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范文模板 (1页)

合集下载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六首》(其一)古诗全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六首》(其一)古诗赏析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二列入《新乐府辞》,歌辞多反映边塞将士征戍生活。

李白《塞下曲六首》为一组诗,或写边塞环境之寒劣,或写将士杀敌报国之忠勇,或写战士功成不赏之愤怒,或写征夫思妇离别之相思,歌颂了边塞将士历尽艰辛、戍边报国的献身精神,是一组闪烁着爱国主义光彩的诗章。

本诗为六首组诗中的第一首。

首四句落笔便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极力渲染边塞严寒景象,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暗寓将士们对严寒的憎恶,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阴历五月,内地早已是暑气炎炎的仲夏,但在塞外的天山却仍是白雪皑皑,没有花开,没有草生,只有雪寒,诗人选择“五月”描绘天山之寒,其他季节之寒不言自明,笔致蕴藉。

“无花只有寒”一句,承上启下,暗逗将士盼春之切。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两句,点出塞上无春,杨柳只能在笛声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边塞是看不到的。

“折柳”即《折杨柳》的省称,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怨别之苦。

此句表面写边地闻笛,实则借笛遣情,暗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和“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之意,其怨思之情,耐人寻味。

五、六两句,紧承前意,写战斗生活的艰苦紧张。

古时军队以鸣金击鼓为号令,节制进退。

此处“晓战随金鼓”,渲染将士们白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的情景,气氛英勇而壮烈。

“宵眠抱玉鞍”则写夜晚战士们仍身抱玉鞍枕戈而卧,表现出时刻准备战斗的高度警惕性。

此联以工整的对仗,揭示了战斗的频繁和残酷,形象地刻画出将士们紧张艰苦的征战情景。

结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声情激壮,喷薄而出。

唐诗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唐诗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这组《塞下曲》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载(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二】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

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四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古诗简介《塞下曲》为卢纶的组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翻译/译文塞下曲其一翻译: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塞下曲其二翻译: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塞下曲其三翻译: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注释塞下曲其一注释: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塞下曲其二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塞下曲其三注释: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鉴赏塞下曲其一赏析: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

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塞下曲六首》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塞下曲六首》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塞下曲六首》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塞下曲六首》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二、《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卢纶《塞下曲》六首全部内容,注释及译文

卢纶《塞下曲》六首全部内容,注释及译文

卢纶《塞下曲》六首全部内容,注释及译文塞下曲·其一作者: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塞下曲六首诗词名句塞下曲·其二作者: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译文】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塞下曲·其三作者: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塞下曲·其四作者:卢纶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动山川。

【诗文解释】在野外营地摆放盛大的庆功筵,羌戎也来庆贺战士的凯旋。

带着醉意,穿着金甲跳起了舞蹈,如雷的鼓声震撼着山川。

【词语解释】旋:凯旋。

和:带。

塞下曲·其五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诗意: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塞下曲·其六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诗意: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卢纶<塞下曲六首》全诗内容王昌龄:塞下曲·其二王昌龄:塞下曲·其一。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二】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卢纶塞下曲六首及解释精编版

卢纶塞下曲六首及解释精编版

卢纶塞下曲六首之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之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之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之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之五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之六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参考译文]一:塞下有一个很威武的将军,他用鹫羽作箭,制成一种叫做“金仆姑”的利箭,还有一种绣成燕尾形状的“蝥弧”旗;他在台上独自立着,对着全体的军士发下新颁布的号令。

那班军士听了这个新令,便在千百个军营里,一齐高呼着尊令的声音。

二: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词语解释】平明:天刚亮。

白羽:箭尾白色鸟羽,指箭。

没:嵌入。

石棱:大石块突出部分。

三: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四:在野外营地摆放盛大的庆功筵,羌戎也来庆贺战士的凯旋。

带着醉意,穿着金甲跳起了舞蹈,如雷的鼓声震撼着山川。

五: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

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

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

六: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

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

塞下曲六首(其一)

塞下曲六首(其一)

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旳波动,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旳,
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
横吹曲,多写行客旳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
亦包括着一层苍凉寒苦旳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
种气氛旳。
颔联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使用了反衬手法。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颔联作意思上旳承转,但是作者却 就首联顺势而下,不愿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 格律诗旳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 特色。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 乡旳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 就是在这么旳情况下,将士主动能战,英勇杀敌。颔联言 简意赅,对体现战士们对国家旳忠勇,起了有力旳烘托作 用。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折柳: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 旳愁苦。
《塞下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此系列诗写于盛唐时期, 旨在反应当初频繁旳边塞战争。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 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一 般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旳常式,大致讲来,本诗描写了 威武旳将军传达新命令时旳誓师场面,千营军士旳一同回 应,正体现出威武旳军容,严明旳军纪及大家必胜旳信心, 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
• 此诗苍凉而雄壮,意境浑成。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 不拘常格,体现了李白具有超异寻常旳艺术天才和磅礴雄 伟旳艺术力量,全诗洋溢着边关将士为统一大唐江山建立 功勋旳激情,贯穿着昂扬不屈旳战斗精神和气贯长虹旳生 命意志;它昭示出:驰骋疆场,御寇杀敌,平定四海,建 功立业,是大丈夫本色,真男儿所为,决非退婴保守现旳情感。 答案

塞下曲·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塞下曲四首·其一唐代: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译文: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玉帛(bó)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xiāo)为日月光。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作品简介《塞下曲·其一》由卢纶创作。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整队军营发令时的情景,颂扬了将军的威风和军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卢纶《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作品注解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作品韵译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作品评析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

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

“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

“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

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与解释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与解释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与解释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原文:《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诗意: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鉴赏: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塞下曲·其一赏析

塞下曲·其一赏析

塞下曲·其一赏析塞下曲·其一赏析塞下曲·其一赏析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翻译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创作背景《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赏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起首四句是说,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没有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季(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卢纶《塞下曲.其一》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作品简介《塞下曲·其一》由卢纶创作。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整队军营发令时的情景,颂扬了将军的威风和军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卢纶《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作品注解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作品韵译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作品评析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

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

“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

“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

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四首·其一唐代: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译文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伊犁河流域。

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四首·其一唐代: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译文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伊犁河流域。

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编范文】《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关于雪的古诗中《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塞下曲六首·其一》作者介绍,希望
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二、《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翻译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
《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
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
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三、《塞下曲六首·其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
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3]。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
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
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