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在中国抗战胜利中的关系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起因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起因](https://img.taocdn.com/s3/m/4198c58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0.png)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起因中国抗日战争是指中国在日本侵略时期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展开的一场全民抗战。
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与起因十分复杂,涉及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历史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
那个时候,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国家不统一、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租界的设立导致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受了严重侵害,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剥削,人民生活异常困苦。
这些,为后来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此外,中国内部也存在着政治动乱、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但此后的政治局势并未完全稳定下来,各地军阀割据导致国家统一受到了威胁。
这种政治动荡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抵抗能力。
二、日本的侵略行为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日本在自明治维新后逐渐崛起,并对中国表现出了侵略性的态度。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日本就取得了对中国的胜利,获得了台湾和一些东北领土。
继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力度。
他们通过借款,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更多的经济特权和领土。
此外,日本还大量输入军火和军事技术,提升了其自身军事实力。
这些措施使得日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浓厚的侵略气氛。
三、九一八事变与国共合作抗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导火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一系列的袭击和占领行动,始于这一事件也成为战争爆发的标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做出强烈反应,同时国共两党也开始进行合作。
1936年,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国民党领导的军队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形成了历史上的“西安事变”。
此后,国共合作形成,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基础。
四、中国全民抗战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全面对日抗战的开始。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中国政府不得不做出回应,自此中国进入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https://img.taocdn.com/s3/m/6a6f28ad4028915f804dc2c0.png)
2019/12/3
近代台湾是什么时候 被日本占领?根据哪个条 约?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 约》,割台湾给日本。 14
2019/12/3
台湾人民欢庆回到祖国怀抱
15
欢庆抗战胜利
2019/12/3
16
假如你生活在1945年的中国,当日本投降的 消息传来,你会是怎样一种心情?你又想到了什 么?请与同学交流。
区到沦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海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 分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 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逐渐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 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4)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成功 地牵制了日军。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 战的相互协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 国抗战的有力配合。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全民族抗战能
够实现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根本原因)。
②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日本人口少,资源匮乏,国
土狭小。
③海外华侨和国际主义战士的支持,苏联、美国等世界各
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
④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广泛支持。
除201此9/12之/3 外,正确的战略战术也是取胜的因素。
名称
时间
国家
结果(中国)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
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抗日战争 1937-1945
抗战胜利对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影响
![抗战胜利对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1e6ef7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7.png)
抗战胜利对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影响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艰苦卓越的战争。
抗战胜利对国内外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探讨抗战胜利对政治局势的影响。
一、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1. 国共合作的加强抗战胜利使得国共两党的合作更加紧密。
在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矛盾和分歧,但在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两党逐渐加强了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国内的团结,也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国民政府的巩固抗战胜利使得国民政府在国内政治局势中得到了巩固。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统治能力得到了增强。
3. 军队的壮大抗战胜利使得中国军队在国内政治局势中变得更加强大。
在长期的抗战中,中国军队经过了艰苦的战斗,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得到了更好的装备和训练,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力量,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1.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抗战胜利使得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抗战期间,中国以坚定的抗战姿态和不屈的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参与者,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2.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抗战胜利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战胜利使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受到了世界各国的谴责,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衰落。
同时,抗战胜利也为其他国家反抗侵略者提供了榜样和启示,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3. 亚洲国家的独立运动抗战胜利对亚洲国家的独立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抗战胜利激发了亚洲其他国家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意识。
在抗战胜利的鼓舞下,亚洲国家纷纷展开了争取独立的运动,推动了亚洲国家的独立进程。
综上所述,抗战胜利对国内外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抗战胜利加强了国共合作,巩固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壮大了中国军队。
抗战胜利的国际视角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抗战胜利的国际视角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3473723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c.png)
抗战胜利的国际视角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蔓延,中国成为了唯一一个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亚洲国家。
这场胜利不仅仅对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本文将从国际视角探讨抗战胜利对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抗战胜利标志着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崛起。
作为一个长期遭受侵略和内乱困扰的国家,中国在抗战中展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抗敌能力。
抗战胜利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于自身国家的认同,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的崛起使其成为全球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角色奠定了基础。
其次,抗战胜利对于世界多极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二战期间,欧洲和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两大战场,中国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为全球反法西斯阵营增添了重要的力量。
中国在抗战中的牺牲和奉献不仅引发了世界对于亚洲战场的关注,也为亚洲其他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抗战胜利为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的多极化格局,使各国更加注重自身利益与平衡,促进了和平与稳定。
此外,抗战胜利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在战争胜利后,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创立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胜利也推动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加强了与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国家的合作,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对外交往奠定了基础。
最后,抗战胜利对于中国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和国家认同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团结和奋斗的力量,形成了全民族的共同意识和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和团结意识对于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之,抗战胜利不仅在国内树立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抗战中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使其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发展。
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分析
![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c81c5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4.png)
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分析中国抗战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原因的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中国抗战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和外部侵略的交织。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分割,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到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和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时期。
面对这一困境,中国人民渴望团结起来,寻找国家复兴的道路。
二、原因分析1.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全球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经济衰退导致了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民众的不满情绪迅速蔓延。
这为中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机会,推动了中国抗战的形成。
2.国内政治动荡在抗战前夕,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国民政府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分裂,严重削弱了其政治实力。
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力量。
3.东北抗日联军的坚持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坚持了长达14年的武装斗争,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千难万险的环境下,团结一致、坚持斗争,为中国人民寻求抗战胜利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4.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了顽强抵抗的精神。
在日本军队的侵略下,各地的军民自发组织了游击队和抗日义勇军,进行游击战和城市游击战,在各个战场上给日军造成了严重困扰。
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战斗,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5.国际援助的支持中国在抗战期间得到了苏联、美国等国家的重要援助。
苏联通过对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协助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解放军,为中国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美国则通过在华援助计划提供了大量物资和经济支持,加速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抗日战争的进行。
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e9616d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e.png)
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日本在1931年开始侵略中国东北,之后在1937年全面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
长达八年的抗战,对于中国来说是艰苦的、沉重的,牺牲众多,但最终中国人民抵抗住了日本侵略势力,取得了抗战胜利。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抗战的胜利呢?本文将从国内外各个方面分析,总结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民族意识与民族团结中国人民在战争面前团结起来,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这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中国人民都站在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一边。
无论是民主党派、军队、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农民,都参与到抗战中来。
民族团结让中国产生强大的力量,凝聚起百姓的抗战意志,使得全国人民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抗战的领导核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党和军队与人民紧密团结,开展了艰苦卓越的抗战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使得各个阶层、各个党派都能共同抗战,形成了强大的联合战线,发动抗日游击战争。
党的领导不仅仅在战争的组织和指挥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更在乡村根据地建设、军队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外部援助与国际形势国际形势对抗战胜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国际上,日本战争扩大后,遭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制裁和抵制。
盟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大量的援助,包括武器、物资和军事支持。
苏联在抗战后期还出兵对日本进行了重要的战争。
这些外部援助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大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与胜利的可能性。
四、战略运筹与战术战法战争的战略运筹和战术战法的运用也决定了抗战的胜利。
中国在抗战中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战略和战术,对敌人实施阻击、游击、集中和持久战等各种方式,有效地遏制住日本侵略势力的扩张。
同时,中国在运筹上也将重点放在了保持国土完整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上,通过合理的调兵遣将和资源调配,保持了战争的持续性。
总结起来,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包括民族意识与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外部援助与国际形势的支持以及战略运筹与战术战法的运用。
中国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48d3915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0.png)
中国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前言中国抗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
通过顽强的抗战,中国抵御住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应对侵略的困境内外困境的叠加中国抗战爆发时,内外困境叠加。
一方面,由于前期的国内政治、军队建设不完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和经济落后;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军事实力强大,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
全民族抗战的觉醒中国抗战的关键之一是全民族的觉醒。
面对侵略者的铁蹄,中华儿女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
民众纷纷响应招集,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
全民族的团结和奋斗成为中国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组建人民军队军队的改革与士气的提升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迎接战争的挑战,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军队改革,包括装备升级、军事战略调整等。
这些改革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闻鸡起舞的抗日名将中国抗战期间涌现了一批英勇无畏的抗日名将,如薄一波、叶挺、林彪等。
这些将领以身作则,率领部队剿灭日本侵略者,为中国抗战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建立统一抗日战线国共合作的重要性中国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抗日战线,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国共合作的成功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统一的指挥体系。
游击战与正规战相辅相成中国抗战中游击战的兴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游击战的特点是机动灵活、消耗敌人力量,为正规战创造了条件。
游击战与正规战相辅相成,对日本侵略者构成了严重威胁。
人民支持与国际援助人民的无私奉献中国抗战期间,人民的无私奉献功不可没。
无论是壮丽的抗日军歌还是捐款捐物的群众行动,都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大爱精神。
人民的支持为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后方支持。
国际援助的重要作用中国抗战得到了一些国际友邦的援助,如苏联、美国等。
这些援助包括军事物资、战略协助等。
国际援助的到来,无疑增强了中国抗战的战斗力。
结语中国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是多方面的,包括全民族的觉醒、人民军队的建设、统一抗日战线的建立以及人民支持与国际援助的作用。
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与国内
![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与国内](https://img.taocdn.com/s3/m/5e5d20b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8.png)
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与国内国内抗战胜利的意义1945年,中国抗战取得了胜利。
这场历时8年的战争,不仅使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的尊严,更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国内的种种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历史背景中国抗战是由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引发的。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
随后,日军又先后侵占了中国的广东、上海等地。
这一系列侵略行为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抵抗。
1937年,在日军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下,中国抗战全面爆发。
二、国内的抗战势力中国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抗战势力的崛起。
在日军的进攻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并发起了积极的抗战。
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此外,国民党领导的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抗日政策,积极组织了抗战的物质和人力资源。
三、国际支援力量除了国内势力的支持,国际上对中国的抗战也给予了重要的支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美国、苏联等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包括军事援助、物资支持以及开辟战场等。
这些国家的积极参与,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实力和信心。
四、人民的深厚抗战情感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抗战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支持。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积极参与抗战努力,为了国家的解放而奋斗。
人民的支持和动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中国抗战取得的重大胜利在长期的战斗中,中国抗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如淞沪抗战、武汉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
这些胜利不仅挫败了日军的侵略行为,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与决心。
中国抗战胜利的国内意义中国抗战胜利的国内意义重大。
首先,中国抗战胜利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经历的各种战败与屈辱。
中国作为东方民族,能够在与日本这个强敌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的抵抗精神。
其次,中国抗战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后,积极投身解放战争,最终在1949年取得了国共两党的和平合作,并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胜利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胜利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f6f082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3.png)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胜利原因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系列军事侵略行动。
这场侵略战争对中国来说是无比残酷和痛苦的,然而,中国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那么,九一八事变的战争胜利原因是什么呢?一、民族团结和抗战意识的觉醒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众的愤怒和抗战意识开始觉醒。
各阶层人民纷纷响应,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
无论是军队还是普通民众,大家都以抵抗日本侵略者为己任,团结一致,共同抗击侵略者。
这种团结和抗战意识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强大力量。
二、军队的改革和士气的提升面对日本侵略者,中国军队深刻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进行军队的改革,加强装备和训练,提高作战能力。
大量的抗战英雄和抗战胜利的战例也对中国军队士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他们的战斗力。
中国军队的改革和士气的提升是九一八事变战胜的重要原因。
三、国际援助和外交斗争的胜利中国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与其他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中外人士组织了大量的救援运动,为中国提供物资和财政支持。
同时,中国积极进行外交斗争,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
国际援助和外交斗争的胜利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是九一八事变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
四、抗战策略的灵活运用中国在九一八事变后,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抗战策略。
中国军队在抗战中采取了分散作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有效地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尤其是在东北地区的抵抗战中,中国游击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还利用地理条件和国内外阻击战争策略,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多次进攻,为最终的战胜创造了条件。
五、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侵略。
民众不怕牺牲,纷纷投身到抗战中去,表现出了勇敢和坚定的决心。
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精神成为中国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的战争胜利原因包括民族团结和抗战意识的觉醒、军队的改革和士气的提升、国际援助和外交斗争的胜利、抗战策略的灵活运用以及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
中国抗战胜利后的国内与国际影响
![中国抗战胜利后的国内与国际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5d343b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3.png)
中国抗战胜利后的国内与国际影响中国抗战胜利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这场抗战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内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影响1. 国家统一与党的崛起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建立了联合政府,共同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社会改革措施。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加快,农村经济和工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在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3. 文化与教育发展中国抗战胜利后,文化与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动了教育普及和文化繁荣,实现了经济、科技和教育的迅速发展。
同时,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育公平和文化多样性等。
二、国际影响1. 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以坚定的抗战态度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可,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升了国际声誉和地位。
2.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中国抗战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的抗战为其他占领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鼓舞了其他国家抵抗侵略者的勇气和信心。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参与者,为全球反法西斯事业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抗战胜利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剧变,东西方的矛盾与冲突日益突出。
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紧张,冷战的阴云笼罩了世界。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成为了重要的国际力量,对世界政治经济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的探索
![对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1a45aafb5ef7ba0d4a733bef.png)
对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的探索在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
在国家经历了一次空前的伤痛与灾难以后,于1946年6月,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又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第二次国共内战就此开始。
这场历时三年的内战被国民党称为“抗共卫国戡乱战争”,而共产党则称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而在此之前的第一次国共内战当中,国民政府先后调集兵力对共产党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五次“围剿”,虽然在前四次围剿中,国民党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在最后一次围剿中,国民党军队步步为营,最终迫使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一次围剿的胜利,让国民党增强了剿灭“共匪”的信心。
因此在1946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秘密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夸下海口:要在五个月之内打垮共产党。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内战的最终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胜利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无论是在军队数量、军队训练程度还是军队装备都处于劣势的共产党成功了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社会因素1.1.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就成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代理人,从此国民政府加紧了对全国各地的反革命统治。
甚至在抗日战争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强迫推行保甲制度,实行联保联坐法,通过与地方封建势力相勾结共同统治的办法,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让人民在政治上毫无权利,经济上贫困不堪,生活濒临绝境。
在国民党的苛政统治下,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负担沉重,致使反抗国民党政府统治的意识也愈加强烈,这为后来广大的工人和农民阶级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埋下了伏笔。
1.2.中国广大的工农阶级蒋介石到台湾后总结失败的原因主要一条是毛泽东把中国农民发动了起来,而自己却脱离了农民。
在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社会里、脱离几亿农民肯定会灭亡。
抗战胜利后中 国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抗战胜利后中 国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e96e52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a.png)
抗战胜利后中国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
然而,战后的世界格局复杂多变,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抗战胜利后的国际环境中,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冷战阴影笼罩。
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相互对峙,世界局势紧张。
对于刚刚结束战争的中国来说,必须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经济发展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抗战胜利后,中国百废待兴,经济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国内的农业和工业,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以满足国内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逐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通过与各国的贸易往来,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够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创造条件。
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至关重要。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倡导通过和平谈判和协商解决争端,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活动,如联合国等,发挥自身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文化交流是促进国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举办文化展览、艺术演出、学术交流等活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同时,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加强国防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保障。
虽然抗战取得了胜利,但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加大对军事科技的研发投入,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确保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能够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抵御。
同时,通过军事交流与合作,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军事互信,为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提供支持。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珍贵经验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珍贵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75b901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6.png)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珍贵经验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场伟大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更是全人类的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经验对于今天的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在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前,中国内部政治分裂,国共两党的合作也并不十分紧密。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国共两党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抵抗侵略者。
这一统一的力量使得中国能够集中资源,有效地组织抗战。
因此,国家统一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在于人民战争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日本侵略者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中国。
然而,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战争,提供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力量。
人民战争的战略理念和战术手段,使得中国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第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在于灵活多样的战略和战术。
中国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战略上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战略,以争取时间为目标,以求得国际援助。
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转入积极进攻的战略,采取了游击战、运动战等多种战术。
这种灵活多样的战略和战术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战争中灵活应对,有效地打击敌人。
第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在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在抗战期间得到了苏联、美国等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国际援助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中国人民信心和勇气。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国际合作的精神和实践,为中国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最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在于坚持正义的力量。
中国抗战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斗争。
中国军队和人民在战争中坚持正义的信念,坚决抵制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这种正义的力量凝聚了国内外的支持,也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胜利的影响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升
![抗战胜利的影响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e679312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2.png)
抗战胜利的影响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升抗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与千千万万抗日英勇战斗的历史见证。
中国抗战胜利不仅让中国摆脱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更对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国际关系、文化传播以及经济重建等方面,探讨抗战胜利对中国在世界地位的积极影响。
一、国际关系的重塑中国抗战的胜利重塑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抗战期间,中国成为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一员,与其他反法西斯的盟国展开了紧密合作。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队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抗战,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成为全球性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参战的军事实力、战略地位和人力资源的贡献都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成为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要一方,也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二、文化传播的拓展抗战胜利也为中国在文化传播方面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战争期间,中国在传媒、电影、文学等方面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
这些宣传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增强了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赞赏,中国画、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得以加快。
三、经济重建的契机抗战胜利为中国提供了经济重建的契机,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
抗战时期,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胜利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战后经济重建工作。
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此外,中国政府也鼓励国内民间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的投入。
这些措施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总结:抗战胜利的影响使中国在国际关系、文化传播和经济重建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使中国的地位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大幅提升。
然而,抗战的胜利并非是终点,中国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战胜利的必然趋势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战胜利的必然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9f5d15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9.png)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战胜利的必然趋势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为中国抗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在国际形势的影响下,九一八事变引发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影响和抗战胜利的必然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侵略行动,直接导致了中国东北的沦陷。
这一事件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一方面,中国内忧外患,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凋敝,社会矛盾激化,民族问题积重难返。
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为日本提供了侵略中国的机会。
大萧条的全球性影响,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极大冲击,这迫使日本加大对外扩张以寻求资源和市场。
因此,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可谓是中国国内外因素交织的产物。
二、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仅仅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被日本占领,更重要的是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控制了东北三省,并在事变后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至沿海地区,威胁中国的东部地区。
这对于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抗日情绪迅速高涨。
民众的愤怒和反抗意志被激发,国内团结意识增强。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全面抗战的导火索,中国抗战的必然性也随之产生。
三、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战胜利的必然趋势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胜利的必然趋势逐渐显现。
首先,九一八事变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的意识。
民众在沦陷区领会到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和屈辱,中国全民族的抗战要求愈加迫切。
同时,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日渐增强。
两党于1936年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目标,实现全国范围的合作,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力量。
其次,九一八事变加速了国际反对日本侵略的力量。
九一八事变震惊了国际社会,引起了西方列强和苏联的关注。
各国对日本侵略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制裁和抗议措施,形成了国际反日浪潮。
这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提供了机会,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后勤保障。
再次,九一八事变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与地缘政治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与地缘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fe82e4b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7.png)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与地缘政治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斗。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了中国的地位并对地缘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二战的爆发有关二战的爆发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在这场战争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国力相对较弱。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迫使中国人民站在了保卫国家的前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中国以顽强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姿态,展现了自己战胜强敌的决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敬佩和支持。
二、中国的抗战动员彰显国力中国抗日战争动员了全国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的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和自强意识。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政府通过政策调整和社会动员,有效地动员了人力、物资和财力,支持了长期战斗。
此举不仅让国内形成了强大的抗战合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国家实力,提升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
三、中国抗战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对地缘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国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的抗战行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另一方面,中国抗战期间与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的紧密合作,促进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
中国成为二战战争的重要参与国之一,为世界新秩序的塑造做出了积极努力。
四、中国抗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中国抗战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内格局,也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勇气和顽强意志使其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
这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争取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抗战胜利后,中国在战争中所取得的成就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中国抗战对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 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 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https://img.taocdn.com/s3/m/4e8608f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2.png)
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答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要理解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1. 军事压力与内外交困:战后巨大军事压力: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土广袤,军队分散,战斗力受损。
然而,国内局势并未因战胜日本而趋于稳定,国共内战爆发,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分兵应付,导致兵员疲劳和资源分散。
外交压力:国际上,国民党政府受到国际社会的压力,尤其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支持,使其在政治上受到牵制,不敢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
2. 内部腐败与政治困境:内部腐败与失信问题:国民党政府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贪污腐败问题严重,官员失信于民,导致社会不满情绪高涨。
政治权力集中:蒋中正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政治体制缺乏民主机制,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3. 经济困难与社会动荡:战后经济负担:抗日战争使中国经济受到巨大损失,而战后需要承担大规模的复兴和重建任务,但资金不足,财政压力巨大。
社会动荡与不满:战后,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反感战争的巨大牺牲,政府无法有效应对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不满情绪蔓延。
4. 地方割据与民变问题:地方军阀割据: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在地方上与一些军阀和地方势力建立了复杂的关系,这些势力在战后的权力分配中产生了问题,加剧了政府内部分裂。
民变与游击战:国共内战结束后,一些地方发生民变和游击战,使国民党政府难以维护地方稳定,需要大量军队和资源来镇压。
5. 外部压力与国际形势:国共内战:国共内战是国民党政府的重大挑战,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军力,使政府难以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
国际形势: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复杂,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角力也影响了中国国内政治,使国民党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陷入全民的包围并迅速走向崩溃,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抗日胜利与中国的民主进程
![抗日胜利与中国的民主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8401120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a.png)
抗日胜利与中国的民主进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中国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然而,正是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不仅取得了抗击侵略者的胜利,也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奠定了基础。
一、抗日胜利的重要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
首先,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生死存亡之战。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残酷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在抗日战争中展现了坚定的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抗日胜利使中国重新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国家,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最重要的是,抗日胜利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1. 战争动员与民主进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抗日根据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推动了农村土地改革和妇女解放运动。
这些改革为中国的民主进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
同时,抗日战争也促使国民党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为了团结全国抗战力量,国民党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化措施,加强了与各界人士的合作,形成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这些措施为中国的民主进程打下了基础。
2. 抗日战争对社会觉醒的影响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追求更加强烈。
在战争中,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命运紧密相连,开始反思封建社会的弊端,对民主的追求逐渐升温。
战争的痛苦和牺牲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更加珍惜自由和民主的权利。
抗日战争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反思现实、探索未来的契机。
许多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他们不仅关注国家的命运,也关注人民的权益。
战争的考验使得他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为中国的民主进程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九一八事变中的抗日斗争与国际反应
![九一八事变中的抗日斗争与国际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c447900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9.png)
九一八事变中的抗日斗争与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这场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以“满洲事变”为借口,对中国东北进行了武装侵略,进而建立了伪满洲国。
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并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应。
本文将从抗日战争的发起、国内反应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抗日战争的发起九一八事变被视为抗日战争的最早起点。
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于日本侵略行为显示出强烈的愤慨,却面临着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北洋政府的统治日趋腐败,对于外来侵略表现得软弱无力;另一方面,国共两党正处于内战状态,内部矛盾严重。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国共两党暂时放下了内部分歧,共同面对外敌。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呼吁全国民众抵制日本侵略,并广泛动员人民加入抗日斗争。
国内反应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民愤和抗日情绪。
中国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的示威和静坐来表达对侵略者的抗议。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使得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意识进一步觉醒。
各地的学生、工人、商人纷纷参与到抗日运动中,积极组织抵抗日本侵略的活动。
例如,学生组织起义、工人罢工、商人抵制日货等等。
在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引起了更为激烈和广泛的抗日行动。
东北抗日联军在张学良、杨靖宇等抗日将领的带领下,组织了一系列的游击战和武装抵抗。
他们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起到了很大的牵制和减缓日本军队的进攻速度。
这种抗日斗争的规模和力度不断扩大,为后来的全面抗战积累了经验和基础。
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极大的愤慨。
各国舆论普遍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并对中国表示了同情和支持。
国际联盟也通过决议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并对其实施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
然而,由于当时国际联盟的弱化和各国利益的矛盾,这些制裁措施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日本依然继续其侵略行径。
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在中国抗战胜利中的关系
![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在中国抗战胜利中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b70bb6431b765ce0508147b.png)
口 杜俊 华 尹 四林
中国的抗 日战争作 为世 界 反法 西斯 战 争 的东方 主 战场 ,为世 界 反法 西斯 战争 的胜 利做 出 了显 著 的 贡献 , 也得 到 了世 界力 量 的支持 。然 而 , 一 些学 者要 么过 分 强调 美 、 英、 苏 等 国 际 因素 , 要 么 过 分 强调 中 国 国内抗 战 , 割裂 两者 之 间的联 系关 系 , 这种 片 面强 调 一个 方 面 的历史 认识 观 是偏 颇 的 。 因此 , 本文 拟对 抗 战胜 利原 因的 国际 和 国内 因素两 方 面的关 系 进行
错 误 观
萨勒姆州立大学图书馆等查 阅外 国学者论述第二次 世界 大 战历史 的专 著 和论 文 ,他 们对 中国抗 日战争 叙述 的篇 幅很 少 ,在描 述亚 洲地 区的抗 E t 斗 争 主要 是写 美 国打败 日本 的太 平洋 海 战史 ,即或 有作 者 曾 经谈 到过 中国抗 战在世 界反 法西 斯 的作用 时 ,却认 为二 战 时期美 国之 所 以扶持 和支 援 中 国不 是认 为 中 国最 终能 打败 E t 本 ,而 是不 想让 日本 打败 中国 以后 利用 中 国丰 富的 自然 资 源 、 财力 、 国土 和 人力 , 来增 强E l 本对外 作 战 的实力 。 在 中国 , 现 在也有 一部 分学 者和 民众过 分 强调 国际援 助 , 认 为“ 没有 美 、 英、 苏对 中国抗 战的支 持 ,退 踞 比较 贫穷 的西 部大 后方 的中 国, 要 支撑 持久 抗 战 , 财力 、 物力 和 武器 都 是 不 可能
过分强调中国抗战胜利的中国因素 , 在这方面 , 中国 国 内限于档 案资 料和 外文 报刊 的局 限性 ,在 研究 中 国抗 战与世 界反 法西 斯 战争 的相互作 用 的专 著 和论 文 较少 。尤 其是 在改 革开 放 以前 ,因极 左思 潮 的影 响, 研究 英 、 美、 苏对 E t 作 战与 中 国抗 日战争 的关 系 , 以及 这些 国家对 中 国抗 日的支 持 的成 果很 少 。改 革 开 放 以来 ,一些 学者 在研究 中国抗 战与 世界 反法 西 斯战争的关系时 ,也存在过分强调中国抗战对世界 反 法西 斯 战争 的贡 献 , 或 者 过分 强 调 英 、 美、 苏 援 助 中国 “ 实利 主 义 ” 的一 面 , 而 对抗 战时 期 国际力 量 对 中国抗 战支持 所起 到 的 巨大 作用 研究较 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在中国抗战胜利中的关系作者:杜俊华尹四林来源:《重庆行政》2017年第02期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也得到了世界力量的支持。
然而,一些学者要么过分强调美、英、苏等国际因素,要么过分强调中国国内抗战,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关系,这种片面强调一个方面的历史认识观是偏颇的。
因此,本文拟对抗战胜利原因的国际和国内因素两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国际国内学界对中国抗战胜利原因的片面认识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6章“抗日战争”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的教学时,一些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抗战也给予了援助,那国际因素在中国抗战胜利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一些人认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主要是美国、苏联和英国的援助,使中国能够持久抗战并最终取胜。
英、美、日、苏等国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抗战胜利靠国际的支援。
(一)中国抗日战争主要靠国际力量取得胜利的错误观关于中国抗战胜利,有哪些重要因素?哪一个又是主要原因?有的人过分强调国际因素在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作用,强调“苏武”(苏联在抗战初期大力援助中国抗日,以及抗战结束前的苏联远东红军对100万日本关东军的进攻)、“屈原”(日本投降是因为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畸投下两颗杀伤性超强的原子弹)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这种观点现在在日本右翼政客和学者中较流行,他们把日本战败说成是日本“终战”,即使有的人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二战时期的战败国,他们也不认为是中国抗战的功劳,认为是日本“南进”政策失误导致与美国的冲突,最终被更强大的美国打败。
与此同时,一部分英国、美国、苏联的学者也认为中国抗战胜利主要靠英国、美国、苏联的支援,才使中国没有亡,并最终“借力”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就笔者曾访学的美国波士顿地区的大学而言,一些美国学者就持这种观点。
在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萨勒姆州立大学图书馆等查阅外国学者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专著和论文,他们对中国抗日战争叙述的篇幅很少,在描述亚洲地区的抗日斗争主要是写美国打败日本的太平洋海战史,即或有作者曾经谈到过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作用时,却认为二战时期美国之所以扶持和支援中国不是认为中国最终能打败日本,而是不想让日本打败中国以后利用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财力、国土和人力,来增强日本对外作战的实力。
在中国,现在也有一部分学者和民众过分强调国际援助,认为“没有美、英、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退踞比较贫穷的西部大后方的中国,要支撑持久抗战,财力、物力和武器都是不可能的。
”(二)孤立地看待中国的抗日战争,过分强调抗战胜利的内因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方面,有一些人走另外一个极端,在评价中国抗战胜利时,没有把抗战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背景下,过分强调中国抗战胜利的中国因素,在这方面,中国国内限于档案资料和外文报刊的局限性,在研究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作用的专著和论文较少。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因极左思潮的影响,研究英、美、苏对日作战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关系,以及这些国家对中国抗日的支持的成果很少。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时,也存在过分强调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或者过分强调英、美、苏援助中国“实利主义”的一面,而对抗战时期国际力量对中国抗战支持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研究较少。
(三)从哲学上看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在抗战胜利中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理论来看。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强调:首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内因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爭,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其次,外因不可少,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浴血持久抗战;而国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是中国抗战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加速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二、抗战胜利是在中国持久抗战前提下,在国际力量支持下取得的(一)从历程上看,中国抗战的胜利主要还是靠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反对法西斯的国家,而在当时英、美、法等国因世界经济危机主要精力是关注国内,对外采取绥靖政策,苏联当时正在发展经济。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之时,中国共产党的东北抗日联军和爱国的国民党军队都在进行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斗争,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933年3月至5月的长城抗战则是国民党率领的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军队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国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
2.中国的抗战持续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持续最久的,消灭了日军的陆军主力。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率先倡导和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抗日,并通过全民族抗日和游击战的方式,创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队伍,积极抗日,打死打伤数十万日本侵略军和数十万伪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也进行了艰苦的抗战,主要是以阵地战为主,先后打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远征军作战等多次的大战役,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万人,成为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国共两党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合作抗日,成为中国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原因。
3.在1931-1936年的抗战中,美、英、法、德等国都在忙于解决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国内经济困难和社会矛盾,而苏联也在加紧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和“肃反”,中国主要靠自身抗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日并给予日本关东军沉重打击。
“七七事变”爆发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抗战除了得到苏联的大力支持外,几乎也是独立抗日。
因为此时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绝大多数时间采取的是对日绥靖政策,企图把日本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东方慕尼黑”阴谋;而德国、意大利则支持日本。
即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美、英、苏都认为德国法西斯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法西斯国家,它们采取了“先欧后亚”的政策,主要力量用于对付德国,因此,在东亚,主要的抗日力量仍然是中国国内的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的抗日部队。
在东南亚,中国的十万远征军也是抗日的主要力量。
新38师从日军的包围圈中以少胜多,成功地营救近万人的英军主力;这与美英部队在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地向日军投降,英军在缅甸望风而逃相比,可以说是盟军对抗狂妄南进日军的最大亮点了。
(二)国际力量对中国的支持,也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我们在强调中国全民抗战是中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的同时,也不能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帮助,这包括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国际组织和政府,这是中国抗战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弱国抗击强国的反侵略战争,必须争取更多的国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毛泽东曾在1939年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需要外援的配合。
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
”[2]在国际力量援华抗日方面,苏联是最早援助中国抗日的国家。
1937年8月,苏联就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支援队来华作战,许多人牺牲在中国的领土上。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贷款援助总额达2.5亿元,分三期,是由杨杰的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商定的。
[3]抗战后期,苏联远东红军更是开赴东北,给日本100万关东军以沉重打击,加速了日本帝国侵略者的败亡。
美国从其远东利益出发,在中国抗日的相持阶段也向中国提供军援、经济援助,并同意美国“飞虎队”来华支持中国的抗战,为中国运送物资而冒险开辟驼峰航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加大了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力度,支持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总司令,并派遣美军的陆军和海军与中国的远征军配合对日作战,与此同时,美国还积极与中共接触,并进行部分军事合作,共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在抗战要结束时,美国向日本本土扔下的两颗原子弹,也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进程。
在经济援助方面,1940年10月22日,中美《钨砂借款合约》在华盛顿签字,美国进口银行于1940年年底前给予中国中央银行2500万美元的借款。
[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同意中国免偿贷款75%。
1941年4月1日,中美签订《平准基金协定》,规定美国将以5000万美元购买中国法币,该项购款存于美国[5]。
抗战时期,英国、法国等国从它们的远东利益出发,也曾支持中国的抗战,这种支持包括军事合作和经济援助。
1940年12月10日,英国政府宣布给予中国1000万英镑币制借款。
[6](三)国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是建立在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上对于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来说,之所以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的抗战,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通过自己的大量牺牲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日本不敢北上进攻苏联,也保护了英美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发动进行太平洋战争时因为中国抗日力量的牵制而兵力不足不能全力南进,减轻了盟国的压力。
正如一些外国人士所强调的那样,中国的抗战不仅是中国自己的抗战,也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谈到中国抗战的作用时强调指出,假如没有中国或者中国被打垮了,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
[7]英国驻华大使卡尔1938年在一次报告中,也向英国外交部强调:“在某种态度上,中国既是为他们自己战,也是为我们而战,因为只有日本人的失败,才能把我们从危及我们在远东地位的灾难中解放出来。
”[8]三、正确处理好中国持久抗战和国际力量援助在中国抗战胜利中的关系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英勇的持久抗战,以及国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首先,反对“右”的观点,即反对过分强调国际因素的观点。
这也涉及到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外援的关系。
中國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持久的浴血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