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7)

合集下载

成岩作用对岩石形成的影响及其地质意义

成岩作用对岩石形成的影响及其地质意义

成岩作用对岩石形成的影响及其地质意义成岩作用是指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壳演化和岩石经历的各种变化,导致岩石中物质成分、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这些变化可以是温度、压力、化学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对岩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成岩作用对岩石形成的影响及其地质意义。

首先,成岩作用可以改变岩石的化学成分。

岩石在成岩过程中由于与周围流体的相互作用,岩石中的元素会发生迁移和交换。

这可以导致岩石中的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矿物组成或者使旧有的矿物消失。

例如,岩浆的结晶作用可以使岩浆中富集的SiO2形成石英,同时使富含镁铁的矿物转变为较贫铁镁的矿物。

其次,成岩作用对岩石的结构和性质产生影响。

在成岩过程中,岩石受到的温度和压力变化会引起岩石内部的变形和重排。

这可以使岩石的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组织。

例如,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可以使岩石中的粒状组织发生改变,形成片状或纤维状的结构。

同时,岩石中的裂隙和孔隙也会因成岩作用而发生变化,由于溶解、压实或者充填,从而影响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此外,成岩作用对岩石的稳定性和抗变质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

岩石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压力、温度和化学环境,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岩石的稳定性和抗变质能力产生影响。

一些矿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会发生分解、溶解或者重新结晶,从而改变岩石的组分和结构。

因此,通过研究成岩作用,可以了解岩石的抗变质能力,对于预测岩石演化和地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岩作用对岩石形成的影响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成岩作用,可以了解岩石形成的演化历史。

不同成岩作用的特征可以用来判断岩石的形成年代和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地球历史和构造演化。

其次,成岩作用的研究有助于解析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

对成岩作用的认识可以揭示岩石圈和地幔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成岩作用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地理知识地壳构造运动

地理知识地壳构造运动

地理知识地壳构造运动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岩石壳,由固态岩石构成,覆盖在地幔之上。

地壳构造运动指的是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和运动,包括构造形成和构造演化两个方面。

地壳构造运动是地球发展和演化的重要表现,对地球的形貌、地震、火山等现象产生深远影响。

一、地壳的构造形成地壳的构造形成主要包括隆起和坳陷两种地质过程。

隆起是指地壳岩石在地壳内部受到外力作用而上升,形成起伏不平的地形;坳陷则是指地壳岩石下沉,形成凹陷的地形。

隆起的形成通常与地壳的压缩性变形有关。

当板块之间发生相互挤压、挤压索力集中或岩石脆性破坏时,地壳岩石会向上隆起形成山脉或丘陵。

典型的例子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其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的。

坳陷的形成一般与地壳的伸展性变形有关。

当地壳岩石受拉力作用时,会发生断裂滑动,导致地壳下沉形成坳陷地形。

亚马逊盆地和尼罗河三角洲就是坳陷地形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地壳伸展引起的。

二、地壳的构造演化地壳的构造演化是指地质构造发生变化的过程,通常包括造山运动、地壳运动和破坏性地质灾害等。

造山运动是指在地质时期某一特定区域发生的地壳抬升、变形和隆升等现象。

造山运动一般与板块碰撞有关,岩石通过挤压、变形和隆升等过程形成山脉和山地。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内岩石的变形和运动过程。

常见的地壳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主要包括隆起和坳陷,而水平运动则包括褶皱、断裂和滑动等。

破坏性地质灾害是指地壳的运动引发的地震、火山爆发和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命安全损失,因此对于地壳构造运动的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构造运动对地球的形貌、地震、火山等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地壳构造运动塑造了地球的形貌。

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貌特征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而亚马逊盆地则是地壳伸展产生的。

其次,地壳构造运动引发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岩石的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岩石的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岩石的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岩石的形成主要是受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作用而进行的。

以下是岩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1. 岩浆的冷却凝固:由于地球内部温度高,地壳下部的岩石会融化形成岩浆,在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火山岩或深成岩。

2. 沉积物质的压实:沉积物质如泥沙、碳酸盐等经过长期的堆积和压实,形成沉积岩。

3. 变质作用:岩石受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力量作用,原来的岩石结构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

4. 球粒岩的堆积:球粒岩是由于海洋生物的死亡残骸堆积而形成的。

5. 侵入作用:含有熔岩的岩石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

以上是岩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形成过程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性质,并在地球表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岩石圈的原理和作用

地球岩石圈的原理和作用

地球岩石圈的原理和作用地球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地壳和上部的部分地幔的总称,是地球的包覆层。

它包括大理石、花岗岩、板岩等成分。

岩石圈主要分布在地表,其厚度大约为30-40公里。

岩石圈是地球地质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地球上的许多地质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石圈的形成和运动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热力学作用的影响。

在地球内部,地幔通过富勒烯(又称富勒烯球)和火成岩石的运动,产生了地壳运动。

地壳也是不断运动的,这些运动会导致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摩擦,从而导致地质活动的发生。

同时,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也会导致地壳板块的变形和变动。

岩石圈主要分为大陆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区,主要由厚层次的花岗岩和片岩组成。

海洋岩石圈主要分布在海洋地壳上,主要由较薄的玄武岩和镁铁质的岩石组成。

岩石圈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地球表面的生物生存。

岩石圈提供了土壤和矿物资源,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此外,岩石圈还参与了地球的水文循环和大气循环过程。

岩石圈上的岩石和土壤可以吸收和释放水分和气体,影响大气的温度、湿度和成分,进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岩石圈还参与了地球的地质活动。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会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的变化。

这些地质活动对地球上的山脉、河流、湖泊和地貌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质活动还会影响地球上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比如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

岩石圈还参与了地球的磁场形成。

地球的磁场产生于地球内部的流体所产生的电磁力。

岩石圈上的岩石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会出现磁性的变化,从而产生地球的磁场。

地球的磁场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屏蔽来自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辐射。

总的来说,岩石圈作为地球地质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的生物生存、地质活动、磁场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石圈的形成和运动是地球内部构造和热力学作用的结果,它支持了地球表面的生命和自然环境的形成。

对于地球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岩石圈与生物圈

高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岩石圈与生物圈

高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岩石圈与生物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多个圈层组成,包括大气圈、地壳圈、岩石圈、生物圈等。

其中岩石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圈层之一,它们在地球的运行和生命的存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岩石圈:地球的壳和上部地幔组成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层固体圈层,它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地壳是岩石圈最薄的一层,质地坚硬,由地球上的各种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它延伸到地球的中心,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岩石圈的厚度和组成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着,被称为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导致了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同时也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和形成了大陆和海洋。

岩石圈的存在和运动对生物圈的发展和生命的存在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壳上的山脉和河流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和水资源,同时也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二、生物圈:地球上的生命存在区域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区域,它包括陆地、水域以及地下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特点是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的互依互存。

生物圈中的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关联,形成了生态平衡。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动物提供氧气。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

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质和循环营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也非常密切。

例如,植物的根系能够侵蚀地壳表面的岩石,形成土壤,为其他植物提供生长的基础。

动物的活动也会对地球表面产生影响,例如鸟类迁徙带来的种子传播、昆虫的蛹穴改变土壤结构等。

三、岩石圈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岩石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两个密切相关的圈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了栖息地和资源,同时生物圈的活动也会对岩石圈产生影响。

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例如水域、山脉、平原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识点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识点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识点1500字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固体岩石和地壳内的物质在地球表面不断循环和转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不同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侵蚀、沉积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过程:1. 岩石的形成和变质:岩石的形成是指岩石从原始物质经过熔融或沉积等过程形成的过程。

岩石的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变化。

岩石的形成和变质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起始阶段。

2. 岩石的侵蚀和破碎:岩石的侵蚀是指外部力量(如水流、风力、冰川等)作用下将岩石分解、破碎和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是由于风化、冻融、水蚀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造成。

岩石的侵蚀和破碎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3. 岩石的运移和沉积:岩石的运移是指岩石破碎后,被外部力量如风、水流等运输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岩石的沉积是指岩石颗粒在运移过程中,由于外部力量的减小而从水流、风力等悬浮状态沉到底部的过程。

岩石的运移和沉积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阶段。

4. 岩石的再结晶和变成:岩石的再结晶是指岩石在新的高温高压条件下重新结晶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岩石的变成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在地质过程中发生互相转化的过程,如岩浆岩变成斑岩、辉石岩变成橄榄岩等。

岩石的再结晶和变成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5. 岩石的再熔融和岩浆的上升:岩石的再熔融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熔化成岩浆的过程。

岩浆的上升是指岩浆通过地壳上层的裂隙和缝隙向地表上升的过程。

岩石的再熔融和岩浆的上升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阶段。

6. 沉积岩的成岩和再沉积:沉积岩的成岩是指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变化。

再沉积是指沉积岩经过改造或重新沉积的过程。

成岩和再沉积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不同的地质作用,地球上的岩石和地壳内的物质不断循环和转化,而且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的演化和地球上的生命起着重要的影响。

7_超基性岩

7_超基性岩

l常见次生变化类型: (2)滑石化:也是超基性岩中橄榄石、斜方辉石 常见的一种热液蚀变类型,实际上是滑石取代蛇纹 石的过程,同时带入SiO2,迁出MgO:
1蛇纹石+1.16SiO2→0.79滑石+0.63方镁石+1.21H2O
Hale Waihona Puke 橄榄岩的蛇纹石化、滑石化l常见次生变化类型: (3)碳酸盐化:超基性岩遇有富含CO2的热液时可发 生碳酸盐化——菱镁矿化,普遍存在的一种蚀变。
8.超基性岩体组合类型
根据产出构造环境、产状及岩石共生组合特点, 通常把超基性岩划分为如下几种组合类型: #(1)阿尔卑斯型超镁铁质岩体 以出现在岛弧、大陆褶皱造山带(即地槽褶皱 带或板块缝合带)为特征,呈透镜状、串珠状,基 性程度高m/f>7,多由变质的纯橄榄岩、斜方辉石 橄榄岩、单斜辉石岩组成,可有铬铁矿伴生。
超基性岩与超镁铁岩的定义
超基性岩:SiO2含量小于45%的岩石,是一个常 用的化学名称,其矿物组成以橄榄石为主。 超镁铁岩:暗色矿物含量(色率)大于90%的岩石, SiO2含量可以大于45%,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 辉石,其次有角闪石、黑云母和斜长石,副矿物 有尖晶石、铬铁矿、石榴石、钛铁矿、磁铁矿和 磷灰石。
(一)一 般 特 征
2. 矿物成分:以铁镁矿物为主, M>90%;故又为 超镁铁质岩。一般无长石或很少(<10%) 主要造岩矿物是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 角闪石。 次要矿物为石榴子石、云母和斜长石等。 副矿物有铬铁矿、 尖晶石、 钛铁矿、金属硫化物、 铂族矿物和磷灰石等。 蚀变矿物为各种蛇纹石、绿泥石、次生角闪石、 滑石、水镁石、伊丁石、皂石、 碳酸盐矿物、玉 髓和次生石英等。 色深,比重大,易蚀变,新鲜者少。
4.种属划分及主要种属岩性特征
(2)主要种属

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岩石圈的重要性

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岩石圈的重要性

地球科学知识:了解岩石圈的重要性岩石圈是指包围地球的固态岩层,它由地球表层的地壳和地球内部的部分上部构成,厚度大约为30公里。

岩石圈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等地球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岩石圈的重要性。

一、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岩石圈形成于约38亿年前,随着地球行星的演化发展,地球岩石圈也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化过程。

地球岩石圈的演化主要受到地球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在地球演化的早期时期,岩石圈主要是由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

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中,岩石圈经历了多次洋壳和大陆壳的形成和演化,而这些洋壳和大陆壳又在不断地分裂、合并、重组和消亡。

这种不断的地壳运动,使得岩石圈内部始终处于地震、火山、地质灾害等各种地质灾害性质的作用之下,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二、岩石圈与生态系统岩石圈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与水、空气一样,岩石圈也是生态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首先,岩石圈是植被生长的物质基础。

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阳光都与岩石圈有着密切的关系。

岩石圈中的岩石和土壤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由于生态系统需要依赖岩石圈的地质形态、水文地质结构等条件,因此,生态系统对于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也有着不可缺少的贡献。

三、岩石圈与人类社会岩石圈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人类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建筑材料、石油、金属矿物等资源都是从岩石圈中开采得到的。

由此,岩石圈对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的繁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岩石圈具有地球保护的功能。

地壳的运动可以改变地球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对于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岩石圈中的地震活动可以改变地球的物理结构和地球表面形态,从而限制了地球的升温速度。

此外,岩石圈中的火山活动也可以释放人类无法掌控的巨大能量。

四、总结综上所述,岩石圈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等方面密不可分。

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岩石根据其成因、构造和化学成分分类,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很多人都好奇形成石的原因。

以下就是店铺做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岩石的形成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

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

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其中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

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

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岩石的价值一、做建材的岩石1. 大理岩:大理岩的岩面质感细致,常用来作为壁面或地板。

由于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因此也是制造水泥的原料。

大理岩材质软而细致,是很好的雕塑石材,许多有名的雕像都是由大理岩作成的,如著名的维纳斯像。

其他如墙面或摆饰,也常是由大理石加工琢磨而成,如花瓶、烟灰缸、桌子等家用品。

2. 花岗岩:本土的花岗岩只有在金门才看得到,因此金门的老房子几乎都是用花岗岩做成的。

台湾的寺庙所用的花岗岩,是来自福建,多用于寺庙里的龙柱、地砖、石狮。

3. 板岩:因其容易裂成薄板状,且在山区极易取得,故原住民至今仍使用板岩作为建材,筑成石板屋或围墙。

4. 砾岩:有些砾岩含有鹅卵石及砂,而且胶结不良,容易将它们分散开来,例如:台湾西部第四纪的头嵙山层中就是这种砾岩,其中卵石和砂都是建材。

5. 石灰岩:台湾最常见的石灰岩是由珊瑚形成的,通称为珊瑚礁石灰岩。

在澎湖,珊瑚礁石俗称「石」,居民用以作为围墙建材,以遮蔽强烈的东北季风,保护农作物。

岩石种类和形成

岩石种类和形成

岩石种类和形成
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

地球上的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岩浆岩:岩浆岩是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其中,侵入岩由于在地下深处冷凝,故结晶好,矿物成分一般肉眼即可辨认,常为块状构造。

喷出岩则是岩浆突然喷出地表,在温度、压力突变的条件下形成,矿物不易结晶,常具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一般矿物肉眼较难辨认。

沉积岩: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是由地壳中先形成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在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下,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以及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这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这一循环过程开始于岩浆的形成,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浆岩可以通过风化、侵蚀等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岩浆岩和沉积岩也可以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这些岩石类型的相互转化和循环,对于地球的地壳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3)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3)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3)胡经国二、岩浆作用㈠、岩浆作用概述地壳深部和上地幔中的岩浆沿地壳-岩石圈内的脆弱带上升侵入到地壳内一定深度或者经地壳-岩石圈内的构造断裂喷出地表经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的过程,统称为岩浆作用(Magmatic Action),又叫做岩浆活动。

其中包括岩浆侵入作用和岩浆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Volcanic Action);前者又叫做岩浆侵入活动,后者又叫做岩浆喷出活动(或火山活动)。

由岩浆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统称为岩浆岩,又叫做火成岩。

岩浆岩和岩浆矿床是岩浆作用的产物。

有的观点认为,岩浆作用是指岩浆形成、运移、聚集、变化和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其中具有巨大的动能、热能和化学能。

但是,仍然认为,岩浆作用包括岩浆侵入作用和岩浆喷出作用。

㈡、岩浆作用发源地地质条件现今的岩浆作用发源于大陆30km、洋壳6km以下的软流圈。

但是,软流圈的物质并不是岩浆。

软流圈物质在上覆岩石圈巨大的静压力作用下呈半塑性状态。

只有当压力降低(如地壳-岩石圈断裂)时,软流圈物质才能转变为岩浆并且朝着压力降低的方向(如大洋中脊裂谷带)运移。

另外,当温度升高时软流圈物质也能形成岩浆,并且把上覆岩层熔透而形成火山喷发。

所以,岩浆作用发源地应具备的地质条件是:1、地壳(包括洋壳)断裂带地壳(包括洋壳)断裂带,如大洋中脊(简称洋中脊)裂谷带。

这里因压力降低,岩浆沿洋中脊裂谷带上涌,导致火山喷发。

2、大洋板块俯冲消亡带大洋板块俯冲消亡带,即海沟岛弧系。

这里因大洋板块俯冲而产生剧烈摩擦,压力和温度升高,俯冲板块物质局部熔融,导致火山爆发。

这种火山爆发的能量极高,如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火山爆发。

3、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带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带也有岩浆活动。

不过,这里的地壳很厚,可达60公里左右,岩浆作用主要是侵入作用,很少有火山喷发。

㈢、岩浆侵入作用岩浆上升侵入到地壳内一定深度,由于上覆岩层的静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因而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内冷却凝结成岩石,这种岩浆作用称为岩浆侵入作用,又叫做岩浆侵入活动。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岩石圈教案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结果: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不同地区主导的外力①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搬运→移动沙丘)②湿润地区:流水作用③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冰碛湖)④海岸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

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石油)场所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场所·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组成地壳的岩石

组成地壳的岩石

组成地壳的岩石组成地壳的岩石地球的外壳由几个不同的主要部分组成,这些部分被称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其中,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各种岩石组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火成岩火成岩,也称为岩浆岩,是由地球内部熔岩或岩浆冷却和固化而成的。

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且主要由矿物晶体组成。

根据其形成环境,火成岩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形成于地下深处,当熔岩或岩浆侵入地表时,它们会形成巨大的岩石块。

喷出岩则是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或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二、沉积岩沉积岩是由风、水或冰等运动的物质在地球表面沉积形成的。

这些岩石通常具有明显的层理,并由矿物、岩石碎片和有机物质组成。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而且由于它们记录了地球的历史,因此对科学家来说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三、变质岩变质岩是由火成岩或沉积岩经过高温和高压条件变化而成的。

这些岩石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了新的矿物和结构。

例如,大理石就是由石灰岩经过高温和压力作用变成的变质岩。

地壳中的岩石对于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地球表面的组成部分,而且还记录了地球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通过研究这些岩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过去和未来。

天山山脉:地貌特征、地壳组成与地质演化天山山脉位于中亚腹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天山山脉的地貌特征、地壳组成和地质演化过程。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自然系统的形成和演变,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见解。

一、天山山脉地貌特征天山山脉的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2500公里。

山脉平均海拔约4000米,地形起伏剧烈,山峰尖锐,坡度陡峭。

天山山脉的西部是塔里木盆地,东部为河西走廊,北部为准噶尔盆地,南侧为印度河-恒河平原。

天山山脉的自然景观壮丽,有雪山、冰川、峡谷、湖泊等多种地貌。

其中,天山山脉的雪峰、冰川和湖泊是最为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

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固体地壳部分,由大量岩石组成。

它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动力学和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等方面,探讨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一、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对岩石圈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其中地壳是岩石圈的部分。

地球内部存在强大的地热活动,主要来源于地核的热量以及较为稳定的地球自身热量。

这种地热活动导致地幔岩浆的上升和冷凝,形成了地壳和岩石圈。

二、板块运动岩石圈的演化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

地球的外部岩石圈被划分为众多的板块,它们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岩石圈的演化。

板块运动主要包括构造板块运动和热力板块运动。

在构造板块运动中,板块之间可能发生碰撞、剪切和拉伸等过程,从而形成了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热力板块运动则是指岩石圈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差异。

三、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因素。

地质作用包括火山喷发、构造变形和岩石循环等过程。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的强大释放过程,通过岩浆的喷发和固化形成了火山岩石,进而构建了地表的地貌和岩石圈的一部分。

构造变形是指在板块运动中,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塑性变形或破碎断裂的过程,例如山脉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岩石循环则是指地壳中的岩石经历不同的变质、熔融和再结晶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内部热力学过程、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和机制,以及地质作用对岩石圈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对于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将不断深化,为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探提供更多的重要线索。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5)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5)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5)胡经国六、火山喷发类型火山喷发方式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两种基本类型。

后者又可分为宁静式、斯特龙博利式和爆烈式三个亚类。

火山喷发类型的决定因素有:地壳厚度、岩浆成分(包括酸性及基性、水汽及挥发成分含量、粘度、温度等)、地下岩浆房内压力、火山通道性状以及海底喷发和大陆喷发条件等。

㈠、裂隙式喷发1、火山通道地壳中狭长线状深断裂。

2、喷发方式一般没有爆炸现象,溢流出的主要是基性玄武岩熔浆。

3、喷发结果形成厚度相当稳定、覆盖面积很大的熔岩被,火山碎屑物较少。

4、活动时期与范围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大陆壳较薄或比较活动,曾经发生过多次裂隙式喷发活动。

目前,这种喷发形式在大陆上已经不太多见。

但是,这种喷发方式在大洋中脊却非常普遍。

例如,冰岛正好位于大洋中脊上,因此在冰岛当前还能见到裂隙式喷发活动。

所以,裂隙式喷发又叫做冰岛式喷发。

㈡、中心式喷发1、火山通道岩浆沿着一定的管形通道喷出地表,熔岩覆盖面积较小。

这是现代火山活动最主要的喷发方式。

2、喷发方式按喷发的剧烈程度,中心式喷发可以概略分为宁静式、斯特龙博利式和爆烈式三个亚类。

⑴、宁静式喷发型以基性(玄武岩)熔浆喷发为主,熔浆温度较高,气体少,不爆炸。

因此少有固体喷发物,常常形成底座很大、坡度平缓的盾形火山锥。

宁静式喷发以夏威夷诸火山为代表,因此又叫做夏威夷式喷发型。

⑵、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属于宁静式喷发型和爆烈式喷发型之间的喷发型。

以中、基性熔浆喷发为主,具有一定的爆炸力。

当火山爆发时,可以将未凝固的熔岩抛上空中,并且旋转形成纺锤形或螺旋形火山弹。

但是,因爆炸力小,故一般没有火山灰。

这种喷发型以斯特龙博利火山为代表,因此而得名。

斯特龙博利火山(海拔928m)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北部利帕里群岛中,其火山锥较陡。

熔岩偏基性。

一次喷发完了,堵塞在火山管中的熔岩尚未凝固,下面又聚集了大量气体,冲开火山管中的熔岩,再一次爆发;大约每隔2~3分钟爆发一次。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6)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6)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6)胡经国四、喷出与浅成侵入之间中间类型岩浆作用在火山爆发以后,熔浆和一些火山碎屑物常常将火山管道充填起来而形成火山颈(简称岩颈)。

火山颈是介于喷出与浅成侵入之间的中间类型岩浆作用的产物。

五、单次与多次侵入形成岩体的产状㈠、单次侵入单次侵入作用形成一种简单岩体;岩石成分单一,岩石结构比较均匀,只是其边缘和内部有些区别而已。

㈡、多次侵入多次侵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岩体;岩石成分和结构比较复杂,岩体内部呈彼此相互穿插关系。

例如,由多次侵入作用形成的岩墙呈彼此相互穿插的关系。

第四节岩浆岩成分一、岩浆岩化学成分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实际上与岩浆的化学成分大体一致。

㈠、元素其中以O、Al、Fe、Ca、Na、K、Mg、Ti等元素为最多,占组成岩浆岩元素总量的99%以上。

㈡、化学组成若以氧化物计,岩浆岩化学组成则以以下氧化物为主:SiO2、Al2O3、FeO、Fe2O3、CaO、Na2O、K2O、MgO、H2O、TiO2等。

同样,它们也占组成岩浆岩化学组成总量的99%以上,如下表所示。

其中SiO2是岩浆岩最主要的成分。

岩浆岩实际上是硅酸盐岩石。

㈢、岩浆岩基本类型按SiO2含量多少,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45~52%)、中性岩(SiO2=52~65%)和酸性岩(SiO2>65%)四大基本类型。

岩浆岩化学成分组合规律如下表所示。

岩类SiO2% (K、Na)% (Mg、Fe、Ca)% 颜色比重超基性岩<45% 小大深大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酸性岩>65% 大小浅小㈣、碱性岩有少数岩浆岩K、Na含量特别高,即(K2O+ Na2O)含量偏高,而SiO2和Fe2O3(或二者之一)含量则偏低,这类岩浆岩称为碱性岩。

二、岩浆岩矿物成分㈠、岩浆岩重要造岩矿物组成岩浆岩的矿物(造岩矿物)以硅酸盐矿物为主。

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以上石英是氧化物),占岩浆岩矿物总含量的99%,是岩浆岩重要造岩矿物。

岩石圈演化对地球地貌形态的影响

岩石圈演化对地球地貌形态的影响

岩石圈演化对地球地貌形态的影响地球的地貌形态是由各种自然力量和地质过程共同塑造而成的。

其中,岩石圈演化对地球地貌形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岩石圈是地球表面上的坚硬岩石层,包括地壳和上部部分的地幔。

它的运动和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地球的地表形态。

首先,岩石圈的构造和变化是造成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悬浮在地幔上,不断地运动和变形。

当两个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地震的发生和地震波的传播会对地球地表造成严重破坏,形成震源区和破裂带。

同时,板块的运动还会导致火山活动的发生。

岩石圈中的岩浆通过裂隙和断裂带迅速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口和火山喷发。

火山的喷发会喷出大量的岩浆、烟尘和火山灰,改变地表的地貌形态。

其次,岩石圈的平衡与不平衡运动也会对地表地貌造成影响。

岩石圈的平衡运动包括构造的抬升和下沉。

当岩石圈下沉时,降水会在下沉区域积聚,形成湖泊和河流。

湖泊和河流的存在改变了地表的水系,形成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而当岩石圈抬升时,原本位于地面下方的岩石会暴露在地表上,形成山脉、高原和丘陵。

这些地形的高度和崎岖程度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平衡的运动还可能导致地壳断裂和地表塌陷,形成断层和洼地。

这些地势的变化会导致地表水分的积聚和排泄不畅,影响土地的利用和开发。

此外,岩石圈的沉积与侵蚀过程也是地表地貌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岩石圈的侵蚀作用是指岩石圈中的水、冰、风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剥蚀。

例如,水的侵蚀作用使地表形成了溪谷、峡谷、峡湾等地貌。

冰川的侵蚀将山谷侵蚀成U 型山谷,同时也会堆积形成冰川地貌。

风沙的侵蚀作用则形成了沙漠和沙丘等地貌。

这些岩石圈的沉积与侵蚀过程塑造了地球地表的多样性,丰富了地球的自然景观。

综上所述,岩石圈演化对地球地貌形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通过地震和火山活动改变了地表的地貌,通过平衡与不平衡运动形成了山脉和洼地,通过沉积与侵蚀过程创造了各种地形特征。

岩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岩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岩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岩石是地球表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岩石的形成、组成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质环境的特征和发展。

本文将就岩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岩石的成因及特性岩石是地球上固态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通过岩石圈中的岩浆、沉积和变质三种过程形成。

岩石的性质受到其成分、结构、纹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岩石的成分可分为矿物成分和非矿物成分,矿物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黑云母等矿物组成。

而非矿物成分包括水、孔隙、气体等。

岩石的结构包括岩石中矿物的排列方式和岩石的结晶形态等。

纹理则指岩石中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关系。

二、岩石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1. 影响气候和生态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石灰岩易溶解,容易形成溶洞地貌,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沉积岩常常富含化石,对研究古生物和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的热导率和热容量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2. 控制地形地貌岩石的硬度和抗风化性决定了地貌的特征。

硬质岩石易形成悬崖、峡谷等陡峭地貌,而软质岩石容易形成丘陵、峰丛等山地地貌。

岩层的倾向和倾角决定了地层的受力情况,进而影响地貌的发展。

3. 影响水资源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对水资源的储存和供给有重要影响。

例如,多孔的砂岩和泥岩层具有很高的储水性和导水性,是重要的地下水资源。

而含石灰岩的地区常常形成喀斯特地貌,水资源较为匮乏。

4. 地震和活动构造岩石的脆性和变形性会影响地壳的应力分布和应变情况,进而影响地震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活动构造的发展和演化也与不同类型的岩石密切相关。

三、岩石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为了保护地球上的岩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人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

合理规划开发利用岩石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强岩石资源勘查和环境监测,做好岩石资源勘查和环境评估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岩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

岩石的作用

岩石的作用

岩石的作用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及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自然、环境和经济角度介绍岩石的主要作用。

首先,岩石在自然界中具有基础的结构和支撑功能。

岩石构成了地壳的主要骨架,它们通过地壳运动使得地球保持稳定的形态。

岩石的结构也决定了地壳上的地形地貌,如山脉、高原、河流等。

此外,岩石也能在火山喷发或地震等地质灾害中起到一定的缓冲和吸震作用,减轻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其次,岩石对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净化作用。

岩石可以吸附和储存地下水,维持水体的供应和质量。

许多岩石是含水层,它们储存着大量的地下水资源,为人们提供饮用水、灌溉水和工业用水等各种生活所需。

另外,岩石中的孔隙和裂缝可以作为水库,调节河流的水量和沉积物的运动。

此外,岩石也是许多重要矿物的主要载体,矿床的形成与岩石的作用密切相关。

再次,岩石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工业领域需要以岩石作原材料,如建筑、矿业、冶金、化工等。

岩石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来源,如石膏、大理石、花岗岩等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建设中。

岩石还可以提取出金、银、铜、煤等重要矿产资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此外,岩石还作为珍贵的宝石和装饰品,为饰品、工艺品及珠宝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岩石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河流侵蚀和风化等自然作用下,岩石会分解成颗粒状的沉积物,然后被运送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地,并在其中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层,影响着地球表面和地貌的变化。

同时,岩石的颗粒也可以成为土壤的组成部分,为农业提供了肥沃的耕地。

岩石中的化学元素也通过气候和水文等作用进入到生物圈,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演化。

总体来说,岩石在地球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构成了地壳的骨架,保持地球形态稳定,还为环境提供了保护和净化作用。

岩石还作为经济原材料和矿产资源,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因此,保护岩石资源和维护岩石环境的合理利用是人类应该重视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7)胡经国第六节岩浆岩分类一、岩浆岩分类依据㈠、SiO2含量及矿物成分㈡、岩石结构构造及岩体产状㈢、矿物组合规律㈣、指示矿物例如,石英为酸性岩的指示矿物;橄榄石为超基性岩的指示矿物。

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逐渐减少,而浅色矿物则逐渐增多,因此岩石颜色逐渐由深变浅,而岩石比重则逐渐由大变小。

学习岩石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岩浆岩分类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只要能辨别出岩石的主要特征(特别是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即可在分类表中查出岩石的名称。

二最主要的火成岩㈠、超基性岩类(橄榄岩金伯利岩类)本类岩石分布很少。

SiO2含量很低,几乎全部由铁镁矿物组成,如橄榄石和辉石,基本上无长石,石英更不可能出现。

岩石颜色较深,比重较大(3.2~3.2)。

多为小型侵入体或岩筒(柱状岩体)。

1、橄榄岩⑴、橄榄岩特征橄榄岩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多为中、粗粒结构,部分辉石呈较大斑晶出现;新鲜岩石颜色近于黑绿色或黑色,但是在地表条件下橄榄石极易风化变成蛇纹石,使颜色变浅。

⑵、纯橄榄岩和辉岩若橄榄岩矿物成分以橄榄石为主,则称为纯橄榄岩;呈黄绿色。

若橄榄岩矿物成分以辉石为主,则称为辉岩;呈黑色。

2、苦橄玢岩苦橄玢岩矿物成分以辉石和橄榄石为主,或含少量富钙斜长石;细粒或斑状结构。

3、金伯利岩金伯利岩具有斑状结构,斑晶为橄榄石、金云母、石榴子石等,蛇纹石化显著,偶见辉石;基质为细粒或隐晶质。

其岩体常以岩筒(岩颈)、岩脉等产状产出。

金刚石常存在于金伯利岩中。

中国已在辽宁、山东等省发现多处金伯利岩。

㈡、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类)本类岩石在大陆分布广泛,特别是属于喷出岩的玄武岩,相当于其他各类喷出岩总量的5倍以上;在海洋底部几乎全部为玄武岩(上覆海洋沉积物)。

主要矿物为富钙斜长石和辉石,次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角闪石等,有时含有一定量的磁铁矿,一般具有较强的剩余磁性。

岩石颜色较深,比重较大(2.94)。

1、辉长岩辉长岩为基性深成岩。

主要矿物成分为富钙斜长石(呈灰白或暗灰色,板状、粒状)和辉石,还含有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

岩石颜色为黑色或黑灰色;具有中、粗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常以小规模深成岩体产出。

2、辉绿岩辉绿岩为基性浅成岩。

近于黑色或黑灰、灰绿色;一般具有细粒到中粒结构,有时有较大的斜长石斑晶,呈柱状或板状;矿物成分与辉长岩相当;多呈岩床、岩墙产出。

3、玄武岩⑴、玄武岩特征玄武岩是典型的喷出岩,分布最广,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最主要的组成物质,也是地球陆壳和月球月陆的重要组成物质。

玄武岩一词,引自日文。

多呈黑色和黑灰等色,风化面呈黄褐色或灰绿色;细粒或隐晶质结构,或具斑状结构,并且常具有气孔、杏仁等构造;矿物成分同辉长岩。

⑵、玄武岩分类按SiO2饱和程度和碱性(Na2O+K2O)强弱,玄武岩可分为以下两大类:①、拉斑玄武岩类拉斑玄武岩,又叫做亚碱性玄武岩,SiO2过饱和或饱和,不含橄榄石和霞石。

②、碱性玄武岩类碱性玄武岩中SiO2不饱和,富碱,含橄榄石和霞石等。

⑶、玄武岩分布目前在大洋中脊,每年都涌出大量玄武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类,K2O等含量较低,CaO含量较高,又叫做深海拉斑玄武岩。

在洋盆内群岛、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也有大量玄武岩发育和分布。

发育于大陆内部的玄武岩,表现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两种喷发形式。

⑷、陆内玄武岩喷发形式①、裂隙式喷发往往形成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如分布于中国西南部的峨眉山玄武岩,其面积约为26万平方公里,厚度达600~1500米;形成于晚二叠世,属于拉斑玄武岩类。

②、中心式喷发形成玄武岩火山锥及其邻近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

在中国东部,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有数百座火山锥及相邻熔岩流分布;喷出于新生代;以碱性玄武岩为主,兼有拉斑玄武岩。

⑸、玄武岩成因与玄武岩浆起源玄武岩由玄武岩浆结晶而成。

根据夏威夷和堪察加火山活动观察,玄武岩浆来自地下60~90公里深处,并且常夹带有深源俘虏体,表明玄武岩浆起源于上地幔。

⑹、月球玄武岩玄武岩也是构成月球的主要岩石,称为月球玄武岩。

细粒、多孔;主要由辉石、斜长石和钛铁矿等组成,一般以贫硅、富钛铁为特点。

月球玄武岩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岩石,同位素年龄为距今33~37亿年;但是,却几乎相当于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

㈢、中性岩类中性岩类与基性岩类相比,浅色矿物逐渐增多。

按其中长石成分等特征,可进一步分为闪长岩-安山岩类和正长岩-粗面岩类。

1、闪长岩-安山岩类该类岩石分布也比较广泛,与基性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喷出岩总量远超过与其成分相当的深成岩。

SiO2含量中等;矿物成分以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为主,次要矿物有辉石、黑云母等,有时可见少量石英,暗色矿物含量为30%左右;岩石颜色比基性岩稍浅;比重约为2.8。

⑴、闪长岩闪长岩为中性深成岩。

其主要矿物成分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大多具有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基本上不含石英,若石英含量为6~10%则称为石英闪长岩;一般呈灰色、灰绿色;闪长岩为独立岩体者多呈岩株、岩床或岩墙产出,但是大部分与花岗岩或辉长岩呈过渡关系。

⑵、闪长玢岩闪长玢岩为中性浅成岩。

具有明显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隐晶结构,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偶见黑云母;颜色多呈灰色、灰绿色;常以岩株、岩墙产出,或为闪长岩的边缘相。

⑶、安山岩及其成因安山岩是中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

其分布之广仅次于玄武岩,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及岛弧地带。

安山岩一词来源于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的名称。

具有斑状结构,斑晶以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为主,或偶见黑云母及辉石;基质多为隐晶结构。

有时斑晶呈定向排列,具有明显的流线构造,或具有气孔、杏仁构造。

新鲜岩石多呈灰、灰绿、紫红等色。

深色安山岩与玄武岩不易用肉眼区分;若斑晶中多角闪石或见有黑云母,即可定为安山岩。

安山岩常以块状熔岩流等产出。

关于安山岩的成因,有分异说(玄武岩浆分异的产物)和同化说(玄武岩浆与花岗岩质大陆壳同化的结果)等。

但是,板块构造说认为,当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时,洋壳及其上覆沉积物受高温、高压影响,经部分熔融可形成安山岩浆;或认为,大洋沉积物中的水,及水化大洋壳中的水,当大洋壳俯冲到一定深度时,水分脱出,使地幔富水,富水地幔部分熔融也能形成安山岩浆。

实验资料证明,当压力为1~1.5×109Pa时,富水橄榄岩部分熔融即可形成安山质熔体。

这种安山岩成因观点现已被多数人所接受。

2、正长岩-粗面岩类(半碱性岩类)该类岩石分布较少。

SiO2含量为55~65%。

浅色矿物主要为钾长石(60~65%)、富钠斜长石(10~15%);暗色矿物主要是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共占20%以下);基本上不含石英。

比重 2.7左右。

这类岩石是介于酸性和中性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中性到碱性之间的过渡类型,因此又称为半碱性岩类。

⑴、正长岩正长岩属于中性或半碱性深成岩类。

主要矿物为钾长石及角闪石、黑云母等;颜色浅淡,一般呈肉红色、灰黄色或灰白色;中粒结构,类似花岗岩类,但是不见石英颗粒或微含一点;常以小型岩体产出,有时见于大型岩体的边缘部分。

⑵、正长斑岩正长斑岩相当于正长岩的浅成岩相,部分为喷出岩相。

斑状结构,斑晶为肉红色或淡黄色正长石为主,或有角闪石斑晶;基质致密,多由正长石微晶组成。

岩石颜色多呈淡红、灰白等色。

常以岩脉等产出。

⑶、粗面岩粗面岩为成分与正长岩相当的喷出岩相。

一般呈灰白或粉红色。

具有斑状结构,斑晶以正长石为主,基质细粒、致密、多孔,断口粗糙不平,因此而得名。

分布不广,多为粗短熔岩流。

㈣、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该类岩石无论从体积或面积讲,在岩浆岩中均居首位。

其中,分布最广的是花岗岩类(中、基性岩类与此相反,喷出岩分布最广)。

SiO2含量高,呈过饱和状态,因此含有大量石英。

在矿物组成上,浅色矿物石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等占绝对优势(90%左右);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其次为角闪石(大约共占10%左右)。

因此,岩石颜色浅淡;比重也略小(2.6~2.7)。

由于酸性熔浆粘度较大,温度也较低,冷凝迅速,因而在其喷出岩中常见玻璃质。

1、花岗岩⑴、花岗岩基本特征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

其分布面积占所有侵入岩分布面积的80%以上。

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通常钾长石多于斜长石,石英含量可达20%以上。

若钾长石和斜长石的含量约略相等,则称为石英二长岩。

若斜长石多于钾长石,而且暗色矿物增多,则称为花岗闪长岩。

钾长石主要为正长石,多呈半自形板状、柱状,呈肉红或淡黄色。

斜长石主要为富钠的酸性斜长石,自形程度比正长石好;呈白、灰白等色;在岩石的断口上可见长石平坦的解理面。

石英为不规则他形颗粒,断口不平坦,呈烟灰色,油脂或玻璃光泽。

暗色矿物自形程度较高。

其中,黑云母呈小六角片状或鳞片状,光泽强,硬度小;普通角闪石多呈柱状,光泽弱,硬度较大。

⑵、花岗岩按结构或矿物成分分类该类岩石多呈肉红色、灰白色,略具黑色斑点。

其所具有的典型的半自形等粒结构,称为花岗结构。

按晶粒大小,又可分为粗粒、中粒和细粒花岗岩。

有的具有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其直径可达1cm以上,称为斑状花岗岩。

根据暗色矿物种类,又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等。

⑶、花岗岩成因类型花岗岩具有多种成因。

其基本成因类型是侵入花岗岩和花岗岩化花岗岩。

①、侵入花岗岩侵入花岗岩是指由岩浆侵入作用而形成的花岗岩。

其岩浆来源一般认为有两种途径:结晶分异和部分熔融。

A、结晶分异理论结晶分异理论认为,玄武岩质岩浆通过结晶分异可以形成花岗岩质岩浆。

实验证明,由玄武质岩浆可以得到花岗质岩浆,但是数量只有5%。

这表明,由玄武岩浆分异而形成岗岩是存在的,但是数量极少。

B、部分熔融理论1958年,美国岩石学家O.F.塔特尔曾经做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如在地表以下20km深处,温度达到630℃,水分压力达到4×108Pa,固态陆壳物质即开始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

1957年,澳大利亚B.W.查普尔等将花岗岩类分为I型和S型。

I型花岗岩由未经风化的岩浆岩部分熔融而形成,通常是准铝质的;而S型花岗岩则由沉积岩部分熔融而形成,通常是过铝质的。

中国岩石学家徐克勤等(1984)根据花岗岩的起源物质,将花岗岩划分为幔源型、同熔型和陆壳改造型三种成因类型。

吴利仁(1958)将花岗岩(和相应火山岩)划分为幔源型(M型)、幔壳(陆壳)混合型(MC型)和陆壳型(C型)。

②、花岗岩化花岗岩花岗岩化花岗岩是指非岩浆成因的交代花岗岩。

这种花岗岩分布很广,在前寒武纪地盾区和不同时代的褶皱带中均有分布。

这种成因的花岗岩将在变质岩部分谈到。

2、花岗斑岩花岗斑岩相当于酸性浅成岩类。

具有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等,基质较细;斑晶所占面积往往大于基质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