能简单地进行碎片化的分析,孤立地对翻译环境的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考量,只会造成翻译的片面化。
同化与异化的有机统一——以《京华烟云》为例论汉英触媒文学的语言特色
2009年第1期现代文学评论N O.1同化与异化的有机统一—以《京华烟云》为例论汉英触媒文学的语言特色武敏(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汉美触媒文学”指由母语为汉语的作家直接用英语进行的创作,它必然会发出“:K/薯-”和“英语”两种声音,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异化”和“同化”之间的平衡。
这种创作的独特性使其对于文学和翻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以《京华烟云》中的大量语言现象为例。
说明触媒文学的语言特色在于同化与异化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触婊文学;同化;异化;<京华烟云>一、论汉英触媒文学的语言特色触媒文学指由母语并非英语的作家直接用英语进行的创作:“C ont act l i t erat ur e”r ef er s t o t he non—nat i ve w r i t i n g i n E ngl i s h or no n-na t i v e En曲s h l it er at ure,O r E ngl i sh-l a nguage l it e ra t ure by non—nat i ve w r i t er s”(P a n,2005:190)。
以此论之,则汉英触媒文学是指由母语为汉语的作家直接用英语进行的关于中国文化社会生活的创作。
触媒文学是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问直接对话的一种尝试,因此,在触媒文学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听到两种声音:作者母语文化的声音和目标语文化的声音。
对于触媒文学作者而言.这是一种必须,一种不得已的妥协:一方面,作者表达的是母语社会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必然会发出其母语文化的声音:另一方面,这种表达使用的媒介却是一种相对“陌生”的语言。
这种“陌生”的语言也要发出自己文化的声音。
两种声音能否和谐共处是触媒文学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汉英触媒文学而言.作者具有汉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创作的内容是关于中国的社会生活,这种特殊的背景和内容将在创作中表现为并表达出触媒文学的“异质性”(f or ei gnnes s),对于目标读者——即英语读者——而言就是一种“异化”倒i enat i on).是汉语文化发出的独特声音。
行走在创作与翻译之间—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行走在创作与翻译之间—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国际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其代表作《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称为现代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
由于题材和内容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文化,使得其英文创作语言大多都以汉语的翻译为基础。
同时为了再现汉语语言文化原貌,其英文的翻译痕迹更加明显。
作为一部集翻译和创作于一身的文学名著,《京华烟云》给当今翻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标签:林语堂;京华烟云;翻译与创作1.0引言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外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经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借鉴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艺术形式而创作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境况变迁,描述了中国从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
讲述了那个时代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化和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的沉浮与变迁,勾画出近代中国的一副全景图,被国内外众多评论家赞誉为一部近代中国的史诗性作品小说于1939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小说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本人也说:“我写过好几本书,尤其以写《京华烟云》最为自豪”(施建伟,1999)在阅读英文版《京华烟云》的过程中,除了感叹作者精湛的英文功底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之余,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耐人寻味,那就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翻译痕迹,出于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我发现书中有着大量的汉语式的英语。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介绍,很多懂英语的中国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从汉语翻译过来的作品。
近年来,各种有关《京华烟云》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文学或美学价值。
但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其学术价值的文章极其罕见。
2.0林语堂与《京华烟云》的创作特点2.1集作家和翻译家与一身的文学大家林语堂出生在中国,却有着数十年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经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熟知西方文化。
顺应论下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京华烟云》中的人名翻译为例
078《名家名作》·翻译一、引言“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先生一生用英文创作了多部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华文化。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39年出版首版英文版后,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京华烟云》曾经4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并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通常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大部分人名不光是人物的代号,每每被作者赋予了某种含义,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1]。
因此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理解和翻译对该作品的理解及对外传播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尝试以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为基础,以林语堂《京华烟云》中人名英译的处理为例,浅析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为国内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借鉴。
二、顺应理论比利时语用学家、国际语用学协会秘书长Verschueren 在他的《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的观点,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语言顺应论是关于语言使用过程的理论,Verschueren 认为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2]。
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选择,对不同语境和交际意图进行顺应的动态过程。
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的这三个特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就没有顺应性。
在语言变异性和商讨性的基础上,语言使用者根据具体语境、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从可供选择的言语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Verschueren 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京华烟云》人名翻译研究——音译法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语言新探《京华烟云》人名翻译研究——音译法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于玺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京华烟云》篇章结构恢宏、涉及文化历史丰富,作者想借助这部小说向西方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小说中人物众多,人名的翻译对于小说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音译法翻译人名,传播中华文化,这是本文想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京华烟云》;音译法;人名;人名翻译;文化翻译一、写作背景介绍《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1938年到1939年在巴黎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
他原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以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之文化,但《红楼梦》反映的中国社会与当时的中国已经相差甚远,且其中涉及的文化因素众多:礼仪、中医、诗词文学等内容,翻译颇具难度,于是林先生尝试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形式完成了《京华烟云》。
小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涉及了姚、曾、牛等家族的悲欢纠葛、命运跌宕,画面恢宏、涉及人物、情节之丰富也不言而喻。
二、人名与文化其中由于该著作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如何将人名翻译好、翻译出人名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是对整部外译成功的第一步。
小说中的人名通常是为了体现人物身份、人物性格或者隐喻人物命运,命名手法上作者通常是引用古诗词、谐音寓意等方式。
可见,人名的命名艺术也可称为小说的创作特色,在翻译过程中,要忠实地再现其文化内涵负载,不可省译或者漏译。
在《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中,林语堂先生处理人名翻译主要采取了音译和直译两种方式,音译为主。
其中男性名主要采用中音译的方法;主要女性角色人名采用音译或者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次要女性角色采用直译的方式。
三、女性人名翻译正如《红楼梦》有着显著的女性主义视角,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远超男性形象的塑造。
《京华烟云》是以姚家长女姚木兰的命运起伏发展为核心,描述三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的。
因此,林先生在女性人名翻译的时候是处理得非常巧妙,方法也更多元,更重要的是借助人名传播了中华文化。
(一)主要女性角色A.原文:Mulan was the name of a Chinese Joan of Arc, celebrated in a well-known poem, who took her father’s place as a general in an army campaign for twelve years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nd then returned to put on rouge and powder and to dress as a woman again.(“木兰”是替父从军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奇女子花木兰的名字。
从文化角度看《京华烟云》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从文化角度看叶京华烟云曳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廖芬芳 渊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冤
揖摘要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遥 语言尧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袁作为异语转换的翻译活动袁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种野跨文
化交际活动冶遥 由于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袁译者在将一种文化信息译为另一种文化信息时必然会遇到困难与障碍遥 翻译过程中如何处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袁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新民袁孙冬慧.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解读高校英语课程整合[J]. 黑龙江高教研究袁2010.渊4冤.
20
2015 年第 15 期
[3]文秋芳袁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尧特点尧问 题 与 对 策要 要要对 我 国 1999 要 2009 期 刊 文 献 的 分 析 [J].FLC. 2010. [4]孙鹏袁李嫦嫫袁芦建顺袁高荣涛.生态语言学视野下地方高校大 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 [5]张军民.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J].新 乡学院学报.2012. [6]白春燕.试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J].扬州大 学学报.2008.
发袁通过实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文化信息时采用的策略及其背后的意义袁从而为汉英文化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遥
揖关键词铱文化转向 曰 归化 曰 异化 曰 京华烟云
揖中图分类号铱H315.9
揖文献标识码铱B
揖文章编号铱2095-3089渊2015冤15-0020-01
1.语言袁文化与翻译 语言尧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遥 语言密切联系 着文化袁语言本身就是最主要的文化现象袁又是其他绝大部分文 化现象的载体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遥 尽管有关文化的观点纷繁 复杂袁但其既具有人类共同普遍性袁又具有地域性尧民族性和历史 时代性的不同特点则是公认的袁 而这正是与翻译直接密切相关 的遥作为异语转换的翻译活动袁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种野跨文化交 际活动冶院不同地域尧不同民族袁甚至不同历史时代的语言文化的 转换尧交流遥 参照尤金窑奈达的意见袁英汉语之间主要有五个方面 的文化差异院淤地理概念遥于生活习俗遥盂宗教信仰遥榆价值观念遥 虞审美情趣遥这些相互区别的特殊的文化色彩造成了翻译的困难 和争论遥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常常要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袁 即归化及异化策略遥归化翻译通常指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的翻译 策略袁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袁使译文更通俗易懂袁 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遥 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袁即 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遥
219339671_文化翻译视域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探讨
082《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但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的沟通交流效果,而从文化翻译视域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是保证文化沟通效果的必然选择。
在对文化负载词等基本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以《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为例,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 键 词] 文化翻译视域;《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文化翻译视域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探讨刘 茜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灿烂的文化,语言文化更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独树一帜的文字形态、别具特色的文字表意方法等,都为我国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文中的文化负载词必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妥善细致翻译[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诸多作品中最璀璨的明珠,从文化翻译视域出发对其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显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京华烟云》与文化负载词概述(一)文化负载词文化是不断流动传播并互相影响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得以顺利沟通的工具,其往往受到本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境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本国文化的特征,即使是语言的结构和表达内涵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对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进行思考,从而确保翻译后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原有的文化内涵,仍然能传达原有的意义,为提升文学作品的传播效率做出努力。
所谓的文化负载词,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中承载文化信息的词汇,在译文的语种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这就给文学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2]。
想要保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效果,翻译者需要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和了解,在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归类的基础上,根据文化负载词在本国语言中表达的含义,选取对应语种中近似的词汇进行翻译。
《京华烟云》文化词汇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196《京华烟云》文化词汇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文/蒋莹摘要:本文从文化词汇的界定与分类,及《京华烟云》中的文化词汇翻译及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出文化词汇翻译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文化词汇;翻译;教学英汉文化词汇或短语不能完全对应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常被学生提问。
如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试题中出现了“馒头”、“中国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
本文选择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为例,从文化词汇的界定与分类,进行翻译和教学策略两方面的分析,以期从中得出文化词汇翻译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一些启示。
一、文化词汇的界定与分类国外最早提出“文化词汇”这一概念的学者是Nida [1],他把文化词汇分为三类,一是具有许多对应词的“文化词汇”;二是功能相似但具有文化差异的“文化词汇”;三是文化特有词, 即只为某一民族所特有的词。
英国语言学者Newmark [2]根据Nida 的研究成果对文化词语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类:第一生态,包括植物, 动物等;第二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饰等;第三社会文化,包括工作和休闲;第四机构, 风俗, 活动, 程序, 观念,包括政治和行政,宗教,艺术;第五举止和习惯。
本文采用Newmark 的分类,着重分析其中三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及社会文化,结合《京华烟云》中的语料及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进行分析。
二、《京华烟云》中的文化词汇与翻译教学(一)生态文化《京华烟云》中动物和植物的名称有其独特性,且和特定文化习俗相联系,如:The leeks and mint herbs hung above the door by every family on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在中国传统中,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作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悬挂艾叶和菖蒲以驱邪避瘴。
林语堂先生没有使用“艾蒲”对应的英文,而是用“mint herbs ”来替代,既向西方读者介绍了端午节要悬挂香草用以辟邪的中国传统,又没离西方人的生活经验太远而使其难以认知。
《京华 烟云》中文化翻译交际语境顺应研究
《京华烟云》中文化翻译交际语境顺应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从交际语境顺应,即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来分析林语堂着名小说《京华烟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看林语堂先生笔下的文化翻译是否顺应了不同的交际语境因素,从而让译者能更好地了解文化翻译。
关键词:交际语境; 文化翻译; 《京华烟云》;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末,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中出现,翻译与文化被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翻译被看作两种语言的转换;另一方面,也被视为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随之出现了“文化翻译”这一术语。
“文化翻译”的定义被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广义上的文化翻译是从文化视角探究翻译,探索翻译和文化的内在关系及一些普遍规律;狭义上的文化翻译即指文化因素的翻译[3]。
本文将研究小说《京华烟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语用顺应论是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其包容性和阐释力极强。
该理论其主要观点有:在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即语言使用的外部因素和语言内部结构因素,而且会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反复地进行顺应性选择。
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发生顺应及语言选择。
语用顺应论最基本的特征是动态顺应。
语言具有三个特点,即变异性、商讨性及顺应性,这使语言使用者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选择并完成顺应。
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对语境关系的顺应(包括对语言语境的顺应、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对语言结构的顺应、动态性在顺应过程中的体现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性。
交际语境顺应指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
二、《京华烟云》中文化翻译交际语境顺应研究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言使用者双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构成了交际语境,其中也涵盖语言被充分使用的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2]。
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
下面从三个方面即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对交际语境顺应进行探讨。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张振玉《京华烟云》汉译本节选为例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张振玉《京华烟云》汉译本节选为例摘要:《京华烟云》是由林语堂在法国巴黎时用英语所著的长篇小说。
文章研究了张振玉先生的《京华烟云》汉译本的前十一章。
前十一章主要讲述的三大家族的中曾家和姚家两大家族发生的悲欢离合之事,文中有大量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
文章主要通过卡特福德的理论对《京华烟云》汉译本进行研究。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主要包含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结构,类别,单位和系统内四个范畴。
因此,从两个层次和四个范畴分别对译文进行分析,探讨了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实用性。
该理论对《京华烟云》一书的翻译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能体现在被动语态、动词时态以及词汇的处理上。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对句子以下的层面做出了阐述,没有提及到语段和篇章层面,因此还需在以后的理论学习中,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京华烟云;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层次转换;范畴转换1引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因此英汉两门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如果只机械地进行字对字翻译势必会让译文生硬,因此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符合汉语表达思维,就需要运用一系列翻译理论。
本文选取了张振玉的《京华烟云》汉译本的前十一章作为研究对象。
前十一章主要讲述了姚、曾两家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悲欢离合之事。
再结合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主要研究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是怎么对京华烟云汉译本进行翻译指导的。
最后可以看出,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对文学性文本也有指导性意义。
同时,作者也希望人们能够重视该理论,辩证地看待该理论的作用。
2京华烟云介绍京华烟云一书主要描写了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以及悲欢离合的恩怨情仇。
这些事件主要发生于1901年义和团到抗日战争结束这三十多年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本文节选的十一章,分别写了姚木兰走丢后受到了曾大人的救助,于是和曼娘以及曾家的几个孩子一起共度了一段快乐时光。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上私塾。
浅谈张振玉的译本——《京华烟云》的传播优势
浅谈张振玉的译本——《京华烟云》的传播优势论文关键字:《京华烟云》商品化包装影视作品改编论文摘要: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巨著momentinpekin的翻译版本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流变,其中,张振玉译的《京华烟云》成为最具生命力的译本,也是广大读者追捧的对象。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该译本的商品化包装和影视作品的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市场推动作用。
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曾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其中,一部旨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小说momentinpekin可以说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代表作,该小说也曾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由于该作享有“现代版《红楼梦》”的美誉,大量的关于中国传统习俗的内容,如婚嫁、丧葬、中医、宗教、诗歌及对联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字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从20世纪40年代起,国内外数位翻译家曾将该作译为中文,而其中台湾翻译家张振玉于1961年完成的《京华烟云》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部文学翻译作品。
从最早的台湾德华出版社到大陆的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再到现在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该版本在不断地再版和出版商的包装中得以实现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也成为大部分读者心目中的首选版本。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该版本的特色及其胜过其他版本的传播因素。
一、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包装。
第一,由陕西师范大学于2008年出版的译本在封面设计上两个特别之处。
首先,封面上增加了更多的文字信息,如“文学大师林语堂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享现代版《红楼梦》之美誉”、“四度获诺贝尔文学提名之殊荣”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补充文字信息在封面上的确增加了该译本的可看性。
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如上评论都是针对林语堂的原著而非译作,尤其是四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是林语堂本人,并不是翻译者张振玉。
那么对于这样的信息出现在一部译作的封面,出版商的用意非常明显,他们希望借用原著的盛名和原作者的巨大影响力来提高其在读者中的认知度并推动译作的传播。
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论安东尼•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论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姓名—透视社会文化的窗口进退维艰的女性—《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分析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大陆高等教育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的状况及分析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委婉语与英语交际《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嘉莉妹妹》中的象征主义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准则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从句法模式论英语公益广告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视觉特征研究《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Text Memoriz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Differences of Talent Requiremen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Employment Advertising还《失乐园》中撒旦的本来面目《红楼梦》人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浅议中国菜名的英译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质本洁来还洁去——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浅谈英语俚语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s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探讨发现式学习理论在高中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八月之光》里的悲剧艺术——基于尼采审美理论的分析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的孤独与沉沦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英语混成新词建构新解:多元理论视域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A Feminist Reading of Virginia Woolf and A Room of One’s Own父权制社会的傀儡—从安吉尔看父权主义思想《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 s and Lovers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twork Language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A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Memory Efficienc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生存危机和渴求改变——黑色幽默小说的主体研究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英汉招呼语差异探析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浅析广告英语中的杜撰词及其翻译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The Postmodern Story In the Victorian Age--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解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精神之旅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试论旅游文本英译策略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英雄的成长-对《指环王》主人公弗罗多的分析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对《喧哗与骚动》中象征主义的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从同化的角度看英语中的中文借词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解读《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论《达芬奇密码》中的基督教元素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of Bai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Henry’s The Cop and the Anthem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反偶像的偶像”乔治奥威尔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威尼斯商人》中宗教和法律的冲突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D.H. Lawrence’s The Woman Who Rode Away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从《外婆的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的文化价值观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的优缺点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The Blacks’ Soul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hite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还原问题——以《京华烟云》为例
2019年第4期(总第53期)No.4,2019Total No.53哈家濮師范共槽社佥科脣脣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还原问题——以《京华烟云》为例赵琳(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100081)[摘要]《京华烟云》是典型的文学翻译作岛,受到人们广泛欢迎,这一作品包含较高文化价值,使其在国家文化交流互动上有重要意义。
文章主要围绕《京华烟云》中的修辞及问题、翻译方法的运用、文化翻译还原及中译本对比分析等方面展开讨论,从文化还原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京华烟云》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要素,将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特色等融入作品中,能有效地发挥译本的文化传播价值,是文学翻译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还原;《京华烟云》[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9)04-0102-04近年来,英语文学翻译作品中民族文化成分的体现受到研究者极大重视,利用英语来展现中国文化,即是文化交互的过程,这类翻译作品通常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当译者将作品再次以中文展现出来后,可完成文化还原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方法。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语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京城三大家族为背景,反映一段时间内的中国社会变化。
作品内容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在对其进行回译时,要求译者考虑到文化还原问题。
一、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介绍《京华烟云》是一部借助英语语言,全面介绍义和团运动到七七事变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这就 表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特征明显,深刻阐述了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由于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使该作品在介绍中国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文化翻译还原时,需要译者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各地文化背景,实际翻译文学作品时能运用好跨文化意识,突出作品文化价值。
从翻译理论来看,《京华烟云》创作过程可看作是进行文化的转换,将汉语翻译成英语,作者利用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以及自身的跨文化互换能力,全面介绍老北京文化和景点等,使外国读者加深对中国文化、风俗的了解[1](P4°-45'59)O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自然地进行翻译中的文化转换,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要对其中的文化要素进行还原,在坚持作品内容和实质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语言的运用,实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迁移,以便达到翻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