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桥梁桥型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桥梁桥型调查

报告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东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建设了数以千万记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衣食住行中,桥梁是为人类的“行”服务的。从古到今,桥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依,息息相关,还与战争、宗教、戏剧、民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默默地为公众服务着。

桥梁是跨河越谷的人工构造物,是架空的路,让行人、车辆、渠道、管线等安全通过。增强桥梁的跨越能力,以克服江河湖海、深谷陡崖、断层软基、风雪雨及地震等险境始终是桥梁建设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在古代桥梁方面,中国的祖先也有许多创造性成就为世界所公认。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华科学文明史》中对中国古代的梁桥、浮桥、拱桥和索桥等桥型的发展都作了详细的评述和考证。

(一)梁桥

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该桥建于商代(公元16-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发钜桥头积粟,以账济贫民。”自周代以迄秦汉,中国多造石柱、木梁桥。古代的石梁桥一般跨度都在10米以下,最大的石梁长达23.7 米。迄今仍保留的中国古代石梁桥当推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福建泉州安平桥, 该桥共362孔,全长5里(2223米)。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1275年所著游记中对此都有记述。

两宋时,无论是城市或乡村,在建造大批石梁石墩桥的同时,又把大量的木梁木板桥的木梁、木板改造为石梁、石板,木柱、木墩改造为石柱、石墩。200多年间,仅泉州一地,见于古籍的桥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桥10座。

安平桥,有362孔,桥长5里(2223m),故又名五里桥(现桥长2100m),保持了700余年的桥长记录,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成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历时13年,坐落在晋江县安海镇和海安县的水头之间,是跨越海湾的大石桥。据《安平志》记载,因桥太长,建桥时在桥上造了5座亭子,以便行人休息。这座世界上少见的古长桥,被人们认为是1905年郑州黄河大桥建成以前的七八百年中我国最长的桥梁。又如泉州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共有47孔,建于洛阳江入海口,桥总长约890m,桥宽3.7m。桥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完成于宋嘉裕四年(公元1059年)。两桥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

(万安桥)

虎渡桥又名江东桥,位于龙海县北溪下游,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由木梁桥改建为石梁桥。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宋代黄朴在《虎渡桥记》中说,每一桥孔有3根石梁,最大桥孔的石梁每根“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管部门曾进行过实测,该桥最大的石梁长23.7m,宽1.7m,厚1.9m,与史书记载基本相符。按花岗石的容重为2.7吨/立方米计,最大的石梁重达207吨。根据强度理论验算,当石梁长为23m时,在自重的作用下,跨中界面的弯拉应力达到花岗石抗拉极限应力的90%。在材料力学诞生前500多年,是如何找到这个依据的,很值得探讨。

(虎渡桥)

木兰陂回澜桥位于福建莆田市西南木兰村木兰山下,坐落在汹涌的木兰溪水和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是一座具有引水排水、蓄水灌溉、挡潮防洪、航运交通的综合工程,是宋代大型水利设施。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名为“木兰陂”。木兰陂由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堤防工程和人行桥组成。枢纽工程由溢洪堰、南北渠道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洪堰高7.5m,长219m,分32孔。闸堰式坝身由闸室、上游护堤和下游阶梯式消能坦水组成,长111.13m,分29孔,总净宽70.4m。在溢洪堰的两端建有进水闸道。石桥是整个工程的配角,为行人所需,石桥墩是为搁置石梁供人过水和墩土上凿槽,供上下水闸门之用。南闸回澜桥,两孔石梁石墩,宽 6.1m,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整个工程采用筏形基础。工程建成后的900多年以来,一直保护与灌溉这良田20多万公顷。

(木兰陂回澜桥)

绍兴八字桥建于南宋保祐四年(公元1256年),是城市桥梁布局的佳作,在处理桥与周围街道、河流的关系方面有独到之处。桥为单孔石梁,长条石并列,

微微上拱,净宽3.2m,净跨4.5m,高5m;石柱壁式桥台,利于水上交通,西面桥台设有纤道。桥下西面第5根石柱上刻有“时保佑丙辰仲冬日建”字样。

(绍兴八字桥)

福建漳州江东桥的石梁最为巨大。该桥于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由木梁桥改为石梁桥,计有15孔,每空三片石梁。石桥现存5孔,其中最大的石梁长23.7m,宽1.7m,高1.9m,重量达2000kN(200t)。这样巨大的石梁,在没有重型起重设备的古时,其采、运、安装等工作都是十分艰巨的。

(江东桥)

不论木梁或石梁,为了加长桥跨,采用了多层并列梁,由下向上逐层外挑的方法,以支撑中部的简支梁。在当时石梁称为叠涩;木梁称飞桥或称握桥,即为伸臂梁桥。木伸臂梁在公元4世纪时已有记载。石桥叠涩,出檐不远;木桥伸臂达到20m。现存清代重修的甘肃文县阴平桥为单孔木伸臂桥,桥跨达60余米,桥上建有桥屋。宋代将起源于公元4世纪初的青海、甘肃的单伸臂桥从单跨变为多跨,由单伸臂改进为双伸臂和斜撑伸臂;建造地由山区走向平原,从西部地区到东南沿海地区,并且桥上普遍建有桥屋或桥廊、桥亭、桥塔。

木伸臂梁利用木料,横直相间,层层挑出成伸臂,两边伸臂之间搁简支梁,是木梁桥的跨越能力增加约4倍。据古籍记载及1949年尚存的、始建于宋代的伸臂木梁桥,在浙江、福建、湖南、广西等东南省份较有名的至少有12座。

伸臂木梁桥上均建有桥屋或桥廊,桥台上建桥阁,桥墩上建楼或亭。这是出于运用重力平衡的原理增加桥跨的考虑,挑梁的根部必须由一定的重量压紧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