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理论在传媒类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在传媒类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101第2卷第9期传媒论坛传媒类实验教学,其效用在于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技能,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进行和业界接轨的实践。

但现有的传媒类实验教学,其目标和导向仍然着眼于既定教学内容,学生内化建构技能体系的效用不能得到很好体现。

受限于既定教学内容,在课堂积极性上,也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知识和技能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形成的,而不是教育者“灌输”形成的。

这种模式,提倡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同时学习活动也成为了一种自主活动。

这样的教学模式,尤其适合运用于传媒类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完成相应任务,达成建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这一过程,相比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学生积极性、技能掌握程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传媒类实验教学的现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方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

自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Student-CentredLearning,CarlRansomRogers,1951)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上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是在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时的场地、硬件、制度以及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制约。

(一)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分离传媒类实验教学,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业界工作技能、流程。

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着眼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实践。

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加学术化,并不能很好地贴合业界实践。

课堂内实验的设计,也是着眼于教材的理论内容,而不是面向实践的。

在技能训练上,也着重使学生体会原理、理论,而不注重实践、问题解决。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真正工作岗位时,仍需要大量时间成本将所掌握的“理论技能”,内化为“实践技能”。

(二)学生对技能掌握不熟练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在实验课上,对技能的训练,止步于“会”,并没有上升到“熟练”的层次。

建构主义理论观照下的《传播学》教学改革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观照下的《传播学》教学改革研究

更 新 教 育 理 念 调 整 课 程 结 构 改 革 教 学 内容 更 新 技 术 设
与 纠 正 并 抱 有 正 确 的 态度 ;( 3 ) 中 介 者 教 师 是 学 生 与 教 育 方

备 培养

2 1 世 纪 所 需要 的 新 型 传 播 人 才

针 及 知 识 的桥 梁
4

既 要 把 最 新 的 方法 知 识 提 供 给 学 生 还 要





3

教 学 观 :教 学 要 增 进 学 生 之 间 的 合 作 使 学 生 看 到 那


令 广 大 高校 教 师 和 学 生 感 到 教 学 俱 难 用 建 构 主 义 学 习

些 与 之 不 同 的观 点 的 基 础 。 因 此 合 作 学 习 受 到 建 构 主 义 者 的广 泛 重 视

关键 词 : 建 构 主 义
建构 主 义
(c o n s
传 播 学 教 学改 革
注 意他 们 全 面 素 质 的 提 高


课 程 观 :不 认 为 课 程 基 本 决 定 于 外 部 环 境 因 素 ( 例 如

t r u c t i v is m

)也 称 为 结 构 主 义 是 瑞 士 心 理

主要表现在 :
息 的 意 义 的 过程
的 理 解 ;另


建构 包 含 两 个 涵 义


方 面 是 对 新信 息 意 义






错误 地认 为传播学课 程 要 解 决 的是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这些方面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应用实践及不足之处。最后,文章总结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成效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前景。
引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深受教育界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 动性和建构性。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 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建构的。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建构主义教学评价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评价标准 不统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4、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总结与反思阶段强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以及对学生 和教师的反思和提升。其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教学目标: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得到了有效实现。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念,它强调学习者的主 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和意义建构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教育、培训、康复和心理学等领域提 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发展思路。
摘要
本次演示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详细探讨了其发展历程、主 要观点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概 念和内涵,然后从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和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分析了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在
未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应用,例如利用、大数据等技 术来支持意义建构和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更 加实践和案例研究
,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并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全面的综述。

我们将首先概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关注教学改革如何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以改善教育实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将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

我们还将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例,以及其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理解和描述。

它认为,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空白的容器,等待被填满,而是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个体。

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理解和感知,主动地构建和解读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固定的实体,而是主观的、情境化的、不断变化的。

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和理解,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而建构的。

这种建构过程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经验、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

建构主义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共享知识、经验和观点,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社会性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建构,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非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他们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经验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

化抽象为具象——传播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及实践初探

化抽象为具象——传播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及实践初探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9月 下旬刊 综述·专著化抽象为具象——传播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及实践初探黄志辉(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摘要】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学科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一门科际外延广大、研究课题广泛而且内涵深入多层的课程。

当前我国的传播学的教学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传播教育和“传播研究被限制和规定在一个较狭窄的区域内”;二是在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研究),忽略了实际运用,割裂了基础理论与实际运用的关系。

这两个误区导致该课程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

化解效果不佳的唯一途径是克服理论教学的虚幻化,即“化抽象为具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将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起来,努力探寻该课程的和谐教学法。

【关键词】传播学 和谐教学法 抽象 具象【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01-02一作为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传播学 是新闻传播学学科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同时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介于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通过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有助于他们开展信息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传播学也可作其他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受我校传播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的委托,笔者走访了开设该课程的几所高校。

在调研过程中,予笔者深刻印象的是,不少学生反映该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并不如意。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之所以教学效果不佳,原因众多,既与传播学具有一般理论课的通病——高度抽象性、理论性强——有关,更与传播学在我国的教学“误区”有关。

系统说来,当前我国传播学教学“误区”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传播教育和“传播研究被限制和规定在一个较狭窄的区域内”[1]。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学科,既涵盖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及国际传播等各个层次,又涵盖了经济传播、文化传播、体育传播、健康传播等各个领域。

2024年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4年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4年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颇具影响力的学习理论,它起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经过科恩伯格、斯滕伯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积极的知识建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高等教育领域,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建构主义理论提醒我们,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索性,通过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和提供适当的支持,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

二、教学改革中的学生中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这意味着教学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展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

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反思能力,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和合作的过程。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知识的建构至关重要。

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创设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形式,学生可以相互分享知识、经验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四、情境教学与实践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教学和实践应用的重要性。

《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作者:陈红莲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4期摘要:传播学课程因其理论性较强,抽象难懂而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为该课程改革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加强案例引入,指导学生参与各类传播实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

关键词:传播学;理论教学;案例引入;实践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14-01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新闻学、信息科学、广告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很密切的联系,其知识面较宽、理论性较强,又因为传播学理论起源于美国,属于舶来品,使得该课程内容更抽象难懂。

长江大学广播电视专业及文案策划方向的学生开设传播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传播学中的人际传播、符号互动等理论都对学生都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如能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各类传播实践,是传播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的。

一、传播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传播学》课程是长江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专业内所有学生都必须选修;是文学院中文系文案策划方向的专业选修课。

广播电视系与文案策划方向的学生在《传播学》课程设计中,均以大课的形式上课。

学生人数众多(长江大学传播学课程上课人数通常在75人—85人之间)。

这样的现实导致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法,不太关注和学生的互动。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评价也以考试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这样的授课与评价方式使得理论教学居于主导地位,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学习动机,甚至会有学生觉得学传播学无用。

通过对长江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及文案策划方向的16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学生大多希望“增加师生互动、多举新案例、渴望参与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学改革则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界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改革思想。

本文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构建个体认知结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

它认为学习者应该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主动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角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在教学改革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下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几个方面的应用:1. 基于问题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积极参与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建构主义教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性的活动。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分享知识和经验,在合作中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基于项目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该是一个真实和有意义的过程。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将学习与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和组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传播学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传播学教学模式探析

仅仅 作为被动的接受者 ,这样 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 生的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学 习观认为 ,知识不 是通 过教师传
探 索精神 ,造成学生对传 学理论知识理解 的一知半解 ,也 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 景下,根据 自己已 难 以吸引学生上课兴趣 ,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因此 ,改变传 有的知识经验 ,借助其他人 的帮助 ,利用 必要 的学习资料, 统教学模式,将提倡“ 以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并得 到国 主 动 进 行 知 识 意 义 建 构 而 获 得 。 由于 个 体 差异 性 、 认 知 结 构 内外众多教师关注与认可的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 引入 到传 播学 的不 同 ,学 习 者 对 外 部 世 界 的理 解 也 是各 不相 同 , 并 且 学 习
出了 极 大挑战。基 于对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的研究 ,文章分析 了 传播 学课 程教 学中运 用的 自主学 习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小论文模 式、学生上课+ 教师评价模式与“ 演 示+ 讲授+ B B 平 台+ 微信” 的立体互动式教学模 式,并提 出实施 了 传播 学课程教 学模 式应注意 的
今传媒 2 0 1 5 年第 1 期
文 化传 播 与教 育
焦树 民 ,贾利芳 2
( 1 . 中国计量学 院 艺术与传播学 院,浙江 杭卅I 3 1 0 1 1 8 ;2 . 解放军理工大学 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1 1 0 1 )
摘 要 :教 学模 式是进行教学工作设计 的基本思路框架,建 构主义学 习理论 关于知 识、学习、教 学的观 点给传 统教学模式提
课程 教学模式 设计 中就显得非常必要 。

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 自身根据 自身经验建 构知识意义的

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课程多以讲授传统的传播模型、理论为主,可以适当扩展课程设置,引入新兴的传播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等内容,提升学生对传播学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可以引入案例研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材和教辅资源的更新:传播学理论课程可以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更新教材和教辅资源,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4. 案例教学和实践项目的开展: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项目,通过学生参与实际传播活动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加深对传播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5. 评价方式的改进: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书面论文、小组报告、实践项目报告、口头答辩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评估和提升。

通过上述的改革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传播行业中具有竞争力和适应力。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起点:知识自我建构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起点:知识自我建构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起点:知识自我建构近年来,新闻传播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新闻媒体正在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任务。

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闻传播实践?这是当前新闻传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知识自我建构成为一个重要的起点。

知识自我建构理论是由斯滕伯格和布鲁纳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识不是由外部输入的信息直接建构而成,而是在主体的认知结构中自发地建构而成的。

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知识自我建构理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主、主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知识自我建构理论为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通过知识自我建构的理论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更加开放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

知识自我建构理论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通过知识自我建构的理论指导,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自我建构理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研究表明,知识自我建构理论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效果的提高。

换句话说,通过自主地构建知识,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要将知识自我建构理论应用到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才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

学校需要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培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等。

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才能够主动参与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

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新课程改革

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新课程改革

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新课程改革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新课程改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还能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更为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对传播学的启示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明确新课程改革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传播的核心环节,而新课程改革则是教育传播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需要,它不仅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还包括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方面面。

通过新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个体需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传播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传播学强调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注重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和反馈。

这与教育的本质相契合,教育是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启发。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更好地让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传播学的理论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

传播学强调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强调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他们的潜能。

传播学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方法,如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群体沟通理论等,这些都可以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教育传播学,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我们可以加强教育传播的研究,深入探讨教育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机制,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开展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可以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

传播学强调信息的共享与传递,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起点:知识自我建构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起点:知识自我建构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起点:知识自我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领域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知识自我建构理论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论,其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构建知识,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起点。

一、知识自我建构理论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的意义知识自我建构理论主张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来构建知识,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知识自我建构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理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知识自我建构理论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知识自我建构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愿意投入到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

1. 开展新闻实践项目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

传统的新闻实践项目往往是由教师设定课题,然后由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

而在知识自我建构理论指导下,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新闻实践课题,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构建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采访和调研等方式获取新闻素材,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编辑和制作,最终完成新闻报道作品。

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积累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 建立互动式教学环境知识自我建构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可以倡导建立互动式教学环境。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声屏世界2022/6管理平台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内聚力量、外塑形象的重任。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基础理论功底。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从而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素质和新闻专业理念,以适应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求。

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与新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也与日新月异的新闻传播业界的新传播发展格局发生背离。

因此,高校“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无疑对深化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深远的现实价值和指导作用。

“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性一、新媒介技术环境的急剧变迁。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将人类社会经历的信息社会变革称之为“第三次浪潮”,在他看来,技术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长期依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从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来看,无论是从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还是到未来传播时代,无不受媒介技术驱动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铅与火”“光与电”“0与1”的传播场景交替。

当下,新闻学概论这门课程所面临的媒介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型传播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快速运用,掀起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媒介融合浪潮,形成各种传播介质互相渗透、碰撞、推进、融合的新传播景观,①新闻传播业日益具备“数据化”“可视化”“场景化”“定向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传播特征,开启了未来媒体传播发展新图景,必将重塑传统新闻传播业的内容生产、技术架构和产业格局,加速其转型、融合的速度和品质。

新媒介技术环境的急剧变迁倒逼“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否则理论一旦与实践脱节,必将遭遇无法适应新媒介技术变革而带来教学质量的“降维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摘要: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巧,引导教与学的互动。

本文对传播学传统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学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进行课程改革,强调设计教学情景,驱使学生多重参与,相互竞争,自主学习,最后达到知识意义建构。

关键词:传播学;建构主义理论;多重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传播学》课程是新闻学和广告学本科生的高年级必修课,是面向具有初步新闻史和新闻学理论基础或广告学,广告策划知识基础的,对新闻,广告,尤其是媒介有初步了解的高年级学生的后续学科,因此各高校新闻和传播专业普遍开设。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要建构的思想最早由认识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基于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他把认识看成是连续不断的建构,即结构的发生与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

另外两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杜威和维果斯基。

杜威强调教育要植根于真实的经验之中,教育要基于行动。

维果斯基作为心理学家,深入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维果斯基还十分重视学生原来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1]。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各流派都十分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学习行为的主动参与性。

二、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由于传播学本身是一门新兴的多理论融合的边缘学科,理论性强,既有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分析框架,也有着利用自然科学的数学工具分析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维,使这一课程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的知识铺垫,令学生感到深奥晦涩,不易理解。

教师主导的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下,面对缺乏自然科学训练的文科学生,教师又容易产生对牛弹琴,泥牛入海的畏难情绪,最后对教学难点一带而过,不了了之。

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一)缺乏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经济学理论的课时铺垫,教学效果差。

(二)教材理论性强,观点凝练,语言晦涩,缺乏鲜活的解释和例证,学生接受度低。

(三)教师一对多的传统教学,缺乏互动性,影响教学效果。

(四)闭卷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功能单一。

三、以学生为中心,多重参与,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Ceary的理论认为,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需要、意向、态度、信念和情感对其进行认知加工[2] 。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经验的建构不是一个被动形成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新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制灌输的授课方式。

同时学生学习也是意义传递、消化、内化,并且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的过程,因此,课本理论所要传达的知识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传递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教师表达出来就够了,关键是学生如何接受、解释。

因为传播学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沿用数学、统计等实证测量方法对社会科学进行分析而得出来的结论,因此教学时还要特别注意对自然科学相关理论的介绍,所以如何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学科内容的传授,这也是传播学教学上难点中的难点。

美国技术史学者平奇(Pinch, T.)和比克(Bijker,W.)提出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某一特定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的意义可以给予不同的解释,人们可以使用相同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以广泛不同的目的,对这种特定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的最终解释,终止于相关社会群体对它的“修辞学争论终止”,即通过相关社会群体的争论导致“问题”最终解决[3]。

我们将技术建构论应用到教学中,即特定的新的知识和理论不存在稳定的、预设的发展目的,而且其自身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参与解释理论是必要的,有益于学生批判思维的训练。

根据平奇的理论,我们把一个课堂上的不同学生组作为接受知识的相关群体,强调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程教学里来,教师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课下主动阅读增加理解,课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意义互动,在人际互动中碰撞,交锋,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种互相协作分工之中,培养了学生对传播学知识的意义理解,在辩论交锋里,多种意义的解读,多种路径的问题解决方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知识探求欲望,学生变的爱学、想学、会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后推动课上,由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互动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三方互动,共同建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实践(一)情景教学,引发兴趣,弥补缺少自然科学课时的问题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传媒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整理传播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剖析,以加深学生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

针对新闻学专业本科生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薄弱的现实,按照课时进度,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作为当次课堂教学内容的铺垫,在授课之前由学生朗读分享。

根据建构理论的指导,要求读书笔记抛弃长篇大论的叙述,着重从相关学科发展史上有趣的人物轶事、科学趣闻等入手,把学生带入学科情景中以了解其主要论点。

比如,符号论可以从苏格拉底的修辞学入手,还原古希腊人辩论的场景,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代入感,弥补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的不足。

(二)以传播学史的介绍为传播学理论的晦涩解读做铺垫比如通过介绍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之所以关注传播效果,部分原因是基于治愈童年口吃,表达困难的努力。

介绍拉扎斯菲尔德24岁即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就是因为对一战各国宣传手段的详细研究和总结,这些总结至今依然适用于各国战争动员等,使书本理论通俗化。

(三)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知识的感性体验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特别是结合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和广告传播等方面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地表现出来,将师生置身于同一传播情境之中,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剖析问题,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化、简单化,从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讲课的内容[4]。

(四)分组参与,共同讨论,分组考核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对于教学和课程设计有重要的实践意义(Phillips,1995)。

最直接的建议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之中,并提供能挑战他们的思维、迫使他们重组观念的经验。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角度发展建构主义,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5]。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人的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多重参与,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变过去单向呆板的试卷考核为引导学生参与的分组学习,竞争讨论。

将班级分成五组学生,按照传播学中最重要的五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每一组学生承担一个研究方向,课下进行信息搜集,背景分析,主流观点汇聚等工作。

因为不同的研究方向看待同一传播现象的角度不同,这客观上刺激学生从不同研究角度进行探讨,甚至是竞争辩论,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可为每一组学生的集体表现进行打分。

教师提前两周公布主讲课题,课题一般为某一传媒的新闻,或者当红娱乐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了”等,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传播学理论或新闻学知识,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采用辩论赛、电视演播室、课堂讲解等多样化方式,来分析教师规定的课题,时长为40-45分钟。

到了讲课环节,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角色互换,教师坐到了学生席位上,讲课小组的学生则走上了讲台为其他同学演绎和解释某传媒现象或电视节目。

这时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娓娓道来或激烈争论,学生讲课结束后,老师花5-10分钟时间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和鼓励。

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来,迫使他们为竞争吸收知识,通过竞争遇到阻力进行思考,最后重组自己的观念,有效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五、结语传播学是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

在结合新闻学专业特点和我校具体情况(我校没有设立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主要招收文科考生)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本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闻学专业中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实践方法。

着重从知识意义的建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1]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全球教育展望,1999(04):10-14[2]戴尔 H.申克(著),何一希等(译).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3]Wiebe E. Bijker,Thomas P. Hughes, Trevor Pinc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Anniversary ed.)[M]. The MIT Press,2012[4]尹金凤,邓榕.论传播学教学中的建构性学习[D].长沙大学学报.2008,(04):155-156[5]列夫・维果茨基(著),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