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在珠海调研“非遗”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一、基本情况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保存着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州级民族村寨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个。
**县从2006年开始“非遗”普查工作至今,已普查到资源总量120项,其中:民间文学27项,以苗族《刻道》歌、苗族《古歌》、苗族十二路《大歌》和苗族十二酒歌等高坡苗、河边苗等传统的叙事民歌为主,忠实记录了古代苗族的历史风貌、风俗和进化过程;民间音乐19项,最有代表性的是苗族的“飞歌”、“情歌”和“游方歌”,其价值主要表现为以歌动人、以歌传情,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民间舞蹈8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踩鼓舞和捞虾舞,是集祭祀性、欢乐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舞蹈,是苗族群众精神上的释放和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民间美术5项,分别是苗族服饰、银饰、挑花、刺绣和剪纸;民间手工艺15项,以苗族服饰制作、苗族银饰制作和苗族织锦制作为代表,代表苗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民间曲艺2项,分别是苗族便哦和苗族嘎百福;传统戏剧1项,是当地汉族群众在春节前后表演的一种传统剧花灯;民间竞技5项,目前保存较好的端午节龙舟竞赛和苗族斗鸡、斗牛、斗鸟;民俗29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二月二架桥和祭桥、丧葬、****地区玩水龙等5项,展现了**祭祀文化和民间崇尚;传统知识11项,主要是***境内民族医药,多数具在自己的特色。
2、传承与保护现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非物质文化也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
首先在民文学方面,除苗族《刻道》歌已得到专项保护外,其余的都面临失传的危险。
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潮汕地区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民俗而闻名。
潮汕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潮剧、潮州音乐、木偶戏、风筝制作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和传承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传承,更是为了给未来留下宝贵的文化资源。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增进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并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护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如潮剧、潮州音乐、木偶戏、风筝制作等。
潮剧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潮剧以其精美的表演、优美的音乐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受人们喜爱。
受到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潮剧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潮州音乐作为潮汕地区的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音乐逐渐被人们遗忘。
木偶戏和风筝制作等传统手工艺也在潮汕地区逐渐式微。
三、保护和传承的路径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提升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文化发展规划当中,提供经济支持和法律保障。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篇)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篇)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精选3篇)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篇1一、前言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
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
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
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
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术风格近乎写意。
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
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
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
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珠海历史文化遗产现状透视.
珠海历史文化遗产现状透视“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珠海从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了今天的现代化都市……”回顾珠海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时,也许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了。
然而,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眼中,珠海绝不是曾经的小渔村。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近代这里更是名人辈出之地。
”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潘恒动情地告诉记者:“珠海有近300处文物,这些都是先民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珠海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文物资源印证时代变迁对珠海境内文物进行地毯式普查工作始于1957年。
广东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珠海进行考古调查,采集到一批陶器、石器。
1982年,由市文化、规划、建设和民政等11个部门组成的“珠海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物全面普查工作。
经过3年深入细致的调查、勘察,基本掌握了全市200多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文物点的分布情况,既摸清家底又收集到一批文物,为我市文物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后,我市又有重点地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有人用“遍地是金”来形容那时的情形。
1985年,淇澳岛东澳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1989年,淇澳后沙湾遗址联合发掘;1992年,大虎水井口遗址;1997年至2000年,高栏岛宝镜湾遗址进行多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500多平方米……一次又一次考古上的重要发现让大家喜出望外。
“每一次发掘的成果都印证着时代的变迁,”潘恒说:“这些成果对探讨这一时期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滨海地区和海岛上的古代人类生活面貌有重要意义。
”最关键的工作是保护从新石器时代到先秦时期的高栏岛宝镜湾遗址、淇澳岛东澳湾沙丘遗址、三灶草堂湾沙丘遗址,到距今三千多年的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画;从明清时期的南门菉猗堂、北山杨氏大宗祠、梅溪牌坊等古建筑,到卢慕贞、唐绍仪、苏兆征等一批近代历史名人的故居,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是珠海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最关键的工作是保护。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前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2020年10月12总书记赴广东潮州考察调研,察看潮州市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时提出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强调城市的发展不能没有文化。
非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则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落实,广大乡村地区的经济得到显著性发展。
乡村非遗作为区别于城镇地区、以农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广大乡村地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民风民俗、文化结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如何推动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以及乡村振兴与乡村非遗的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成为了当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社会热点。
本文将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乡村非遗保护过程出现的新变化,挖掘乡村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乡村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失传、人才缺乏等困境。
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就乡村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1有关乡村非遗保护传承问题方面的研究林青(2018)从现阶段乡村非遗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出发,找寻一些榜样经验,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发展对策。
Karin,Richar(2001)探讨了非遗面临的潜在威胁,对非遗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责主体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呼吁全民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2有关乡村非遗传承发展新思路的研究黄朝斌、顾琛(2019.湖北经济学院)以傩雕工艺为例,探索“非遗”商品活化与傩雕工艺传承人困境,找出区域特色文化定位与“非遗”商品化构建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
宋立中(2014)关注非遗旅游中的权力关系,加强研究、拓展非遗旅游动力机制研究,加大立法保护这五个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探讨,可以挖掘出非遗在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作会的农村金融试点 贵州屯堡地戏面具产业化发展调查和品牌创新研究 重拾画乡情,共绘乡村美—陕西户县东韩村特色产业发展调研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果农收益分配不合理现象研究—以周至县猕猴桃
产业链为例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测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温州大学
学科类别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F025 F026 F027 F028 F029 F030 F031 F032 F033 F034 F035 F036 F037 F038 F039 F040 F041 F042 F043 F044 F045 F046 F047 F048
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的偏差及矫正路径 --基于湖南省长沙县的调查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传统—基于 8 市 22 个行政村的实地调
研 劳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广东南海高新区企业的调查
让现代农业保险更“保险” --广州市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实施问题研究 为农村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广东两个典型淘宝村发展实践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与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以吉林省扶余市 农民志愿者组织为例
合肥工业大学 华侨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安阳师范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遵义师范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活态视角下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Art World艺览天下活态视角下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陈 婕 傅美婷 方 舟 蔡 媛(广州航海学院国际邮轮游艇学院,广东广州 510725)摘 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活态视角出发,以珠海三灶编织为例,探讨三灶编织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相关策略。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发现目前珠海三灶编织存在着技艺传承后继无人、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从活态视角提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化路径,为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遗文化;三灶编织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非遗文化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元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而活态传承是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佳路径,非遗文化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这是衡量非遗文化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2]。
广东省珠海三灶编织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探索其传承与保护新路径,能够为三灶镇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本文以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为基础,从活态的视角出发,探索其传承和保护的路径,以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活态保护,也为其他地区的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活态传承研究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能够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
本文中“活态传承”指的是学习、保护和传承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并将非遗技艺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享受到非遗文化带来的好处和美感[3]。
笔者以“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检索的日期截至2023年11月6日,共有306篇文献。
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具有一定数量的学者对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看法,但其研究也存在着不足,这些研究以微观层面为主,缺少宏观视角。
元宇宙视域下“非遗”粤剧品牌形象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元宇宙视域下“非遗”粤剧品牌形象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作者:***来源:《歌海》2024年第03期[摘要]从粤剧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提炼入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架构元宇宙视域下粤剧品牌形象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SB3S理论模型,在粤剧研究领域是一种新的尝试。
针对元宇宙视域下“非遗”粤剧品牌形象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三条开发流程路线,即依托粤剧文化符号(Symbol)挖掘与提炼分析、粤剧文创品牌(Brand)形象分析和粤剧品牌形象数字化开发的三种策略(Strategy)3S性分析,并基于SB3S理论模型架构“第一福”粤剧品牌形象应用案例探讨,论证分析元宇宙视域下“非遗”粤剧品牌形象的数字保护与传承研究的实践意义,以期为粤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形象数字化开发与传承作出可供借鉴的尝试。
[关键词]粤剧;品牌形象;元宇宙;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9月,《文旅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以数字产业化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助推文旅交融发展。
加快数字化手段促进区域内文化和旅游开放共享,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线上演艺、云展览、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技术赋能文旅领域、支持文化场馆数字化、景区数字化产品研发等方面用以实现文化产业的振兴。
①元宇宙时代来临,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5G、云计算、XR(扩展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基础逐渐成型,而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保护途径与传承方式单一落后,亟待数字化开发与传承,元宇宙技术强化了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深度融合。
2022年5月,《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出,让“非遗”保护与传承服务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强化“非遗”在大湾区文化建设上的特有地位。
聚焦粤剧品牌数字化保护,本文依托于元宇宙技术优势,拓展了粤剧文化舞台艺术与数字虚拟空间相结合的边界,在“非遗”粤剧品牌形象传承保护上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非遗传承困境及对策——以珠海斗门非遗为例
058文化纵横非遗传承困境及对策非遗的现状中国非遗传承中的问题现状,出现了传承人的老龄化、非遗项目濒临失传、非遗项目缺乏创新。
目前非遗文化还是以国家支持为主。
非遗项目较多是在乡村,由于青年受外出打工或创业的影响,传承群体趋向老龄化。
虽已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联动学校和社区重视非遗的教育与传承。
但长期参与群体较少。
非遗流传区域局限化比较严重,主要是在非遗项目起源地传承或者是非遗传承人居住辐射地[1],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非物态化的特性,因而常以言传身教的传统方式进行承续,在如今现代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载体、环境等皆面临着尴尬的处境[2]。
目前我国推动非遗传承的发展是多维的活化非遗传承的途径无外乎将新媒体与非遗相结合、科技与非遗相结合、高校教学与非遗相结合、非遗与旅游相结合、非遗与文创相结合以及非遗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等。
在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大多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数字化传承与保护。
现今,非遗传承也往往融合了各类元素,“跨界”传承已是常态。
刘 娜 陈倩婷 彭金金 吴舒姗(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摘 要:珠海斗门,以水上婚嫁为例拥有手工技艺、民间习俗、民间音乐多项,实地调研涵盖国家非遗名录到地方非遗名录共九项非遗。
根据实际调研发现珠海斗门地区的非遗项目缺少创新性,难以吸引年轻人,传承人老龄化,项目濒临失传,文化水平较低等较为严重的困境,并从非遗传承人、社区、乡村(区域)以及政府层面三维度给予了传承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非遗的困境;非遗传承;水上婚嫁通讯作者:吴舒姗(1987-)女,汉族,上海人,博士;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项目指导教师。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资助,课题编号:pdjh2020b1210-追溯斗门记忆——水上婚假节事活动对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帮助当代非遗传承人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扬,同时希望可以通过传播非遗文化来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文综试题
东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调研测试文科综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处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的玛旁雍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常与附近的冈仁波齐峰并称为“神山圣湖”。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近年来玛旁雍错面积有增大的趋势,可用于监测湖面面积变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GISC.GPSD.GPRS2.下表为某月冈仁波齐峰上一观测点连续一段时间内测到的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读下表并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某月”为A.3月B.6月C.9月D.12月3.读“太平洋年降水量(mrra)分布图”,推断影响图中太平洋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环流和洋流B.太阳辐射C.海陆分布D.人类活动4,山地是一种常见的地形,下列山地形成过程中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是A.火山B.向斜山C.断块山D.背斜山5.读“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分布图”,可推断A.世界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B.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降水均匀的地区C.世界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D.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降水季节变化较大的地区6.读“中国历年人口和家庭数量及未来预测示意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家庭人口规模呈缩小趋势B.人口政策对中国家庭人口规模影响不大C.2017年前后中国家庭数量将超过中国人口数量D.2000-2005年中国家庭数量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读“黑龙江省1960-2000年种植结构变化示意图”和“种植结构变化与收益变化的关系表“,完成第7题。
7.下列关于黑龙江省小麦和水稻种植结构变化的分析最不可信的是A.每亩纯收益水稻明显多于小麦B.黑龙江省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得到改善C.上世己80年代以来小麦种植比例明显减小D.黑龙江省湿地面积增加迅速,适宜种植水稻8.读我国“城市人口集聚优势区位转移规律示意图”,可推断A.我国目前多数城市处于第三阶段B.三阶段中中心区地价最昂贵的是第一阶段C.城市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提高外围人口集聚优势D.第三阶段中心区人口集聚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地租水平下降9.下图为“产业升级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A.我国西部地区处于T2阶段B.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Tl阶段高于T2阶段C.T1阶段至T2阶段过程中最低工资标准降低D.廉价劳动力数量减少会加速T1阶段到T2阶段的进程读《东西部公路网密度变化比较图》和检国高速公路里程东西部比较图》,回答第10题。
2024年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初中学业质量发展阶段性训练语文试题(二)
广东实验中学 2023 学年学业质量发展阶段性训练(二)九年级语文本试卷共10页,20小题,另设有附加题,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一、(5 小题,16 分)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宿.营/星宿.嘹.亮/眼花缭.乱B.荒僻./辟.邪襁.褓/强词夺理C.伫.立/贮.蓄荣膺./草长莺.飞D.推搡./桑.梓恬.静/强聒.不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sù/xiù liáo;B.pì/bì qiǎng;C.zhù/kuì;D.sǎng/sāng tián/guō。
故选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摇曳金戈铁马遵遁蹑手蹑脚B.豢养赫赫扬扬涵养酣然入梦C.怂踊骇人听闻迸溅重峦叠障D.诬篾行将就目嗤笑千钧之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A. 遵遁.-循 C. 怂踊.-恿重峦叠障.-嶂 D.诬篾.-蔑行将就目.-木。
故选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好象使小林顿开茅塞....似的,忽然明白了好多事情。
B.六月份,一天之内,省内各地的天气风云变幻....,甚至在一个区域内也是变化很大。
C.老李一早去街市买菜,被一辆超速行驶的电动车撞倒,昏迷不醒,真是祸不单行....啊!D.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刀朗木卡姆在北京公演,让在场观众张目结舌....。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B.风云变幻: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此处应用“变化多端”。
C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此处只有一件事。
D张目结舌: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此处是贬义词误用。
故选A。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中国海洋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中华白海豚在福建近海出现次数越来越高。
广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项目:1.广东木偶戏:广东木偶戏是广东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它以木偶为主要表演工具,配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传统音乐伴奏,展现了广东的民俗文化。
2.广东花灯:广东花灯是广东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元素。
它采用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形式,以灯笼、龙舟等形象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美好。
3.八会皮雕:八会皮雕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工艺,在皮革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形象。
它具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寓意,展现了潮汕地区的独特艺术风格。
4.广东牙雕:广东牙雕是广东特有的工艺传统,使用象牙等动物牙齿雕刻出精美的艺术品。
它以细腻的雕刻技法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代表了广东的工艺美术水平。
5.广东南音:广东南音是广东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被视为粤剧的前身。
它以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唱腔风格为特色,传承了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
6.口琴艺术(潮汕)、二胡艺术(潮汕):口琴艺术和二胡艺术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口琴艺术以小型口琴为主要乐器,二胡艺术则以二胡为主要乐器。
7.龙船节:龙船节是广东地区的重要民俗节庆活动,也是广东潮汕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节日期间,人们会划龙船、舞龙、放烟花炮竹等,庆祝丰收和祈求吉祥。
8.广东舞鼓(潮汕):广东舞鼓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表演艺术,以舞者手中敲击鼓、舞动身体的形式表达情感和节奏。
9.书画技艺(潮汕):潮汕地区的书画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技艺。
10.七彩岭竹编制:七彩岭竹编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使用竹子制作成各种装饰品、工艺品和日常用品。
其以多彩的颜色和精细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11.扬州木版年画:扬州木版年画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以木板雕刻和彩绘的形式展现各种祝福和吉祥图案。
12.潮汕妈祖文化:潮汕地区的妈祖信仰和相关文化,包括潮汕妈祖庙会、庆典活动等。
广东杖头木偶戏的流变、传承与发展研究
文化遗产2020年第6期广东杖头木偶戏的流变、传承与发展研究倪彩霞[摘要]中国木偶戏历史久远,繁盛于戏曲之前,唐宋时期已流布南北,逐渐形成地方性戏剧艺术。
广东木偶戏有杖头、提线、布G、铁枝四种,其中杖头木偶戏流布甚广,根据《(正德)琼台志》的载述,杖头木偶戏最晚在明成化末年流行于海南,是广东木偶戏流布的较早文献。
又据史传、方志以及木偶戏艺人的口述资料,木偶戏有可能在宋代随着屯军、宋室南迁、仕商'寓、移民等传入广东。
除了海南岛,杖头木偶戏广泛'行于粤西乡村。
20世纪,50年代杖头木偶戏进入广',在城市文化的环境中,剧本创作、雕刻技艺、表演艺术、传承人培养方式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在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形成了新的面貌。
+关键词]广东木偶戏杖头木偶戏粤西广'口述史〔中图分类号〕1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0)06-045-10中国木偶戏历史久远,繁盛于戏曲之前,艺术种类众多,有杖头、提线、布袋、铁枝、药发、水傀儡、肉傀儡等,木偶戏在流布各地的时候,形成地方性艺术流派。
广东木偶戏有杖头、提线、布袋、铁枝四种,根据丁言昭《中国木偶史》,不同品种的木偶戏在不同时间传入广东:“据广东老艺人回忆,流传在广东顺德县的一种提线木偶戏,当地称之为扯线公仔戏、鬼戏的大棚戏,就是源于南北朝之宫廷木偶戏。
”又说:“除《梦粱录》等风俗著作记述以外,宋代还有其他一些木偶样式,如广东乡间当时还有布袋木偶和铁枝木偶及人偶同演等。
”该书还提到杖头木偶戏的历史,“海南杖头傀儡戏,在宋末元初由中原传入海南岛。
”这一判断来自《海南岛志》以及老艺人的口述,“海南傀儡戏源于河南开封,后因中原战争,经山东、安徽到了浙江临安(杭州),大概于宋末元初流入琼州。
”①对比陈铭枢《海南岛志》的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
海南之有戏剧,当即肇于此时。
广东漆器非遗项目
广东漆器非遗项目
广东漆器是一项非遗项目,也称为广东傩面大众艺术。
广东漆器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广东省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漆器制作主要使用漆树的树脂涂饰在木制器物上,经过雕刻、打磨等工序,制成精美的饰品、器具等。
广东漆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特点是形体丰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华丽。
广东漆器的图案多样,体现了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
常见的图案有龙凤、花鸟、人物故事等,具有浓厚的东方风格。
广东漆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漆器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如制作器物、上底漆、涂饰纹饰、镶嵌金属雕饰等。
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广东漆器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和弘扬广东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加大了对广东漆器的保护力度,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和展览活动,提升了广东漆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广东漆器的传统技艺传承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传承人数量减少、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
然而,通过保护措施和创新发展,广东漆器有望继续传承发展,并为广东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的“标准”问题--以澳门粤剧为例
文化遗产2020年第6期论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的“标准”问题一**以澳门粤剧为例*[作者简介]金姚(1982 -),女,湖北江汉人,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博士研究生。
林发钦(1975-),男,中国澳门人,博士,澳门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高等学校教授。
(中国澳门,999078)*本文为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保护的中国标准研究” (项目编号:16JJD85001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岭南文化项目“粤剧曲体结构及其声腔形态研究”(项目编号:GD20LN2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互联网+”视阈的新化山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6YSX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曾委托孔庆夫博士在中山大学(广')举办的“新时代非遗保护与学科发展论坛”上代为宣读,谨表谢忱。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 : //www. gov. cn ,访问日期:2020年9月16日。
金姚林发钦[摘 要]澳门粤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保护,需要在充分发挥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11/2013号法律)宏观性“法规标准”能效的基础之上,另从澳门粤剧的“文化景观”民俗特征和“艺术存在”本体特征出发,制定相应的中观性“民俗标准”和微观性“本体标准”。
只有三类“标准”形成合力,方能真正实现澳门粤剧以及以“澳门粤剧”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和生态性保护([关键词]澳门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标准民俗标准本体标准〔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0890 (2020) 06 -002 -10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澳门回归祖 国后,实施“一国两制” “澳人治澳”的方针,严 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下称“《基本 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
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1. 引言1.1 介绍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的民族文化传承和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念。
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更能够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动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和地方产业的发展。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2 概述目前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目前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保护意识不足,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许多人对其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或被破坏的风险。
其次是缺乏统一的保护规划和政策,当前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于零散,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资源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但目前广州从化区在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导致保护工作无法持续推进。
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机构,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断层和失传现象,从而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2. 正文2.1 历史沿革: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及特点广州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包括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
从化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如竹编、陶艺、木雕等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已成为当地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
从化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如传统节日、民间舞蹈、戏曲表演等,在当地群众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