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二、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观点认为,认识过程是人脑接收、储存、加工个提却信息的过程。
2、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某种态度体验。
这种体验具有主观性。
3、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4、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内容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基本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个性的核心部分。
(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由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交叉科学四、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19世纪7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1、大脑皮层的顶叶、额页、颞业、枕页。
2、反射: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映。
3、无条件反射:是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的本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建立暂时的联系(接通)。
4、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小学生的智力、情感、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其研究结果能够指导小学教育实践,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的智力发展1、感性认识阶段:主要指2-6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其认识特点是凭借感觉、直觉完成。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较弱,目光短浅,缺乏总体把握。
2、思维发展阶段:主要指7-12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其认识特点包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具备自我反思意识、有类比能力等。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逻辑思维。
1、婴幼儿期: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中。
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感受到爱以及被重视的感觉。
三、小学生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和终身幸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形成及其后的交往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关系。
小学生需要建立健康的、亲密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其愿意积极学习,更好地发展学习技能和行为……3、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格塑造至关重要。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社交技能的发展,同时增强小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以及交流能力。
四、小学生的学习方法1、启发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2、案例学习法:案例学习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学习。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加集体实现的快乐感。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其特点,能够更好的指导小学生的学习和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自身优势和不足,有助于提高学习态度和促进自我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义:学与教二、核心:学习心理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80年代末(深化拓展)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3、影响身心因素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2、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1、人格概述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二、性格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三、气质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体液说: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2、粘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教育心理学笔记纲要(15章全)
教育心理学笔记纲要(15章全)教育心理学纲要笔记第一章是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科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从宏观上看,学习和教学过程有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① 学生:它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这一因素主要通过两种差异影响学习和教学活动:一是群体差异:年龄、性别等;第二,个体差异:先前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风格。
②教师:是实施具体教育影响的人,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师主要是通过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风格等因素影响教育教学过程。
③ 教学内容:是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它通常体现在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中。
教材内容不仅要适应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还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是实施教育教学必备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是有形的,涉及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置等。
精神环境:它是无形的,但对学习和教学活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
3.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教育影响,引导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③评价/反思过程:是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评判、分析、检验和反思的过程。
4.静态五要素与动态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过程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② 教学过程应以学习过程为基础;③教学过程要据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而展开;④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
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第一编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科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地教育。
如何里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A从学习进程与教学过程的相互关系看,学与教事实上是对同一过程不同角度的理解B 教育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从分发挥课题的主观能动性C 学校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过程。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A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B学习理论 C 学习过程D影响学习的因素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A同教育学的关系P4B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P5C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规律、概括理论、原理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原则、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方法。
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要重视应用开发的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2、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也有较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A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B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3、理论联系实际4、教育性P9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教育心理实验2、观察法3、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四、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1、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究课题2、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3、注意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于发展一、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我国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西方古代教育哲学思想:柏拉图所主张的教学方法重视个别差异及教育目标,即谋求身心的均衡发展,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等教育原则,都是现代教育心理学重要观念。
教育心理学大纲 各章重点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一章关于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家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呃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性质: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地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和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具体范畴: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注意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说呢个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又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时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定义: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互相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时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题多)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提纲[五篇模版]
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提纲[五篇模版]第一篇: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提纲•第一章小学教心理概论1.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一定社会环境下,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教学心理:它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技能的学习以及如何设计并安排学习条件来促进和发展这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科领域。
3.教学心理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偏重于应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并且日益独立的学科。
(是介于社会与自然、理论和应用之间的交叉学科)。
4.教学心理的发展历史:①教学技术思想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上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将教学活动转化成一种可操作的技术行为,程序教学以及在此影响下教学技术的出现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
);②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改革(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教育中进行了“个别化教学体制”(PSI)的改革方案,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给与每位学生更多的责任心(理解PSI计划含义);③教学心理学的出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理论的影响最大,1977年提出了学习的5种结果即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美国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分三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5.①智慧技能:指个体通过符号或观念的使用与自身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能力。
问题解决的产物---高级规则代表1 智慧技能的最高成就。
②言语信息包括命名、简单命题表述事实、知识群,在意义上组织起来的命题组合。
③认知策略:个体内部组织起来的,调节和监控概念和规则时使用的能力。
主要包括注意策略、编码策略、提取策略、组织与解决问题策略。
④运动技能:协调运动能力,包括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和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
⑤态度:个体习得,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是个体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份综合作用的结果。
6.国外教学心理研究的主要领域:①教学任务分析(定义:就是通过模拟技术、信息网络分析、认知过程模型和学习层次来解决学习者如何认知的问题,教学分析可以为各种认知任务提供一个认知模型,以便更好的把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有机的匹配起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②儿童早期教育与教学作用的关系;③能力倾向与教学作用处理、认知策略和反省认知训练;④阅读理解模式的探讨;⑤教学目标制定与结果的评定。
小学教师心理学复习笔记
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识记: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
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领会: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识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实验法等。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注意的概述识记:1、注意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种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4、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状态。
5、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领会:1、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教育学心理学提纲笔记
教育学心理学提纲笔记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提纲笔记,欢迎阅读参考。
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计划学习。
是指学生根据事先制定好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安排、有意志努力的学习。
按计划学习既能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又能防止学生在学习中过分偏科和疲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此:第二,学会预习。
是指上课前,在教师提示下,由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将要学习的新教材,做到初步理解新课内容,找出重点和难点,以便为听课做好准备的学习活动。
预习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听课效率。
第三,学会听课。
听课,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
学生常用的听课方法有:(1)带着预习的问题、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听课;(2)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比较、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3)注意教师的启发提问并积极思考;(4)根据各科特点和教师要求,做好记录。
第四,学会复习。
复习是与听课紧密相连的一个学习环节。
课后及时合理复习,不仅是巩固知识的需要,而且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的需要,能够实现“温故而知新”。
第五,运用知识。
运用知识是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技能技巧和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要求是:积极、勇敢、认真、细致、勤于动脑、敢于动手、多做、多练、不怕失败、勇于创新。
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学校教学工作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组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每一环节都不能离开整体或与整体不协调,否则就会削弱整体效果。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构成的,所以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教师教的环节,有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二是学生学的环节,有预习——听课——复习练习——质疑释疑——自我检查小结。
这两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教学活动朝预定目标前进。
这一节主要从教师教的角度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
《教育心理学》课堂笔记
《教育心理学》课堂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永恒的社会生活范畴。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揭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研究表明,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这是著名的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2、(从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目的性、长期性出发),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涉及方法论上的一般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和教育性,也涉及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实验研究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的两个主要特点:被试随机指定;其他变量的控制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托尔曼以老鼠为被试,但其实试验情景同样具有高度的人为性,并且实验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
实验室实验既有利也有弊。
最大的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有很高的内部效度。
局限在于实验情境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
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古德和格洛伍斯曾采用随机化实验检验“密苏里数学计划”的有效性。
现场实验由于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其外部效度高于实验室实验。
缺点:控制不如实验室实验严格。
实验室实验主要用于建立并检验教育心理学理论,而随机化现场实验则是对实际应用中的教学方案、程序或教学效果的改善情况作的决定性检验3、单一个案实验首先,对单个被试的行为进行连续几天的观察,记录其行为的基线水平,然后,引入某种特殊的程序或教育措施,连续观察并记录该学生的行为反应,最后,撤除所引入的程序,继续观察并记录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义:学与教二、核心:学习心理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80年代末(深化拓展)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3、影响身心因素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2、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1、人格概述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二、性格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三、气质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体液说: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2、粘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生理基础1、胆汁质,强而不平衡;2、多血质,强、平衡、灵活;3、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4、抑郁质:弱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1、权威型;2、放任型;3、民主型。
八个阶段1、0~1.5岁信任对不信任;2、2~3岁自主对羞怯;3、4~5岁主动对内疚;4、6~11岁勤奋对自卑;5、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
五、自我意识的发展含义:自己对自己对周围关系自我意识的构成:1、自我认知;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1、3岁(生理自我);2、少年期(社会自我)3、青春期(心理自我)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1、社会性认知发展: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③从呆板到灵活;④从具体到抽象2、社会性交往的发展:①与父母的交往(从完全顺从到开始反抗)②与老师的交往(向师性、依赖性)③与同伴的交往(水平较低)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个别差异智力定义:几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结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智力测验: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1905年)(智龄的概念)2、斯坦福-比纳量表(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比率智高)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智力的理论: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1、流体智力2、晶体智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七种智力:言语、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自知影响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影响2、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智力差异:1、类型差异2、水平差异3、表现早晚差异4、性别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定义: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类型:1、场独立和场依存;2、沉思型和冲动型;3、复合型和发散型;4、具体型和抽象型。
教育意义: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式;3、教学手段性格差异:性格差异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情绪特征;3、意志特征;4、理智特征类型差异:1、内倾;2、外倾教育意义:性格差异影响学生的发生、速度和质量二、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概念:1、广义指一切偏离正常状态的儿童2、狭义指聋盲哑,弱智和肢体残疾儿童类型:1、智力超常儿童;2、弱智儿童①可教育的智力落后;②可训练的智力落后;③严重的智力落后3、学习困难儿童4、聋盲哑儿教育:1、随班就读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和分类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内涵:广义的学习:①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变化相对持久③反复经验引起的包括:①人类的学习②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①以语言为中介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③具有社会意义学生学习:①间接性学习为主②组织计划性③差异性④为了全面发展2、学习的分类结果分类(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接受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冯忠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普洛夫)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经典条件作用2、规律:①获得与消退②刺激分化(相似的刺激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二、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1、理论观点:①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接②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2、学习主律:①准备律②练习律③效果律④地位: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1、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的差别①应答性行为:被动的(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行为:主动地(操作性条件作用)2、观点①学习的实质来源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②基本规律:正强化/负强化;逃避/回避;消退/惩罚四、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观察学习①主要②保持③再现④动机强化的分类:①外部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一、顿悟-完型学习理论(苛勒、考夫卡、韦特海默)1、格式塔心理学特点:研究心理或意识的整体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完形对情景的顿悟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学习观: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环节: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内容:目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原则:内部动机(动机原则);教材结构(结构原则)呈现顺序(程序原则);及时反馈(强化原则)教育意义:学习的目的是形成认知结构动机原则(难度控制),程序原则,强化原则三、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奥苏贝尔)1、学习的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3、先行组织者:①先于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引导性材料;②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四、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1、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①信息流②控制结构第四节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人本主义:1、意义:心理学的第三势力2、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马)3、理论:①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②学生中心的教学观③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类别:个人建构主义: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2.观点:①知识观②学习观③学生观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含义激发、维持,行为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活动学习行为二、基本成分:1、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状态,学习需要(学习内驱力)2、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三、分类:1、作用时间:近景直接性的,远景间接性的2、诱因来源:内部、外部3、成就动机: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四、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五、动机和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倒U型曲线;2、中等动机最有利;3、最佳动机任务难度递增递减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理论内容: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职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理论启示:①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②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二、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1、定义:力求又快又好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2、人分两种:追求成功、避免失败3、教育意义:控制作业难度,不要太难和太易三、成败归因理论(韦纳)1、六因素:能力、努力、运气、任务、身心状态、外界环境2、三维度: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3、六因素和三维度的对应关系:能力、工作难度、运气4、教师应该努力使得学生归因于什么:努力程度四、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1、定义:人们对自己的主观判断;2、作用;3、影响因素:个体的成败经验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简介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二、激发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