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冯 奇主委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是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揭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中华传统文化渊源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成二十四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二十四个字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培育和涵养。

这二十四个字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找到渊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比如“富强”,历朝有为君臣皆致力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历代有识之士皆谋求经济发展、民富国强。

管子曰: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孔子描绘的小康社会,商鞅提出的国以富强,都是富强观念的雏形。

比如“民主”,中华传统兼听博纳,拥有监督制度、科举制度等民主制度和重民轻君、民为邦本、与民同乐、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民主思想。

比如“文明”,中国历来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温、良、恭、俭、让,习礼、懂礼、守礼、重礼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

比如“和谐”,礼之用,和为贵。

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直至和而不同,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并且中华传统和谐观不仅仅是个人自身和谐、人际和谐,而且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高层次的和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慈悲心灵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道德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践行、关系、重要性、内涵、特点、基本内容、意义、促进作用、实践、结合、社会进步、保障。

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慈悲之心、儒释道合一的思想等等。

这些文化传统强调天人合一、以仁爱为本、尊重自然、追求道德完善,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智慧启迪。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所在。

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为世界谋和平,具有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的文化智慧与现代的社会理念相结合,共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遵循。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风格等丰富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历史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创造的,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佛教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标识,也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等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得到了体现和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指导上具有协同推进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行为指引和人生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提倡崇尚科学、勤劳奋斗、诚实守信、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克己复礼”等理念相一致,都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为中国人民提供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实践指引,对塑造中国人的道德品格和人生追求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来源】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度百科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度百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发表时间:2014-02-28 来源:中国文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培养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导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培养幼儿核心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基础。

本文将针对培养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以及设计一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为教师提供参考,以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一、培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价值观凝聚了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1.2 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培养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健康、自信、富有责任感的人格,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意识,有助于提升社会发展的整体道德水平。

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2.1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中华文明秉持着包容性、和谐性和传统的价值体系。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这些基因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寻求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2.2 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和责任传承中华文明是加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和精神支柱。

通过传承中华文明,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三、设计一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幼儿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友善合作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1)引入教学:通过展示图片、简短故事等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目标。

(2)讲授核心价值观: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释和介绍,让幼儿初步了解和理解。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智库时代·18·咨政建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的体现,而社会主义价值观,又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时代理论,由此,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就成为当代高校教育实践的主要策略。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点(一)理念要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背诵,而是要求学生体会、理解大学生其内在含义,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有目的的进行实践提。

因此,大学生是否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解、把握理念中的精髓,就成为当代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前提。

例如:爱国,应是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与个人生活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诚信,既是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的守时、守信,又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

因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就是要牢牢的把握住大学生成长中的理念引导[1]。

(二)实践要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注重实践层面的要点把握。

一方面,大学生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应逐步由被动向着主层面转变,另一方面,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例如:南阳师范学院教师,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要求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入手,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然后再结合自身生活中遇到的事物,逐步进行自身喜欢探索的方面进行落实。

案例中提到的教师的实践方式,从整体上把握住学生实践发展的主体趋向,然后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探索,引导与探究相互结合,体现了新时期教学实践的理论[2]。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教师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社会文化传播的多样化途径,循序善诱实践。

(一)加强传统文化认知的引导1.开展体系化教育进行引导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让大学生拥有更加清晰的价值观导向,确保学生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女提供精神依赖和精神居住,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仁爱、以人为本、诚实、正义、和谐、和谐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的价值观“富强,民主国家一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与和谐,具有“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

自由、平等、正义的价值观行政长官和法治“由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责任平等”的爱国思想,是“学习”的实践理性世界,知行合一”,“说与信”的概念,继承和促进“仁者爱人”的忠诚和宽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发展的结果平在当代中国不断发展,也是其道德观念的最新形式。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仁爱、忠恕、孝、人文主义、诚实,中和、羞耻、简单、节俭、慷慨等,不仅不过时,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闪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v 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力弘扬道德观念,自觉坚持粗、细、假、真,吸收精华,消除糟粕,积极地赋予它一个新的时代,它与“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爱国主义、奉献”的公民价值协调论,诚信友善”,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找最大公约数,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凝聚一切正能量为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辟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孝道、诚实和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个体层面最基本的价值范畴。

经过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化,它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要深挖,自觉地继承这些道德观念,积极促进他们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孝道文化,夯实人的基础。

孝文化的基本价值伦理和热爱祖国,善待他人的优秀品格我是从它诞生的,与“爱国主义、奉献、诚实和友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往传统价值 理念 的创 新和超越 。 积 淀着 中华 民族 最深层 的精神追求 ,包 3 、通 过 中华优 秀传 统文化 教育 ,
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机构应该制 定颁布传统文化 教育方 案,积极搭建 学习平 台。建议 在各级学
含 着 中 华 民族 最 根 本 的 民 族 基 因 ,是 社 培 育 核 心 价 值 观 。 首 先 善 于 挖 掘 传 统 文 校 开 设 教 育课 , 将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作 为 学
一论 田地
中华优 秀传统 文化 在培育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中的作用
李丽 荣
( 邢 台市委党校 河北邢 台 0 5 4 0 0 0 )
[ 摘要 】 文化 的核心是价值观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一个开放 的体 系,是一 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 这个过程 中,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起 到 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的摇篮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 育提供 了宽阔的思路 和理论依据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 了切 实可行的行 为指 南。研 究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作 用 ,对
至关重要的作用 。

道 德 与 功 利 、 为 人 与 为 己、 个 人 与 集 体 年 活 动 中 心 的 作 用 ,组 织 学 生 定 期 开 展

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是 培 育 社 会 等 两 个 极 端 中 找 一 个 平 衡 点 ,这 个 平 衡 参 观 体 验 、专 题 调 查 、红 色旅 游 等 活动 。
是 l 3亿 中国人 为 实现 伟大 的 中国梦 而 放 以后 ,西方的价值理 念蜂拥而 入,人 起传承优 秀文化 的责任 ,做青少年健康 奋斗的思想 基础和精 神纽带 。学术 界普 们 的价值观 开始 由单 一的 一元格局 向多 成长 的指 导者和 引路 人。广大教育工 作 遍认为 ,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是一个开 元格局 转化、从神圣 的一个极端 向世俗 者应 该通 过丰 富多彩的形式 ,帮助 青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特别就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归依与心灵居所,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与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与谐”的价值目标,与传统文化中“国家一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与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允执厥中”的思维方式与“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则就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传承与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就是其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态。

包括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与、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等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熠熠生辉。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自觉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与“富强、民主、文明、与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相适应,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一切正能量,为共筑同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不竭动力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案例简介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出将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进入课堂,沁入心灵,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取得良好效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积极借鉴。

二、基本做法1、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深入挖掘丰厚文化资源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设有山东省地方史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建设研究基地等7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和古籍整理研究所,把突出齐鲁文化特色以及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出版专著100多部,发表论文400余篇,逐渐发展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和人文学术重镇。

学校依托齐鲁文化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启动了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工程,深入挖掘文化世家优良的家风、家学、家训、家规等历史文化资源,探求著名历史人物成长的家族文化因素,为当代新型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和历史借鉴,在全国尚属首次。

《书系》出版后,在全国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光明日报》正版进行了报道。

目前学校正在论证调研,准备再对32个重要文化家族进行挖掘梳理。

2、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从2007年开始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教学体系,系统开设孔子与论语、中华诗词之美、中国古代史学家的人生与思想等传统文化课程112门,近万名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上博古览今、陶冶情操。

各学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注重挖掘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内涵,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立文脉,长精神,将专业发展与文化内涵滋养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宋乃庆《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7日 06 版)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从国家层面来看。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

《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吴安春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11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从而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列入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最近,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天,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他进一步指出,今天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可见,在中小学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助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被瓜分成为一个半殖民地。

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一步步地向西方文化学习,乃至形成传统文化的断层。

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几乎被连根拔起。

当代民众对于文化传统已经是知之甚少,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已经很少能搞清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

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四维;孔子提出“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三个做人标准,即智、仁、勇三达德。

孟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四个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四德。

汉代董仲舒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

至此,中国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把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礼节等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并传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品质。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延续与体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相互促进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传承发展二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影响、传承、延续、体现、相互促进、融合、优势、推动、共生共存、发展与繁荣、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是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奋斗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品质等,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宝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又有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积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两者在道德、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共同点,共同体现出一种爱国爱民、诚信友爱的核心价值。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和互补也丰富了彼此的内涵,推动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指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传承,弘扬,共同点,融合,互补,共同发展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有传承和弘扬的关系,也有共同点和融合的可能性。

在当代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公正、和谐等理念相互呼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提供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这种相互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两者之间产生了共同点,如强调人民至上、社会稳定和谐、强调道德伦理等等,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和互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共同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共同促进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归依和心灵居所,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传统文化中“国家一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允执厥中”的思维方式和“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则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传承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其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态。

包括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和、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等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熠熠生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自觉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相适应,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一切正能量,为共筑同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不竭动力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内在逻辑关系。

本文将从两者的内涵、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等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相似之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6字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体现了全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有着相通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义者正心”、“礼者修身”、“智者治国”、“信者成仁”,提倡的是一种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做人准则和处世原则。

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强调了爱与善的道德品质,都秉持了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和传承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传承,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更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谐共生精神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和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要植根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又要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善于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敢于进行文化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一味的强调传统性,夸大传统文化的社会适用性,试图用传统文化来取代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不能夸大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完全无视传统文化,使得我们精神家园的构建失去历史延续性。

一方面,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文化代表着特定时代的人所追求的价值信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的,带有当时社会环境的烙印。

在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中有些是符合当今社会价值需求的,有些则是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相违背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另一方面,文化是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也许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文化对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产生积极作用的历史文化传统无论社会如何变迁都会推动社会进步。

相反,有些传统文化与现阶段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甚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这就需要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反映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彰显时代精神。

(二)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生命,看到了某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就会让人想起这个民族。

从文化的纵向发展来看,文化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起来;从文化的横向发展来看,它会吸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盈自身,所以说文化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所以它才会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绵延不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体现,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四个方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全社会价值取向的根本指针,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撑。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孔孟之道、礼乐之邦、诗画之乡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注重的是人伦道德、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强调的是自我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忠孝、仁爱礼仪、谦和谨慎等为核心,强调儒家的“仁者爱人”、“义者治国”、“礼者安邦”等传统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引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与精神追求上存在着显著的契合和统一。

在价值取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等重要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作者:李丽荣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年第05期[摘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的摇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宽阔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南。

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作用研究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八大中表述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统一的具有凝聚力的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价值诉求的体现、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壁垒、更是13亿中国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摇篮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烙有各自特点的价值观念,罔顾这一规律和事实,强行移花接木、植树种草,必然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甚至水土不服、一败涂地。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民族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古典文献中先民的优秀品质,比如,“中和”的价值理念、“民本”价值理念、“尚德”精神、“爱国”精神、“大同”秩序以及传统“孝道”等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提供着丰富的理论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和灵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既体现了时代性和现实性,也表达了传承和发展的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平、友善、共享的价值观念,在对待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追求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社会公平正义,旨在构建和谐社会。

这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个体的幸福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让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融合二者,可以形成一种更加践行公正、关爱和社会责任的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爱国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相一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强调对祖国土地、人民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也呼唤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二者结合,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坚定爱国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民主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相一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注重关爱他人的生活和幸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民主主义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以及大众对政治决策的参与意识。

二者相结合,既能让人们更加关心他人的疾苦和困境,又能增加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民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社会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尚公平正义相一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的观念,在封建社会有着独特的体现,凡事先顾全大局、后顾全局,关心弱者和边缘群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社会主义更加强调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以保障社会公正和人民的利益。

二者结合,可以在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过程中,更加照顾到弱势群体的权益,体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金鹏1,王海军21.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2.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沈阳110034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发扬中华文化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者简介:金鹏(1978-),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产业;王海军(1974-),男,辽宁葫芦岛人,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中小学德育(安全教育)研训部主任,高级教师。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W20143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7-06-04中图分类号G641;G122文献标识码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原动力。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牵引力量,可以在经济建设中起先导作用,在思想建设中起感召作用,在社会环境建设中具有昭示的作用,在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方面具有感染和同化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特点(一)延续性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是不间断的。

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就同化力来讲,中华传统文化对一切外来文化都具有很强的“改造”作用,使其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继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虽屡遭冲击,却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经无仅有的。

传统社会使用的文字,现代社会还在使用,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这为文化不间断性提供了可靠的载体。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但文字的构造有象形、假借、会意、指事等方法,因此,中国文字不完全是具象化的文字,也有抽象化、意象化的特征。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文字起了极大的作用。

(二)务实性中国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其思想基础十分朴素。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

”[1]因此,中国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实用—经验理性”思想和重农、尚农、重实际的务实精神。

这种务实精神植根于农耕经济的厚实土壤,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务实的共识。

这种务实精神也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立足于现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倡导惜天时、尽地力、重本务的思想观念。

中国伦理纲常观念形成庞大、严密的思想屏障,阻挡、淡化了宗教精神对国民意识的深度渗透。

中华文化不是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寄托在天国或未来世界,而是建立于现世人生。

务实精神使古代中国在天文、农学、医学、数学等应用学科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人文性人文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依然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以思考人自身的存在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天地人合而为一。

自周代以来,神权从未占据统治地位,王权始终高于神权。

周代统治者们鉴于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已经充分认识到民意的重要性,“重民轻神”的民本思想开始兴起。

重民轻神的观念随着汉代以来儒学的勃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学,高度关注现世人生。

中华传统文化还体现在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由于非宗教性的思想倾向,中国传统文化不刻意要求人们去追求灵魂的不朽,而是重视关注现世人生,把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去立德、立功、立言,从而成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人格。

(四)道德性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与根本。

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在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价值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类社会要和谐,各民族要和睦相处,都需要道德的力量来支持。

中华传统文化关于道德的论述涵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而透彻。

从中国哲学的“天命无常,唯德是辅”和中国古代史学的“寓褒贬,别善恶”,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以载道”和中国古代教育的“教之道,德为先”,中华传统文化处处闪耀着伦理道德思想的光芒。

崇尚伦理道德是中国封建社会调和人际关系的准则,更是维系整个社会大厦的精神支柱,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受到历朝统治者大力倡导,也得到民众的重视。

中国文化强调“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

中国文化是对道德问题阐述最全面、最透彻的人类文化,其思想涉及人类道德的方方面面。

首先,强调做人要成大器,必须虚怀若谷。

其次,强调立志。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再次,倡导博爱精神。

从孔子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最后,倡导“节欲”、“制欲”,克制自己的欲望。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孔子提倡的安贫乐道就是典型的“节欲”思想。

关于为人处世,中国文化论述得很深透。

首先,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即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在孔子看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其次,强调换位思考,倡导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会爱己及人。

“仁者爱人”是社会稳定、人际和谐的道德基础,而换位思考是实现“仁者爱人”的催化剂。

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人们常常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所谓“仁”,就是以慈善之心对待他人。

其核心就是关爱、呵护与尊重。

所谓“义”,主要是指人的行为要合乎道义。

古人讲“舍生取义”,是指为了道义可以献出生命。

所谓“礼”,是指对别人的尊重。

以及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所谓“智”,是指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也就是知。

所谓“信”,是指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不虚伪。

这五个方面是对人在德才方面的基本要求。

总起讲来,中国文化关于伦理道德的论述十分系统和完备的,在其中尤以“仁、义、礼、智、信”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影响最为深远,备受世界各国道德学家所推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臣对君要忠,子对父要孝,妇对夫要顺,弟对兄要恭,朋友之间要讲信义,伦理道德成为所有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准则。

修身作为立命的根本,仁义志士都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修身必须从“正心”、“诚意”做起。

《大学》云:“欲修其自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认为只要端正认识,时时反省,就能趋善避恶。

突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的是要塑造“至善”的人格,培养具有理想品德的君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和升华社会价值观的生成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华儿女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充分借鉴了世界文明成果,最终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抗战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延安创办的《中国文化》为宣传先进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七大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更是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6]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是否为本国人民所认同、所遵循、所自豪,是否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羡慕、所敬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7]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要树立公民的文化自信,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定的理论基础,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渗透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通,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又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

儒家的“忠、孝”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要求我们孝敬父母,顺从父母,同时,传统中的“孝”又是和专制联系在一起的,子辈的社会价值就会遭到忽略;又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宣扬的是男尊女卑、绝对服从的观念,与现在社会要求民主平等的观念相悖,应当舍弃,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时要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彰显了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新性发展,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情怀;“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的人格修养教育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对一些经典古籍进行解读,使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的需要,加大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使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符合大学生的口味,调动广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热情,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