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适应论看对外汉语教学
略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略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分析了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并通过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用性,就文化方面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化适应模式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09-01一、引言文化适应模式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由美国学者john.h..schumann于1978年首次提出。
schumann以移民到美国的西班牙学者alberot习得英语现象缓慢为起点,以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特征以及前人的理论为基础,以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心理状态为根据,shumann于1976年提出了“洋泾浜假设”,旨在说明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
这对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介绍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其次介绍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最后介绍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启示。
二、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schumann曾先后很多次对“文化适应模式”进行阐述,其中1978年的理论最为完整,以1978年的理论为准,schumann把“文化适应”定义为“学习者与目的语团体的社会和心理结合”。
其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系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模式”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schumann通过“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
三、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1.文化适应模式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用性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最开始是针对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自然语言习得而提出的,虽然不完全同于我们进行第二语言教学,但是对于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性。
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
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外汉语教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价值的传递。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分析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首先对文化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当前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材的编写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二、对外汉语课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随着对外汉语教育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许多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和教师已经开始将文化教学纳入到课程设置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
文化教学内容多样化:在对外汉语课中,文化教学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和理解中国文化。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文化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它需要教师、学者和教学机构共同努力,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文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而实践则反过来验证和丰富理论。
本节将探讨文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并分析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文化适应模式角度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从文化适应模式角度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作者:王明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摘要:通过对文化适应模式的研究,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给对外汉语教学也带来了一些启发。
所以本文主要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出发,并从影响因素的两个方面: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分析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根据文化适应模式的四个阶段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文化适应模式;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距离;心理距离;适应阶段引言近些年,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了对外汉语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也为了对外汉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的对比分析理论,通过预测学习者的难点提高了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则解释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所犯的一些语言错误的原因;而第二语言习得顺序假说则解释了学习者学习语言是讲究一定的先后顺序的,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遵从一定的顺序;克拉申的语言监控假说则提出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不同方式;而根据社会文化模式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出现问题原因。
在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很多人都更愿意从语言本体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对外汉语的研究,常常忽略了文化的角度。
当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遇到一些用语言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看时,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就从文化角度解释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中所遇到问题的原因,在这里就专门从文化适应模式来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首先通过从文化适应模式的重要性来来简要说明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从影响文化适应模式的的两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其怎样对学习者产生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从文化适应模式的四个阶段来提出关于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文化适应模式的重要性事实上,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对目的语的跨文化适应过程,而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他们能够较快的适应目的语文化,那么就会非常利于目的语的学习和掌握,反之,则不利于目的语的学习。
略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文化适应模式言
为 第二 语言 的 习得者 的本 族文 化从 语 汇、 语法、语
2 世纪7 年代美 国学者J h . .cu n 0 0 o n S h ma 从社会 和文化 的 用 等项 目加 以对 比 ,指 出其 中的差别 H 让学习者在课堂上共 同讨 论这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 的交 角度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对第二语言 习得 的影 响,提 出了文化 适应模式 ,它开辟了第二语言 习得研究 的新视角 。第二语言 际问题, 我们以英语 和汉语 的对 比为例来说明: ( )汉语和英语存在许 多指 称同类现象和事物的对应 一 习得研究 的 “ 偏误分析”和 “ 中介语 ”早在2 世纪 8年代初 0 0 天空 、大海 、码 头、石头”在英语 中则 就被我 国学者鲁健骥引人国 内用来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习 词语 ,如汉语中的 “ sy e 、d c 、so e 得的研究 ,之后汉语作 为第 二语 言习得研究成为对外汉语教 用 “k 、sa ok tn ”来 表示 同类事物。但并不是所 学研究的新领域对对外汉语教学 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 有 的汉语词都能在英语 中找到对应词 。例如汉语 中某些时代 红卫兵” ,英语直 意义。那 么文化适应模式也可 以用来分 析社会文化 因素对 汉 色彩鲜 明的词语在英语 中就没有 ,例如 “ R dG ad 语作 为第二语言 习得 ( 下文 的汉语作 为第 二语 言习得特指第 译 为 “ e u r” ,而我们知道红 卫兵并不是真 正的国家 军队 ,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所 产生的特殊群体 ,大都是由学 语 言为非汉语 的外 国学 习者 的汉语 习得 )的影 响和制约 , 通过考察分析从而找到对对外汉语教学 的有益启 示。 生组成 ,是一种特殊 的群 团组 织。如果不解释清楚 ,外国学 习者是很 难理解 这其中所包含 的社会历 史文化内涵。像 “ 红 文化适应模式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文化适 应模 式的核 心 内容 是 : “ 二语言 习得 只是文 卫 兵”这样 汉语 中特有的词 ,反 映的是汉 民族特有 的文化现 第
文化适应模式角度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分析
文化适应模式角度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分析作者:张丽妹宋超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8期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文化适应模式角度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适应;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分析汉语是我国的基本语言,也是世界各国了解我国的一种方式。
我国的历史悠久,外国友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往往存在很多问题。
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加深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我们应不断地提高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水平,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概述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表现形式,每个时代和学科都有不同的界定方式。
“文化”一词首先出现在《易经》,“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成为一个复合体,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方面。
对外汉语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研究文化在教学中的形态、地位等,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界定。
现在人们将其定位为语言教学中不可脱离和不能脱离的一种因素。
也就说,文化在汉语言的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育和学习。
而且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播文化,其意义为:一是满足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二是满足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我们要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面临的困境1. 教学目的不明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但是现在部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改变了教学性质和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阻碍了文化交流。
2. 教学内容不合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过于拘泥于语言中的文字、语法,单纯地为了讲授语言,并没有重视对文化的分析。
汉语言课程安排缺少文化考量,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一问题,但是并没有探究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3. 教学方法单一一是传统教育方式的封闭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对信息传授的可控性强,但是时间比较长,不适合现在的快节奏。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
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摘要: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世界交流日益频繁,第二语言习得已经成为我们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同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对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通过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用性与积极影响,进行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一.前言第二语言习得如今已是我们课程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得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包括:年龄因素、个体学习动机、性别差异以及个体本身的语言能力适应性等,外在因素包括第二语言和母语之间的差异和转移、母语发音的干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等。
若想成功习得第二语言,必须掌握各种内外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讲求效率与捷径,不同流派以不同角度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进行了研究,都有其独特的贡献,本文将对二语习得中的“文化适应”假说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评价。
二.文化适应假说根据网络上检索出的资料,文化适应的定义可以理解为:(1)对于周边文化中包含的行为模式的适应, 尤其是儿童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
(2)同化新观念于现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3)一个社会共有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看出:当学习者身处异国他乡,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要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所以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可以看成第二文化习得的过程。
文化适应模式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舒曼于1978 年首次提出。
舒曼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并于1976 年提出了“洋泾浜假设”,旨在说明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
舒曼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是必要的,因为文化教学会帮助语言教学。
介绍文化因素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使用他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服务。
文化介绍应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在我国汉语教学中开始提出介绍文化的问题是在70年代末,近几年来,在实践上有一定得进展,但总的说,还处于起步阶段。
1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现状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是帮助学生克服在掌握教材内容时遇到的困难,为“吃透”教材而服务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扫除汉语交际中的障碍。
它的目的决定了其地位相对于语言教学来说只能是从属地位,是服务于语言教学的。
语言教学包含了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语言教学中起到拓展语言实践视野,提高汉语运用层次的作用。
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
程棠(2002)对两个阶段讨论的成果进行了概括,认为第一阶段的成果是:明确了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第二阶段确定了文化教学的性质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性质。
而关于文化教学的内容与分类各家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看法。
这一成果颇丰,在此不再论述。
2文化教学的方法、手段与原则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关于文化因素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影响比较大的观点是“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
赵贤州先生最先提出“文化导入说”,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同步导入时要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此后,卞觉非(1992)、陈光磊(1992)、张英(1994)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陈光磊提出文化导入有四种方法,即“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浅谈
4、科学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系统地组织教学 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同时,还要注重使用规范的语言和文字,避免出现歧 义或误解。
三、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方 法
1、直接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直接引入相关的文化内容,让学习者通过直接 的体验和感知来了解中华文化。例如,可以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名胜古迹、 风俗习惯等,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一、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意 义
1、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1、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运用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在对外 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避免因为文化差异 而产生的误解和困惑。
2、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2、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文化的导入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从而 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应对 文化差异,也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浅 谈
目录
01 一、对外汉语教学文 化导入的意义
03
三、对外汉语教学文 化导入的方法
02
二、对外汉语教学文 化导入的原则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蕴含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教授汉语知识, 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习 者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本次演示将从对外汉语 教学的文化导入的意义、原则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内容摘要
另外,社交互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导入形式,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口语表达。
《2024年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范文
《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从文化视域出发,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策略,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二、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与文化融合对外汉语教学在内容上逐渐融入了更多中国文化元素,如诗词、成语、习俗等,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然而,教学内容与文化的融合仍需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教学方法与文化传播教学方法上,对外汉语教学正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在文化传播方面,仍需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三、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问题1. 文化差异与教学难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遇到理解障碍和沟通难题。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2. 教材与文化内容的匹配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但目前部分对外汉语教材在文化内容的呈现上存在不足,如文化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等。
这影响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四、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1. 强化文化意识,融入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文化意识,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2.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环境。
3. 优化教材内容,反映时代特征教材应不断更新,反映时代特征和文化发展。
增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如现代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流行文化等,以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4.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教学的关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习内容、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围绕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内容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法、与语言教学的融合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讨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将文化元素融入语言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感知文化。
未来应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宣传,提高师生对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面对挑战,教师们也应准备好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努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通过文化教学,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重要性、内容选择、设计、教学方法、语言教学、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启示、发展方向、挑战。
1. 引言1.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概述文化教学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更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知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intercultural competence,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更广泛地参与中外文化交流。
在实践中,文化教学需要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文化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
2. 正文2.1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教学可以增进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生活。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学习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助于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顺利。
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综述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综述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柳宁(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流派之一。
本文简要论述了文化适应模式的理论内容,并对该理论的研究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对文化适应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做出了概述。
关键词:文化适应假说;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与启示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9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39一、前言文化适应假说(the Acculturation Theory)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舒曼(Schumann)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关于二语习得的理论假说。
舒曼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把第二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学习者对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二、国内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研究现状在国内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相关研究中,笔者通过对“文化适应模式”这一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对外语教学、二语习得、跨文化适应等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筛读。
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出了十一篇文献期刊对文化适应模式做出了梳理分析。
许菊(2000)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从文化适应的基本内容,对于洋泾浜现象的解释以及文化适应假说存在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讨论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
文化适应理论将学习者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与心理的距离作为二语习得能否成功的动力机制,但它未能解释二语习得的组合机制,即文化适应模式只是从表层上解释了二语习得能否获得成功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却未能深入地解释二语知识是如何被内化和吸收的。
而且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社会距离”也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测量指标与标准。
对外汉语教学对文化教学的看法和认识
对外汉语教学对文化教学的看法和认识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涉及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其中文化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
汉语是一门语言,但它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
汉语中的很多词汇、语法结构、表达方式都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比如,“礼尚往来”、“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等词汇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只有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学生如果想要在中国生活、工作或学习,就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
比如,在中国,人们在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吃了吗?”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个习惯,就会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学生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就需要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传统节日、历史事件等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融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文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了解中国的文化。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还能够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在选择文化教学内容时,应注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文化元素。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实地体验等,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要相互融合,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
虽然文化教学存在一些挑战,如文化差异和理解难度,但它对学习者的影响是积极的,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深化语言学习。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应持续关注文化教学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重要性、地位、内容选择、方法选择、融合、影响、挑战、作用、发展方向、持续关注。
1. 引言1.1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中国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与中国人的交流与合作。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语言学习,外国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社会。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学习汉语可以为外国人拓展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
通过学习汉语,外国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不断提升,学习汉语也将对外国人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全球事务提供更多机会。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以推动中文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
1.2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是人们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的集合体,是语言使用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不仅仅是一种附加内容,更是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汉语,教学研究,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引言社会文化理论的出现打破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二语习得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社会文化理论从学科上应归为心理学理论,因为该理论将交际活动放在思维发展的核心位置,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由社会实践和文化产物调节形成。
在该理论指导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认为:所有的学习首先应该是社会的,其次才是个体的。
该理论与其他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理论的根本区别是:社会环境和心理语言过程不再被看成是两个分开的现象,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不再从产生它们的语言交互环境中分离出来。
这些思想不仅对二语习得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社会文化理论(一)社会文化理论的提出社会文化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在20世纪2030年代创立的,主要是为了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
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机能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由文化产品、活动和概念充当中介的、并受中介调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首要的调节手段。
在该理论框架内,人类被理解为利用原有的文化工具创造新的文化工具,并由这些文化工具来调节他们的生理和行为活动。
语言的使用、组织和构建是中介的首要手段。
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通过社会和物质环境内的互动而得到发展的。
20世纪70年代末该理论被介绍到西方,立即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到20世纪80年代,兰道尔夫(Lantolf)将社会文化理论引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二)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调节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用来调节与他人关系的符号性工具,是连接社会和个体的桥梁。
儿童所参与的思维活动或物理活动最初是从属于他人,特别是成人的,或者说是受他人调控的,而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儿童又实现了以语言为中介的自我调控。
2.邻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提出了两个发展水平:一个是事实性发展水平,即已经稳固确立并能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是潜在性发展水平,即在特定条件下儿童还未完全形成,但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能力。
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语言承载了文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环境独立存在。
文化元素与语言使用在交际过程中相互间不断发生作用,所以单纯的语言规则教学是不能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
跨文化交际蕴含在语言中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心理状态的体现,所以要完成好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必须处理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在教学法和教学手段中使语言和文化保持平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语言承载了文化,语言不能离开文化环境独立存在。
“文化”在学术界的定义有很多,在跨文化交际和二语教学方面,“文化”定义为“行为的方式和交际的模式”。
不同民族的自然物质条件、历史、风俗因素,造就了各种特点的文化,而文化就决定了人们因遵循的习俗规范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同时决定人们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媒介,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会影响人们交际行为中所表达的信息。
一、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二语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学习,还要关注语言知识和规则得以形成的文化内涵和使用人群的行为、思维模式。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传递信息的模式,是与此语言使用地域的自然、历史、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种文明的文化模式是由表达那种文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影响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人们并不仅仅生活在一个纯粹客观的世界,而是极大地受到语言的影响,而语言已成为社会中表达思想的主要媒介”。
在使用目的语交际过程中,目的语文化和使用者的母语文化不断地交互发生作用,这对交际的质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积极的。
不了解其文化内涵的语言学习者是没有灵魂的语言使用者。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完全是交际能力,更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指人内化了的语言语法知识,是对语法知识由了解到遵从,与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并不完全等同。
现在的语言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实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脱离了使用目的语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交际环境,语言能力也仅只是纸上谈兵。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在适应语言环境中教授初学者基础词汇情景: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在一所国外的语言学校教授初学者的汉语课程。
学生们对汉语毫无了解,教师需要从基础词汇开始教授。
教学目标:1. 学会正确发音和使用基础的汉语词汇。
2. 学会用汉语基础词汇表达简单的日常生活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自我介绍,介绍汉语的特点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2. 学习基础词汇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实物,教授一些基础的汉语词汇,如数字、颜色、家庭成员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学生的模仿,教授正确的发音和使用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各种练习,如跟读、对话、填空等,巩固所学的基础词汇。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游戏、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所学的基础词汇,并进行小结。
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5. 实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词汇进行实际应用,如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对话。
6. 反馈教师可以向学生征询意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案例二: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教授汉语口语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流利地使用汉语。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
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2.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和对话,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不同情境下的口语表达。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口语表达能力。
3. 跨文化交流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方式和习惯,让学生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下的交流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实践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国际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使用所学的汉语口语。
可以邀请一些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或者外国人来学校进行交流,让学生有机会与母语者进行交流,提高口语应用能力。
由文化导入谈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改革
一
积 极 倡 导 现 代 教 学 理 念 ,才 能 重 新 激 发 其 活 力 , 展 现 其 魅 力 ,从 根 本上 提 高 学 生 的语 言 运 用 能力 。
、
文 化导 入 背景 分 析
要 使 对 外 汉 语 专 业 的 汉 语 教 学 适 应 中 国 当 前 经 济 社 会
语 言教学研 究
由文化导人谈对外汉语专业汉语教学改革
口翟 燕
摘 要 :对外汉语 专业的汉语 教学绝不能仅仅停 留在语言 的工具性层 面,而应深刻地把握教 育规律 ,把语 言
教 学置入 中华文化的 背景 下开展 ,积极 改革教 学的 内容和方法 ,构建文化导入机制 ,全面树立汉语 文化 教学理
( )汉 语 正 面 临 危 机 ,必 须 在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注 入 三
发 展 的 新 形 势 及 教育 教 学 规 律 ,就 要 将 其 置 于 中 国 文 化 的 新 的活 力 大 背景 中进行 分 析 和研 究 。
( )要 想 学好 汉 语 ,必 须 同时 学习 中华 文 化 一 “ 言是 文 化整 体 中 的一 部 分 ,但 是它 并 不 是一 个 工 具 语
( )汉 语 教 学 与文 化 教 学严 重 脱 节 ,必 须 结 合进 行 二 学 习汉 语 的 根 本 目 的 不 只 是 掌 握 一 种 技 术. 而 是 在 ,
所 谓 文 化 导 入 , 即 教 学 过 程 中 要 广 泛 涉 及 文 学 、 历 掌 握 汉 语 的 基 础 上 , 深 刻 地 理 解 和 领 会 中 华 文 化 。文 化 知 史 、 哲 学 、 地 理 、 民俗 等 一 切 与 文 化 有 关 的 因 素 , 以增 加 识 和 文 化 适 应 能 力 是 语 言 交 际 能 力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但 长
对外汉语教师入职期跨文化适应研究——以印尼八华学校为例
摘要跨文化适应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以后,面对压力不断做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跨文化认同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师到异国进行汉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跨文化适应。
而入职期又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对外汉语教师入职期跨文化适应情况的好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生活质量优劣,决定着教师今后能否有专业化、长期性的发展。
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师入职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跨文化适应理论和教师入职适应理论为依据,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实地观察法为研究方法,以印尼八华学校入职三年内的对外汉语教师为调查对象,从对外汉语教师的个人情况、工作适应情况、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和心理适应情况四个方面了解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适应状况。
通过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归纳出赴印尼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为印尼政治局面与社会治安的影响、社交支持的影响、工作和生活环境变动的影响,内部因素为个性特征的差异、目的国语言水平的影响以及跨文化经历和培训的影响。
最后结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从派出单位、赴任学校和对外汉语教师个人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方案:派出单位要开设专门的跨文化适应培训、完善后期的管理和关爱制度;赴任学校要加大对入职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开设所教课程的职前培训、科学民主地安排教学活动、尽量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提前理解和学习目的文化、尊重文化差异、提高交际能力、学会反思和重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方法为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研究对象为所有类型的对外汉语教师,研究对象均处于入职期这一特殊阶段。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师,入职期,跨文化适应,印尼AbstractABSTRACT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refers to the adaptation of social member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o new cultures after entering a strange cultural environment.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ill inevitably experienc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when they go abroad to teach Chinese.The induction period is the key period for the change of teachers'roles.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induction period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ife of teachers,and determines whether teachers can develop professionally and long-term in the future.Therefore,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of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during their tenure.Based on the theory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teacher's induction adaptation,this paper takes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in-depth interview and field observation as the research methods,and takes the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Pahoa School of Indonesia within three yea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udy is from four aspects:the personal situation,work adaptation,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to understand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of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 results,it is concludedtha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of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Indonesia can be divided into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External factors include political factors and social security,social support,changes in work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And internal factors include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language proficiency,and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 and training.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chemes from three aspects:the dispatching units should set up special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training,improve the management and care system in the later period;the dispatching schools should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pport for new teachers,do pre-service training of the courses,th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activities,and the satisfy the teacher’s teaching needs as far as possible;the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hould understand and learn the culture in advance,respect cultural differences,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nd learn to reflect and rebuild.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the object of study is all types of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he object of study is in the special stage of induction.Key words: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Entry Perio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Indonesia目录摘要 (III)ABSTRACT (V)第1章引言 (1)1.1选题背景 (1)1.1.1研究目的 (1)1.1.2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2)1.1.3研究意义 (2)1.2研究思路和方法 (3)1.2.1研究思路 (3)1.2.2研究方法 (3)1.3研究现状 (4)1.4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6)1.5理论基础 (7)1.5.1跨文化适应理论 (7)1.5.2教师入职适应理论 (9)第2章调查设计与实施 (11)2.1调查目的与对象 (11)2.2调查的设计 (12)2.2.1调查问卷的设计 (12)2.2.2访谈提纲的设计 (16)2.3调查的实施 (17)2.3.1问卷调查的实施 (17)2.3.2深度访谈的实施 (17)第3章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8)3.1个人情况分析 (18)3.2工作适应情况分析 (26)3.3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分析 (35)3.4心理适应情况分析 (38)第4章对外汉语教师入职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424.1外部因素 (42)4.1.1印尼政治局面与社会治安的影响 (42)4.1.2社交支持的影响 (43)4.1.3工作和生活环境变动的影响 (44)4.2内部因素 (45)4.2.1个性特征的差异 (45)4.2.2目的国语言水平的影响 (45)4.2.3跨文化经历和培训的影响 (46)第5章对策与建议 (47)5.1对于派出单位的建议 (47)5.2对于赴任学校的建议 (48)5.3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 (49)第6章结语 (51)参考文献 (52)附录1 (56)附录2 (62)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63)致谢 (64)第1章引言1.1选题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汉语的行列中来。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教学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教学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教学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性原则: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能够流利、准确地使用汉语。
教学过程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技能。
2. 适应性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教师应了解学习者的背景知识、语言水平、学习风格等,根据学习者的差异性来设计教学方案,使学习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互动性原则: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促进知识的传递和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4. 启发性原则:教学应重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渐进性原则:教学应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进行,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逐步引导学习者掌握更高层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6. 文化交际原则: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
将语言教学与中国文化的传授结合起来,使学习者能够了解和运用中国文化在交际中的习惯和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较有影响的文化适应理论——包括但不限于奥伯格的“文化冲击说”,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Berry的“双维度理论”的介绍及分析,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分析了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可能遇到及已经被留学生大量反映的冲突,如语言休克、物质生活、学业适应及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等,探讨了校方及留学生个人应对文化适应应采取的措施,包括校方应进行的“趋同管理”、心理咨询机制的建立,留学生的融合心态、努力获得社会支持等。
作者希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对留学生文化适应有基本的了解,从而为今后更为深入的研究做好准备。
关键词文化适应论;留学生;趋同管理Abstract1.1本课题研究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往的历史由来已久,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都把接收留学生的规模和层次看成一国综合国力的反应(张一飞1995)。
中国古时就有留学生教育的传统。
上至隋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下至京师大学堂中的留学生,都是先例。
然而,中国的现代留学教育起步较晚,从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言专修班”算起,至今已有五十年的历史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而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也方兴未艾。
在这几十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国的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者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不断地摸索以及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形成了符合汉语特色的系统。
然而根据阅读大量文献及日常所见,作者认为,尽管我国的留学教育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无论是学者还是第一线工作者,多把尽力放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上,对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不够重视。
众所周知,当留学生给从原先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便脱了熟悉的社会体系。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衣食住行的巨大差异,或多或少会给留学生带来适应压力,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在西方文明笼罩之下的国家相比,中国文化具有有相当大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会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造成更多的阻碍,如果不适当的加以调整,无疑会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可能酿成社会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化适应理论及留学生在华适应问题的分析,探讨学校管理层面,教师以及留学生自身应采取哪些措施,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文化,以积极的心态,更高的效率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区,而对跨文化适应中究竟会否遇到文化冲击,本文不再赘述,因前人已有大量的调查与研究证明文化适应压力的普遍存在。
2.文化适应相关理论1903年美国进行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占美国人口20%的移民占住院病人的7%,这种结果使专家们普遍认为,这种较高的住院率“完全是个体从原先熟悉的文化环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时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造成的。
由此开始,人类学家最早开始了对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较有影响力的文化适应理论,下面就介绍一下对留学生文化适应有叫大指导意义的理论,并对其有点和弊端做一点简单分析。
这些理论主要有:“文化休克”、“文化适应假说”、“社会支持”、“双维度理论”、“分阶段假说”、“关键期假说”。
2.1文化冲击及其产生原因文化冲击一词来源于英文culture shock 。
最早由瑞典人类学家奥伯格提出:“文化休克是突然失去所熟悉的社会符号和象征,又不熟悉对方的社会交往符号,从而产生的一种突如其来的忧虑,和无所适从的深度焦虑症,就像突然离开自己生长的文化茧壳,一种很不舒服而且不适应的感觉。
“文化休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冲突,我们这里不是否认当然不能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存在,而是说,因为社会历史等原因造成了各个民族有异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国几千年来长久二稳定的小农经济造成了人们安土重迁,重视合作以及人际关系,崇尚集体主义,重大我而轻小我,鼓励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很多国家重视个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留学生在这些方面不能接受包容,抱持着民族优越感不放,将会很难融入到当地文化中去。
同样由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也会成为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压力。
在社会生活层面,水土不服、饭菜不合口、公共服务的差距等都是造成文化适应困难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在这种压力之下,留学生会变得很敏感,很多行为也显得有点反常,一点小矛盾引起的负面情绪会被成倍的扩大。
这种适应不良的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善,就会不断地累积,变得更为严重,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因文化休克不能解决而回国。
文化冲突给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诸多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冲突是坏事。
事实上,kim的“压力—适应—促进”模型阐释了文化适应的三个阶段:压力、适应、促进。
根据这一理论,当个体在遇到文化冲突时,会通过沟通与学习不断适应异文化,最终达成同化。
这就是说文化冲突产生的压力使个体有适应的需要(不适应的话,压力会一直存在),这种需要会迫使个体更努力地适应文化。
相反的,没有压力的个体,会缺少动力,他们主动适应文化的理由只有兴趣,因此,多数人难以很好的适应文化。
尽管有人认为这一理论缺乏对个体的关注——因为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性格内向或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在遇到压力时多采取回避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通过鼓励与引导让这些学生在压力面前更加积极,从而使这种负面压力转换成积极地动力。
2.2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Berry的双维度理论针对文化适应中出现的文化休克问题,心理学家舒曼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假说。
舒曼认为文化适应是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心理的结合。
根据这一理论,社会距离是制约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主要原因。
舒曼认为形成积极的社会距离需要:1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与社团有彼此平等的社会地位。
2第二语言学习者本人和目的与社团都希望第二语言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同化3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目的语社团都希望目的语学习者能分享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福利设施4对方在文化上和谐,对对方的态度均为积极肯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期望在目的语地区逗留较长时间等在以上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目的语社会,获得更多的语言文化输入,而包容性的文化和持有包容态度的个人会使身处异文化的人有更为放松的心理状态,不会因压力过大而止步不前从而使他们能够在适当的压力下更快的适应目的语文化。
尽管如此,文化适应假说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而已,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第二语言学习者来华留学都想达到同化的目的的(而且并不是只有被同化才能达到适应目的语文化,根据Berry的双维度理论,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以及和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即对一种文化的高认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低认同),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多是为了来华精研专业知识,或者只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而接受国方面,不管民众的态度如何,由于法律的限制,留学生是不可能享有本国国民相同的福利,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只是也最多只能体现在相互尊重上。
尽管如此,舒曼的理论指出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留学生在适应文化时应积极应对,为我们辅导留学生进行文化适应指明了方向。
2.3文化适应的分几段假说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文化适应的分阶段假说由来已久,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Lysgaard的“u型曲线假说”、Oberg的“文化冲击模型”,Adler的“文化适应五阶段模型“、Gordon的“文化同化模型”,他们都支持文化适应的过程主要包括:初期接触阶段(蜜月期)、危机出现阶段、调整适应阶段。
Oberg的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他将文化适应过程细分为: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Brown提出了“文化适应关键期”假说,他认为,第二语言的熟练掌握出现在文化适应的第三阶段,即恢复期。
在恢复期之前,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不够了解,目的语输入较少,压力也过大,很那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一旦目的语学习者度过了第三阶段,对目的语社会逐渐适应甚至在部分同化,就会使得他们对语言的依赖减少,即使没有能够成功的掌握目的语,他们也可以用不太地道的目的语佐以早已掌握的其他辅助手段达到交流的目的。
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焦虑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或者已经消失,但也意味着动力的减少,这对目的语学习有害无利。
而低三阶段的特殊性,如学生的文化休克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压力适当等,使得学生在这一时期可以更快的掌握目的语。
因此,留学生尤其是语言类学生得目的语教学和文化教学应找到一个契合点,使其达到最佳同步状态。
对留学生来说,语言的不便,会再很大程度上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造成阻碍,延长其文化适应的时间,同时他们没有移民那么充裕的时间来适应文化。
这些因素更突出了关键期的重要性。
在研究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人们经常将态度与动机混为一谈,不过,它们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影响在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因素两种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社会制度等差异给个体适应异文化造成很多阻碍,例如身体健康恶化,情绪低落,孤立感。
对于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这一过程可能更为艰难。
留学生在出国前,多受过高等教育,大多形成了与原住国相适应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并且或多或少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这些特点使他们对本文化的认同较常人为高,当他们突然置身陌生环境中,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丧失可能会引发他们更强的排异情绪。
通过对大量文献、研究报告的整理分析,以及对相关事例的分析,研究者认为,文化适应大体可分文一下四个方面:语言休克、物质生活层面、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教学管理层面。
3.1语言休克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
社会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
一个社会想要维持稳定发展,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要保持有效的沟通,语言是不可或缺的。
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的符号功能取得什么样的符号含义,完全在于符号使用者的约定。
“”符号是社会的产物“。
语言承载着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对于想要了解乃至适应一个社会的文化的人来说,学习这一社会的语言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
留学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面临的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插一段语言休克那篇论文的),即使是一个在中国留学多年的,汉语已经可以顺利完成日常交流的学生来说,仍有可能对隐藏在符号这一表象之下的文化含义一知半解。
这方面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来自湖南卫视一档电视节目,原对话如下:何炅:你认为鸡同鸭讲是什么意思佐藤麻衣:鸡跟鸭在讲同一种语言何炅:造一个句佐藤麻衣:我跟何老师鸡同鸭讲何炅:我不知道你啦,反正我是不太想做鸭佐藤麻衣:我知道了,那、那、那何老师跟我鸡同鸭讲维嘉:他也不想做鸡(全场爆笑)在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外国人在应用汉语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对成语字面义、隐含义、以及对特定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形成的特定语义的不明确导致的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