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教案设计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三篇2020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教育工作者也要开始新的努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范文一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新人教版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
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1.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聚焦1消息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新闻报道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战争历史相关的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网络资源: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3)互动平台:利用互动平台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答案:写作能力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撰写自己的新闻报道,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9. 团队合作能力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案:团队合作能力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协调和合作的能力。
10. 如何提高文化理解能力?
答案:通过学习新闻报道,了解社会文化背景,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理解能力。
6. 如何培养爱国情怀?
答案:通过了解战争历史和英雄主义精神,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和尊重,培养爱国情怀。
7.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作用是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积极完成课后作业,提高学习效果。
8. 写作能力在新闻报道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案: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消息⼆则》教案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的真实准确。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法,是教学重点 2.运⽤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年4⽉20⽇晚开始,6⽉2⽇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泽东亲⾃撰写《⼈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和全军将⼠以极⼤⿎舞,对于⽡解敌军⽃志,⿎舞我军⼠⽓发挥了极⼤的作⽤。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类战争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江⾯上,万船齐发,冒着炮⽕,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夜夜盼解放的江南⼈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长达⼀千余华⾥。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玩弄的和谈阴谋⽡解了⽃志。
这篇新闻,⽓势磅礴。
⽑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势,表现了恢宏的⽓度。
这篇新闻,语⾔准确精练,铿锵有⼒,书⾯语和⼝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消息二则》,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风格。
2.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探讨人物身世、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
3.探究小说中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教学内容1.阅读小说:《消息二则》2.探讨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身世、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等。
2.探究小说中表现的人生价值观和哲理。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并能结合文本中的具体情节进行探讨。
2.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生哲理的关系,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简短的引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景和主题思想。
2.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价值观等内容,并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活动。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个情节,以便深入探究文本内容。
1.教师做好《消息二则》的阅读笔记、分析笔记和教学PPT等准备工作。
2.学生准备好针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等问题的探究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观看小说的封面,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导读小说的内容简介,引发学生对小说的探究兴趣。
3.通过展示小说中的某一段文字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第二节阅读分析1.带着问题阅读小说,包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2.完成小说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就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交流。
3.教师发放深度阅读材料或教育资料,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和情节。
第三节交流讨论1.整理学生的探究笔记,进行讨论。
2.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3.组织学生就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进行交流讨论。
第四节总结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向学生提出反思问题,引导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中思考和总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第1课 消息二则(名师教学设计 教案)
1 消息二则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一、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渐丰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构筑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刷刷短视频……扑面而来的就是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新闻报道。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信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言简意赅,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溃退”“摧枯拉朽”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背景链接1949年初,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渡江战役于当晚午夜打响。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发布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战役首日的情况。
2.探究活动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梳理要素。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文中分别圈画出两则消息的六要素,完成下面的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答案]①何时②长江(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南渡长江④何地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⑥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⑦何故◎联读两则消息,说说你对准确概括消息六要素有哪些感触。
抓住关键词句;辨析、整合同类信息;精准概括核心要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消息二则
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其中的情感与立场。
2.掌握消息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
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教学难点: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新闻知识的材料、本新闻的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语音沉重的朗读下面的文字,让学生收听,融入本新闻写作的意境。
(出示课件1)2022年是南京解放73周年。
今天让我们走进那个历史时刻,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教师板书课题:1 消息二则(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
(出示课件4)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
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和《毛泽东文集》(8卷)。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二则消息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1、《消息二则》教案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体会语言的凝练准确。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明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圈点批注法、探究法、自读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一、导入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它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学习新闻的知识1、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本课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 2、及时性3、简明性3、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5、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6、消息的结构:标题——标题:用一句话或一句短语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读者据此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用几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简要、概括地要把报道内容的梗概,在开头部分告诉人们。
读者据此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主体——用一大段话或是几段话,较具体地、较翔实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
读者据此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据此了解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新闻结尾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三、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毛泽东,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消息二则的教案
消息二则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2. 能够分析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等要素,理解新闻的主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3. 分析新闻的要素,理解新闻的主旨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新闻事件,引入新闻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闻的特点和结构(10 分钟)讲解新闻的特点,包括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简明性等。
介绍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要素。
3.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10 分钟)讲解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包括选择新闻题材、收集新闻素材、确定新闻主题、安排新闻结构等。
4. 分析新闻的要素(15 分钟)选择一篇新闻,让学生分析其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等要素,理解新闻的主旨和意义。
5. 写作练习(10 分钟)布置一个新闻写作的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可以是课堂上发生的一件小事,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件趣事。
6. 作品展示与评价(10 分钟)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进行师生互动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7. 课堂小结(5 分钟)总结新闻的特点、结构和写作方法,强调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
五、作业布置布置一篇新闻写作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以上是一份消息二则的教案,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写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价值,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见解。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材料:
-《新闻写作教程》:提供新闻写作的系统和深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报道与采访》:介绍新闻报道的技巧和采访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新闻背后的制作过程。
-《媒介批判》:引导学生思考媒体的影响和责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闻职业道德》:探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消息二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分析能力。我通过提供预习资料、组织课堂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提取新闻关键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往往只关注新闻的表面内容,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含义和信息。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强调新闻的关键信息提取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册课文1《消息二则》教案
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关于新闻的文体常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最先看到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学习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体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加一个H)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有时省略。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第【1】篇〗1、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新课导入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消息二则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难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三、积累词语1.重点字芜湖(wú) 荻港(dí) 溃退(kuì) 督战(dū) 泄气(xiè)歼灭(jiān) 要塞(sài) 锐不可当(dāng)2.重点词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业已:已经。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目标学习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2.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1.《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课文导入】图片导入: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2.背景透视: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1: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表现了解放军的什么品质?导思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展现主题内容?(二)听读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结构和要素。
- 学会阅读消息,能够准确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 掌握消息的写作方法,能够撰写简单的消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激发学生对新闻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
- 通过对优秀消息的学习,感受新闻的力量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消息的特点、结构和要素的掌握。
- 消息的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消息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 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和写作方法。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消息文本,分析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消息的理解和看法。
4. 写作法: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消息案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新闻视瓶或展示一则新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新闻的?新闻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
(二)讲授消息的相关知识1. 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消息必须真实可靠,报道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时效性:消息要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简短性:消息的篇幅一般较短,语言简洁明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达主要信息。
(4)客观性:消息要客观地报道事实,不带有主观色彩。
2. 消息的结构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 教案
1 消息二则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
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1.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消息二则》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述(摘录课标相关容)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对课文的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学情分析这是初中孩子第一次接触新闻体裁,学生对新闻文体的不熟悉,导致学生对学习容陌生,需要首先给学生介绍这一方面容。
本级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
3.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原刊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文章短小精悍,一气呵成;详略得当,层次分明。
是学习消息的经典。
【教学目标】(分条述)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难点】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课时安排】2课时【评价任务】(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针对目标1: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将本课生字写三遍,然后同桌相互默写。
针对目标2:提前看导学案背景资料,结合课文找出。
针对目标3:课上自主合作探究完成。
针对目标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要读出作者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以读代讲。
第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板块一:一、新课导入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淑一》等。
2.知识(1)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消息的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3)消息的结构。
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容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也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⑤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4)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摧枯拉朽.(xiǔ) 区域.(yù) 督.战(dū)歼.灭(jiān) 溃.退(kuì) 荻.港(dí)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2)词语释义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败退。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督战:监督作战。
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板块二: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何时: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
何地:在和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答案示例: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教师点拨: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
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二)精读课文,容探究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是消息的电头。
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据了解,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
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3.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换。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
“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答案示例:“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
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答案示例: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
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
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
答案示例:(1)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