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如下: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贤,通“甚”,超过)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词义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听说)以:以养父母(用来)卒:泯然众人矣(最终)古今异义古: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重点词语解释令:让,使;愿,希望;令作诗;写。

奇: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乞:向人求讨或乞求。

重点句子的翻译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父亲把邻近人家年龄相与的及稍微大些的子女全部招来,让他们拜拜我仲永,让他作诗,并给我仲永题上自己的名字。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⑥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⑦泯然众人矣!译:完全如同常人了。

⑧得为众人而已耶?译:能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应该结尾啊!⑨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且为众人未若复吾赋不幸之可晒而因得众人也。

译:那么他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只不过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他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鲁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梳理

鲁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梳理一、诸子百家纵观中国历史,先秦时期是中国古典思想的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1、《论语》是一部记录的一部书,共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字,时期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2、《扁鹊见蔡桓公》《智子疑邻》选自,作者,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先秦学说的集大成者。

3、《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鱼我所欲也》选自,作者,名,字,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是所作,家经典之一。

4、列子,又名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家思想代表人物。

《列子》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

我们学过5、《淮南子》又名《》、《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

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大禹6、《墨子》是言行的辑录。

墨子,名,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春秋战国之际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唐宋八大家1 (768-824),字,世称韩昌黎,河南人,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我们学过他的2 (773-819),字,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人,代文学家。

著有《柳河东集》。

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学过他的3 (1007-1072),字,自号””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

我们学过他的三苏4 ,字明允,号老泉眉。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复习的时候要懂得联系旧知识与新知识,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结成一个网络。

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欢迎大家阅读!一、解释划词的含义1、世隶耕属2、未尝识书具曾经3、父异矣对……深感讶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对……深感怪异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指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研习并使:使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1、泯然众人矣完全12、贤于材人离矣比13、则其Masevaux人者不至也被14、伤仲永哀伤、伤感15、养父母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17、从先人还家回去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20、固众人本来21、即为书诗四句写下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滚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仲永之通悟,受到之天也。

其受到之天也,贤于材人离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Masevaux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就可以全然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而令作诗,无法表示前时之闻。

使(他)作诗,(写下出的诗已经)无法与以前的名声为重。

三、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颖“即为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Masevaux天”指什么?“Masevaux人”又所指什么?“Masevaux天”指人的先天条件不好,即为存有天赋。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

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

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文言文精细复习《三峡》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语音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三、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四、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五、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六、一词多义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巘多生怪柏(极)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七、重点词语解释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急:急速)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6、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八、理解性默写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梳理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复习内容:知识点梳理:题目出处作家及相关内容文章主题文章表现的主要问题字音及形重点词(加点词,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译句陈涉世家<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汉代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共130篇。

本文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来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这场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这场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⑴秦二世杀太子扶苏篡位,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⑵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因此,陈胜将起义军冒充太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陈胜、吴广为起义作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 鱼腹罾书,篝火狐鸣用什么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起义的口号本文在选材上有详有略,试分析哪些部分写得详,哪些部分写得略,为什么?以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

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辍鹄嗟適度.已失期以数谏..故当行.王.罾篝恚笞徇铚柘谯砀社稷.被.坚执锐宁.有种车七百乘.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苟.富贵若为.佣耕发闾右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天下唱.号为.张楚为.坛而盟扶苏以数谏故卒数万人大楚兴,陈胜王天下苦.秦久矣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又间令吴广之.次所吴广素.爱人将军身被坚执锐皆刑其长吏楚人怜之旦日,卒中往往语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公等.遇雨等.死忿恚..尉固以.怪之将军身被坚.执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皆刑其长吏广故数言欲亡尉果笞广从民欲也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天下苦秦久矣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汇总课前准备:1、提前两三天(视文言文课文多少、篇幅长短而定)布置文言文复习任务,背诵原文、疏通文意。

2、将整册文言文内容根据中考说明整合勾连,印制讲义。

课上复习:第一课时一、知己知彼,考点分析(一)文言文命题重点1.重点考查文言知识,含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虚词和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和倒装句等)。

2.所选材料均为课外,以人物传记为主。

3.虚词的辨析一为课外,一为课内(注明出处)。

4.贯彻“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

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不需要句句都翻译的透彻,通读文段之后再根据题目进行二次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

(二)以中考文言文题目为例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3分)(1)喻其为盗之言喻:(2)遂逾垣凿室逾:(3)以生吾禾,殖吾稼殖: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自宋之齐,请其术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B. 而不喻其为盗之道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C. 山泽之产育宋何罪之有?(《孟子·公输》)D. 若之盗,私心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分)译文:(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3分)译文:4. 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2分)答: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些题目里的考点在我们课内文言文中哪些地方有学习到?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喻”字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逾”字出自《论语》《石壕吏》,“孰”字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所以只要我们复习好课内文言文,了解透中考考点,在考试时联系课本,认真作答,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二、预习展示,目标定向(一)将下列句子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2.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1.《桃花源记》1)主旨①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②表达了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2)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

的忘路之远近:助词,可译为“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指见到的景象。

具答之:代词,代指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无实义。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指这件事情。

2.《小石潭记》3.《诗经》二首4.《庄子》二则5.《礼记》二则6.《马说》1)手法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手法: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2)主旨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②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3)虚词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结构助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它,代词。

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承。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在初二的语文知识点学习中是一个知识难点。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一)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打洞)其中妇抚儿乳(喂奶)名(取名)之者谁公将鼓(击鼓)之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狼不敢前(上前)愿为市(买)鞍马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② 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③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亲旧(亲戚朋友知其如此)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百废(废弃的事情)具兴④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⑤ 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屠户)惧,投以骨⑥ 意动用法。

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 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⑦ 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二)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重点必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重点必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必考《孙权劝学》(一)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二)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1一、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二、实词列举。

1、少习吏事(熟悉,通晓)2、寡学术(少)3、每归私第(自己的住宅)4、阖户启箧(关)(门)(打开)(箱子)5、处决如流(比喻快速)6、既薨(已经)(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7、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8、忌克(对人忌妒刻薄)9、卒用其人(终于)10、及为相(做,担任)11、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作为)1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担任)三、虚词列举。

以:1、太祖常劝以读书(连词,不译)2、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把)3、普又以其人奏(将)4、跪而拾之以归(连词,然后)四、课文翻译。

**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

**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古文知识归纳一、《伤仲永》1、出处:2、作者:3、代表作: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A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B词义:⑪、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贤于材人远矣:③未尝识书具:⑫、古今异义:①是:古义,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⑬、一词多义:①自: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其诗以养父母;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⑨于:贤于材人远也: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11)夫:今夫不受之天:夫起大呼。

⑭、词语活用:①忽啼求之(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

)④父利其然(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⑮、重点词语翻译:①世隶耕②不至③称前时之闻④通悟⑤收族⑥彼其:⑦泯然:⑧贤于材人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全局表判断。

)②省略句:a、不使学。

(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b、令作诗。

(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c、还自扬州。

(省略主语“我”)d、受之天。

(“之”后省略“于”)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八年级初二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

八年级初二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

八年级初二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八年级初二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与朱元思书》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顺,随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5、负势竞上负:凭依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筹划反:通“返”,返回9、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习题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送东阳马生序》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2、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3、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慕:仰慕道:学说,学问4、俟其欣悦俟:等待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汤:热水衾:被子覆:蒙盖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两顿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期限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021整理)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2021整理)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资料班别学号本册必背古诗文篇目《木兰诗》以下各篇章中加点字词、划横线句为重点字词、句。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环谒..于邑人〔〕〔3〕不能称.前时之闻〔〕〔4〕收.族为意〔〕(5)泯然..众人矣〔〕 (6)指物作诗立就..〔〕(7)世隶.耕〔〕 (8)即书.诗四句〔〕2.词类活用〔1〕父异.焉〔〕〔2〕邑人奇.之〔〕〔3〕稍稍宾客..其父〔〕〔4〕父利.其然也〔〕3.古今异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自为.其名〔〕贤.于材人远矣〔〕〔1〕为〔2〕贤且为.众人〔〕如此其贤.也〔〕5.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翻译以下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7.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答复〕9.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10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土。

..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要点课件.ppt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要点课件.ppt
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答谢中书书》一文写动物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_____,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_____”者是也。 27、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千山鸟飞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万面鼓声中。_______________,手把红旗旗不湿。 30、______________,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卧看牵牛织女星。 32、____________,千里江陵一日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 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阅读理解:1、第一段从_____等四方面描绘钱塘江潮,运用了_____三种修辞手法。第
二段____与____相结合,形成对比衬托之妙,使演习场面更加鲜明逼真。第四段写观潮
的盛况,用观众之多烘托________,这是_______的写法。
•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这两句诗表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描绘了一副奇 丽壮观的边塞风景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首先,它有画一 样的构图,富有层次美。从天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及地上的 长河,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落日及无垠的沙漠。其次,它有 画一样线条美。纵的长烟,横的长河,圆的落日。第三,富有 色彩美。黄色的沙漠,桔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 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第四,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抑郁、孤寂心情 巧妙地融入到奇丽壮观的景色描写之中,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 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接下来xx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下册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精细复习文言文精细复习《三峡》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语音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三、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四、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五、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六、一词多义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巘多生怪柏(极)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七、重点词语解释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急:急速)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6、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八、理解性默写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0、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九、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松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清、荣、峻、茂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的地理特征: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悲凉萧瑟的气氛。

4、作者先写夏水的目的是:*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5、为什么后写秋天?*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6、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7、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十一、开放性试题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2、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二、语音颓(tuí)与(yù)歇(xiē)三、重点词语解释1、五色交辉交:交相2、四时俱备时:四季俱:都3、晓雾将歇歇:消散4、夕日欲颓颓:坠落5、沉鳞竞跃竞:争相6、古来共谈共:共同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人间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四、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S226;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二、语音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三、重点词语解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怀民未寝寝:睡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户:窗户7、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8、解衣欲睡解:脱、脱下欲:想、打算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四、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十二、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5、文章最后一句话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怎样赏析这句话?)*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