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课时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应用
教后反思:
教学时间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教法学法及教具:阅读法读图分析法
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2)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生长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①在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②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
③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探索新知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应用
(1)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掌握。
2.2地球表面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哪些地理现象?
1. 板块内部较稳定,边界地带不太平,火山 地震常发生。
2. 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
活动
1、课本P37----38页活动题1、2
温故知新
练习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能 C.风能 D.水能
2、在板块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 B.岛弧 C.海岸山脉 D.海岭
地壳运动、岩浆 形成高山和盆地 活动、地震等 使地表高低起伏
风化、侵蚀、搬 把高山削低、盆
运、沉积、固结 地填平,使地表
成岩
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海岭
海沟
火山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熟记六大板块的名称、范围、区别六大板块的边界类型
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 脉、安第斯山脉、阿拉伯半岛等所在的板块。
2、分类
地质 能量来源 作用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地质作用
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分类
地质 能量来源 作用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2、褶皱
分类 背斜
向斜
形态特征 地形特征
实际应用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I2.2.1高一地理《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课件)
亚欧板块
E
非洲
D
板块
印度洋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非洲 板块
E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美
洲
非洲 板块
太平洋板块 板
印度洋
块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美
洲
非洲 板块
太平洋板块 板
印度洋
块
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内部较稳定,但边界相对活跃。
3、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碰撞或张裂, 形成地球宏观地形。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 (消亡边界)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高大的高山和高原
褶皱山系
褶皱山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高大的高山和高原
2、板块内部较稳定,但边界相对活跃。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 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 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海沟 海岸山脉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高中地理 2.2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课件 湘教版必修
5
6
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9 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 相对上升的岩块
10 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 相对下降的岩块
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对人
地形 成因
典例 类的 影响
山岭 岩3岩层层顶隆部起受而张成力,岩石
山谷 破4碎被侵蚀而成
山谷 7岩岩层层向底下部弯受曲挤而压成,岩性坚
山岭
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 8
11 块状山地
阿尔卑斯山
大
红海
东
①
西
非
②
大
裂
洋
谷
①台湾山脉 ②马里亚纳海沟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Ø修建地下隧道: 选择在背斜部位;
Ø水库、工程建筑: 避免建在断层带上,选择向斜处
练习:
1.读下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图中序号表示的六大板块 的名称分别是:
①_亚_欧__板_块__,②非__洲__板_块__, ③_美_洲__板__块_,④_南_极__洲__板_块__,⑤ 太_平__洋_板__块__,⑥_印__度_洋__板__块_;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D 。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山岭 ,形成原因是
。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从而成为山岭
(3)泰山的成因与图中 处。
A
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中
E
(4)图中五个部位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C ,良好的储油构
造是
。
3。想一想: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以下地形的成因
合作探究展示一:
请同学们完成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网络图吧。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作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用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高一年级 地理 必修Ⅰ学案 编号: 编制:张进勇 包科领导签字:
编制时间:2010年10月22日 使用时间:(学生填写) 年 月 日
1
【课 题】地球表面形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且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 识记:⑴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⑵地质构造的类型、结构特征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 能力:提高合作、读图、表达、空间思维、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
1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2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3 学会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学习,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利用改造自然需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美、鉴赏美能力。
【学习重点】1. 板块构造学说。
2. 地质构造。
【学习难点】板块构造学说。
【使用说明】1. 通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模块,课前掌握★部分内容,课后掌握所有基础知识。
2. 思考“学习过程”部分中的问题,提前将自己的难点筛选出来。
3. 课前通过阅读课文和材料自学《地震和火山》。
【学习过程】
装订
线
装
订
线
装订线
装订线
【课后反思】
2。
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
《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
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二、说学情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音象、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 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板块运动主要有两种基本关系:相互挤压碰 撞、彼此分离;
一般来讲,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练一练
用板块构造运动的相关理论,解释下列地形的成因
亚欧板块与非洲 板块相互张裂
形式: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影响:使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长江三峡(V形谷) 九寨沟瀑布
孤峰林立的桂林山水
形成地质过程:
沉积作用
地壳上升运动
水的溶蚀作用
丹霞地貌
形成地质过程:
沉积作用
地壳上升运动
水的侵蚀作用
风蚀柱
风力侵蚀地貌
风风蚀蚀城城堡堡
海沟 海岸山脉
岛弧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 互碰撞
高大山脉 高原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大陆板块张裂
裂谷 海洋
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大陆板块张裂
裂谷 海洋
大洋板块张裂
海岭(大洋中脊)
大 西 洋 中 脊
板块边界类型及板块运动结果
红海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 洋板块相互碰撞
南 岛
南极洲板块与美 洲板块相互碰撞
秘
安
鲁
第
-
斯
智
山
利
脉
海
沟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1)风化作用
• 定义: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 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了解地质构造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板图讲解和学生生活实际共同讨论探究完成对内容的分析,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中重难点比较抽象,教学上有一定难度,要学好这一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和较丰富的野外活动经历。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图片提问:地表形态有何特点?(千姿百态)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首先看一下关于喜马拉雅山的资料,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变化的)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让学生阅读材料并合作填表过渡:结合表得出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主力,那么它是怎样塑造的呢?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2.展示投影:学生共同活动、探讨得出结论。
活动1: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并讨论P37页“活动”问题1。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呢? (2)这两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活动2: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并讨论P37页“活动”问题2。
思考:你认为在今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3:说说下列地形是怎么形成的?(阿尔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太平洋西部岛屿,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马里亚纳海沟)3.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
Relative movement of Eurasian plate and Indian Ocean plate
•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脉
Himalaya mountains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作用主体
风、流水、 冰川、生物等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
趋于平缓
0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Plate movement and macrotopography
(1)在图 2-34 中,用虚线绘出背斜部位缺失的岩层。 (2)议一议,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2. 读图 2-32,完成相关任务。 (1)断层面是指岩体断裂错开的面,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在图中找到断层面、断 层线,并将它们标注出来。 (2)想一想,岩体发生破裂就会形成断层吗? (3)议一议,沿断层线常发育成什么地形?
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某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 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小题。
(1)长白山天池的形成源于( A)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2.2 地球表面形态1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地震裂缝
拓展
野外观察与判断: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1. 褶皱构造分层的原因?
2. 岩层弯曲的原因? 3. 背斜、向斜各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4. 褶皱构造各部位的演变。
断 层 ↓
成 因
吐鲁番盆地 华山西峰
思考:吐鲁番盆地和华山西峰分别属于断层中的哪部分
(上升盘、下降盘)?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
日本富士山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成 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地 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思考: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各属于什么板块?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2.2地球表面形态(一课时上课用)PPT课件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 喜马拉亚山脉
阿拉伯半岛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消 亡 边 界 生长边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六大板块示意图
陆
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内部张裂,形成 狭长的裂谷。
板块运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 陆陆 块 相碰
形成巨大的 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碰 撞 陆海
相碰
大陆板块形成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
南美安第 斯山脉, 太平洋西 部岛屿
消亡边界
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
板块张裂 海洋、断层、 大西洋和红 生长边界
海岭
海
活动1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 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红海在慢慢变大,因为红海位于生长边界处, 红海在慢慢变大,最终会变成一个大洋。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6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复习巩固
1.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B
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4~5题。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共23张PPT)
千岛-勘察加岛弧 琉球岛弧 日本岛弧 马里亚纳岛弧 菲律宾岛弧 东印度-巽他岛弧 新几内亚岛弧 小安的列斯岛弧
所罗门岛弧
汤加-克马德克岛弧
斯科舍岛弧
探究四:1.读世界主要海岭分布图,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说 明世界主要海岭分布特点。
探究四:2.联系所学知识,结合下图,说明海岭(大洋中脊) 的具体形成原因。
陆地上 (裂谷、海洋) 海洋上 (海岭)
【小结】板块运动所形成的这些山脉、高原、岛弧、海岭、海沟等, 都是地表形态的大骨架,所以我们说板块运动塑造宏观地形。
六大板块示意图
1.速记六大板块名称。
2.六大板块范围是否与大洲大洋范围一致?请举例说明。
作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第一大组:探究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二大组:探究海沟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大组:探究岛弧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四大组:探究海岭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地球内部 (热能)
同时 进行, 共同 作用
地球外部 (太阳能)
趋于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 为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鹦鹉螺
1975年,我国科考队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鱼、海 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据考证,现在台湾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 ,也就是说曾经是陆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对地表形态的 相互关系 影响 高低不平
高中地理2.2.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一 二
(3)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总体上看,在海岸线的西侧,震
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震源深度都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类型 地垒 地堑
岩层特点 两侧陷落、 中间突起 中间部分 相对下沉
发育的地形 陡峻的山峰 盆地或谷地
实例 华山西峰、 峨眉山万佛顶 吐鲁番盆地、 渭河谷地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预习交流
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 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断层线被侵蚀后会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D 。
(2)在地貌上,D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外力
此可推断C、D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 。
(3)断层线处易发育成沟谷河流的原因是什么?
(4)若在C、D两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
处。
作用形成的;据
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一 二
材料二:研究地质构造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背斜构造找油气,向斜岩层蓄水好; 开凿隧道走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点;泉水出露顺断层,工程建设避断层;矿难瓦斯储 背斜,透水事故看向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谷
实例 红海 大西洋 东非裂谷带
生长边界
海洋 高大山脉 高原。
陆陆 挤 相碰 压 碰 陆海 撞 相碰
消亡 边界部岛 弧链、马里亚 纳海沟、落基 山、安第斯山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岩层形 态 背 褶斜 皱 向 斜
新老 地貌 关系
实际应用
有良好的储油、气构 内老 背斜 背斜 造;岩层上隆不易塌 谷 陷,不易积水,易开 外新 山 凿隧道 内新 向斜 向斜 向斜盆地中,易储藏 山 地下水 外老 谷
断层
1.裂谷或陡崖:东非 大裂谷,华山北坡断崖 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 2. 块状山:华山、庐 修建水库尽可能避开 山、泰山 3. 谷地: 断层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断层构造地带常
2.(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 运动? 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西南方向 运动,与印度洋板块运动方向相反。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红海的形成是由于上述两大板块运动方向 相反,板块交界张裂扩张而形成的。
小结——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太 平 洋 板 块
极 洲
消亡边界
南
板
块
生长边界
P37、38活动
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 什么方向运动? 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西南 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将其挤压、 抬升,形成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板块的这种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地区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 或低地, 使地表高 低不平
相互关系
同时进行, 以内力作 用为主
来自地球外 风化,侵蚀, 部,主要是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太阳能
把高山削低,
把盆地填平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亚欧板块
非 洲 板 块
请填出框图中字母表示的物质名称和数码表示的含义。
1、A D
化学元素 ;B 变质岩 ;E
岩石 ;C 岩浆岩 ; 岩浆 ;
2、① 冷却凝固 ,② 变质作用 , ③高温熔化 , ④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固结成岩作用) 。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会考演练
(1)图中C 、D、E三处,属背斜的是 图中良好的储水构造是 C 。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D
。
山岭 ,形成原因是 处。
。
(3)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中 E
泰山的成因与图中 A 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