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5-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具体内容包括:
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
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以及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香气四溢的饭菜,引发学生对分子的兴趣,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
a. 讲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能力。
b. 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c.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让学生学会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扩散等,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
7.1 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教科书八年级第七章第1课《走进分子世界》。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而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有关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是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内容的启蒙课。并且对前面物态变化一章的内容有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向孩子们打开物质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建立结构模型的猜想研究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本课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和遥远宇宙世界奥秘的兴趣。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制造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现的巨大推动作用。
3、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结构模型方法.
2、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
7.1 走进分子世界
基本
环节
基本内容组织教学
知识梳理【导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尝试选择一种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解释有关现象.
2、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
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导学重点】知道分子动理论主要内容。
【导学难点】1、建立分子结构模型;2、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智慧碰撞
打开酒精瓶盖子,我们闻到酒精味,酒精是怎么从瓶子里出来的呢?酒精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自主展示活动一:选择一种物质结构的模型
1、观察与思考:
教师演示:
(1)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线,通过投影仪对笔迹仔细观察,描述看到的现象.(2)把少量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至距管口3cm处,用记号笔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用塞子塞紧管口.手按紧塞子,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多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
2、组内交流: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选择一种模型,解释上述现象.
模型1: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我选择。
3、自主阅读:阅读教材p.24最后一段~p.25黑体字的内容.
4、独立完成: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物质是由
组成的,分子间有。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
活动二:分子的运动
1、根据下列现象判断分子是否运动?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如东县洋口初中缪海波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6、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具学具]
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
1、组织学生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分子运动的资料。
2、组织学生留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及能体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现象。
3、用放大镜看电视机的屏幕,记下观察到的现象。
[保留板书]
一、走进分子世界
分子模型:
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的斥力和引力。
[教学评价]
1、本节课的知识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的,比较抽象,教师主要通过活动对物质结构的分析,利用排除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一种合适的物质结构模型。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案:7.1走进分子世界
7.1走进分子世界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课前预习
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究竟是怎样构成的?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现象:。
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1. 。
2. 。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结构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
一、分子
1.定义:.
2.特点: .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二、分子运动的证据
1.阅读课本活动7.2观察图7-4;7-5;7-6;初中物理资源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阅读课本活动7.3图7-7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课堂练习
1.物质是由______组成的,这种颗粒直径的数量级是_______.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粉尘粒
B.分子
C.原子
D.电子
3.在开水里放入一勺咖啡,过一会儿闻到香味,这个现象说明了。
4.我国交通法规定不准酒后驾车,司机如果是酒后驾车,一般警察只要一靠近司机就能够知道,这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5.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是不停运动着的来解释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槐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6.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的缘故,压缩液体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_________的缘故.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中心学校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重点、难
点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个性设计教学后记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
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间隙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演示】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演示】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07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
07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设计
(苏科版)
一、教学内容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3. 气体的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概念及作用。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玻璃棒、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味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让学生理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通过实验和分子模型的展示,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让学生明白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
4. 气体的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关系:利用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气体的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快慢有关。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为什么液体沸腾时会冒泡等。
六、板书设计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3. 气体的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多方位剖析分子运动规律——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多方位剖析分子运动规律——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
一、教案背景介绍
本教案的背景是为了深入理解小学五年级下册《物质与能量》中涉及的物质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分子运动规律的知识。本教案旨在以流行的手指猜艺术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象,理解分子引力和浑浊现象等概念,从而理解物质的本质,达到理解物质状态及其转化规律的本质目的。
二、教案设计
教案分为四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及预设场景、教学过程及任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其分子运动规律;
2.深入了解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浑浊现象;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理解物质状态及其转化规
律。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物质的本质及其基本组成结构;
2.了解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浑浊现象;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理解物质状态及其转化规
律。
(三)学情分析及预设场景: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不同物质的形态及其转化,但是对于分子运动规律的理解还不太深入。本教案旨在通过手指猜艺术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深刻理解分子运动规律。同时也可引入相关动画视频,让学生感性理解分子的运动规律。
(四)教学过程及任务:
1.学生观察现象;
2.学生理解分子运动规律;
3.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理解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浑浊现
象。
三、实验实施
实验材料:鼻涕虫(白矮星),醋,显微镜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材料及显微镜
2.将醋倒入蒸馏水中,用鼻涕虫观察分子运动的规律
实验过程:
第一步:观察鼻涕虫的活动情况。发现它们在蒸馏水中飘浮。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全章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全章教案从粒子到宇宙【知识梳理】
1.走进分子世界
A.分子
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些物质的分子.
B.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于永不停息的动动中;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说明:
①不同物质内部分子间空隙的大小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分子间的距离也会不同,比如温度、压强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分子间的距离.
②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运动又称为热运动.
③分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与分子间距离的大小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m时,这个距离称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m时,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m时,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很小.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
C.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三态的性质
大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水例外,水结冰时体积变大);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增大,如水在汽化为水蒸气时体积要增大约1 700倍,物质在物态变化时发生体积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为l×10-10----5×10-10 m,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每个分子只能围绕某一点振动,因此,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八年级物理下册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
第七章第1节(新授课)
主备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妙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
要应用前景。
【学习重点、难点】
1.探索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假说
2.分子及分子的大小、分子的运动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变化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活动2)将红墨水(高锰酸钾)滴一滴在水中
现象:
(活动3)酒精和水充分混合
现象:
二、课堂研讨
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提出物质结构的模型。
(2)收集证据,验证提出的结构模型。
以上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了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
模型一: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
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二: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三:固体是由微小粒子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你选择的是:
【分子】
(1)定义:
《第七章 一、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理解分子的性质,如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运动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学习使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分子运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妙,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分子的运动,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将宏观现象与微观分子世界联系起来,建立微观观念。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烧杯、水、红墨水、滴管、放大镜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分子世界的动画视频、图片等。
3.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准备问题回答。
4. 安排课堂讨论和实验任务的时间。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思考以下问题:
(1)红水在扩散过程中颜色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扩散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相互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分子运动及分子概念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述:科学研究表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和原子之间存在空隙,并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经常能闻到各种物质的气息,品尝到各种食物的滋味,那么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其周围的电子组成。当原子结合形成分子时,它们会相互吸引并围绕彼此旋转。
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
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
⑴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教具准备:粉笔、放大镜、醋、烧杯、实物投影仪、走进分子世界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
1.我们把称为分子.
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分子间有.
2.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3. 大量实验证明:①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中.
②分子间既存在着力,又存在着力。
4、通过学习,请举例说明分子的特性
二、展示探究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
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学生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溶化,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
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可能在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会变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主备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型:新授总课时数:
学习目标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学习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播放课件)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三、进行小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
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走进分子世界
课题
走进分子世界课型新授课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微观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重点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掌握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及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难点:分子结构的微观模型较为抽象,对分子模型的建立教难。
教学准备教学
器材辑录或图表绘制多媒体、粉笔、油画棒、纸片、高锰酸钾、水、烧杯、酒精细玻璃管、红墨水、滴管、漏斗、铅块、花露水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引入
二、微粒模型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物体是由不同的物质构成的。给
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物体,你能说出它们是由哪些物质
构成的吗?那这些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走进分子世界。
问题1:物质是可分的吗?
比如说我手中的粉笔,你可以把它分开吗?
你还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再举例水也可分,用滴管把水分成一滴一滴的。
由此可见,物质是可分的!
刚刚我们发现物质都是可分的,那这些物质可分到什么
程度呢?我们刚刚分开的粉笔还可以再分吗?
你还可以分得再小吗?
刚刚同学们把粉笔分成了微小的颗粒。
可见,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构成的。那我们生活中的水、
组成桌子的木头…都是由微小的颗粒所构成的。
问题2: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是有空隙的呢还是连成一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制造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从微观分子运动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从微观分子运动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粉笔、放大镜、水、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等.
四、设计说明
通过播放视频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既有宏观的天体又有微观的分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物质结构模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模型去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通过隧道扫描显微镜再次来证实自己猜想的正确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