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高考作文素材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
高考语文备考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因此,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一、联系课文语句,或引用,或仿写,扮靓写作语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课文时把遇到的好词、寓意深刻的成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
如:在初一课本中,“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摘自《理想》(流沙河);“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摘自《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借鉴实例:人的一生都有追求向往的奋斗目标,这就是理想。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相反,没有理想,你就像一只在海上迷失方向的船,找不到停泊的港口,不知如何是好。
理想是要靠汗水去浇灌的,是要靠拼搏去实现的,也许到了生命的终了还未实现,但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写理想的片段)二、联系与课文材料相类似的生活事例。
比如,能由《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才能成功”联想到“孩子学走路”“雏鹰学飞”等。
把这些故事进行扩写,来体现主题。
借鉴实例:蹒跚学飞的雏鹰,颤颤抖抖地耸着双肩,接着小心翼翼地试着扇动翅膀,双脚离巢了,又落了下来,再一次离巢,又一次落下,它总是不敢远离巢穴。
鹰妈妈觉得是时候让她的孩子独立了,巢里面只能养出鸡来,只有天空才是雄鹰的家。
她猛力把鹰巢打翻,小鹰突然从巢里掉出来,向悬崖下面坠落。
它们止不住内心的恐惧,一边坠落一边拼命挣扎,拼命地扑腾翅膀。
从课本中挖考作文素材
(二)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
‚客不在多,有‚长‛则名,菜不在新,有鳖则 灵。斯是醉室,惟吾嗝馨。不辨叶子绿,但觉红花青。 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 经‛。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实是 醉鬼窟,自诩‚醉翁亭‛。厚颜曰:‚何醉之有?‛ (《醉室铭》)
这是一则将课文内容翻新的典型材料。我们已经学过《陋室铭》, 作者利用这一体式,结合现实,又‚仿写‛了一则《醉室铭》,可谓绝 妙。它不仅带有《陋室铭》的韵味,更有现代气息:‚谈笑尽靓女,哪 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好一个权钱色三位一体的 昏官形象!);‚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好一个无 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嗜酒如命的酒徒形象)。最后还厚颜无耻地称自己 的小屋为‚醉翁亭‛,说自己‚何醉之有‛。这篇《醉室铭》主要是用 来讽刺当代的一些贪官污吏,吃喝玩乐全线出击,却不解决劳动人民的 实际问题,却不务正事。
徘徊在茫茫大漠,一个流放于荒山野 原的铁血男儿,不禁令我钦佩。擎一支汉 节,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在茫茫的 大漠之间。拂一阵驼铃,阔别长安的歌舞 升平,游荡于塞外寒沙。他用睿智铭记对 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漫风雪中且歌 且行。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 引诱,在大漠中他举起了手鞭,选择了作 高山雪莲般圣洁的守望,守望自己的执着。
风,也是一种文化。从《诗经》到唐诗 宋词,从汉高祖刘邦到李煜、王安石,风 无不是一种永恒的文化。譬如,“大风起 兮云飞扬”、“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有 “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又绿江南岸” 等等。哦,我明白了,风还是一种深沉妙 不可言的文化。 ——2000年高考作文《风是什么》
有效利用课本素材的方法:
三、挖掘
以下四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作者或形象的 意义: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选择适当的文体
根据写作任务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文体和风格,如说明文、议论 文等。
保持语气一致
尽量让整篇文章的语气保持一致,不要出现突兀或矛盾的地方。
注意段落间的衔接
合理安排段落间的过渡和衔接,使文章更加连贯、流畅。
06
检查修改与完善细节
检查语法拼写错误
细心检查
通读全文,注意检查文 中的语法、拼写、标点 等错误。
过渡自然
在段落之间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落,使内容自然 过渡,避免出现突兀的跳跃或重复。
3
段落内聚力强
保持段落内的内容紧密相关,避免在一个段落内 讨论多个不相关的主题,以免分散读者注意力。
使用转折词和连接词
增强逻辑性
适当使用转折词(如“然而”、“但是”等)和连接词(如“因此 ”、“所以”等),有助于增强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性。
引用实证研究
引用经过实证研究的结论和数据,为文章提供客观、可信的依据,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分析
引用不同专家或研究之间的观点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突显主题 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04
组织结构与逻辑关系
拟定提纲和大纲
教材章节设定
分析教材的章节设定,了解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 和目的,提炼出可用的写作主题和观点。
根据读者水平和需求,选择难易程度 适中的教材,避免过于简单或复杂。
教材具有权威性
优先选择由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教 材,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
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01
02
03
通读教材
全面阅读教材,了解整体 结构和内容安排,把握核 心观点和思想。
梳理重点
根据写作需求,梳理出教 材中的重点章节、段落和 语句,进行深入分析。
如何从课本中挖掘高考写作素材
如何从课本中挖掘高考写作素材得作文者未必得天下,失作文者必失天下。
用这句话评价高考作文可谓一语中的,如果输掉作文,后果不堪设想。
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好坏。
尽管广大语文教师非常清楚高考作文的分量是如此之重,但却不知道有效的作文教学如何去做。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积淀,导致教学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学生因为课业太紧,没有时间阅读,除了对教材的学习以外,很少有时间读书,因此在写作时,作文几乎是榨文,文章内容空洞,东拼西凑,不知所云。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寻找到一条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的捷径呢?笔者认为,不妨返璞归真,从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
课本中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本的内容,对诠释一个作文命题也是极有帮助的。
江苏苏教国际杯高中作文现场竞赛的题目是《说相信》,一个学生运用了《氓》作为写作的素材: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谋时笑嘻嘻,等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至于暴矣。
这样的男人能相信吗?这位参赛高中生是极其聪明的。
所以,认真研读课本,积累写作素材,不失为一种提高写作能力的简便而有效的手段。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一、知人论世,用作者经历诠释命题比如《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虞美人》作者李煜、《赤壁赋》作者苏轼、《神的一滴》作者梭罗等人的心路历程都是值得研究的。
以梭罗为例,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大部分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
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
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欣赏他,生前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
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
研究他的人生和思想后我们发现: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巨大的财富,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
汲汲于名利和物质享乐的人反而会常常感到疲倦、无聊和空虚。
劳作之余,梭罗面对瓦尔登湖美景,陶醉其中,放飞心灵。
学习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学习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课内写作素材积累1. 风雨任平生的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苏轼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和人们的心坎上。
在那三国人物曾经风流的赤壁面前,他便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
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马蹄扬起漫天的黄沙,号角吹落最后一丝夕阳。
大丈夫自当在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将报国的忠勇当作行囊。
于是,稼轩换上战袍,平添了一份英雄豪气。
然而,一腔热血,怎敌满朝苟且偷安之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志难酬的他空有一腔报国热情。
虽然,没有谁能懂他的宏图大志,他却始终挺直了腰身,为宋朝、为百姓、为天下而鞠躬尽瘁。
【应用角度】“态度”“爱国”“人生价值”“信念”等。
2.在反思中成长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它重复出现,但又不完全重复。
了解历史,了解传统,借鉴经验,就能避免重蹈覆辙,少走弯路。
苏洵在《六国论》中阐述的道理适用于国家的发展,同样亦适用于个人的成长。
在人生的发展中,我们要时刻反省与深思,回望过去,总结经验,避免不必要的失败,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快地成熟。
【应用角度】“反思”“以史为鉴”“反省与成长”等。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翻看历史,几乎所有覆灭的王朝、政权的警示牌上都写着“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等诸如此类的字眼。
历史是面镜子,前人的教训警醒着后人。
当今中国,党和政府懂得以史为鉴,清楚地认识到了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的危害性。
只有勤政廉政,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才能安定、和谐;安定、和谐,才能长久发展。
诵读《阿房宫赋》,历史的回声从阿房宫的熊熊大火中传来,告诉今人,也告诉后人,戒之慎勿忘。
【应用角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谁造就了金字塔夏多布里昂认为,建造大金字塔的国王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位宽宏大量的君主。
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标签:作文教学;素材;挖掘;角度;内涵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挖课本内容,积累材料,指导学生借用课本中的材料证明自己文章的观点,会写出上乘之作。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几个材料一个角度考虑《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以从诸多方面提炼运用该文素材。
1.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考虑,缪贤有慧眼识才的眼光,他从蔺相如劝自己别“亡赵走燕”的事件中,看到蔺相如是个人才,便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不惜公开“隐私”,挺身而出,推荐蔺相如承担出使重任。
蔺相如果然有胆有识,不辱使命。
2.从蔺相如角度考虑,他有远见卓识,眼光非凡。
当缪贤想应燕王之邀弃赵走燕时,蔺相如劝导缪贤:势力小的燕国怕势力强的赵国,结果只能是燕缚他还赵,不如不去。
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建议,才免遭杀身之祸。
3.在完璧归赵故事中探寻蔺相如无人可比的眼光。
他根据赵弱秦强的现实,提出了“宁许之而负秦屈”的主张,并毅然出使。
当他将和氏璧呈给秦王时,敏锐地觉察出秦王不会兑现诺言,便设计要回了和氏璧归赵。
4.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考虑,蔺相如是有眼光的。
面对廉颇负气寻衅,贬损自己;他深深地知道“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知道这样做与己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而使廉颇幡然醒悟,负荆请罪,将相合欢,使强秦不敢虎视赵国。
《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有参透人生意义价值的眼光。
在李陵事件的牵连中,他可以选择节气般的死亡,但他认识到这只会使他的人生“轻于鸿毛”,毫无意义,而他的历史巨著“草创未定”,他不能死。
于是,他选择了接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并且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
于是便发愤著述,呕心沥血,笔耕不辍。
终于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史记》,他的成就光照日月,他生命的价值‘重于泰山’.眼光可谓超群。
《屈原列传》一文中,屈原有远大的政治眼光。
如何在教材中挖掘作文材料
如何在教材中挖掘作文材料摘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合理利用。
学生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素材得当就能够论证主题思想,升华主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作文素材主题思想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写作的创新性和文体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是,很多考生在写作时文思枯竭,感到无从下手,于是假大空的文章铺天盖地。
仔细分析原因,我们就会发现是由于学生缺乏材料导致的。
材料从何而来?材料可以从生活中来,但是学生囿于学校的小圈子里,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获得材料的可能性比较少。
材料也可以从阅读中来,但是学生每天埋头于书本当中,浸泡在题海里,没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即便读了,涉猎的面也是少之又少。
所以,作文材料的挖掘成为写作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其实,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为中学生提供了获得素材的途径,同时也为中学生作文教学、写作训练注入了活力。
因此,语文教材受到了学生的青睐,也受到了阅卷教师的关注。
现在,语文教材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成为作文素材挖掘的新趋向。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所学的课文不计其数,简直就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材料库,其中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既有天文的,也有地理的,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课本中获取材料,并加以灵活运用,使材料为己所用。
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一种新途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解决材料匮乏的问题,为作文素材的积累又多开了一个“源”。
教材是师生天天接触的,每天都接触到文章和练习。
但是,材料丰富并不意味着会运用。
从“熟”到“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取之“有据”,用之“有理”,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
在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一、善于运用课文材料,论证主题思想大家知道,课本中有许多经典篇目,其中的名言名句、经典事件都可以作为材料直接引用或间接使用。
善于从课本中发掘写作素材
善于从课本中发掘写作素材如何解决素材贫乏的问题?要中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增加阅读量似乎有点勉为其难。
毕竟,当前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非常重的。
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是就地取材,从课文中积累作文素材。
一、课文中的原材料即可做素材中学语文教材经过了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编写修订,应该说是非常优秀的,教材所选择的课文也都是经典。
有很多课文中的事例或名言可以直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首先是课文中的事例可以成为直接的素材。
《呐喊自序》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可以作为理想类或选择类作文的素材,《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谏太宗十思疏》中邹忌、触龙和魏征的做法都可以作为劝谏的艺术或者方法与目的的作文素材,而齐王和赵太后则可以作为虚心听取别人建议的作文素材。
《六国论》和《过秦论》中提到了六国和秦朝的灭亡,六国灭亡的教训可以作为助人与自助的素材,秦朝的灭亡可以作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反面素材。
《五人墓碑记》中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事例可以作为正义与邪恶或者民众的力量方面的素材。
类似的素材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其次是课文中涉及到的典故可以直接作为素材。
酌贪泉《滕王阁序》)可以作为把握自己内因与外因方面的素材。
屈子投江(《屈原列传》)可以作为选择价值观方面的素材。
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可以作为付出与收获价值命运等方面的素材。
负荆请罪(镰颇蔺相如列传》)可以作为勇气和谐等方面的素材。
涸辙之鲋(《滕王阁序》)可以作为诺言时机等方面的素材。
望洋兴叹(《秋水》)可以作为伟大与渺小正确认识自己等方面的素材。
再次是名言可以直接作为素材。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可以作为反思自我类作文的素材。
《师说》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可以作为别人的力量方面的素材,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则可以作为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素材。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以作为做人情操方面的素材。
《劝学》中的名言警句最多,学不可以已可以作为学无止境方面的素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作为学与教方面的素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作为善于利用方面的素材,锲而不舍可以作为追求或者方法方面的素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可以作为专心与不专方面的素材。
从课文中挖掘习作素材资源
2018 . 776很多高中生素材搜集、运用意识较差,找不到适合度更高的素材资源,导致习作表情达意不畅,可读性较低。
其实,习作素材资源极为丰富,语文教材便包含大量的素材资源,如果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能够有意识挖掘和积累这些资源,自然能为写作带来更多选择。
一、挖掘名言警句素材资源高中语文课文大多属于经典篇目,其权威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重要内容都可以作为素材呈现到习作之中。
特别是那些名言警句,应该是公认的真理,其普适性更强,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这些名言警句,自然会丰富习作素材资源。
教师要对名言警句展开重点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对名言警句产生深刻印象,以便为写作提供有效资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现代诗和古诗文包含大量名言警句,教师可以发动学生集中搜集。
如《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这些名言警句进行深入解析,对其素材价值展开对比,学生素材意从课文中挖掘习作素材资源戴子艳引人。
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内容,搞清楚编者的命题用意,进而整理自己的思路,创作出内容完整的作文。
三、运用上位概念,讲究逻辑有的学生虽然能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但是思维却只是停留在表面,只围绕表层内容来写,很少突破到文本的深层次加以论述,这样使得文章变得比较肤浅。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找到关键词的上位概念,然后加以论述,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拔高,这样便能让作文变得升华。
如一则材料作文谈及了人们直接观察自然社会和网络观察的不同之处,直接观察天地受到目力所限,打开电视却能让人突破时空的界限。
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资料分享_学会从教材中挖掘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中学作文教学中,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视素材,都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并不断积累、充实。
在考试前一般都要求学生对素材加以分类、整理。
所以说,每个中学生应该在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但是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发现作文最大的几种缺陷中,学生素材运用方面出的问题最多:材料单薄、运用不当、使用不准、滥用乱用、记忆不清、张冠李戴、老调重弹、生拉硬拽现象比比皆是。
直接导致作文内容不丰富、缺乏新意或材料不扣观点等问题。
所以,后期作文复习,除了要搞好审题立意、文体规范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学生不但要积累素材,更要教给学生合理运用素材,准确引用素材,紧扣观点分析素材,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我们很多老师和学生过于热衷社会新闻、名人逸事、时文选粹、明星动态、流行歌曲之类的素材。
这些并无不当,但是千人一例,未必产生一例千用的效果,大凡高考前半年内的社会热点是学生素材运用的热点,别人已经用玫瑰花赞美女人,你不妨用桂花、梅花、海棠、迎春花,或者用玫瑰花或赞美其他人或批评讽刺某种人,总之老材料要写出新意思,新材料要把握准本质含义。
其实,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是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
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高考优秀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此列举一组成功运用教材,灵活、深入选用教材内容作为素材的例子,试做引导。
教材:《荷塘月色》心灵一荷塘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
在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
如何从课本中挖掘写作素材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好坏。
但令人忧虑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尽管广大教师知道作文教学非常重要,心里很着急,但除了逼学生多写以外缺少高招。
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对人文素养的积淀这一根本问题,而把教学重心放在阅读教学上,以追求更好的考试成绩。
而学生因为课业太紧,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除了对课本的学习以外,还少有时间读书,因此在作文时,文思枯涩,无话可写。
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一提作文就烦,没有丝毫的写作欲望。
好不容易拼拼凑凑才写成一篇文章,却写得不够具体,也不真实。
那么,有没有一条搞好作文写作的捷径呢。
我认为,我们不妨返璞归真,从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具备丰富的写作材料,作文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回归课本,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信手拈来运用于作文当中,不失为一种简便而迅捷的手段。
1、开发利用课本,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这些名人或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或正道直行,保持高洁人格;或胸怀大志,执著追求理想;或历尽坎坷,饱尝人世辛酸……与作者有关的各种事例,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不仅如此,课文中还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逆来顺受、隐忍不发、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林冲;因循守旧、胆怯懦弱、甘当走狗的别里科夫;忠君爱国、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十载的苏武……这些人物的种种事迹,也是写作的好材。
挖掘教材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美”“爱”“宽容”“正义”“坚强”“苦难”等主题对教材人物归类概括。
如“爱”又可分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热爱家乡的游子之情,关注人类苦难的博爱精神,亲人间的浓浓亲情,对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等,他们在课文中都可找到对应篇章。
如: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李密的《陈情表》,沈从文的《边城》等。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
如何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摘要: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包罗万象,语言文白兼有,风格异彩纷呈,这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
关键词:写作素材;积累;语文教材引言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
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
其实,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包罗万象,语言文白兼有,风格异彩纷呈,这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相信学生的写作必会取得大的进步。
一、在教材中选准“读写”结合点语文教材是写作的后花园,教材所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诸如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等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素材的典范。
选准教材中任一个“读写”结合点,都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常会起到一石多鸟之功效。
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选准“读写”结合点,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指导,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作指导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并在读通、读透、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迁移训练。
二、从文本借鉴和模仿出发,安排观察活动学生学习留心观察,其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写,不断提高习作能力,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留心观察,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
例如提前安排好观察活动,明确可观察的对象,布置的观察任务要清晰,让学生清楚知道观察的要求。
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
立足课本充分挖掘作文素材
52学子 2017.07XUEZI语文教学摘要:写作离不开素材积累。
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
只要善于挖掘、灵活运用好文中的素材,比如可以从作者生平、课本语言、文章主题思想等角度去挖掘,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无例可用、无话可说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关键词:课本教材;作文素材;写作提起写作,大多数学生都会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似乎每次作文都不知写什么,因为头脑中没有什么素材。
殊不知,我们的语文课本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
长期以来,我们大部分师生过于关注外面的精彩,却忽视了身边的美丽;专心挖掘外面的金子,却忽视了身边的宝藏。
其实想想,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涉及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不尽的作文素材,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
那么,我们该如何深挖课文素材,写出评卷老师青睐的优秀作文来呢?一、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素材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家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往往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我们可以从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们要知道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学习《赤壁赋》,要知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磨难,造就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学习《报任安书》,要体会司马迁经受腐刑不得言说的苦楚,感受他“穷且益坚”的韧劲。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从教材中深挖素材完成高考作文论文
摘要高考作文最大的缺陷就是学生素材使用方面出的问题,如:材料单薄、使用不当、使用不准、滥用乱用、记忆不清、张冠李戴、老调重弹、生拉硬拽现象比比皆是。
直接导致作文内容不丰富、缺乏新意或材料不扣观点等问题。
要使学生作文的高考时在有话可说,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之外,做到善用课本,巧妙转述,一材多用,不失为二轮复习作文训练的一种好方法。
关键词善用课本深挖素材一材多用作文在高考中的分值决定了师生对作文的重视水准。
对于热爱文学、阅读范围广、勤于动笔的学生来说,写作不是件困难的事,可对于无法保证每天阅读时间,忽视积累的学生来说,写作难如登天。
自然,这些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缺少“源头活水”。
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水平的基础,是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教材。
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其实,课本中的文章基本都出自古今中外名家的手笔,极富思想与艺术价值,这个篇篇课文,构成了一幅幅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画卷。
这画卷中,有着一个个“丰满、立体”的人物,每一个人物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成功、辉煌或是失败的原因等都能给人以思考或启示,每一个人物的性格、见识、人生坚守、自信、胸怀、人品等等也让往往使我们陷入思索,所以,我们只要转换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挖掘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挖掘出人物的“新面目”,使这些挖出来的“宝贝”开启学生的智慧,实现一材多用,成为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新颖独特的素材。
一、找准抓手,深挖内涵抓手就是切入点,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不拘泥于一孔之见、一隅所感,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深挖教材文本的内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可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名号角度深挖内涵。
高中语文课本中作文素材的挖掘与运用策略
高中语文课本中作文素材的挖掘与运用策略前言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中考、高考,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表达能力。
而其中,写作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许多同学常常遇到一个问题:作文的素材不足,思路难以拓展。
这时,就需要我们利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文素材,通过挖掘和运用,从中获取素材、拓展思路。
一、挖掘作文素材的方法1. 通读课本,仔细寻找作为语文课本,其中涉及到的作文素材肯定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那么,我们需要的就是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仔细寻找。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课本知识的分布,定位到特定部分,比如:“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修辞与写作”等章节,再按照段落分布分别进行查找。
2. 善于总结归纳当我们找到一篇优秀的作品时,需要将其中有用的素材进行总结归纳。
这里提供两种方式:一是按照“人、事、物”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将作品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事物进行分类。
二是按照“思想、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将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行分类。
3. 多角度深度分析当我们找到一篇潜在的作文素材时,需要对其进行多角度深度分析。
例如,对于一篇《致橡树》这样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从意象、意境、意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拉近自己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有效素材。
二、运用作文素材的技巧1. 贴近命题要求在命题做作文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作品贴近命题需求,将课本中的作文素材进行升华和运用。
例如,对于一个“改变”题材的作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本中的《匆匆》等作品,把“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个人的变化等角度作为素材,拓展文章的思路;对于一个“奋斗”题材的作文,则可运用《人生的十四行》、《黄河颂》等作品中对于奋斗精神的探讨,进行选取和运用。
2. 利用作品体系在写作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课本教学体系的特点,将课本中的作品按照体裁、流派等因素进行分类和运用。
例如,在写日记类作文时,可以依据语文课本中的“学生日记”,向相关学生的日记作品借鉴思路、素材;在写议论文时,则可以利用《红楼梦》中的对于家庭、社会等问题的议论,进行拓展和应用。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发掘作文素材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发掘作文素材(高一上册)在教学过程中,议论文写作素材缺乏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他们总是抱怨没有什么素材可用,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发现作文最大的几种缺陷中,学生素材运用方面出的问题最多:材料单薄、运用不当、使用不准、滥用乱用、记忆不清、张冠李戴、老调重弹、生拉硬拽现象比比皆是。
直接导致作文内容不丰富、缺乏新意或材料不扣观点等问题。
所以,后期作文复习,除了要搞好审题立意、文体规范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学生不但要积累素材,更要教给学生合理运用素材,准确引用素材,紧扣观点分析素材,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我们很多老师和学生过于热衷社会新闻、名人逸事、时文选粹、明星动态、流行歌曲之类的素材。
这些并无不当,但是千人一例,未必产生一例千用的效果。
其实我们往往总是忽略身边最为简单的资源——高中语文教材。
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高中语文教材正是为我们提供写作素材的“无尽宝藏”,而我们却无意间已经忽略了身边随手可得的资源。
其实,多数阅卷老师也喜欢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是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
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高考优秀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再者,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
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六册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为方便上海地区教师备课和指导学生写作时,苦于素材缺乏计,今于此费时将近半月余,穷心竭力撷取上海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所涉及的素材与可挖掘的立意,以供广大师生教学或学习之用。
从教材这座宝库中挖掘作文素材
课后作业
请复习课文并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素材:
伫中区以广猎,颐情志于教材
授课教师:贺慎
教学目标
学会从课文中甄选素材,并合理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合理的运用课文中的素材
• 现在的高考作文存在的严重问题是:生搬 硬套成风,素材严重老旧,宿构、套写泛 滥,翻来覆去就是季羡林、霍金、苏东坡, 而考生甚至都不愿意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 这些素材,这类作文是不可能得到高分的。 •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
一:强烈的画面感,
期中考试作文片段二 废话
空话
李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怀才不遇, 屡遭挫折,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一蹶不 振,他相信自己的才华总有一天会有用武之地。 所以他从不看轻自己,他自信自强,最终他取 得了成功。 套话
存在的问题:对素材不熟悉,废话空话 套话多,泛泛而谈,实质性内容少,淡 而无味。
教材是座大宝库
责任与胸怀 母爱与感恩 自省与拷问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小狗包弟;巴金
性格与命运 梦想与勇气
鸿门宴;项羽、刘邦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真题回放:
参与《开门大吉》节目的选手面对八扇大门,每按 响一个门铃,就会听到一段音乐,答对歌曲名字, 即可获得该扇门对应的梦想基金。一旦答错,所有 奖金被清零;每个选手答题过程中有一次求助亲友 团的机会。节目播出后,观众对选手的做法有这样 一些评价: 甲说,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就不再继续比赛的选手 太不自信,尤其那些求助后就停下脚步的人,依赖 感太强;
当苏轼年少之时游览褒禅山之时,他 自己的物品足以完成他剩下的旅程, 却随同大众一起折路而返,却成为终 生遗憾;„„
贺老师点评:苏轼年少时去了褒 禅山?年老时写《赤壁赋》的那 就是王安石了!我也是醉了!
高考作文素材搜集要学会对教材的深度挖掘_3000字
高考作文素材搜集要学会对教材的深度挖掘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阅读获得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写作提炼思想,思想升华品味。
教材是一座富矿,是鲜活的例子,是可供二度创作的不竭源泉。
对课文进行提炼,既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也是较好的素材积累方法,可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难题。
往年高考,许多考生以教材为“源头活水”,或移花接木,或故事新编,或套用形式,写出了《〈孔雀东南飞〉新传》、《阿Q新传》、《朱贵开店》等满分作文。
由此,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挖掘教材富矿,也可让我们扬帆远航!1.评价主人公的品行元代白朴说,“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
进入史册的人物没有哪位是一帆风顺的。
知难而进,方显男儿本色。
擎天一柱映日月有人说,你这样的大人才,要几千年才能出现一个。
姑且不谈你独步当世的文才,只论你一生被贬七次而未倒下的铮铮铁骨便可流芳百世。
谈到人才,我们会想到挽狂澜于既倒、救国于将倾的烛之武,会思念高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会敬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曹刿,会羡慕中途辍学志攀科学高峰的比尔??盖茨,会感谢白手起家心系故土的李嘉诚……统率三军、保家卫国的将军是人才,面对昏黄油灯、点燃一村希望的教师是人才。
人才易遭妒忌,所以,杨修死不瞑目,岳飞遭冤无力回天,韩信被辱强忍泪水……但是,这毕竟是特例,我们也感受到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震撼!人才的成长、成熟、成名、成功,离不开伯乐的发现,离不开领导的提携,离不开和谐的环境,离不开自我的奋起,离不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坡公,你有旷世之才,却命运多舛,你,无比羡慕周瑜幸逢明主,大展才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纵然如此,但你没有唉声叹气,每次被贬,你都以另一种别样的方式站起,你如擎天一柱,映照日月,鼓励后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提炼思路点拨:以苏轼的遭遇为发散点,联系古今中外事例,评价知难而进精神的价值。
浅谈从语文教材中挖掘与运用写作素材
“ 书读百遍 ,其义 自见” 。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 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含义 ,让学生学会领悟和品味语言材料的精妙。同时加大学生对语言材
浅 谈 从 语 文 教 材 中 挖 掘 与 运 J E l l 写 作 素 材
祖 国文字 的美妙 , 感受祖国千年文化的辉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课
外 阅读既 可 以 拓宽 学生 视 野 ,增长 见 识 ,又 可 以提 高学 生 的阅 读 能力 。教 师 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 的积极 性 ,以提高阅读实效 ,达到预期 目的。 总之 ,只要感悟到阅读其实是心灵的体验 ,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开辟出新 天 地 ,在 汉语 教 学这 片 神奇 的 园地 中 也会 结 出丰 硕 的果 实 。作 为教 师 ,只 要 用心探索教学新路,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我们的学 生一定可以从阅读中认识学习汉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体验学习汉语的乐趣 , 树立学好汉语 的自信心,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指 导学 生 勤于 感悟 、主 动积 累
料 的积 累力 度 ,对文 思俱 佳 的段篇 ,鼓励 学生 多读 、多 背 、多 品味 、多积 累 。 五 、引 导学 生独 立思维 、读 写整 合 在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中,结合训练组读写重点和针对阅读内容,我们 还 指 导学 生 有 侧 重地 写 好 小 练笔 。我 们 主 张要 珍 视 学生 独 特 的 感受 和 体 验 ,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通过读书笔记展评等轻松多样的形式吸引和激励学生广 泛地去交流 、去创新 、去超越。例如学习 《 荔枝》一课时,我们运用了 “ 细 凄——赏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准确具体地把握母子亲情 、领悟作者刻画人 物的手法:首先让学生通过细读 ,找出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句段,并在旁边的 空 白处 加上 眉 批 ,主 要谈 谈这 样 写 的妙 处 ;然后 组 织学 生进 行 广 泛 的讨论 和 交流,共 同品评这些细节描写的精妙 ,品味作小学汉语教学论文者朴实的语 言中所包蕴 的真情 。这就为本训练组 的习作—— “ 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 的品质 ,通过人物的外貌 、动作 、语言、神态等来表现人物 的特点”积淀了 方法 。学 生在 写这类 题 材文 章时 就不再 犯愁 了 。 六、指 导 学生课 外 阅读 。拓宽 学生 视野 汉 语 无 处不 在 ,无 时不 有 ,为 了学生 的情 感 ,增 加 生 活 的体 验 与积 累 , 提高汉语教学 的效果,教师要多带学生走 出课堂,或向学 生推荐课 外读物 , 使 阅读教学向课外 、课后延伸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汉语 ,在文学作品中感受
高考作文素材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
高考作文素材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中学教学中,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视素材,都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并不断积累、充实。
在考试前一般都要求学生对素材加以分类、整理。
所以说,每个中学生应该在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但是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发现作文最大的几种缺陷中,学生素材运用方面出的问题最多:材料单薄、运用不当、使用不准、滥用乱用、记忆不清、张冠李戴、老调重弹、生拉硬拽现象比比皆是。
直接导致作文内容不丰富、缺乏新意或材料不扣观点等问题。
所以,后期作文复习,除了要搞好审题立意、文体规范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学生不但要积累素材,更要教给学生合理运用素材,准确引用素材,紧扣观点分析素材,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我们很多老师和学生过于热衷社会新闻、名人逸事、时文选粹、明星动态、流行歌曲之类的素材。
这些并无不当,但是千人一例,未必产生一例千用的效果,大凡高考前半年内的社会热点是学生素材运用的热点,别人已经用玫瑰花赞美女人,你不妨用桂花、梅花、海棠、迎春花,或者用玫瑰花或赞美其他人或批评讽刺某种人,总之老材料要写出新意思,新材料要把握准本质含义。
其实,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是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
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高考优秀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此列举一组成功运用教材,灵活、深入选用教材内容作为素材的例子,试做引导。
教材:《荷塘月色》心灵一荷塘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素材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中学作文教学中,每个老师都非常重视素材,都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并不断积累、充实。
在考试前一般都要求学生对素材加以分类、整理。
所以说,每个中学生应该在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但是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发现作文最大的几种缺陷中,学生素材运用方面出的问题最多:材料单薄、运用不当、使用不准、滥用乱用、记忆不清、张冠李戴、老调重弹、生拉硬拽现象比比皆是。
直接导致作文内容不丰富、缺乏新意或材料不扣观点等问题。
所以,后期作文复习,除了要搞好审题立意、文体规范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学生不但要积累素材,更要教给学生合理运用素材,准确引用素材,紧扣观点分析素材,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我们很多老师和学生过于热衷社会新闻、名人逸事、时文选粹、明星动态、流行歌曲之类的素材。
这些并无不当,但是千人一例,未必产生一例千用的效果,大凡高考前半年内的社会热点是学生素材运用的热点,别人已经用玫瑰花赞美女人,你不妨用桂花、梅花、海棠、迎春花,或者用玫瑰花或赞美其他人或批评讽刺某种人,总之老材料要写出新意思,新材料要把握准本质含义。
其实,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是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
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高考优秀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此列举一组成功运用教材,灵活、深入选用教材内容作为素材的例子,试做引导。
教材:《荷塘月色》心灵一荷塘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
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的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
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春梅绽雪,秋菊批霜。
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
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
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
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
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
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
教材:《故都的秋》借得清秋一缕魂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顿时就感觉凉爽了许多。
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取了个名字,叫秋魂。
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
秋风过后,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
这些朴素而轻微的生命,那么美丽,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眼间,杳无踪迹。
如黛玉言: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啊,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还有谁去关注,去珍惜,去呵护这些深沉而凄美的生命?如此看来,这秋,在呼唤着人的良知。
秋雨,没有春雨的细腻,没有夏雨的激昂,没有冬雨的哀伤。
它虽是沉默,但不屈服;虽是静默,但不彷徨;虽是婉约,但不懦弱。
在秋雨中漫步,可以睱观,可以细想。
这秋,给人实实在在的悠远。
秋的原野,那么辽远,那么空旷。
脚下皲裂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紧挨着,组成了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来去去的路,承载着他们宽大而厚实的脚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早上起来,路边的野草,披满霜露。
雾就在睫毛,就在发梢,真实而朦胧,轻盈而缥缈。
路的两边,白菜叶儿正绿,萝卜皮儿正红,探出头来的姜芽儿正黄,如毯似毡的麦苗儿正青,树的叶儿也不枯黄,风中,像在舞蹈,又像在歌唱。
一阵咕咕的叫声,惊起的野鸡飞到河的对岸了,飞到更远地前面树上去了,而后什么声息也没有。
这满目的秋色,透着幽微的清香,沁人心脾,神清气爽。
面对这秋,我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我想,即使在严冬腊月也不会觉得冷,因为,我已向秋借得了它的魂魄。
教材:《我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梦想,希望穿上绿军装,像《国殇》中的将士一样奔赴沙场。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世界上没有寒冷饥饿和忧伤。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让每个人的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
我想穿上绿军装,像花木兰那样驰骋在沙场。
我想把属于我们祖国的一切都拿回来,拿回那流失在外的敦煌,拿回那无数不平等条约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两黄金白银,每一粒珠宝,每一尊雕塑,每一片秦砖,每一叶汉瓦,每一卷字画……我要穿上绿军装,驻守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
当洪水冲向百姓的村庄,我会纵身跃入激流中和千百万战友一起阻挡;当暴风雪席卷整个南方,我会和千百万战友一起手持铁锹,破冰除雪,奋战在每一处农舍每一条街道每一条铁路……我能穿上绿军装,因为我刻苦学习努力锻炼,更重要是我有一颗对祖国忠诚的心房。
课堂上,我认真听讲;实验室里,我仔细观察;运动场上,我步伐矫健;行进路上,我歌声嘹亮……我有一个梦想,穿上绿军装。
为了我们的祖国长治久安,为了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
教材:《孔雀东南飞》孔雀,飞来兮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人间无法逾越门当户对的阻隔,只好化作蝴蝶双双飞舞朝夕相伴。
看着那双双起舞流连花间的蝴蝶,兰芝,你是否会再为那化蝶的凄美爱情而伤悲?许仙和白素贞在青春时光难以穿越人妖之间的障碍,只好等雷锋塔倒掉之后终成眷属,看着那用忠贞捍卫爱情的一对有情人。
兰芝,你是否为他们高兴?兰芝,你知道吗?当你拭去腮边的清泪,举身清池,所有的如锁链般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轰然断裂。
你像一只美丽的孔雀,自由自在地遨游于自己美丽的天堂。
于是,人世间所有的人们面对忠贞的爱情,默默地祈愿:孔雀,飞来兮!教材:《归园田居》悠然人生凝望袅袅炊烟,静对悠悠南山。
有方宅十亩,草屋九间,悠哉游哉,何等安闲。
你的人生如诗般动人心弦。
日出之后,便扛起锄头,奔向南山。
且让鸟鸣作为自己最灵秀的钟声,且让浮云作为自己最清悠的雨伞,切让流水作为自己最动听的旋律,且让清风作为自己最忠诚的伙伴。
夜幕降临时,便索性高歌一曲,踏着清露,伴着月光,奔向家园。
原来生活是如此这般的清闲。
你的人生如美酒般甘醇香甜。
你爱喝酒,一喝就必定喝醉。
或在浓霜月影之下,或在草盛豆稀之间,醉了就在梦中饮,醒了就与月攀谈。
当日光再次刺痛了你的双眼,这才不见了醉意,但那股淳美的清香却始终不散。
你的人生又如茶一般淡淡。
那淡淡的日光,那淡淡的细雨,那淡淡的松菊,总能让人从中看的出你的影子。
早晨起来,一杯清茶,一碗稀饭,便足以在院中度过一整天。
没有人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更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的真正内涵。
你并不是真的就如此不问世事。
你还清楚地记的在彭泽的岁月,或许你不愿提起,虽是为了养家,但你却是百姓心中的好官,是你给他们带来了安居乐业的激情,是你成就了那一方水土的百业俱兴。
可是你以一句“吾岂能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便愤然离去。
这是你本性的豁达,就是你做人的骨气。
你虽不再做官,但从不感到惋惜,因为你做了真正的自己。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是的,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我们还要用十足的信心去迎接明天,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那个不适合自己做官的时代里,只有归隐才是人生的最佳选择,才是你最理想的归宿。
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在南山,你一个种豆人面色坦然,静对南山;只顾锄草,忘了时间;高兴就唱,倦了就睡;远离世俗,出泥不染。
这就是你呀——陶潜。
教材:(读本)《荆轲刺秦王》选择壮烈壮烈是一碗酒,酒在一百零八条浩瀚的身躯上;壮烈是一汪泪,留在孟姜女踏着的万里长城上;壮烈是一束花,躺在以为劣势的坟前。
渴望壮烈,就选择壮烈。
壮烈的人生更值得品味,壮烈的生命是哲学!渴望壮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壮烈不因生命的长短而消逝,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改变。
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水都有权拥有。
当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悲凉而凄美的离歌声是何等的壮烈;当屈原纵身投向汨罗江,滚滚波涛浮起他的衣袂,这是何等的壮烈!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音“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何等的壮烈!生命之花无论花期长短,只要开得灿烂开的辉煌,花期的长短又何必太在意!其实,壮烈也并一定要惊天动地,有时他就是一种平凡。
秋风起,秋叶落,为了明年即将萌发的草芽,落叶不也是一种壮烈的选择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和蜡不也是一种壮烈吗?当我折断一枝花茎,很快便会有液体从断伤处流出,这一定是根在流泪吧,当花枝慢慢干枯,我将它连根拔起,哦,根,你已不再丑陋,因为花的美丽便是你灵魂的甘露,你也选择壮烈,是因为你渴望一种自由吧,所以我会赞叹你的壮烈。
壮烈离我们并不遥远,有时候就发生在你我周围,甚至是细微的自然中。
在蜘蛛妈妈产下卵儿之后,她的生命就所剩无几了,慢慢地,小蜘蛛会渐渐长大,接着要破一层薄薄的保护膜,蜘蛛妈妈一动不动地呆在儿女旁边,等待着死亡前的那场磨练。
第一只小蜘蛛在妈妈身上咬下了第一口,蛛液流出来,循着腥味,一个一个的小蜘蛛都来吮吸母亲的“乳汁”,蜘蛛妈妈一动不动,人成百上千的小蜘蛛在自己的圣体上一口又一口的咬下去,又吸干汁液,三天后小蜘蛛们已经能自己出去寻找食物了,可旁边剩下的却只有妈妈身上的几根毛发!当这一切在我们的眼前播放过,你的心是不是已经被震撼了,抑或是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悲壮!人生一世,譬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铿锵的蛩音和深深的足迹,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让人扼腕击节,让我们选择壮烈吧,因为壮烈也是一种生命哲学!生命因勇气而精彩当我们遭遇人生的困境,我们应该像鹰一样直冲云霄,当我们深陷事业的低谷,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冲出去。
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生命因勇气而精彩。
国家危难,荆轲毅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前往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