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第一节成熟势力说——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
一、发展的本质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格塞尔认为支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集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行为周期
格塞尔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一周期:2-5岁;第二周期:5-10岁;第三周期:10-16岁。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一、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895年,他和布罗伊尔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一)佛罗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
在佛罗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后来,他又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
佛罗伊德将幼儿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幼儿早期(1.5-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惑,体验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比如:幼儿园小班(3~4岁)的孩子中班(4-5岁)的孩子
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1、年龄越大,心理越成熟,对吗?
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分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儿童大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也是有次序的;
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 2.5岁-3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 • 3岁之前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 • 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
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 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 • 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就开始; • 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为最佳。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要要抓好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适时施教。
编辑ppt
• 心理发展的系统性。 • 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
一体。每个人身上都体现出心理各方面发 展的不同组合。 • 教育启示: • 教育者应该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促进儿 童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编辑ppt
• 人生下来并不就是思想家、理论家、文学 家、艺术家、运动健将。遗传只是为人的 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物质条件。人的发展 要在一定遗传素质的条件下,再经过后天 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才能变成现实。
编辑ppt
• 先天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潜力是巨大的,仅以 大脑神经系统为例,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有140 亿~150亿个,而实际被人利用起来的只有10% 左右,说明人的大脑机能尚有巨大的潜力等待人 们去开发。
编辑ppt
人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
人类种系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
第二章 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
第二章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
(8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各阶段儿童的生理、动作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各阶段儿童的动作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新生儿=出生后第一个月,属于婴儿期,但有其特殊性。是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矛盾:适应。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出生之日是年龄的起点,但不是生命起点。
出生前:寄生生活。营养、呼吸及排泄由母亲代劳。生活环境:温暖的羊水,舒适而安全,无忧又无虑。
出生后:生理联系的纽带被剪断――独立个体产生了。干燥空气取代湿润的羊水;多变的大气温度取代了母亲体内三十六七度舒适的恒温;黑暗与安静被打破、声光形色纷纷袭来……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过十二、满月、百岁、生日=关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新生儿生理特征
1.身体特点:
体形:头大(约为身体的四分之一,而成人是八分之一)身长、四肢短。
身高:约为50厘米,3-3.5公斤。迅速增长。
皮肤:呈红色,皱皱巴巴,像个小老头。细嫩如丝――易受伤,洗澡时注意水温。(注意衣服的选购)
骨骼:含无机盐少,水分多,但血管丰富。所以,弹性强,硬度不足。不易断,易弯曲。
内脏器官:心跳快,约120次。消化功能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完善。
总之,新生儿比小动物生命的能力差的多(杜鹃-最坏的鸟),需精心照料。(吃喝拉潵睡手套缠指,电扇削头)
2.神经系统特点(发育相对较早)
胎儿在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初具雏形。出生时,脑的结构简单,神经系统功能很不完善。
《幼儿心理学》课件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维果斯基强调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在幼儿 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符号和 其他文化工具的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和情感 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对于幼儿教育实践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了社会文化背 景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教育者的角 色和责任。
05
发展生态学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一个复杂 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这个系统 包括个体、家庭、社区、文化等多个层面。
生态系统理论的实践应用
在实践中,生态系统理论要求教育者关注幼 儿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并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的意义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 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 动中实现的,而不是孤立地进行的。
VS
详细描述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经验的 遗传,包含着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心 理功能和意象。原型则是集体无意识中具 有代表性的心理模式,如英雄原型、阿尼 玛和阿尼姆斯等。这些原型在个体心理发 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个体的知觉、 情感和行为。
03
行为主义学派理论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
总结词
发展中的文化影响
文化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都会对幼儿的心 理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发展的不均衡性
• 心理的各组成部分处于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 但发展并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 • 一方面,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各年龄阶段 心理发展不是匀速的,而是快慢不均的。儿童心理发 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一是出生到幼儿早期,二 是青春期。 • 另一方面,心理各个组成部分发展的起止时间、发展 速度、到达成熟的时期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 2、从具体到抽象
•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 象和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 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他 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 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 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三)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1)好学好问(问到底、二维思维) (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 初步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分类、抽象概念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观察、注意、记忆、解决问题等 (4)个性初具雏形 较为稳定的态度、情绪变化变小
补充内容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 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过程。
• 3、从被动到主动 •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主动性后 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 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以 下两个方面: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幼儿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 含义 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 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 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 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 下药。
第三节 幼儿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指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 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最原始形态)、社会自我、心理 自我
第三节 幼儿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 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第三节 幼儿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 五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 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任务: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任务: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任务:培养勤备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 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 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 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讲课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迈步反射-行走反射;游泳
反射。
▪ 吸吮反射:手指放入婴儿口中;吸吮;永久性;有利于喂食。
▪ 搜寻反射:抚触婴儿嘴角或面颊;转头寻找刺激物;3周;帮助 婴儿找到乳头。
▪ 游泳反射:将婴儿放入水中;踢水玩水;4~6个月;发生意外可 以帮助婴儿存活
▪ 迈步反射:扶助婴儿腋下并使其光脚着地;做迈步动作;2个月; 为行走做准备。
▪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半岁前学会)、 坐、爬、站、走等动作形成。
▪ 意义:可以锻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活动, 促进大脑和小脑的神经的生长和发育;主动接触外 界事物,摆脱成人的怀抱,自己活动,扩大活动范 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童认知、 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
▪ 教育:安全保障下的玩具、游戏作用不可忽视。
▪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和手 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 型。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 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 利于它的发展。〖概念〗
▪ 除五指分工之外,手的动作发展还表现在: (1)双手配合;(2)摆弄物体;(3)重复连锁动 作。
▪ 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的音节较清楚, 能重复、连续。这时期的婴儿已能听懂一些 词。
三、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划分阶段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各种划分方法。(了解学习) 现行阶段的划分,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阶段的划分。 1、婴儿期(又称乳儿期):0—1岁;
2024年第二章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幼儿教育心理学
2.1幼儿心理发展概述
2.1.1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心理特征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2.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都有其独特性,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发展方向性: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
4.发展速度:幼儿心理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平衡性。
2.1.2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幼儿通过与成人的互动和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3.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幼儿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强调幼儿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冲突和任务。
2.2幼儿认知发展
2.2.1幼儿感知觉发展
1.感觉发展:幼儿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能力逐渐发展,为认知活动提供基础。
2.知觉发展:幼儿的知觉能力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2.2.2幼儿思维发展
1.直觉动作思维:幼儿主要通过动作和直觉来认识世界,思维具有具体性、直观性和行动性。
2.具体形象思维:幼儿逐渐学会运用语言和表象进行思维,但仍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3.抽象逻辑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学会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但仍然需要借助具体事物。
2.2.3幼儿语言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 第二章
第2节 促进0~1岁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指导方案
• (三)情绪 • 2.情绪的社会化 • (1)含义:与成人的相互交往中,在社会环境中情绪逐渐社会
化。 • (2)作用:促进婴儿的人际交流和社会关系。 • 情绪的社会参照和情感理解都是情绪的社会化结果。 • (3)特点: • 8个月后:观察别人的情绪反应,并能根据他人的情绪线索做出
没有真正产生自我的认识。 • c.6~8个月:开始有对自己身体、自身存在的感觉。 • d.接近1岁的:可以指出自己身体的几个部分。
第2节 促进0~1岁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指导方案
• (四)个性及社会 • (3)自我调控能力也是发展而来的。 • 总体规律如下: • 1岁之前:不愉快时主要依赖抚养者的安抚。 • 12个月左右:开始发展控制能力,接近1岁时出现一些自我调控
• (3)特点:14~18个月是分离焦虑的高峰期,以后随着独立性 的发展,出现的次数和强度都逐渐降低。
• 强度:a.与母婴关系有关,关系越密切,焦虑反应越强烈。b.孩 子在疲乏、疾病或面临痛苦时,对分离焦虑的耐受性下降,焦虑 反应会更强烈。
第2节 促进0~1岁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指导方案
• (三)情绪
年龄 新生儿
视觉颜色分辨 特点 可分辨几种简单的颜色
2~4个月
颜色知觉已发展的很好,能分清各 种基本颜色
4个月
表现出对颜色的偏爱,颜色视觉感 知接近成人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及其对幼儿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的学科。在幼儿教育中,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非常重要。本章将介绍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其中包括儿童认知发展、情绪和社会发展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一、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是幼儿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根据他的理论,儿童经历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操作、符号和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幼儿逐渐掌握了运用符号和逻辑思维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为了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教育者需要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刺激,例如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
二、情绪和社会发展
幼儿期是情绪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情绪发展方面,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发展出情绪调节的能力。在社会发展方面,幼儿开始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教育者需要通过情感教育和社会化活动来促进幼儿的情绪和社会发展,例如鼓励幼儿与他人互动、分享喜怒哀乐的体验,以及参与集体活动和角色扮演。
三、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并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者可以通过给予肯定和鼓励、提供适宜的角色建模和提供机会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从而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第二章介绍了儿童认知发展、情绪和社会发展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这些内容对于教育者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和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独立自信的品质,为其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婴幼儿教育学 第二章 婴幼儿身心发展
2.1 婴幼儿身心发展概述
三、婴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 (三)认知发展特征 •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3 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
处于感知 - 运动阶段(0 ~ 2 岁)和前运算阶段(2 ~ 7 岁) 的初期。根据皮亚杰的理论,0 ~ 3 岁的幼儿还不具备在头脑 里表征外界环境的能力,婴幼儿只能凭借感觉运动器官,运用 吮、舔、咬、看、摸、看、跑等方式尝试、探索周围事物,从 质感上获得对物品的认识。所以此阶段婴幼儿处于直觉动作思 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特点表现为:思维是在 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是低水平的思维,主要依赖动 作和感知的概括。
二、教养环境
• 教养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起着诱 导作用
• 教养环境对婴幼儿个性发展起着促 进作用
2.2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保教活动
• 保教活动促进婴幼儿全面的发展
• 保教活动促进家庭教育水平提升
2.2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心理倾向和实践行动,对婴幼儿发展起决 定作用。
2.3 婴幼儿观及婴幼儿身心发展观
一、婴幼儿观
➢ (二)婴幼儿是未成熟的人 • 马卡连柯曾提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0 ~ 3 岁是一
个人出生后发展的初始阶段,婴幼儿在生理和心理 等各方面正处于发展之中。也正因为婴幼儿是发展 中的人,国家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障婴幼 儿发展权利。我国婴幼儿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 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攻击
6.8
害怕—退缩
97.0
早期隔离 6个月
3.4 121.0
4.2 25.0
部分隔离
8.5 117.0
5.6 34.0
有母亲伙 伴条件
12.6 229.0 10.2 12.0
10分钟内社交活动的时间(单位:秒)
2023/5/16
19
变换环境对儿童智商的影响
组别(分 19个月 1年半后 2年半后 21年后 文化水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高尔顿(F.Galton)主要观点: 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
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 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 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遗传决定论:名人家谱调查
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 国的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 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中选出977人,调 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名。结果发 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 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 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 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如: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的研究; 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语言表达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 增强,能够说更多的词汇 和句子,也能够使用更复 杂的语法结构。
沟通方式
除了口头表达,幼儿还可 以通过表情、肢体动作、 绘画等方式进行沟通,表 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动作和运动发展
大肌肉动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能 够进行更多的跑、跳、攀 爬等大肌肉动作。
小肌肉动作
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逐渐 发展,能够进行一些搭积 木、捏泥巴等小肌肉活动。
然而,家长和教师需要注意控 制幼儿使用多媒体的时间,并 选择适合的内容,以避免过度 刺激和不良影响。
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支持
01 02 03 04
早期干预是指对有发展障碍或困难的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幼儿克服障碍,提高其认知、语言和社交能 力。
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如自闭症、多动症等,需要制定个性化 的教育计划,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攻击性行为
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如打人、骂人等,这可能与 情绪管理有关。
过度依赖
幼儿可能过度依赖父母或照顾 者,难以独立处理问题或完成
任务。
心理干预方法
心理咨询
行为疗法
家庭治疗
学校干预
通过与专业心理医生交 谈,帮助幼儿理解和处
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通过特定的技巧和方法, 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幼儿的心理发展(纲)
第一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发展: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的发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心理发展广义:受精到死亡
心理发展狭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心理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体现出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概括发展
2、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3、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4、从零乱向形成体系
二、儿童发展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包括:人类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
人类种系的发展是动物种类的发展的延续。个体发展是种系发展的浓缩。
动物种系的发展更多受物质条件的影响和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人类的发展在遵循生物规律的基础上还深受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遵循人类历史文化的规律。人类群体的独特性、社会性、文化性决定了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社会文化的发展制约着人类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不同于成人的发展,它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有独特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基础性2、递进性3、易感性
三、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趋势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它与平常所说的儿童成长和发育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后者是指生理方面的成长、成熟,只要指量的增长,而心理发展指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发展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说,幼儿心理发展从总体方向看是进步的、提高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发面都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变化,但偶尔也会出现暂时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其实这是孩子在前进中的倒退,它酝酿着向新的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一)特点:
1、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某种新质要素还较微弱时(例如,孩子刚会走的时候),其量的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发展表现为一种连续的变化。心理先前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发展是先前发展的结果。原先的心理发展水平进入高一级的发展水平后,原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的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的发展水平整合和包容了,幼儿心理发展和其他事物发展一样,是矛盾与运动的过程。而矛盾和运动时不断激化和缓和,使儿童心理发展过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形成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补充理解)例如,儿童的思维发展就体现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3岁的幼儿虽然开始具有一些词的概括能力,但其认知方式仍以感知—动作为主,思维是借助于动作来完成的,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直觉行动的经验积累多了,在记忆表象中得到了概括化的形象,同时借助于语词的作用,幼儿在认知方式上可以摆脱直接地感知动作,从而可以在头脑中间接地操作内化了的概括化的形象,此时幼儿的思维可以借助于表象或具体的词来完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而后进一步进行量的积累,到11~12岁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一种定向运动。许多心理能力的发展都是由笼统到分化再到整合。正常的条件下,定向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更替、衔接总是遵循着固定的顺序,不能省略,不能逆转,不呢过捏造,也不可逾越,这就是发展的顺序性。尽管儿童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差异,心理发展的速度也存在加速和延缓的问题,但发展的顺序性和方向不变。
(补充理解)例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儿童的思维发展,总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而后再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心理机能的发展一般遵循如下的顺序:感知—运动—动机—社会能力(语言交往)—抽象思维。
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体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一般不能改变。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幼儿对“生命”这一概念的掌握按照这样一个顺序发展:一切活动的东西都有生命—唯有行走的东西才有生命—唯有能自己行走的东西才有生命—唯有动物和植物才有生命。这是一个关于心理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的具体实例。
2、发展的不平衡性
各种心理能力或特质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但发展是不均衡的。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从整体上心理能力在人生全程的发展不是等速的,而是快慢不均的。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有两个加速期:婴儿期及幼儿早期是第一加速期,随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青春期为第二加速期,随后是第二个平稳发展阶段。老年期则开始了各方面的下降趋势。
②发展过程中是多方面的,不同方面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不均衡性表现为各种心理能力在发展起止时间、发展速度、到达成熟的时期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例如,气质倾向上的差异在婴儿出生不久就有所表现,如活泼型、安静型和一般型;确认自己的性别开始于两三岁;而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可能要到青年期,甚至晚至成年期。
③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3、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每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有自身优势的领域,另外在同样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幼儿在性心理发展水平上也呈现出差异性(因材施教),造成发展水平差异性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即:先天和后天(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
例如,有的儿童早熟、早慧,有的儿童智力发展迟缓;有的儿童音乐方面有特殊才能,有的儿童对艺术形象具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也是如此,有的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则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有外向、内向之别。
(二)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分化到分化。幼儿各种心理出现和形成秩序,从易到难,从高到低,由简到繁的复杂规律过程。
2、从具体到抽象,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过程。是感觉,知觉,表象到思维的过程。
3、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包括两方面:
(1)从无意到有意(如:注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4、对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到稳定
最初幼儿的心理活动缺乏有机联系,是零散的、易受情景影响的,以后逐渐的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系统表现出相对稳定性,把兴趣和注意力集中起来了。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伴随着相应的环境的作用,更具适应性,组织性,有效性和复杂性。
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儿童心理活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3、幼儿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4、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5、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并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二、三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期0-1岁
(1)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流
(2)动作发展其规律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头到尾,从小到大,从无到有
(3) 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2、1-3岁
(1)动作逐步发展完善,会走路就是一种表现
(2) 出现新的心理活动,突然的表现即开始说话,想象开始出现,思维初步产生
(3)独立性开始出现,这是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是人生头两三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标志着自我意识开始出现,知道“我”与他人的区别,心理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幼儿初期3——4岁
(1)生活范围扩大,身体发育,精力充沛,语言发展起来,能表达要求和愿望。
(2)认识依靠行动,注意与动作联系在一起,在认识上往往先做后想,而不能先想后做。
(3)情绪作用大,情绪表现为不稳定,易受周围情景感染,老师善于理解并且正确引导、帮助他形成优良的性格。
(4)爱模仿,但主要是模仿表面现象,模仿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2、幼儿中期4——5岁
(1)活泼好动,这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中期表现尤为突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积极性高、控制能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