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文本--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人物传记阅读:《国学大师饶宗颐》
人物传记阅读:《国学大师饶宗颐》国学大师饶宗颐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
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饶宗颐的“三心”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饶宗颐的“三心”导写及范文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
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着,而不为执着所累,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文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名言,要注意分析名言的含义,饶宗颐先生的“三颗心”实际上是他的人生态度和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成为国学大师的条件。
“好奇心”是他研究学问,孜孜不倦的兴趣动力。
“孩童心”就是要保持孩子般的纯真,表现了他对学术研究的专心与虔诚。
“自在心”就是佛教所说的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又可理解为安闲自得,无拘无束;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可以选取一个角度确定立意,也可以综合对“三颗心”的理解确定立意。
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作文的切入点。
范文展示像孩子那样拥抱世界你可还记得,当你还在吚呀学语时,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像一颗种子渴望雨露那样期待关爱,像一株小苗热爱阳光那样热爱生活,盼望一阵单纯的风催开喜悦的花朵。
是的,我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
当捡到一个钱包时,他们会选择归还失主,因为他们只单纯地想着失主的着急,而不会考虑钱包里的钱财;当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因为在他们心底有个简单的信念:“我们应该帮助别人”…… 而一旁的“大人”呢?对倒在地上的老人不管不顾,对挑篮在地小摊冷眼旁观,甚至趁火打劫,做事之前都要先考虑对自己的利益有多少……我们是什么时候将那颗天真单纯的心弄丢了的呢?不少人在成长的道路上用钢铁武装自己,主动关上了与人交往的那扇门,把自己关住谁也打不开房间,以满身的尖刺和冷漠面对世界。
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
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第04期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2018年2月6日凌晨于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号选堂,祖籍广东潮州,1917年8月生于广东潮安,家学深厚,自学成才,曾先后执教于无锡国专、华南大学等校。
1949年饶宗颐迁居中国香港,曾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其间曾担任京都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8年退休,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其研究领域囊括上古史、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词学、史学、经学、礼乐学、宗教、书画、音乐等,出版著作60余部,通晓英、法、德、日、梵等6门语言。
1962年因《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汉学儒莲奖”。
汉学界一直有“北季南饶”“北钱南饶”的说法,将饶宗颐与季羡林、钱锺书齐名,称为大师。
从甲骨文到莫高窟,从梵文、希腊楔形文到楚汉简帛,他无一不晓。
钱锺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称他为“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称赞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
多维解读大师的背影,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大师们无疑是灿烂的群星。
古往今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而一部文化发展史,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一部文化大师史。
文化有如浩瀚的大洋,汇聚了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心力,而文化大师则更像大江大河,集结起涓涓细流,直入东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中华文化则为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大师们往往历经艰难而百折不回,治学不倦,弦歌不辍,赓续了文化传统,维系着文化命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参详近代以来文化大师们的生平,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来自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通。
由此而生发的爱国、爱乡之情,使他们尽管处在外患深重、国脉如缕时,也不改初衷,坚信中华有重光之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一代通儒饶宗颐
南国的午时让人昏昏欲睡,饶宗颐却兴致勃勃。谈到这段往事,饶先生仿佛回到风华正茂的少年时光,继之又流露出对先贤的深沉怀念。他说,近代香港文化的发展,与叶公绰是分不开的,他召集了一大批文化人来港,奠定了香港文化发展的基础。当时香港的华人富商有古代“养士”的传统,像“南北行”高、陈等老板都邀集了不少前清翰林、进士等“太史公”,在香港大学等文化殿堂任教或著书立说,以自己的财力资助他们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中华文化在香港百年殖民历史下仍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开了香港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港大图书馆大门上叶公绰书写的对联“高楼风雨,南海衣冠”,正概括了这样的史实。
1992年9月马王堆发掘20周年之际,内地学术界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全文发表了《刑德》乙篇,饶宗颐以最快的速度于10月份写出《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一文,不但对帛书《刑德》九宫图进行了复原研究,而且对该图中所列诸神名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如考证位于四仲的四方神名:“东方木,其神大皋,西方金,其神大皋,西方的‘大’字,必是‘少’字之写误,即大昊与少昊。”简明扼要几句话,就将令人晕头转向的迷惑点明了;接着是破解帛书本北方之神“湍王”即“颛顼”,令人豁然开朗,并指出:“颛顼之名,未见于出土文物,是图作‘湍王’,乃是首次,故极可贵。”这些富于首创性的解读,成为经典性的诠释。
看过屈原《离骚》的读者,一定记得开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但“摄提”是什么?众说纷纭,读者不甚了了。饶宗颐考证帛书《刑德》四隅神名的西南“聂氏”,指出“氏”与“是”古文通用、“是”与“提”经常借用;而“聂”、“摄”通假。结论是:“聂氏”即“摄提”。他从《周易·坎》九五爻辞、《说文》、《公羊传》、《初学记》、《左传》等古籍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后指出:“摄提星名,本随斗杓所指,《史记》索引引纬书《元命苞》云:‘摄提之为言提携也,言能提摄角。’《御览》星下引《天官六星占》:‘岁星一曰摄提’(“摄提贞于孟陬”,即岁星恰值孟陬正月时节),石氏(石申)有《摄提六星占》。聂氏之为摄提,既是星名,亦为神名。《淮南子·地形训》云: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为八风神之一,摄提出现于考古材料,此为初次,原亦作‘聂氏’,以往有人认为摄提格为外来语,此可证其不确。”文章发表至今,凡是研究帛书《刑德》的学者,无不认同饶宗颐的见解。
2018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关注最近辞世的大师)
2018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关注最近辞世的大师)——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辞世的名人一月【周有光】(1906.1.13-2017.1.14),111岁,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二月【杨世铭】(1925.1.5-2017.2.4),92岁,江苏无锡人,传热学家,中国传热学教学的开拓者之一,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
1953年获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1956年至1959年任教于交通大学,1959年至1985年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
编著了中国第一本《传热学》教材,该教材曾再版多次,至今仍是业界权威教科书。
【任新民】(1915.12.5-2017.2.12),102岁,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范瑞娟】(1924.1.6-2017.2.17),93岁,女,别名范竹山,浙江新昌县黄泽镇(今属嵊州)人,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谢学锦】(1923.5.21-2017.2.24).94岁,上海市人,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
四月【徐玉兰】(1921.12.27-2017.4.19),96岁,女,,浙江新登人,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厢记》、《春香传》、《红楼梦》、《追鱼》、《西园记》等。
【杨洁】(1929.4.7-2017.4.15),88岁,女,四川营山人,电视导演、制片人,1982年-1988年历时6年时间拍摄完成我国首部神话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五月【吴文俊】(1919.5.12-2017.5.7),98岁,祖籍浙江嘉兴,生于上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我的家学经历
我的家学经历文/饶宗颐作者简介:饶宗颐,男,生于广东潮安县城,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
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藏有十万部书的天啸楼有这样才使学问做得圆融、有通识,才能开拓学术之区,补前修之未逮。
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位印度人,印度汉学家白春晖的父亲白老教授。
在印度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90岁了,他治学的精神和方法,令我震撼。
他著了一本印度文化史,里面每个概念都穷追到底,追到源头,给人非常透彻的感觉。
后来我做学问也这样“溯源”不已,然后再“缘流”而下。
我11岁时写了《后封神榜》,很可惜这本书不知散落何处,至今也没有找到。
我七八岁时读《封神榜》,最引我入胜的是一个“神”的问题,这样我就写了一部小说叫《后封神榜》。
学问起步于编著乡邦文献年前后,我考证广济桥史料,成《广济桥志》,刊于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语言文学专刊上,所撰《韩山志》,惜稿已轶。
16岁编撰父亲未完成的《潮州艺文志》,使其成为潮州历代文献的里程碑著作。
18岁完成该志的续写,因《潮州艺文志》见重士林,19岁时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治古代地理即植基于此时。
我父亲饶宝璇,又名饶锷,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院,曾任《南粤报》主笔,也是南社4成员之一。
他平生致力考据之学,一生殚精竭力,集乡先哲遗籍,上溯唐宋,下迄清季,凡所搜括,不下千种,迨至纂辑《清人别集》,竟以劳而致疾。
弥留时,深以属稿未成为憾。
他对平生著作俱不饶宗颐的画。
饶宗颐: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
饶宗颐: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他是文化田园里的一位农耕夫,他的学术成就为海内外同知共仰,他的治学精神值得永世传承!2014年金秋,97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荣获“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组委会在给饶宗颐先生的颁奖词中称,“他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
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
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饶宗颐先生是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
他的学术成就为海内外同知共仰,他的治学精神更值得永世传承。
1饶宗颐先生曾以“辛苦待舂锄”来评价他的学术生涯,谦虚地把自己比作文化田园里的农耕夫。
他虽然出身富裕之家,却丝毫未染纨绔子弟的浮夸气,在父亲遗留下来的庞大财产与大批书籍之间,毅然选择了专志于学。
3岁读杜甫《春夜喜雨》和周敦颐的《爱莲说》;6岁开始练书法、学国画;9岁已能阅读《通鉴纲目》等古籍;10岁便能诵《史记》篇什,历阅佛典经史和古代诗词曲赋;16岁已经出口成诗……饶宗颐先生就是这样,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重和热爱,青灯黄卷,皓首穷经。
他的治学领域包括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宗教学、历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州学、目录学、艺术学、文学、诗词学、楚辞学14个门类。
在时间跨度上,从史前上古到明清;规模格局之宏大,在近百年学术史上都屈指可数。
2饶宗颐先生说:在治学上我主张用“忍”的工夫,忍是要靠耐力去支持,能够忍受一切困难,才能作持久战。
没有“安忍”,便不能“精进”,没有“澄心”,便不能凝神向学。
有些人问我如何去做学问,何以对治学能坚韧不拔?我谨以上述数句作为回答。
饶宗颐先生的学问自成体系,不仅求精、求大、求正,而且长于开风气、出奇兵,在许多陌生的领域开荒播种,在许多新鲜的材料中着人先鞭。
他率先编著词学目录、楚辞书录;率先研究楚辞新资料《唐勒赋》;率先把印度河谷图形文字介绍到中国;率先编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他首次辑《全明词》;首次研究敦煌白画;首次提出六祖出生地(新州);首次将《盘古图》的年代推到东汉;首次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源自唐代;首次提出“楚文化”“吴越文化”作为学科名;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之概念……他是研究《日书》之第一人;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之第一人;利用《太清金液神丹经》讲南海地理之第一人;利用中国文献补缅甸史之第一人;讲词与画关系之第一人;讲中国艺术史上墨竹刻石之第一人;讲《太平经》与《说文解字》关系之第一人……饶宗颐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开拓成果,已成为当今国际汉学界的一个奇观和宝库。
2018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文本--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素材回放】岁。
101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6月2年2018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按照武侠里的说法,便是饶宗颐,南边只有一位,季羡林,钟书、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
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
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
(季羡林与饶宗颐) - 1 -一片“大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季羡林、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
”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红楼梦》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写作范文
2022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写作范文文题《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
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
“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红楼梦》中人的政治素养贾宝玉的政治素养《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父亲贾政所试儿子宝玉之“才”,其实不只是“才”,还有元妃省亲这一特定场合所需的“政治素养”。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贾母与江南甄家来请安的四个仆妇闲话家常:“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
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
……”四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话正是……”大家子弟讲礼数、懂规矩,用今语言之,便是“懂政治”。
我们通常印象里的“封建大家族叛逆青年”贾宝玉,其实就是一个很懂政治、很讲政治的才子青年。
谓予不信?不妨看看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
宝玉所拟“沁芳”之佳,在美学上的蕴藉含蓄,和思想上的政治正确。
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审美,都推重含蓄婉曲,而不贵直白浅露。
绘画史上有一经典故事,宋徽宗亲自做考官,出画题“深山藏古寺”,看到大多数考生都直接画深山中藏着一座古寺,道君天子都摇摇头,终于看到“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泉边有一老僧,舀泉入桶”这幅画,不觉眼前一亮,龙颜大悦,拔为头筹。
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一个时代的结束
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一个时代的结束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8年第14期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去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
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一代通儒。
”他的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1917年,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书香门第,饶宗颐的父亲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不但饱读诗书,还喜欢买书、藏书,将自己的藏书楼叫做“天啸楼”,有书达十万卷。
坐拥书城的饶宗颐,没有辜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
跟一般孩童不同,他最喜欢的不是玩耍,而是学习。
“那么多书,我整天看,就像孩子在玩。
我很早就能写诗填词,中国历史从哪一年到哪一年我都清楚,先后顺序不会搞乱。
”从《史记》到佛典,从老庄到还珠楼主,幼年的他无书不读,也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饶宗颐将自己的治学之路归结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果说其中词学、目录学、书画更多要靠“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遍览博观,那么其他几门学问,却非走路不可了。
1949年,饶宗颐来到香港,并从此扎根于此。
饶宗颐很早便意识到敦煌学的重要性,由于日本人对敦煌学研究精深,为此饶宗颐发愤学习日文与英文。
1964年,饶宗颐在法国期间,遍览欧洲所藏敦煌书卷,和学者戴密微共同出版《敦煌曲》,利用敦煌出土资料,全面探究了敦煌曲子词的起源问题。
后来,他又出版《敦煌白画》一书,在人们关注的敦煌壁画和绢花之外,首次研究了敦煌写卷中的白描画稿,填补了敦煌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饶宗颐: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
他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钱钟书先生称他是“旷世奇才”;他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季羡林先生说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
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结缘国学饶宗颐自少禀承家学,饱览群书。
家中的天啸楼是当时粤东最大的藏书楼,藏书数以万计。
少年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天啸楼里自学。
饶宗颐自小被父亲训练写诗、填词,写骈文及散文,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932年,饶宗颐续编父亲《潮州艺文志》,于《岭南学报》刊登。
1938年,中山大学因为日军南侵而迁往云南。
饶宗颐在途中病倒,停留在香港时认识了王云五和叶恭绰。
从此他正式开始了国学研究。
荣冠中西1962年,饶宗颐获得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
1993年12月,他获得由2018年2月6日,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1917年出生于广东潮安,被誉为“通儒”、“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
饶宗颐: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季羡林(左)与饶宗颐(右)法国文化部颁授的文化艺术勋章。
2000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以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
2013年,饶宗颐荣任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成为亚洲首位获得此荣衔的汉学家。
2011年12月,经选举,饶宗颐成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2013年3月,在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2013年10月,他被杭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学术著作有人如此评价饶宗颐先生:“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著,而不为执著所累。
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出版著作60余部,囊括上古史、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词学、史学、经学、礼乐学、宗教、书画等。
2020-2021学年陕西省榆林市陆川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陕西省榆林市陆川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引言严海建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
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却又总是语焉不详。
个中缘由,可能在于饶宗颐的不可复制性。
我们很难将他归类,很难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的志业与成就。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不看这个已经被定性的符号化的饶宗颐,而是追根溯源,勾画出一代鸿儒饶宗颐是如何炼成的,从中或可体认到饶宗颐不可复制性的渊源,而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奇绝造就了饶宗颐的成就,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由此得来。
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
他说,他今天成为一个学人,这是有因缘的。
因缘很重要,就是条件好,应该有的条件都成熟了。
有些人大半辈子的经历都花费在创造条件上了,很可惜,很浪费光阴。
而他没有这些曲折,似乎是生下来就机缘已熟,于是命定要做学问。
当然因缘并不是无来由的,正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饶宗颐曾说:“很多的因缘围绕着我,我确实比较幸运,但也说明我有做这些事情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因缘的。
”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
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
当一般儿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接受者的时候,饶宗颐却异常的早熟,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一途的重要基础。
从其后来的治学风格中均可见早年学习经历的影响,即始终以学术为本位,视之若安生立命之所在,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
【高中记叙文阅读】《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阅读答案
【高中记叙文阅读】《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阅读答案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①底,望百之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①底,望百之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永远不要磨磨蹭蹭,在中流中你会感到轻松自在。
,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这是他自己的描述。
他的山水画更具创新性,形成了自己的画派。
"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面广,人往往有无边?世界上的学者中没有第二个人。
",并直言“最近,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大师,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仲夏时节,饶宗义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家庭。
他的父亲饶娥是岭南著名的学者,他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
”南社”饶氏天骄楼的10万册藏书更是名扬天下。
这种家庭氛围深深印在饶先生的童年记忆中。
16岁的饶宗义岁那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
到了18年,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的地方志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时,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的要求,开始编纂《古史辨析》第八卷,这意味着他刚刚赢得了“弱者之冠”五四”对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不幸的是,他的相关手稿在出版之前就被战争摧毁了。
然而,战争并没有阻碍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他最终于29日去世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双重证据法”。
2018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素材回放】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钟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
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
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
(季羡林与饶宗颐)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
”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
大师饶宗颐的长寿秘诀
大师饶宗颐的长寿秘诀作者:吴翔来源:《婚育与健康》2018年第04期学术界尊他“是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国学大师饶宗颐于2018年2月6日去世,享年101岁。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称呼他为“第一国学大师”。
对学术成就傲人的原因,饶宗颐自己总结的一条是长寿。
正因为长寿,时间多,所以可以研究很多问题。
“饶先生的学术生涯已经有70多年,超过很多人的寿命,成果能不多吗?”一位与饶宗颐相熟的后辈学者说。
有人将饶宗颐的学术成就与王国维相比,饶宗颐自己讲他最大的优势是活得长命,龚自珍只活了49岁,王国维50岁,和他100岁的成绩相比,是不够公平的。
“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燃烧得红红旺旺,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
”长寿秘诀1.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他说:“我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珍重,就是做学问时,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会停止;吃东西,饱了就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
自14岁起,我学静坐法,早上会沐浴和静坐,然后散步,晚上9时必宽衣就寝。
”饶宗颐的女婿、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艺术统筹主任邓伟雄博士介绍,饶公每天早上6时起床,到楼下花园散步,到9时多再小憩一下。
然后看书、研究资料。
晚上9时半前一定就寝。
2.有一颗童心、好奇心“有友人问饶宗颐:您已100岁,握您的手仍感到很有力,这个年纪精力仍如此充沛,有什么养生之术?他说:也许是有一颗‘童心’吧。
”有学生曾追随饶宗颐17年,让其最难忘的是饶宗颐永远对任何事物都抱有一颗童真的好奇心,正因为每天有了这一颗好奇心,才让他每天笔耕不辍,勤勉地治学。
晚年的饶宗颐仍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他有时一天能写万字文章,能创作几十首诗歌。
“当有后学晚辈向他请教学问时,他都表现得兴致勃勃,思维反应十分敏捷。
”他常说:“这是我不服老的表现。
2021年湖南省长沙市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1年湖南省长沙市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通儒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它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华人社会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2018年2月6日凌晨,饶宗颐先生于香港仙逝,享年101岁。
博而专精,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均取得显著成就,他还精通梵文。
虽至百岁高龄,平日作诗词书画音律,仍笔墨挥洒不息。
饶先生最可贵的,如此高龄,本可闲适,但他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
他早早预言,21世纪将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并提出建立“新经学”。
他说,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已不是科学或物质的问题了,近年我们这方面突飞猛进,物质生活甚至已有过犹不及的态势,有些人开始价值观混乱或扭曲了。
“新经学”中的“经”是经典的意思。
饶宗颐认为,重温国学经典,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重新树立中国人传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达到天人互益的境界。
饶先生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的持续性文化,从没有间断过和转换过。
”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它早就走出去了,“东学西渐”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古代就有。
我们影响过欧洲的一些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
他说:“外国汉学家对我们的传统,兴趣大着呢!”最近的趋势是汉学全球化,我们的学者,应持平地、谦虚地、自信地与外国学者平等交流。
“我一直说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东西,中华文化从上古至今就是如此。
现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华人,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传播得更好。
”要想传播好,需要自身先精通。
中国的传统学问重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要求学者做通人。
高中语文:《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素材回放】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钟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
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
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
(季羡林与饶宗颐)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
”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
饶宗颐曾开玩笑说,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如今游子进入天堂,他留下的背影,显得愈加孤寂。
最近这两年,甚嚣尘上的“大师饥渴症”有所缓解,伪国学大师人人喊打。
但总是有人忍不住“造大师”的冲动,比如网友曾有这样的提问,某既能搞音乐、拍电影、又能录制脱口秀、担当综艺节目导师的人,算不算“大儒”?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把一名杂家称为“大儒”,表明这个时代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已经浅薄到了令人齿冷的地步。
真正的大儒时代早就结束了。
如果饶宗颐先生还活着,勉强还能说大儒潜于世,现在这最后一位大儒也走了,我们也就只能在故纸堆里怀念大儒、想象大儒了。
【适用话题】淳厚博雅泽被后世回忆和怅惘向一代大师致敬大师已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在后世长久流传终其一生,从求学问道到处世为人,都没有背弃文人应有的风骨与修养在探讨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时,正透露出我们自身的一种文化焦虑“大师”对于真正的大师而言,是否将这样的标签给予他们,或许并不重要。
在他们看来,只要踏踏实实治学,勤勤恳恳探究,就足够了但凡大师,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用心治学之人,积几十年之功,终有所成。
他们所具备的是独有的理念和品格,这也是当今时代的人们所稀缺之物【素材锐评1】饶宗颐:命里注定做学问,不敢当“大师”钱钟书称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将他视为“心目中的大师”,而他也曾与这两位大师先后并称为“北钱南饶”和“南饶北季”。
能被称为大师的学者相继远去,已过期颐之年的饶宗颐也没有度过这个寒冬,于2月6日凌晨逝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出版过60余部著作,3000万言。
在他身上有很多第一:第一位系统研究殷商贞卜的学者,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第一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诸于世……他曾把自己的著述归纳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
在中国音乐史方面他也建树颇多,是一位资深的古琴家。
其研究成果《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是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古琴艺术发展的断代史。
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总会有“双峰并峙”,大师与大师之间也常常惺惺相惜。
饶宗颐与钱钟书于1980年在北京相识。
钱钟书已届古稀,饶宗颐小他7岁。
初次见面,饶宗颐送给钱钟书一本诗词《晞周集》,是他上世纪70年代初客座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时所作;钱钟书回赠了一本亲笔批注的《管锥编》。
1998年,钱钟书逝世,北境大师空缺,不久即由季羡林“递补”。
2009年,季羡林也走了,留下的空缺至今无人能实至名归,饶宗颐大概是有些寂寞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说过:“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20世纪的最好典型。
我可以说:50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1917年,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要创造全新的文学面貌;蔡元培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出生于这样的年代,注定饶宗颐的学术之路必有波澜,而是否能壮阔就要看他的奋斗了。
幸好,饶宗颐家学渊源,父亲饶锷是闻名岭南的学者,建立的“天啸楼”是潮州最大的藏书楼。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饶宗颐“躲进书楼成一统”,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他说自己的5个基础都来自家学:一是写诗填词,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饶宗颐曾说:“我家以前开有4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1935年,18岁的饶宗颐被破格招聘进入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
这份工作让他几乎看遍了馆中收藏的地方志,构成了他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
此后,饶宗颐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院校教授。
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并先后在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等任职教授。
他周游世界,只为讲学,被学术界誉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2011年,社长位置空缺了6年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饶宗颐当选为第七任社长,他的前辈有吴昌硕、赵朴初、启功……长年在外讲学,使得饶宗颐“名声在外”,荣誉等身,1962年就获得了有汉学界诺奖之称的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
但似乎国内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少,当然他也从来不在乎。
有人当面称颂他是“大师”,饶宗颐笑言:“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记者注)。
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
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季羡林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业,要以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
“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的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活得久,有时候会让人忘了他传奇般的学术成就,而把时光当成关键词。
曾经有记者采访饶宗颐,跟他握手时觉得手温暖有力,就问他是如何养生的。
不过,真正的大师就是大师,饶宗颐的回答也和养生节目的那些“大师”不一样。
饶宗颐笑着说:“我是坐在葫芦里。
”这源于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2017年11月,“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巡回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百岁高龄的饶宗颐仍精神矍铄,亲到现场参加开幕式。
饶宗颐说,父亲为其取名“宗颐”,就是让他宗法宋代理学家周敦颐。
周敦颐的《爱莲说》有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个名字,饶宗颐不负。
早在201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今日巨星陨落,但先生的为学为人,依然如星辰璀璨。
【素材锐评2】饶宗颐去世: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一生治学所及,博泛无匹,可视为20世纪人文学术之显学与新学的全息缩影。
饶选堂宗颐先生昨日凌晨(2月6日)仙逝,哲人其萎,学林艺林同声哀悼。
在近三十多年间,内地知识界和文化界对其评价有过一些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学术逐渐复兴,随着眼光转向外界,人们发现竟有这样一位久居香港的学者和艺术家博通至此,举凡人文学科的各个门类,其人几乎无不涉及。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传统文化热”中,饶宗颐与钱钟书、季羡林等学者成为偶像级人物,“南饶北钱”“南饶北季”的称誉由此出现。
然而,“博通”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与想象,但却不是现代学术的常态。
随着后来学术精细化、科学化之风盛炽,“通人”钱钟书的偶像地位被“专人”陈寅恪取代,饶宗颐也不再成为学术界顶礼膜拜的对象,晚年更以文人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饶宗颐先生一生治学所及,博泛无匹,可视为20世纪人文学术之显学与新学的全息缩影。
他对学术史的发展有非常明确的认知,对自己在潮流和大势中所处的位置和起到的作用也相当自觉。
2003年,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大陆版则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共14卷20册,分别为史溯、甲骨、简帛学、经术礼乐、宗教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学、目录学、文学、诗词学、艺术及文录和诗词等。
这套学术文集的分类和编排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大体呈现了饶宗颐学术世界的面貌,据之足以了解先生治学的路径与转捩。
在这套丛书中,饶宗颐看到了近百年学术史旧学发潜、新知递生的趋向,令他感到幸运和欣慰的是,他出生的1917年,正是王国维考证先公先王之年,而甲骨面世迄于世纪之交,恰当期颐,他不无自豪地说:“当代学术之显学,以甲骨、简帛、敦煌研究之者成就最高,收获丰富,影响至为深远,余皆有幸参与其事。
他若楚辞与楚学之恢弘、滋大,而垂绝复兴之赋学与文选学,余皆曾致力,不无推动之绩。
至余所开拓之新业,如潮学,比较史前文字学与悉昙之学,则亦薄著微劳”。
李泽厚从《登幽州台歌》中看出陈子昂内心那种“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饶宗颐预20世纪学术之流,身处其间,自然而然有“得风气之先”的感受。
而时移势易,前辈同辈渐次凋零,那种“开先”的孤独感则未免转为“独守”的孤独感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饶宗颐多次受邀访问内地,参与学术研讨、考古发掘和文化考察,此一时段则陆续出版《云梦秦简日书研究》《楚帛书》《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及《甲骨文通检》等,增进了两地学术与文化交流。
千禧之初,先生即已感慨,晚近以来地不爱宝,新写本不断出土,学术界当另有新境界、新事业展开,“古典重温,新义滋起,或可能导致未来之文艺复兴,谨拭目以俟之”。
先生今归道山,语犹谆谆,希冀在焉,来者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