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如借助拼音自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我也通过图片展示、语言描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亮点
1.注重朗读指导。
在朗读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注重情境创设。
我通过图片展示、语言描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形
象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3.注重情感体验。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
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不足
1.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时,我有时过于急躁,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
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想象。
2.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我有时过于强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而忽略了学
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改进措施
1.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时,我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
考和想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2.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4.学生读诗,注意停顿。小组交流自学心得。
2.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晓(xiǎo yǎo)
慈(zǐcí)
竟(jìn jìnɡ)
2.学生阐述每行诗的意思。
3.学生思考后尝试回答:
(1)这首诗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时看到满湖荷花荷叶的美景。
(2)还赞美了西湖的“映日荷花别样红”。
(3)诗人想让友人也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4)描绘了西湖六月的美景,显示了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同时将对友人的祝福和勉励融入其中。
(2)整首诗描写了_______
_____________。其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句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2.教师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3.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感悟意境。
5.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先叙述美景,再写诗人的感受,从而达到先实后虚的效果。()
(2)“接天莲叶无穷碧”既写出了荷叶之无边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6.填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篇课文中的两首古诗分别向我们展现了夏天和春天的美景。
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
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美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注重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古诗。
另外,学习古诗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用多样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妙趣横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黄鹂、白鹭的图片。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
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晓”字可联系“春晓”来理解。
边一座有名的佛寺。
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5.齐读诗题。
6.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中,看看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听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教师强调:“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4.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课件出示已划分节奏的古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请学生自由地读一读。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5.出示本课生字:晓、慈、毕、竟、映。
(1)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抽读词语卡片:知晓、慈爱、毕竟、倒映。
三、品读诗境,感受画面(一)品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播放轻柔的音乐)师: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1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
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音乐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感悟语言,在歌声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创造图画。
学生们学习的兴致盎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古诗的韵味永存。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咏柳》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对柳树的观察到充满奇妙的想象所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在课中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能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能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古诗二首》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村居》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诗。
早春二月,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的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全诗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反思-1《古诗二首》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资料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资料 1 教学反思
一、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炼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
学生灵活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交响乐曲”,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三、读写结合,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教学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是否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我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安排学生由说到编到创,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 学习场中,创新的火花时时闪现。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更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每课)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目录课文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诗词的内容的环节。
这个环节在备课中没有把握好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歌大意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有难度,缺少了学习的兴趣。
低段诗歌教学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到情感朗读中来,我设计的动态画面孩子们很喜欢,但是没能利用好。
在孩子们看到画面时,首先应让孩子们先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然后再让学生们说说看到这些美景的心情如何,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古诗,情感朗读指导相信效果会更好。
2找春天根据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在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在媒体的直观的演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识字任务。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让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情景有所思考,并对春天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
利用多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3开满鲜花的小路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但是这个童话故事中出现的角色比较多(一共有9个角色:长颈鹿大叔、邮递员黄狗、鼹鼠先生、松鼠太太、刺猬太太、狐狸太太、小松鼠、小刺猬、小狐狸),故事情节上下两个部分课时跨度比较大(收到奇怪的包裹——到春天才发现这是美好的礼物),故事上下两部分的情节衔接过度不是很清晰,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有一定的难度。
4邓小平爷爷植树“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汇总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汇总课文15《古诗二首》第一课时:诗,同学们从小就会接触到。
同学们会被很多古诗。
因此,对于古诗,同学们会比较感兴趣。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在导入本课学习时,我出示了一组西湖美景的图片,那美丽的风景,靓丽的颜色很快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纷纷点评西湖美丽的景色,气氛非常热烈。
趁着这个机会,我赶紧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这样同学们带着饱满的情绪,用高昂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教学中。
二、运用读来解决问题。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注重对同学们对读的引导。
我让大家用多种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对生字和诗句加以指导。
首先,我对生字的读法和写法加以指导,提醒他们解决生字词。
三、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把握诗句的内容。
对于诗句意思的理解,只要能解决重点词语就可以了。
因此,我注重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
在解决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后,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激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占有很重要的地方。
通过想象,我们会获得更好的体验。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读诗句,又运用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仿佛身在其中,产生美的感受。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我对让同学们搜集荷花的诗句这一环节把握不够,指导不够,让作业流为形式,没有真正起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第二课时: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
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一、知诗人,解题意。
对于唐代的诗人,同学们首先会想到李白,然后是杜甫。
在引入本课的学习时,我先从李白引入,然后介绍杜甫,这样让同学们同时对两位伟大的诗人加深了印象。
二、引导阅读。
诗歌的朗读是需要划分节奏的。
由于这首诗中没有难懂的词语,所以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划分诗句的节奏,让同学们依据节奏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味,给同学们增加美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精品教案---------------------------------------------------------------最新资料推荐------------------------------------------------------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精品教案《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开篇即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与其它季节是不同的,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优美秀丽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粉红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学过的方法诵读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1 / 18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荷花时的感受。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
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
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
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5.齐读诗题。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
齐读。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4.学生反馈,简介古诗大意。
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反思《村居》和《咏柳》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两首诗都是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整堂课,我侧重在“读”上花工夫,以读解意,以读悟情,具体表现在:1.以“音读”奠基础。
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落字,不加字,不重复,发音响亮清楚。
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教学时,我先是让学生自由读,交流重点字词,然后我给学生范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
然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
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比赛读、师生对读等,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2.以“意读”显策略。
《村居》所描写的场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画面,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入到古诗学习之中。
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插图,理解诗句大意。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
教学《咏柳》时,联系《村居》中描写杨柳的诗句,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然后,结合课题,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咏”,读懂诗题,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说出诗句描述的美景。
教学《咏柳》时,学生对“碧玉”和“丝绦”两词不熟悉,我就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将“碧玉”和“丝绦”与柳树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3.以“情读”突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以至理解诗的大意。
“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学生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师生对读等,读出诗歌的味道。
如,“忙趁东风放纸鸢”要读得欢快活泼;“不知细叶谁裁出”尾音要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则要读出恍然大悟、满心愉悦的感觉。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一、反思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的背景、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本次教学,我意识到,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标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指引,也是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
二、反思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朗读等。
通过讲解,学生了解了古诗的背景和基本含义;通过讨论,学生深入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在讲解古诗时,我有时过于注重字词的解释,而忽略了整体意境的把握。
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在朗读环节,部分学生的语速和语调掌握得不够准确,需要加强练习。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整体意境的把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加强朗读训练。
同时,也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反思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的基本含义和意境。
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在朗读环节,部分学生的语速和语调掌握得不够准确,但整体上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和韵律。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练习。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朗读训练的力度。
同时,也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课外拓展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课文(一)一、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以读代讲,以疑促思——教学《村居》有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村居》一诗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
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
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
突然,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他却答不上来。
于是,我引导他联系旧知,问:“这句诗和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咏柳》。
”我不失时机地说:“《咏柳》写出了柳树之绿,这句诗写出了柳树的什么?”“柳树醉了。
”“柳树为什么会醉呢?”“因为它陶醉在春天的美景里了。
”“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吗?”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抓住一些片言只语,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诱导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咏柳教学反思这次上课上得不怎么好,我觉得我课前准备得不太充分,课标研读的不是很仔细,只注重字面意思,没有深层理解。
一般来说,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要求是会写其中的生字,可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粗略地了解古诗的意思。
可是我这节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太难了。
知道每个字的意思,然后升华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加上一些本不应该在三年级的课堂上出现的词汇:修辞手法。
这些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真的不合适。
虽然在这节课我尽力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尽量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可是,当他们回答时,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以致于他们的回答很零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节教研课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组内集体备课、教案再设计以及课堂实践。
在整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更好的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对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剖析:一、指导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也不例外,教学目标中,要求本节课认识“诗、首、烟、童、散、早、忙、纸”八个字,会写“村、春、童、学、早、东、放、纸、”八个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识字,然后抽卡片测试学生识字情况。
指名读和小组读想结合,并且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
记字形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诗内容分析中进行,一方面觉得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与篇结合起来,并不孤立。
使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指导朗读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
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变换了多种朗读方式: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等。
不但要读,还要带着目的读,每一次读都要实现不同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读出韵味读出效果。
另外,我在在指导朗读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怎么样?评价一下。
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对,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在这个环节中,重音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的并不理想,这是我今后再进行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
三、指导理解古诗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本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不过深挖掘诗句意思的原则进行。
通过图文结合,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春天之美,课外活动的快乐。
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词,例如:“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15课《古诗二首 绝句》(学习任务单)-二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学习任务单)-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一、课文概述本课为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5讲,课文为《古诗二首绝句》。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和理解古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学习目标1.掌握“绝句”的基本概念和格律特点;2.理解并背诵古诗《山村咏怀》和《登高》;3.发掘古诗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4.通过写诗、修改诗歌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2.熟练掌握古诗的格律特点;3.能够背诵古诗《山村咏怀》和《登高》。
四、教学难点1.利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生动地表达出古诗的意境;2.熟练掌握古诗的格律特点。
五、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了解《山村咏怀》和《登高》的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和格律特点。
2. 导入新课1.老师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2.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古诗一首静夜思》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心目中的“诗”。
3. 学习新课(1) 学习《山村咏怀》1.朗读全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2.分析古诗的格律特点,比如字数、平仄、押韵等;3.背诵古诗,体验文学之美,锻炼记忆能力。
(2) 学习《登高》1.朗读全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2.分析古诗的格律特点,比如字数、平仄、押韵等;3.背诵古诗,体验文学之美,锻炼记忆能力。
4. 小结本节课1.老师简要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2.引导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3.教师和同学一起总结古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5. 课后作业1.背诵《山村咏怀》和《登高》;2.写一篇题为“我心目中的诗”的文章,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堂典型的语文文学课,突出了古诗的阅读和鉴赏,也涵盖了古诗写作的基本指导。
在本节课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1.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提高同学们对古诗阅读的兴趣;2.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3.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同学们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含反思【精华本】
17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
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一)初读1、自由练读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3、齐读(二)理解诗句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三、体会诗情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反思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一课一反思)1古诗二首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2找春天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
因此我重点指导品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继而运用语言。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情感,感受美,体会美。
3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时我从整体出发,围绕“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这个问题贯穿课堂始终,先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而且抓住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如句子仿写。
最后拓展“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礼物”,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掌握技能、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4邓小平爷爷植树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己动手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会生字,自读自悟课文。
为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我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邓爷爷植树时的有关的句子,然后采用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并运用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本节口语交际课以“注意说话的语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说话,学会和别人沟通的技巧。
教学中,主要通过“激趣导入”“学法指导”“小组交流”和“展示评议”四个相互关联的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谦虚诚恳的交际态度,锻炼学生的表达、倾听、应对等能力,培养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反思课文古诗二首(部编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反思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能够:
1.了解中国古诗的韵律和结构;
2.能够感受古诗的婉约和含蓄;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学习两首古诗:
1.李白《将进酒》
2.杜甫《登高》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老师出示李白的《将进酒》古诗,用音乐的方式播放一遍,带领学生听诵古诗,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语感。
Step 2:学习《将进酒》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将进酒》的韵律和结构特点:
–七绝:诗句四个字,四句一组;
–抑扬格:一上一下,两个字押韵。
2.老师播放唐代乐曲《将进酒》,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婉约和含蓄。
Step 3:学习《登高》
1.老师出示杜甫的《登高》古诗,让学生读一遍,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韵律和结构特点:
–七绝:诗句四个字,四句一组;
–抑扬格:一上一下,两个字押韵。
2.老师播放大自然风景画面,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Step 4:反思
1.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于这两首古诗的理解以及感受进行反思。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韵律和结构特点来创作自己的古诗。
3.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诗的韵律和结构,通过听诵和朗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感。
同时通过反思,学生对于这些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古诗。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
”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
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
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
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一)
诗,同学们从小就会接触到。
同学们会背很多古诗。
因此,对于古诗,同学们会比较感兴趣。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
在导入本课学习时,我出示了一组西湖美景的图片,那美丽的风景,靓丽的颜色很快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纷纷点评西湖美丽的景色,气氛非常热烈。
趁着这个机会,我赶紧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这样同学们带着饱满的情绪,用高昂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教学中。
二、运用读解决问题。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注重对同学们读的引导。
我让大家用多种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对生字和诗句加以指导。
首先,我对生字的读法和写法加以指导,提醒他们解决生字词。
三、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把握诗句的内容。
对于诗句意思的理解,只要能解决重点词语就可以了。
因此,我注重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
在解决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后,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激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占有很重要的地方。
通过想象,我们会获得更好的体验。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读诗句,又运用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仿佛身在其中,产生美的感受。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我对让同学们
搜集荷花的诗句这一环节的把握不够,指导不够,让作业流为形式,没有真正起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
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知诗人,解题意。
对于唐代的诗人,同学们首先会想到李白,然后是杜甫。
在引入本课的学习时,我先从李白引入,然后介绍杜甫,这样让同学们同时对两位伟大的诗人加深了印象。
二、引导阅读。
诗歌的朗读是需要划分节奏的。
由于这首诗中没有难懂的词语,所以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划分诗句的节奏,让同学们依据节奏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味,给同学们增加美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
运用诗句所提供的画面,引导同学们想象,从而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感悟诗句,从而达到对诗句的理解。
这种方法生动形象,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四、拓展视野。
绝句不是诗的名字,因此绝句有很多。
通过设置这个版块,让同学们对古诗有一个新的了解。
不足之处在于,我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对同学们进行当堂背诵训练,让孩子们课下背诵,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
本文有两首古诗。
一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于六月的一天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时所写。
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绝句》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秀丽的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达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引导学生先弄懂古诗中的字词之意,并以课件辅助理解,如,“毕竟”之意为“到底”,“四时”之意为“四季”,“接天”之意为“与蓝天相接”,“无穷碧”之意为“异常碧绿”,“映日”之意为“在朝阳映照下”,“别样红”之意为“特别红艳”。
接着利用课件分别出示诗句的第一、二行和诗句的第三、四行,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之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对画面具有更直观的印象。
2.让学生小组讨论读出古诗的停顿,并用左斜线标出,接着让学生诵读古诗,后我大胆范读、引读,采用了男女生分句读等,最后还设计了看图吟诵古诗,总之朗读教学特色鲜明。
我觉得填空读也特别好,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小,采用各种读给出理解的支架,既理解了古诗的意境,也练习了朗读感受能力。
对古诗的范读,既为学生树立了读诗的榜样,还起到示范作用,把古诗的韵味诵读出,才是学古诗的境界所在。
通过一段诵读视频,我给予学生一种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愿望。
学生随着视频中的节奏或抑扬顿挫,或击掌为节拍,读出了诗句的意韵生动,凝练含蓄,更读出了诗句
的独特韵味。
也践行了一上课告诉学生的“诵韵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是1.上课时,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生字,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象,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2.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古诗。
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
而且通过反思我再次震撼在“学生无尽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之中。
他们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探究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丰满”的哈姆莱特呀!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认真听学生回答,及时作出反应这方面还很欠缺,对学生的倾听还不够;粉笔字也需要再花时间、精力去苦练;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的还不够;教学时间还应掌握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语言的力度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没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课文中,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抓住诗眼,挖掘诗意。
图文结合,再现景物美;指导朗读,体会意境美。
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三)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
这首诗描写的是
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
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一、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画面的方式,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
通过视频,让学生对净慈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整堂课,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去感悟,去发现。
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了“毕竟”“四时”“映日”“无穷碧”“别样红”等关键词,学生也能较完整地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重点抓住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二、成功之处:“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
在第三、四句中,“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让学生在读中悟出相对词语中的关系。
课后的“背一背”中相对的词语,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相对词语之间的关系。
优
秀的古诗,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悠远,讲究平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显示着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我爱读古诗,也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但是一直不知如何去教古诗。
尤其是讲公开课时,遇到古诗教学,总是尽量避让,不敢选择古诗。
这一次接受教研中心的视导,我勇敢地向自己发起挑战,准备了古诗《绝句》的教学。
三、不足之处:《绝句》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人写诗时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没有得及引导学生了解。
四、改进措施:今后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关注后进生,每节课学情上多下功夫。
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