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学期★现代文学三十年 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大一下学期第十章

茅盾的主要作品: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1927-1928年)

◆《虹》(1929年)

◆《子夜》(1931—1933年)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2-1933年)

◆《林家铺子》(1932年)

◆《腐蚀》(1941年)

◆《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年)

第十一章

老舍的主要作品

代表作:《二马》、《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第十二章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

1、前期(1928年写《灭亡》到抗战爆发)

前期的创作风格: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给人单纯、热情、坦率的体验,能煸起大喜大悲的情感。

代表作品:

《灭亡》(1928年)写于法国;

《爱情三部曲》(1931年、1933年):《雾》(1931年)、《雨》(1931年)、《电》(1933年)

《激流三部曲》之《家》(1931年)

2、后期的创作风格:P205

写小人小事及“委顿的生活”,格调悲哀、忧郁,由前期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提示。

代表作品:

《激流三部曲》之《春》(1938年)、《秋》(1939年);

《憩园》(1944年)

《寒夜》(1946年)

第十四章

华汉《地泉》重办序

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邨、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革命的罗曼蒂克

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则带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这种现象一出现,立即受到鲁迅的批评;没有多久,也引起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人,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有所克服;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革命+恋爱

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主题。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左联”青年作家小说

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而向前迈进。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曾称为“新写实主义”势头。他们扫除了概念化描写身边琐事风气,造成左联文学崭新地位,逐渐摆脱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注重环境典型化,体现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多样化。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白朗等人,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加入左联,但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他们开了抗日文学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他们富于激情,以萧红为代表。

大河小说

李颉人从1935-1937年间,写了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四川为背景,描写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图画,具有宏伟构架与深广度,人称大河小说。

京派(小说)

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因其远离于当时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而活跃于北方的京派作家,它的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分子,它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是现实主义派,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和谐,节制,恰当”为其审美意识原则。

海派

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由操新文学体而向市民读者倾斜的作家来写的,接续鸳蝴派文学商业传统再来突围,白话小说度过先锋时期,向通俗层面回落,张资平,叶灵凤带头“下海”,成为新海派作家。特点是(1)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2)过渡性地描写都市,(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常写常新的主题,(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小说)

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表明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引入,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施蛰存,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这一派源于20年代日本,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原态,着重病态生活描写,畸形两性关系及心理,夜总会,舞场,酒吧,交际花是经常写的场景及对象,极力捕捉新奇的感觉,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的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表现二重人格,追求小说形式技巧花样翻新,代表作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小说“新”在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开拓了文学表现内容,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第十六章

中国诗歌会

成立于1932年9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在上海建立总会,在北平广州及东京设有分会,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中国诗歌会诗人与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人相对应,要求诗歌自觉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而不是趋向诗人内心世界,要求诗歌缩短与大众的距离,他们的创作口号是“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诗歌观包含两方面:一是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后期新月派

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1931年陈梦家《新月诗选》理论调整,称”主张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同时又”决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容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后期新月派仍坚持超功利,自我表现,贵族化“立场,在这一基本点上与前期新月派是一致的,但”诗感“发生变化:从单纯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