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编写思想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选修3-1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颖①
选修系列继承了必修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即循序渐进、改变学习方式、贯穿探究精神、增强实践意识、重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等几个方面。本文通过问答的形式,以选修3-1中的实例对编写思想做些说明。
第一章静电场
●为什么把电荷守恒定律单列一节?
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它们不是在盲目摸索中得来的副产品,它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新教科书突出了守恒的思想,例如,力学中学习功和能的时候就是从“追寻守恒量”开始的。这里把电荷守恒定律作为一节,目的就在于此。
过去常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作为单独的两个知识点来处理,新书中它们从属于电荷守恒定律。编者要通过对这两个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想到:电荷可能是守恒的。
对于元电荷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把握电荷量子化的思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量子化”,要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静电计与验电器有什么区别?
这章的第1节给出了验电器和静电计的照片。静电计实际上就是具有导电外壳的验电器。静电计的外壳与中间的金属杆构成了一个电容器,它们是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验电器一样,指针(或金属箔)张开的大小表示带电的多少;对于电容器来说,带电多少正比于两板的电势差,所以当它们分别与两个导体相连时,可以由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判断它们的电势差。外壳是否接地对于显示电势差没有影响,但有时可以增加实验现象的稳定性。
由于静电计这个“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太简陋,受外界影响太大,极板间的电势差与板上电荷量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静电计只能用来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教材分析_物理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之一,是力学问题的基础和综合,也是学习其他物理学知识的基础。
功和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能量守恒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一、历史的回顾
要清楚本章的教材思想,必须对本章内容的历史形成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在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中,伽利略想当然的认为,光滑斜面上的小球滚下后必然会到另一斜面的等高处。他并没有意识到这里包含有深刻的物理意义。1668年伦敦皇家学会悬赏征文,要求解决碰撞问题。有三个人提交了关于碰撞的论文,其中荷兰物理学家(也是数学家)惠更斯对弹性碰撞做了详细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中有一条是:在两个物体的碰撞中,它们的质量和速度平方乘积总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当然在此研究中,惠更斯还发现了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比较了mv 和mv 2,认为运动有两种量度,一种是“死力”用mv 量度,一种是“活力”,用mv 2量度。同时,莱布尼兹还发现力和路程的乘积与mv 2的变化成正比。之后,法国科学家科里奥利建议用
21mv 2代替mv 2。2
1
mv 2就是现在的动能。莱布尼兹的发现才可以准确表达为现在的动能定理。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当时的科学研究热情,许多数学家也加入到物理学的研究中(在当时,许多科学家既是物理学家也是数学家)。他们研究出了势、势函数、势能、虚功、功等概念。法国科学家科里奥利最终明确地将力和力方向上位移的乘积定义为功。在功和势能的基础上,发现了机械能守恒。
应该说,是数学家建立了功和能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物理世界的另一种规律和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与牛顿的力的规律和方法构成了整个物理学的力学理论基础。
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物理教材整体介绍
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物理教材整体介绍
继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又开始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2004年9月高中课程改革将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个省全面铺开。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2004年2月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标准》组织编写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2-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五本学生用书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下面将我们在教材编写中的一些想法向物理教育界的同仁们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编写指导思想
高中物理教育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要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此次教材编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前提下,特别注意突出以下几方面的指导思想: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全面发展、有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服务。
2.根据《纲要》和《课标》中“多样性”、“选择性”的精神,编写不同系列、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教材,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简介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科学过程、理性思维 (2)弹簧的弹性势能与拉 力所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拉力 所做的功?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科学过程、理性思维
●类比重力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明确弹 性势能表达式取决于弹力做功的表达式。 ●对弹力做功的表达式进行理论探究。
——科学过程、理性思维
思路:用1条、2条、 3条……橡皮筋弹射 小车,得到对应的几 个速度(用打点计时 器)作出Wv图象。
数据处理: W ∝ v、 W ∝ v2、 W ∝ v3、 W∝
v ……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科学过程、理性思维
●背景:已知重力做的功跟重力势能、弹力 做的功跟弹性势能的变化关系,若不考虑 势能,外力对物体做功产生什么效果? ●实验探究后初步得出:外力对静止物体做 的功跟物体获得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重力势能
机械能守 恒定律
追 寻 守 恒 量
功
功 能 关 系
探究弹性势能 的表达式
功率
实验:探究功与 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验证机 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 守恒 定律 与能 源
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七章教材框架结构的设计
重力势能
机械能守 恒定律
追 寻 守 恒 量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教材分析物理教材分析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教材分析物理教材分析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之一,是力学问题的基础和综合,也是学习其他物理学知识的基础。
功和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能量守恒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一、历史的回顾
要清楚本章的教材思想,必须对本章内容的历史形成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在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中,伽利略想当然的认为,光滑斜面上的小球滚下后必然会到另一斜面的等高处。他并没有意识到这里包含有深刻的物理意义。1668年伦敦皇家学会悬赏征文,要求解决碰撞问题。有三个人提交了关于碰撞的论文,其中荷兰物理学家(也是数学家)惠更斯对弹性碰撞做了详细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中有一条是:在两个物体的碰撞中,它们的质量和速度平方乘积总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当然在此研究中,惠更斯还发现了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比较了mv 和mv 2,认为运动有两种量度,一种是“死力”用mv 量度,一种是“活力”,用mv 2量度。同时,莱布尼兹还发现力和路程的乘积与mv 2的变化成正比。之后,法国科学家科里奥利建议用
21mv 2代替mv 2。2
1
mv 2就是现在的动能。莱布尼兹的发现才可以准确表达为现在的动能定理。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当时的科学研究热情,许多数学家也加入到物理学的研究中(在当时,许多科学家既是物理学家也是数学家)。他们研究出了势、势函数、势能、虚功、功等概念。法国科学家科里奥利最终明确地将力和力方向上位移的乘积定义为功。在功和势能的基础上,发现了机械能守恒。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自2004 年以来,新一轮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已于2004 年秋季在广东省、ft东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实验,现大部分省市已实施。我省初中已实施新课程改革多年,明年将在高中阶段实施。我所分析的教材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编制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
新教材与我们现在正使用的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编制的人教版教科书(以下简称旧教材)相比:就知识点来看新旧教材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内容安排顺序上发生较大变化;就知识构建的角度来看新教材安排比较合理,每一个知识点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每一部分都能形成一个体系使知识网络化;新教材每一部分的要求都是一步到位,这虽然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上的暂时困难,但学生最终还是可以适应的。具体来说,我认为新教材整体上体现了一个“新”字,出现了一些以往教材所没有的特点。
一、版面扩大,教材内容更充实
版面的扩大使教材的内容更加充实,增加了许多彩色插图、演示实验的插图,形象直观,从而大大改善教材的视觉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中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材一共有 7 节新增加的内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追寻守恒量、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向心加速度的运动学推理、抛体运动的规律、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教材在很多地方利用了极限的概念,提供的内容有: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匀变速位移的求解、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变力的功。教材中“科学漫步”“科学足迹” “说一说” “STS”等栏目也是旧教材没有的。虽然拓展了知识宽度,但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对一些传统的知识,如追及、相遇等问题尽可能的降低要求或根本不讲,予以删减,同时也加入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行为等合乎时代潮流的内容。更新了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如“STS”栏目——“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生活”中,列举了诸多航天跟人类生活相关的事例,从气象卫星到大气预报;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到我国西部开发的整体规划;从军用卫星到现代防备;从火箭到微重力实验室等等。教材的意图,并不是增加高中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内容学习为载体,来体验过程,领悟方法。
从《课程标准 》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2》的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PPT课件
关于力学中的功、能和动量
在牛顿物理学中本没有功和能量的概念。机 械功的概念和能的概念是在不同的物理问题的 研究中分别建立起来的。功的概念和其定量表 达是同时出现的。在初期,能只有概念而缺少 定量的表达。当在同一物理问题中,功与能量 “邂逅”时,功作为能量变化的量度为能量及 其转化过程奠定了定量分析的基础。因此功、 能也成为力学的核心内容。 。
●课标在各模块的具体要求中体现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例如:
第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 “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在研究 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第13页,“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 力的关系”;
第14页,“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功率的大小及其意 义”;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 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 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 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 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 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从《课程标准 》谈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1、2》的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江苏 南通 朱建武
概要
几个基本观点
内容体系结构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
B
轨道的出口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
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 A
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
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
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
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
做一做
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
(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
Aபைடு நூலகம்
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
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
B
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
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所示。
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
条模糊的径迹。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编写原则
前言:论述教科书特点的视角和线索
以特色形式为线索(学者视角):
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特色
1.实现“三个转移”
●从编者的“独白”向编者与学生的“对话”转移 ●从引起学生的“期待”向引发学生的“思考”转移 ●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移
2.致力“三个统一”
动能和动能定理
●根据“飞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加多少”来确定动能表达式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选修3-5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苗元秀①
选修系列继承了必修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即循序渐进、改变学习方式、贯穿探究精神、增强实践意识、重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等几个方面。本文以问答的形式,通过选修3-5中的实例对编写思想做些说明。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安排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这套教科书关于动量的教学,与过去相比变化较大。编者在这里力求突出两点:体现学习中的探究精神;强调物理学中“不变量”的思想。教科书的逻辑线索如下。
通过实验体会碰撞过程中某量不变这一事实
↓
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可能具有特殊的物理意义
↓
指出几代物理学家曾经探索和争论这个问题
↓
定义动量,给出动量守恒定律
↓
讨论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的关系,指出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
↓
动量定理
过去的教学往往沿以下思路展开。
给出冲量和动量的定义
↓
从牛顿定律出发导出动量定理
↓
用动量定理分析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得出动量守恒定律
↓
指出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
可以看出,在新教科书中,动量守恒定律不再是牛顿定律演绎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看到物体碰撞过程中的确存在某个不变的物理量,心里会多少产生一些“两个物体的mv之和不变”的想法。尽管这个想法肯定是朦朦胧胧的,但却是非常珍贵的,这是探究精神的体现,早年的物理学家初次产生这样想法的时候同样会是朦朦胧胧的。这是科学方法的教育。编者力图通过学校实验室这个
①苗元秀,人教版《选修3-5》责任编辑。
小小的天地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性和探究中的不确定性,使学生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能够稍稍深入一些。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总目录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总目录
本文档旨在为您提供详细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总目录,以便
您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些教材。
一、教材简介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
准编写而成,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物理教学。这套教材在内容
上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思维的培养,难度适中,既能够满足
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需求,又能够激发学生研究物理的
兴趣。
二、教材结构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共分为四个学年,每个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包含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时。教材采用模块化
设计,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三、教材内容
以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总目录,详细列出了各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的内容: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
- 单元1:物理测量
- 课时1:长度、时间、质量的测量
- 课时2:温度、湿度、压力的测量
- 单元2:运动和力
- 课时1:直线运动
- 课时2:曲线运动
- 课时3: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学期
- 单元3:机械能
- 课时1:动能和势能
- 课时2:机械能守恒定律
- 单元4:声现象和波动- 课时1:声波
- 课时2:机械波
第二学年
第一学期
- 单元5:热学
- 课时1:温度和热量
- 课时2:热力学定律
- 单元6:电学
- 课时1:静电学
- 课时2:电路和电流
第二学期
- 单元7:光学
- 课时1:光的传播和反射- 课时2:光的折射和透镜
- 单元8:磁学
- 课时1:磁场和磁感线- 课时2:电磁感应
第三学年
第一学期
- 单元9:原子和分子
- 课时1:原子结构
- 课时2:化学键和分子
- 单元10:力学综合
说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整本书说教材说课标--说课ppt课件(27张ppt)
教会学生 用物理知 识和方法 解决问题
23
注重联系生 产、生活中
的实例
鼓励和引 导学生多 进行课外 实践活动
加生 强活 与的 生联 产系
试题、作业 题尽量创设 与生产生活 相联系的情
境
24
科学 漫步wenku.baidu.com
说一说
身
生
STS
边
产
现
应
象
用科
课内
课外
技 知
识
知 识 拓 展
25
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关 注学生个体
作用
重视 探究式教
学
落实三维 目标
加强物理学 与生产生活
的联系
教 学
知识拓展
建
议
21
培养学 习兴趣 和实事 求是的
精神
提高学 生动手
能力
提高 观察 和分 析能
力
学生做 实验
老师做 演示实
验
设计
目的
做法
新的 实验
重
视
实
验
22
注意过程 与方法教
学
注意融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解决生 活中的
问题
规律概念 教学
的重要性 (3)体会实验 在发现自然规 律中的作用
(1)通 过实验认 识滑动摩 擦、静摩 擦的规律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高中物理教材编写——2019版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介绍
教材研究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高中物理教材编写
——2019版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介绍
●张颖*
摘 要: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以“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
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优化教材的组织呈现形式,为教和学提供便利”“在继承的基础
上发展创新”为编写指导思想,从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彰显
教材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人教版 新教材介绍 普通高中物理教材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的编写工作于2016年春季正式启动,并于2019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市投入使用。编写组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总结、反思上一轮教材编写的经验和不足,着力提升教材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育人价值。
一、编写指导思想
(一)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在内
*张颖,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编辑室主任、副编审,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分册主编。
容选择、组织和呈现方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内容,努力呈现我国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新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教材分析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业封面
(2010至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标及教材分析(光学)科目课标与教材分析
姓名帅震应
专业学科教学(物理)
入学年月20XX年9月
简短评语
成绩:授课教师签字: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教材分析
-----对选修3-4光学部分的课标及教材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下第三部分(光)进行课标分析和教材分析。
(一)首先是对课标在光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进行分析。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
这部分是对光的折射的要求,要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在课标中的要求是知识理解层次,那么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是一个重点。在教学中要着重学习。
(2)测定材料的折射率。
这部分是对技能的要求,测定材料的折射率,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材料折射率测定后要能形成对于材料折射率的测定这一技能。
(3)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和光纤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光纤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例1 演示光沿水柱(或弯曲的玻璃柱)的传播。
例2 观察光缆的结构。
对这部分的要求是“认识”和“初步了解”的层次,要求相对是比较轻松的,那么就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努力增强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课标中给出的两个例子在结合本地情况下教学中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无法演示那也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4)观察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知道产生干涉、衍射现象的条件。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整体说明新人教版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整体说明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分析——整体说明
《新课程标准》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一)结构安排
93年编写了一套试验教材,这套教材在结构上的主要变化是:一、将几何光学放在高一的开始,试图解决初高中台阶过大的问题;二、将机械波、电磁波、光波等波动的内容放在一起,组成一篇,以加强学生对波动知识的整体认识。
从试验的结果来看,对这种结构的变化,持赞成意见和反对意见的都有,后者更多,而且比例较大。经过对试验情况的分析认为,以往高中教材结构上的安排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反馈的意见至少说明像前面所说的结构调整,在现阶段是不可行的。因此这次教材编写,在没有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基本上仍保持了原来教材大的框架结构。
以往,“力”放在开始学习,学生学习受力分析较为困难。为了降低过高的台阶,教材特意作了处理,减缓了坡度。在第一章只讲常见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学生了解了三种力的简单规律、接触了一点简单的受力分析、熟悉了一些方法之后,学习第二章运动学。学生对矢量的分析和运算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之后,开始学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章安排较为难一些的有关静力学中的受力分析。这样就将学生搭好刚上高一就遇到的拦路虎“受力分析”,分散在力学的各个部分,降低高一开始时的难度。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介绍PPT课件
•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 曲线运动 • 万有引力与航天
二、共同必修物理教材的设计
(一)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一)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 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课程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
研究平抛运动的等时性
(教学大纲):“平抛运动 (B)”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三个维度的整体上把握物理学
什么是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定义)
验证性 与 探索性
(心理活动不同)
已知的知识
未知的知识
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
• 观察 • 提出疑问 • 做出猜想 • 证实猜想
通过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引出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如: 量子论的建立
黑体辐射的规律
普朗克假设――推理(数学) ――验证――
前人探究的历史也是 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教育的很好素材
揭示新的事实 与原有认知之 间的矛盾
根据原有经验 和知识去推测
教师可提出研究 方案的样例
信息、资料的收 集,实验仪器的 使用
描述源自文库比较、 处理信息
勇于修证研究方案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研究问题
3. 把这个道理应用于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
F = 0, v0 = v, x = vt
浅谈高中物理新课程(人教版)教材的认识和体会
浅谈高中物理新课程(人教版)教材的认识和体会
作者:吐尔逊江.托乎提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0年第08期
新疆高中教学全面进入新课改实施阶段已有一年之多,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首先是在教材的编写上推陈出新,为教师转变教法,促学生改变学法提供平台,力推教师在教学中不该是简单的“教教材”,而应当大胆的“用教材”。使用新课程的物理教材一年多以来,我个人对教材感触颇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注重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瞬时速度采用微分极限法;匀变速运动位移计算采用微积分法;质点、重心、点电荷等的概念建立理想模型法;平抛运动轨迹讲解利用函数关系与图象法;此外还有比值法、类比法等;数理紧密结合借此分析反映一系列的物理规律。
二、经典实验和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支点的数字化实验并行,丰富了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三、注重物理和生活及其他各方面的联系
突出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物理与科学的密切联系,打破了过去老教材中的枯燥、晦涩、陈旧,尽显了新课程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注重内容、知识的链接
新教材同样注重内容结构的设计,每一板块的知识都力图形成较为紧密的“知识链”系统,以利于突出知识间的递进关系,确保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
五、尤其注重前人对一些物理概念的认知过程和思考分析问题之方法的阐述
这不仅还原了人类认知自然规律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交给我们的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使得某些知识本身对老师、对学生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由来,不是单纯的公式推导平铺给出,而是借实验现象,功能关系分析推理得到的。我深深地喜欢这些内容,它让我有了寻宝的感觉,不断有更多的疑惑,试图去探索和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
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
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一)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
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
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
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
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在第三章,学过了力的合成、力的分解这两节之后,教科书才给出矢量的定义。这里强调的是,并非所谓有“方向”的量都是矢量,矢量必须遵从一定的加法法则。
5.通过“说一说”深化矢量相加的法则
知道了定义并不等于掌握了这个概念。在知道了矢量的定义之后,教科书以速度矢量为例详细地讨论了在一条直线上的v1、v2与它们的变化量Δv之间的方向关系,为以后学习加
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打基础。
在这样的讨论之后,“说一说”栏目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当v1、v2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求它们的变化量Δv的方法。
到了《必修2》,研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时(小字),又一次运用求矢量之差的方法。经过这么几个台阶,学生对于矢量的认识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
教科书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写法是循序渐进的又一个例子。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什么人的科学素质比较高?除了比较丰富的科学知识之外,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他应该“说话有根据、说话有条理”。后者实际上指的是逻辑思维的能力,讲述一件事时“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这是表现之一。怎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做到这样?这不是靠“教导”能够解决的,要靠“示范”。教科书、教师这样做,时间长了,学生也会
这样做的。
在过去的教科书中运动学集中于一章,课标教科书把它们分在两章之中。两章的分工是:第一章学习基本概念(时刻和时间间隔、坐标系、位移、速度、加速度)、基本技能(用打
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用图象表示速度、从速度-时间图象获取有关运动的信息……)第二章则是利用第一章学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来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编者在这里及在整套书的编写中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做到“线索清晰、节奏分明”,这既是思维能力的基本功、交流能力的基本功,也是循序渐进原则的一种表现。
第一、二两章的教学节奏是这样的(中间的一排星号是两章的分界):
时刻、时间间隔、位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
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的技能(测手的速度)
↓
用图象表示速度和从速度图象获取信息的技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通过实验发现自然界存在这样的运动:v-t图象是一条直线(由学生作出)
↓
这样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
利用图象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做普遍性的分析(陆续得出三个公式)
在过去的教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测量的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要用到测量的结果;新教科书则是测量手拉纸带速度,而且要作出手的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淡化物理规律,把注意力集中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技
能和从图象获取信息的技能。
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知识的学习,也适用于科学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后文还要涉
及。
二、改变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十字路口,这三年正是他们规划人生的阶段。多数学生将来的职业不会与高中物理直接相关,其他课程也是如此。所以,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包括物理在内的所有高中课程的任务。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像前面谈到的提高思维能力一样,不是凭说教,
而是让学生按正确的方式去学习。
过去的学习方式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不应该全盘否定过去,今后老师还要讲,学生还要听、还要练;但是在讲、听、练的过程中我们提倡“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引导课程方向,包括对学习方式的引导。下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必修1》第二章第3节“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