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舆情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我国舆情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
我国舆情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额规模就达6890万元,同比增长24.2%。
重要新闻媒体建立的舆情服务机构和学校及科研单位等学术团体主要是为党政机关服务,很少进行商业运作,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舆情服务软件开发公司和调查机构又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从事舆情服务软件开发的机构仅30家左右。
舆情分析所需要的有效数据量大,开发监测软件的所需要的成本高,专业技术性强,系统维护工作量大,而国家从融资、基础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舆情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
三是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就目前而言,我国党政和准政府组织的舆情服务机构与由重要新闻媒体建立的舆情服务机构和学校及科研单位等学术团体构成的舆情服务机构的联系比较密切,资源整合度相对较高。
党政机关和准政府舆情服务机构内部、重要新闻媒体建立的舆情服务机构和学校及科研单位等学术团体及舆情服务软件开发公司和调查机构之间在舆情数据的共享上明显不足,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网络舆情监测与社会舆情调查的结合不足,舆情监测软件所得的数据与舆情监控需求最关键的安全评估、预警、处置和反馈的整合力度不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舆情服务的预警作用。
三是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舆情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还很不完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一是舆情服务监测软件开发人才不足。
舆情分析工作所需要的数据量大,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情分析对高效、全面、及时、精准的要求更加严格,这就决定了舆情有效数据的收集不能只靠人工来完成,舆情监测软件的开发满足了互联网时代舆情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舆情监测软件开发主要依托企业,而这些企业大多成立于2008年和2009年,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开发人才短缺,软件开发所依据的数据模型和理论也主要借鉴国外,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二是舆情分析专业人才不足。
我国现有的舆情信息工作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舆情分析则主要是依托科研院校的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把舆情分析与理论研究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的人员不多,舆情信息工作理论建设比较薄弱。
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首先介绍了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指出其快速传播和影响力巨大。
然后分析了网络舆情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谣言传播、舆论炒作等问题。
接着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包括加强监测与管理,规范信息发布,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等方面。
特别强调了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重要性,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最后总结了网络舆情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强调了加强监管和建立规范的舆情应对机制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对网络舆情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舆情发展、现实困境、对策研究、定义、特点、监测、管理、机制、结论。
1. 引言1.1 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网络传播所形成的舆论和舆情。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如信息真伪难辨、传播途径多样化、舆情引导困难等。
这些困境给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有效解决网络舆情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定义和特点的明确界定,以便更好地把握舆情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网络舆情的现实困境,如加强信息真实性核查、提高舆情引导能力等。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网络舆情发展现实困境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对策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致力于解决网络舆情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当前亟需加强的工作之一。
将为此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涌现出的舆论和舆情,是指网络上关于某一事件或话题的讨论和评论。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实时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几乎可以瞬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浅谈我国网络舆情监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网络舆情监测业的现状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满足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①针对网络舆情监测,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作用,即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舆情监测是全部网络舆情服务工作的最基础部分,它是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
舆论监测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观察,将事件各方视为平等媒介主体,通过搭建适当的沟通渠道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是客户的智囊和顾问。
西盈舆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只是部分反映了网络舆情的现实,是不全面的。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网络舆情监测及其相关产业。
总的来说,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联合成立的舆情监测软件企业,以方正电子、拓尔思、西盈舆情为代表,它们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
以西盈舆情监测系统为例。
西盈舆情是互联网信息资源整合、语义分析技术、智能搜索引擎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技术领导者和实践者第二类是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建立的舆情监测平台,即舆情监测行业的媒体派,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
这两个舆情监测系统主要针对社情民意进行监测,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第三类由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舆情研究所。
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
这类机构具有浓厚的学术传统,汇聚了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各类精英,善于捕捉网络舆情的变化,并将其归纳、梳理,总结规律并且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舆情工作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任务。
然而,舆情工作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舆情信息的重复和扭曲现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舆情信息产生的速度和数量都非常惊人。
这就导致了舆情信息的重复和扭曲现象。
有些媒体和个人为了吸引眼球和点击量,不惜夸大事实或者散布谣言,给公众带来了误导和困惑。
第二个问题是舆情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足。
舆情工作的核心是及时了解和反映社会舆情,但在现实中,由于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舆情信息的庞杂性,很多舆情工作的反应速度不够快,对事件的掌握程度也不够准确。
这给公众的理解和认同带来了困难。
第三个问题是舆情工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有待提升。
舆情工作应该是客观、公正、平衡的,但在现实中,由于舆情工作的受众多样性和信息交流的自由性,很容易出现舆情工作的不公正和偏袒现象。
一些舆情工作者和舆论导向的存在,也会对舆情工作的公正性产生影响。
二、对舆情工作的建议针对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提高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
舆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是舆情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了解舆情信息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反应。
因此,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信息监测和分析机制,提高舆情监测能力和分析水平,确保舆情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是加强舆情工作的沟通和协作。
舆情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信息共享。
因此,应该加强舆情工作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起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的机制,形成合力,提高舆情工作的整体效能。
三是加强舆情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培养。
舆情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因此,应该加强对舆情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使其能够胜任舆情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是加强舆情工作的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舆情工作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舆情工作是指对公众舆论及市场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的工作。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情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
1.信息来源不可控信息的泛滥使得舆情工作面临着信息来源不可控的问题。
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者庞杂,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障。
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抹黑活动不断涌现,给舆情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信息分析缺乏全面性舆情工作需要全面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主题或者组织的态度和反馈,然而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导致舆情分析往往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进行,无法全面把握舆论动态。
3.应对手段相对滞后舆情工作的应对手段相对滞后于舆情信息的传播速度。
面对舆情危机,及时有效地应对要求舆情工作人员具备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
然而,现有的应对手段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造成了知识漏洞,进而加大了舆情危机的风险。
二、解决舆情工作问题的对策建议为了克服舆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升舆情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1.建立信息核实机制针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问题,应建立信息核实机制,通过专业团队对舆情事件进行核实,筛选出真实可信的信息。
同时,加强与相关机构合作,共同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公众的信息安全和权益。
2.建立综合信息收集平台为了解决信息分析不全面的问题,可以建立综合信息收集平台,整合各种传播渠道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资源,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
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更准确、全面的舆情信息。
3.加强舆情预警与应对能力舆情工作需要具备敏锐的预警能力,能够及时感知和预见事件的舆情走向。
因此,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和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可能引发舆情的事件,及时进行预警和预警指导,为组织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4.加强舆情危机处理能力面对舆情危机,舆情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危机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现状与挑战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现状与挑战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舆情的过度炒作、恶意攻击等负面现象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一部分: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现状1. 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在网络上,一条消息可以迅速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扩散开来,引发广泛关注。
这使得网络舆情的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和紧迫。
2. 舆情形成的多元化网络上的舆情不再局限于特定领域或特定群体,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
这种多元化使舆情的治理难度加大,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进行。
3. 网络舆情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目前,网络舆情治理缺乏明确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在管理方法和措施上存在差异。
这给舆情治理带来了困难,也容易造成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第二部分: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挑战1. 舆情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在网络舆情中,虚假信息泛滥成灾。
黑客攻击、网络欺诈等手段使得用户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这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保证舆情信息的真实性。
2. 舆情应对速度需加快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舆论形成之后,往往很难再改变方向。
因此,对于负面舆情的应对需要更加迅速和有效。
相关部门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舆情监测,以及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解释。
3. 舆情监管难度加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舆情监管难度增加。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上的言论和信息发布相对自由,监管难度大,容易造成过度审查或随意删除的问题。
因此,相关部门应在舆情监管中保持平衡,既保障言论自由,又能有效监管。
第三部分: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对策1. 建立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应加强合作,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对信息发布者的身份验证和信息真实性的审查。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情工作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组织必须关注和应对的重要任务。
舆情工作旨在了解并处理公众对某一事件、话题或产品等的意见、评论和态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来引导公众舆论,并保护自身声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而,目前在舆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限制了其有效性和可信度。
1. 数据收集不全面在互联网上,舆情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来源广泛且涉及范围广泛。
现有的数据收集手段往往无法做到全面覆盖各个平台和渠道。
这就导致了信息收集片面、不准确甚至失实的情况出现。
2. 数据分析不精准尽管许多机构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但仍存在误判问题。
自动化处理可能会忽略微妙的语义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推断观点时可能会产生错误结果。
3. 反应速度过慢舆情信息反应速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由于舆情工作存在的机构层级较多、程序冗长等原因,导致了信息反应的滞后性。
这使得在公众发酵和争议期间,相关方无法及时做出针对性回应。
4. 应对手段单一许多组织仍然依赖传统的公关手段来处理舆情问题,如新闻发布会、声明稿等。
这些手段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往往无法满足公众需求以及有效引导舆论的要求。
三、建议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提升舆情工作的效果与可信度,以下是一些建议措施:1. 多渠道数据收集除了现有渠道外,可以积极收集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各种新兴媒体中的舆情信息。
通过与相关平台合作或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全面数据覆盖,并与专业分析团队合作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2.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更精准、高效的舆情分析工具。
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提高对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情感识别与挖掘能力,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公众观点和舆论动态。
3. 搭建快速反应机制建立起效率高、层级少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内外部信息共享与沟通。
实时监测舆情动向,及时预测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防范和应对不利事件。
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舆论和情绪,对个人、组织、社会等产生影响和影响力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网络舆情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比如网络谣言的泛滥、网络言论的负面影响等。
网络舆情的发展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广,给舆情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有效监测、预警和引导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舆情的发展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不仅是提升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必然要求。
本文旨在对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促进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治理的进步。
2. 正文2.1 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分析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引发热议、争议和舆论波动的事件或言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网络舆情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网络舆情事件频发。
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一些热点事件往往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引发广泛关注。
网络谣言泛滥。
在网络空间中,谣言往往比真相传播更快更广。
一些不实信息在网络上被频繁传播,导致舆论倒挂,影响社会稳定。
网络言论偏激。
一些网络用户缺乏理性思考,往往用极端、暴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辩论气氛恶化。
网络舆情监管不到位。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往往难以监管,给网络舆情带来一定困扰。
网络舆情发展现状虽然呈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保障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2.2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应对策略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应对策略是当前网络舆情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一、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给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带来了巨大挑战。
但是,在舆情处理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信息来源不准确: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虚假、夸张、甚至是故意歪曲事实的信息。
这些信息在被迅速传播时,往往导致公众产生误解和恐慌。
2.应对手段单一:目前大部分机构在应对舆情时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发布消息或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回应。
然而,这种方式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难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和引导舆论。
3.缺乏专业人才支持:舆情处理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和知识,包括新闻传播、心理学等。
但当前很多机构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在处理复杂的舆情事件时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引导。
4.灵活度不足:部分机构在面对舆情时存在过度谨慎的问题,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他们通常采取保守策略,回应迟缓,容易造成事态升级和公众不满。
二、建议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措施来改善舆情处理的效率和质量:1.建立信息真实性核实机制:政府和各类媒体机构应加强信息核实工作,建立科学、严谨的事实查证机制。
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加强监管力度,尽可能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2.多元化宣传渠道:与传统渠道相结合,加大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的力度。
政府和企业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快速回应和及时沟通,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3.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注重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并组建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团队。
这些团队需要包括新闻传播专家、心理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解读舆情事件,并给出科学的回应策略。
4.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舆情事件传播迅猛,因此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实时监测舆情声音,集中资源及时对外发布信息,避免误解与恐慌的蔓延。
5.积极引导舆论:在舆情处理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尽可能主动地进行舆论引导。
可以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供合理解释和相关数据等方式来消除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认同,并增加公众的信任度。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引言如今,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下,舆情管理愈发成为企业、政府和组织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舆情管理旨在通过监测、分析和回应公众对特定事件或主题的看法和态度,以便更好地反映公众需求、改善形象以及预防危机发生。
然而,尽管舆情管理有极大的潜力,但细致观察却能发现其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围绕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舆情监测问题1.数据源选择狭窄:许多企业或政府机构在进行舆情监测时容易只采集少数几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数据,并忽略了其他重要信息来源。
这种选择狭窄会导致失去全面了解公众意见和趋势的可能性。
2.数据质量缺陷:由于信息可信度参差不齐,包括虚假信息和恶意渲染在内的低质量数据往往会影响到舆情监测的准确性。
大量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也给人工监测带来挑战。
对策:舆情管理者应该广泛了解并选择多样化的数据源,通过整合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论坛、新闻和博客等渠道的数据,构建更完整和综合的信息网络。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舆情信息筛选和评估,提高监测结果的可信度。
三、舆情分析问题1.缺乏深度分析:许多组织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对舆情进行简单统计和总结,而没有进一步从舆情事件影响因素、内部动因以及潜在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这种缺乏深度分析导致忽视了关键问题,无法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无法准确预测危机风险:在诸多舆情事件中,许多组织往往是事后反应比较迅速,并且够及时地采取措施来控制局面,但却没有能力提前预判或避免危机事件发生。
这意味着舆情管理的效果只能依赖于对危机的后续处理,而无法预测和防范。
对策:舆情管理者应该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舆情数据,探寻背后隐藏的规律和趋势。
借助专业工具和技术,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建模和预测,以提高危机事件的预警能力。
此外,组织内部也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舆情应对问题1.缺乏有效沟通回应:在面临负面舆情或危机时,许多组织往往未能及时反馈信息、表明立场或提供解释,在公众中引起误解和不满。
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公众对于特定事件、话题或者个人的舆论和意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管理和舆论引导的重要部分。
随着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现实困境。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展开讨论。
一、现实困境1. 舆情的虚假信息泛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与此虚假信息也得以更快速地传播。
虚假信息对于公众产生了误导,并且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解决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对于网络舆情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困难。
2. 舆情的情绪化和极端化网络舆情的发展将问题不断的升级到了情绪化和极端化的水平,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情绪化和极端化的舆情很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并且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
3. 舆情的监管问题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和监管的平衡问题也变得格外重要。
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更加自由,但是也同样容易引发不良的后果。
网络舆情的监管问题已经成为了现实中需要处理的困难之一。
二、对策研究1. 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针对网络舆情的虚假信息泛滥问题,建立起科学的舆情监测机制是关键的对策。
政府和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虚假信息,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有效地净化网络舆情。
2.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对于网络舆情的情绪化和极端化问题,政府和各界可以通过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来进行解决。
提倡理性讨论,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问题,减少情绪化言论的传播。
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引导,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带动舆情的积极发展。
3. 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针对网络舆情的监管问题,政府需要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
社会各界需要积极参与网络监管,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结语网络舆情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管理和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简版修正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形象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现状分析1. 舆情的传播速度加快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舆情传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网民可以通过一键转发、评论等方式,迅速传播信息和意见。
这导致舆情的扩散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2. 舆情的情绪化特征突出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多样,情绪化特征突出。
网民往往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发布和传播舆情,这导致舆情呈现出的是极端的情绪和观点,缺乏客观性和理性思考。
3. 舆情管理与应对的挑战增多由于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舆情管理和应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手段可能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新的技术和方法需要被引入。
应对策略1. 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针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舆情监测和预警工作应更加及时和敏锐。
借助大数据分析和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 提升网络素养和辨识能力公众和网民应提升网络素养,学会辨识虚假信息和谣言。
通过教育、培训和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和网民对网络舆情的辨识能力,以减少被虚假信息误导的可能性。
3. 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沟通政府和其他组织应加强与公众和网民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方向。
通过与公众的有效互动,增加公众对政策和事件的理解和认同度,减少舆情的发酵和扩散。
4.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针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管理的挑战,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包括建立舆情管理部门,加强舆情监管和处置能力,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网络舆情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等。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形势严峻,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提升网络素养、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沟通、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情工作成为各个组织和机构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尽管舆情工作在信息收集、分析和应对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
(一)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当前,大多数组织仍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和网络搜索引擎来获取舆情信息。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供部分关于公众对话的信息,但却无法全面了解公众对事件和议题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在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上产生大量内容与评论。
如果仅仅依赖传统渠道获得信息,则很容易忽视这些重要数据源。
(二)数据处理困难由于信息来源广泛且庞杂,在处理海量数据方面存在困难。
大量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筛选、分类、聚类等处理,以便更好地把握舆情态势,并提供有意义的分析结果。
然而,人工处理这些海量数据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遗漏。
因此,舆情工作者急需借助技术手段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缺乏关联分析能力仅仅依靠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不同事件和议题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分析。
然而,在当前的舆情工作中,很少能看到有效地展示事件、人物、言论等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没有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关联分析,将限制舆情工作者对公众观点和社会趋势的深刻理解。
(四)应对措施缺乏迅速性随着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舆情突发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然而,由于机构内部决策过程相对繁琐,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成为一个挑战。
此外,针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往往需要规范完善的预案,并配合各方协作才能实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快速响应机制以及强化组织协作能力。
(五)缺乏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安全一直是舆情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大量采集的公众信息必须受到严格的保护,以防止泄露、滥用或被恶意利用。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存在大量数据被盗取的风险。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在当今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舆情管理成为了企业和政府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舆情危机随之而来。
本文将探讨当前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人力不足:随着社交媒体平台数量不断增加,每个平台上都有海量用户产生和传播信息。
然而,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舆情监测和处理时通常只依赖少数人员,导致反应迟缓、资源匮乏。
2. 数据分析能力薄弱:尽管搜集到大量有关舆情的数据,但是缺乏有效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不能实时全面地了解民意动态以及风险预警等关键内容。
3. 危机响应滞后: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于正在发酵或即将演变成危机事件的负面消息并没有及时作出有效回应。
无论是拖延时间还是模棱两可的回复都会进一步恶化事件发展,并产生更严重影响。
4. 缺乏危机预案:在舆情管理中,缺乏前瞻性的分析和完善的应急预案。
不仅困扰着企业和政府,也给公众带来了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
二、对策建议1. 加强人力配置:舆情监测与管理应该成为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并且招聘具备相关背景知识、技术能力以及高度敏感度的专业人员。
通过加大投入,确保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舆情挑战。
2. 提升数据分析技术:培养并雇佣一支精通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知识的团队。
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发现问题症结并快速制定解决方案。
3. 建立危机响应机制:建议企事业单位制定一套健全有效、经过测试验证过程回答常见质询及媒体关切问题所涉及提前准备好正式文件模板或草稿回复文本,并确保有按层级设定合理权限审批流程,在满足适当速度下确保正式回复意见发流程。
4. 健全危机预案:在舆情管理过程中,建议企事业单位应制定具体细化的危机预案。
首先是根据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和事件类型,识别潜在威胁,并归纳总结相关解决方案及对应方法。
其次需要进行实质性演习、模拟及验证。
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的舆情信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网络舆情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来应对。
网络舆情的真实性与虚假性是一个困扰舆情发展的现实问题。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很多舆情信息存在虚假、不实甚至故意制造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误导公众判断和行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加强对舆情信息的审核和追踪;加大对虚假信息的处理力度,对故意散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打击;加强对公众的舆情素质教育,提高公众对舆情信息的辨别能力。
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与正面影响之间存在不平衡。
一方面,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往往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网络舆情也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引导公众关注正面信息,提高社会稳定性;加强舆情信息的研究和分析,更好地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推动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使得舆情的危害可能加大。
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并且可以迅速扩散,一旦出现负面舆情信息,很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和情绪波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网络舆情的预警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舆情风险;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传播,及时发布正面信息,缓解公众的焦虑情绪;建立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最大限度降低危害。
网络舆情的参与程度和话语权存在不平等。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和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影响,参与网络舆情的群体和话语权并不平衡。
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声音往往被忽视,影响了网络舆情的公正性和公众参与的平等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缩小数字鸿沟,使更多社会群体能够参与网络舆情;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舆情信息的公正性和话语权的平等性;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舆情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舆情参与能力。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舆情管理是指对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的一种管理方式。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舆情管理显得越发重要。
然而,舆情管理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
首先,舆情管理存在信息获取困难的问题。
信息爆炸时代,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涌现,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获取和处理,但如何获取精准、可靠的信息成为了舆情管理的一大挑战。
对策之一是建立健全的信息监测机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源网络,与各个渠道的媒体和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动态。
其次,舆情管理存在信息传播失控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它们可以随时随地被转发和传播。
如果对负面舆情没有及时、迅速的回应,舆情的传播就会失控,对舆情的控制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舆情管理需要建立起快速反应的机制,及时收集和监测负面舆情,迅速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应对策略。
同时,也需要加强舆情传播路径的管控,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和传播信息。
第三,舆情管理存在缺乏公众参与的问题。
虽然舆情管理的目标是引导公众情绪,但往往舆情管理只是狭窄的一群人推导、规划和执行的结果,漠视了广大公众的权益和意见。
对策之一是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广泛听取公众的声音和意见,将公众纳入到舆情管理的过程中,使公众能够通过参与来了解和影响舆情的发展。
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的舆情管理意识和素质,使公众能够合理表达和传播信息。
第四,舆情管理存在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很多信息都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有时甚至存在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这对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策之一是加强信息辨别能力,通过事实核查和专家论证,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也需要建立起舆情信息源的信任度评估机制,对可信度高的信息源进行推荐和引导,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舆情管理是指对社会公众舆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传播和监控,旨在维护组织或国家形象,稳定社会舆论态势。
然而,在数字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情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下面将重点讨论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信息传播速度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幅提升。
一条消息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很难控制和引导。
2.虚假信息泛滥:谣言、虚假信息等不实内容往往能够迅速传播并引发恶劣影响,在消费者心中种下负面观念。
3.个人隐私泄露: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容易被盗取和滥用,进而成为网络攻击和身份盗窃等犯罪活动的目标。
4.网络谩骂与恶意评论:网络上缺乏规范和道德底线,一些人利用匿名性进行网络谩骂和恶意评论,给个人及组织形象造成困扰。
5.舆情分析的准确性:尽管现在有各种工具可以进行舆情监测和分析,但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如何准确地评估舆情会成为管理者头疼的问题。
二、对策探讨1.加强信息传播技术与平台建设针对信息传播速度快的问题,组织应该加强自身信息传播技术与平台建设。
例如建立快速反馈机制,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并引导舆论方向。
2.推动法律法规完善虚假信息泛滥是当前舆情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并推动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打击虚假信息。
3.保护个人隐私权益要解决个人隐私泄露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强化数据保护措施,包括加密技术、访问权限限制等;其次是加强监管机构的职责,对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进行打击和制裁。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针对网络谩骂与恶意评论问题,社交媒体平台和互联网企业应当加强管理,设立规范,并采取措施禁止匿名发言,从源头上遏制谩骂言论的传播。
5.提升舆情分析能力在舆情分析准确性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来提高舆情监测和分析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舆情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2011年06月13日08:19 来源:光明网手机看新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的外露和不外露的信念、态度、意见及情绪等的总和,是社会脉动和公众情绪自然而然的流露和体现,是决策者制定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发事件随之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舆情服务业的建设,时刻了解民众的情绪、意愿及行为倾向,对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有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从事舆情服务的主要机构目前,我国从事舆情的服务机构按其依托的平台及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党政机关和准政府组织舆情服务机构、学校和科研单位等学术团体舆情服务机构、重要新闻媒体成立的舆情服务机构、从事舆情监测系统开发的软件公司及调查机构。
这四类机构及其成员在研究上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化的舆情研究环境。
一是党政和准政府组织的舆情服务机构。
它依托中央和地方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专门组织开展全国性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并以咨询报告的形式报送至相关决策部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类有官方背景的组织基于其垂直的组织结构和拥有的行政资源,为社情民意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不少便利条件。
它们通常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研究,涉及的具体调查问题尺度较宽,调查研究的经费较为充足,时间跨度较大,有较强的连续性,把握全局能力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通常在第一时间上报至相关决策部门,它为我国民意的变化趋势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角度。
二是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的学术机构。
这类机构的研究者学科背景多元,有着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能够灵活地设置研究课题和设计调查问卷,其特有的学科敏锐性与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能够更好的看到舆情背后的本质问题,它们善于将网络舆情的变化和特点归纳、梳理,总结出一般规律。
这类舆情服务机构以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的公关舆情研究所、复旦大学的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的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等为代表。
三是重要新闻媒体成立的舆情服务机构。
它依托自身的信息平台优势,把舆情服务与新闻报道相结合,在近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
这类舆情服务机构主要通过开设“舆情调查”版块,选取热点话题,采用投票、留言等方式让网民表达观点,获取分析数据,掌握舆情动态;利用经常下到一线的优势,获得来自基层群众的原始数据。
这类舆情服务机构具有很强的新闻性、舆论导向性和时效性,以人民日报社舆情监测室、新华网主办的《新华网络要情》为代表。
四是舆情服务软件开发公司和调查机构。
这类机构是随着舆情研究及舆情信息的数据搜集而产生的,它们的工作重点是为以上三类舆情服务机构和需要舆情监测的企业提供监测工具,或是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舆情服务。
它们很少直接参与对舆情数据的研究与分析,且开发的监测工具主要是针对网络舆情监测。
这类机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具有很强的商业性质。
从事这类系统开发的机构以方正集团、谷尼国际软件公司、深圳乐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为代表。
二、我国舆情服务业存在的不足舆情服务业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舆情服务的认识不够到位。
虽然我国的舆情服务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对舆情服务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首先,对舆情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存在舆情服务等于舆情监控和删帖的现象,没有真正认识到舆情服务的核心价值是对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应对提出科学的咨询和建议,致使有效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
一些地方与部门还把舆情服务看作是与一些主流媒体建立联系,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的重要渠道,违背了舆情服务的初衷。
其次,舆情应对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党政机关对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正在积极加强舆情信息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单位部门对舆情信息工作不重视的现象,应对舆情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相较于党政部门,企业对舆情的重视力度及应对能力更显不足。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证券时报舆情监测室联手推出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境内企业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上,前9家企业都在“蓝色警报”线之下,也就是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境内企业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大都被评在“合格线”之下,这里包括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企业。
再次,对舆情监测的范围把握不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互联网已经成为舆情的集散地,因此,在说到舆情监测时,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舆情重视度不够。
在舆情监测中侧重于对显性舆情的监测,对隐性舆情的监测力度不够。
二是舆情服务市场不够规范。
虽然我国的舆情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舆情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舆情服务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
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舆情服务业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来规范。
舆情服务的巨大商机,催生了舆情监测产业链的形成,特别是在网络舆情服务领域:上游是政府部门及众多企业客户,中游是舆情监测服务机构与市场咨询公司,下游是网络删帖公司以及危机公关公司。
舆情产业链上的利益的分配亟待规范。
据谷尼软件公司副总裁邹鸿强估计,在做舆情服务的同时,兼营网络删帖业务的舆情监测公司在行业内大概占到20%。
这不仅对只从事舆情服务的相关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扰乱了刚刚起步的舆情服务市场,侵犯了民众的言论自由权。
舆情服务市场准入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舆情服务机构的良莠不齐。
这些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
二是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舆情服务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化程度不高。
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调查,2009年上半年我国仅舆情监测分析软件的市场销售额规模就达6890万元,同比增长24.2%。
重要新闻媒体建立的舆情服务机构和学校及科研单位等学术团体主要是为党政机关服务,很少进行商业运作,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舆情服务软件开发公司和调查机构又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从事舆情服务软件开发的机构仅30家左右。
舆情分析所需要的有效数据量大,开发监测软件的所需要的成本高,专业技术性强,系统维护工作量大,而国家从融资、基础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舆情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
三是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就目前而言,我国党政和准政府组织的舆情服务机构与由重要新闻媒体建立的舆情服务机构和学校及科研单位等学术团体构成的舆情服务机构的联系比较密切,资源整合度相对较高。
党政机关和准政府舆情服务机构内部、重要新闻媒体建立的舆情服务机构和学校及科研单位等学术团体及舆情服务软件开发公司和调查机构之间在舆情数据的共享上明显不足,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网络舆情监测与社会舆情调查的结合不足,舆情监测软件所得的数据与舆情监控需求最关键的安全评估、预警、处置和反馈的整合力度不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舆情服务的预警作用。
三是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舆情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还很不完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一是舆情服务监测软件开发人才不足。
舆情分析工作所需要的数据量大,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情分析对高效、全面、及时、精准的要求更加严格,这就决定了舆情有效数据的收集不能只靠人工来完成,舆情监测软件的开发满足了互联网时代舆情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舆情监测软件开发主要依托企业,而这些企业大多成立于2008年和2009年,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开发人才短缺,软件开发所依据的数据模型和理论也主要借鉴国外,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二是舆情分析专业人才不足。
我国现有的舆情信息工作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舆情分析则主要是依托科研院校的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把舆情分析与理论研究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的人员不多,舆情信息工作理论建设比较薄弱。
从社会一线收集舆情的专业人员不足,这在商业气息浓厚的舆情服务软件开发公司和科研院校舆情服务机构中显得尤为突出。
三是专业的培训机构很少。
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一整套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的舆情服务人员主要依靠各个舆情服务机构进行内部培训,专业性不强,专门的培训院校和机构很少,舆情信息工作队伍的后备力量不足。
舆情服务人员的培训作为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亟待开发。
三、我国舆情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一是还原舆情服务的本意。
正确认识舆情服务是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前提。
一是改变舆情信息工作可有可无的观念,充分认识舆情服务对正确决策的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舆情信息工作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群众理顺情绪、释放情绪、化解情绪的“减压阀”,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各种矛盾的“预警器”。
只有重视舆情,深入透彻的分析舆情,才能科学地分析形势、把握全局,只有正确有效地运用舆情,才能做到集思广益、科学决策。
作为党政部门,只有全面准确的把握舆情,才能更好地倾听民意、体察民情。
二是改变舆情服务的重点是“监测”的观念,树立舆情服务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决策的观念。
要不断增强舆情信息调研工作的分析深度和实用程度,把舆情服务的重点从单纯的收集有效数据向对舆情的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有效对策延伸。
舆情的收集要从“听民意”向“问民意”拓展,从关注“是什么”向关注“为什么”拓展,从注重“静态收集”向注重“动态跟踪”拓展,从致力“反映问题”向致力“解决问题”拓展。
三是改变舆情就是网络舆情的观念,重视社会生活中的舆情收集。
走网络舆情检测与现实社会舆情检测并重的道路,加强社会舆情网络体系建设。
虽然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2亿,但是据CNNIC的最新发布,我国网民数量中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占 65.9%,而广大的手机用户又以娱乐为主,仅手机网络音乐就占手机网络使用的45.3%,再减去重复发帖和言论极端的无效数据及大量从事发帖、删帖的网络公关公司对网络监测的干扰,我们从网络上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十分有限,要准确、及时的把握舆情,就不能忽视收集社会生活中的舆情数据。
二是建立有序的舆情服务市场。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舆情服务业涉及经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甚至是国家安全等方面,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建立健全舆情服务市场准入机制,提高舆情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对恶意发帖、删帖打压对方的行为进行严加查处,建立竞争有序的舆情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