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马哲,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原则。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来探讨马哲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辩证逻辑是认识和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三、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

实践论还强调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造世界的关键。

四、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及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揭示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地分析,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另一重要原理,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和丰富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们正确认
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基础。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唯物论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辩证唯物论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表现为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和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表现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表现为: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整个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辩证唯物论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规律)、客观的(表现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和改变;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要遭受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合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合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4、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规律和认识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统一体,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基础之上。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导致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唯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和丰富理论,才能达到真理。

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理想社会,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发展和全面实现个人潜能。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论,以哲学为基础,经济学和科学、政治等多方面结合,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也是一种根据自己的理论建立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客观存在是辩证的、运动的、发展的、矛盾的统一体,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基础,并且认为精神、意识、观念等都来源于物质世界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包括物质本质、物质运动发展规律、矛盾和斗争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内容是不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进行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从而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整个社会关系、政治和法律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社会根本变革的过程,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上,还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如阶级斗争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论、关于科学和技术的看法、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看法等。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这些思想。

阶级斗争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重要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它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是矛盾的,由此而产生阶级斗争。

当阶级斗争不断激化时,社会也将迎来一场根本性的革命,从而进入下一个社会阶段。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种重要思想,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生产关系形态,包括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

在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生产力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建立在辩证的基础上,强调事物和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存在,而且物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立统一和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于内在矛盾的存在和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又反过来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还包括了实践论和革命论。

实践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的,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认识的基础。

革命论则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认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和革命论,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物质观1.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方法论】: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辩证统一的,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因此,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5.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哲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1. 辩证唯物论中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认识论主要包括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及认识和时间的关系,科学理论与时间的关系;3.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果关系),发展的观点(质变与量变、前景性与曲折性),矛盾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1)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3、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②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1)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根源于物质、来源于物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2)物质是属性存在的基础,属性依赖于物质。

物质的运动、时空等属性都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

意识作为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更依赖于物质,根源于物质。

(3)世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

另一方面千差万别的事物,在实质上又是统一的,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的重要思想武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世界的质统一性原理的生动体现。

(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意识也依赖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事物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既要参加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内容: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10、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秉持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基本原理。

本文将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

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之一是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精神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唯物论主张人类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坚信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马克思主义深入剖析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驱动作用,坚定了唯物史观的立场。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全面性和相互联系,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深入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变革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四、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在认识和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验证和纠正认识。

实践观点承认人类能够通过改变现实来改变自己,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五、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追求,通过彻底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权等理念相契合,成为世界上广泛影响力的政治理论。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涵盖了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观点和人的解放。

这些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无始无终的运动和变化的整体。

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因果联系的过程,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础。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包括技术、劳动力等)的发展和进步,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与现存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冲突与矛盾。

5. 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个无阶级社会,人们按需分配资源,劳动不再受剥削,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分析】本部分的考点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年真题来看分值一般在2-4分,常见考察形式是重要考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分析有关问题,故复习时务必在记忆的的基础上学会理解运用。

【考点精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三方面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关系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大规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焦点。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

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臵”;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