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模式并行计算

合集下载

并行计算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并行计算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并行计算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更新,气象预测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气象预测的精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而并行计算技术的应用也在气象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行计算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气象预测中,通过使用并行计算技术,可以将形式多变的数据变得更易于处理,从而提高气象预测的精准度和效率。

下面我们将具体探讨并行计算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一、并行计算技术在气象预测模型中的应用气象预测模型是气象预测精准度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气象预测模型主要通过顺序计算实现,是一种单个任务按照一定的顺序运行的计算模型。

然而,这种计算模型效率低下,无法处理大量复杂数据,气象预测精准度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并行计算技术在气象预测模型中的应用,就是将一个气象预测模型分解成多个子模型,使每个子模型能够并行计算,从而大大提高了模型运行的效率和精准度。

并行计算技术可以将不同地域的气象数据同时处理,从而保证气象预测的可靠性和精准度。

二、并行计算技术在气象预测的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气象预测需要对大量的气象数据进行处理,这个过程包括了多种算法,例如统计分析和数值涡旋等复杂的操作过程。

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往往需要运用大量的计算资源进行处理,因此其反应速度大不如人意。

而并行计算技术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使得运行速度大大提高,缩短了气象数据处理的时间。

并行计算技术还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气象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使得数据的访问更加方便和快捷,使得对气象数据的处理更加的高效和快捷。

三、并行计算技术在气象预测优化中的应用气象预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不断地去优化各种参数。

传统的优化方法用时极长,耗费的资源也极多。

而并行计算技术可以同时进行多个优化任务,加速了整个优化过程的速度。

并行计算技术在气象预测中还有一个优势:更高的可扩展性。

气象数据的数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长,如果采用传统的计算方法,将很难承载如此大规模的气象数据。

高性能计算在气候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高性能计算在气候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高性能计算在气候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一、引言
随着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科学家们迫切需要快速准确地模拟气候变化的情况,以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制定和应对措施。

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应用为气候变化模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模拟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高性能计算技术在气候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1. 并行计算
通过利用高性能计算机集群进行并行计算,可以将庞大的气候变化模型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分配给多台计算机并行计算,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和效率。

2. 大数据处理
气候模拟需要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和模型输出数据,高性能计算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处理这些海量数据,为科学家提供准确的模拟结果。

3. 多尺度模拟
高性能计算技术可以支持多尺度的气候模拟,从全球尺度到局部尺度都可以进行精细模拟,为决策制定提供多样化的参考。

4. 不确定性分析
气候变化模拟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高性能计算技术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模拟和敏感性分析,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模型的不确定性,并提供更可靠的预测结果。

三、结语
高性能计算技术在气候变化模拟中的应用,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减缓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高性能计算技术将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关于高性能计算在气候变化模拟中的应用的一些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地理学中的气候变化模型

地理学中的气候变化模型

地理学中的气候变化模型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对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中常用的气候变化模型,并探讨其应用和局限性。

一、全球气候模型全球气候模型(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是地理学中最常用的气候变化模型之一。

它基于数学和物理原理,通过模拟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冰雪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全球气候模型通常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一个个网格,然后对每个网格内的气象要素进行计算。

这些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

通过模拟这些要素的变化,全球气候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如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等。

然而,全球气候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模型中的参数和假设往往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

其次,全球气候模型的计算量巨大,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这限制了模型的精度和分辨率。

此外,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模型对区域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有限。

二、区域气候模型为了克服全球气候模型的局限性,地理学中还广泛使用区域气候模型(Regional Climate Models,RCMs)。

区域气候模型是基于全球气候模型的结果,对特定地区进行更细致的模拟和预测。

区域气候模型通常将地球表面划分为更小的网格,以提高模型的分辨率。

同时,模型还会考虑地形、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这些改进,区域气候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特定地区的气候变化。

然而,区域气候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由于计算资源和时间的限制,模型的空间范围往往较小,无法覆盖整个地球。

其次,模型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较高,小的误差可能导致较大的偏差。

此外,模型对一些复杂的地理特征,如山脉和海洋环流的模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气候模式与气象预测算法实现与改进

气候模式与气象预测算法实现与改进

气候模式与气象预测算法实现与改进气候是地球大气长期平均状态的描述,而气象则是对大气短时间内动态变化的观测和预测。

气候模式和气象预测算法的实现与改进对于准确预测未来的天气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气候模式和气象预测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并探讨其改进的技术方向。

首先,气候模式是利用大气动力学方程和物理参数化过程来模拟和预测长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型。

它通常分为全球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两种。

全球气候模式将地球分为网格,通过计算每个网格中大气的数值来预测气候变化。

而区域气候模式则更加注重对某一地区的精细模拟。

气候模式的实现与改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理参数化过程的改进。

物理参数化过程是模拟大气运动和能量传递的重要环节,包括大气辐射、湍流、云和降水等。

物理参数化过程的不准确会导致模拟结果与实际气候存在偏差。

因此,改进物理参数化过程是提高气候模式预测准确性的关键。

例如,针对云参数化过程,可以引入更精细的云微物理参数,并通过观测数据和实验研究对其进行验证和调整,以提高云的模拟能力。

其次是气候模式的并行计算和性能优化。

气候模式的计算规模巨大,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因此,如何提高模拟效率成为气候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并行计算技术可以将模拟任务分配给多个计算节点同时进行计算,从而加快模拟速度。

同时,通过对气候模型的代码进行优化,如利用高性能计算方法、精简模型的计算步骤等,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

此外,数据同化和观测数据的利用也是气候模式实现和改进的重要方向。

数据同化是将观测数据与气候模型的输出结果相结合,通过一定的算法来更新模型的状态,从而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观测数据的利用可以通过提供更准确的初始条件和外部边界条件,减小模拟误差。

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如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飞机观测等,气候模式的数据同化技术和观测数据的利用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气象预测算法是对短期天气变化的预测方法,其实现和改进对于准确预测未来的天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测气候变化的工具——全球气候模型详解

预测气候变化的工具——全球气候模型详解

预测气候变化的工具——全球气候模型详解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环境最紧急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气候模型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气候模型以及其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气候模型气候模型是一种基于气候变化理论和大气物理学建立的数值模拟系统,用于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它是通过观测、实验和计算方法,对气候系统中海洋、大气、陆地、冰雪等诸多要素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进行耦合逼真地模拟,再天然地复制现实气候变化过程的软件系统。

气候模型预测的范围可以是全球,也可以是局部地区。

二、全球气候模型的基本组成全球气候模型(Global Climate Model, GCM)的最基本要素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包含了许多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系统的过程。

它的核心是数学公式,但另一方面,它还需要包括较为复杂的数值计算算法,以及包括大气、陆地、海洋、冰雪和生物等要素的数据。

全球气候模型的目标是模拟现实中的气候现象,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

全球气候模型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大气模型大气模型是全球气候模型的核心部分,它模拟大气层中的流动、辐射、热量传输以及水汽平衡等一系列过程。

大气模型的输入数据包括温度、水汽、氧、氮、二氧化碳等大气成分的浓度,以及地表温度、气压、风速、能量平衡等。

2.海洋模型海洋模型主要模拟海洋环流、海表温度、盐度等基本参数,以及海水中的生物和化学过程。

海洋模型的输入数据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海表高度、风速、潮汐和海洋生物化学反应等。

3.陆地模型陆地模型包括了陆地地形、土地使用、土地覆盖和陆地生物等因素。

它模拟了土地表面温度、地表辐射、地表能量平衡、土壤水分、植被等地表要素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

以上三种模型通过数学公式和计算算法相互关联,在计算中相互影响。

此外,全球气候模型还包括一个与它们配合的海冰和雪冰模型,以及模拟火山喷发、气溶胶、沙尘暴等过程的大气成分模型。

三、数组、算法、数值方法当涉及到大量数据和复杂的计算时,高性能计算和数值方法是关键。

气候模式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与解释

气候模式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与解释

气候模式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与解释气候模式评估是研究气候变化和预测的重要工具。

为了评估气候模式的性能,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指标来衡量模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气候模式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解释。

一、平均气候状态平均气候状态是指某个特定时间段内的气候平均值。

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将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可以计算模式模拟的年平均温度与观测数据的年平均温度之间的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评估模式模拟的整体准确性。

二、气候变率气候变率是指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速度。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标准差和趋势分析。

标准差可以衡量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趋势分析可以揭示模拟结果中的长期变化趋势。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模式模拟的变化能力和可靠性。

三、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是指气候中的极端现象,如暴雨、干旱和热浪等。

评估模式模拟的极端气候事件通常需要考虑多个指标,如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通过比较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可以评估模式对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能力。

四、年际和季节际变化年际和季节际变化是指气候在不同年份和季节之间的变化。

常用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计算模式模拟结果和观测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评估模式对年际和季节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较高的相关系数表示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

五、空间分布空间分布是指气候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为了评估模式的空间分布能力,科学家们通常将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并计算它们之间的差异。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均方根误差和偏差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模式模拟的空间一致性和准确性。

六、不确定性估计不确定性估计是指模式模拟结果的可信度和置信度。

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模式模拟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评估模式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们通常使用统计方法,如置信区间和蒙特卡洛模拟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评估模式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气候模式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解释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平均气候状态、气候变率、极端气候事件、年际和季节际变化、空间分布和不确定性估计等。

新一代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模式简介

新一代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模式简介

新一代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模式简介天气预报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天气预报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

其中一种重要的天气预报模式是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它是一种新一代的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

WRF模式最早于2000年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开发,旨在提供更高分辨率、更准确的天气预报。

WRF模式可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求,进行多尺度、多物理过程、多特定领域的模拟预报。

WRF模式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可以灵活地适应不同的计算设备和计算资源。

WRF模式的核心是基于非静力学方程组的数值预报模型,并包含了大气、海洋和陆地等多个组件。

WRF模式使用有限差分法将大气非静力学方程组离散化,并通过数值算法进行求解。

同时,WRF模式还考虑了大气中的各种物理过程,如辐射、湍流、云微物理等,以更准确地模拟真实的天气系统。

WRF模式还具有可配置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

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的物理参数方案、模式配置和输入数据,以满足特定的预报需求。

同时,WRF模式还支持并行计算,可同时利用多个计算节点进行计算,加快模拟和预报的速度。

WRF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不论是对于全球气候系统的模拟,还是对于地面局地天气的预测,WRF模式都展现出了良好的预报性能和可靠性。

WRF模式在高分辨率的天气模拟中特别突出,能够提供真实感觉的细节和变化,为人们提供更精确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

WRF模式在气象科学研究和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它被广泛用于天气预报机构、气象研究机构、学术研究等领域。

同时,WRF模式也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气象预报系统的基础。

不仅如此,WRF模式还为气候研究、环境影响评估、气象灾害预警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WRF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由于WRF模式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其运行和预报所需的计算时间较长。

气候模式与全球气温变化趋势一致验算

气候模式与全球气温变化趋势一致验算

气候模式与全球气温变化趋势一致验算气候模型是研究全球气候系统运行规律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重要工具。

它基于大气、海洋、陆地等各种变量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建立模型,模拟气候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

通过对模型的运行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和对比,可以评估模型对全球气温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

为了验证气候模型的准确性,科学家们采用多种方式与观测数据进行比对。

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对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历史观测数据进行对比,以检验模型是否能够准确地再现过去的全球气温变化趋势。

此外,科学家们还会使用不同的模拟实验来检验模型的可靠性,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评估模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实际上,对气候模型进行验证是一个复杂且常态化的过程。

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模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是正常现象。

然而,科学家们正致力于不断改进和提升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据的积累,气候模型越来越能够准确地再现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并对未来的温度变化进行可靠的预测。

全球气温变化趋势的验证主要依赖于与实际观测数据的对比。

科学家们会使用来自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数据、沉积物记录等多种观测资料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

通过对比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的趋势和变化幅度,可以判断模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近年来,多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模型验证工作。

例如,国际气候变化评估机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每隔几年就组织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全球气候模式的评估与验证工作。

这种国际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模型验证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还可以增强公众对气候模型预测结果的信任度。

总体而言,目前已有的多个气候模型在全球气温变化趋势的预测和验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尽管模型与实际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但科学家们对模型的预测能力持有较高的信心。

气候模式模拟中海量数据的并行抽取与可视化分析诊断

气候模式模拟中海量数据的并行抽取与可视化分析诊断

候 模 式模 拟海 量数 据 的并行 抽取 和 并行 显示 。
1 地 学 中海 量 数 据 的并 行 抽 取 算 法
来 源 于地 学数 值模 拟结 果 的海量 数据 都是 网格 数据 ,来源 于观 测站 的观测 数 据也 可 以
转 化 为 网格 数 据 。通过 重新 划 分 网格 的大小 和范 围 ( 图 l a ) , 并 通 过 反插 ( 求 得 网格 点 的 自
然 坐标 ) 和 插值 ,获得新 划 分 的 网格 数据 。 针 对 数据之 间不存在 耦合 关 系 的网格数 据 , 采用 分 而治 之 的思想 ,将数 据集 划分 为独 立 的子 数 据集 ,放 置 于不 同的计 算 节 点 , 各 节 点 执行 对 数据 特征 提取 。这样 就可 以 按 照用 户 的 具体 需 要 , 选 择 抽 取 范 围 、精 度 、抽 取 算法 等参 数, 对 数 据进行 多 维度 、多尺度 、多分 辨率 的并 行 抽 取 ,如 图 1 ( b ) 所 示 。为方 便 远 程 用户 使用 , 本 文也设 计 了一个 远 程用 户抽 取 系统 。首 先 用 户将 数 据 上传 到计 算 机集 群 上 , 用 户

瓶 颈。 高 精 度 数 据 的 可 视 化 结 果 展 示 需 要 高 分 辨 率 的 显 示设 备 , 并 行 的大 屏 幕 显 示 技 术 是 解 决 这 一 问 题 的有 效 手 段 。 地球科学数值模拟 、 并 行 数 据抽 取 和 高分 辨率 显示 都 需 要 搭 建 高 性 能
计 算 机集 群 。本 文 在 基 于 L a g r a n g e插 值 的 多 维 度 、多 尺 度 、多 分 辨 率并 行 数 据 抽 取 算 法 的 同 时, 利用并行计算 节点及 L C D 显 示 器 ,基 于 R o c k s c l u s t e r 系统搭建起 一个 1 7 6核 , 4 ×1 0 × 1 0 2 4 ×1 2 8 0 分 辨 率 的高 性 能 计 算 模 拟 、 数 据 抽 取 和 并 行 显 示 输 出 的 集 成 平 台 ,并 将 该 平 台成

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的研究与并行计算实现

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的研究与并行计算实现

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的研究与并行计算实现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的研究与并行计算实现摘要:气象资料变分同化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同化方法,它能够将观测数据和数值预报模型相结合,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并探讨其在并行计算上的实现。

1. 引言气象预报是气象学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通过收集、观测、分析和模拟大量的气象数据,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

然而,由于大气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单凭观测数据往往无法完全准确地描述气象系统的状态。

因此,需要将观测数据与数值预报模型相结合,通过一种合理的数据同化方法尽可能减小观测数据和模型预报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2. 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的基本原理气象资料变分同化是一种基于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进行优化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Xa = Xb + K(H(Xb) - Yo)其中,Xa表示分析场,Xb表示背景场,K是协方差矩阵,H是H算子用于描述观测数据和模型预报之间的映射关系,Yo是观测数据。

通过构建一个代表观测数据和数值预报模型之间关系的H算子,并通过不断迭代优化协方差矩阵K和背景场Xb,可以得到最优的分析场Xa。

3. 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的常用方法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四维变分同化方法(4D-Var)和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EnKF)。

4D-Var方法通过最小化观测数据与模型预报之间的差异,来得到最优的分析场。

而EnKF方法则通过构建一个集合,通过模拟多个背景场的状态,来描述观测数据与模型预报之间的关系。

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需求和应用场景。

4. 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的并行计算实现由于气象资料变分同化需要处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模型预报数据,并进行复杂的计算,因此并行计算是实现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的有效手段。

并行计算可以将大规模的计算任务拆分成多个小任务,并通过多个处理单元同时进行计算,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预测气候变化的模型与算法

预测气候变化的模型与算法

预测气候变化的模型与算法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对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测气候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科学家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模型和算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测气候变化的模型与算法。

一、气候变化的模型1、气候模型气候模型是一种基于物理定律和统计数据的模型,用于预测气候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

气候模型通过数学公式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预测气候变化可能对水循环、物种分布、海平面等方面的影响。

气候模型主要分为全球气候模型和区域气候模型两种,其中全球气候模型可以模拟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尺度特征,而区域气候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特定地区的气候变化。

2、碳循环模型碳循环模型是一种可以模拟全球碳循环的数学模型。

碳循环模型可以描述大气、陆地和水体之间碳的相互作用,预测不同因素下碳排放和吸收的变化趋势。

碳循环模型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3、气候系统模型气候系统模型是一种复杂的模型,它综合了气候模型、海洋模型、生态系统模型等各种模型。

气候系统模型将全球气候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综合起来,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气候变化的算法1、统计学算法统计学算法主要利用历史数据和趋势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统计学算法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探究气候变化的规律性和相关性。

然后,利用预测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预测。

2、机器学习算法机器学习算法是一种可以自动学习的算法,可以通过大量数据的学习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机器学习算法主要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

这些算法可以通过样本数据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

3、深度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是一种可以通过对巨大数据样本进行高维度计算的算法。

深度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对气候系统进行建模,理解气候变化的复杂性,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使用数学技术解析气候数据模式的常见问题

使用数学技术解析气候数据模式的常见问题

使用数学技术解析气候数据模式的常见问题气候数据模式是研究气候变化和预测未来气候的重要工具。

然而,使用数学技术解析气候数据模式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模型的不确定性气候数据模式是基于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的数学模型。

然而,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模型的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误差。

这种误差可能来自于参数选择、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模型本身的简化假设。

解决方案:1. 敏感性分析:通过改变模型的参数值,观察模型输出的变化情况,可以评估不同参数对模型结果的影响,从而确定哪些参数对结果具有重要性。

2. 不确定性分析:使用统计方法来评估模型结果的不确定性,并提供置信区间或概率分布。

这有助于理解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问题二:数据缺失和不完整性气候数据通常存在缺失和不完整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观测站点的有限性、观测仪器的故障或数据记录的错误等原因造成的。

这会对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1. 数据插补:使用插值方法来填补缺失的数据点。

插值方法可以根据已有数据点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推断出缺失数据点的值。

2. 数据融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融合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算法或物理模型来实现。

问题三:模型评估和验证为了评估和验证气候数据模式的准确性,需要将模型的输出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

然而,观测数据本身也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这会给模型评估和验证带来一定的困难。

解决方案:1. 观测数据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校正,以减少误差和不确定性。

2. 模型评估指标:选择适当的评估指标来比较模型输出和观测数据。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和偏差等。

3. 集合模拟:通过多个模型的集合模拟,可以减少单个模型的误差和不确定性,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问题四:模型的计算复杂性气候数据模式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来运行,这对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ipcc 2021计算方法

ipcc 2021计算方法

ipcc 2021计算方法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一个由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建立的组织,其任务是评估气候变化的科学、社会和经济方面。

IPCC每几年发布一次关于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
这些报告对全球的政策制定和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IPCC 2021年的计算方法,我假设你是指其最新发布的第
六次评估报告(AR6)。

这一次的评估报告将采用最新的气候模型和
科学方法来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和适应措施。

IPCC的计算方
法主要基于气候模型、数据分析和专家评估。

首先,IPCC使用气候模型来模拟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这些模
型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方程式,以及大量的观测数据。


过这些模型,IPCC可以对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比
如温度变化、降水模式变化等。

其次,IPCC还依靠大量的数据分析来支持其评估。

这些数据包
括气候观测数据、地球系统的各种变量数据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
整合和分析,IPCC可以得出关于气候变化趋势的定量结论。

此外,IPCC的计算方法还包括对专家评估的依赖。

IPCC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参与其评估工作,他们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为IPCC的报告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总的来说,IPCC 2021年的计算方法是基于最新的气候模型、大量的数据分析以及专家评估。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IPCC得以对气候变化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WRF模式运行指南

WRF模式运行指南

WRF模式运行指南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是一种先进的大气数值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环境模拟等领域。

本文将为你提供使用WRF模式进行模拟和预测的详细指南。

1.模式安装:2.输入数据准备:3.配置模式运行参数:在进行模式运行之前,你需要配置WRF模式的运行参数。

WRF模式提供了一个名为namelist.input的配置文件,你可以在其中设置各种模拟参数,如模拟时间、模型网格等。

你还可以选择是否启用各种物理过程(如辐射、湍流、云微物理等)以及设置它们的参数。

4.运行模式:一切准备就绪后,你可以运行WRF模式。

运行WRF模式需要在终端或命令行窗口中输入相应的运行命令。

在运行之前,你可以选择是否启用并行计算以加快模拟速度。

你还可以选择是否进行模式输出,以生成模拟结果文件。

5.后处理和结果分析:当模式运行完成后,你可以对模拟结果进行后处理和结果分析。

WRF 模式生成的结果文件包括模拟时间序列的各种物理变量,如温度、湿度、风场等。

你可以使用各种可视化工具(如NCL、GrADS、Matplotlib等)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和绘图。

6.诊断和评估:最后,你可以对模拟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估。

诊断是指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比较,以评估模式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你可以将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并计算各种评估指标(如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

这有助于了解模式的性能和改进模式设置。

综上所述,使用WRF模式进行模拟和预测需要经历模式安装、数据准备、配置模式运行参数、运行模式、后处理和结果分析以及诊断和评估等多个步骤。

通过正确地执行这些步骤,你可以获得可靠的模拟结果,并进一步了解和应用WRF模式。

全球气候模式与气象预测

全球气候模式与气象预测

全球气候模式与气象预测全球气候模式和气象预测是现代科技与气象学的结合体,为我们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全球气候模式是一种基于气象学、力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数学模拟系统,它能够模拟整个地球大气层的物理过程和变化规律。

而气象预测则是基于已有的气象数据和模型,对未来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和预报。

全球气候模式的运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

首先,气象观测数据是构建全球气候模式的基础,包括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这些数据通过气象观测站、卫星以及其他探测手段收集到,并交由气象机构进行统一整理和发布。

其次,大规模的计算机模拟是构建全球气候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全球气候涉及到多个维度和复杂的物理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和模拟。

因此,高性能计算机和并行计算技术在气候模式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气候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大气过程的数学模拟和计算,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本质和机理。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球气候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包括大气循环、海洋循环、陆地过程等。

通过模拟全球气候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和能量传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此外,全球气候模型还可以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为气象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持。

气象预测是建立在全球气候模式的基础上的一种预测和预报天气的方法。

通过分析气象观测数据、气象模型的输出结果以及历史气象数据,气象学家们可以对未来的天气情况进行估计和预测。

气象预测主要包括短期和中长期预测,短期预测一般指未来几小时到几天内的天气情况,而中长期预测则是对未来几天到几周的天气变化进行预测。

短期预测主要通过气象雷达、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等观测手段获取实时气象数据,并结合气象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中长期预测则需要借助全球气候模式的计算结果,通过对气象系统的演化和变化趋势的研究,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虽然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气候系统的复杂性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模型的不断改进,气象预测的准确度也在不断提高。

超级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超级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超级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应用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其中,超级计算机作为计算机领域最高性能的代表,已经成为了人类探索科学、解决社会问题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那么,超级计算机具有哪些独特的工作原理?又有哪些应用场景呢?一、超级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硬件系统超级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是其高性能的基础,它通常由大量的处理器和内存组成。

处理器通常采用的是高速且多核的架构,可以同时计算多个数据。

此外,超级计算机还配备了高速的I/O设备,以及专门的互联网络。

2.并行计算超级计算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计算任务分成多个小部分进行处理,然后将结果进行聚合。

这种方式被称为“并行计算”,可以提高计算速度。

在并行计算中,每个处理器都专门处理一部分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传递给其他处理器,最终将所有的结果聚合。

这一过程需要高效的通信和同步,否则计算速度将不尽如人意。

3.高效算法除了并行计算,超级计算机还需要高效的算法来解决各种科学和工程问题。

一些问题涉及大量的计算和存储开销,例如,在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计算。

超级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和高效算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地球的气候模式,模拟各种天气现象。

二、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场景1.气象预测气象预测是超级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需要精确预测和分析,而超级计算机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天气预测,帮助人们做好各种应对措施。

2.医学研究医学研究也是超级计算机的领域之一。

例如,疾病的基因调控研究、生物医学设备的仿真和优化都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分析。

超级计算机可以通过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实现病理学、生理学、影像学等领域的深度研究。

3.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技术。

它依靠大量数据的训练,从而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分类、识别等操作。

然而,这种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而超级计算机可以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加速深度学习的研究和算法优化。

4.天文学研究超级计算机在天文学领域也应用广泛。

数值分析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数值分析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数值分析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例题和知识点总结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科学,其目的是理解和预测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在气象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数值分析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值分析能够帮助气象学家处理大量的观测数据、模拟大气的物理过程,并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

本文将介绍数值分析在气象学中的一些应用例题,并总结相关的知识点。

一、数值分析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例题1、天气预报中的数值模式天气预报是气象学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通过对大气物理过程的数学描述和数值求解,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例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数值模式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气预报模式之一。

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需要求解大气的运动方程、热力学方程、水汽方程等偏微分方程组。

这些方程通常非常复杂,包含了各种物理过程,如对流、辐射、湍流等。

数值分析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被用于将这些偏微分方程离散化为代数方程组,然后通过数值求解得到大气状态的预测值。

2、气候模拟中的数值实验气候模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气候模式,模拟大气、海洋、陆地等多个圈层的相互作用,可以研究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例如,为了研究温室气体排放对未来气候的影响,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数值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改变温室气体的浓度,然后运行气候模式,观察气候变量(如温度、降水等)的变化。

数值分析方法在气候模拟中不仅用于求解方程,还用于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进行模型的评估与验证。

3、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模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大气流动、扩散、化学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数值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模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过程,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污染物扩散模拟中,通常使用的数值方法包括拉格朗日方法和欧拉方法。

拉格朗日方法跟踪污染物粒子的运动轨迹,而欧拉方法则在固定的网格上计算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预测污染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扩散范围和浓度变化,为制定污染控制策略提供支持。

超级计算技术解析气候变化的模式与趋势

超级计算技术解析气候变化的模式与趋势

超级计算技术解析气候变化的模式与趋势随着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利用超级计算技术来解析气候变化的模式与趋势。

超级计算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模拟效果,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超级计算技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超级计算机可以处理庞大的气候数据集,包括来自卫星、气象站和其他观测设备的气候数据。

这些数据涵盖了全球各地的气温、降水、大气压力等气象要素,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气候模拟和预测。

超级计算机能够运行复杂的数值模型,模拟大气、海洋、陆地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重新构建气候变化的模式。

其次,超级计算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气候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地表特征、人类活动等。

利用超级计算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建立气候模型,模拟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例如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等。

通过运行这些模型,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趋势,为政府和社会制定气候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超级计算技术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揭示气候变化的机制和影响。

通过运行大规模气候模拟,科学家们可以分析和解释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超级计算机可以模拟全球海洋环流的变化,研究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它还可以模拟极地冰盖的变化,研究其对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模拟结果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并预测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研究中,超级计算技术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改进气候模型的精度和准确性。

通过对气候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模拟气候系统的各个方面。

超级计算机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模拟和更精细的计算,从而使气候模型的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这对于决策者和公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需要准确的气候模拟结果来制定各种决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地球系统模式(Global Earth System Models,简称ESMs)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模拟系统,旨在对地球气候系统进行综合模拟和预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地球系统模式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其在气候变化研究、自然环境管理、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ESMs的发展历程ESMs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当时,气候变化科学刚刚起步,人们已经认识到大气变化与全球环境的复杂性。

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影响,科学家们开始建立气候模型。

早期的气候模型注重大气变化和海洋变化,因此被称为大气海洋环流模型(AGCMs)。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了更好地反映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科学家们在较大的尺度上建立起了地球系统模式。

ESMs的核心是物理、化学、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的交汇,可以描述全球大气、海洋、陆地、生物、冰山等多种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ESMs的应用领域ESMs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应用之一。

通过对全球气候、海洋、陆地等系统的综合模拟,科学家们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的成因,并进一步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

未来的ESMs 建模不仅可以在气候预测方面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还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多依据。

在陆地生态系统管理方面,ESMs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如植被生长、土壤碳循环等)进行模拟,使决策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为生态环保和生态决策提供科学量化的依据。

除此之外,ESMs在自然资源管理、海洋科学、水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决策制定过程中,ESMs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政策制定,并优化环境效益。

三、发展ESMs需要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发展ESMs技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体系,并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公共平台,这样才能为ESMs提供足够的数据基础。

气候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气候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气候模型的构建和评估气候模型是对整个地球系统进行模拟的计算工具,它可以为人类探索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未来走向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天气预报、防灾减灾、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领域,是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

而气候模型的构建和评估,是保证模型可信度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部分:气候模型的构建气候模型的构建需要大量数据和计算能力作为支持,它需要从地球物理、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化学等多个领域融合而来,需要具备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现代气候模型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指定初始条件和外部强迫气候模型的构建首先需要确定初始条件和外部强迫,这些初始条件和外部强迫包括:大气压力、温度、湿度、海洋海面温度、陆地表面温度和利用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影响。

所有这些数据都需要由大量的观测资料和模拟计算得到,因此,初始条件和外部强迫的选择对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建立气候动力学方程和物理参数建立气候动力学方程和物理参数是构建气候模型的关键环节。

气候动力学方程是运用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数学理论,对气体、水和热量在大气和海洋中的流动行为进行描述的基本方程。

物理参数是气候动力学方程中未知的参数,例如太阳辐射、云的形成和演变、水汽的传输和湍流等。

建立复杂的物理参数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气候变化的各种细节过程。

3.开发计算模型现代气候模型需要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持,气候模型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也比较高,包括计算速度、存储容量和分辨率等。

计算模型的开发,需要在高端计算机上进行并行计算和大规模数据流水处理,才能实现现代气候模型的高质量运算。

4.进行模拟实验构建气候模型后,进行模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模拟实验可以对气候系统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如大气对流、海洋运动、生态系统和冰雪覆盖等。

它可以为人类了解气候变化趋势和预测气候变化趋势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二部分:气候模型的评估气候模型的评估是确保气候模型可靠性和预测精度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卷第2期1997 年6月气 候 与 环 境 研 究C li m atic and Environm en tal R esearchV o l .2, N o.2June 1997气候模式并行计算*毕训强 曾庆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0)摘 要 气候模式并行计算是国内外最近重视开展的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上应用的并行软件的开发工作。

“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国家攀登项目近年来先后在国产曙光1000和曙光1000A 并行计算机上开展了气候模式并行计算工作。

所用的气候模式是气候动力学项目“八五”阶段设计发展的9层全球格点大气环流模式和从1997年起着手研制的18层全球格点大气环流模式。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气候数值模式并行计算工作,阶段性工作取得了合理的并行效率。

研究表明以大气环流模式为代表的气候模式是最适合并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科研任务之一,国产并行计算机有能力在该领域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并行计算机 气候模式 并行计算1 引言气候异常和气候变化是全球热点问题之一。

对气候变化及其预测的气候模式设计和模拟研究一直是当代气候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是研究复杂气候系统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气候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国内外气候研究都充分认识到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气候模式对改善气候预测水平的重要性,并着手建立或完善其高分辨率、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更为完备细致的新一代气候模式。

这些工作使得新一代气候模式的长时间气候模拟试验所需要的巨大量的计算速度和内存资源,超出了单个计算处理器(包括向量计算机)的承受能力。

国际上一些大气科学研究机构,已开始(或刚刚实现)把他们的气候模式移植到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上[1~3]。

1997-05-29收到,1997-06-17收到修改稿3 本工作得到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研究”与国家863项目863-306-Z D -01-9课题的资助气候模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水平。

“八五”阶段我国开展的“气候动力学及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攀登计划项目[4],通过派出气候模式设计专家利用国外先进计算机资源以及使用从国外进口的中型计算机,已基本建立起我国自己设计的气候系统各分系统(大气环流、海洋环流、陆面和地表过程)的动力学模式,完成了各分系统模式的耦合和组装,且都通过了大规模的模拟检验并已应用在夏季旱涝跨季度预测和二氧化碳倍增造成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及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之中。

这些模式的垂直分辨率和物理过程方案细致程度与国际同期气候模式相当,设计思想具有许多优点和特色,综合模拟能力赶上了国际同期先进气候模式的模拟水平。

但因为国内计算机资源有限,我国气候模式应用强度远不如国外发达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气候模式在国际气候研究中的影响。

计划中的“气候动力学及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攀登计划项目“九五”阶段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和研制发展新一代高分辨率高精度大气、海洋、陆面、冰雪圈耦合的气候模式,模式复杂性程度和计算量都比现有模式大了很多。

面临计算机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开展气候模式并行计算尤为必要。

本文第2部分将介绍并行计算概念与气候模式并行计算基本方法;第3、4部分则分别介绍“八五”阶段后期我们在国产曙光1000并行机上N X 并行环境下实现的9层全球格点大气环流模式并行计算和最近在国产曙光1000A 并行机上PVM 并行环境下实现的18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并行计算。

2 并行计算概念与气候模式并行计算基本方法并行计算是将单一计算任务分配到多个计算处理器去完成。

衡量并行计算效率的并行加速比定义为S p =t seqt p,其中,t seq 为用串行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时间,t p 为用p 个处理器并行完成该任务所需的时间。

对于一个特定的计算任务,设该任务中不能并行只能串行执行的运算量占总运算量的百分比为s ,可并行执行的运算量百分比为1-s ,则(负载完全平衡且忽略并行系统额外开销时的)并行加速比满足Am dah l 定律:S p =1s +(1-s )p=p sp +1-s ≤1s.就气候模式并行计算而言,只能串行运算量百分比s 随模式分辨率和模式物理过程细致程度的提高而减小,所以气候模式并行计算能取得的最大并行加速比也逐渐增大,而且呈现出多处理器时并行加速比接近线性增长的结果。

H ack 等[2]及L eslie 等[3]的工作都取得了16个处理器并行计算加速比13以上的结果。

区域分解方法是进行气候模式并行编程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通过沿经向(或纬向)的带状(或块状)分割,整个大区域(或全球)模式计算量能很自然地分配到多个处理器上进行,每个处理器只计算各自带(或块)内部分,在需要时与其它处理器发生通讯。

对以有限差分方法求解的格点模式,通讯主要发生在动力框架部分计算中需要相邻带数据时。

谱模式中的通讯主要发生在需要高斯求积和快速富里叶变换时。

由于谱模式中谱空间中谱系数间的计算并行效率不高,在同等模式分辨率下,格点模式比谱模式并行加速比稍高,也易于进行程序并行化移植。

过程分解方法是近年来利用共享内存并行机在区域分解方法基础上提高气候模式并行效率采用的方法。

这主要是因为气候模式几大类物理过程(如降水、辐射、摩擦过程)间的计算很少同时关联,可并行计算;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采用海洋和大气的同步耦合方式(替代目前常采用的异步耦合方式)可实现海洋、大气两大系统间的并行计算。

001 气 候 与 环 境 研 究2卷 3 在曙光1000上实现的I A P 9层大气环流模式并行计算1995年4月,国家863计划中的重中之重项目研制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处理(M PP )并行机。

该并行机基于M essage -Passing 机制的松散耦合结构,包括32个基于iPSC 860的计算节点,2个系统服务节点子系统和2个I O 节点组成的外存子系统。

这些节点由一个的2维W o r m ho le 路由器网连接。

系统内存总容量1GB (每个节点32M B )。

网络总通讯容量为4.8GB s (相邻节点间传输带宽33M B s )。

单精度峰值计算速度2.5Gflop s 。

该机支持N X 、PVM 、EXPR ESS 等并行环境运行FOR TRAN (或C )并行程序。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 A P )9层大气环流模式是“八五”阶段国家攀登计划“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在气候设计和发展方面最主要研究成果之一[5]。

该模式是一个包括对流层和低层平流层的原始方程全球格点有限差分模式。

模式依照实际大气热力学变量全球平均的垂直廓线作为模式标准大气,而将温度、位势高度和地面气压等热力学变量相对于这个标准的偏差作为预报量,有助于减少计算误差,尤其是减小了一般方案在计算陡峭地形处气压梯度力时常有的大计算误差;模式动力框架能满足差分方程组与微分方程组各种物理系数整体性质,内部协调,计算稳定。

模式择优选用和改进发展了国际模式中采用的完备、细致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该模式各部分具有可移植性、兼容性和计算稳定性。

长时间数值积分结果表明该模式所模拟的各月平均气候状态、季节循环、气候类型分类及区域气候与观测相符,已能相当可靠地供大规模气候模拟和气候预测研究使用[4~10]。

大气环流模式的计算量主要在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两大部分。

在I A P 9层大气环流模式中,辐射传输、云和降水过程、摩擦项及地表面能量收支等计算模式方程组中源汇项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占全部计算量的67%,由动力框架和水汽平流组成的模式动力框架部分的计算占全部计算量的18%。

模式物理过程部分计算的共同特点是只在每个气柱内计算,相邻气柱间的水平方向联系只通过模式动力框架来实现,这种水平方向格点间物理过程计算时的互不相关性使我们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气候模式并行计算。

我们采用区域分解方法实现了I A P 9层大气环流模式在曙光1000上N X 并行环境下的并行计算。

首先将全球计算格点分割成东西(纬向)方向的条状格点分布,不同计算结点承担各自条状带内所需的计算工作。

模式动力框架每个时步开始时调用信息传递命令进行相邻纬向条状带(南北)边界上数据更新。

设我们用N 个计算结点,则原始数组A (72,46)可分割为A (72,M ),其中M =(46+2)N+2,这样,对于不同数目的N ,如N 取2、4、8、16时,不同数目计算结点的并行程序基本相近,并行程序差别只是与模式中极区滤波方案有关的几个子程序。

对纬向条状格点带分割,我们在曙光1000上所能用到的最多合理结点数目是23。

由模式原始串行程序到并行程序,总共120个子程序中的约40个与模式动力框架有关的子程序要添加并行计算所需的信息传递语句。

1012期毕训强等:气候模式并行计算表1给出了I A P 9层大气环流模式串行和并行程序在曙光1000上积分1d 的内存占用和运行时间、相应的并行加速比和单节点利用效率。

对2、4、6、16和23个计算结点,我们取得的并行加速比分别为1.71、2.65、4.30、5.90和7.23。

表1 I AP 9层大气环流模式在曙光1000上积分1d 的并行性能模式分辨率72×46×9(72,46)单节点(72,26)2节点(72,14)4节点(72,8)8节点(72,5)16节点(72,4)23节点占用内存 M B 25.515.910.27.25.95.4运行时间 s 4320252616301005732597加速比1.01.712.654.305.907.23单节点效率1.00.8550.6630.5380.380.3144 在曙光1000A 上实现的18层大气环流模式并行计算1997年2月,国家863计划中的重中之重项目研制出曙光1000A 大规模并行处理(M PP )并行机。

该并行机是由16个133M H z 主频的曙光天演Pow er PC 工作站组成的工作站集群。

系统内存总容量2GB (每个结点128M B )。

计算结点间通讯由快速以太网(100M B s )连接,结点间传输带宽10M B s 。

单精度峰值计算速度4.25Gflop s 。

系统支持PVM 、M P I 标准并行环境运行FOR TRAN (或C )并行程序。

我们在曙光1000A 上进行并行计算使用的气候模式是“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攀登项目计划于“九五”阶段研制的一个18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雏形。

该模式在动力框架和计算格式方面继承了I A P 9层大气环流模式的许多优点,气候动力学项目“八五”阶段在大气环流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也将在该模式中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