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结构“既然”的连词化——从连词化角度考察“既然”与“由于
成人电大现代汉语专题题库
电大现代汉语专题题库一、解释下列名词1.暗喻:是用“是、当、成”等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
2.白话文运动: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旨在以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的运动。
3.本体:比喻中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本体4.本义:就是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意义5.鼻韵母:有一个或两个元音和一个鼻辅音做韵尾组成的韵母6.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
7.笔画:笔画指构成汉字的点和线,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
例如汉字“三”由三个横构成。
8.笔画:指的是构成汉字的各种形式的点和线9.笔顺:是指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它是人们在长期书写实践中形成的。
10.笔形:笔形指汉字笔画的形状,包括基本笔形和派生笔形两种,例如汉字笔画横的笔形是“一”。
11.变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互相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
12.标准音: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共同语确立的以某语音(方音)作为语音标准,这个语音就是标准音。
13.不成词语素:是指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14.不成词语素:是指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它们只能和别的语素结合成词。
15.不定位语素:是指语素和语素结合成词时,没有固定位置,可前可后的语素16.部件:部件是汉字外部结构分析得到的结构单位,由笔画组成,具有组配汉字功能,例如“种”由“禾、中”两个部件构成。
17.部件:部件是汉字外部结构分析得到的结构单位,由笔画组成,具有组配汉字功能,例如“种”由“禾、中”两个部件构成。
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
18.部首:汉字检字法把一群字的共同偏旁提出来作标目,以便排列和查检汉字,这个作为标目的偏旁就是部首。
例如“燃、灯、烧、烤”,其中的偏旁“火”就是部首。
19.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按结构编排的字书中每部的首字。
20.层递:排比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的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21.插说语:表示感叹,表示推测,表示依据和来源,表示提醒和强调22.插说语:同句中别的成分不发生结构关系,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中或句末。
12通论(十三) 连+词
通论(十三)连词【教学目的】本讲介绍古代汉语常用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的用法。
要在准确理解连词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教材所举连词的用法,能在文句中辨认连词,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重点难点】与、且、以、而、则、然、虽、之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这种关系表现为: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
例如“生庄公及公叔段。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一、与(一)一般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有时也表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或者”。
“蜩与学鸠笑之。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二)可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这种情况下通常需同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现代汉语用“与其……宁可(或不如)”。
“与人刃我,宁自刃。
”“与其戍周,不如城之。
”二、以(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为“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以”连接的两个动词,经常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以”可译为“来”。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
“以”的这种用法相当于“而”,可不译。
“早夜以思。
”“木欣欣以向容。
”三、而(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
1.引论 这里所讲的词汇化是指由非词形式变为词的历时变化 ( 董秀芳 , 2002) 。 这里顺便说一下概念名称的问题 , 同样是指这一现象 , 在文献中有人使用 “词化 ”这一名 称( 包括董秀芳 2002 也在一些章节中使用过 “词化 ”, 比如用了 “词化程度 ”的提法 ) 。 那么到 底是用 “词汇化 ”合适还是用 “词化 ”合适呢 ? 有人可能会觉得 “词汇 ”是指词语的总汇 , 是个集合概念 , 说 “词汇化 ”不如说 “词化 ”更合 适 。 而且 , “词化 ”是双音节 , 更符合汉语复合词的构词主流 。 笔者主张采用 “词汇化 ”这一术语 , 现在这一术语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 我们采 用 “词汇化 ”这个术语 , 不仅仅是从音节数量和内部构造上对应于 “语法化 ”这一概念 , 而且也 有意 义 上 的 考 虑 。 正 像 语 法 化 是 指 非 语 法 性 的 ( n o n g r a m m a t i c a l ) 成分变为 语法性的 ( g r a m m a t i c a l ) 成分或语法性较低的成分变为 语法性较高的成分 , 词汇 化指的是非词汇性的 ( n o n l e x i c a l ) 成分变为词汇性的 ( l e x i c a l ) 成分或者词汇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词汇性较高的成分 。 在语法化和词汇化这两类过程中 , 发生变化的是某个形式 ( 或范畴的 ) 语法性或词汇性的程 度 , 而 不 是 语 法 或 词 汇 , 因 此 “语 法 化 ” (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e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 和 “词 汇 化 ” ( l e x i c a l i z e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 这两个术语中的 “语法 ” ( g r a m m a t i c a l ) 和 “词汇 ” ( l e x i c a l ) 都是形容词
句法学(3)
决定词类范畴的有意义、曲折变化和分布。词性则 属于另外的范畴。
Q&A
6. The same word has the same _____ meaning to all the speakers of the same language. A. conceptual B. associative C. lexical D. surface A
பைடு நூலகம்OY
Q&A
1. ___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way word are combined to form sentences in a language, or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sentences.
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
组合关系是指一个单位和同一序列中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或者说 是在现场所有成分之间的关系。处于组合关系中的词,必须满足一 些句法和语义条件。例如:我们只能说“The boy kicked the ball.” 而不能说“Boy the ball kicked the.”组合关系又叫做水平关系或链 条关系。
2.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
聚合关系,是指在某个特殊的结构位置上彼此可以相互替换的成分之 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在现场的成分与不在现场的成分之间的关系。例 如:像“Tom”或”He”这样的表达就可以放在都可以放在句子”____ is smiling.”中填空。聚合关系又叫垂直关系或选择关系。
5.向心结构与离心结构(Endocenteic & Exocentric constructions)
2022年三峡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三峡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会发翘舌音但发不好平舌音的人建议他们发音时把舌尖对准______,反之,会发平舌音但发不好翘舌音的人建议他们把舌尖对准______。
2、汉语普通话中能作韵头的元音是______;能作韵尾的元音是______。
3、在双音节词中,从构词方式上来看,合成词占绝对优势。
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
4、“明天”“明儿”词义接近,主要区别在于词的______;“成功”“得逞”词义接近,主要区别在于词的______。
5、语言演变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6、古代汉语标准的书面语是______文,现代汉语标准的书面语是______文。
7、“六书”之中真正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假借、转注都不是造字的方法,而是______。
8、部件的拆分着眼于字形,而偏旁的拆分则是从______的角度出发。
9、从句子特性看,“老张让我去见局长”是______句,“他推开门走了出去”是______句。
10、句子从语气上可以分为疑问、陈述、感叹和______共四种。
二、判断题11、“大学”“船只”“地震”都是偏正型的复合词。
()12、汉语一个语素一定与一个音节相对应。
()13、《说文解字》最早采用部首给汉字归部,将汉字归为214部。
()14、“雨”和“瓜”都是象形字,“甘”和“明”是会意字。
( )15、“全家人都希望她出国留学”是兼语句。
()16、“浪费了一个上午”和“忙了一个上午”都是动补短语。
()17、“写这种稿子用不了多少心血,只是蚊子多,用了不少身血”运用了借代修辞格。
( )18、粤语是我国境内一种独立的语言。
()19、元音、辅音、声调都是音质音位()20、普通话极少有两个辅音相连的音节。
()三、选择题21、“面包”读为[miam51pau55],是语音的()。
A.同化B.异化C.弱化D.脱落22、“动用”两字的韵母依次属于()。
从词汇化角度看“既然”“因为”“由于”的差异
( 《 抱朴子・ 备阙》 )
( 2 ) 三 才理 通 , 趣舍不异, 天地 既 然 , 人 理得不效之哉 ! ( 《 昭明文选 ・ 卷五十五 》 )
作者简介 : 杨振华 ( 1 9 8 1 一 ) , 女, 山西忻州人 , 长治学院 中文系讲师 。
一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历 史 来源 的影 响和 制约
沈家煊 ( 1 9 9 4 ) 曾经 谈 到 语 法 化 的保 持 原 则 , 认为“ 实词虚化为语法成分 以后 , 多少还保持原来 实词 的一 些 特点 。虚词 的来源 往 往就 是 以这 些 残 留的特点为线索考求出来 的 , 残存 的特点也对虚 词 的具体用法施加一定的限制。 ” [ 3 1 以前人们 比较 关注 这些 复 音 虚词 的词 汇 化过 程 或 者是语 法 化 过 程, 但对这些残存 的特点的限制却考察不够 。语 法化和词汇化之间本身就有相似 、 交叠之处 , 很难
“ 然” 词 汇 化 而成 , “ 然” 回 指 性 的 残 存 和 演 变历 程 中与之 配 合 使 用 的 主 观 标 记 词 语 的 增加 , 使“ 既然” 更适 合 用 于
引起 主观 因果关 系, 原 因分 句常置 于结果分 句前 ; “ 因为” 由连词“ 因” “ 为” 词i r - 化 而成 , 它可连接 任 意两个有 因 果关 系的 小句, 演变过程 中原 因分 句可回答“ 为什 么” 的提 问 , “ 因为” 原 因分 句常后置 ; “ 由于” 来源于“ 根 源于” ,
您所在的网络环境存在频繁操作滑动滑块进行验证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 5 卷 第 1期
J o u r n a l o f Hua i b e i No r ma l Uni ve r s i t y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五、名词性成分作谓语:古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之一,见名词节(P221)和判断句节(P319)。
第四节述补结构P298
要点:1、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2、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结构与述宾结构的差异。
述补结构直接成分间是补充关系。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施事者。(参见介词节P270)
2、充任宾语的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之否定时,代词宾语不前置。
三、用代词“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的宾语要前置。
例: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3、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固定格式“惟+宾语+是/之+述语”:惟余马首是瞻。
*“其+动词/形容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其+(动词/形容词+者)”。
“其”修饰“者”字结构,“其”是指示代词作定语,不是助词。
*“所+动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所+动词)+者”。
“者”是指示代词作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不是助词。
助词结构练习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答: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用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三)而1、“而”2(1。
(2(33(1,被连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
例: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是因为力气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而”用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会怎麽样。
)(四)以1、“以”作为连词,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的。
连词“以”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後的两种行为的联系。
2、区分连词“而”和介词“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补上一个代词“之”,如果可以补上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
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无法补上“之”,是连词)3、“以”41、连词23例:肉腐生虫,鱼枯生蠹。
(因果联系)食不语,寝不言。
(时间修饰)4、“则”还可以作为假设关系的连词。
例:谨守城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谨慎防守城皋,如果汉军挑战,一定不要和他开战。
)5、“则”作为转折关系的连词,有三种情况:(1)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译为“然而却”“却”。
例:求牛则.求马,求马则.求牛,所求必不得矣。
欲速则.不达(2)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预料的情况正好相反,可翻译为“原来已经”。
例: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被父亲拔起来的禾苗,禾苗原来已经变成枯草了)(3)用在让步转折的复合谓语中,这时“则”可翻译为“倒是”例: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鉴于”与“由于”介词用法的多角度考察与分析
“鉴于”与“由于”介词用法的多角度考察与分析汉语广角·汉语理论引言在现代汉语虚词中,出现了一些兼具了介词和连词两种功能的词。
由于词性的特殊性,一直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现代汉语八百词》把“鉴于”分成了介词和连词的情况,其中作为介词时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多用于书面;作为连词时用在表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偏句的句首,指出正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多用于书面语。
“由于”作为介词时,可出现在“是”后面,也可放在主语的前面或后面;作为连词时,表示原因、因为,后一小句开头除用“所以”外,还可以用“因此、因而”,用于书面。
所以“鉴于”和“由于”作为介连兼类词,本身存在可比较性。
本文参照胡裕树和范晓的三个平面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理论对“鉴于”和“由于”的介词用法进行多角度的考察。
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一、句法差异(一)句子成分基于语料的考察,对“鉴于”、“由于”两个介词组成的短语“鉴于X”、“由于X”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进行如下分析。
两者共性如下:1.句首修饰语(1)鉴于以上原因,评估组将该行这条标准评为较不符合。
(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2)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形势的需要,中央政府特别重视东北建设。
(龙长海《俄罗斯的中国移民:历史与现状》)介词结构“鉴于以上原因”位于句首,之后的内容都是依据“以上原因”而展开。
“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形势的需要”作为句首修饰语,修饰整个句子。
这是两个介词短语最为常见的一种充当句子成分情况,通常用逗号与后边的主谓句分开。
2.句中状语(3)新刑法鉴于单位犯罪的客观存在与预防的必要性,规定了大量的单位犯罪。
(龚晓毅《试论单位犯罪的要件及刑事责任》)(4)她由于党的工作需要,深入敌营。
(《1994年报刊精选》08)这里的介词结构“鉴于单位犯罪的客观存在与预防的必要性”作为句中状语,修饰句子谓语成分“规定了大量的单位犯罪”。
介词“由 于”的产生
介词“由于”的产生作者: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由于”最初是意为“源自”的跨层结构,至迟在唐代已经词汇化为原因连词。
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和句法位置的变化、韵律制约和较高的使用频率等因素相互作用,跨层非短语结构“由于”被重新分析为原因连词。
介词“由于”至迟在北宋已经出现,至清代已经成熟,其产生与白话文的产生有关,后接体词性成分,可与“是”等词构成“X由于”结构。
关键词:由于; ; 词汇化; ; 介词一、“由”的来源及其语法化动词“由”意为“源自、来源”。
《汉语大词典》:“树木生枝条叫由。
因亦泛指萌生。
”由此可知,动词“由”最初指“萌生”,后引申为“来源;开头”,如此意义的“由”先秦已有用例。
(1)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左传·隐公三年》)上例“由”作动词用,意为“来源、源自”。
动词“由”的“源自、来源”义产生之后,“由”已经具备向原因介词发展的语义条件,因为“源自”可以被理解为某种原因。
如:(2)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姬,是皆能利亲亲者也。
(《国语·周语中》)(3)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以上“由”均为动词,与后面成分构成短语充当谓语,宾语一般为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用以引进事件的主导者或事件的原因,主导者与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不同的是,例(2)“由”是用以表示某种善行、美德的来源,如许、申、吕三国是因大姜而得福的,陈国则因大姬而得福;例(3)“由”很明显表示的是某种罪行、错误、过失的根源。
用以表“原因”的“由”可以与“是”构成“由+是”的短语,表示某种抽象事理,如:(4)宋公求珠,魋不与,由是得罪。
《左传·哀公十一年》(5)郑伯由是始恶于王。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在以上两例中,“由”所带宾语为代词“是”,指代前面提及的某一具体事件。
“由是”在此两例中已经可以解释为“因为这件事”,因此我们认为此时“由”已经可以分析为介引原因的介词。
“既然……(就)”的语法化-2019年精选文档
“既然……(就)”的语法化虚词多从实词虚化演变而来的。
现代汉语中推论因果的连词“既然”来源于副词“既然”,而副词“既然”来源于偏正的动词短语“既然”。
“既然”的语法化过程就是功能的扩展过程,“既然”的语义由实到虚,到最后形成“既然……就”的固定句式,形成了一个渐变的序列。
本文接下来,就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既然”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到最后演变成“既然…就”的固定句式的语法化过程。
一、关于“既”、“然”和“就”“既”在《说文解字》中:“小食也。
从?,。
”其本义是“少吃”的意思,动词。
而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而在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既”作为副词用,有如下的解释:既:【副】1、已经。
用于固定格式。
2、表示不止这一方面。
“然”在《说文解字》中:“?也。
从火,。
”然,即“燃”的本字,是动词。
后来用成形容词,虚化以后,成为表强调语气的副词。
“就”在《说文解字》中:“就,高也,京尤会意。
”其本义为接近,靠近,是动词,在运用过程中,逐渐虚化为副词。
二、“既然”的语法化过程(一)作为副词的“既然”的语法化“既”很早就有了副词的功能,表时间上已发生过的事。
我们在《楚辞》、《左传》中就可以看到“既”的这一用法:(1)车既驾兮节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
――《楚辞卷八九辩》(2)今既遇矣,不如战也。
――《春秋左氏传?成公》与此同时,“然”也早在这个时期有了作代词的用法,如:(3)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周易?说卦》这里的“然”都用来指代前面所说过的事,这一用法为它能与“既”结合使用并最终凝结成一个词提供了前提。
“既然”在最初是两个独立的词,东汉以后,逐渐词汇化,复合成一个词组,一般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还不能充当连接词。
(4)进曰:既然如此,六叶从何来?――五代《祖堂集》这里的“既然”带上了代词“如此”,二者相结合,在五代时期,表现地很明显。
“然”是指代作用虚化的一种表现,其虚化后,“既然”的表意重心则向“既”倾斜,“既然”逐渐具有修饰动词短语及小句的功能,在元代就比较频繁地出现在短语及小句前面。
《现代汉语通论》课后习题答案参考概述
《现代汉语通论》课后习题答案参考概述第一节现代汉语词汇概述(P116)练习题一、请运用“同形替代法”来鉴测哪些是语素,哪些不是语素。
语素:研、究、沙龙、汪、洋、仿佛、荒唐、荒、原、精、密、玻璃二、请区别下列语素属于哪一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
成词语素:的士、琵琶、啊、过、走、最、清、从不成词语素:微、阿、者、们、晰、言定位语素:啊(语气词)、过(助词)、阿、者、们、最、从(介词)、晰不定位语素:啊(叹词)、的士、琵琶、微、过(动词)、走、清、言三、现在一种女式厚底鞋,有不同的名称:“高底鞋”、“松糕鞋”、“长高鞋”、“增高鞋”,请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些名称加以解说。
“高底鞋”不叫“厚底鞋”的原因与“长高鞋”、“增高鞋”的名称来由一样,都体现了中国女性极力追求高挑的审美心理。
“松糕鞋”的名称融入了鞋的喻体,该喻体新颖独特,反映了当代社会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趋向。
四、判断下面这些词出现在什么历史时期,表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文明戏”是20世纪初指具有西方现代意识的戏剧(还有文明结婚、文明棍)。
“武工队”是指抗日战争时的敌后武装工作队,“支前”是指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支援前线的行为,“保家卫国”是抗美援朝时期出现的词,这后三个词语都表现了当时大敌当前,人民积极备战的时代风貌。
“卫星田”指在浮夸风指导下的虚假的高产田好比放了卫星上天、“大跃进”则是1958年是的一种不顾客观实际冒进左倾的群众运动,这两个词都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词语,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极左思潮。
“工宣队”、“关牛棚”、“插队落户”、“文攻武斗”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词语,表现了十年动乱期间颠倒黑白、一派混乱的时代特征。
“国格”、“小康社会”、“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三陪小姐”、“追车族”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词,有些体现了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的时代特征,还有些则反映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
五、同样是“狗”,中国人常常说: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狐朋狗友,而欧美人则对狗情有独钟,请从文化心理上加以分析。
连词“从”的产生再议
连词“从”的产生再议骆锤炼;马贝加【摘要】连词“从”最早产生的是“虽然”义,其次是“无论”义和“即使”义,分别表示让步、无条件和纵予功能。
三种功能都与“听任”义动词“从”有语义来源关系。
从句法角度看,“听任”义动词可进入兼语结构的 V1位置,其后的“N2+V2”部分存在独立成句的可能性;动词“从”与后面部分的句法关系断裂,变为连词。
%“Sui Ran(虽然)” meaning is the earliest generation of the conjunction “Cong(从)”. Secondly, it generates “Wu Lun(无论)” meaning and “Ji Shi(即使)” meaning. The three meanings respectively represent the function of Rangbu, Wutiaojian and Zongy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x, the verb of “Ting Ren(听任)” meaning could lie in the location of V1,which is subjective object structure.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separate sentence about the sentence part of “N2+V2”which is behind theV1. The verb of “Cong(从)” will be a conjunction through the syntactic relationship of fracture, which is after the part of the sentence.【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8页(P93-100)【关键词】从;连词;“听任”义【作者】骆锤炼;马贝加【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志村良治曾提到“从”有纵予功能,其中有一部分可分析为连词[1]。
主观性和主观化视角下“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
主观性和主观化视角下“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卞威
【期刊名称】《汉语学习》
【年(卷),期】2024()2
【摘要】本文运用大规模语料库选取口语性较强的语料,结合话语分析从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比较“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
“又来了”比“少来(了)”主观性更强,主观化过程更复杂。
“又来了”人称搭配和情感表达更多样,以表达类功能为主,进而发展出指令类功能。
而“少来(了)”以指令类功能为主,反对、禁止等否定义更凸显,其情感义是进一步估推出来的。
文章发现主观化阶段、功能扩展方向的不同是两者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总页数】11页(P102-112)
【作者】卞威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3
【相关文献】
1.句法结构“既然”的连词化——从连词化角度考察“既然”与“由于”主观性上的差异
2.谈“无不”“不无”的跨层词汇化及其交互主观性差异
3.交互主观性视角下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义研究
4.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语言主观性视角下“这”、“那”研究述评
5.交互主观性视角下“是的吧”的功能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尚且“是连词吗?
“尚且“是连词吗?
唐善生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00(000)011
【摘要】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下面各句中的“尚且”是连词:①他的英语很好,文学作品尚且能翻译,一般函件当然不成问题。
②一项技术革新尚且要经过不少挫折,何况是一场革命?③这种现象科学家尚且无法解释,我怎么知道?【总页数】4页(P37-39,11)
【作者】唐善生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2
【相关文献】
1.句法结构“既然”的连词化——从连词化角度考察“既然”与“由于”主观性上的差异 [J], 张田田
2.让步条件连词到让步连词的语义演变 [J], 徐朝红
3.汉语口语体连词和正式体连词的语法对立 [J], 王永娜
4.汉语口语体连词和正式体连词的语法对立 [J], 王永娜
5.基于语料库的李白诗词连词翻译分析——以许渊冲译本为例(连词) [J], 蔡向前;吴龙;孙文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既然A,那么B”句式的认知层面剖析
“既然A,那么B”句式的认知层面剖析马婧伟【摘要】“既然A,那么B”句式的认知层面剖析包括:主观推测层面,“既然A,那么B”因果复句所反映的认识是0.5<P{B/A}≤1;客观反映层面,“既然A,那么B”因果复句所反映的认识是P{B/A}=1.通过对“既然A,那么B”进行主观推测和客观反映的分析,来反映大脑思维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层面所具有的这种不一致关系.【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11【总页数】4页(P54-57)【关键词】“既然A,那么B”;主观推测;客观反映【作者】马婧伟【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一、引言“既然A,那么B”句归属于因果复句。
一般认为,该复句前后两个分句间的关系是:偏句(既然A)提出某种理由或依据,正句(那么B)由此而推出某种结论[1]57-140 。
“既然 A,那么B”属于因果复句,在主观推测层面,说话人认为,偏句A成立,那么正句B成立的可能性大1。
在客观反映层面,说话人认为,偏句A成立,那么正句B成立。
本文着眼于从认知层面来分析“既然A,那么B”句式,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有必要在此首先介绍一下认知层面。
认知层面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认识以及对这种概括认识的主观判定[2]2。
它体现在两个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是客观事理关系,一种是主观判定关系。
而这两种关系又可以通过信赖程度[3]457描述,信赖程度是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1985)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对命题的相信程度,用P{X}刻画(X表示任意命题),其值取区间[0,1]中的值。
比如,P{X}=0,表示人们认为 X假;P{X}=0.5,表示人们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表示人们认为X真;0<P{X}<0.5,表示人们认为X成立的可能性小;0.5<P{X}<1,表示人们认为 X成立的可能性大。
二、“既然A,那么B”句式的分类语法学界一般认为“既然A,那么B”属于推论因果复句[4]。
现代汉语第四章答案
现代汉语第四章答案【篇一:《现代汉语通论》四五章答案】课程应以读书为主,先把问题弄明白,精彩之处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第四章语法第一节现代汉语语法概述练习参考答案(略)第二节词类和功能分析法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答:1、我的(一)个战友来了。
(数词)2、他去过三(次)上海。
(量词,动量词)3、我不(管)这种事。
(动词)4、青年们要到(山上)去。
(名词)5、桌子(上)有什么?(方位词)6、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熟人)。
(名词)7、他刚刚走(过)山。
(助词)8、他会干这种事(吗)?(疑问语气词)9、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这)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
(指示代词)10、这个人非常(坏)。
(形容词)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答: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副词)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荣誉——光荣(名词——形容词)企图——意图(动词、名词——名词)答案——答应(名词——动词)气愤——气魄(动词——名词)批语——批示(名词——名、动)残杀——残忍(动词——形容词)诱饵——诱惑(名词——动词)兴奋——兴趣(形容词——名词)安心——担心(动词、形容词——动词)道歉——抱歉(动词——动词)安慰——欣慰(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感激——激动(动词——动词、形容词)愉快——高兴(形容词——动词、形容词)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答:1(动词,名词)2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
(动词)4(名词,助动词)5(名词,动词)四、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答: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副词)——这里风景确实不错(副词)2第三节虚词与词类划分练习参考答案一、指出下列词的词性。
答:软件(名词)多媒体(名词)开心(形容词)未来(名词)架次(量词)酷(形容词)以前(名词)平淡(形容词)俺(代词)再三(数词、副词)既然(连词)股票(名词)明晃晃(形容词)等于(动词)愿意(动词)网络(名词)丢(动词)蜡黄(形容词)风趣(形容词)已(副词)想法(名词)至于(介词)慢性(区别词)谁(代词)这么(代词)袖珍(区别词)偷偷(副词)吧(语气词)二、区别下面带黑线的同形词,指出它们各自的词性:答:1、弟弟比他小三岁(介词)——你比不上他(动词)2、你让妹妹一点儿(动词)——他让老师批评了一下(介词)3、这孩子好聪明(副词)——这是个好孩子(形容词)4、墙壁挺白的(形容词)——他白来了一趟(副词)5、说到曹操(动词)——曹操就到(动词)三、区别下列句子中的“没有”(动词/副词)、“是”(动词/副词)、“的”(助词/语气词)、“了”(助词/语气词)、“一样”(形容词/助词)的词性:1、你美国去过没有?(副词)2、一下雪,这里就没有烧的。
从主观性角度看常用的含假设义的连词
从主观性角度看常用的含假设义的连词本文主要考察“如果”“万一”“要是”“一旦”“假如”这5个常用在假设复句中的连词的使用在“行域”“知域”和“言域”中的分布,考察5个连词的主观性等级排序。
标签:主观性如果万一要是一旦假如一、引言复句及其中的关联词历来受学者们的关注。
目前,常见的复句划分方法是两分法: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假设复句是偏正复句中的一类,假设复句中常用的连词就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本文主要讨论“如果、要是、一旦、万一、假如”这五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
以上五个词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用法相似,词典中的释义往往不能对它们的使用条件和意义做准确全面的说明。
以往,学者们对这五个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探究这些表示假设意义的连词在句中的位置、搭配、使用条件,并对其语义作细致描写。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五个词在主观性上的差异。
二、词性的确定在各类辞书和著作中,关于“如果”“要是”和“假如”的词性,各家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是连词。
但是,对“万一”和“一旦”,有一些不同意见。
首先,在大部分辞书和著作中,都认为“万一”和”一旦”有名词用法,它们的名词用法本文暂不作讨论;有不同意见的是二者的虚词词性。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认为“万一”是副词的有: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万一”是连词的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2001);认为“万一”是副词兼连词的是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1999)。
认为“一旦”是副词的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1999);认为“一旦”是连词的有刘月华等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2001);认为“一旦”是副词兼连词的有邢福义《词类辨难》(1981)。
我们认为“万一”和“一旦”都是连词。
作为虚词,二者在句中位置灵活,并且大都出现在复句中。
既然和既的偏误分析
既然和既的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科德把研究者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
失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他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水准。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科德认为偏误分析有三个作用:1、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研究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
2、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研究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策略和步骤。
3、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更好的检验对所学的语言的规则做的假设。
科德偏误分析模式的特点:A、区分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显性偏误是指容易识别的不合语法的语言现象。
隐形偏误是指结构正确但不得体,与语境不匹配的语言现象。
(功能偏误)B、句本位,讲功能。
偏误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是语言结构单位,又是基本的交际单位,表达单位,偏误分析强调语言结构在交际中的应用,自然以句子为基本分析单位,既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又要分析句子的意义,尤其是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C、承认第一语言的影响。
在偏误分析中常以第一语言为参照点判断偏误的性质,但是,科德的模式还是强调目的语正误的比较优于第一语言与偏误句的比较。
科德把偏误分析分为五个步骤:1、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研究者的口头或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选择供分析用的语料。
2、鉴别偏误:首先要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
3、对偏误进行分类。
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整体性偏误(global errors):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指句子的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不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语内偏误:人们把第二语言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称为语内偏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斌主编《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 2 0 0 1 : 2 7 5 - 2 7 6 ) 对“ 既然” 的分析与《 八百词》 基本相同, 认为
“ 既然” 表示 推论 因果 关 系 , 用 在前 面小 句 中 , 表示 某条 件 已经 满 足 , 后 面小 句 便 据 此推 出结 论 , 并
终凝 合 成词 提供 了前 提条 件 。
( 二) “ 既然 ” 连词 化历 程 根 据考 察 , “ 既然 ” 最初 连用 的句法 结 构 是 “ 副” + “ 代” , “ 既” 是 一 个 时 间副 词 , 表示“ 已经 ” 之
义, 而“ 然” 是 一个 指示 代 词 , 指 代前 文 出现 的事 物 。“ 既然 ” 最初 连 用 的例 子 出现 在 汉代 《 孔丛 子 》
是“ 既然 ” 得以连词化 的主要机 制 ; 韵 律 因素 、 代 词并 入 和去范 畴化 则是 “ 既然 ” 连词化 的 主要动 因。“ 既然 ” 与“ 由于 ” 在主观性上 的差异 可以追溯 到其形成机制上 , “ 既然 ” 句 推理的理据性 较弱 ,
显示 出说话人 的主观意愿 ; 而“ 由于” 句推理 的理据性 较强 , 更适合标识客观 因果关 系。 关键词 : “ 既然 ” ; “ 由于” ; 连词化 ; 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 : H1 4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2 2 1 — 9 0 5 6 ( 2 0 1 7 ) 0 3 . 0 3 4 7 - 0 8
从连 词 化 角 度 考 察 “ 既然 ” 与“ 由于 ” 主观 性 上 的差 异
张 田 田
( 上海第- - -S E 业大学 国际交 流学院 , 中国 上海 2 0 1 2 0 9 )
摘
要: 连词“ 既然 ” 是由副词“ 既” 与指示 代词 “ 然” 构 成 的偏 正结 构发展 而来 的。语用 推理
上 的“ 已然 ” 状态。
与此 同时, “ 然” 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指示代词 的用法 , 表示“ 如此” 之义 。例如 : ( 5 ) 有天地 , 然后万物生焉。( 《 周易 ・ 序卦》 ) 指示 代 词 “ 然” 一 般用来 指 代前 文 出现 的事 物 , “ 然” 的这 种 用 法 为它 与副 词 “ 既” 的连 用 并最
D oI 编码 : 1 0 . 1 4 0 9 5 / j . c n k i . o c e . 2 0 1 7 . 0 3 . 0 0 7
一
、
引 言
“ 既然” 是现代汉语中常用连词 。对于“ 既然 ” 的连词地位 , 各家辞书的看法都 比较一致 。《 现 代汉语八百词》 ( 增订本) ( 1 9 9 9 : 2 9 3 ) 指 出, “ 既然” 用于前一分句 , 提出已成为现实 的或 已肯定 的
也。 ‘ 既” 的本义为“ 食毕” , 后引申为“ 尽” , 是一个动词 。“ 既” 可以表示“ 结束” 之义, 语义 自然可 以引 申到表“ 已然” 义 的“ 已经” , 从而使得“ 既” 产生了副词用法。“ 既” 在先秦时期就产生 了副词
用法 , 表示 某一 事件 在 时间 上 已经 发 生 。例 如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2 3
作者简介 : 张田田,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 语言学博士 , 研 究方向为汉语语法。E ma i l : z t i a n t i a n 1 9 8 4 @1 2 6 . t o m
基金项 目: 本 文为上 海市哲 学社会科 学规划青年课题 ( 课题批准号 : 2 0 1 4 E Y Y 0 0 2 ) 的部分成果。
归纳 出“ 既然” 句的以下几个特点 : 其一 , 前后小句主语相 同时, “ 既然” 一般在主语后 ; 其二 , 有时后 分 句 可 以用 问句或 反 问句 ; 其三 , 有 时后 一分 句 中可 以不 出现关 联词 语 。
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 “ 既然” 的连词地位比较明确 , 另外“ 既然 ” 句的后一分句可出现疑问句 , 以反 问句为主。本文主要探讨“ 既然” 的成词历程 , 并从历 时角度来分析“ 既然” 句主观性高于“ 由
・
3 4 7・
海外华文教育
2 0 1 7往
于” 句 的原 因。
二、 “ 既然” 的 连 词 化
( 一) 简述“ 既” 的语 义 演变 过程 在 探讨 “ 既然” 成 词之 前 , 我们首先梳理 “ 既” 的 语 义 演 变 过 程 。《 说 文解 字 》 释为 : “ 既, 小食
( 3 ) 克明俊德 , 以亲九族 , 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 《 尚书 ・ 尧典》 ) ( 4 ) 纷吾 既有 此 内美兮 , 又 重之 以情 能 。( 《 楚辞 卷 一 ・离骚》 ) 以上 例句 中 , 副词 “ 既” 后 面 都是 跟谓语 动词 , “ 既” 在 这里 充 当状语 , 表示 后 面动 作行 为 在 时 间
2 0 1 7年第 3 期 ( VER S E AS C HI NES E E DUC A 1 f I O N
N o . 3 2 0 1 7
Ge n e r a l S e r i l a N o . 8 6
句法结构 “ 既然 ” 的连词化
前提 , 后 一分 句根 据这 个 前提 推 出结论 , 常用“ 就、 也、 还” 呼应 。例 如 :
( 1 ) 既 然矛盾 已经暴 露 了 , 就 不应 该 回避 。 ( 2 ) 既 然你 一 定要 去 , 我 也 不反 对 你 。
之后 , 《 现代汉语八百词》 ( 增订本 ) 分 析了“ 既然” 句 的两个特点 : 其一 , 如果前后两个小句主 语相 同的话 , “ 既然” 一般在 主语后 , 如“ 你既然来 了, 就不要走 了” ; 其二 , 后一个推论可以用问句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