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B. 策之不以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其真不知.马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解析】A项,用马鞭驱赶。/马鞭。B项,方法。/说。C项,知道,了 解。D项,吃。/同“饲”,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六单元
自主知识导学
23 马 说
合作探究学习
提升拓展训练
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语;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能背诵 全文。
2.理解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马说》的作者是 韩愈 ,字 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 ”,
教育 家。
退之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 唐 代文学家、 思想 家、
然 龙 弗 得 云 /无 以 神 其 灵 矣
10.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_其__所__凭__依__,__乃__其__所__自__为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完此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示__例__:__施__展__个__人__才__能__的__机__会__、__条__件__并__不__是__从__天__而__降__的__,__而__是__要__靠__自__己__ _去__创__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 这样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神妙地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依 靠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悲叹千里马的遭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疑问,对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 面对。
2.一词多义
以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之 马之千里者: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 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 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
能文能武,有勇有谋——人才
韩愈
马
然世 后有 有伯 千乐 里, 马 。
说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 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 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
五、四读课文——结合文体,掌握手法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 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 杂文大体相近。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 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 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
伯 乐——能够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二、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3课《马说》PPT课件(共51张PPT)
说明本文寓意
千里马:人才 伯乐: 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 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的统治者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
埋没人才。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 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 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 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 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 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 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3、元世祖忽必烈慧眼识英才:
• 元世祖看他处世练达,办事果断, 为人稳重,足智多谋,就决定破格 提拔他。安童知道后就推辞道: “现在大元虽然安定了三方,但江 南尚未归朝廷,臣年少资轻,恐怕 四方会因此而轻视朝廷,还请陛下 另请高明。”元世祖主意已定,毫 不动摇,说:“朕思之熟矣,无从 逾卿。”于是,元世祖就把安童提 拔为中书右丞相。安童一生都身居 要职,直到四十九岁因病去世,共 为元世祖效力三十一年,为元初国 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
10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1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2
写 作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
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
背 景 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
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 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 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朗读正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pián lì zh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PPT优秀课件
有时 完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虽然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同“现”,表现 尚且 相等,等同 怎么
?
疏通文意
马名词作动词,
用马鞭驱赶
同“才”,才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说 按照 正确的方法 竭尽
通晓
其意,执 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马
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分析问题
说
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得出结论
整体感知
本文仅仅是为了强调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吗?文中 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那么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托物寓意
中心主旨
通过写“食马者”不知马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朗读正音
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说 (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
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时代背景
马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 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 说 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任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 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 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 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 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件(共36张PPT)
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 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 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 盛起来。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 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段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用原文回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者
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
无马。”
的 愚 妄
(主旨)
其真不知 马也
理解与思考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 者”分别比喻什么?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 “马”吗?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千里马”—— 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 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 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 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 / 不外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 / 其能千里也?
策之 /不以其道,食(sì)之 / 不能尽其材,鸣之 / 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 / 而临之,曰:“天下 / 无马!” 呜呼! 其 / 真无马邪(yé)? 其 / 真不知马也。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 但 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 人!”德彝惭而退。
令:让 举:选举 贤:品德高尚的人 诘:责问
对:回答 但:只是 于:在 长:长处 岂:哪里
于:对,向 惭:感到惭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 骈死 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然:这样 而:转折 故:所以 虽:即使,虽然 名:名贵 名:①取名,命名②说出③有名,闻名
祗:同“衹(只)”,只、仅 于:在 奴隶人:奴仆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于:在
槽枥:马槽 以:用 称:著称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 没的情形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 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 或:①有人②有时③或许
患:担心 知:了解 安:怎么
于:在,以,用,对,对于, 到,给,向,对,从,由……
良马对
【北宋】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 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 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 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 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
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3课《马说》课件(共60张PPT)
学习目标 1、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 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 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 阳(现在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 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 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主张文道合一, 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文。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 上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韩愈在政 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 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 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合作探究
概括第一段内容。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 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 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合作探究 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韩 愈
新课导入
马,是古代的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 古代战场上的特种“兵”。大将无好马, 怎么打胜仗?名将都希望能有自己的宝马 良驹,能有自己的千里马。 项羽凭借胯下乌骓马、手中戟灭了秦 朝,刘备骑着的卢马檀溪脱险 ,关羽骑着 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唐僧为普度众生, 骑着白龙马不远万里西天取经,还有土库 曼斯坦的国宝汗血宝马,这是都是名马。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他 鸣之不能通其意 他的 难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可是 顺承连词,不译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不能通其意 转折连词,可是 执策而临之 顺承连词,不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马说 课件(共44张PPT)
奴仆。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 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 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吃一次。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yé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同“衹(只)”,只、仅。 马槽。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今 天 让 我 们 来 一 起 学 习 唐代的韩愈 的 《马 说》, 看 看 他 对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 有 怎 样 的认识。
1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教
3 初读:晓畅文意
学
4 再读:感受遭遇
环
5 朗读:体会语气 6 思考探究
节
7 课堂小结
8 虚词迁移练习
9 作业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重 点)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难点) 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材:_才__能__、__才__干__________________
(9)执策而临之
执:_持__,__握__,__拿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虚词 其
速记口诀:“其”代他(她/它)那和自己,反问推测或祈使。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人称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它(们)”“他/他/它(们)的” 代词 ②不得志,独行其道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的”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共30张PPT)
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 足,才美 / 不外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 / 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 / 不能尽其材,鸣之 / 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 / 而临之,曰:“天下 / 无马!” 呜呼!其 / 真无马邪(yé)?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合作探究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4.“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合作探究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sù
槽枥 粟
lì
sì
cè
yé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朗读课文
马说
世/有伯乐(lè) , 然后/有 / 千里马。千里马 / 常有,而 / 伯乐不 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 奴隶人之手,骈(pián )死于/ 槽(cáo)枥
(lì)之间,不以千里 / 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 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 /不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 / 不能尽其材,鸣之 / 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 / 而临之,曰:“天下 / 无马!” 呜呼!其 / 真无马邪(yé)?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合作探究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4.“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合作探究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sù
槽枥 粟
lì
sì
cè
yé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朗读课文
马说
世/有伯乐(lè) , 然后/有 / 千里马。千里马 / 常有,而 / 伯乐不 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 奴隶人之手,骈(pián )死于/ 槽(cáo)枥
(lì)之间,不以千里 / 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 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 /不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
邪—— 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 “吗”。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学习第二段
实词
一食—— 吃一顿 食马者—— 通“饲”, 才美—— 才喂能,美好的
素质
外见—— 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等——
常——
虚词:
是——
或—— 有时 其—— 代“千里马”安—
等同,一样 普通的 这种,作代词
怎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
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 一种议论体裁,是 一些文人志士对事 对物有感而发,宣 泄心中郁闷,托物 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 论马。我们学习过 的的说体文章有: 周敦颐的《爱莲
读准字音
祗 zhĭ 槽枥 cáo lì 石 dàn
骈 pián 见 xiàn
邪 yé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
学习第三段
实词
策之—— 用马鞭子打 执策—— 马鞭子 道—— 正确的方法 尽—— 竭尽 材—— 通“才”,才能 鸣—— 鸣叫 通—— 通晓 执—— 握 临—— 面对 知—— 识别,了解
策之—— 作代词,代千里马 虚词 以—— 按照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学习第二段
实词
一食—— 吃一顿 食马者—— 通“饲”, 才美—— 才喂能,美好的
素质
外见—— 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等——
常——
虚词:
是——
或—— 有时 其—— 代“千里马”安—
等同,一样 普通的 这种,作代词
怎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
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 一种议论体裁,是 一些文人志士对事 对物有感而发,宣 泄心中郁闷,托物 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 论马。我们学习过 的的说体文章有: 周敦颐的《爱莲
读准字音
祗 zhĭ 槽枥 cáo lì 石 dàn
骈 pián 见 xiàn
邪 yé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
学习第三段
实词
策之—— 用马鞭子打 执策—— 马鞭子 道—— 正确的方法 尽—— 竭尽 材—— 通“才”,才能 鸣—— 鸣叫 通—— 通晓 执—— 握 临—— 面对 知—— 识别,了解
策之—— 作代词,代千里马 虚词 以—— 按照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因此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但是,转折连词 即使
辱没介词,在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助词,的
凭借 著称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 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 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 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提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件(共35张) 千里马:“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草地”作为 一个统一的生活环境或客观条件,同样会有不同的 结果:同样的家庭、同样的重点班级,同样设备的 企业,有的可以成才,有的一事无成,有的大有作 为,有的被淘汰,有的壮大发展,有的被迫倒闭。 (自身不努力) 伯乐:《马说》当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 (不靠他人) 食马者: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要限制人才的 发展方向。 机遇:等待机遇、抓住机遇,勇于表现。 大环境:公平、和平、发展
全 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
文 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也流露了作者
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思考:《马说》结合创作背景来看,作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 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 愤意。以“人才发展”为话题,结合现今社 会的状况及自己身边的情况,试着从多个角 度,谈谈你对“人才发展”的看法。
读第二段 1、千里马有此遭遇的原因是 什么? 2、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读第三段 1、本段三个“之”字句是什么 句式? 2、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千 里马不常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课外资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件(共35张)
良马对
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 “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钦泉一斛(hù量器, 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 初不甚疾,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 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不汗, 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力裕而 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 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 揽辔(驾马)未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 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 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 (喜欢)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驽钝(不 好的马,下等的马)之材也。”高宗称善。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5.“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有才能的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中考试题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件(共35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000年金华 市、衢州市。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中考试题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件(共35张)
1.依次写出文中“----------”处应填入的语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通“现”表露B. 食不饱,力不足 吃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鞭打D.执策而临之 面对 3.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虽然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动
吃完 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
名—动 用鞭子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课文分析
读第一段 1、究竟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兑马的认 识?千里马与伯乐是什么关系? 2、没有识马的伯乐,千里马有何遭遇? 3、这一段文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知识小结
虚词
策之不以其道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代词 它 助词 的 定语后置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构助词 置于主谓之间,不译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 它
其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件(共35张) 者各比喻什么?千里马与伯乐寓意之 间有何关系?作者借此表现了怎样的 情感?
“千里马”:寓指人才 “伯乐”:寓指识别、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把握准确字音
lè zhǐrǔ
pián cáolì
伯乐 祗辱
骈 槽枥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yé
邪
cè
策
石:容量单位 食:shí食物/吃;
sì饲、喂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
鸣之而不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食s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定其语能后千置标里志而食也。这是种马,也这样,虽有千…里的之人
代词,它 能够 顺接连词,来
虽然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能力
才能,美好的素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按照 他的,代词
结构助词,不译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
大概、恐怕 识别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它 的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 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呀!”唉,难道真 的没有好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能识别好马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课文小结
第 提出论点: 一 世有伯乐, 段 然后有千
里马
第 进一步 二 从反面 段 论证: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 有,而伯 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不以千 里称也。
指出千里马被 埋没的原因食 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
创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 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 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 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 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 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里的《杂说》; 《杂说》共有四篇,这是第四篇。
作 者 简 介
韩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 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 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 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 故又称韩吏部。著有《昌黎先生集》。 在 政治上,他反对藩政割剧,思想上尊儒排 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 提倡散体;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 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 说》课 件(共 35张)
一词多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件(共3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