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有之本万象之根-2019年精选文档
文档
先汉宗服令德,解仇崇好,万里雍穆,如乐之乐。
后汉道德式微,风化坏礼,毁于一夕,一个国家走向怎么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风。
中华民族之所以传承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于世界之巅,正气是很重要的原因,不著伪史的史书,壮士不返的刺客,一诺千金的侠士,犯颜直谏的文臣,无一不展现泱泱中华的精神风貌,人格境界。
然而,在这个物质横流的如今,太多的人将金钱奉为自己一切的动力,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从而导致人格分裂,精神失调,拜金主义应运而生,路有人倒不知扶,河有人溺而不知救,追名逐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言行不一。
人心冷漠,寡谏鲜耻。
倘若长此以往,百姓何以安居乐业?社会何以安居乐业,国家何以繁荣昌盛?名族何以屹立于世界之巅?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桑落瓦解,其势可见,每个人的起点,终点皆为生死,区别在于过程。
是浑浑噩噩终其一生。
还是气宇轩昂一展宏图,皆取决于自己。
不愿陷于泥淖的人们,走在一个圆圈,弧线使他们的决心,没有终点,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函寒生呃鸣?或许人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能于浮世中,随风飘向远方;或许名利真是一世烟花,苦苦追求何妨?不寻又何妨?人只是时间与空间洪流下微不足道的个体,人生就若一条笔直的路,走完就走完了,不留一点痕迹,纵使你万般努力想留下一点什么,也是枉然。
轮回更迭作罢,不过一世烟花,繁华如烟,红尘即梦,几十年后只剩一地烟沙。
微不足道是于人最好的解释,纵使权倾天下,众人称臣,又或者文彩满天下,流芳百世间,又如何?终归散作一地烟沙,那照耀万里的星辰,终有一天也会暗淡无光,即使最灿烂的星河,也会破碎成一片虚空。
当我们随手捧起一把浮沙,洁白,微小,清风拂过,流沙四散,这些洁白细小的浮沙,轻到连自己飘向的方向也无法选择,只能随风漂浮。
不知是否拥有有曙光的未来。
人生就是无数荒谬的偶然,就若洁白晶莹的流沙,风乍起,便启程,奔向远方。
清冷的银辉洒下,流沙于月光下缓缓飘向远方,浮沉一世,是流沙的结局,但并不是所有结局的结局。
现代企业的生存根本-2019年精选文档
现代企业的生存根本一、企业管理的基础首先要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在企业之中的地位,实现人才的最大化利用,进一步解决相关的问题。
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根本就是要进一步实现优秀管理者的促进,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的优势,实现新世纪的“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后期的培养和辅导才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相关的内涵。
对于物质资本来说,尽可能利用就好,并不一定非要苛刻,因为在经济社会之中,有投资才会有回馈,所以不必拘泥于投资,只要解决就可以,相对来说如果有比较合理的用人,还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成本的利用,改善经济的结构,使得企业能够依靠人力资源,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责任。
二、人本原理的内涵现在的社会发展主要决定因素就是人,也就是人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财富和物质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系统整合,实现劳动观念的确认,对人加强管理和素质教育,是以为人中心的管理思想,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是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的主要特点。
人本原理所包含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将生产的效率结合以便于促进成本,将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实现相关的存在需求,进一步改善人之间的关系整合,也就是实现群体结合。
人是要和社会发生各种关系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决策,改善相关的内涵,以便于能够加强对于员工的鼓励实现他们行为的引导,以便于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改善其观点。
贯彻人本原理就必须把人看成是企业管理的主体,掌握行为科学理论,正确地认识人,科学地研究人,准确识别人的主导需要和主导动机,发现未满足需要作为激励的起点。
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参与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一些办法,比如高度的集权制度就可以进一步实现纪律和制度上的约束,奖惩措施的明确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的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信息整合和按劳分配。
2019年当选村支部书记表态发言稿-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当选村支部书记表态发言稿篇一:村书记当选表态发言新当选村书记表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党员同志:今天大会选举我连任××村党总支部书记,赋予了我新的使命,此时我心潮澎湃,心灵震憾。
在此,我谨代表我个人和新当选的几位同仁,对组织的培养,对各位党员同志的信任、关怀与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一直认为,我们××村是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各位党员选我担任村书记是对我的最大鼓舞和鞭策,我深感肩上的担子的份量,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做到以下几点: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理论素养,提高领导水平,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自己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阔,决策更加科学,方法更加灵活。
二、当好公仆,鞠躬尽瘁为百姓。
村民选我当书记,我当书记为村民。
一定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民为父母,民为根本的观念,群众的愿望就是村党总支部的的责任,百姓所要求的就是书记所追求的。
三、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作表率。
无私才能无畏,廉洁才能奉公。
我一定恪尽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一定坚持为人光明正大,处事公道正派,以身作则,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勤政廉政。
四、勤奋工作,加压奋进创佳绩。
我和村党总支、村委一班人要坚持真抓实干,坚持深入实际,坚持民主决策,力戒空谈浮躁,与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发向上。
各位代表:我村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我相信由全村干部的齐心协力,有全村党员、村民的真诚拥护,我们一定能再创新的业绩!让我们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带领广大村民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村,共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篇二:党支部书记任职表态发言范文各位领导、同志们:首先感谢党组织对我多年来的培养和关心,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今天组织和同志们将党支部书记的工作重担交给了我,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在心存感激的同时,更深感责任重大。
墨子尚贤思想的现实矛盾-2019年精选文档
墨子尚贤思想的现实矛盾尚贤是先秦思想家墨子的基本政治纲领,从古至今的人才开发和管理领域,这一思想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长期加被以一片赞扬之声。
本文另辟蹊径,试从批判的角度来探讨尚贤思想的矛盾性和现实问题。
、唯才是举与重于工肆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败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变革,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士”阶层发展形成并不断扩大,他们对政治市场的要求日渐强烈。
墨子正是崛起的士阶层中的一员,他平民出身,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现实生活积极关注和思考,创立了墨家学说。
尚贤是墨子政治主张的重要内容,所谓尚贤,即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这种平等的人才观源自墨子崇尚的上古圣王的用人原则:“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1] ,“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 2] ,这里贤与贫富、贵贱、亲疏、远近、容貌之类无关,就是要任人唯贤,这是反对儒家“亲亲”用人原则的直接反命题,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政治权益诉求,尚贤标准的受益人群正是贵族宗法世袭制排除而外的士”、“庶”阶层。
这也成为尚贤主张的重要特点――更侧重于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
墨子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侯外庐进一步指出:墨子“所谓‘尚贤',即尚国民阶级的资格,并坚持着国民阶级的立场以反对氏族贵族。
” [3] 此话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强调人才取向的平民化,国民阶级指的是自由民、奴隶、手工业者以及公社农民和百工商贾等,他们是墨子贤者范围扩及到的各种“平民”“贱人”阶级,有“远鄙郊外之臣”、“四鄙之萌人”、“国中之众”,当然包括新兴“士阶层。
《尚贤》篇专门谈到“得士”的好处,也是墨子用人观偏向平民阶层的佐证,“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指出士是国家的辅佐和接班人,得到了士,智谋将不会困穷,身体将不会劳苦,名声立而功业成,美好彰显而丑恶不生。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文化立命万有相通
9张世英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中西哲学史家,他在哲学界、文化界、学术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张先生已度越了米字寿,我们期盼到茶寿(108岁)时再来向张先生祝寿。
他为人为学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我读他的书,《天人之际》也好,《进入澄明之境》也好,都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使我能够再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也使我的学术思想有新的促进。
张先生作为学者的生命智慧和创新思维,有这么几点值得我学习。
其一,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非常敬仰他95岁高龄的暮年,仍然在思考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新形态、新命运,真是志在千里。
他伏案写作,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出,可谓壮心不已。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知识分子优秀的品质。
很多人到了80岁,觉得自己退休了,应该好好休息,享受生活。
但是张先生却依旧继续他的学术生命,不断提出精到的、独创性的思想。
像叶朗先生说的那样,他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为学术而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贡献力量。
这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我有时候想,我已经八十多岁了,也应该歇歇了,家里人也说你不要干了,早应该退下来了。
但今天我看到了张先生,他的精神对我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其二,文化立命,生命智慧。
张先生有一种为生民立命的观念。
他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学术,以学术彰显生命价值,两者相得益彰,始有今天的成就。
他又以文化立命,把自己生命、命运融入中华文化生命、命运中去,与人民、国家的生命、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种观念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一种高尚品格和精神,我看了他的《从万物一体到万有相通》,副标题是“建构之中的中国文化新形态”。
这里可以看出他为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新形态而努力的信念。
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一种民族担当,也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史的一种再思考,再反思。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的发展,不断的繁荣,不断的创新,正是有一批知识分子,文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文化立命,万有相通张立文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文化立命,万有相通DOI:10.19324/ki.zgwypl.2016.06.004102016年第6期/特别策划・大时代中的哲学家/精英不断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代接一代不断智能创造的结果。
(完整word版)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完整word版)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完整word版)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MBO下的管理层利益输送-2019年精选文档
MBO下的管理层利益输送一、引言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即MBO)是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从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以及资产等变化,以改变公司所有制结构。
国外众多MBO案例及已有文献表明,MBO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内部激励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提升公司管理价值,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健全的法律体系,因此缺乏完整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亦不完善。
研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在完成MBO后并没有产生前述激励效果,反而出现了企业业绩惨淡、控股股东掏空公司的现象。
MBO后,管理层在公司的持股份额大幅上升,一跃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对公司拥有控制权,并通过股权激励、关联交易、高额现金股利等方式,获取控制权收益。
河南羚锐制药XX公司(股票代码:600285;以下简称羚锐制药)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对羚锐制药在曲线MBO后,控股股东凭借其控制权,通过一系列股权操作,蚕食中小股东利益进而获得控制权收益的案例,发现MBO使得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更为显著,分析了MBO后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具体手段,以期能为上市公司治理情况的改善、对上市企业MBO行为的规范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二、案例概况(一)羚锐公司基本情况河南羚锐制药XX公司始创于1992年,由河南省信阳羚羊山制药厂和香港锐星企业公司合资组建而成,2000年10月成功在上交所上市,被业界誉为“中国橡胶膏剂药业第一品牌”。
公司资产总额10亿元,年创利税逾亿元,现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
2011年6月,羚锐发布《河南羚锐制药XX公司国有股东性质变更的公告》,公告称,其第一大股东信阳羚锐发展XX公司(以下简称“羚锐发展”)已获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对原河南省信阳羚羊山制药厂的国有产权转让事项予以批复”。
论信息素养的重要性-2019年精选文档
论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关于信息的定义有100多种。
关于信息的解释之所以众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信息是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物,本身就很复杂;第二,信息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内涵与外延不很确切,理论尚未成熟与完善,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第三,人们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使用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出发,对信息必然做出不同的理解与解释。
“目前,较为普遍的信息定义为: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及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
”[1]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材料构成的,任何事物的运动都需要能量来支持,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都在生产信息。
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相互依托,不可分割,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
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意义,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1 信息与生命一个生物要适应环境而生存,根本前提是能够感知环境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也就是说,能够成功地获得环境的信息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过程,信息在这一交换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物为了维持生命,避免死亡,就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得信息。
为了从外部环境中获得信息,必须从外部环境吸收相应的物质和能量,因为信息总是以物质为载体,而且需要能量的支持才能传递。
这样便发生了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过程,即新陈代谢过程。
现代遗传学认为,信息在生命遗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命遗传的“信息编码”,实际上就是一种把DNA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对应编码规则。
生命的遗传过程必须有物质和能量的支持,但是,究竟遗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却要由遗传密码的信息内容决定。
这是生命与信息的更深层次的关系。
1.2 信息与思维“思维是以人脑神经活动为载体,以主客体相互作用存在与及信息为内容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广义信息过程。
会计工作者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职业道德要求-2019年精选文档
会计工作者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现状(一)道德素质不高,法制意识淡薄。
会计人员的第一生命就是职业道德,如果会计人员连基本的职业道德都丧失的话,那么就很难保证所得到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我国的会计行业对于职业道德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错位的状态,这就直接导致我国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普遍偏低。
主要体现在当前会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对待自身的工作缺乏热情,并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感以及事业心,因而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
更有甚者,有的会计人员主动或者被动和他人合谋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利用职务之便提供虚假财会信息;一些会计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对现实一些企业或者国家事业单位中在资金运作中存在的违规或者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为了蝇头小利帮助其达到目的。
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以来,所揭露出来的一些高中级领导干部出现重大贪污腐败犯罪案中,有不少就是从侵占、挪用公款入手的,这些行为不仅危害自身,更给所在的企业或者国家事业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使得最终得到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一些会计人员理想信念淡薄,职业道德差,有的甚至走上了职业犯罪的道路,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
(二)知识结构失衡,缺乏综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新时期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各项工作都在快速同国际接轨,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从原来的一般专业知识不断的变化到如今的多知识结构,要求会计人员对于管理、计算机以及金融方面都有所涉猎。
当前的会计人员的结构主要是从大学本科、专业的会计培训结构以及高职院校等几个部分组成,而高学历的人才所占据的比例并不是非常高,同时对于自身知识的储备也仅仅停留在原来学习的一些范围内,综合性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因而,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出现失衡的情况,无法达到当今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对于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更是不相符合。
精选2019年推荐的我与地坛心得体会
精选2019年推荐的我与地坛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我与地坛心得体会 (一)“假如生活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这段是我有幸在《我与地坛》中读到的一段话,而这恰恰是对矛盾的最好诠释。
诚然,这个世界不会因人的意志转移。
我们也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可能我们会为赢得身前身后名利奋斗,也可能碌碌无为虚度终生,若有时因为一时的失利而一蹶不振,恐怕就将陷入作者苦思冥想多年才能解脱的问题。
而这问题便是文章的开头就命运而言,无论公道。
社会无疑是多样化的,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
但因此便存在高低之分。
看来差距是必然存在的,人类剧本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于是又一个令人绝望的问题存在那。
由谁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会时间的幸福骄傲,快乐。
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公道可讲的。
我也如同作者般设想过。
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见惯而腻烦和乏味?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或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痛苦。
如果能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痛又由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
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一切我们所不喜的食物和行为也都可以尽数消灭,当世上所有的人千篇一律的健康美貌高尚,结果又会是怎样。
恐怕世界这一剧本也将收场,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无半点生机可言。
在当今社会,存在一群利己主义者。
在获得美好事物的同时希望把自身的一切厄运转移给他人而又让自身充满幸运。
殊不知幸运之路就像天空的银河,它是许许多多星星的聚会或集结,这些小星星分开了是为人所不知,但合在一起才能绽放光彩。
可能对于人来说,星星可能是小优点,才能甚至可能是厄运。
读后感-;那些“非己不爱的人”往往下场不好,他们总是牺牲别人成全自己最终成了无常命运的牺牲品。
他们本以为已经用利己之道绑住了命运的翅膀却永远不可能飞上蓝天。
奇才班学习笔记之当归当归篇(一)(上)
目录师父简介 (6)师父形象 (8)静坐 (8)静马桩 (9)师父语录 (10)修行 (10)论佛理 (10)论修行 (11)论大道 (12)论传法 (13)论因缘 (13)论性命 (14)论贵贱 (14)论我执 (15)论空有 (15)论拜师 (16)论素食 (16)论练功 (17)论打坐 (18)论惜缘 (19)医道 (19)论医道 (19)论医理 (20)论中医 (21)论中医本源 (23)论中西医 (24)论治则 (24)论医患 (25)论学医 (25)论五行 (27)论五味 (27)论病理 (28)论辨证 (28)论虚实 (28)论望诊 (29)论经络 (29)论切脉 (30)论网诊 (31)论治病 (32)论医案 (32)论养治 (32)论毒素 (33)论生病 (33)论驱寒 (33)论绝症 (34)论采药 (34)师徒问答 (34)养生 (35)论养生 (35)论气功 (35)论喝茶 (36)论游泳 (37)师父传奇 (37)师父摆擂台 (39)师父逸事 (40)治病收徒 (40)人体的联想 (41)奇人异事 (42)师父讲故事 (43)宋嫂鱼羹 (43)师父作品 (44)打油诗 (44)混沌颂 (44)师父天大的玩笑 (46)常用药 (50)关于药物 (50)关于草药 (50)安宫牛黄丸 (51)各种地黄丸的区别 (52)血府逐瘀丸 (53)保和丸 (54)珍黄丸 (54)三七 (55)急支糖浆 (55)伤湿止痛膏 (55)贴肚脐 (55)中宫阻滞 (56)气堵在中下丹田 (56)小儿夜咳 (56)小儿腹泻 (57)木胀感、痒 (57)长期咳嗽后,有点气急,声音嘶哑 (58)脾胃虚寒 (59)贴脚底心 (60)贴足三里 (61)半张伤湿膏能治几百种病 (61)锡类散、冰硼散 (62)朱砂 (62)大黄 (63)名方解读 (64)一贯煎 (64)养生功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以载道:物惟心识,相由心生,应无所住,而生吾心
文以载道:物惟心识,相由心生,应无所住,而生吾心
物惟心识,目之所及,皆为表象,心之所识,乃见本真。
物之所生,心之所起,相由心生,诸相非相,心若明镜。
见心明性,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本无一物,何来尘埃。
云何应住,应无所住,而生吾心,物我两忘,齐同万物。
看旗飘扬,看风飘扬,看心飘扬,虚己游世,跳出三界。
小知大知,小论大论,不值一辩,一阴一阳,是谓之道。
先天元神,后天养成,识神欲神,所思所想,跳出五行。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万般变化,不离其中,字之曰道。
天大地大,而人亦大,天道地道,人道攘攘,天人合一。
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而生吾心,吾有何患。
凡所有相,住于外物,不如守中,物我为一,神明自得。
超凡脱俗,惟有元神,如云在天,身于世俗,如水在瓶。
水满则盈,水亏则欲,在天之道,损之有余,补之不足。
一念即起,一念即走,元神不灭,呼吸之间,无中生有。
身入花中,花入眼中,花花世界,心之所及,心之所识。
真我自在,遨游太虚,阴阳即分,负阴抱阳,一气生门。
故曰:
心若明镜无我执,云在青天水在瓶。
三界五行此中门,应无所住生吾心。
——————
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上古中原,文化东出,万里河山,天下大同。
现代中国,文化东出,万国来贺,天下大同。
《世本篇》
《世本篇》序本文“世”字,乃万象呈在之字概,本文“本”字,乃万象所成之字括,本文“篇”字,一乃是对“世”、“本”之私见、二乃是自觉为一体而称其“篇”。
本人是人中一粒,所得仅是一人之窥,更非神灵所赐,故不敢以“经”自居,对此所识称之为《世本篇》。
篇者,识之概,文之括,纳万象形流孕化于笔端。
我之世本,以窥基督、伊斯兰、佛、道、唯物其舞而得其象,以六相之“真”而觅其径,以滤己所识而纳字宜,得本人愚见之《世本篇》。
此所谓“六相”即本人之《六相六心说》是也。
概篇者,多以“节”而显其关髓,以“章”而呈其肤。
此篇亦效仿之,以章、节而述之。
第一章信仰之合第一节:天者,世本之在,万象之包及里径。
基督、伊斯兰看之,是美绝一神之为;佛家看之,是因与果之依以相连;道家看之,是内在之机理成然;唯物者看之,是由内物之在而决其然。
第二节:一神之畏敬,置人于弊小与尊从;因果之幻连,立人之悟于阔大之程;机理之内扣,促人探理追径于念途;唯物之信念,属以实求验之纠偏。
诸信仰皆有其真立之实,呈其所美之在,亦有与世本之偏。
第三节:以懵懂之美至神一,畅畅兮万象之观,以人微微而奉神位,不可不谓以全之有在而显其美、达,和合兮万在怡然。
然以万象之美至神髓,而淡万象其美之呈在,进而不明人做之彩彩、不识万物之纷呈,也其美中之缺,使人自缚于暗途尔。
而今基督拓神全之美,开人作为之彩,真可谓于美添新善。
第四节:以人之悟理万物,以具体之实,构所具之妙,行人生春风,收潜行之获,成因果之妙用,不可不叹佛之慧成。
然透万物因果之相连,决非人悟而能旷达。
人悟何出?人悟又能达何?此必有以未知与狭知而塞人世之真窍,立人智之基于非实。
第五节:象之内匿成因,此即成象之机理,而此机理便简称为道。
而老子之道在玄,《道德经》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其道当超于人而在(此“常”我解为“恒常”)。
道在其玄、其一,人所识万象机理,仅人弊窥之探,非道之全。
以人识机理而称道,则为大道之偏。
2019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精选word文档 (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入党申请书标志着申请人经过了郑重思考,向党组织表明自己有入党的志愿和要求,使党组织了解申请人的政治信仰和追求,便于党组织对申请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考察,同时也是党组织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重要依据。
每一位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该认真写好入党申请书。
以下是入党申请书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供大家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3. 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什么?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现在,党的十五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又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又一个历史性决策。
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有之本 万象之根石涛 (1642-1707), 是清初一位独创派绘画大师和绘画美学 家,由于少年时的家国之变 ,而遁入佛门。
约在去世前十年 , 他脱离佛门,当了道士 ,而改信道教。
在这样的人生背景下 ,其绘画思想, 其艺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一治万 ,以万治一”。
本文主要从佛教对石涛绘画思想的影响画语录 ?一画说》是石涛绘画本体论思想的核心 , 可概括为画、道、法、物四者的相互关系 , 这一学说出自于佛教的华严宗。
在《画语录》研究方面,姜一涵先生说 : “在‘一画论'中老子》和《易经》的思想联系之外 , 第三条思想线索 , 便是佛典。
如‘一画'章之‘一画收尽鸿蒙之外亿万万笔墨 , 未有不始于此 ,而终于此'。
此正是禅宗六祖坛经之‘一切即一 ,即一切'之意。
又‘一画'章之‘以无法生有法 , 以有法贯众法也' ,此犹永嘉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在其《画语录》中 , 吸收了大量佛、道思 佛、道思想 , 来浅析石涛《画语录》中一画”说创作的成因。
除了与禅师所云‘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永嘉证道歌》) 之意”。
此外直接给石涛思想启示的应该是他的师父本月禅师。
五灯全书》卷七三本月传载: “玉林通曾问本月: ‘一字不加画,是什么字?本月答曰: ‘文彩已彰'”。
意思就是说, 已有了一'字的概念,还没有把一画加下去的时候, 它的理已先形象而存在的。
具慧眼的本月禅师已看出它的‘文彩已彰'了”。
在这里, 禅师们所意会的是“性”――真如的法性, 亦即宇宙的本体、万有的本性、众生成佛的根据。
按照禅宗大师们的观点,这“一性”与一切法的关系是: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佛教华严宗认为,所谓“性” ,指如来性、佛性、本性、法性, 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所生起。
一切诸法都是依于作为最高主体性的真心, 依此真心而现起宇宙万法。
这就是万法惟心。
故一的一切(万)、一切(万)的一,二者是圆融无碍相即相入的。
一切诸法都是缘一法而起万法, 缘万法而入一法。
一切诸法都是真心”的随缘显现, 离心之外, 更无一法。
从本月禅师所答复的“文彩已彰”来看, 表明佛家认为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是“太朴” ,是“无名” , 也就是“无” ;当写出这个“一”字时, 就是“有”。
这同石涛的“一画论”颇为相似。
石涛在《画语录》中得出如下结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 藏用于人”。
意思是说, 这众有万象之本根的“法性” (即万物的本性),充分体现在自然界的神奇变化和人的生命活动之中。
中国画家正是根据上述思想来画山水的。
山水画要表现“法性”这一万物本根的生机和活力, “法性”本身虽不可画, 但是以笔墨画出事物与事物之间虚与实、有与无、静与动、疏与密的种种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 又完全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法性”的特征。
石涛的《云山图》,有一题跋云: “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
”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所画《山水图轴》, 题云: “古人用笔 , 有可说处 , 有不可说处。
有口授心 , 唯有目透神贯”。
这两幅作品中所写出的思想内涵 , 就是体悟到万物本根的宇的表现 , 重点是突出用笔 , 并辅之以墨色的浓淡、 虚实、干湿变 化。
画面格调淡而不枯 , 秀中藏拙 , 意境深远。
透过山水、林木的表现 ,重在使人能够“目透神贯” ,体悟山水中的“法性”。
面中我们可以看到 , 一个抒发自我情怀 , 以狂放的笔墨线条来抒 写真心、真趣、真境的画家真性情。
在《大涤子题画诗跋》 曰: “拈一个虚灵只字 , 莫作真相识 , 如镜中取影。
”石涛用“虚 灵只字 , 莫作真识想 , 如镜中取影”来概括山水画与自然山川的 关系 ,其中也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思想。
山水画境不是直接摹写某处自然景观的物境、实境 , 而是经过创作主体主观精神情感过滤的心境、虚境的体现 , 是画家创造的第二自然。
这“虚灵只字”引入中国画论领域 , 将它们作为一对有关审美认识 ( 心理)的范畴 加以阐发。
《尊受章》开头一段文字 , 是专门阐述在人接触外界 事物时所产生的感知――情感的与思维认识的心理活动 中, “受”与“识”二者的关系。
石涛说 :“受与识 , 先受法。
在《山水图轴》这幅作品中 , 山石、树木、溪桥、人物、屋从画渗透着石涛真切的创作体验。
“虚灵只字”的意蕴 , 就体现在创作主体与自然山川神会交融 , 在“变幻神奇懵懂间” ,获得审美 兴致和审美意象。
另外, 石涛接受佛学“五蕴”中的“受”和“识” , 并将其而后识也。
识然后受, 非受也。
”这段文字中的“受”和“识”两个概念,本之于佛学的“五蕴” (狭义)。
佛教认为,现实的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暂时和合而成。
“五蕴” 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触(六根)接受(领纳)外境刺激所得到的生理――心理(包括伦理的和审美的)感受。
现实的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领纳”这些境界,会得到乐、苦和不乐不苦的情感体验。
五蕴”中的识蕴,是指心的缘虑、思维和了别的功能作用。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四》云:“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故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
”这就是说,心、意、识三者“体是一” ,但功能作用有所区别, 当其称为心”时,是强调它能够集结各种心理活动;当其称为“意”时,是强调它能够思虑;当其称为“识”时,是强调它能够运用概念判断认识对象。
故石涛说: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
识然后受, 非受也。
古今至名,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 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 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
”意思是说,古往今来的至明之士, 总是借助于对“一画之法”的理性认识,去指导他对事物的直接感受, 即“以一治万”,并用直接感受去充实丰富他对“一画之法”的理性认眼界局识。
促在狭小的天地之中, “小受小识”无法把握这“天下变通之大法也” ,那就只能得到有限的感受和肤浅的知识, 也就不可能把握“一画之法” ,而悟出天地自然界的生生之道。
只有不断地扩充、深化、更新自己的识受,才能不为成法所拘,从多中体认一,以一统治多,真正掌握“一画”理法。
以笔墨表现万有而抒情达意,并随意点染与宇宙山川相和谐,进入“运墨如已成, 操笔如无为”的化境。
石涛在《尊受章》中还写有这样一段有关“受”的重要文字即:夫一画含万物于中。
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
”意思就是说:“一画”容纳万物于中间。
画接受墨, 墨接受笔,笔接受腕,腕接受心。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佛教中所说的“万法惟心”的理论,与“受”和“识”的绘画创作规律。
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像天地交互化生万物那样一种和谐一体的关系。
这样,画家才能达到“一画明”而“画可从心”的艺术境界。
正如其在《章》中所写:“笔与墨会,是为……在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混沌里放出光明。
盖以运夫墨,非墨运也……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天下之能事毕矣。
”意思是说, 笔与墨会合状态;皆因我运转笔墨, 不是墨运转我;自一以分散成万,自万以治理一, 天下的所有事情都可包括了。
夫画,从于心者也。
”清人绍松年评论说:“清湘老人画……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寄于笔墨之中。
其画面流露出一种淋漓奔放的作风 , 在他的一笔作为生命体验与升华的画论 , 也渗透着这种精神气质。
从以上可以看出 , 佛教华严境界和石涛的“一画说”是法理 相通的。
“以一治万 , 以万治一” , 都是对万象本性的一种内心体 悟。
因此 , 可以说佛教的华严境界是石涛“一画说”思想的来源 之一。
二 道家思想对石涛绘画理论的影响在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同时 ,石涛的“一画”说的产生 , 也 受到了道家老庄哲学宇宙生成论和万物本体 (本根) 论思想的启 迪和影响。
石涛所谓“一画”的“一” , 还相当于 《老子》中 的那个“一”。
《老子》云:“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淮南子 ?天文训》亦说 :“道始于一,分而为阴阳 ,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这里的“一”就是 有”。
庄子曾云 :“泰初有‘无' ,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
”在庄子这里 , 作为一切存在的始基和本体 (本根)的“无有无名”的“无” , 亦即“道” , 又名“一”。
从老庄哲学 看来, “一”是道生万物的中介 ,是最初的“有” ,是万物的本原一墨、一山一水中, 寄寓着一种高华郁勃之气”。
道生一”和主体, 即“万物之母”。
石涛“一画之法”正是“有法” , 即有” ,它生于“无法” ,即“无” ,又上贯“众法” ,即“万”。
石涛说: “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
”这里的“以有法贯众法” ,就是“以一治万, 以万治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石涛的《山水清音图》, 构图不落前人窠臼, 出奇制胜, 极富创造性。
此图的布局, 在错落纵横的山岩间,奇松突出, 横亘在山岩之间, 如龙飞凤舞; 一股瀑布穿过松林, 从山头直注入深潭。
此时两位高人陶醉其中。
山林深处天空阴霾未散, 显示着一场骤雨的突降。
画面用笔劲利沉着, 用墨淋漓而泼辣,山石以淡墨钩皴, 以浓墨、焦墨破擦, 特别是那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 配合着以尖笔剔出的丛草, 使整个画面产生了如惊风骤雨似的韵律。
他在用墨时, 使用了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等表现手法。
整幅画面给人的感受是法无定法, 但气势自在其中。
此图干、湿、浓、淡浑然一体, 形成层次丰富的色阶,作品有豪放之气。
郑板桥谓其: “石涛好野战, 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
”在这里, 画面中看似无法, 但由于画家主体对自然界的感受,又“无法生有法” ,画面中体现出其画论中所说的“一画落纸,众画随之; 一理才具, 众理附之。
因受一画之理而应诸万方”的“以一治万, 以万治一”的思想内涵。
石涛所立的“一画之法” ,正是以无法生有法, 以有法贯众法, 实际就是“法本无法” ,即“无法而法, 乃为至法”。
这是以无法为法, 以变为本的思想, 故而他说:“夫画, 天下变通之大法也。
”“化然后为无法” ,可见“无法而法”的“无法” , 意在突出“化” ,突出的是“一画之法”的变化功能。
石涛认为:“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一画落纸后 , 看似无法 , 但通过创作主体对山川万物运行规律和生命形态的体悟与把握 , 使得主体的心灵在意识 ,从而完成新的绘画之法的创造。
在《画语录》中以“一画”来构筑他的基本理论框架 , “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 陶咏乎我”。
通过各章所涉及的识与受、理与法、法与化、笔与 墨等的对立因素、和谐统一的思想 , 来体现他对绘画的“道”、一”的层面的追求 , 也是石涛高出时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