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赤壁赋》
9.《赤壁赋》理解性默写
9.《赤壁赋》1.《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乘着风飞行,漂浮在天空中,飘飘欲仙,脱离了现实,不问前方,不知止地的一句是:,。
2.在《赤壁赋》中,苏轼之客期望自己能“,”,在客人的想象中,自己与仙人把臂同游,和日月同生。
3.《赤壁赋》一文,苏轼用“,”两句着重描写了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婉转悠扬的悲戚箫声,它能“,”,想象奇特,笔力深刻。
4.《赤壁赋》中,苏轼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5.《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泛不起一丝波纹,也恰好体现作者夜游赤壁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语句是:,。
6.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回答客人,提出了对宇宙与人生的看法。
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
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那么“”。
7.《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8.《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消极至极。
9.《赤壁赋》中“,,,”,常被后人引用,用来勉励自己修身自好,不贪慕身外之物。
10.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9.《赤壁赋》答案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0.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的历史典故与文学价值
苏轼《赤壁赋》的历史典故与文学价值导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以才情横溢,笔力雄健而著称于世。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赤壁赋》,这篇赋以纪念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背景,并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和艺术处理,展现了深刻的文学价值。
历史典故《赤壁赋》以描述公元208年曹操与刘备联合抗击东吴孙权的历史事件为主线。
这场大战发生在长江流域的赤壁地区,因此被称为“赤壁之战”。
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典故的提及和描写,勾勒出了当时英雄豪杰们在这个重要战场上才智、胆识和计谋等方面的表现。
具体来说,《赤壁赋》中描绘了周瑜借东风火攻曹军的策略、干将莫邪剑法和木牛流马等作战武器的使用,以及庞统之才等历史典故。
苏轼通过这些历史典故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对赤壁之战的具体情景有更为真实而深入的理解。
文学价值1.艺术表现力:《赤壁赋》是苏轼创作中风格独特且极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在文学形式上采用了辞章百韵、妙趣盎然的手法。
他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展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2.情感亲切:苏轼在《赤壁赋》中抒发了自己对当时政治局势不满和个人遭遇挫折的情感。
他借用历史典故来糅合自身经历,以此寄托自己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思考和反思,使读者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能够与其产生共鸣。
3.历史记录和反思:《赤壁赋》作为一篇名篇佳作,不仅是文学的精品,也是历史的记录。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创作和审视,苏轼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对当时政治氛围和社会现象的个人理解与反思,使其成为了一部深具历史意义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4.文化传承与崇高精神:《赤壁赋》所描述的赤壁之战及其参战英雄们的智勇才干激励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它展示了典型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智慧、诗情画意、尊重历史和英雄主义等崇高精神,并将这些精神传承给后世读者。
总结苏轼的《赤壁赋》不仅通过描写历史典故向读者展现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场景和背景,而且在艺术表现力、情感亲切度、历史记录与反思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第9篇《赤壁赋》(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9篇《赤壁赋》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赤壁赋》苏轼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
歌曰:“桂()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泣孤舟之()妇。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
寄()蝣于天地,渺()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
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宁夏银川·三模】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夸张和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江面广阔的句子是“(),()”。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要带来的是背诵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鉴赏一下吧。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就是大理寺的一个低级别官员,是个七品左右京官,主要负责推按,参决疑狱,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调研员),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苏轼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苏轼为人用情至深,对其妻子更是如此,苏轼之妻逝世时,他曾为其妻将一片山岗种上了一千多棵松树,至今仍为佳话。
新高考必背72篇篇目
72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学考+高考都考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仅高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暂都不考1、《老子》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礼记》)4、《孟子》5、《逍遥游》(《庄子》)6、《谏逐客书》(李斯)7、《兰亭集序》(王羲之)8、《滕王阁序》(王勃)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诗词曲(40首)学考考14篇,高考全考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九课《赤壁赋》教学课件 (共71张PPT)
目标:
一、体会本文景、情、理 结合的特点
二、积累文言知识点
整体把握课文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客-悲观 苏子-乐观
3.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 化的?
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 阐述哲理 乐
②歌声和箫声的内容是什么呢?
歌声用楚辞句法抒怀:美人指一种理想追求,显然是 倾心而不可得②,歌暗声和含箫惆声怅的之内意容。是什么呢?
美人比君,写出忠君之殷切,为宋王朝分忧,在遭 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 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但形势不利,便力求豁达,顺应自然。 箫声运用生动的比喻,借助夸张想象,描写悲咽低回 的哀音十分形象真切,烘托出作者矛盾心理、复杂思想
请找出译文中的错误之处: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七,我同客人乘船 在赤壁的下面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 波平静。举杯邀客人同饮,让他们先朗诵 “明月”诗,后吟唱窈窕章。一会儿,月亮 从东山上升起,在斗星和牛星之间逗留不前 , 白茫茫的水汽横越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 片。纵使驾一叶扁舟也要越过那宽阔的江面。 多么辽阔,像要凌空飞去,不知到什么地方 才能停止;多么飘逸呀,宛若超越尘世独立 存在,而飞登仙境。
文体知识:
赋:是汉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 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 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 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 “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 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 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 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 格。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 文。
《前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前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品原文:前赤壁赋壬戌1之秋,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3来,水波不兴4。
举酒属5客,诵明月之诗6,歌窈窕之章7。
少焉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9之间。
白露10横江11,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3,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14独立,羽化15而登仙16。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17而歌之。
歌曰:“桂棹18兮兰桨,击空明19兮溯20流光21。
渺渺22兮予怀,望美人23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24而和25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26如慕27,如泣如诉;余音28袅袅29,不绝如缕30。
舞幽壑之潜蛟31,泣孤舟之嫠妇32。
苏子愀然33,正襟危坐34,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35?”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3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37,东望武昌38,山川相缪39,郁40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41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42,舳舻43千里,旌旗蔽空,酾酒44临江,横槊45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46鱼虾而友麋47鹿,驾一叶之扁舟48,举匏尊49以相属。
寄50蜉蝣51于天地,渺52沧海53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54,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55。
知不可乎骤56得,托遗响57于悲风58。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59,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60,而卒61莫消长62也。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教师用书:第9课赤壁赋含答案
第9课赤壁赋面对挫折鱼儿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才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翱翔于蓝天,接受风刀雪剑的磨砺,才有叱咤风云的豪迈;人也一样,需要驰骋于荒原,接受荆棘的考验,才能造就辉煌的人生.人生道路,少不了直面挫折的磨砺: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提高能力;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走向成功;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使人生丰富多彩。
所以说,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没有了功名,没有了皇帝的垂青,可他却在不如意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欧阳修虽遭贬谪,可他却能面对挫折,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与滁民同乐,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大气胸襟。
李白因遭受谗言被免官,此时的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可他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依然充满自信,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于是他留下了“惊风雨、泣鬼神”的绝妙诗篇。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可他在种种困境中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豁达大度对待一切磨难,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绝唱。
生命如花朵,挫折如风雨;生命如蓝天,挫折如乌云;生命如海洋,挫折如暗礁.挫折使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挫折是一个人难得的一笔财富,让人们收获颇多……豪放乐观豁达的词人、政治家——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足三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赤壁赋翻译
赤壁赋翻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北宋-苏轼《赤壁赋》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轼《赤壁赋》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赤壁赋北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人教版语文必修《赤壁赋》完美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 件(共24 张PPT)
前后《赤壁赋》写于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 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 苏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 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他渴望从那唯一 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 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 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第1段:间、 天、然、仙 第2段:桨、光、方,慕、诉、缕、妇 第3段: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粟; 穷、终、风 第4段: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 竭、适 第5段:酌、藉、白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 件(共24 张PPT)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
文赋各个阶段。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 件(共24 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 件(共24 张PPT)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 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
背景介绍: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24张PPT)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
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苏辙 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 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 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 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赤壁赋(必修一)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苏轼壬(rã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â)之。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
赤壁赋 的全文赏析
1、《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对赤壁之战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游赤壁”的情景,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景色,以及自己和朋友们的欢乐心情。
作者用“江山如画”、“物换星移”等形容词,将赤壁的美景形容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乐而忘忧”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第二部分写“论战”的情景,包括第三段和第四段。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回顾,以及对兵法的深入分析,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
作者认为,战争是一种残酷的手段,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战争中智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运用得当,才能使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4、第三部分写“归途”的情景,包括第五段和第六段。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回忆起了在赤壁游览时的愉快经历,感叹人生短暂,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快乐和幸福,而不是沉溺于名利和物质享受。
5、总之,《赤壁赋》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人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篇赋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人生观,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
名家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_名家名篇
名家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总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千古名作《前赤壁赋》。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全文共分五段。
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
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扣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
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
果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赵齐平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全文共分五段。
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子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
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简短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扣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
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
果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这里泛指夜空中少数明亮的星点。
赤壁赋翻译
赤壁赋翻译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歌之一,由曹操在208年前往赤壁准备对付吴王备受压制时作,继承了诸子百家重视论事、议论政义的诗歌传统,体现出极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
赤壁赋的前六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未还。
”曹操在这里把自己看作是宋代中原政治的象征,搞清楚历史经验,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古人的智慧,要以智慧和勇气拯救自己,取得胜利。
更重要的是,曹操用这种方式给了中国古代历史传统一个新的定义,即根植于传统历史,但又能超越时代,以永恒之道拔高政治思想水平。
赤壁赋的后六句:“谁能把江山照旧,把岐路还犹春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曹操在这里表达出当时政局的沉重和担忧,他也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心情,即历史不能倒流,若想照旧把江山子,却徒有一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空洞嘶吼。
这表明了曹操有着勇于担当的决心,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开辟新的、独特的历史经验。
赤壁赋的最后两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曹操以自己实际的处境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政治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心情,即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可能拯救国家。
他向贤人求教,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家书的抵抗力才能抵消烽火的攻击力,从而取得胜利。
赤壁赋以其准确而深刻的历史描写和政治反思,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及一种以智慧和勇气拯救自己的精神。
许多中国文人以其作为参考,把这种精神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深深影响了后世。
从历史看,《赤壁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反思,对将来有着深远影响。
它也让我们看到了曹操实践智慧思想的能力和永恒的精神。
今天,它仍然是一种强大的思想力量。
愿我们深刻领悟《赤壁赋》的含义,以此作为我们实现梦想的灯塔,努力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 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 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 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 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 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 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 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 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 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 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他站立在 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 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在七月 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赤 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 《赤壁赋》。
读第二段,思考: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读第三段,思考: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 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读第三段,思考: (2)“客”是如何引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 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 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 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 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 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 主义思想。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 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 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 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辛弃疾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 轼 书 法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 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 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 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 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 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
读第五段,思考: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 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小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 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 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 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 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 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 变化。
苏轼:
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 豪。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 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三苏
唐宋八大家 (文) 苏辛(词) 宋四家: 苏黄米蔡 (书法)
读第五段,思考: (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乐”,照应了开头超 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 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 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 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抒怀)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 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登仙
读第二段,思考: 1、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 之间萧歌互答,悲喜 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 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 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 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第一段
(叙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游赏的时间、人物、方式、地点。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写景)
——风(清风)、水(静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举酒、诵诗(怡然自乐)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明月)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露(白露)
读第四段,思考: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 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 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 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 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 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 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 点还是积极的。
读第二段,思考: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 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 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 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 之悲的?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声而来。体现作 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 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 真切。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 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 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 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 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 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3.形象优美、善于取智的语言特色。
1、夜游之乐
写景 抒情 议论
“乐” “悲” “乐”
2、吊古伤今 3、阐述哲理
下课啦!
背诵《赤壁赋》全文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 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 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 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 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 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 赤壁怀古》和前后 《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读第四段,思考: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 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 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 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 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 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 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