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墙影评

合集下载

Pink Floyd 《The Wall》 解析

Pink Floyd 《The Wall》 解析

Pink Floyd 《The Wall》解析Pink Floyd - The WallPink Floyd 的《The Wall》(迷墙)也许是音乐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象力的专辑。

《The Wall》录制于1979年,于1982年被拍成电影。

专辑与电影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一个叫Pink Floyd的男孩,有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

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过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

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专辑其实是Pink Flody两位成员真实生活的写照。

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象。

Roger是《The Wall》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

他在这张专辑中倾注了对父亲的感情,以及失去父亲后的孤独感。

Pink成年后的生活则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写照。

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 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将这些生命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最终创作出了神秘的有关男性精神世界幻觉之旅的专辑??《The Wall》。

1.当老虎冲破牢笼:第一部分(Whe the Tigers Broke Free,Part I)拂晓前一个“黑色44”之清晨指挥官被命令在原地守候他命令部队撤退将军们互相致谢敌军坦克暂时停止进攻几百个普通人的生命换来了Anzie桥头堡战役的胜利很遗憾Pink Flody没有把这首悲伤的歌收入到《The Wall》专辑中,但很庆幸的是他们将其收进了电影之中。

“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当老虎冲破牢笼)讲的是二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意大利Anzio造了一个桥头堡,“the tigers”指的是在Anzio开来开去的德国坦克,而歌中最后一句“几百个普通人的生命”指的是Pink父亲的队伍。

在电影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Pink住的旅馆,然后镜头很快切换到一个点烟的男人,抽着雪茄,擦着枪。

《迷墙》隐射的社会生活形态探究

《迷墙》隐射的社会生活形态探究

《迷墙》隐射的社会生活形态探究[摘要] 1982年公映的电影《迷墙》是由尖锐派导演艾伦•帕克奉献,平克•弗洛依德乐队迷幻摇滚的风格,两位主唱生活经历的无序排列和组接,声画的不停震撼出击,让《迷墙》放映至今就推崇不断。

影片涵盖了多个宏观内容要素:战争、宗教、社会秩序、人伦、情感等,晦涩的外表却包含着华丽的内容。

本文将从主人公平克的角度解读战争、父亲、教育、母亲、女人和精神控制。

[关键词] 战争;双亲;教育;女人;精神控制没有对白,没有情节,经典的电影元素在《迷墙》里缺失了。

冲击视觉的画面,震撼人心的摇滚,错综无序的排列,晦涩隐秘的主题,这就是《迷墙》(以下简称《迷》)。

该片拍摄于1982年,至今都觉得时尚前卫,隐喻极强。

逼人心魄的摇滚、光怪陆离的声效、荒诞无稽的动画、无线索的画面组接,构成了迷墙独特的叙事模式,这一形式后被MTV所采用,堪称MTV鼻祖。

关于影片《迷》是艾伦•帕克根据平克•弗洛依德乐队两位成员生活经历的支离破碎的重新创作。

平克是影片的主角,他在幼年时因为二战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一直由母亲照顾,接受学校填鸭式的教育制度,后结婚但家庭生活并不幸福,让他从幼年形成的偏激心理更加彷徨、焦虑和不安。

关于战争在平克家的院子里,一只代表和平的白鸽向高空飞翔,可强大的鹰却将它粉碎并无情地吞噬,战火的纷争让骨瘦如柴没有灵魂的人的肉体也随之倒下。

美国的星条旗只剩象征基督教的十字,却被血染红,不停地流淌。

人民和战士鲜红的血虽经过宗教的洗礼,却还是从下水道流下,到头来还是污秽不堪。

这不得不说也是对西方宗教教权的一种讽刺,更是对战争的批判。

关于父亲人活的世界不能逃脱恐惧,不断在血海里挣扎,脑海中接二连三地浮现令人恐惧的画面,四肢不停的跃动却无能为力。

你就像血水中一颗脆弱的漂浮物,任人摇摆,孤独无援。

主人公平克置身于血水,一些照片出现在镜头中。

迷墙的观后感

迷墙的观后感

话说《迷墙》故事从倒叙开始,说这电影前随便提一句电影的片头昏暗而压抑的长廊,低沉且时断时续的音乐以及不安并血红的文字加上伦勃朗油画风格的人物就已为整部电影奠定两个沉重的感情基调,心绪杂乱地看完这部音乐电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却唯独缺了甜,就算有一丝甜的感觉,都是掺杂了苦涩的一点……整部电影都在萤幕上展现着比现实中丑的东西更丑的,甚至让人觉得恶心,这样的丑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更深刻地引导看者反思。

电影名为《The Wall》中文名《迷墙》。

墙,百度百科中的释义为: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

是建筑物竖直方向的主要构件,起分隔、围护和承重等作用,还有隔热、保温、隔声等功能。

墙之所以为墙,是因为无数的砖和石块慢慢的积累,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块砖一块石头可以轻松地跨越,一道墙却可以隔开两片天,人们因为惧怕而筑墙,到头来却发现面对冰冷的高墙时的孤独与恐惧比之前更甚,于是拆墙,又筑,又拆,再筑……循环往复。

就这个社会而言,小到每个人的个体,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在重复这样的过程,都是在寻找一个适当的距离,一个既不太冷,也不过热的距离……如此便有了“距离产生美”之说。

回到电影,电影以战争开头。

想来,战争不正是一个拆墙筑墙的过程么?战争的过程是拆掉原有的墙,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修筑新的墙。

国与国之间,军事集团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距离里,每一次调试,每一次更改都将引来战争,局部摩擦也好,世界战争也罢,不管什么名字,战争就是战争,战争之后划定的利益范围过一段时间又会失效,于是又一次战争……突然想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命运的轮回,人一直在重复过往的事,不过去到了另一个层面罢了,就像原始人的战争是扔石头,而现在是导弹……战争是残酷的,很多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从诸多的电影,电视剧,诗歌,小说,绘画,音乐作品中体验了战争带了的创痛。

那些为战争做传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往往有正义的一方,却忘了换位思考,你为了你的正义,我为了我的正义,但战争中却永远都只有输家。

迷墙影评

迷墙影评

82年的电影——《迷墙》由勇敢的尖锐派导演艾伦•帕克奉献,色彩掌握尺度超出了原有的浓度,把平克•弗洛依德的音乐变成一头公牛,气势汹汹地冲向人类的心灵最深处。

为何说他勇敢,因为他涉及了战争,这是第一点,也是平克•弗洛依德最先的呐喊之一。

战争——导火索没有战争的时候,人类渴望去战斗,而当战争真的爆发之时,却产生了恐惧,希望战争早点终结,可是战争很难结束,直到有一方溃败为止。

这时间有8年,有4年,也有100年。

Pink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直接导致了Pink的童年缺乏父亲的温暖,不善言语,没有伙伴。

而母亲的溺爱更使Pink缺乏了男子汉的气概,导致他在将来的感情生活上受到挫折对于一个失去父亲的Pink来说,战争是一个导火索,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孤单无助的空间里。

教育——Fuck应试“填鸭式”教育是影评人最喜欢写的内容之一,当然这也是电影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艾伦•帕克太聪明了,当子弹在铁轨炸裂的瞬间,让Pink看到了一张张戴着面具的人脸,电影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学生时代。

这个时代的学生没有思想,学着无病呻吟的文学,做着一尘不变的数学题,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学生都是一堆臭烘烘的猪肉,等长胖了跳进绞肉机,压成一条条形状相同的香肠,明码出售。

Pink在这时,显示出了他的反抗精神,在老师的威严下,写诗,被老师惩罚后,依然发着暴动的美梦。

Pink的思想开始转变,变得对老师不满起来,而老师就是罪恶的傀儡,因而说,Pink变得讨厌罪恶了。

可是罪恶的威力太过强劲,Pink改变不了,只能逆来顺受,可是心中的怒火已经开始燃起。

爱情——最伤人ink开始恋爱,爱上一个美丽的女人。

可是女人是一朵食人草,吸干了Pink最后一滴血,远去,投进了另外一个男人的怀抱。

关于这点,前文已有铺垫,是Pink童年过于依赖母亲的缘由,而使自己不能把握爱情,当爱情失去之后,又不能缓过神来,一蹶不振。

影像中的田鼠也是一个暗示,Pink爱那只田鼠,把生病的田鼠安躺在柔软的稻草上,还脱下自己的毛衣,给田鼠取暖。

大学影视鉴赏论文

大学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推到一切,我们会重逢——《迷墙》影评老师给我们放这部电影时,我是第一次看,看到最后头疼的厉害。

电影结束了,但脑子里电影里的音乐还在回响,感觉很震撼。

自己从始至终都在用心的看,用心的体会,想要从中体会出些什么却发现脑子一片混乱。

一切都在纠结,就像主人翁一样歇斯底里。

全片只有极少几句对白,全部依靠里面的音乐和歌曲来叙事。

大量的几何图案布景和群体画面的编排,让电影充满了视觉张力,几乎每个画面,都是一次超现实主义的真人秀。

影像中的动画设计,鹰、两朵娇艳充满欲望的花、以及铁锤、推不倒隔不开的墙在我的脑海里游动,冲击着我的感觉神经,让我在自己的世界和电影的世界里寻找想要的答案。

后来我又重温了电影,看了电影的介绍和背景。

我是特别喜欢音乐的,尤其是那种反复的摇滚,总能让我在震撼的同时发现些什么,那持续的嚎叫让人感觉我们自身也不过是墙上的一块砖,任人摆放,任人堆砌,没有方向,墙好像是我们生活的尽头,我们逃不了生活中的迷墙,即使有的人逃脱,但谁又能逃脱自己心里堆砌的那堵无处不在的墙呢?但是我们内心都在呼唤,希望有力量可以推倒迷墙。

在电影上,我们看到了有个孩子在捡起尚未爆炸的燃烧瓶,拔去引信、倒掉汽油,这样假使下次还有暴乱,那么至少可以少伤害几条性命,整部影片在短发孩子倾倒汽油的画面上渐渐暗淡结束……这是一个转喻,电影将一个巨大、空洞、压抑、沉重的主题,渴望以孩子式的行为去解决。

《迷墙》可以说是一部大型的MTV,是根据经典迷幻派艺术摇滚乐队平克·佛洛依德的同名概念专辑拍摄而成的。

平克·佛洛依德从诞生起,就是一支充满争议的摇滚乐队,爱之者称其代表了摇滚音乐的新潮流,恨之者抱怨说他们的音乐枯燥乏味。

但是不管喜欢与否,他们的那种摇滚,新型爵士、乡村音乐、布鲁斯以及电子音乐的混合风格,使人无法无动于衷。

《迷墙》也许是音乐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象力的专辑,录制于1979年。

浅析电影《迷墙》中蒙太奇的运用

浅析电影《迷墙》中蒙太奇的运用

浅析《迷墙》中蒙太奇的运用蒙太奇,是影视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方法,不仅是影视构成的的一种方式和表现蒙太奇形象的的一种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影视思维方式。

这一点在《迷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迷墙》不同于以往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充斥着平克·弗洛依德思想与情感。

本身这种情感是很难通过镜头语言表达,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技巧,尤其是对表现蒙太奇的巧妙运用,将各种画面组合变换,传达出超出表面现象的更深刻的意义与情绪。

在《迷墙》里,到处充斥着蒙太奇的思维技巧,这是本片的一个亮点,也是最大的特色。

蒙太奇主要分为叙述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在《迷墙》中,最主要的还是表现蒙太奇的运用。

表现蒙太奇是一种作用于视觉的情绪的表意形式,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某个思想情感的。

在迷墙》里主要运用了交叉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积累蒙太奇和象征蒙太奇。

1、交叉式蒙太奇的运用在描述童年时用子弹炸火车时,主要运用了三个画面描述:伙伴的呼喊、火车的疾驰而来以及Pink把子弹放在火车轨上的画面,不同内容的镜头,却是为了表达同一个故事情节。

通过这三组画面的组合,强烈的表现了那种紧张的情绪和气氛。

2、对比蒙太奇运用描写童年时,pink从公园走过,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他却没有伙伴,表现了他的孤独,另外,当pink试图去抓住一个小孩的父亲时,却被他推开,这种画面的强烈对比,深刻的表现了童年的pink对父爱的渴望和缺乏父爱的孤独。

在影片开始时,Pink手上带着米老鼠的手表,手里却夹着烟,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表达的一种矛盾的情绪,一种渴望单纯、却被现实淹没沉沦的无奈表现。

3、积累蒙太奇的运用在表现战争时,受伤的士兵、腐烂的尸体、积水的战壕,堆积如山的尸体,通过这些具有相同内容意义的不同镜头的组合,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渲染了反战的情绪。

4、象征蒙太奇运用在《迷墙》中,几乎每个物体都代表了一种人或一种思想。

举一个来说吧。

在表现学生时代时,通过学生带着面具,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活动,处在填鸭式教育的学生,没有思想,麻木无知。

经典摇滚电影:THE WALL(迷墙)详析

经典摇滚电影:THE WALL(迷墙)详析
四周一片黑暗地上也结了冰
当老虎冲破牢笼
皇家燧发枪团没有辛存者
他们都被抛弃
大多数已死亡
剩下的正在走向死亡 而我的父亲也被夺去了生命
这时电影开首那支歌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音乐中,Pink在一个装满纪念品的抽屉中发现一封信,是国王寄给他母亲的,告诉他她丈夫的死讯。于是Pink了解到他父亲所属的皇家燧发枪团(其实这也是Roger Waters父亲所属的军团)在一个冬日被袭。Waters自己演唱此歌的最后两句。在电影中,当歌声响起时,Pink穿着他父亲的军装照镜子。镜头迅速在穿军装的Pink父亲和穿父亲军装的小Pink间切换,表示年轻人将无可避免的继续蒙上一辈的苦难,包括战争。
在也站立不稳
裂纹吞噬了你的身体也吞噬了你的精神
这首歌以一段孩子的哭声开头,估计就是Pink刚出生时的哭声。在电影中,他父亲的手在一个浅沟里滑向一部电话机,似乎想求救,紧接着又有许多战争的画面。如歌中所说:童年的纯真在所谓的“现代生活”(如战争)中很快消失殆尽。这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蓝色的象征,蓝色是一种很纯的颜色,经常用来代表纯真和忧郁,而Pink的母亲管他叫“Baby Blue”,这既代表了孩子的纯真,也暗示着他将来坎坷的命运。当那个平静的恳求希望与梦想的声音结束时,生硬刺耳的代表残酷现实的声音想起,它将生命比作薄冰,并警告说如果Pink继续生存下去,那就是在现代生活的薄冰之上滑行。薄冰总有一天在他脚底下破裂,在他挣扎 同时,裂缝会将他的生命与精神一并吞噬。 4、迷墙中的另一块砖,第一部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 I)
6、Goodbye,Blue Sky 再见,蓝天
你有没有看见那些受惊吓的人?
你有没有听见炮弹的轰鸣?

《迷墙》影评

《迷墙》影评

《迷墙》影评《The Wall》,从头至尾没有对白的影片,又是时间极长的MV,颠覆了我对电影的固有看法——在有声电影时代,电影拍摄一定会加入语言来增强影片的生动性及活力。

而像《迷墙》这样的MTV艺术形式的确很少见到,可以说是第一次见到。

初看影片,确实有些失望——95分钟的MV,若是有其它的选择,我或许会避开它。

第一遍没看懂,说实话,很混乱的感觉,完全是在云里雾里。

我开始翻找影评和片中的音乐解析,对照着再看一次影片,才着实被震撼,不难发现,《迷墙》在电影视听语言上无懈可击,充满美感和力量。

以下选择了影片的前一部分为例:影片的开始,镜头对准公寓大楼内的过道,略微倾斜的构图以及缓慢的推镜头让空无一物的无声画面显得异常压抑和沉闷,这个1分40秒的长镜头,最终以公寓清洁工脚踏吸尘器开关的轰鸣声取代隐约可闻的低吟歌声为结束。

隐黑并淡出红色手写体字幕,字幕的背景音始终伴随着战场上的爆炸声,字幕过后,在绝黑的背景中,PINK 的父亲第一次出现,他点亮了油灯。

油灯的光亮叠画为烈日下的巨大全景,地平线的远端小PINK远远跑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部影片中,这个场景画面出现了多次,而每一次的出现,也意味着PINK的成长蜕变过程。

画面中,太阳的光芒眩目而温暖,人在整个镜头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却呈现出平和、宁静和舒缓的感觉,和整个影片的快节奏和阴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除了视觉上的片刻新鲜,更让人体验和向往那难于达成的理想世界。

上述段落以公寓清洁工吸尘器的关闭为终结,接下来的敲门声和晃动的房门在成年PINK的脑海中幻化成无数冲破锁链奔逃的青年人:现代社会的时尚青年在奔跑,PINK 父亲军队的年轻战士们在冲锋,都市青年被警察搜身、殴打、逮捕,年轻战士们倒在枪林弹雨中,这一组蒙太奇,画面内容的高度统一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PINK跌入游泳池的一组镜头:PINK跌入泳池中,池水由开始的蔚蓝变为了血红色,PINK的神情也由安详转为挣扎,再到安详,整组镜头中有全镜头与中镜头的交替,有固定镜头与摇镜头的交替,其间还插入了一些其它的镜头如PINK父亲尸体的镜头、爆炸火焰的镜头……镜头的迅速变换,体现了PINK内心的挣扎,快速的剪辑让人感到眩目而迷乱,值得称道。

迷墙

迷墙

《迷墙》影评
由于这篇影评不讨论剧作,所以我就从景别的运用,镜头的运用,剪辑的特点,光线的安排等方面来说。

景别上:大量近景的运用是《迷墙》的一大特点,如片头从胳膊到眼睛的大特写,把观众一下子引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又使观影者感觉到压抑。

镜头运用:1.摄像机的位置大多都比较低,是一个比较压抑的视角,同时又使观众有在现场窥视的错觉。

2.较多地摄像机手持拍摄,也是为了增加观众现场感。

3.推镜头的运用,伴随一些摇镜,像是画面里的另一双眼睛,一种意识力量,增加了镜头的主动性。

剪辑特点:1.一些同一场景画面的反复出现,且越来越明了,例如,夕阳下空旷的草原,游泳池等,像是主人公脑海里闪现的梦魇,越来越清晰。

深化了人物孤独.恐惧的内心情感。

2.交叉的剪辑方式,例如把战争和青年暴乱相互交叉剪辑,两个独立事件相互影响。

3..多种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如高墙的想象,战争场面的不断出现,两朵花的斗争,童年回忆的反复浮现,影子的变型等等,都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孤独,怀疑,恐惧与歇斯底里。

艺术形式上:与动画和舞台表演的结合,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感受,对性纯洁性的质疑,对政治的怀疑,对教育制度的抨击,以及内心各种被压抑的的情感。

光线的安排:光的运用多为昏暗的,很多很多画面里出现了雾气。

暗示压抑并带有虚幻的空间。

也影射人物的内心。

简析《迷墙》中动画视听语言的力量

简析《迷墙》中动画视听语言的力量

简析《迷墙》中动画视听语言的力量摘要:电影《迷墙》是艾伦·派克导演以Roger Waters自身经历为题材创作意识流影作品,其中运用到的动画叙事与整部电影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动画所揭示的现象和各种怪诞的意象用超现实的手法延伸并推动整部电影剧情的发展和高潮,堪称动画史上的先锋派经典之作。

从中透析出的动画视听语言的力量促使人们对自我的审视和突破局限思维。

关键词:视听语言意识流意象矛盾斗争精神《迷墙》(《Pink Floyd The Wall》)是艾伦·派克(Alan Parker)在1982年铸就的一个经典之作。

艾伦·派克和动画导演Gerald Scarfe共同给我们带来了我们全新的视觉刺激和灵魂震撼力。

其中动画叙事方式成为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动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迷墙》用赤裸裸的动画表现出导演丰富复杂的幻想世界和现实反差所纠结的矛盾,为我们打开了前所未有的视角之门,凭借尖锐的动画视听语言,汹涌的涌入我们纯良的心,扣问自我的意识,震撼自身的意识,进行自我审视世界观,人生观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迷墙》用其独特的动画视听语言魅力,演绎现实无法拍摄的空间和物体变换效果。

电影业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缺乏使观众看到事物内涵的能力。

--阿尔佛雷德·希区柯克显然,《迷墙》的问题不太。

在默片时代,由于没有言语来解释,我们只能利用象征性的构图或者其他物象来代替。

导演运用重叠的动画意象,多种意识的交织,复杂而不乱的思绪,颤抖而病态的表述,让人们对这种动画更加容易引起共鸣。

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也是他在当今乃至千年之后依然鲜活的原因,就是他了解人本身,不仅仅是人的美好一面,更加对人的反面有深刻的认识和批判,并且用敏感而带有理解的角度去诠释一个不完美的人—因为我们所有人都不完美。

《迷墙》用动画展示出了自身与自身的矛盾,人性与社会的矛盾,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幻想与理性的斗争,挖掘了人类潜在的能力和精髓。

迷墙

迷墙
及没有任何台词的电影语言,无一不彰显着影片的神秘与质感。
这部影片涵盖了太多复杂的东西与情感,同时又像是一纸状书在控诉战争有形和无形的硝烟。一个“迷”字让人神魂颠倒,不知所云,
一个“墙”字则犹如九鼎压身,厚重感中着实透露着十足的沉闷与压迫。
影片以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一开始的背景环境氤氲着一股老上海的独特韵味,泛黄充斥着观众的眼球,给人一种甜蜜安详的静感。
那个特定年代的特定人群的生活现状,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同时该部影片逼人心魄的音乐和光怪陆离的声画效果也为影片注入了浓厚的神
秘气息,幻想味十足。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影片独具魅力,两条平行运行的线强烈深刻的剖析了意识的各个层面与思维的各类形式
,体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让人震撼不已。如果是3D也许会更加激起人们的共鸣,不得不说《迷墙》是一部心理疗伤的经典之作,建构了没有
孩子不再是孩子,成了一个个人身兽面的僵尸,只会顺从的按秩序跳进绞肉机变成一根根腐臭的香肠,污浊着人的身体与空气。一次又一次
的殴打,他开始反抗,开始抵触,慢慢的画面开始充满了生命与灵动的气息。
一说到食人草,难免会与血液挂钩,它是美丽与危险的代名词,就像不被祝福,没有结局的爱情一样,回忆的过程只会让自己徒增痛苦而已。
就像Pink初始的爱情,甜蜜幸福。随着不断的纠缠它们开始互相伤害,然后互相吞噬,直至灰心头。从此之后他不再相信女人,女人也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仇恨的代名词。
流畅的剪辑,极具张力的情节内容,和色彩性极强的画面,用一种意识流的形态把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让观众体会到
这是最初的画面,也是后来遗失再也找不回来的感觉,就像一个生命刚刚出生时的美好。Pink是不幸的,父亲在战争中丧命,致使他童年的

从《迷墙》看“垮掉的一代”的艺术

从《迷墙》看“垮掉的一代”的艺术

从《迷墙》看“垮掉的一代”的艺术作者:司粉瑜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9期摘要:“垮掉的一代”作为西方战后非常具有代表性文化现象,自美国起一直发展到遍布整个西方世界,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非常具有时代特点和极高艺术造诣的艺术作品,电影《迷墙》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笔者将以本电影为切入点,反观西方“垮掉的一代”的艺术。

关键词:迷墙垮掉的一代西方艺术电影《迷墙》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上映于1982年,从电影的内容来看,整部电影表现了一个叫平克(Pink)的男孩,幼年时二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

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于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的过程。

电影中的情节包括了战争、教育、两性、社会管理、政治等问题,其主人公平克的原型来源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成员,平克童年的遭遇同罗格·沃特斯相象。

罗格是《The Wall》的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

他在这张专辑中倾注了对父亲的感情,以及失去父亲后的孤独感。

平克成年后的生活则基本上是原主唱西德·巴勒特(Syd Barret)的写照。

他们的经历,或者说电影中平克的经历在那个时代的西方具有极强的典型性。

从电影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特点上来看,整部电影的93分钟里没有任何一句台词,电影主要依靠画面以及配乐来组合。

电影的画面是混合着真实的影像和利用绘画、泥塑等手段制作的影像,是用不同类型的影像组合而成的。

影像之间的衔接多是用跨度较大的蒙太奇,这样的方式一则是用来表现主人公的回忆、幼年的经历对他的影响,二则也是对主人公当时混乱的生存状态的表现。

电影的音乐方面其实都是使用的平克佛洛依德乐队的音乐。

电影给人整体的感受是光怪陆离和动人心魄,电影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上映当时和最初的上映地点,而是在很长时间以及极广大的范围里都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之所以可以给人这样的感受、产生如此深厚的影响,是由于电影导演用以上提到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的要素来组合成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真实”。

PinkFloyd《TheWall》解析

PinkFloyd《TheWall》解析

Pink Floyd‎《The Wall》解析Pink Floyd‎- The WallPink Floyd‎的《The Wall》(迷墙)也许是音乐‎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象力的专辑‎。

《The Wall》录制于19‎79年,于1982‎年被拍成电‎影。

专辑与电影‎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一个叫Pi‎n k Floyd‎的男孩,有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

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过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

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专‎辑其实是P‎i n k Flody‎两位成员真‎实生活的写‎照。

Pink童‎年的遭遇同‎R oger‎ Water‎s相象。

Roger‎是《The Wall》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

他在这张专‎辑中倾注了‎对父亲的感‎情,以及失去父‎亲后的孤独‎感。

Pink成‎年后的生活‎则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写照。

Roger‎ Water‎s、David‎ Gilmo‎u r、Nick Mason‎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将这‎些生命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最终创作出‎了神秘的有‎关男性精神‎世界幻觉之‎旅的专辑??《The Wall》。

1.当老虎冲破‎牢笼:第一部分(Whe the Tiger‎s Broke‎ Free,Part I)拂晓前一个“黑色44”之清晨指挥官被命‎令在原地守‎候他命令部队‎撤退将军们互相‎致谢敌军坦克暂‎时停止进攻‎几百个普通‎人的生命换来了An‎zie桥头‎堡战役的胜‎利很遗憾Pi‎n k Flody‎没有把这首‎悲伤的歌收‎入到《The Wall》专辑中,但很庆幸的‎是他们将其‎收进了电影‎之中。

“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当老虎冲破‎牢笼)讲的是二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意大利An “the tiger‎s”指的是在A‎n zio开‎来开去的德‎国坦克,而歌中最后‎一句“几百个普通‎z i o造了‎一个桥头堡‎,‎人的生命”指的是Pi‎n k父亲的‎队伍。

PinkFloyd《TheWall》解析

PinkFloyd《TheWall》解析

Pink Floyd 《The Wall》解析Pink Floyd - The WallPink Floyd 的《The Wall》(迷墙)也许是音乐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象力的‎专辑。

《The Wall》录制于197‎9年,于1982年‎被拍成电影。

专辑与电影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一个叫Pin‎k Floyd的‎男孩,有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

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过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

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专辑其‎实是Pink‎ Flody两‎位成员真实生‎活的写照。

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 er Waters‎相象。

Roger是‎《T he Wall》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

他在这张专辑‎中倾注了对父‎亲的感情,以及失去父亲‎后的孤独感。

Pink成年‎后的生活则基‎本上是原主唱‎S yd Barret‎的写照。

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 和Richa‎r d Wright‎四人将这些生‎命的故事组合‎在一起,最终创作出了‎神秘的有关男‎性精神世界幻‎觉之旅的专辑‎??《The Wall》。

1.当老虎冲破牢‎笼:第一部分(Whe the Tigers‎ Broke Free,Part I)拂晓前一个“黑色44”之清晨指挥官被命令‎在原地守候他命令部队撤‎退将军们互相致‎谢敌军坦克暂时‎停止进攻几百个普通人‎的生命换来了Anz‎i e桥头堡战‎役的胜利很遗憾Pin‎k Flody没‎有把这首悲伤‎的歌收入到《The Wall》专辑中,但很庆幸的是‎他们将其收进‎了电影之中。

“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当老虎冲破牢‎笼)讲的是二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意‎大利Anzi‎o造了一个桥‎头堡,“the tigers‎”指的是在An‎zio开来开‎去的德国坦克‎,而歌中最后一‎句“几百个普通人‎的生命”指的是Pin‎k父亲的队伍‎。

电影《迷墙》中艾伦·帕克的美学世界

电影《迷墙》中艾伦·帕克的美学世界

作者: 赵杰
作者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天津30014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33-13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3期
主题词:�迷墙》;摇滚音乐;电影美学
摘要:1982年上映的《迷墙》以音乐电影的形式,采用梦幻式复调结构描述了一名摇滚明星从婴孩到成人所经历的人生沉浮,影片深刻的哲学思辨与反战主题为影迷津津乐道。

本文运用电影符号学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分析了"墙"的所指和能指;运用精神分析学派的"银幕—镜子"说和梦的解析,分析人物塑造与动画镜头;用意识形态理论剖析了影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

电影《迷墙》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摇滚电影的巅峰之作,展现出导演艾伦·帕克的美学世界。

《迷墙》观后感精选10篇

《迷墙》观后感精选10篇

《迷墙》观后感精选10篇《迷墙》是一部由艾伦·帕克执导,鲍勃·吉尔道夫、ChritineHargreave、JameLaurenon主演的一部剧情、动画、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个在这里评论也叫破冰吧,居然没人出来说说它。

四个天才的结晶,一群人的创意。

一种美妙的结合。

迷幻而悠扬。

丑极而美极。

82年的焦点探索用画面和音乐的方式传述一种理念这是一部敢于站出来的片子手法大胆超越了传统夹杂着哲学反思是一种潜意识精神世界的共鸣这是一部充满力量、和勇气的电影。

充满了力量和勇气,还有,想象力。

每个身体里有懦弱成分的人,都可以因它而爆炸,在废墟里重生。

尽快死去,勿苟活。

高三的时候在LULU家里看的.看后写过一篇很长的评论,发表在太阳风上.因此很多朋友看后写来MAIL跟我讨论.现在就不去重复说什么了.在那个少年时代,这是多么值得看的东西.OK,之前听了好长时间的这张专辑,没有看歌词,也不清楚唱的是什么意思。

今天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却突然不再想听这专辑了。

也许是心中太沉重了吧,还是先放一放,等以后再翻出来听,或许就是一番新的味道了。

看完头疼了很久迷幻的色彩和节奏充斥纳粹战争锤子性毒品墙童年。

一切一切使我眩晕很长时间都不会再看下一遍这是一部容易使人有精神分裂倾向的电影今天再次看到这个电影,是怀着另一种心境,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两年前,THEWALL没有对白没有字幕,沉浸在那些即美好又沉重的音乐里,整颗心已经被融入到那个战争的年代··嗯强烈推荐大家看记得很久以前就看过录象带版本的迷墙当时完全被震撼了inkFloyd的音乐被导演完美的诠释成了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当听到goodbyeblueky的时候,我有种想哭的冲动我已经过了看这样片子的年龄。

再说一次爱它也许只是矫情。

但给分的时候五颗星已经不能表达我的热爱。

怀念的不仅仅是迷墙,不仅仅是平克佛洛依德,是迷惘飞扬逝去的青春。

解析摇滚电影《迷墙》中的后现代主义拼贴

解析摇滚电影《迷墙》中的后现代主义拼贴

解析摇滚电影《迷墙》中的后现代主义拼贴
解析摇滚电影《迷墙》中的后现代主义拼贴
□⽂/齐蒙曾新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3(000)012
【总页数】2
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认为拼贴原则作为后现代艺术的标志是⼆⼗世纪传播媒介中的所有艺术的中⼼原则。

狭义的拼贴指⼀种绘画技法,⽽在后现代主义理论背景下,拼贴早已延伸⾄多个领域,其核⼼是不分内容、材质、表现⼿法,将可⽤元素并置,是由形式上升到观念的⾃我完善。

拼贴被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泛⽤于艺术创作以反对权威、崇尚多元,并逐渐成为创作核⼼。

艾伦·帕克于1982年将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1979年录制的专辑《迷墙》搬上银幕,影⽚中传统的对⽩和情节统统消失不见,以《迷墙》专辑中的曲⽬推动故事的发展,其横跨时空的构思与视听效果引发了电影界的⼀场⾰命。

整部电影呈现出⼀种散乱迷茫、⽀离破碎的状态,将后现代主义中的多元拼贴运⽤⾃如,本⽂将围绕以下⼏⽅⾯对《迷墙》的后现代主义中的多元拼贴进⾏探讨。

⼀、理想与现实的拼贴
电影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为⼈创造⼀个“⼏近”现实的理想状态,让⼈游⾛于理想和现实拼贴的时空中。

《迷墙》对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两位成员罗杰·沃特斯和希德·巴勒特的真实⽣活进⾏“模仿”——⼏乎是⼆⼗世纪六七⼗年代欧美青年⼀代的缩影。

逻辑系数低、幻想系数⾼的主观“状态”⼏乎充满了整部影⽚:学⽣呆滞有序的⾛向绞⾁机、法西斯般的洗脑氛围、整齐划⼀的斧头帮……这些都是现实中⼏乎不可能发⽣的,帕克在现实基础上拼接了渴望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墙》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Pink Floyd的摇滚明星从婴孩降生到这个世界直至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人生沉浮的故事。

首先在Pink Floyd的演出《In The Flesh》中我们逐渐步入影片。

Pink从刚一出生就面对着如履薄冰的人生《The Thin Ice》,这似乎就暗示了Pink一生的锥转命运和悲哀的人性。

Pink的童年是被蒙上阴影的,他在公园孤独的寻找父爱,影片转到了他孩提时代对在二战中阵亡父亲的回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l》;他在学校不得不面对刻板严格的填鸭式的教育制度《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以及《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2》,在家里,母亲对他过分的看护让他极度反感,使他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家庭温暖((Mother; o童年不幸的遭遇让Pink的性格孤僻绝望,他不由得自问到:“我该相信政府吗?他们会把我送上火线吗?我是否该修建一堵墙?”(“墙”第一次浅意识存在)太多的疑问过后,Pink看到的回答却是这个世界依旧充斥着漫天而降的炸弹和奔向掩体的平民。

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Empty Spaces》。

于是他更加绝望了,他终日堕落,对任何事情毫无兴趣。

在他的心里他渴望爱和被爱,他在对爱欲的憧憬和渴望中《Young Lust》高喊着"I need a dirty girl";然而在现实的无奈和空虚中,他只得假装一切都好,他对自己伪装。

但是日复一日,爱变得灰暗不再美丽,他的心开始变得苍老并得不到任何J决乐《One Of My Turns》,他感到的只是剃刀般的冰冷和葬礼的鼓声,以及对女友离去后所发出的凄惨的哀鸣《Don't Leave Me Now》。

此时的Pink已经完全绝望了,他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他觉得他就像一块墙上的砖头被强行禁锢在其中,迷失了自我《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3》(“墙”第二次潜意识存在)。

在他的结束曲《Goodbye Cruel World》中,他彻底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隔离开。

Pink已完全建立起来的自我封闭的墙,它表明他已深深地陷人精神失落的旋涡里。

Pink还是在找寻自我解脱的方式的《Hey You》,但是现实带给他的伤害让他一次次绝望下去,他愈来愈孤僻甚至走向极端。

音乐在此刻又响起,美妙的吉他协奏曲《Q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以及低沉的管乐曲《Nobody Home》更加显现出Pink的悲伤和孤独,音乐不同于前面的激烈反而让人更加对Pink内心的悲京感到同情并深思。

而现在的Pink已经从愤怒发泄变得更加阴郁。

精神忧郁的他终日面对电视,电视中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又唤起了他童年时悲伤的回忆,他不由得发出痛苦的哀鸣《Vera》。

随后在一片鼓乐齐鸣的古典弥撒风格的颂歌合唱中,引出了《迷墙》的核心曲目《Sring The Boys Back Home》,这首歌曲也唱出了他强烈的反战心声。

面对电视,忧郁的他终于还是被人强迫地拉到外面的世界,当他的唱片公司使用药物诱惑他完成《Comfortably Numb》后,他不由得开始想逃避,但是他已经早已没有退路,他不得不将这场表演继续下去《The Show Must Go On》。

在演出现场,Pink的忧郁压抑最终异化为一种莫名其妙的僧恶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的发作《In The Flesh》。

他孤独无助却不想随波逐流,他不愿意被这个肮脏的社会将灵魂腐化,他宁愿《Run Like Hell》。

回眼往事,在墙中的一幕幕形象又再度浮现在眼底,那是他自己为自己建造的一座墙,孤独冰冷地封锁了心和意识。

现在墙被冲破,外面阳光耀眼,还有一群如Pink童年的孩子在孤独地玩耍,他们是否又在建造自己的心墙呢?影片《迷墙》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整部影片通过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将一个个情节穿插的表达思想。

似乎是凌乱的交错中却更加体现了精神大师弗洛伊德的意识流思想。

影片中加入的动画效果也重要地展现了这部影片的思想。

战争的破坏、人性的善恶、精神的摧残在动画效果中完美地体现了美与丑、神圣与肮脏的人性。

《迷墙》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东西:战争、人性、教育、家庭、两性关系乃至儿童心理障碍和毒品的危机,这些无不一一在影片中被谈及被关注。

尤其是本片的反战意识更是结合了当时越战以后年轻人的思想,他们无法逃避现实的残酷,只得给自己建造一堵墙以求解脱。

影片没有采用一般编剧的教育式手法,而是在淋漓尽致的批漏中让观众去探索其中所蕴涵的独特思想,也堪称是一部伟大的心理意识探索影片!影片将Pink的孤独比喻成一堵墙,在墙的世界里Pink完全地将自己封闭,他沉迷于自己的空间里冲不出精神的枷锁,他孤独绝望对人生没有希望。

他在墙的世界里疗伤却要承受更多墙外给予他的伤害。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满是伤痕。

这墙其实并非Pink仅有,似乎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给自己建造的墙。

墙是在他们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阶段形成的,这种精神上的构成将他们封闭起来,变得麻木极端,并随他们的人生成长日益增长,到最后变得决裂。

《迷墙》便是向我们展示了“墙”的形成全过程。

它以内心的沉思为主,以“墙”比喻人性的枷锁,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不再沉沦,不再逃避,勇敢地打破“墙”的枷锁走向新的天地,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虽然《迷墙》已经上映了多年,但其深刻的含义和独特的拍摄手法不得不让人惊奇。

也不得不让人赞叹,这的确是一部大师级的经典之作,史上最伟大的摇滚电影!。

82年的电影——《迷墙》由勇敢的尖锐派导演艾伦•帕克奉献,色彩掌握尺度超出了原有的浓度,把平克•弗洛依德的音乐变成一头公牛,气势汹汹地冲向人类的心灵最深处。

为何说他勇敢,因为他涉及了战争,这是第一点,也是平克•弗洛依德最先的呐喊之一。

战争——导火索没有战争的时候,人类渴望去战斗,而当战争真的爆发之时,却产生了恐惧,希望战争早点终结,可是战争很难结束,直到有一方溃败为止。

这时间有8年,有4年,也有100年。

Pink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直接导致了Pink的童年缺乏父亲的温暖,不善言语,没有伙伴。

而母亲的溺爱更使Pink缺乏了男子汉的气概,导致他在将来的感情生活上受到挫折对于一个失去父亲的Pink来说,战争是一个导火索,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孤单无助的空间里。

教育——Fuck应试“填鸭式”教育是影评人最喜欢写的内容之一,当然这也是电影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艾伦•帕克太聪明了,当子弹在铁轨炸裂的瞬间,让Pink看到了一张张戴着面具的人脸,电影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学生时代。

这个时代的学生没有思想,学着无病呻吟的文学,做着一尘不变的数学题,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学生都是一堆臭烘烘的猪肉,等长胖了跳进绞肉机,压成一条条形状相同的香肠,明码出售。

Pink在这时,显示出了他的反抗精神,在老师的威严下,写诗,被老师惩罚后,依然发着暴动的美梦。

Pink的思想开始转变,变得对老师不满起来,而老师就是罪恶的傀儡,因而说,Pink变得讨厌罪恶了。

可是罪恶的威力太过强劲,Pink改变不了,只能逆来顺受,可是心中的怒火已经开始燃起。

爱情——最伤人ink开始恋爱,爱上一个美丽的女人。

可是女人是一朵食人草,吸干了Pink最后一滴血,远去,投进了另外一个男人的怀抱。

关于这点,前文已有铺垫,是Pink童年过于依赖母亲的缘由,而使自己不能把握爱情,当爱情失去之后,又不能缓过神来,一蹶不振。

影像中的田鼠也是一个暗示,Pink爱那只田鼠,把生病的田鼠安躺在柔软的稻草上,还脱下自己的毛衣,给田鼠取暖。

可第二天,田鼠还是死了,就跟他的女友感情一样,丢进水沟永不挽回。

爱情的确伤人,Pink砸掉了电话,酒杯,吉他,电视,门窗,花瓶……经纪人——火上加油感情的挫折使Pink愈加地对这个世界感到渺茫,仇恨,他开始Rock,把全身的精力投入其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可是Pink的音乐灵感来自于褐色大麻,整天萎靡不振,自甘堕落。

一次在家中昏迷不醒,却被吸血鬼似的经纪人用强心剂唤醒,拉去做演出。

Pink的身体溃烂了,长出许许多多的虫子,腐蚀了皮肤,浸透了骨髓,感染了血液。

他彻底地蜕皮了,在他拉掉头上的粘稠物之后。

影像中的经纪人,极端地自私自利,用他人的血汗钱来满足自己的食欲和美欲,而且不顾他们的感受,这就是在对资本家无情的控诉,控诉他们为了得到私欲,耗尽了工人的生命。

纳粹——希特勒的榔头榔头代表革命,因为榔头可以敲掉一切旧事物。

Pink就是那么做的,他用疑惑人心的歌喉整编了一个部队,部队的任务就是做坏事和与警察抗争,其实就是想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主导地位。

电影在这里达到了最高潮,Pink发疯了,变得歇斯底里,剃掉了眉毛,凶巴巴地。

由于艾伦•帕克前面的铺垫做得好,因而在这个内容上没有跃进的感觉,自然得当。

Pink为了报复社会,也采用了教条式的方法来命令成员,把他们推进绞肉机压成一堆臭烘烘的香肠。

他是希特勒的化身,罪恶之鹰。

审判——Stop溃败身疲力竭的Pink完全被世俗干化,眼睛里竟透不出一丝光芒来,心已死,凄惨冰凉。

人的一生难道就这样结束了?不,平克•弗洛依德不想绝望收场,艾伦•帕克也不想用Pink来作为悲剧的主角。

因而他们合伙设计了审判这一环节,大法官决定砸掉Pink心中的重重迷墙,来使他获得新生。

最后石墙全然倒塌,Pink也解开了心中的枷锁,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可偏偏在迷墙倒塌之后,又有一群小孩去搬运石块,去构筑自己的迷墙,看来迷墙永远都不会消失,它是一个传递工具,悲哀又将继续。

电影色彩浓重,其中的漫画极具张力,对情节的推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每一个物体都代表了一种人或者一种思想,对于影迷来说也留足了思考的空间。

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更是电影的亮点,甚至可以说本片最大的特色。

说起复杂的剪辑手法来,定会对《刺杀肯尼迪》、《老男孩》这类电影大呼过瘾,可艾伦•帕克《迷墙》愈加意识流,他用其敏捷的思索打造出一个扑朔迷离的错位交织,例如让童年的Pink与成年的Pink相见,让童年的Pink看到死去的父亲等等。

这都是考验导演技巧的,要是稍有闪失,会使电影变得结构絮乱。

当然这也是考验影迷的素质的,如果没有其他类似结构的电影做过铺垫,是很难把其中的情节串连起来的,看来我很笨,直到3天前看第三遍时,才把情节全然串接在一起。

《迷墙》太过伟大,通过一些小标题的叙述,也能够看出电影所包含的政治力量和情感剧变,这些是平克•弗洛依德所要控诉的,艾伦•帕克也挺勇敢的,竟然把这些敏感的话题通过影像的模式呈现在电影院的荧幕上。

电影《迷墙》由英国敏感派导演亚伦.派克根据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The wal l》改编的,它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用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制作,却给人巨大的震撼和心灵最深处的警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