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

合集下载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社会2010 5CJS 第30卷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刘亚秋*作者:刘亚秋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Au t hor :L i u Y aq i u ,J ou rnal of Soci al Sciences i n Ch i na ,C h i nese A cade m y of Soci al S ci en ces P ress) E m ai:l li uyaq i u@hot m a i .l com 摘 要:本文立足于哈布瓦赫传统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式,重点反思社会记忆的权力观和社会决定论问题,并试图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对个体记忆的关注上。

在此,遭遇到记忆的微光,它多存在于个体记忆之中,往往出现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缝隙之间,一般而言,是社会决定论与能动个体之间碰撞的产物。

记忆的微光之于强势的社会记忆研究范式,其力量之微弱甚至暂时不能构成一种独立的记忆类型,但它描摹了另一种记忆的存在状态,提示着被忽视的现实洞察。

关键词:集体记忆 个体记忆 记忆的微光Fro m Co llective M emory to Indiv idual M e mory :A C ritica l R eflecti o n on the SocialM e mory Stud iesL i u Y aqiuAbstrac:t From H al b w achs ∀s coll ective m e m ory paradig m,this paper mai n l y reflects upon t he pow er approach and social deter m i n is m i n the fi el d of collecti ve m emory ,w it h a f ocus on the role of i ndividual memory .H ere we encoun ter m emory glm i m er ,w hich m ai n l y ex i sts i n i ndivi dual m emory ,but som etm i es it appears bet ween i ndivi dual m emory and collecti ve m emory .Generally ,it i s a result of collisi on bet w een t he deter m i ned soci et y theory and active i nd i vi duals .Compared w ith the strong socialm e m ory parad i gm ,m e m ory glm i m er is toow eak to be a separate m e m ory category ,bu t it descri bes one alternati ve of the social m emory and m i p lies anot her realityw hich has been overl ooked .Key w ords :collecti ve memory ,i nd i vi dualm e m ory ,memory glm i m er社会 2010 5就是有那么一些经历,它们是无法交流和无法传达的。

网络社会中集体记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网络社会中集体记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海伦娜多娜沃斯基helenedounaevsky黄顺铭和李红涛都利用维基百科进行个案研究分别讨论了互联网用户于在线百科全书的编辑之战中对前苏联历史13和南京大屠杀14话语书写权的争夺以及记忆如何在社交媒体中得以反复的建构
学带探讨
网络社会 中集体记忆研究 的回顾 与反思
赵 然
4 3 0 0 0 0) (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 一 )互联 网 对 集体 记 忆 的构 建与 书写 互 联 网 重 构 了人 类 的 时 间 与 空 间 观 念 , 网络 社 会 不 同 于
集体记忆是社会认同塑造的重要力量 与基本依据 , 它 “ 并 非其成员个体 回忆之总和 , 而是社群成员的共享记忆 。就此而 言, 它意味着所有成员都能够 回忆起来的一种共同的过去” 。… 人们从社会 中获得集体记忆 , 也在社会 当中重构它。互联 网技 术 的出现 与发展 拓展 了社会 的边 界 , 形 成 了能够与真 实社会 相得益彰的 网络社会 。同时 , 互联网与数 字化 环境也使集体记 忆 的传播手 段 、 途 径和影 响力都 产生 了巨大变化 。l 2 J 对 网络 社会 中集体记忆进行研究的意义逐渐重要起来 。 本文试 图在阅读相关领域文献 的基础 上, 对既有研究成果 进行梳理 , 以此把握 理论脉络 , 探寻研 究的新方 向 , 为在网络社 会 中的集体记忆这一领域进行下一步更深人的研究作准备 。 网络社会中集体 记忆研 究的兴起 “ 在 哈得斯住 所 的右边 , 你将 看见一 汪泉水 , 有 只 白天 鹅 伫 立在不 远处 ; 不要 靠近这 汪泉水 , 在旁 边就好 , 你 还将看 见 另 一汪 泉 , 那 清澈 的水 , 流 自谟涅 摩绪涅 的沼泽 : 园丁们在此 看 守。 ” 谟 涅摩绪涅是古希腊神话 中的记忆女神 , 在神话 中 魂 魄必须 喝下 “ 另一汪泉 ”的水 , 以使其灵魂保 留永恒记忆 。 可 以说 自有 “ 记忆”这 概念以来 , 人们就赋予 了其神秘 且 重要 的色彩 。学者们对 于记忆 的研究 , 始 于心理学 。L 4 此 时的记忆被 当作 是帮助个人从过去 中恢 复信息 的心理过 程或 认 知策 略。 但 由于记忆往 往不仅 与个体 自身有关 , 还涉 及 他人 , 以及个 人与 他人 的关 系 , 因此 , 学者们 开始 强调记 忆的 社 会性 。 “ 人 们通 常正是 在社会 之 中才 获得他 们 的记 忆 的。也 正 是在社会中 , 他们才 能进行 回忆 、 识别和对记忆加 以定位 。 ”_ 6 1 9 2 5 年, 法 国学者哈布瓦赫 ( Ma u r i c e H a l b w a c h s ) 继承了其导师 涂尔干 ( E m i l e D u r k h e i m)提出的 “ 集体意识”这一概念 , 将 人们的个体记忆放大 至社会群体层面进行考察。同时 , 集体记 忆并不是空穴来 风 , 它也来 自个体经验 , 被集体生活所孕育 , 在 不断的建构中得 以形成 。哈布瓦赫强调记忆是现在 、 过去和未 来。 在哈布瓦赫之后 , 英 国社会学者康纳顿 ( P a u l C o n n e t r o n) 认为 , 人类历史文化 中始终存在着集体 记忆或称为社 会记忆。 他强调 ,“ 我们对现在 的体验 , 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 了解 ; 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现存秩序 的合法化 ” 。" 集体 记忆 可以被认 为是 一种确 实存在 的证据 , 它 承载着 族群在 当下 语境 中的情感 、 文化 和信 仰。同时 , 作 为主观建构 的意义体 系 , 集体记忆 则超越 了对具体 历史情境 的叙述 , 具有 精神 、 象征 和文化上 “ 内在规定性” 的价值 。 由于 哈布 瓦 赫 在讨 论 记 忆 时 , 是 从 语 言在 记 忆 中所起 的 作用 开 始 探讨 的, 学 者 也 就开 始 逐渐 关 注 到传 播 在 集体 记 忆 建构 中产 生 的 影 响。L 2 美 国传 播 学 者 翟利 泽 ( B a r b i e Z e l i z e r )就 系统性 地整 理 出 了集 体记 忆 的六 大特 性 : 过程 化 ( p r o c e s s u a 1 ) , 不可预测 ( u n p r e d i c t a b l e ) , 偏 向的 ( p a r t i a 1 ) , 有

社会记忆研究:从“集体记忆”到记忆实践的历史社会学

社会记忆研究:从“集体记忆”到记忆实践的历史社会学
“ 会 的 连 接 结 构 ” 社 ( s n Asma n,
19 ) 他 们 认 为 社 会 记 忆 包 括 一 系 列 的 特 殊 方 92 。
巴 特 利 特 是 第 一 个 致 力 于社 会 记 忆 研 究 的 现 代 心 理 学 家 , 他 认 为 群 体 动 力 X- 个 体 记 忆 具 有 , i 于
中 心 。 本 文 的 目标 就 是 要 构 建 此 项 工 作 的 多 样 性 ,将 社 会 记 忆 视 为 一 个 有 用 的 传 统 和 一 个 可 加
工 的 范 围 ,为 此 领 域 未 来 的 深 入 研 究 提 供 _ 础 。 基


记 忆研 究 的谱 系
克 的 庆 和 庆 典 仪 式 。 ( c wat, 1 9 Sh r z 9 6)
到 , l 0 年 霍 夫 曼 斯 塔 尔 首 次 明 确 使 用 “集 体 92 记忆 ” 这 个 称 谓 ,他 提 到 “ 制 我 们 内 部 祖 先 抑
神秘 的 力 量 ” 并
“ 积 累 的 集 体 记 忆 堆 积 成 将
层 ”。 与 他 大 约 同 时 代 的 哈 布 瓦 赫 在 1 2 9 5年 L 版 叶 J
式 , 比如 庆 典 和 纪 念 性 建 筑 , 以 及 其 他 类 似 传
统 、 神 话 或 身 份 的 普 遍 形 式 。 然 而 ,社其 他 领 域 ,还 有 一 些 有 趣 的 研 究 , 比 如 珍 妮 特 注 意 到 了 时 问 概 念 和 之 问 进
思 想 战 线
21 年第3 第3卷N , 1 vI7 01 期 7 o32 1 n3 0
社会记忆研究 : 从“ 集体 记 忆 ” 记 忆 实 践 的 历 史 社 会 学 到

个体记忆何以可能_建构论之反思

个体记忆何以可能_建构论之反思

与社会框架对个体记忆的制约和塑造, 由此形成 “建构论” 了 的研究视角。 时至今日, 几乎已没有 人能够或者愿意在集体和社会框架之外谈论记 忆, 似乎舍集体和社会则无记忆。然而, 这无疑是 一种错觉, 因为无论如何, 终究只有具备认知能力 和思维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人才能记忆, 所谓集体 记忆之存在, 必须以每一个集体成员的个体记忆 171
2012. 4 为载体。有鉴于此, 本文试图在集体记忆、 社会记 忆的强势话语下, 对个体记忆之主体性何以可能、
① 何以可为的问题略作探讨。
“好像植根于许多不同的土壤一样 ” , 种群体记忆 ④ “群体各个成员的意识中生发出来 ” 。 在 另一些学者则对“集体记忆 ” 概念采取更为 谨慎的态 度。 英 国 心 理 学 家 巴 特 莱 特 ( Frederic C. Bartlett) 对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观点提出 质疑, 认为他所论述的只是“群体中的记忆 ” 而并 “群体的记忆” , 非 前者是指个体记忆受到社会的 导向和控制, 这一点是无需争论的; 后者是指群体 这一点既无法被证明也难以被否定 。 自身的记忆, 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认知和记忆这一事实, 与其 说证明了群体记忆的存在, 不如说是群体与个体 ⑤ 事实上, ( schema ) 。 在相似地运用社会“图式 ” 哈布瓦赫自己的看法也是颇为矛盾的, 他虽然肯 , “尽管集体 却又不得不承认 定集体记忆之存在, 记忆是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 并 且从其基础中汲取力量, 但也只是作为群体成员 。 社会阶级、 的个体才进行记忆 ” 家庭、 协会、 公 司、 军队都拥有不同的记忆, 而这些记忆“都是由 其各自的成员通常经历很长的时间才建构起来 ⑥ 。 的” 在强调个人记忆受制于集体和社会的概念框 架这一点上, 建构论者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作为记 忆之前提的语言、 逻辑、 概念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个人在集体和社会之中不断习得的结果 。 但 集体和社会框架对个体记忆的制约和支配作用并 非铁板一块、 不可逾越, 而是有大小和强弱之分 的。心理学家对经历性记忆 ( episodic memory ) 和 语意性记忆 ( semantic memory ) 进行了区分, 前者 是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 后者是指个体对 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 特别是对代表事物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记忆如何从集体层面转化为个体层面,分析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

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共享的记忆,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社区或团体共有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而个体记忆则是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是构成个人身份和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定义、关系、转化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深入理解记忆在个体和集体层面上的动态变化和发展。

我们将界定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的概念,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随后,我们将探讨集体记忆向个体记忆转化的过程和机制,分析这一过程中记忆如何被选择、重构和个性化。

我们还将关注影响集体记忆转化为个体记忆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等。

本文将总结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关系,强调二者在记忆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二、集体记忆的形成与特点集体记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享并传承的历史记忆。

这种记忆并非简单的个人记忆的集合,而是在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和集体实践中逐渐塑造和强化的。

集体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历史事件的选择性记忆、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以及群体认同感的构建等多个方面。

集体记忆的形成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这些事件往往具有标志性和转折性的意义,如战争、灾难、庆典等,它们能够引发群体的共鸣和共同记忆。

这些记忆在传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强化和重复,逐渐转化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集体记忆的形成还受到文化传承的影响。

文化符号、传统习俗、神话传说等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通过代际传递和群体实践,将历史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

这些文化符号和习俗不仅代表了群体的共同历史,也塑造了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集体记忆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结构和群体动态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群体动态下,集体记忆的形成和传承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某些集体中,领袖人物或权威机构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其他集体中,普通民众的实践和创造也可能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来源。

从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

从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

从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个体记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然而,个体与社会无法分割,由此决定了记忆既有其独特的个体性质,同时又具有社会性质。

社会记忆同个体记忆一起制约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

但是,由于对社会记忆的研究缺少固定范式和研究中心,社会记忆的研究并没有为主流社会学所关注。

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社会记忆理论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地研究者们的注意和关注。

本文以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与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的比较为线索,着重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与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对社会记忆的分析维度及内在联系。

二是总结、分析和探讨集体记忆理论与社会记忆理论的联系和二者的区别,并从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即“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内涵的比较;哈布瓦赫与康纳顿对记忆过程的不同阐述;“集体记忆”的缺失与“社会记忆”的发展。

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比较分析及“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理论重心的分析,找出从“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的必然发展趋势。

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关注的是和谐统一的集体,“集体记忆”通过社会交际来维持的,人们分享同一的记忆。

而康纳顿的“社会记忆”重视的是“社会记忆”的传承与维持,他认为,纪念仪式、习惯操演和身体实践是“社会记忆”得以保持和传承的关键。

集体记忆理论以现在中心观为核心,强调社会建构对“集体记忆”的影响。

回忆是为现在时刻的需要服务的,因而也是断裂的。

社会记忆理论则更多地强调社会记忆的传递性和连续性,康纳顿强调规则与运用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我们不但需要记住规则,而且需要有关操演这种规则的记忆。

最后,通过对“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总结及比较分析,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着力分析社会记忆理论的成就及其存在的缺陷,并在这一过程中,了解社会记忆理论有待完善的方面及其发展趋势。

进而,理论联系实践,分析社会记忆理论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事件、经验与文化图式:理解社会记忆的三个概念

事件、经验与文化图式:理解社会记忆的三个概念

184长久以来,记忆研究都被置于认知心理学的学科领域中讨论。

社会学领域的记忆研究起始于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

在哈布瓦赫那里,记忆是具有社会性的。

他认为:“记忆不同于梦境,前者需要社会的基础,一组记忆就像是一座大厦的墙壁,这座大厦被整体框架支撑着,并受到相邻大厦的支持和巩固。

”a 这种去个体化的表述,将社会性记忆与个人记忆完全区别开来,这对其后从事社会记忆研究的学者产生重要影响。

可以说,往后的社会记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称为“集体记忆研究”。

b 然而并非所有学者都愿意将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当作一个相同的概念使用。

景军在社会记忆研究综述中,将集体记忆研究作为社会记忆研究的四个分支之一。

c 王明珂详细说明了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历史记忆三者之间的差别,认为它们“分别为三种范畴不同之具社会意义的‘记忆’”。

d 尽管社会记忆与其他“记忆”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差异,但在学者们的差异性分析中,依旧可以得出的共识是,社会记忆概念的内涵范围比集体记忆、历史记忆抑或其他“某某记忆”更广,而且它们都是具备“社会”属性的概念。

e 也许正是因为学界对记忆相关概念的重视,记忆的概念界定反而不够清晰。

为了避免行文过程中被各种庞杂的概念所困扰,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冲突与乡村治理:以乡村征地拆迁中的矛盾化“流变的村庄:高速公路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分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张。

a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4-75页。

b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c 景军:《社会记忆理论与中国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中国社会学》(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8-330页。

d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五期。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的反思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与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它本身又有一定的规律。

几年来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方面做了一点探索,浅谈如下。

一、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记得扎实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既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地方,又有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

有很多生物学理论要记忆。

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教师必须千方百计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把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记忆方法,记住的知识才能记得扎实。

二、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记得深刻
长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

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例如:在我以前教过的学生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时,判断、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容易出现错误。

所以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先进行了“铺路”,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又通过挂图,讲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再给同学们举实例,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就比较扎实。

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研究

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研究

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研究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关系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集体记忆是指由一个群体所共有的记忆,它是通过传统、习俗、历史等一系列因素形成的,而个体记忆则是每个人独有的关于自身经历和感受的记忆。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特点。

首先,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相互影响。

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无疑会对其个体记忆产生深刻影响。

我们常常通过社会中传承的各种形式的文化、语言、习俗等来认识和理解自己。

例如,在某一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会积极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去,这样的经历会成为他们个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集体记忆也会被个体记忆的经历所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可能会被个体人的记忆所渐渐淡化,但它们仍然延续于集体记忆中,如战争、大规模传染病等。

这种相互影响使得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界限变得模糊,成为彼此交织的关系。

其次,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相互依存。

个体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个构成部分,个体记忆的存在给予了集体记忆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内容。

以一战为例,这是一个作为集体记忆的事件,但是这个事件中每个参与者的个体记忆又是不同的,他们的回忆可以通过交流和记录的形式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相反,集体记忆也包含了个体记忆的意义所在。

比如,一个民族的历史被记录在历史教科书中,而这个历史的存在正是靠着每一个个体参与其中,记录者所提供的个体记忆才得以存在。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个体记忆的传播和记录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例如个人博客、社交平台上的分享和留存等。

这使得个体记忆更容易被保存下来,从而对集体记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社交媒体中,个体记忆被广泛传播后,可能会受到信息过载和信息失真的风险,从而对集体记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社会如何记忆读后感

社会如何记忆读后感

社会如何记忆读后感书里说的社会记忆可不是咱们平常想的那种,就一个人回忆小时候吃了啥糖那么简单。

社会记忆啊,那可是一个超级庞大复杂的东西,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所有人、所有事都给兜在一块儿了。

我就感觉,社会记忆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故事集,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是这个故事集里的作者和主角。

比如说,咱们的历史课本,那就是社会记忆的一部分,它是由好多历史学家、学者,经过研究、考证,把过去的事儿整理出来,然后一代一代地传给我们。

这就像接力赛一样,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传递这个社会记忆的接力棒。

而且呢,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记忆。

就像不同的家庭有自己独特的家族故事一样。

比如说有些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习俗、传说故事,那都是他们这个群体独特的社会记忆。

这些记忆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儿,还影响着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啥的。

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这就是他们的社会记忆在现代的一种体现,通过举办这个大会,他们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也让年轻一代记住自己民族的特色。

书里还让我意识到,社会记忆是可以被塑造的。

这可有点吓人,又有点有趣。

就像有些时候,权力在社会记忆的塑造上就有很大的作用。

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或者组织,他们可以通过控制信息的传播、教育的内容啥的,来影响大家对某些事情的记忆。

比如说,在战争时期,胜利的一方可能会把自己描绘得特别英勇,把战争的原因说得特别正义,这就是在塑造一种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记忆。

不过呢,这种塑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社会记忆是由很多个体记忆组成的,要是和大多数人的实际感受相差太远,那也很难被接受。

在现代社会,媒体在社会记忆的构建和传播中也扮演了超级重要的角色。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信息传播得超级快。

一个事儿发生了,通过社交媒体,一下子全世界都知道了。

这些信息就会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但是呢,媒体有时候也会误导人。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夸大事实或者歪曲事实,这就会对社会记忆产生不良的影响。

就像那些假新闻,要是大家都信了,那可就把社会记忆给搞乱套了。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一、本文概述1、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的重要性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社会记忆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得以塑造、传承和变革。

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集体记忆的载体和塑造者。

在这个信息时代,媒介对集体记忆的影响愈发显著,它深刻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理解、对现在的认知和对未来的设想。

媒介与集体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通过报道、解读和传播各种事件、故事和符号,塑造了人们的集体记忆。

这些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未来的期许。

媒介的选择性报道、议程设置和框架构建等机制,使得集体记忆得以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强化或淡化,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社会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媒介与集体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媒介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社会交往和集体行动的媒介。

媒介通过构建和传播集体记忆,促进了社会成员的认同和凝聚,使得人们能够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行动。

同时,媒介也在不断地挑战和重塑集体记忆,使得社会成员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对话和协商。

媒介与集体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心智和认知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作为人类心智的延伸,不仅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也影响了人们的记忆和认知过程。

媒介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和符号,使得人们能够超越个人的局限,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式理解和认识世界。

媒介也在不断地挑战和重塑人们的认知模式,使得人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适应和成长。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媒介如何塑造和影响集体记忆,以及集体记忆如何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评价。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媒介的社会功能,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心智和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媒介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2、研究的背景与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媒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一、本文概述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介在集体记忆构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媒介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并对现有的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进行检讨与反思。

我们将首先概述媒介与集体记忆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媒介如何塑造和影响集体记忆,接着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传递信息、塑造形象和构建话语等方式,对集体记忆的形成、传承和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集体记忆则是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和认同的记忆,它在媒介的作用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媒介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既体现了媒介的社会功能,也反映了集体记忆的动态性和可塑性。

然而,现有的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

一方面,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多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出发,忽视了集体记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研究方法较为局限,缺乏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难以全面揭示媒介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

因此,本文在检讨与反思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以期推动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从媒介与集体记忆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媒介如何塑造和影响集体记忆,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的理论基础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是建立在多个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交叉研究领域,其中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历史学等。

其核心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集体记忆理论和社会记忆理论。

集体记忆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20世纪初提出,他认为记忆并非个人心理层面的简单活动,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集体框架中进行的。

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共同构建和重塑集体记忆。

媒介,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成为集体记忆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体追求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矛盾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体追求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矛盾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体追求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矛盾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历史和传统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个体追求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矛盾既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中,也反映在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集体记忆,强调个体应该为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这种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许多作品都以集体为主题,强调个体应该为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他的失败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产物,他的命运与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体追求逐渐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这些作品中,个体的欲望和追求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成为了作品的核心,作家们试图通过描写个体的追求和挣扎来表达对集体记忆的质疑和反思。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的福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面对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的动荡时,选择了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尽管这种选择可能与集体的价值观相悖。

在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上,个体追求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体现。

传统的文学形式强调集体的价值和集体的记忆,而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体的表达。

例如,鲁迅的小说常常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通过个体的视角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而现代作家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个体的追求和挣扎。

个体追求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不仅仅是一种主题,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冲突。

在这种矛盾中,作家们试图探索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平衡点,寻找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共生之道。

这种探索不仅仅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尽管个体追求与集体记忆之间存在矛盾,但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记忆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与互动

记忆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与互动

记忆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与互动记忆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与互动人类是一种具有记忆能力的生物,记忆是我们与外界交流、思考和理解的基础。

而社会记忆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记忆力,而且通过互动与个体的记忆产生相互影响。

首先,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共同记忆的形成与传播,例如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接触社会记忆的传承和教育,获得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成为了个体记忆的一部分。

社会记忆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外部信息的输入,它还通过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交流影响个体的注意力、情感和思维方式。

例如,人们在谈论历史事件时,会通过对各种观点的辨析和验证,来深入理解和加深记忆。

而这种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不仅丰富了个体的记忆力,也有助于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外界的信息。

其次,个体的记忆力也会对社会记忆产生影响与互动。

个体的经验和记忆会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表达,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例如,一位历史学家通过书籍和讲座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记忆传递给更多的人。

而这些传递与分享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将记忆巩固和强化,还有助于社会记忆的共同建构。

此外,个体的记忆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组织,对社会记忆进行扩展和丰富。

例如,通过参与历史研究组织和社会纪念活动,个体可以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而对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之间的互动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与问题。

一方面,社会记忆的影响可能对个体的记忆产生误导和影响。

社会记忆并不总是准确和完整的,有时会受到个人情感、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产生偏差。

个体需要具备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区分并筛选社会记忆中的信息和观点,从而保持自身记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个体的记忆也会受到时间和遗忘的影响,从而对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挑战。

社会记忆需要个体的参与与支持,只有通过个体记忆的传递与重塑,才能够维系和更新社会记忆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_社会论文

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_社会论文

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_社会论文社会记忆理论和研究述评_社会论文摘要:本文以社会记忆理论和相关研究为主要关注点,分析了社会记忆理论争论的基本问题和社会记忆的过程。

本文指出,尽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和公众开始对集体和社会记忆予以很大关注,但是社会记忆研究仍然是一个缺乏固定范式的、没有中心的、跨学科的领域。

大量的社会记忆研究和社会理论中对社会记忆关注的缺乏构成了鲜明对比,社会记忆在社会学的主流话语中似乎没有留下太明显的痕迹。

尽管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做了一些工作,但社会记忆基本上是一个被解释变量,而没有成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

一些好的个案研究所探讨的实践逻辑问题没有能够真正进入主流社会学的视野,社会记忆自身没有体系化的记忆。

对社会记忆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回顾表明,社会记忆不是知识社会学一个狭窄的分支,它是社会学这个整体的强有力的组成部分,为社会学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传统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记忆,认同,集体记忆迄今为止,社会记忆研究仍然是一个缺乏固定范式的、没有中心的、跨学科的领域。

大量的社会记忆研究和社会理论中对社会记忆关注的缺乏构成了鲜明对比。

尽管各学科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社会记忆自身没有体系化的记忆。

本文试图通过对社会记忆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回顾,把社会记忆看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并为未来的社会记忆研究提供一个基础。

一、社会记忆研究的兴起关于记忆的社会视角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凸显出来。

巴特莱特(Bartlett,1932)分析了个人记忆的群体动力,人类学家埃文思·普里查德(Evans-Pritchard,1940)提出了“结构性健忘症”(structuralamnesia)的概念,简(Jane,1927)注意到了时间概念和记忆的进化的关系,维高斯基(Vygotsky,1929)指出记忆的叙事形式整体地受到文化影响[1]。

但在社会学的领域中,经典作家们对社会记忆涉及甚少,涂尔干只在纪念仪式的简短讨论中直接强调了记忆,认为它只是原初社会的一个特点。

记忆的读后感个体与集体记忆的碰撞

记忆的读后感个体与集体记忆的碰撞

记忆的读后感个体与集体记忆的碰撞记忆的读后感——个体与集体记忆的碰撞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记忆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我们个体身份的标志,也是集体意识的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记忆,同时也无法摆脱与他人共享的集体记忆。

读完《记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个体与集体记忆的碰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首先,个体记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悄然存在的独特财富。

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历程,无论是欢乐还是伤痛,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个体记忆构成了我们的个人身份和个性。

读书的过程也是一次与个体记忆的对话。

在阅读时,我时常会因为作者的描述而激发起自己心中的记忆。

当我读到书中描绘的童年场景时,我仿佛能够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欢乐时光;当我读到书中讲述的失去亲人的伤痛时,我也会感同身受,想起自己曾经经历的痛苦。

然而,集体记忆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集体记忆是指历代人们共同经历和共同拥有的记忆,如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

这些记忆以传统、故事、经验等形式被代代相传,是我们与他人连接的桥梁。

而阅读《记忆》这本书也使我对于集体记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描绘了一个被战争摧毁的小镇,当地居民的记忆和历史被抹杀。

这让我意识到,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共同记忆,以防止历史的重演。

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之间的碰撞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个体记忆是我们对于个人经历的体验和感受,而集体记忆则是我们对于共同经历的理解和认同。

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在某些时候可能会产生冲突。

有时,个人的记忆与集体的历史解读不同,这使得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这也反映出记忆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体记忆,同时也要尊重与自己有所不同的集体记忆。

只有在包容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碰撞,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记忆》,我深刻认识到记忆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我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思辨与反思

我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思辨与反思

我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思辨与反思个人与集体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它涉及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权利与责任的平衡,以及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个人与集体关系进行思辨和反思,探讨其意义、挑战和应对之策。

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本质是个体和群体之间紧密联系的一种体现。

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而这些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又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命运。

正因为如此,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相互依存,还涉及到竞争、协作和冲突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思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意义。

个人和集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在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中,个体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个体的成就,也为集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还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认同感,加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然而,个人与集体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个体自由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

作为个人,我们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但在某些情况下,个体的行动可能会对集体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个体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公平。

其次是个体责任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关系。

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动需要个体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需要集体为个体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支持。

如何平衡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责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针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和改善。

首先是培养共同意识和归属感。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于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认识和参与度,从而增强大家的共同意识。

其次是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协商机制。

个人和集体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方式,可以减少分歧和误解,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此外,政府和组织也应该制定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为个人和集体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总结起来,个人与集体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它涉及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权利与责任的平衡,以及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记忆与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对记忆力的积极作用

记忆与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对记忆力的积极作用

记忆与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对记忆力的积极作用记忆与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对记忆力的积极作用我们常常会有记忆力衰退的担忧,特别是随着岁月的流逝。

在当今社会,信息泛滥,我们需要记住越来越多的事情,这使得良好的记忆力变得尤为重要。

而自我反思则是一种强化记忆力的有效工具。

本文将探讨自我反思与记忆力的关系,并讨论自我反思的积极作用。

自我反思是指对自己思维、行为和情感的深入思考,从而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和体验,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和做出改变。

正如贝克特曾说:“记住你忘记了的事情,记住你记不起来的事情。

”自我反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们能够重新体验并解读过去的经验,从而加深对细节和情感的记忆。

首先,自我反思有助于我们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

当我们坐下来回顾一段时间时,我们会更加专注于我们的经历和思绪。

这种深度的专注有助于加强记忆的编码和存储过程。

在反思中,我们能够注意到更多的细节,深入思考我们的体验,并与之前的知识和经验相连接。

这种专注的感觉就像是我们把思绪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进而显著增强了我们的记忆能力。

其次,自我反思可以增强我们的认知灵活性。

通过回顾我们的行动和思维,我们能够发现以前的偏见和局限性,并过滤掉其中的错误观念。

这种自我观察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修正和更新我们的认知模式,使我们更灵活和开放地处理新的信息。

并且,这种思考过程提醒我们考虑多个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种扩展的认知视野进一步加强了我们的记忆力。

另外,自我反思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情感记忆。

情感与记忆是紧密相连的,情绪往往会牢牢地固定记忆在我们的大脑中。

自我反思给予我们重新体验过去的机会,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我们的情感过程。

我们可以回忆起那些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瞬间,同时浸淫其中,追溯情感的流动。

这种情感参与不仅使我们更加真实地记得那些经历,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情感和心理的素材,以及应对类似情境下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实施自我反思。

文学作品中的集体记忆与社会共鸣

文学作品中的集体记忆与社会共鸣

文学作品中的集体记忆与社会共鸣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意识觉醒,文学作品中关于集体记忆和社会共鸣的呈现愈发引人注目。

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文学作品都承载着作者对社会集体记忆和个体经历的反思,通过刻画人物和事件,呈现出社会普遍的共鸣。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探讨集体记忆与社会共鸣的关系,并探究为什么文学作品可以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

首先,文学作品作为集体记忆的记录者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学作品以特定的时代和历史为背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描绘事件,记录了过去的经历和故事。

这些记录不仅是作者自身的经历,也包含着整个社会群体的记忆。

比如《红楼梦》描绘了古代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展现了封建时代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鲁迅的小说作品则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动荡和苦难,记录了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群体记忆。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了解过去的文化和历史,感受到集体记忆的存在和价值。

其次,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普遍的人性和情感。

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描写,打动了读者的内心深处,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平凡的世界》以平凡的人物和家庭故事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奋斗与追求,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和处境;《骆驼祥子》描绘了一个在社会冷漠中艰难求生的人物形象,读者对于他与自己的命运产生了共鸣。

文学作品通过写实而生动的描写方法,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同时也让读者对自身和社会产生了思考。

另外,文学作品中的集体记忆和社会共鸣还反映了文化与社会的变迁。

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不断变化。

文学作品作为时代的镜子,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集体记忆和社会共鸣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古代文学作品中崇尚忠诚、孝顺等传统美德,而现代文学作品中更关注个体的追求和自由。

这种变迁不仅是文化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新闻报道中的个体与集体记忆的关系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个体与集体记忆的关系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个体与集体记忆的关系研究个体和集体记忆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彼此相互作用、互为依存。

个体记忆是每个人脑中储存的关于过去经历和个人信息的一种内化表现,而集体记忆是由一群人共享并且被广泛接受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共同经验的表达和保存。

本文旨在探讨新闻报道中个体与集体记忆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并探索其中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个体记忆是由每个人通过日常生活和经历所形成的,它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而集体记忆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经验和记忆的总和,它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的记忆和认知。

新闻报道作为社会群体之间信息传递和共享的重要途径,既反映了个体记忆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又承载了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塑造。

其次,新闻报道对于个体记忆的影响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

首先,新闻报道通过报道事件和事实,让个体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拓宽个体的视野和认知。

其次,新闻报道通过情感表达和故事叙述,激发个体的情感共鸣和记忆联想,使个体对特定事件或话题产生深刻的记忆印象。

再次,新闻报道通过舆论引导和信息选择,对个体的记忆和认知进行影响和引导,塑造和改变个体对特定事件、人物、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最后,新闻报道通过社会记忆的反思和总结,使个体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历史、文化和传统,促进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发展。

接下来,新闻报道对集体记忆的形成和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新闻报道作为社会群体共享信息和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于社会共识的形成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新闻报道通过报道重要事件和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使社会群体形成共同的认知和价值观。

其次,新闻报道作为历史记录和社会记忆的载体,对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保存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闻报道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再现,使社会群体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最后,新闻报道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共同体验和传承,具有扎根于社会认同和集体认知的特点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希望能够对社会学范式下的记忆研究的认识论有所超越。
事实上,本文对原有范式的反思,也是对如何走出集体记忆研究范 式(如哈布瓦赫的范式)的一个讨论,旨在激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 认识个体记忆及其与集体记忆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方面深 入探讨记忆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则尝试回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即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当代一些主要社会理论家的视野中,个人和社会 的关系往往是其理论的核心问题。在社会记忆研究领域中,这个问题 更类似于一个实践问题,如郭于华(2003)对骥村女性的记忆研究,方慧
史与记忆之间的联系、记忆的选择与组织、传授历史和保存记忆、“记忆
的责任”问题:记忆为谁服务等等。这些主要问题中包含了一个基础而 核心的问题,即记忆中的权力问题。因此,关于记忆的权力范式是最需 重提和反思的范式。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权力”已然成为问题分析时的一个难以或缺 的因素,诸多学科对此进行了各种论述。在社会学理论范畴中,权力问 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如马克思的冲突理论、M.韦伯的政治社会学、帕
文化事件;在微观层面,不断有人谈起或试图谈起不久以前发生的事 件,比如人们开始怀念1980年代了。那么,在人人都可以谈论记忆的 当下,我们该如何面对个体记忆?I
目前,关于社会记忆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多。在研究中,记忆经常成为
一个被解释变量,社会学家在解读记忆的时候,明显受到现有主流社会科
学范式的束缚。本文试图从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关系角度,对此进行反
to
paradigm,memory
one
be

separate
memory
category,but it describes
alternative of the
memory and imp lies another reality which has been overlooked.
Keywords:collective memory,individual memory,memory
memory.Generally,it
glimmer is
too
is

result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determined
theory and active individuals.
weak social
Comparext with the strong social memory
看到,哈布瓦赫(同上:86—88)对于现实的约束力量是有所批判的,“现
1.如一屿“罔外人”认为.社会学就是用一堆“精心”收集来的材料去证明一个常识。这个批
判在很多社会学者看来是不熟悉科学的逻辑所致,因此,可以不加理会。但是。从另外一个角 度而青,这一提问方式恰恰质疑了礼会学的想像力:社会学者在行文中仅仅足让别人感受到 生活常识吗?难道没有给读者共至给自己一点常识之外的惊喜吗?这样的质疑事实L考验 着社会学的洞察力。
是“集体记忆”,哈布瓦赫阐发的社会记忆的经典词语,如集体记忆和个
体记忆等,也被反复征引,对后人影响很大。以景军(1995)有关社会记
忆理论的文献综述为例,作者划分了四大社会记忆理论类别:集体记忆
研究、公共记忆研究、民众记忆研究和想像记忆研究,其中,集体记忆研 究被列于首位。 在哈布瓦赫(Halbwachs,1938;1939;2002)那里,社会记忆是集体性 的。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他曾对梦境与记忆进行比较,并认为社会 记忆的自由空间非常有限。他(哈布瓦赫,2002:75—77)指出,记忆不 同于梦境,前者需要社会的基础,而梦境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睡梦中 绵延不绝的一系列意象,就像一堆未经细琢的材料垒放在一起,层层叠 叠,只是出于偶然,才达到一种均衡状态,而一组记忆就像是一座大厦的 墙壁,这座大厦被整体框架支撑着,并受到相邻大厦的支持和巩固”。这
・220・
万方数据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代社会佯装尊重个体的个性……社会也仅仅在表面上听任个体自由” (其批判如同M.韦伯对现代性的牢笼的悲叹),这样的论调未免悲观; 面对集体记忆,就如同面对涂尔干的“社会事实”一样,个体对之似乎无 能为力。哈布瓦赫在社会记忆研究中始终认为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抗拒 的,而对个体力量的关注则不够深入和详尽。 哈布瓦赫对记忆研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进行的有意的区分,就如 同当年A.孔德、涂尔干等有意将社会学从哲学、心理学中独立出来一 样,对于学科发展史的意义是巨大的。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问题的解 决并不一定有益。我们发现,在社会记忆研究领域,社会与心理、历史是
(一)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
做社会记忆研究的学术缘起似乎已成定论,即哈布瓦赫的“论集体 记忆”,它对其后从事社会记忆研究的学者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过, 哈布瓦赫的社会决定论的研究思路及其相关问题却很少作为重要问题 被讨论,似乎如此研究社会记忆是无需争论的,是约定俗成的,甚至成 为该研究领域中的无意识和一种武断。笔者认为,反思社会记忆研究, 首先有必要反思哈布瓦赫的研究范式,因为首先是他,在引导着“该如 何做社会记忆研究”这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 一些研究者提及哈布瓦赫其人及其研究的时候,关键词基本上就
collective
memory paradigm,this
paper
mainly
reflects upon the power approach and social determinism in the field of collective
memory・with

foCUS
on
the
role of exists
森斯的AGIL理论以及后来M.福柯对权力微观运作的讨论等等。在
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对权力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至高无上的宏 大权力到老百姓也能使用的“弱者的武器”,这种权力观的变化对于讨 论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启示意义。 权力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显赫,对它的探讨涉及社会的基本 特征问题,其中既有很多真知灼见,又包含了诸多尚待讨论的问题,在 权力之光笼罩下的社会记忆研究领域亦是如此。 自哈布瓦赫对集体记忆核心问题的阐述以后,经过几代社会记忆 研究者的演绎,记忆的社会研究饱含了对“社会控制”、“权力”等因素的
万方数据
社会・2010・5
个类比和论断对于记忆的自身基础的强调是不够的,似乎记忆与自身基 础无关或者关联不大(至少在他的这段阐释中如此)。将记忆去心理化, 或许只是作为社会学家的哈布瓦赫的一种权宜之计,为了将社会记忆与 心理学的记忆研究区分开。哈布瓦赫将梦境与记忆进行对比,事实上也 是为了区分心理学的内省方法。不过,在这一部分,他有些过于强调梦
glimmer
‘作者:刘亚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Author:Liu
Yaqiu,Journal ofSocial
Sciences in China・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E-maih linyaqiu@hotmaiL tom
难以分割的;同时,哲学上的思考对于研究者而会记忆研究的权力观 关于社会记忆研究,台湾学界的传统大多围绕着“族群”展开,因 此,这一脉研究明显带有政治身份色彩,如王明珂等的一些研究。大陆 的社会记忆研究,基本上也拷贝了这样一种模式,即做社会记忆的研究 者往往将记忆的政治问题置于核心地位,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历
忽视的现实洞察。
关键词:集体记忆
个体记忆
记忆的微光
From Collective M emery
Reflection
Liu Yaqiu Abstract:From Halbwachs’S
on
to
Individual
M emory:A Critical
the Social M emory Studies
Halbwachs)以来,社会记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被称之为“集体记忆
研究”,基本上被规制于一个框架。事实上,这点颇类似于涂尔干的“社 会事实”。尽管有关社会记忆研究的传统不如“社会事实”的学术传统 地位显赫且影响深远,但依然束缚着社会记忆研究者的现实观察和理 论洞察。在反思现有社会记忆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谈及两个问 题,即记忆研究的现有方式和它是如何被研究者提及的。

217

万方数据
社会・2010・5
就是有那么一些经历,它们是无法交流和无法传达的。我们虽然 能将它们加以互相比较,但只能从外部进行比较。从一定经验自身来 看。它们件件都是一次性的……原始经历知识的不可交流性,却是无法
超越的。——赖因哈特・科泽勒克(转引自阿斯曼,2007:7)
记忆问题在中国问题域中的意义正在不断凸显。在现实层面,正 如民众对于记忆的反思增多了,社会记忆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
individual memory.Here
in individual collective society
we
encounter
memory glimmer,which mainly
appears between individual
memory,but sometimes it
memory
and
境与记忆间的区别了,并认为,按照幻想组织起来的镜像只有在梦境中
才会出现。这个时候。记忆的想象性、个人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 笔者发现,哈布瓦赫(2002:77—78)所强调的集体记忆的特征,在 很大程度上与涂尔干强调的“社会事实”是相似的,具有控制的力量。
个体记忆受制于一种外在的、结构化的东西(集体记忆)。那哈布瓦赫 是否重复了涂尔干关于“社会事实”的研究思路,而涂尔干的研究是否 就是“社会事实”的研究思路呢?对类似问题的反思需要不断重读经 典,不同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社会学研
究日益社会学化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学领域内,至今依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