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2)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1)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定义;(2)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1)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导致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3.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1)地形变化对河流、植被、土壤等的影响;(2)气候变化对生物、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等的影响;(3)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变化对地形、气候等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变化原因和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等;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地理要素变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3.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等;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报告、案例等;3. 实验器材:地球仪、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4.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QGIS等。

关于《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授课反思

关于《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授课反思

关于《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授课反思作者:贺辉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3期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经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11月26日,我校举行的地理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中,我为大家展示了一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地理示范课,通过专家点评和组内其他老师的点评与交流,使我收获颇多。

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第一:反思专家对我的点评。

地理组邀请到了省教科所地理教研员党肪民老师,党老师在听完我的这堂课后,从地理高效课堂的角度给予我中肯的评价,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

党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我的这一堂课。

评价我在教学中,突出了地理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的特点,兼具文理知识。

利用学案导学,表达清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态自然。

整堂课重点突出,环节结构完整、课堂气氛活跃,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符合新课改中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式学习的理念。

多媒体视频新颖,视觉冲击力强。

整课堂教学达到了有效,实效和高效。

同时党老师提出,这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在调运知识的学生练习当中,对于大理石生成的地理环境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当中,与地球外部的环境放在一起是不恰当的。

对于学生的辩论结束后,教师总结的语言中应该点明人类在今后的活动中需扬长避短,化害为利的思想。

除此之外,党老师对于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性,对于区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党老师的点评给非常细致,对我启发很大,我通过这一堂课所学到的,绝不仅仅是这堂课相关的知识点本身,而是受用终生的教学细节、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二:反思教师对教材重点的把握。

这堂课在地理组内公认为是很“难”上的一堂课。

原因有几点,其一是这堂是一堂地理边缘交叉课的体现,涉及到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要用精准的学科语言去表述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有一定困难。

而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是在初中学的,有一部分知识可能已经遗忘了。

其二是这堂课的重点很难把握,因为这堂课的重点虽然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但是讲授前面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时会用去大量的时间,这样会从时间安排上看显得重点不是那么突出。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说课稿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说课稿

九、教学反思
1.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2.通过学案的导学助教作用不仅能使学生 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难点。真 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教师主 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常德市六中
姜军平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分析 六、学法分析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 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
①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探究活动3 完成下表,并说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人类活动 农业活动 工业活动 工程建设 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七、教学过程
(四)拓展提高 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环境,你知道目前人类 在采取哪些对策?你的看法呢?
(五)归纳总结
八、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改造作用的表现。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突变对地球生物生存的威胁 。 3、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作用 。 4、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 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 交往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人类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特 殊的要素在环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查找 相关资料。 在课堂合作学习中,主动展示自我,认 真倾听他人,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

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探究学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导入: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大气的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它们体现了某种单一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就是由这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包括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生物。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但也存在着差异。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究竟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板书】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讲解】纵观地理环境的演化历程,不难发现,在地球上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地球演化的历史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阅读分析】阅读课本P66《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总结归纳】(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读图讨论】读课本P66图3-1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讨论完成课本P67活动题。

【总结】生物的演化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各地质时代的生物特征表。

【过渡】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及其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变迁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要素的定义和分类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3.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4.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5. 环境变迁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分类、相互关系及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环境变迁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要素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分析,直观展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分析能力。

4. 结合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及其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作用。

2. 讲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

4.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实例展示环境变迁的现象。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变迁的影响。

2. 分析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等。

3. 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七、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案例,如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北极冰川融化等。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案例,了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地理学科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地理科学进展》、《中国国家地理》等,了解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实际应用。
5.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如户外徒步、环境保护志愿者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地理实践能力。,确保作业质量。
2.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此外,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如何分析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分析环境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PPT、实物、图表等形式,详细讲解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
-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水文的影响等。
针对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环境变迁的概念相对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此外,学生对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高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环境变迁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图表和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1) [1500字]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1) [1500字]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第三章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它既是前面所学的各要素的综合归纳,又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2、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讲了两方面:一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学生对第二方面的知识可通过平时对生活上的感性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较容易接受,但第一方面比较抽象,学生既没有亲身体验过,又没有实在的生物化石供学生观用,学习起来较困难。

因此在学习这课时,我主要是按照生物进化、灭绝的时间顺序,通过一种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来学习。

3、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人类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学生分析人类活动的现状、预测人类的发展趋向,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2、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式学习法、讨论法,通过各种探究活动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同时进行自我探究的形式,学会自然地接受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2、运用多媒体手段,课前充分地作好课件,让学生在课前积极准备好预习的工作,并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通过实际生活的体验看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作用。

四、教学过程:。

3.1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3.1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活动:读P66页内容,生命出现以前和以后的环境演化有何不同?
环 境 演 化
生命出现前: 化学演化(无机演化)
生命出现后: 生物演化(有机演化)
活动:读下图图,归纳生物进化规律。
石炭纪 古生代 泥盆纪 志留纪 侏 罗 纪 生 代 二叠纪 三叠纪
新 生 代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 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本时代,地球上海 陆与地形与现代接近。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读P68页,地质历史上两次最 重要的生物灭绝时期是?
►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 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 的原始鱼类和两栖类全部灭绝。 ►中生代末期,50%以上的海 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盛极 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 属啮[niè]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 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P68页,请你谈谈人与环境是什么关系。
产物

适应、改造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P69页,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资源 的大规模开发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__________ 显著变化 利用,使地理环境发生 __________. 有利影响 , ►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___________ 不利影响 也有____________. 活动:请你举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不利影 响的例子。
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 素变化与环 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 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 理环境 的整体 性与差 异性

高一地理教案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高一地理教案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环境变迁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探究其他自然要素(如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①________演化过程。

(2>生命出现后,②________进化即③________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导致大量生物物1.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因素的特点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⑨________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⑩____________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地理环境产生显著变化错误!BhOwcHv6IU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启示尊重和顺应⑯____________,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⑰____________的关系探究点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探究材料】猛犸是鞑靼语“地下居住者”的意思,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

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地区的一种古哺乳动物。

它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M。

从猛犸的身体结构来看,它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

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在欧洲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这种动物一直生活到几千年以前。

BhOwcHv6IU1.你认为猛犸象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大约5亿~6亿年前,在地球学家称为寒武纪的时代开始之时,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在几百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

寒武纪为什么能够激发这样的生命“爆发”?BhOwcHv6IU3.生命起源于什么?生命演化的过程是怎样的?4.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规律总结】1.利用结构图表表示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2.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的关系从生命起源的角度看:由于地球早期环境中有机物数量有限,对生物的繁衍和进化有很大的压力,所以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原始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

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高一地理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知识基础: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
2.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方面,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3.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不足,教学中需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念,提高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地理素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深入学习方面,学生们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此外,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因此,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设计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验证理论知识。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环境变迁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好奇心。
-基础知识讲授:系统讲解自然地理要素的分类、特点及其在环境变迁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环境变迁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因、过程和影响。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4.合作意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利于共同探讨环境变迁问题。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其责任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念。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掌握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

3.辩证地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读图分析,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

3.运用典型案例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大气的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它们体现了某种单一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就是由这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但不同区域也存在差异。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板书: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推进新课自然地理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和运动,构成了奇妙的自然地理环境,环境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探讨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在地球发展的历史中,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阅读教材P66~67“自主学习”)思考: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为什么具有重要意义?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为什么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生1.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为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高中地理《第三章 第1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高中地理《第三章 第1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

2.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法与学法导学法教学用具导学案是否用多媒体否教学过程一、1.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

2.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二、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 和,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和古老的类则全部灭绝,植物明显衰退。

(3)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上,海洋中有50%以上的种类也灭绝了。

二、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作用1.能够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教师揭示、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理清知识结构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引导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与的关系。

三、1.生命起源于什么?地球早期对地表环境的演化起重要作用的思维点击、图表导思是什么?2.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3.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在环境变迁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超过自然扰动的程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第三章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它既是前面所学的各要素的综合归纳,又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2、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讲了两方面:一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学生对第二方面的知识可通过平时对生活上的感性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较容易接受,但第一方面比较抽象,学生既没有亲身体验过,又没有实在的生物化石供学生观用,学习起来较困难。

因此在学习这课时,我主要是按照生物进化、灭绝的时间顺序,通过一种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来学习。

3、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人类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学生分析人类活动的现状、预测人类的发展趋向,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2、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式学习法、讨论法,通过各种探究活动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同时进行自我探究的形式,学会自然地接受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2、运用多媒体手段,课前充分地作好课件,让学生在课前积极准备好预习的工作,并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通过实际生活的体验看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作用。

四、教学过程:。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Word版含解析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Word版含解析

《植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课题:植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内容分析:整合水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结合植物的相关知识,说明植物这一变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并借此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重点: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难点:植物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学情分析:学生对水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已经掌握,但还不够深刻。

对植物如森林对径流输送环节的具体过程理解还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掌握水循环、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能够从地理角度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树立保护植物、爱护生物的环境观,树立全面看待事物的世界观。

课前准备:PPT课件、录播室教学过程:一、通过做过的一道题目导入本节内容,让学生明白本节的重要性以及考察方向。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南阳盆地丘陵地带种植柑橘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展示水循环图,提示学生如果将水循环主体由水变为植物,对各个环节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学生参照水循环图完成四分钟限时探究并展示答案。

1.植被及其变化在蒸发环节中的影响;2.植被及其变化在径流输送环节中的影响;3.植被变化对当地以及中下游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四、教师补充作答并总结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相对比地形、气候、水源、土壤而言,植物(植被)是个很大的变量。

某地地表植被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五、课堂检测——60秒选择题抢答教学反思:1.本节课本应该是复习课,因为知识点都学过,但还是有讲新课的感觉。

平时应多抓学生知识点的巩固;2.视频课录制要选好时间,由于在录播室布置桌子整理课室用了不少时间,导致录制过程中有下课铃与上课铃,无奈只能将其剪辑掉;3.准备不够充分,如果能够手机电脑同屏就不需要投影仪展示,在学生点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用麦克风,影响到学生的声音。

4.归根结底,练习太少,往后应多录制视频。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市空间形态的
影响教师补充: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呈现的“星状”城市形态。

结论:不同时期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引出北方城市空间形态。

此部分在必修一第四章已提及过,由学生发言表达。

某某为例分析交通布局及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要点:①某某市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②某某市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什么变化?
③两者存在什么联系?
结合实例分析
学生小组探究:用发展的视角,以某某为例分析,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点拨要点:①某某市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某某市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③“繁荣-衰落-重焕青春”的经历与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作为补充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能独立分析地理事项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重在分析、表达。

巩固练习甲、乙为两个交通拥堵的大城市,下图是两城市地铁规划走向示意图,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 乙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是()
A. 一城一区
B. 分散成组
C. 城镇组群
D. 串珠状
(2) 说明甲城市规划地铁走向的特征及
其目的。

(3) 分析乙城市地铁建设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

通过高考相关考题,感受高考对该部分内容如何进行考察。

观察学生是否熟练掌握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及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高一地理教案: 3.1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高一地理教案:  3.1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标准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教学目标●以生物为例,说明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变迁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备课时间:2011-2-25 主备人:马增光课型:问题生成与解决课
上课时间:2011-3-2 审核:地理组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尤其是生物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②了解生物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尝试利用有感性认识的实例,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评价其得失,并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利用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材料,养成质疑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重点】理解人类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难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第一课时
一.学习启动(5′)
在各组学科长的带领下读课文,熟悉课本内容,完成67页活动的作业。

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针对不理解的名词,通过查字典进行解决,并写下来。

孢子植物:靠产生离开母体就能形成新个体的细胞体来繁殖的植物(藻类、地衣等)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裹。

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裹(松、杉等)。

二.小组
合作(20′)
1、结合右
图以及课本内
容简要描述生
物进化的过程
以及在进化的
过程当中周围
环境与生物的
关系。

生物进化
由简单到复杂,
由海生到陆生,
由低级到高级,
最原始的植物
进行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的大气环境,使得空气当中的含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二氧化碳含量则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有利于有氧生物的大量生长和繁殖,为有氧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

新孕育的有氧生物又为生物进化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物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共同促进了生物界的演化。

第二课时
2、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

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

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

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

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

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

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

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

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

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

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

有的科学家还认为,是由于海面下降,新的陆地出来了,有的恐龙有迁移的习惯,去了其他地方,不适应那里的环境,最终灭绝。

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资料谈一谈你对恐龙灭绝的看法。

本题主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形成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去思考的意识,初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资料叙述有科学性,符合逻辑即可。

3、人类从原始人发展进化至今,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从人类诞生至今,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谈一谈在这一过程当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至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人类已经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地球的环境,人类应该就此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面的我们应该加强,负面的我们应该加以改正,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更多的是负面,包括现在。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减弱我们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我们一个美好家园。

三.组间交流与点评(10′)
【教与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改以来我讲的第一堂课,使用了导学案并开始尝试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角,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

这堂课是我请苏春莲老师和我共同合作完成的,课堂效果好于预期,在这里感谢苏老师的帮助。

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们刚开始不知道如何去讨论,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就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的问题设置和问题的提问方式不适合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以后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二是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没有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多加指导和培训。

第二个大的方面是问题设置的过大,可回答的方面过多,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

因此,在以后的导学案设置过程中我和同组的其他教师要进行反复斟酌,将某一个大问题,分成几个小的问题,按顺序串在一起,利于学生解答。

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