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文化建构到在地经验表达——谈台湾电影中的闽南语元素
论台湾移民社会与台湾台语(闽南语)电影
论台湾移民社会与台湾台语(闽南语)电影摘要:台湾与福建、粤东属于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共同基础上的共同文化区。
台语电影在国家认同和民族的认同上,强调台湾和内地同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化体系,表达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命运和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强调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
台语电影延续了祖国内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传统。
关键词:台湾移民社会;历史和记忆;中国电影传统一、台语电影中的海峡两岸关系和历史的记忆台湾是移民的社会,历史上福建人口有五次向台湾大迁移,第一次是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郑芝龙带领闽南人,在北港一带开发台湾。
第二次是明朝崇贞六年(1628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召集福建沿海数万人,到台湾开垦。
第三次是1662年郑成功驱荷复台,率众四万五千人及其眷属屯居,下令招抚漳、泉、惠、潮四州移民渡海开垦,直至明郑末期,汉族移民人口在15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
郑氏治台时期,将内地文化系统地移入台湾,在台湾初步建立了中华文化制度。
福建的戏剧、音乐、绘画、工艺美术传入台湾,譬如车鼓戏、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都是从闽南传入。
在风俗习惯上及宗教信仰上,譬如节日,以及婚、丧、祭礼风俗,闽台基本相同。
因“系漳、泉之人流寓于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云。
”台湾人仍然坚持祭拜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妈祖等福建神明。
第四次是1683年清政府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再掀起福建泉州、漳州居民移民高潮,他们的足迹遍布台湾岛。
第五次是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内地各省的移民约有170万人移居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地人口迁移到台湾也是内地文化最大一次向台湾的延伸、扩展。
第六次是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内地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以来,内地女子一二十万人嫁到台湾,台湾一百二十多万人到内地兴业,有的在内地定居,娶内地女子为妻。
台湾“后新电影”本土文化景观呈现——以电影《艋舺》为例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作用2002年台湾加入WTO,取消对外国电影的进口额限制对本土电影市场造成惨烈冲击:“中影”“学者”“龙祥”等大的制片机构纷纷陷入资产危机,众多电影人只能采取独立制片模式制作电影,基本退回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
1996-2006年台湾本土电影在台湾的电影票房的占有率从未超过2.5%①。
为了振兴本土电影行业,台湾当局采取了放宽台湾电影的定义,为合拍片提供便利等措施;台湾的电影人积极参与国际影展,赢得口碑为自己的电影争取海外投资。
“21世纪之初台湾电影的跨国/跨地区生产是从三个主要的方向上展开的:一是通过国际影展与西欧和日本等地的制片商展开合作;二是与好莱坞合作;三是与中国大陆和香港之间的合作。
”②在这种艰难处境之下,台湾电影无法对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所形成的拍摄传统进行一成不变的继承。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模式、发行手段等成熟商业运作模式的介入对台湾电影人造成了新的影响。
同时为了获得国际影展的口碑与奖项,台湾电影又不得不扮演一个“他者”,支撑西方学院派影评人对遥远东方的想象。
自此想要脱离全球化的语境而讨论一个“单纯的”台湾电影是不可能的。
2008年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斩获5.3亿新台币的票房,开启了台湾“后新电影”的序幕:从《海角七号》票房大热开始,陆续出现以《九降风》《艋舺》《鸡排英雄》《赛德克·巴莱》《大尾鲈鳗》为代表的一系列台湾本土电影,通过商业元素与本土文化认同的糅合,取得了巨大票房收益,构成台湾电影的复兴现象。
2009年10月,台湾“中哲院”文哲所召集岛内及海外学者召开“美学与庶民:2008台湾‘后新电影’现象国际学术研讨会”,将这些新世代导演的作品以及台湾本土电影的复兴等现象命名为台湾“后新电影”。
“后新电影”运动的起点之作《海角七号》涉及对日本殖民时代的回溯、台湾的城乡矛盾、在地精神的体现与不同族群间的身份问题。
《海角七号》选择了书信这一特殊视角去处理日本殖民时期的历史: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激烈矛盾被朦胧的初恋所淡化,形成某种融合的状态。
乡音不改闽南语——台湾与中国大陆文化的纽带——李振都、苏凯波
《乡音不改闽南语——台湾与中国大陆文化的纽带》开题课教学设计开课者——苏凯波、李振都一、课题开设背景:首届“施琅杯”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省文联和福建东南电视台联合主办。
从2004年2月份开始启动,久唱不衰的闽南语歌曲透视出台湾民众社会心理。
历史上台湾命运多变,如今,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又因为当局以各种理由阻挠与祖国大陆的统一,长时间和海峡彼岸实行对峙。
两岸关系时而缓和,时而紧张,至今“三通”难通,两岸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还是有诸多不便,这种反复不定的过程,难免造成台湾民众思想和价值的混乱,并使他们对命运经常感到无奈和茫然,有着悲情意识。
但无论台湾当局使用何种手段,台湾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其中两地公用闽南语可是说是两地之间无法割舍文化的纽带。
二、课题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闽南语发音、闽南语歌曲的演唱,结合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的使用,亲身体会闽南语本身是一种深奥的语言文化。
通过对台湾与中国大陆闽南语俗语、谚语、故事、歌曲的研究与探讨,发现两地对语言使用的共同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坚持一个中国的信念。
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的结果写一篇“给台湾学生的一封信”,并通过网站把各小组的研究资料发布出去。
三、活动成员:初二年段50个学生。
四、活动课时:1课时五、活动过程提纲:[我们的方言]南安本地方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主要工具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母语[老阿北闽南语大伯发音]读图、练习发音[闽南语引发的笑话]口音上的差别也会闹一些笑话,比如“古巨基”这三个字在广东话里面的发音是[gogo‟gei],而[gogo‟gei]在闽南语里面指的是母鸡的叫声,所以古巨基当年从香港去台湾宣传他的唱片,他就会说:“大家好,我是[gogo‟gei]。
”台下笑声一片。
[闽南语俗语]食飯皇帝大無魚,蝦也(a)好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全球闽南语歌曲大赛冠名施琅杯]从2004年2月份开始启动,在境内外成立了13个分赛区:台湾、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上海、汕头、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欧洲。
从台语电影看台湾与闽南的文化渊源
从台语电影看台湾与闽南的文化渊源作者:陈志国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6期【摘要】台语电影中所显现的台湾人的几种精神文化特征: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强烈的家庭宗族观念、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与闽南人有着极强的相似性,这说明台湾与闽南有着浓厚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台语电影闽台文化精神特征台语电影,通称台语片,是指从1955年开始到1972年止,以台语配音,使用台湾本土资源拍摄的,反映台湾本土文化的影片,台湾当局登记为闽南语片。
台语片的产生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它从制作条件、作品特色、参与电影工作者到观众对象,都自成体系。
“台语片风潮促进了台湾社会族群的融合,锻炼了一代优秀的台湾影人,并以其独特的方言体系显影着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台湾记忆,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台语电影可说是台湾文化史上的一批珍贵遗产,透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台湾50年代至80年代之间的历史面貌及文化形态。
闽南人是汉族中最早迁移到台湾的民系,随着闽南人的迁移,闽南文化也迁播到台湾,并成了台湾文化的主要渊源之一。
特别是日据时期,闽南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学术界曾经做过这样的分析:1895年日本割据台湾,以普通话和汉字为基本特征的中华文化的主体遭到严厉的封杀和摧残。
日本殖民者强迫台湾人民学日文、讲日语、着和服、唱日本歌、拜日本神,企图以文化来同化台湾人民。
热爱祖国的台湾人民以民间的闽南文化来反抗日本文化的入侵闽南话成为台湾民间通用的语言闽南的民俗被严格地留存,闽南的民间信仰拥有最多的信众。
闽南的故事、传说、谚语流传民间的每一个角落,闽南的方言艺术甚至有了新的发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歌仔戏在台湾的诞生。
总之,闽南文化在日据时期,在台湾得到特殊的发展。
而台语电影正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兴起的,刚从殖民统治的阴霾中解放出来的台湾人民,对台语电影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用闽南语演出的台语电影,唤起了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虽然此时的电影还处于发展时期,技术还不太成熟,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保留了更多的随意性和民间特色,更直接地显现了台湾的地方文化色彩,也彰显了缤纷多样的闽南人文特色。
从台湾电影看在地文化
1.鄉土的復歸
《海角七號》(2008)《陣頭》(20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全球在地化與在地認同
《等待飛魚》(2005)《父後七日》(2010)
3.全球化實踐與庶民記憶
《停車》(2008)《父後七日》(2010) 《艋舺》(2010) 《雞排英雄》(2011) 《電哪吒》(2011) 《陣頭》(2010)
4.在地關懷與人道主義 《不能沒有你》(2009)《聽說》(2009) 《帶一片風景走》(2011)《翻滾吧!阿信》(2011) 《燃燒吧!歐吉桑》(2011) 5.青春電影 《不能說的‧秘密》(2007)《練習曲》(2007) 《刺青》(2007)《九降風》(2008)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
一、從台灣新電影談起(1982~1986)
(一)抵殖民‧本土化‧電影寫實主義 (二)台灣文學改編電影 (三)電影地景與鄉土空間意涵
兒子的大玩偶(1983)
在嘉義縣竹崎鄉和布袋鎮, 以及台北市林森北路與南京 東路上取景,勾勒出早期台 灣社會面臨轉型與時代變遷 之記憶
看海的日子(1983)
1.語言的限制 2.白梅的女性形象 3.宜蘭-海洋意象
二、沉入谷底的跫音~困頓的電 影20年(1987~2007)
(一)菁英小品電影的年代 (二)國際影展與市場的乖違與磨合 (三)黑暗之光 (四)記錄片崛起的年代 (五)電影地景.都市氛圍.異化人性
魔法阿媽(1998)
三、台灣電影的重生 (一)電影政策‧官產學聯營 (二)電影新寫實主義
(三)全球在地化‧召喚鄉土‧當
浅析电影中的闽南文化
浅析电影中的闽南文化身为一个闽西人,我对闽南文化充满了好奇,进入闽南师范大学后,我认识了许多闽南地区的同学,从此对闽南文化有了一些浅浅的认识与感悟,我才知道闽南地区包括厦门、漳州、泉州和台湾,并且时不时向同学请教一些关于闽南文化习俗的小知识。
前一段时间,在同学的推荐下,我看了一部富含闽南文化的中国国产电《阵头》,“阵头”是台湾特有的乡土祭祀文化,也表现出了闽南人的特有风俗习惯。
阿泰是个心怀音乐梦想的热血青年,一心想出国深造音乐,但回到台中老家时却被父亲阿达骂了个狗血淋头。
原来阿泰出身阵头世家,他作为父亲独子,不但不想子承父业,还对此心怀鄙夷。
父子关系愈加恶劣,阿泰只想远远逃走,却意外遇到同乡另一个阵头团队羞辱,阿泰激愤之下,接下自家团长位置,夸下海口要在短时间内将自家团训练出新气象,在即将到来的比赛中胜出。
连基本功都不懂的阿泰开始全心投入,和一群年纪相仿的团友敏敏、阿信、梨仔、鬼犬、阿肥、玛丽亚等人慢慢熟悉并且成为家人,他领着大家做环岛之旅,将时尚的元素加入传统的表演,无意间受到电视台注意,令他们一下子火了起来,但是临近的比赛拼的还是真本事,在阿泰不懈努力下,九天团和震天团的团员打成一片、和和睦睦,一起在比赛上博得了观众的掌声和欢呼。
在片子的一开始,大致介绍了阿泰父亲阿达与阿贤父亲武正的死对头关系,也为后来的剧情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泰从小起就和父亲常常摩擦起冲突,接着就是遭到父亲的一顿毒打,父亲离开师门后发展不顺而时常被武正消败。
片中提到的阵头天公炉是闽南寺庙前的香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中提到的太子爷就是三太子,也就是哪吒。
据了解在台湾民间信仰中,则将哪吒奉为神祇,俗称为三太子,统帅宫庙五营神兵的中坛,故又称为中坛元帅、中坛太子、哪吒元帅、哪吒太子。
传说,哪吒脚踏风火轮,行动非常便捷,故许多职业驾驶人,如货车司机、计程车司机、游览车司机等,往往奉其为守护神,并放置一尊小型的哪吒像於车上,祈求行车平安顺利。
台湾新电影的主体性及其文化经验
一、历史场域中的台湾电影及其主体性台湾电影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据时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因受制于当时日本殖民当局的严苛管制,光复前台湾本地人涉足影业者屈指可数。
“当时日本政府的电检制度十分严苛,也使不少台湾人望而却步。
电影事业因此一直都萧条冷清。
”①台湾电影业的真正发展始于国民党政府从大陆迁台后。
国民党政府在迁台过程中,带去了电影器材、设备与技术骨干,并将曾在大陆的“农教”“中制”两家公营电影制片厂整体搬迁到台湾,使台湾电影的制作队伍得以壮大,改善了台湾电影制作的硬件条件,但是“由于上海的主要编导未能来台,使得中国文人电影传统至此戛然中断”②。
台湾电影发展走上了有别于中国大陆在20世纪30—40年代所建立的现实主义电影传统的发展道路。
台湾当局非常重视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对电影的管理与审查不遗余力。
最初电影制作业务由台湾当局的“内政部”和“教育部”管理,摄制完成后的影片再交由“新闻局”负责审查。
1973年,“新闻局”成立电影处后,将电影和电视业务统一归口“新闻局”管理。
1983年台湾“新闻局”公布《电影法》,才明确“将电影定为文化事业”③,而此前台湾当局对电影的定位一直是意识形态的控制工具和娱乐性质的大众媒体。
当局致力于推动政宣电影的发展,而对娱乐性商业电影的管控则因应影片的社会效果而时紧时松,台湾电影市场大致经历了从台语片、武侠片、爱情片到犯罪写实片等的更迭。
政宣电影得到当局的支持,所以能够稳定发展。
不过政宣电影也有不同形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显性的政宣电影,如军事题材、政治斗争类电影;另一类是隐性的政宣电影,以健康写实或健康综艺类电影为代表。
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缺乏艺术性较高的独立制作电影,以台湾“中影公司”为代表的公营电影公司立足于政宣职能主导了台湾电影制片业的整体走向,民营电影公司在电影映演业中寻求投资的市场性回报,而无心承担更多的文化使命。
在港片和好莱坞电影的挤压下,台湾本土电影的市场空间有限,民营电影公司大多只能紧追市场热点,跟风拍摄热门商业片。
台湾闽南语电影中的“中国题材”“中国叙事”与身份认同——以歌仔戏电影为例
2021年2月第42卷第1期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Feb.2021Vol.42No.1台湾闽南语电影中的%中国题材&“中国叙事&与身份认同----以歌仔戏电影为例程志1,赵传喜2(1.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321000;2.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32)摘要:中国台湾闽南语电影是一种采用闽南语方言发音,针对台湾本省受众拍摄的方言影片,兴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商业资本的竞逐之下电影生产类型混杂、质量低下,最终在1981年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
但是 在诸多的类型生产中,借助“歌仔戏”电影与中国历史题材片进行现代性符码转换的闽南语电影中始终伴随着“中国叙事”的文本书写和“身份认同”的心理表征,文章以“中国”为论述的主体,综合运用影视批评学、叙事学和文化分析等手法建构台湾闽南语电影中“地方一国家”的想象共同体,并试图建构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闽南语电影;中国题材;身份认同;叙事学;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8102(2021)01-0120-06*Chinese Theme”,“Chinese Narrative”and Hentity in Taiwanese Hokkien Films111TakeGeaiOpeaaasan EiampteCHENG Zhi1,ZHAO Chuan-xt(1.Colleae of Communication and Creative Culture,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321000,China;2.Nanchang No ama tUni ee asity,Nanchang330032,China)Abstracc:Taiwanese Hokkien films in Taiwan,China,are films made in Hokkien dialect maini taryeted at the Taiwanese audienceand weaettouaishingin;he1960sand1970s.Then undea;hetieacecompeiion otcommeaciatcapiat,eaaious genres of low-quality Hokkien films were produced and they umimately stepped off the historical stage in1981.However,in many types of film productions,the Hokkien-mnguaae fits that use*Gezi Opera”movies and Chinese historical movies to realiz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re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textual writing of*Chinese narrative”and the psycholovicai representation of*identity”.This paper takes*China”as the subject matter and uses file criticism,naratology,and cultural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10(^1x810.81”imaainara community in Taiwanese Hokkien films,with an attempt to construct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Key Wordt:Hokkien film;Chinese theme;identity;nsratology;cultural significance中国台湾闽南语语电影(“台语片”)是指“从1955年至1981年期间,以闽南语发音,使用台湾本土资源拍摄,主要面向台湾本省人的影片。
台语电影的文化阐释
台语电影的文化阐释台语电影,通称台语片,是指从1955年开始到1981年止,以“台语”配音,使用台湾本土资源拍摄的,反映台湾本土文化的影片,台湾当局登记为“闽南语片”。
台语电影可说是台湾文化史上的一批珍贵遗产,透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台湾特定年代的历史面貌及文化形态。
本文分为五章。
在立足于台湾电影史及台语电影兴盛时期的台湾社会历史的基础上,运用影视批评学、文化学的方法对台语电影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
第一章昙花一现的风华——台语电影概述。
首先介绍台语电影成长的背景及条件,其次概述台语电影的发展历程,最后分析探讨台语电影衰落的原因。
第二章由悲而喜——台语电影的心路历程。
综观台语电影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台语电影清晰的发展脉络。
从电影的风格来说,台语电影清晰地体现了其剧情从悲情到喜剧转变的过程。
研究探讨这一时期台语电影的剧情和题材变化,可以窥见台湾民众当时的心路历程,并从中展现台湾民众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生活情态。
第三章民间的意义——台语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展示。
台语电影题材通俗,贴近民众,是庶民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台语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民间文艺、宗教信仰文化、宗族区域观念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第四章复调呈现——台语电影中的多元文化景观。
首先是解读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歌仔戏电影文化;其次是各式各样的本土文化,如乡土文化、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撞击与融合。
第五章不能忘却的记念——台语电影成就及影响。
本文最后总结了台语电影的成就,论述了台语电影的作用,阐释了其在台湾文化史上的影响。
纵观台语电影的发展历程,其成就不容忽视。
闽南传统文化题材影视动画创作研究
闽南传统文化题材影视动画创作研究闽南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民俗、宗教、戏曲、音乐、美术等多个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当今社会,随着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将闽南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画影视作品当中,以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闽南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闽南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其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方言在表达方式、词汇和声调上都有很多特色,是闽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宗教信仰、饮食习俗、传统节日等也都是闽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于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二、闽南传统文化题材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在当今动画产业中,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关注传统文化题材的应用。
闽南传统文化题材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和故事,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闽南传奇》是一部以闽南地区的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动画影视作品,该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深受观众喜爱。
还有许多以闽南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包括《闽南妈祖》、《闽南传统民俗》等,这些作品在导演、编剧、美术和配乐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闽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创作角度和技巧在创作闽南传统文化题材的影视动画作品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处理。
首先要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人物、传说等元素,挖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者需要注重细节处理,比如人物的服饰、建筑的风格、民间节日的场景等,都需要做到精雕细琢,力求做到真实、生动、有趣。
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利用3D建模、特效制作等技术手段,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音乐配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优美的音乐可以为作品增色不少,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
“_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闽南电影地缘题旨的三重解码
32THE FILM CULTURE电影文化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秦汉,尔后宋元两代的繁荣成就了泉州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支点,漳州月港“海舶鳞集,商贸成聚”的空前盛况。
[1]这条始于经贸而深化为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枢纽,不仅直接促成了闽南文化的海洋色彩及海洋精神,更将其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表现及内核熔铸在闽南地缘文化之中。
目前学界对于“中国电影的地缘文化研究”的倡议,为电影精神特质与文化属性的研究从美学视域转向地缘文化视域,创作主体研究转向地缘客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差异性考察”方法。
[2]地缘文化正是明晰闽南地域的地理空间边界以及文化通约性的关键,同样也是确认与地缘文化“共生”的闽南电影与其他区域电影之间独异性的关键。
在特定的电影创作体制的框范以及本土历史(革命)资源发掘的自觉下,闽南电影创作统摄在“国家话语-地域讲述”的影像序列中,同时,在“出洋”“归乡”“交汇”的地缘文化主题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闽南电影文本中的海洋观念、原乡想象、景观呈现源于对“海丝”内涵的历史追溯与拓展,强化了闽南电影创作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地缘属性。
一、闽南电影的概念及其创作流变本文指称的“闽南电影”,是以闽南地缘景观为空间特征、以闽南在地的人和事为呈现对象、具有闽南地缘文化特色的电影。
需要补充的是,该定义在具有准确的地域对应性的“题材标准”与“文化标准”上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而在“创作主体标准”上给予了较大的包容度:一方面在于,我们过去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的方式来划分中国电影的地理版图,并且按照同样的方式建立了对应的电影创作生产机构,然而与闽南行政区划相对应的福建电影制片厂并没能获得充分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如同长影、西影一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地缘文化品质突出的电影作品群。
另一方面,对所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传承并不是对应区域电影生产机构或影人的“专权”,比如《刘三姐》(1961)、《五朵金花》(1959)产生于东北电影制片厂,而这两部电影作品的产地与电影本身所表现的故事风格具有较大差异,更不必言当前电影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事实与趋势。
台湾地区方言电影的滥觞与启示
台湾地区方言电影的滥觞与启示台湾地区方言电影的滥觞与启示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方言电影在华语电影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台湾本土拥有大批忠实观众,也在海外华人社群中赢得了认可。
这种电影创作形式的兴起,不仅为台湾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我们思考方言和当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启示。
方言电影可以追溯到台湾电影的早期,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国语电影占据了主导地位,方言电影逐渐式微。
然而,随着台湾社会对母语保护的重视以及电影市场对多样性的需求,近年来方言电影重新获得关注,并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成功。
方言电影的兴起与口碑成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方言电影独特的地方语言和文化元素吸引了观众的关注,让他们产生了共鸣。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民间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乡土生活的真实呈现,这些都是国语电影所无法比拟的。
通过方言电影,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当地的文化与身份,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方言电影不仅在创作层面上呈现了创新与突破,同时也对台湾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方言电影激发了人们对方言和当地文化保护的思考。
近年来,方言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方言口语的传承和复兴,激发了人们对母语教育的重视。
许多方言电影作品中呈现的乡土文化和民间传统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方言电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多样性的视角。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特定地区的历史、人文和社会背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通过方言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方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认知。
然而,方言电影的兴起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方言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影,其面向的观众群体相对有限,也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
同时,方言电影在商业化运作和市场推广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何在保护当地方言和文化的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方言电影创作者和产业从业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台湾地区方言电影的滥觞与启示
台湾地区方言电影的滥觞与启示在台湾地区,方言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行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电影创作中,却长期以来被平凡话所取代。
然而,近年来,台湾方言电影回归大众的潮流日渐兴起,成为一种奇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台湾方言电影的滥觞和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滥觞1.方言电影的历史缘起方言电影在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时期,当时台湾电影开始兴起,片中常使用台湾方言进行演出。
然而,在平凡话的推广下,方言电影逐渐退出了舞台,很少再见到方言片的身影。
2.台湾社会对方言电影的怀旧情结随着时代的变迁,台湾社会对方言的怀旧情结逐渐增强,人们意识到方言是保留和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方式。
方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激发人们对地方文化的爱好。
3.方言电影的成功案例近年来,台湾方言电影市场逐渐兴起,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如《我们的天空》以台语为基础,剧情感人,赢得了宽广观众的好评。
这些成功的方言电影作品为台湾的方言电影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为将来方言电影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启示1.保卫和传承地方文化方言电影作为传播方言和地方文化的重要工具,能够唤起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爱好。
传统的方言在语言出现丢失的危机,方言电影为保卫和传承方言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各地方言的电影创作,有助于激发人们对方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进步。
2.多元文化的认同和沟通方言电影的兴起,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呈现和沟通。
通过方言电影,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传统文化。
这有助于增进多元文化的认同和沟通,消除地区间的隔阂,增进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和进步。
3.探究个人心里世界方言电影屡屡聚焦于平凡人的故事,表达了平凡人心里世界的情感和价值观。
这些故事切中了平凡人的生活真实,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方言电影将人物设定在地方背景中,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深度沉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干系。
台湾闽南语电影中的“中国题材”“中国叙事”与身份认同——以歌仔戏电影为例
台湾闽南语电影中的“中国题材”“中国叙事”与身份认同——以歌仔戏电影为例台湾闽南语电影中的“中国题材”“中国叙事”与身份认同——以歌仔戏电影为例在台湾,闽南语一直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方言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电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运用了闽南语作为叙事语言,并将中国题材融入电影当中。
本文将以台湾歌仔戏电影为例,讨论电影中的“中国题材”、“中国叙事”以及对观众身份认同的影响。
歌仔戏是闽南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戏曲形式,其源远流长,附带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台湾电影制作者将歌仔戏的元素与戏曲叙事手法相结合,将中国题材的电影制作为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电影旨在通过人物、故事情节和场景的设定,向观众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
它们展现了传统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等范畴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以《戏梦人生》为例,该电影讲述了戏班一代艺人的执着与坚持。
该故事以一个古老的歌仔戏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戏曲传统的代表人物的生活经历。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戏班文化,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
这种中国题材的电影唤起了台湾观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与认同。
此外,台湾歌仔戏电影所倡导的“中国叙事”也为观众树立了一种身份认同。
电影中的角色以及他们的命运纠葛,构成了一幅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画卷。
这些电影反映了台湾人民和闽南地区居民对于中国文化的思考与关注。
它们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传递出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思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电影展现了闽南地区与中国之间的历史、文化、语言等连接,但是并不代表台湾观众对于中国的认同达到了一个一致的程度。
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台湾历史、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台湾闽南语电影中的“中国题材”、“中国叙事”以及观众的身份认同是紧密相连的。
歌仔戏电影通过闽南语叙事及中国题材的运用,向观众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风采。
论台湾电影中的本土经验书写
论台湾电影中的本土经验书写赵春【摘要】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台湾电影中的本土经验书写开始兴盛.台湾电影以观光旅行题材电影再次确认本土的空间观念,去除了日本殖民统治时建立的殖民意象,将台湾意识融入到对本岛居民生存状态之中,将台湾的环境与人物、历史和现当下融汇贯通,营造出一个全新的台湾意象.【期刊名称】《新疆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9)001【总页数】5页(P78-82)【关键词】台湾电影;旅行观光;本土经验【作者】赵春【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2新千年以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对峙日益明显,“全球化的进程激发了许多复杂的地方性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对家园感丧失的焦虑和重构的冲动。
对全球化的激烈反应之一就是重新肯定甚至强化地方性的文化。
”[1]受此种文化冲突的影响,台湾电影中的本土经验书写开始兴盛。
台湾电影中这一现象早在新电影时期就已出现,但新千年后台湾电影中的本土经验书写与新电影时期有很大不同,新电影时期的本土经验书写,是在传统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之下来诉说的,它在书写台湾经验的同时仍强调台湾与大陆的血脉联系。
而新千年后的台湾本土经验书写,已然断绝了与历史的联系,更加关注当下的时空,它以旅行观光的形式重新对“台湾”这一地理区域进行确认,将台湾意识融入到对本岛居民生存状态之中,最终使本土意识成为不言自明的集体无意识,以本土经验的书写构建台湾人的身份认同。
台湾电影十分重视在影片中表现本土特征,以电影重塑台湾形象。
在萨义德看来,本土经验的书写是对前殖民统治的一种抵抗,“抵抗运动文化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重新占有,重新命名领地。
”[2]因而台湾电影中的本土经验书写,隐含了有意识地重新认识台湾的领地,去除殖民影响的意味。
对台湾的再认识直接促使了台湾观光旅行题材电影的兴盛,诸如《练习曲》、《单车上路》、《最遥远的距离》等一系列描述宝岛风光的影片开始涌现于影院之中。
论台湾电影中的本土经验书写
The Local Experience in Taiwan Films 作者: 赵春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页码: 78-8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台湾电影;旅行观光;本土经验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台湾电影中的本土经验书写开始兴盛。
台湾电影以观光旅行题材电影再次确认本土的空间观念,去除了日本殖民统治时建立的殖民意象,将台湾意识融入到对本岛居民生存状态之中,将台湾的环境与人物、历史和现当下融汇贯通,营造出一个全新的台湾意象。
从台语电影看台湾与闽南的文化渊源
从台语电影看台湾与闽南的文化渊源
陈志国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台语电影中所显现的台湾人的几种精神文化特征: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强烈的家庭宗族观念、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与闽南人有着极强的相似性,这说明台湾与闽南有着浓厚的文化渊源.
【总页数】2页(P6-7)
【作者】陈志国
【作者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闽南人开发台湾的聚落看闽台宗亲文化 [J], 陈名实
2.从本土文化建构到在地经验表达——谈台湾电影中的闽南语元素 [J], 吴青青
3.论台湾移民社会与台湾台语(闽南语)电影 [J], 陈飞宝
4.从台语电影看海峡两岸的文化渊源——以歌仔戏电影为例 [J], 陈志国
5.从台湾地名中的闽南方言文化要素看闽台地缘关系 [J], 邓孔昭;陈后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闽南语电影《蕃薯浇米》的文化表达
论闽南语电影《蕃薯浇米》的文化表达
洪桢婧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2()1
【摘要】《蕃薯浇米》于2020年1月10日在大陆首映,是国内首部以闽南语制
作的影片。
作为一部小成本艺术片,《蕃薯浇米》在文化表达上体现了丰富的语义
内涵:不仅体现出典型的方言文化特征,同时在乡土、风俗与人情上也做足了表达。
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的冲撞以及作为女性主角的林阿妹所陷入的身份焦虑都是影片在文化层面的书写。
导演叶谦用近乎散文化的叙事手法呈现了底层小人物群像,
真实还原了闽南泉州沿海农村生活样态,也借助作品达成了自己的"寻乡之旅"。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洪桢婧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从本土文化建构到在地经验表达——谈台湾电影中的闽南语元素
2.《蕃薯浇米》中的海洋意象及其文化地理反思
3.《蕃薯浇米》中的海洋意象及其文化地理反思
4.《蕃薯浇米》:闽南叙事的符号意义建构
5.《蕃薯浇米》:闽南文化的原生态呈现与艺术化升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生 存 状 态 、 习俗 特 征 等 , 能唤 起 观 众 熟 悉 的
闽南 人 外 ,还 有 客 家 人 、 其 他 “ 外 省 人 ”等 。
情感体验 ,从而确立起家 园感和 身份 认 同。这
些 不 同的 语 言/ 方 言在 “ 华 语 电影 ”中指 向 了不 同地 域 的文 化 主 体 和 身 份 建 构 , 因 此 粤 语 之 于
承 担 着 台湾 身份 的 历 史 经验 和 文化 想 象 的论 述 的 功 能 。 在 不 同的 历 史 时 期 , 台湾 电影 中这 些语 言 / 方 言 的 使 用 ,可 能 成 为社 会 等 级 秩 序 的 表 征 或 者 台 湾在 地 经验 的 表 达 。
关 键 词 : 闽南 语 ; 台 湾 电影 ;本 土 文 化 ;在 地 经 验
中图 分 类 号 :J 9 0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7 3 4 6 ( 2 0 1 5 ) 0 2 — 0 0 0 1 — 0 4
பைடு நூலகம்
任 何一 种语 言 都 是 社会 和 文 化 发展 的产 物 。 在 人类 历 史 发 展 的 长 河 中 ,语 言 承 载 并 反 映 了 文 化 的变 迁 ,是 纪 录 文 化 的符 号 系 统 。使 用 某
文 化对 抗 殖 民文 化 政 策 ,造 就 了 闽南 语/ 台语 在 台湾 族 群 身 份 认 同中 的独 特 、 重 要 意 义 。 闽南
逃 亡 香港 , 电影 前三 分 之 一 以香 港 为 背 景 的 部 分 , 学 校 老 师 与 学 生 的对 话 特 别 以 国语 发 音 , 作 为 区 别 故事 转 向 台湾 的 台 语 发 音 部 分 , 同样
2 0 1 5年 第 3期
总第 1 1 1 期
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F  ̄i a n R a d i o& T V U n i v e r s i t y
No. 3, 201 5 Ge ne r a l , No. 1 1 1
家 ,这 些 电 影 的 方 言 不仅 在 民族 层 面 上 、而 且 在亚 民族 和超 民族 的层 面上 构成 主体 性 。 , 1 t 】
、
本 土 文化 的建构
在 台湾 历 史 中 ,语 言 与 社 会 等 级 秩 序 的 争 端 的复杂 性 ,远 超 一般 地 区 。在 日本 割据 时代 ,
语/ 台语被 视 为 台湾 人 国族 身份 的标 识 ,闽南 语,
种 语 言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代 表 着 文 化 的 归 属 ,
也 意 味 着 对 一 种 文 化 身 份 的确 认 。 中 国 是 一个 多 民族 国 家 , 多种 语 言/ 方 言 通 行 ,也 意 味着 多
重 文化 身份 或者 民族 身份 的复 杂关 系 。 因此 在 “ 华 语 电 影 ”中 ,某 种 语 言/ 方 言 的 运 用 ,往 往 有着 特 殊 的意 义 指 向。 一种 语 言/ 方
香 港 电影 、 闽南 语 之 于 台湾 电 影 , 绝 不 仅 仅 是
因此各种方言交织并行 的社会状况 ,也一直在
台湾 电影 中得 到 反 映 。在 不 同 的历 史 时期 , 台
湾 电影中这些语言/ 方言的使用 ,可能成为社会
等 级秩序 的表征 或者 台湾在 地经 验 的表达 。
一
交际工具的意义。 “ 在 多种语言同时通行 的国
。
作者 简 介 :吴 青青 ,女 ,福 建 福 鼎 人 ,福 建 师 范 大 学传 播 学 院副 教 授 ,硕 士 生 导 师 。
・1 3・
福建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 总第 1 1 1 期)
2 0 1 5年 6月 2 5日
用 语 言 。台 湾 民众 以闽 南 语 、 闽 南 民俗 等 闽南
日本 强迫 台湾 人 民学 日文 、说 日语 ,殖 民统 治
闽 南 语 是 闽方 言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主 要 分 布 在 福 建 和 台湾 。 闽南 语 是 闽 南 文 化 的 核 心 部
分 ,作 为 一 种 特 殊 的地 域 文 化 , 在 闽 南 地 区 、
收稿 日期 :2 0 1 5 — 4— 0 3 0
一
台湾 地 区 以及 海 外 ,特 别 是 东 南 亚地 区 ,有 着 特 殊 的 影 响 力 。 同说 一 种 闽南 语 , 也 意 味 着 血 缘 、 族 缘 、地 缘 密 不 可 分 的 联 系 ,代 表 着 一 种
文化 的连 结 。 在 台湾 ,人 口的 7 5 %是祖 籍 闽南 ,9 0 %的人 讲 闽南 话 , 闭 因 此 闽南语 在 台湾又 称 为 台语 。闽 南 语/ 台语 是 台湾族 群 身份 的选 择 和确 认 ,在 台
从 本 土 文 化 建 构 到 在 地 经 验 表 达
— —
谈 台 湾 电影 中的 闽 南语 元 素
吴青 百 天育 青
( 福 建师 范大 学 ,福 建福 州 ,3 5 0 0 0 7 )
摘 要 :在 “ 华语 电影” 中,某种语 言/ 方言的运 用,往往 有着特殊的意 义指 向。在 台湾 电影 中.闽南语经常
的影响导致 了语言的单一选择, “ 台湾普通话 ”
( 国语) 被 禁 止 , 闽 南语/ 台语 成 为 台湾 民 间的通
基金项 目: 本 文 系福 建 省 教 育厅 课 题 《 华 语 电 影 的 文化 表 述 和 空 间想 象》 ( 项 目.  ̄- g - : 0 3 WT 0 8 3 5 ) 阶段 性 研 究成 果
言 在 电影 中 的运 用 ,就 是 展 示 一 个 地 域 的 独 特
湾 电影 中 ,闽 南 语 经 常 承 担 着 台湾 身 份 的历 史
经 验 和 文 化 想 象 的 论 述 的 功 能 。此 外 , 由于 特 殊 的 历 史 原 因 , 台 湾 岛 上 的族 群 除 了 原 住 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