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作假形式及案例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标题: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引言概述:财务造假是指企业或者个人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等目的的行为。
财务造假不仅伤害了投资者的权益,也对市场的正常运行造成为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四个具体的财务造假案例,来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案例一:收入虚增1.1 销售收入虚增的手段1.2 虚增销售收入的动机1.3 虚增销售收入的影响二、案例二:资产负债表造假2.1 资产负债表造假的手段2.2 资产负债表造假的动机2.3 资产负债表造假的影响三、案例三:利润控制3.1 利润控制的手段3.2 利润控制的动机3.3 利润控制的影响四、案例四:现金流量表造假4.1 现金流量表造假的手段4.2 现金流量表造假的动机4.3 现金流量表造假的影响正文内容:一、案例一:收入虚增1.1 销售收入虚增的手段销售收入虚增的手段包括虚构销售合同、虚构销售定单、虚构销售凭证等。
这些手段通常会伴有着虚假的销售记录和虚假的客户信息。
1.2 虚增销售收入的动机虚增销售收入的动机通常是为了提高企业的业绩表现,以吸引投资者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
此外,一些企业也会利用虚增销售收入来掩盖其他财务问题,如资不抵债等。
1.3 虚增销售收入的影响虚增销售收入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其对企业价值做出错误的判断,还可能导致市场失真和投资者信心的丧失。
此外,一旦虚增销售收入的行为被揭露,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和声誉风险。
二、案例二:资产负债表造假2.1 资产负债表造假的手段资产负债表造假的手段包括虚增资产、隐瞒负债、虚构资产减值损失等。
企业可以通过虚构收入、虚增应收账款等手段来虚增资产,或者通过隐瞒借款、隐瞒对付账款等手段来隐瞒负债。
2.2 资产负债表造假的动机资产负债表造假的动机通常是为了掩盖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或者维持企业的信用等级。
此外,一些企业也会利用资产负债表造假来掩盖其他财务问题,如盗窃资金等。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介绍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财务造假是一种违法行为,指企业或者个人通过虚构、篡改或者隐瞒财务数据,以获得不当利益或者掩盖真正的财务状况。
财务造假不仅伤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整个市场造成为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以某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二、案例分析1. 公司概况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创造和销售。
在过去几年中,该公司向来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并受到了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2. 财务数据异常在某年度的财务报表中,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浮现了显著增长,远远超过了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这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怀疑。
3. 财务造假手段经过调查,发现该公司使用了多种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其中包括:a. 销售收入的虚增: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定单和提前确认收入的方式,将本应属于后续年度的销售收入提前计入当年度财务报表,从而夸大了公司的业绩。
b. 费用的虚增:为了掩盖销售收入的虚增,该公司将一部份本应计入当年度的费用延后计入后续年度,从而降低了当年度的费用支出,进一步夸大了利润。
c. 资产减值的控制:该公司在计算资产减值准备时,故意低估了资产的价值,从而减少了减值准备的金额,进一步增加了利润。
4. 财务造假的动机财务造假的动机通常是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包括:a. 欺骗投资者:通过夸大公司的业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推高股价,从而获得更高的融资额度。
b. 欺骗金融机构:通过虚增财务数据,获得更多的贷款额度,降低融资成本。
c. 增加个人利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能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取更多的奖金和股权激励。
5. 财务造假的后果财务造假不仅对公司自身造成为了巨大的损失,还对整个市场和投资者信心造成为了负面影响,包括:a. 投资者损失:当财务数据被揭露后,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
b. 市场不稳定:财务造假案例的暴光会导致市场的不稳定,投资者对其他公司的财务报表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
财务报表造假形式及案例
财务报表造假形式及案例会计造假分为三步:第一步会计凭证造假,第二步会计账簿造假,第三步是财务报表造假。
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主要有:利用资产类账户隐瞒亏损虚增利润、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特殊时点的时间差调节利润、虚报亏损、根据行业平均比率指标直接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等手段。
以下以财务报表会计科目为依据,结合相关造假步骤和手法进行分析。
3.1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现金造假形式包括贪污现金和挪用现金等;银行存款造假形式包括制造余额差错为以后贪污做准备、擅自提现、混用“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公款私存、出借支票、转账套现、涂改银行对账单、支票套物、出借账户等;其他货币资金造假形式包括账户设置不合理、未将需要退回的专户存款及时结清等。
案例:白条抵库,现金收支业务入账不及时(1)某企业2008年12月31日库存现金余额3,186.30元。
2009年1月20日现金日记账余额2,496.30元。
2009年1月21日查账人员对该企业库存现金进行盘点,结果如下:①现金实有数1,882.02元。
②在保险柜中发现下列收据已收、付款,但尚未入账。
职工李某10月10日预借差旅费600元,已经领导批准。
职工刘某借据一张,金额420元,未经批准。
有已收款但未记账凭证5张,金额2400元。
③银行核定的库存现金限额为2400元。
④1月1日至20日,现金收入7050元,现金支出7740元。
(2)1月20日现金日记账的余额2302.02=2496.30+405.72-6001月20日现金实有数2302.02=1882.02+420(未经批准,属于白条,不能用于冲抵现金)由此可见,在1月20日,除了白条抵库和应入账而未入账的现金收支外,现金账实是相符的。
(3)倒退至2008年12月31日现金应有数2992.02=2302.02+7740-7050与2008年库存现金3186.30元,因此,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现金的数额是虚假的,正确的数额应该是2992.02元。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日益繁荣,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与此同时,财务报告虚假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其财务报告虚假的案例,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业务。
公司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注册资本为10亿元。
然而,自2012年起,A公司连续三年被证监部门查出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具体案例如下:1. 2012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5亿元,虚增利润约1亿元。
2. 2013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0亿元,虚增利润约2亿元。
3. 2014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5亿元,虚增利润约3亿元。
三、案例分析1. 虚假记载的原因(1)业绩压力:A公司上市后,为了满足市场对业绩的预期,公司管理层采取虚增收入、利润等手段,以维持股价稳定。
(2)关联交易:A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关联方关系等手段,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3)内部控制缺陷: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为虚假记载提供了可乘之机。
2. 虚假记载的手段(1)虚构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2)虚构利润:A公司通过虚增成本、费用等方式,降低实际利润,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3)隐瞒关联交易:A公司隐瞒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将关联方利益转移至公司,从而虚增公司利润。
3. 虚假记载的后果(1)损害投资者利益:A公司虚假报告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误解,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扰乱资本市场秩序: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损害公司声誉: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告现象。
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雅百特公司是一家知名的跨国科技公司,主要经营电子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然而,最近该公司卷入了一起财务舞弊案件。
本文将对该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案件概述、舞弊手段、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
二、案件概述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案件涉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当行为,旨在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好。
该案件的曝光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对雅百特公司的声誉和股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舞弊手段1. 虚增收入:公司高层通过虚构销售和服务合同,将不存在的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以提高公司的营收和利润水平。
2. 虚构支出:为了掩盖虚增收入的行为,公司高层还虚构了一系列支出,包括采购费用、研发费用等,以抵消虚增的收入。
3. 虚假会计记录:公司高层指使会计人员篡改财务记录,包括虚构销售凭证、修改账目等,以掩盖财务舞弊的痕迹。
4. 虚构资产价值:为了提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净资产的价值,公司高层将无效的资产计入财务报表,以增加公司的净资产和财务健康度。
四、影响1. 财务风险:财务舞弊行为导致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投资者和股东可能失去对公司的信任,从而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
2. 法律风险:财务舞弊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公司高层和参与舞弊的员工可能面临刑事和民事责任的追究。
3. 市场信任度下降:财务舞弊案件对公司声誉的打击将导致市场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可能导致股价下跌、投资者撤资等后果。
五、应对措施1. 深入调查:公司应立即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财务舞弊案进行深入调查,查明事实真相,确保案件得到妥善处理。
2. 合规改进: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审计机制,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透明度提升:公司应加强对外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4. 加强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压力的增大,一些上市公司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出现。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操作、篡改财务数据,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并列举了10个潜在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防范此类行为。
一、虚增收入和利润虚增收入和利润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交易,但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交易或价值。
这样一来,公司可以虚构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财务表现,从而吸引投资者和提升股价。
潜在案例1:某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签订合同,虚构大额销售收入,增加当期利润,欺骗投资者。
潜在案例2:某公司在报表中虚构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虚增采购成本,以此来虚增利润。
二、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的滥用上市公司为了掩饰损失或提高利润,有时会滥用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
虽然根据会计准则,公司有权对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但滥用这一措施就成了财务舞弊。
公司可能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减少利润或做成其他所谓的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3:某上市公司无视实际市场情况,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此来掩盖真实的损失。
潜在案例4:某公司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假冒专业机构,通过虚构贬值前提,减少当期利润。
三、滥用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并在交易中充分利用其地位和关系,获取不当的利益。
这些交易可能存在违规操作、价格虚高或虚低等情况,以此来操纵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5:某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但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以此来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潜在案例6:某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价格虚低的采购交易,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误导投资者。
四、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公司可能通过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掩盖真实的资金状况。
虚构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可以使公司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方面呈现出正常或良好的财务表现。
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文件,是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
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通过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来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本文将深入剖析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手段1. 收入确认造假: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隐瞒收入或虚构收入等方式,虚增收入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2. 成本费用虚减:企业通过虚减成本费用,如虚构成本、低估费用、提前摊销等手段,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3. 资产评估虚增:企业通过高估资产价值,如虚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虚增企业资产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4. 负债评估虚减:企业通过低估负债,如虚减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虚减企业负债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5. 信息披露不实: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三、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上市、融资、获得政府补贴等,不惜采取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手段。
2. 监管缺失: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环节存在漏洞,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条件。
4. 企业文化缺失:一些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内部存在不正当竞争、利益输送等现象,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土壤。
四、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报告分析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扭曲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公平竞争。
3. 损害企业形象: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损害企业声誉,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
4. 影响宏观经济:财务报告分析造假导致宏观经济数据失真,影响政府决策和宏观经济调控。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科龙是一家知名的家电创造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然而,在2022年,科龙卷入了一起财务报表造假的丑闻。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科龙的声誉和市值造成为了严重的影响。
二、案例描述1. 财务报表造假手法科龙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财务报表的造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销售收入虚增:科龙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将实际未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使公司的业绩看起来更好。
- 费用减少:科龙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减少或者转移至其他账户,以减少财务报表中的费用支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利润水平。
- 资产减值准备减少:科龙通过低估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使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高。
2. 造假手法暴露科龙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法最终被市场和监管机构所发现。
一方面,投资者和分析师对科龙的财务数据产生了怀疑,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和不合理之处。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科龙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找到了相关证据。
最终,科龙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三、案例分析1. 造假动机科龙财务报表造假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掩盖公司实际业绩的不佳。
科龙在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公司的形象和吸引投资者,选择了通过虚增销售收入和减少费用等手段来美化财务数据。
2. 造假影响科龙财务报表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科龙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
其次,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市值缩水。
此外,造假行为还对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整个行业造成为了不良影响。
3. 监管机构的作用监管机构在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证监会对科龙进行了立案调查,并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维护了市场的公平和投资者的权益。
监管机构的介入和严肃处理对于打击财务造假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四、教训与启示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训和启示:1. 诚信经营:企业应坚守诚信原则,遵守财务报告准则,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标题: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引言概述: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虚增业绩或者掩盖真实财务状况,通过不正当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篡改或者虚构,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机构的目的。
财务造假不仅伤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为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财务造假案例,探讨造假的手段和后果,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一、收入虚增1.1 销售收入的虚增某公司为了达到业绩目标,通过虚构销售定单或者合同,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从而虚增收入。
1.2 服务收入的虚增有些企业为了掩盖亏损或者财务难点,通过虚构服务项目或者服务费用,将未实际提供的服务计入收入,以达到虚增收入的目的。
1.3 收入确认时间的控制有些企业会延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以改变财务报表的真实情况。
延迟确认收入可以推迟亏损的暴露,提前确认收入则可以虚增当期业绩。
二、成本虚减2.1 成本费用的虚减某公司为了提高利润率或者掩盖亏损,通过虚构或者控制成本费用,将实际发生的成本减少,从而虚减成本。
2.2 折旧和摊销支出的控制有些企业会恶意降低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以虚增当期利润。
这种做法会导致资产价值被高估,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2.3 存货跌价准备的控制某些企业会故意低估存货跌价准备,以减少成本,虚增利润。
这种做法会导致企业的风险暴露增加,最终伤害企业的利益。
三、资产负债表的控制3.1 资产价值的虚增有些企业会通过虚构资产价值或者未来收益,来提高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以掩盖实际负债或者风险。
3.2 负债的隐瞒或者转移某些企业会隐瞒或者转移负债,以减少负债总额,虚增净资产。
这种行为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面临破产风险。
3.3 资产负债表的关联交易有些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将不良资产或者负债转移至关联方,以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情况。
这种做法会伤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破坏市场秩序。
四、现金流量表的控制4.1 现金流量表的虚构某些企业会通过虚构或者控制现金流量表,来掩盖实际的现金流动情况。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它指企业故意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来误导投资者、分析师和其他相关方,以获取不当利益或掩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本文将以某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为例,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二、案例描述某公司是一家在某国家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财务表现,股价也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然而,最近一项调查揭示了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1. 销售收入的夸大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订单和销售收入来夸大其业绩。
在财务报表中,他们将一些尚未实际发生的销售订单计入收入,从而使公司的销售额看起来更高。
此外,他们还通过与合作伙伴进行虚假交易,将其作为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表。
2. 虚构资产和收入为了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该公司还虚构了一些资产和收入。
他们将一些不存在的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以提高公司的净资产。
此外,他们还虚构了一些收入来源,将其计入利润表,以增加公司的利润。
3. 虚构费用和负债为了进一步掩盖财务造假行为,该公司还虚构了一些费用和负债。
他们将一些不存在的费用计入利润表,以减少公司的利润。
此外,他们还虚构了一些负债,以增加公司的负债总额。
三、财务影响该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 股价下跌一旦财务造假行为被揭露,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导致股价大幅下跌。
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数据和业绩报告产生怀疑,从而导致投资者的抛售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股价的下跌。
2. 经济损失财务造假行为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好,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融资。
然而,一旦真相被揭示,公司将不得不面对巨额的经济损失。
公司可能需要偿还虚构的负债,补偿投资者的损失,并支付罚款给相关监管机构。
3. 市场声誉受损财务造假行为对公司的市场声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投资者和业务合作伙伴对公司的诚信产生怀疑,可能会导致他们与公司的合作关系解除或减少。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案例名称:中信银行财务造假案时间:2000年至2002年事件背景:中信银行是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一,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北京。
该银行在成立初期通过大量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迅速扩张,但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中信银行卷入了一起严重的财务造假案。
本文将详细分析该案例。
2000年初,中信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决定通过虚假交易手段来掩盖银行业务亏损的事实,故意误导投资者,提高银行的声誉并增加资本市场对该银行的投资。
他们以股权融资、资产负债表窗口协议和信用风险资产分离计划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主要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具体事件及细节:1.卖空股票:高管人员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通过虚假交易方式卖空大量中信银行股票,以刺激股价上涨,制造市场对该银行的投资热情并扩大市值。
这导致了公司资本市场形象的改善,投资者对中信银行持有股票产生更多信心。
2.蒙骗审计师:高管人员秘密与审计师合谋,编写虚假财务报表来隐藏亏损和缺陷。
他们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给审计师,掩盖了损失并夸大了盈利。
审计师未能发现财务造假行为,也未对报表的真实性进行充分审查。
3.伪造交易:高层管理人员与其他公司合谋,进行虚假销售和购买交易。
这些交易旨在夸大中信银行的营收和收入,从而改善财务指标。
虽然这些交易金额并不大,但却对银行的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了较大影响。
4.虚增资本:为了进一步扭曲中信银行的资本状况,高管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包括虚增银行的资本金,以降低关注度和监管风险。
律师点评:中信银行财务造假案涉及了多种违法行为,涉案期间内公司高管人员通过伪造财务报表、虚假交易和欺骗审计师等手段,严重违反了公司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法规。
首先,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卖空股票来误导市场,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其次,高管人员与审计师的合谋,使审计师未能有效审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违反了对外披露义务的法律要求。
最后,虚增资本和伪造交易等行为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产生了误导,给银行的经营和声誉带来了严重损害。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或者其他目的,通过人为操作、编造虚假交易等手段,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伪造,以达到误导投资者、违背证券监管规定的行为。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投资者和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屡见不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就是2015年发生在A股市场的“中环股份财务造假案”。
中环股份是一家从事环保设备制造和销售的公司,其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1.87亿元。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中环股份存在多项财务造假行为,包括虚构销售合同、虚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手段,造成公司财务数据严重失真。
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中环股份股价暴跌,也让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另外,2016年发生在A股市场的“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也是备受瞩目的案例。
康得新是一家专业从事建筑涂料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其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11.89亿元。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康得新存在多项财务数据造假行为,包括虚构交易、虚假披露关联交易等手段,导致公司财务数据严重失真。
这一事件不仅让康得新股价暴跌,也让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以上两起案例都是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其共同点是通过虚构交易、编造虚假合同等手段,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伪造,以达到误导投资者的目的。
这些案例的发生不仅揭露了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也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防范和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完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审核力度,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实性。
同时,上市公司也应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信任度。
总的来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财务报告作假的案例
1、美国喷气机公司(Jetess)案
美国喷气机公司(Jetess)曾在2007年被指控在其2004年财务报表科目上作假,以掩饰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涉嫌以虚假的销售收入统计来隐瞒盈利收入较少,从而向投资公司报告虚假的财务数据。
根据司法调查,美国喷气机公司使用不正当的会计技巧,试图掩盖2004年的经营状况。
该公司涉嫌伪造了营销活动,以支持它宣布的业绩,虚报了四季度的营业收入,以及管理层非法挪用公司资金,涉及金额达数千万美元。
2、德怀特梅尔公司(Deutsche Meler)案
德怀特梅尔公司(Deutsche Meler)曾在2009年被指控在其2008年财务报表上作假,以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将损失电子列入营收中,以报告虚假的收益和盈利。
法院审查时查出,该公司在2008年以虚假的营业收入统计报告,在计入了营收之前,将损失电子记入营收中,从而将损失准确报告差了320万美元。
3、福克斯媒体(Fox Media)案
福克斯媒体(Fox Media)曾在2011年被指控在其2010年财务报表上作假,以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
该公司被指控虚报营业额,以报告虚假的收入和利润。
法院审查时查出,福克斯媒体在2010年将其实际收入虚假地记入营收中,从而将实际的收入报告高了约3.3亿美元。
另外,该公司还涉嫌虚报了季度盈利和年度盈利,以报告虚假的财务数据。
财务报表作假形式及案例
财务报表作假形式及案例财务报表造假形式及案例会计造假分为三步:第一步会计凭证造假,第二步会计账簿造假,第三步是财务报表造假。
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主要有:利用资产类账户隐瞒亏损虚增利润、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特殊时点的时间差调节利润、虚报亏损、根据行业平均比率指标直接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等手段。
以下以财务报表会计科目为依据,结合相关造假步骤和手法进行分析。
一、表表不符根据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单位对外提供的一些报表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
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应等于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表中的净利润应与利润表中净利润的金额保持一致。
而在审计人员的审计中发现,单位表表不符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的。
就如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在对一企业年度报表审计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该企业近年来未进行任何长、短期的投资,资产负债表中长、短期投资均为零,但在损益表中“投资收益”项目中却记了100万元,经检查企业投资收益账户,发现企业投资收益来源于一笔装修业务,企业为了逃避建安业营业税,而将装修收入列入价值。
造假原因:(1)为了应对企业内部考核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通常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奖金、工资和职务提升的依据。
如果本年度不能实现企业下达的各项指标,则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奖金就会减少,工作岗位也可能丢掉,所以,这种短期目标行为为财务报表造假提供了动机。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到其提升、奖金福利等方面。
因此,为了能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会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
可见,基于业绩考核而进行的财务报表造假是最常见的动机。
(2)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任何一个贷款者都不愿与经营不佳、面临倒闭的企业合作。
这就为那些运营不好的企业进行报表造假提供了“温床”。
企业为了获得外界的资助,就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来欺骗舆论和外界。
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案例
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案例
以下是两个关于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案例:
1. 北京银行损失案:肖某编造虚假审计报告,给北京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8亿余元。
安瑞普会计师事务所也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给北京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7亿余元。
这些贷款均逾期无法收回,肖某因此违法获利10余万元。
后来,两名会计师因为涉嫌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被拘留和取保候审。
2. 永煤控股财务报告案: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为永煤控股2017年至2019年财务报表提供审计服务,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然而,永煤控股的财务报告存在虚增货币资金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希格玛所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已经注意到永煤控股的货币资金收支全部纳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预审的管理。
这些案例都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可能会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重大损失,破坏市场秩序,甚至涉及犯罪。
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财务造假法律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已经成为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被曝出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关于财务造假法律责任的讨论。
二、财务造假事实1.虚增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数十亿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构销售合同:该公司在销售业务中,虚构部分销售合同,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当期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该公司在销售业务中,将部分尚未完成的销售业务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收入。
2.虚减成本费用该公司通过虚构采购合同、虚增研发费用等手段,虚减成本费用数十亿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构采购合同:该公司在采购业务中,虚构部分采购合同,将未实际发生的采购成本计入当期费用。
(2)虚增研发费用:该公司将部分非研发费用计入研发费用,虚增研发费用。
3.隐瞒债务该公司通过隐瞒债务、虚增资产等手段,隐瞒债务数十亿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隐瞒债务:该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未披露部分债务,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2)虚增资产:该公司将部分非资产计入资产,虚增资产。
三、法律分析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在本案中,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严重,涉及金额巨大,可能构成刑事责任。
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琼民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琼民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概述:琼民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和销售农产品为主的企业,近期爆出财务造假的丑闻。
本文将对该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造假手段、造假动机以及对公司和相关方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琼民源公司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中国海南省。
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
在过去几年中,琼民源公司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业绩逐年增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二、造假手段:1. 销售收入虚增:琼民源公司通过与供应商合谋,虚构销售订单和收入,以增加公司的销售额。
这种手段使得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2. 费用减少操作:为了减少成本支出,琼民源公司通过虚构费用减少,如虚报采购成本、减少员工薪酬等,以提高公司的利润率。
这种操作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看似较好,但实际上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
3. 资产虚增:为了提高公司的资产规模和信誉,琼民源公司采取了虚增资产的手段,如虚构固定资产、虚报存货等。
这种手段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看似较好,但实际上是虚假的。
三、造假动机:1. 增加公司价值:通过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琼民源公司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提高公司的估值和市场地位。
2. 获得融资支持:通过虚增资产规模,琼民源公司能够更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和其他融资支持,以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
3. 避免监管机构的审查:虚假的财务报表能够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避免受到监管机构的关注和审查。
四、影响:1. 投资者损失:由于琼民源公司财务报表的虚假,投资者可能会受到损失,特别是那些根据虚假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人。
2. 公司信誉受损:财务造假会严重损害琼民源公司的声誉和信誉,导致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失去信任,进而影响公司的业务发展。
3. 法律责任: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琼民源公司将面临法律责任,可能会面临罚款、监管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4. 行业影响:财务造假事件对整个农产品行业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行业监管加强,投资者对该行业的信心降低。
造假案例财务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本报告将以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财务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影响,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18年,该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
经调查,该公司自2015年至2017年,通过虚构收入、隐瞒成本、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约50亿元,虚增净利润约15亿元。
此案震惊了资本市场,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财务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销售合同:与客户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
(2)虚开发票:与供应商串通,虚开发票,虚增成本,进而虚增收入。
2. 隐瞒成本该公司通过隐瞒成本、虚构费用等方式,虚增净利润。
具体手段包括:(1)隐瞒成本:将实际发生的成本计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待未来期间摊销,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2)虚构费用:虚构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减少当期利润。
3. 虚构资产该公司通过虚构投资、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资产。
具体手段包括:(1)虚构投资:将未实际发生的投资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虚增资产。
(2)虚构资产:将未实际发生的资产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虚增资产。
四、财务造假原因分析1. 公司管理层利益驱动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获取高额薪酬、股权激励等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 监管环境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对财务造假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公司敢于铤而走险。
3. 会计准则执行不严格部分公司为了达到财务造假目的,滥用会计政策,扭曲会计信息。
4. 市场环境压力部分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五、财务造假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真实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损害投资者利益。
财务报告造假案例
案例1:资产贱买贵卖,获取投资收益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以超低价卖给上市公司,如果上市公司再把这些资产按正常价格或高价卖出,则可获得高额价差带来的投资收益。
如:2000年年报显示,陕长岭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母公司持有的圣方科技1000万股,随后以8元/股的价格将这部分股份转让给了美鹰玻璃实业公司,获投资收益7000万元,占2000年利润总额13360万元的52.4%。
又如世纪中天以人民币1950万元受让第一大股东持有的亚太东方通信网络有限公司40%的股权,然后以3000万美元价格转让,获投资收益21750万元,占2000年利润总额的80.1%。
不难发现,这些案例无一不具有两大特点:一、关联交易涉及的投资收益绝对金额较高;二、这些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很大。
这说明了什么呢?首先,企业利润表中高额的投资收益可能来源于关联交易,在公司财务状况不佳时,这种关联交易可以起到粉饰利润指标的作用,从而使广大投资者受到蒙蔽。
其次,如果关联交易产生的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很大,说明公司的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方,这就存在了上市公司通过不等价交换来进行报表粉饰的可能性。
因此,对2001年中报a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率进行计算和排名,其前10位公司及其所涉及的关联交易如表2所示。
由表中可以看出,在2001年中报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率前10位公司中,绝大多数发生了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涉及金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
尤其是排名前5位的公司中,就有4位关联交易涉及金额与利润总额的比例超过了100倍。
说明这些高额的关联交易很可能是构成公司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
投资者应当进一步根据会计报表附注所揭示的内容,特别关注关联交易发生的时间、目的及其定价策略等。
必要时,可以运用关联交易剔除法,即: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公司利润表中予以剔除,来分析上市公司自身获取利润能力的强弱,从而判断其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未来的成长性是否可靠,并确定其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报表造假形式及案例会计造假分为三步:第一步会计凭证造假,第二步会计账簿造假,第三步是财务报表造假。
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段主要有:利用资产类账户隐瞒亏损虚增利润、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特殊时点的时间差调节利润、虚报亏损、根据行业平均比率指标直接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等手段。
以下以财务报表会计科目为依据,结合相关造假步骤和手法进行分析。
一、表表不符根据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单位对外提供的一些报表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
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应等于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表中的净利润应与利润表中净利润的金额保持一致。
而在审计人员的审计中发现,单位表表不符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的。
就如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在对一企业年度报表审计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该企业近年来未进行任何长、短期的投资,资产负债表中长、短期投资均为零,但在损益表中“投资收益”项目中却记了100 万元,经检查企业投资收益账户,发现企业投资收益来源于一笔装修业务,企业为了逃避建安业营业税,而将装修收入列入投资收益,造成表表不符。
二、虚报盈亏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地加大资产调整利润;或为了逃税,避免检查而加大成本费用,减小利润。
报表本意是要向一些使用人提供最真实的会计信息,为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个真实的参考,但虚假的会计报表传递了虚假的会计信息,误导与欺骗了报表使用者,使他们作出错误的决策。
如深圳一辉实业有限公司,1993 年成立时,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均为1000万元,但至1997年,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陡然增至1 个亿,后经查,这次“飞跃”纯属深圳协力、兴蒙、国正三家会计师事务所为获取高额审计费而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所为,短短几年,该企业就凭着假报表和假报告套取银行贷款达4000 多万元,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有些单位把会计报表变成随意拉缩的弹簧,拉缩出许多为已所用的会计报表,有的单位对财政的报表是穷账,以骗取财政补贴等多种优惠政策,对银行的报表是富账,以显示其良好的资产状况,骗取银行贷款;对税务的报表是亏账,以偷逃各种税款;对主管部门的报表是盈账,以显示其经营业绩,骗取奖励与荣誉等,这样随意调节会计报表,最后所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受损失,少数人中饱私囊。
三、表账不符会计报表是根据会计账簿分析填列的,其数据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会计账簿所记录的数据,因此,表账必须相符。
但在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中:发现表账不相符的情况却比比皆是。
如某单位为了增大管理费用,直接在损益中多计管理费用10 万元,在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增大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金额,造成表账不符。
四、报表附注不真实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补充,主要是对会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者披露不详尽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包括对基本会计假设发生变化;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增减变动(报表主要项目的进一步注释),以及或有某项或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不可调整事项的说明: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说明等。
但有些单位却采用“暗渡陈仓”的手法,在会计核算中已改变了某些会计政策,但在报表附注中不作说明;或虽不影响报表金额,但对该单位的一些经营活动及前途有极大影响的事项不做说明,欺骗报表使用者。
如在检查某企业时,该企业年初和年中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完全不同,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此变更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但该企业并来做出披露,用以掩盖其调低成本、虚增利润的不法企图。
又如某上市公司报表日后发生重大经济损失,该公司担心影响公司业绩,没有将此变化在附注中披露,而欺骗报表使用人。
五、编制合并报表时弄虚作假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其合并范围,即所有的子公司都应当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根据此规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弄虚作假主要有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不当,将符合编制合并报表条件的未进行合并,不符合编制合并报表条件的而予以合并或不按规定正确合并,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抵销项目不完整,尤其是内部债权债务不区分集团内部和外部的往来,使得合并抵销时不能全部抵销;合并损益表也存在内销和外销部分没有正确区分,使得内部交易金额不能全部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计算错误等现象。
如某企业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与下属子公司的内部销售收入未做抵销,而只是简单地相加,则造成虚增销售,浮夸业绩,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还有的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将下属已”关、停、并、转”的子公司也纳入合并范围,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真正的参考价值造假原因:(1)为了应对企业内部考核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通常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奖金、工资和职务提升的依据。
如果本年度不能实现企业下达的各项指标,则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奖金就会减少,工作岗位也可能丢掉,所以,这种短期目标行为为财务报表造假提供了动机。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到其提升、奖金福利等方面。
因此,为了能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会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
可见,基于业绩考核而进行的财务报表造假是最常见的动机(2)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任何一个贷款者都不愿与经营不佳、面临倒闭的企业合作。
这就为那些运营不好的企业进行报表造假提供了“温床”。
企业为了获得外界的资助,就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来欺骗舆论和外界。
(3)为了发行股票早日上市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和后续发行(配股)两种情况。
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净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0%无形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比重不高于20 010,并且连续三年赢利的企业才有条件申请上市。
另外,股票价格的高低也与企业经营状况有很大关系。
一来这样,准备上市的企业为了能够多募集资金,就必须“塑造”优良业绩的形象,其主要手段就是在设计股份制改革方案的时候,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
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市企业希望能够后续发行,这首先需要符合配股条件,即企业最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在10%以上。
这样一来,10C70的配股就成了上市企业的“生命线”。
特别是已经有一两年达到要求的企业往往会伪造报表,以求顺利过关。
(4)为了逃避缴税和操纵股价所得税的上缴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来进行计算的。
具体方法是,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企业所适用的所得税率。
企业为了达到偷税、漏税、减少或者推迟纳税的目的,往往会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
另外,还有的企业通过伪造财务报表虚增利润“多交税” o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假象,表明自己的“赢利能力”良好,同时也为了操纵股价。
(5)为了推卸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为了推卸企业和个人责任而造假的情况见表15 -1所述3.报表造假的具体手法(1)利用潜亏挂账,实现利润“增值”企业为了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绩,按会计准则本应当期处理的费用,企业故意不遵守会计准则,将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投资损失、长期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重大或有负债及有关损失长时间挂在账上,将原本属于当期的费用记人上述有关账户中留待以后处理,从而使资产“保值”,利润“增值”。
挂账的具体方式如图15 -3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这种挂账方式的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但企业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使当期费用减少,则可以达到操纵利润目的。
(2)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差异,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企业根据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原则进行选择。
经常变更会计政策,以达到人为操纵利润的目的。
具体方法见表15 -2。
(3)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会计利润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消除资产泡沫。
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款减值准备计提多少,采用哪种方法计提则是由企业预计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通过职业判断来确定。
由于会计制度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现有规定的可选择空间较大,而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与外部环境容易形成内部人为控制局面,这就给企业留下较大的可操纵利润的空间。
(4)利用会计估计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操纵利润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对经济交易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对相关事物进行合理判断。
这种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会计判断就是会计估计。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中,会计估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的企业利用会计估计操纵会计利润。
操纵会计利润最常用的会计估计方法见表15 -3。
会计估计会受到资产质量、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由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和以往的经验来判断。
会计估计方法与结果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
因此,企业的会计估计也应当保持一致而不得随意变更。
(5)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内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利用虚假销售造假见表15 -4 o(6)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化经营日趋明显。
企业运用兼并、重组、控股等资本运营手段使得集团公司企业间关系日渐复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大量存在。
这些关联方交易操纵了企业利润,粉饰了财务报表,掩盖了企业真实的赢利能力和投资风险,欺骗报表使用者。
(7)用经常性收入操纵报表用经常性收入操纵报表的手法见表15 -5。
第二节财务报表造假的甄别1.报表造假的常见特征虚假的会计信息的常有特征见表15 -62.报表造假的甄别方法甄别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造假现象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图15 -4所示。
(1)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法的具体内容见表15 -7(2)虚拟资产剔除法虚拟资产剔除法是指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规模和经济实力,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金周转率等指标时,把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资产、递延税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加以剔除,然后再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通过把虚拟资产从资产总额中剔除,分析者就可以得到相对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般来说,对于正常运行,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虚拟资产所占的比重小,剔除虚拟资产后对企业整体报表分析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而当采用虚拟资产剔除法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没有剔除虚拟资产所分析的结论大相径庭时,说明企业极有可能采用虚拟资产挂账等手段来粉饰了财务报表。
(3)应收和应付款造假甄别法识别利用应收和应付款调节利润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应收账款的质量,特别应注意年末应收账款的变化情况。
分析者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大胆怀疑年底突发性产生的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营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