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1)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第三节《伴性遗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2能力目标:(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3)通过资料分析、遗传图解的观察、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伴性遗传》这一节,是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 “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规律。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
每一种情境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四、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以及基因在染色体的实例后,是对上述两个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补充和深化。
同时遗传规律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应用和深化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运用归纳方法,总结伴X隐性遗传规律及特点。
2、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病遗传图解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介绍伴性遗传的现象,使学生能从现象入手,运用遗传基本定律进行分析,培养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伴性遗传规律的学习,关注遗传病的预防,初步形成科学的优生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法分析】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考等能力的培养,能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家族中遗传病出现的原因和指导优生优育。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观察、讨论、比较、分析、综合等【教学过程设计】1、人类红绿色盲谁发现的?2、讨论:道尔顿的母亲正常,那么道尔顿的患病基因,由谁传给他?3、展示人类红绿色盲调查结果:女性患者为0.5%左右、男性患者7%左右。
【课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遗传图谱,投影表格、婚配方式、遗传过程及巩固练习等,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增大了教学容量,为教师书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时间,更有利于在生物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的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的特点;2、基于对伴性遗传的认识,运用演绎推理,对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分析,对常见的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伴性遗传病,能够根据双亲的表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做出科学的预测;3、运用伴性遗传规律,提出相关的优生建议;4、关注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核心素养1、科学思维:伴性遗传规律及人类遗传病比较;2、生命观念:从伴性遗传特点分析建立进化与适应的特点;3、科学研究: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基因定位遗传实验;4、社会责任:了解人类遗传病,关注人体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其他遗传病的特点;2、教学难点(1)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2)运用伴性遗传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白板、教案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在体检的时候有没有看过红绿色盲检查图?请大家仔细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思考教材P34的“问题探讨”,并讨论回答一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人类的红绿色盲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呢?(因为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2、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因为它们的遗传方式不同,因此有不同的遗传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伴性遗传(二)讲授新课1、探究一:人类的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分析红绿色盲的遗传图解(课本35页)图中“□”“○”分别代表男女正常,“■”“●”表示男女患者。
以罗马数字(Ⅰ、Ⅱ等)代表代数以阿拉伯数字(1、2等)代表个体经分析可知道,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为Xb,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述遗传图解并思考问题。
由图解分析: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伴性遗传教案(正式)
伴性遗传教案一、教材分析《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遗传系谱图的识别和判断。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说明了什么?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与前面所学的其他性状的遗传有什么不同之处?(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新课学习一、性别决定1.定义;2.类型:XY型ZW型XY型染色体组成:22对+XY 22对+XXXY染色体传递规律:XY染色体结构:二、伴性遗传:1、定义2、类型:伴Y遗传:XY同源区段基因的遗传:基因型种类遗传特点伴X隐性遗传:基因型种类遗传特点伴X显性遗传:基因型种类遗传特点三、系谱判断:小结:课堂练习:1.正常情况下,男性的性染色体不可能来自其A.外祖父 B.外祖母 C.祖父 D.祖母2.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3.下列关于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B.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儿子都患病,女儿都正常C.有一个患病女儿的正常女性,其儿子患病的概率为1/2D.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不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4.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同型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C 理论上含X染色体的配子和含Y染色体的配子数量相等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5.某正常男人的伯父患红绿色盲,其妻子的外祖母为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着,但她的外祖父及父亲均正常,则这对夫妇的子女中患红绿色盲的几率是A.1/2 B.1/4 C.1/8 D.1/166.某男患有色盲和血友病。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第1课时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❶决定人类性别的时期是()A.受精卵形成时B.减数分裂时C.胚胎发育时D.精子和卵细胞形成时❷属于XY型性别决定方式生物的次级精母细胞中,Y染色体条数是()A.0B.1C.2D.A、B、C三项都可能❸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并且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则果蝇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A.3条常染色体+XB.3条常染色体+YC.6条常染色体+XYD.6条常染色体+X❹正常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A.XO B.XXC.XY D.XXY❺[2015·浙江9月选考测试] 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都表达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所在的染色体遗传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❻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❼下列遗传现象不属于伴性遗传的是()A.果蝇的红眼与白眼遗传B.人类的红绿色盲遗传C.人类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D.人的白化病遗传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依据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的一致性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B.摩尔根对果蝇伴性遗传的研究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C.正常情况下,不同的男性个体具有相同的染色体组型D.染色体组型可用来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但不能用于遗传病的诊断❾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A.雌配子数∶雄配子数=1∶1B.含X的配子数∶含Y的配子数=1∶1C.含X的卵细胞数∶含Y的精子数=1∶1D.含X的精子数∶含Y的精子数=1∶1○10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H)。
高中生物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生命科学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经历”、“体验”,从而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因此,我在创设情景、提供事实,设置问题时,始终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讨论,以形成正确的认知。
本节内容的学时可以安排2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定为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伴性遗传中的伴X隐性遗传,第二课时的内容定为伴X显性遗传,伴Y遗传和摩尔根果蝇伴性遗传的实验分析。
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的典例,可以贯穿本节课学习的始终。
通过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小故事、红绿色盲检查图、红绿色盲的社会调查结果引入本节学习的主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引入主题后,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对主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记忆、去归纳整理、提出问题。
本节课我是充分利用学案来进行知识点的落实的。
在这堂课的结尾,设计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知识网络,把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留下悬念。
二.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是浙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包括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伴性遗传三个方面的知识。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孟德尔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也是《遗传与人类健康》的基础。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不同在于:(1)正式提出了染色体组型的概念(2)ZW 型性别决定由原来的小字部分提升为正文(3)增加了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这一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内容好奇心强,学起来有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自主阅读,绘制遗传学图解、课堂交流等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教学 设 计
伴 性 遗 传 教 学 设 计
辽 宁大连 市 第二 十四 q - 学( 1 1 6 0 0 1 ) 韩 志萍
一
、
教 材 分 析
更重要 的是他 们 学 会 了分 析伴 性 遗 传 病 的方 法 , 实 现
“ 授 之 以渔 ” 的教 育 目标 。
( 一) 在教 材 中 的地 位
了教师 主导 和学生 主体 的位置 , 又 能突 出重 点 、 突破难 点, 提高教学效率 。
( 四) 教 学 手段
教学重点 : 伴性遗传 的特点 。
教学难点 : 分析人类红绿 色盲 的遗传规律 。 确定依据 : 课程标准 中与本课教 学对应 的要求 是概 述伴 性遗传 , 属于理解水平 。伴性遗 传 的特 点 既是 前一 部分 学 习内容 的延伸 , 又是 后续 章节 学习 的基础 , 因此
些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 层次分 明地展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三、 教 学 过 程
( 一) 激趣 导 入
出其他伴性 遗传 方式的特点 , 故将其确定 为难点 。
( 四) 教 材 处 理
第一 , 教 材中直接告诉 学生人 类 的红绿 色盲是一 种 伴性遗传 病 , 让 学 生运 用 该 知识 点 分 析伴 性 遗 传 的 特
1 . 知 识 目标 。
能 力
具 有一 定 的观 察 、 分析 资料 和 处理信 息、 得 出相 关
结论 的 能 力 。
情感态度 1 . 体验合作 、 探 究的学习方法, 乐于探 索研 究。 与 价 值 观 2 . 对伴 性 遗传 病 有一 定 的好 奇 心 。
( 1 ) 解释伴性遗传 的含 义 。 ( 2 ) 举 例说 明伴性遗传 的特 点 。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伴性遗传》适用对象:高中生物课程,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伴性遗传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3.能够理解并解释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表现;3.伴性遗传与性别相关的特点;4.伴性遗传的应用。
教学方式: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教科书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表现;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伴性遗传的应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实例引入伴性遗传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2.理论讲解: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表现,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伴性遗传的应用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的理解;6.总结: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伴性遗传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手段:1.讲义:为学生提供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3.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验演示或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4.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分组讨论和思考。
评估方式:1.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和发言情况;2.测试成绩:通过课后测试或考试,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来评估其对伴性遗传的掌握情况;4.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堂作业,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情况。
优质课自用《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
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第3节《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授课人:郑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伴性遗传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3)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
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五、作业
练习一、六、教学反思七、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
1、X染色体隐性遗传
特点:
2、X 染色体显性遗传
特点:
3、Y 染色体遗传
特点:
二、应用
ZW型性别决定。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伴性遗传》年级和学科:高中生物学学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分析和解释伴性遗传现象的原因和机制;3. 掌握伴性遗传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的方法。
教学内容:1. 伴性遗传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3. 伴性遗传的机制和原因;4. 伴性遗传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和联系。
2. 讲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和性别决定因素的作用。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
3. 分组讨论和演示伴性遗传现象的实验,如果蝇实验或其他相关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流程和解析实验数据。
4. 总结本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
2. 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伴性遗传的机制和原因,如隐性基因座的位置、联锁作用等。
3. 继续推演和解释伴性遗传现象的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和规则。
4.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人类的色盲等,让学生了解伴性遗传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意义。
5. 总结本课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
教学资源:1. 幻灯片和课堂讲义;2. 实验材料和设备,如果蝇、实验室器材等;3.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料。
评价方式:1. 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评价:学生设计实验和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3. 知识理解和应用评价: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伴性遗传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开展科学探究项目;2. 学生可以独立阅读相关论文或书籍,从更深层次了解伴性遗传的最新研究进展;3. 学生可以进行伴性遗传的模拟计算和建模实践,深化对伴性遗传机制的认识。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作者:韩小春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第01期摘要:本课以案例导学法为主导核心,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达到本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性染色体;伴性遗传;色盲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95一、教材分析《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中的一个难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
学生已学过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伴性遗传》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认识人类染色体组型;了解性别决定,理解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能用简单的符号表示遗传图谱;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2. 能力目标源培养学生用探究性解决问题和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设计1. 新闻链接,激趣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性染色体新闻来源:新华社——苍南县破获一起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案:是男是女,鉴定准确率高达到99%,犯罪嫌疑人摸透了一些人求子急切的心态,非法为孕妇做胎盘绒毛细胞检查鉴定胎儿性别。
被苍南县计生局联合公安等部门所查获,王某等三名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个妇女生了个女儿,她很想生个儿子,当她怀孕第二胎的时候,就花很多钱去做胎盘绒毛细胞检查鉴定胎儿性别。
这种方法是通过鉴定绒毛细胞中的什么成分或物质来确定性别的呢?引出染色体,同时教师展示:高倍显微镜下的人类染色体(男性和女性)。
在学生细胞分裂知识的基础上提问:(1)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2)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怎么办?学生积极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通过剪贴,将他们配对、分组和排队,最后形成的图像叫染色体组型或染色体核型。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学设计1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学设计鄞州区鄞江中学楼春维 315151一、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同时使用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即采用发现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侧重学生的观察、合作、探究、归纳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的生物科学素养。
设计思路为: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3节。
该节内容主要从细胞水平阐述了XY型性别决定方式,以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阐述伴性遗传的概念和有关特点。
教材中前后涉及了染色体组型、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Y型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等概念,其中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
性染色体概念的建构是伴性遗传概念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因为伴性遗传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知识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遗传的基本规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的深入和升华,本课的学习也可以为第6章“遗传与人类健康”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健康和疾病有一定联系,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教材涉及的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和摩尔根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经典实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从中可以学到科学家的严谨求实、献身科学的科学品质,对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因此,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有关概念和规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发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②在染色体图中辨别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③举例说明XY型性别决定④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2)能力目标:①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摘要:本课以案例导学法为主导核心,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达到本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性染色体;伴性遗传;色盲一、教材分析《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中的一个难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
学生已学过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伴性遗传》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认识人类染色体组型;了解性别决定,理解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能用简单的符号表示遗传图谱;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2.能力目标源:学科网]培养学生用探究性解决问题和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来源:学科网ZXXK]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设计1.新闻链接,激趣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性染色体新闻来源:新华社——苍南县破获一起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案:是男是女,鉴定准确率高达到99%,犯罪嫌疑人摸透了一些人求子急切的心态,非法为孕妇做胎盘绒毛细胞检查鉴定胎儿性别。
被苍南县计生局联合公安等部门所查获,王某等三名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个妇女生了个女儿,她很想生个儿子,当她怀孕第二胎的时候,就花很多钱去做胎盘绒毛细胞检查鉴定胎儿性别。
这种方法是通过鉴定绒毛细胞中的什么成分或物质来确定性别的呢?引出染色体,同时教师展示:高倍显微镜下的人类染色体(男性和女性)。
在学生细胞分裂知识的基础上提问:(1)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2)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怎么办?学生积极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通过剪贴,将他们配对、分组和排队,最后形成的图像叫染色体组型或染色体核型。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学设计-(1)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学设计鄞州区鄞江中学楼春维 315151一、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同时使用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即采用发现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侧重学生的观察、合作、探究、归纳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的生物科学素养。
设计思路为: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3节。
该节内容主要从细胞水平阐述了XY 型性别决定方式,以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阐述伴性遗传的概念和有关特点。
教材中前后涉及了染色体组型、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Y型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等概念,其中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
性染色体概念的建构是伴性遗传概念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因为伴性遗传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知识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遗传的基本规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的深入和升华,本课的学习也可以为第6章“遗传与人类健康”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健康和疾病有一定联系,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教材涉及的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和摩尔根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经典实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从中可以学到科学家的严谨求实、献身科学的科学品质,对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因此,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有关概念和规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发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②在染色体图中辨别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③举例说明XY型性别决定④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2)能力目标:①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2.32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规律在实践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规律;2、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伴性遗传病形成科学健康的认识;2、通过对伴性遗传特点的学习,认识到遗传咨询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伴性遗传的概念;2、人类伴性遗传的特点及简单的遗传图谱分析;3、分析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对基因、染色体、减数分裂等概念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基因是如何遗传的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具备了对一对、两对甚至多对基因的遗传状况进行分析的能力,为本节染色体组型和性别决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二学生的抽象逻辑能力较强,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分析评价能力。
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明确,自觉性较高,并对与社会现实有关的问题感兴趣。
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材分析《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综合了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分离定律,不仅在整本教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综合的遗传图谱分析题常出现在近几年的高考和会考中,主要考查遗传方式的类型、个体的基因型及患病概率的计算。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安排为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着重训练对伴性遗传规律的分析,简单介绍人类伴性遗传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1、展示红绿色盲检测图2、简单介绍红绿色盲发现的过程3、问题探讨:人类的两种遗传病红绿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问题1:为什么在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问题2:为什么在性别关联上两种病表现又不一样?回答看到的图像倾听思考二、伴性遗传的类型和伴X 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探究通过前面导入展示课题:伴性遗传1、概念:由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或遗传病,会随X或Y染色体的传递而遗传。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案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方式。
3.以人的血友病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外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增强提高人口素质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1.本节主要讲述了染色体组型、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等内容。
2.介绍了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和人类染色体的几种类型并对染色体组型作了分析。
关于性染色体,教材以人为例主要介绍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XY型性别决定方式。
在伴性遗传方面,讲述了伴性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3.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染色体组型的概念、XY型性别决定方式、人类血友病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难点: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组特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
【建议课时】2课时。
三、学情分析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孟德尔遗传定律有密切联系,既是对前者的补充,又是核遗传规律的进一步延伸。
其实质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表现。
学生对此内容好奇心强,学起来有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染色体组型这一课题,通过展示染色体组型(男性和女性)图,引导学生对人类雌雄个体染色体形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在细胞水平上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有感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鄞州区鄞江中学楼春维 315151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同时使用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即采用发现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侧重学生的观察、合作、探究、归纳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的生物科学素养。
设计思路为: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3节。
该节内容主要从细胞水平阐述了XY型性别决定方式,以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阐述伴性遗传的概念和有关特点。
教材中前后涉及了染色体组型、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Y型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等概念,其中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
性染色体概念的建构是伴性遗传概念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因为伴性遗传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知识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遗传的基本规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的深入和升华,本课的学习也可以为第6章“遗传与人类健康”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健康和疾病有一定联系,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教材涉及的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和摩尔根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经典实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从中可以学到科学家的严谨求实、献身科学的科学品质,对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因此,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有关概念和规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发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说出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②在染色体图中辨别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③举例说明XY型性别决定④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原理学习,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②通过道尔顿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教育
③通过对人类遗传病传递规律的研究, 培养优生意识
4.重点难点:
①伴性遗传的机理和传递规律
②遗传系谱图的判别
5.教具和课时: 本课内容我准备用二课时来完成。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辅助教学,既可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又可以解决知识量大、时间较紧的问题。
6.重难点突破: 学生已经掌握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基因分离规律等概念,为性染色体、伴性遗传等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
我通过对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利用果蝇伴性遗传实验的分析和探究,突破伴性遗传概念,再结合色盲遗传的实例,引导学生层层分析色盲的遗传规律,并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的探究归纳其他伴性遗传方式的遗传规律,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迁移,在多次总结和分析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具备了染色体、基因、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基因分离规律等概念,为性染色体、伴性遗传等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
同时学生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所以用探究方式来学习本节课应该不成问题。
但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要做到适时引导、启发和鼓励。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评价设计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的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体验。
因此,在评价方式上,我以老师主导的形成性评价为主,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求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
同时,还设置测评题,旨在了解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从而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六、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激起学习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也较高,能很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和启发是非常重要的,在探究色盲基因可能位于什么染色体上时,学生不能全部完成四个假设,适当点播和引导一下,学生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课后我认识到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让师生在课堂中一起探究知识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