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面临的困难和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双一流”建设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发展也受到了“双一流”建设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地方高校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地方高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一方面,地方高校依托地方政府和经济基础,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推进院校建设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例如,河北地方高校河北农业大学通过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努力,实现了办学规模、学科水平、师资力量等多项指标的提升。
江西理工大学通过推进“双一流”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破。
此外,地方高校还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提升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二、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虽然地方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方高校整体水平与一流高校仍有差距,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也需进一步提升。
其次,一些地方高校面临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压力,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一些地方高校只能通过降低录取标准等方式扩大招生规模,使得素质下降和过度招生的问题日益突出。
再者,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也面临着体制机制、人才引进和对外交流等难题。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地方高校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推进科学发展。
首先,地方高校要加大“双一流”建设的力度,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地方高校要加强招生质量管理,坚持素质为本,提高录取标准,控制招生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双一流"建设已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方向。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应用型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然而,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所面临的困境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对应用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应用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的第一个困境是学科建设不足。
相比于综合性大学,应用型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存在明显的短板,一些学科水平不高,师资力量不足,科研实力弱等问题相较于综合性大学存在较大差距。
这就导致了应用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难以达到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要求。
其次,应用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还存在着招生与就业问题。
传统上,应用型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
然而,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类综合性大学纷纷增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了就业压力的增加,应用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再次,应用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还存在着科研条件和经费支持不足的问题。
应用型高校的科研条件相对较差,很难支撑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同时,由于经费支持不足,应用型高校在开展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
面对以上种种困境,应用型高校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
首先,应用型高校应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
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学科发展,提高学科竞争力。
其次,应用型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
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开展项目合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再次,应用型高校应该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水平。
可以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实力,提高科研产出。
总之,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学科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品牌影响力,最终实现高水平的发展目标。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事业的要求,国家实施了“双一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地方高校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出发,分析地方高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双一流”是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5年,教育部提出了“双一流”计划,旨在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际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一流大学是指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大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是指在某一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
“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是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也是为了弥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对不足的问题,提高我国整体高等教育水平,使得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二、“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的影响“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通过“双一流”建设,一些地方高校有机会成为国家级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提升了地方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由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使得一些地方高校在资源和优势学科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既有了机遇,也面临了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地方高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衡地方高校与“双一流”大学相比,在师资、课程、科研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地方高校难以在教学和科研上达到一流水平。
2.学科建设不完善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之一,地方高校在一些重要学科上相对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与国内外一流学科相抗衡。
对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摘要:我国对一流大学的建设探索经历了从“世界一流大学”到“双一流”建设。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逐渐从模仿西方阶段过渡到自主探索阶段,这一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在一流标准与一流大学、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区域特色与中国特色这几对关系的梳理上,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中国特色一、引言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需要。
当前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到自主探索阶段,扎根本土、发展特色亟需构建自身的标准与话语体系。
一流大学不只是量化的概念,它不仅拥有与时俱进的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而且能够构扎根在自身生长的区域,在大学行政权力辅助下,专注于学术活动,也对接于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
二、一流大学的研究进程及其内涵我国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到1999年扩招,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背景及意义、可能性的分析,理论创新及实践研究相对较少;2000年以后,则聚焦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特征、标准以及建设路径上来,以期实现跨越式的转变和突破,整体上处于对国外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的效仿阶段,共性研究较多;2015年“双一流”政策出台以来,相关研究突飞猛进,特别是对于具有一流学科、本科教学、要素关系及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成果更为显著。
这段时期在借鉴和吸收国外一流大学成功经验的同时,人们意识到外部显性特点及外生逻辑并非双一流建设的本质,立足国情的内在特质培育才是关键。
一流大学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不同,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一流大学的内涵有所侧重,但基本涉及一流学科,一流科研、一流教师、一流教学、一流生源、一流设施,一流管理等内部的要求,以及国际声誉、师资力量、人文环境、学科平衡、资金支持等外部的力量。
“双万计划”和“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发展机遇
科技风2021年5月理论研究DOE10.19392/ki.1671-7341.202115065“双万计划"和“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发展机遇吴小羽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5200摘要:教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与保障,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建设“双一流”的基础上,出台了“双万计划”,为本处于发展弱势的中西部高校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契机,文章探究了"双万计划”和"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机遇,分析得出该背景为中西部高校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供新渠道并构建新保障,所以中西部高校必须充分准备,抓住黄金时机,改善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关键词:双万计划;双一流;中西部高校;发展机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了教育对于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意义、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积极肯定了教育的全局性作用与先导性地位,将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升到一个历史新高度。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2015年,中共中央联合国务院颁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提岀“双一流”建设方案,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1'#经过教育部与相关部门的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了“双一流”建设名单。
“双一流”计划中要求,打造一流大学,必须以学科为本,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研究生培养和前沿研究,最终是为了提升研究生人才质量和科学研究实力。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培养我国顶尖优秀人才。
高等人才教育不仅包括研究生,还有庞大的本科生群体。
本科生是大学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普通本科在校人数约为1750.8万,研究生在校学生数约为286.3万,本科生数量约为研究生的6倍。
我国培养的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为我国繁荣富强岀了一份力。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西部高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西部高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作者:梁辰张庆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02期摘要:“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是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向促进公平、提升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计划。
即将公布的计划将带来的不仅有机遇,也有挑战。
西部高校在这轮建设发展中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抓住发展机遇,推动学校向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方向发展。
关键词:西部高校;振兴计划;机遇;挑战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59-03由于受区域经济格局总体呈梯度结构分布的影响,中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在硬件设施和学生规模,以及师资建设、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等软实力和软环境建设上都存在较大差距[1],而西部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则相对更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大学。
虽然“计划”的具体措施还未颁布实施,但其通过重点建设一大批中西部本科高校来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撑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工作立意将带给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深化认识,抢抓发展机遇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同时,大学又是以学科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学术组织。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而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的学位点建设水平和数量直接体现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层次。
高校只有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基础和支撑,才能有效发挥大学的功能,提升大学的教育竞争力。
西部高校处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之中,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在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上有难以回避的薄弱点。
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要摆脱困境,一方面要紧紧依托国家对西部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政策环境创造的资源,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就业结构的需求和地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适时进行学科资源整合,突破学科发展的局限,适应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地方高校在人才输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西部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西部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我国西部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制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当前贫困山区“两基”巩固提高困难重重,教育教学质量低迷,办学效益、办学规模和水平呈滑坡趋势。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必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
现状及原因分析山区农民家庭,世代以种地为生,靠很少的庄稼地在现在难以养家糊口,更不用说过“好日子”,为生计所迫,村里青壮年劳力只能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家里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学生当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据我们调查,在200个小学生中,45%的孩子的父母双亲在外,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50%的孩子单亲照顾(也就是母亲在家或父亲在家),只有5%的学生父母都在,但却是有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有些孩子甚至寄养在亲戚家。
教育资源难以整合。
山区人口稀少而地形复杂,三五户人家,共一二十口人就是一个小村子,一千多口人的一个自然村就有八九个村民小组,一个自然村有一所完全小学,学生不过一百多人,在地形复杂的小村子,就学儿童只有五六人,多则十几人,但为了考虑到孩子上学的方便与安全,还要设教学点。
只因如此,师资数额欠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点大多都是聘请的代课教师,有的难以胜任复式班教学。
另外由于学校分散,教育教学设施还有教学设备不能集中,不能有效利用,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一方面大喊缺少缺少人才,一方面自己土生土长的人才又存在着大量浪费现象,实际工作中不重视人才,更谈不上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西部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即有钱的问题,又有体制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观念问题,在于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整体观念。
农科教结合不是不够而是近于空白。
在人们看来,读了初中,读了高中,所学知识一走上社会就再也没有用处了。
这样升大学无望的孩子,读书也就没有关心了,只得及早缀学去打工了。
人们根本就考虑不到甚至不考虑也不相信,整个社会文化层次(直观地说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的提高,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探讨
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探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发展问题更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探讨和解决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展开探讨。
一、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 资金不足:高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教学设施建设、科研项目开展、人才引进等方面。
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 人才短缺:高校需要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来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但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3.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教学质量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4. 创新能力不足:高校作为科研和教育机构,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在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
5.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不均衡现象。
1. 加强资金管理和运用:高校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金、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等方式,加强资金管理和运用,确保高校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2.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高校可以通过增加教师招聘计划、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确保高校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
3.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教学设施条件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确保高校的教学达到一定的标准。
4.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高校可以通过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加强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式,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5.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高校可以通过调整师生比例、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教学设施建设等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探讨
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探讨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科建设不够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科研经费短缺等。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学科建设不够完善在大学或者高等学校教育中,学科建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学科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关系到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科结构不合理、学科发展不够平衡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校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
对于学科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解决。
应该从国家层面出发,加大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国家对学科建设的投入。
高校要加强学科规划,合理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力争形成一批学科优势,提高学科综合实力。
高校还要完善学科评估机制,鼓励学科互补和合作,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
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方式单一、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提高。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可以从多方面着手。
高校要加强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要改革教学方式,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要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实验室和设备的使用率。
高校还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三、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表现为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擅长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地方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出发,对地方高校的发展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和思考。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双一流”建设是教育部自2017年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各高校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各地方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了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上的投入。
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等手段,地方高校也在向“双一流”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地方高校发展分析1.人才引进与培养“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这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人才引进方面,地方高校往往面临着竞争力不足、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这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往往流失到了一流高校。
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上相对滞后,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方高校需要在学科建设上找准自身定位,突出自身特色,通过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提升科研设施和条件等手段,提升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
3.国际化发展“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加强国际化发展,这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引进国际化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学生培养学生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地方高校需要在学生培养上注重学科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三、对策思考1.合理规划,找准定位地方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定位,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和特色,注重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形成自身的品牌和竞争优势。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双一流”是指首批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学科。
当前,“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对地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地方高校要如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现自身发展?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地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1.学科布局不合理地方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学科布局往往受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学科交叉覆盖度低、学科专业单一等问题。
这种学科布局不合理导致了高校整体实力不足,无法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
2.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相比于国内一流高校,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相对滞后。
在科学研究论文数量、成果产出等方面存在不足,其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技术领域,缺乏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对国际先进科研成果的引进与应用。
3.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依赖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缺乏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重视,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二、地方高校发展对策思考1.优化学科布局地方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特长,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
通过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学科专业覆盖范围,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重点学科,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2.加强科研创新地方高校应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和社会应用转化。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4.加强与一流高校合作地方高校要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合作交流,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强师资队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探讨
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探讨1. 引言1.1 高校发展的重要性高校是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机构,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也关乎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
高校的发展涉及到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兴旺,关乎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高校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提升和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只有不断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推动国家的发展。
【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育领域,也体现在国家整体实力的巩固和提升上。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关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促进高校事业的繁荣发展。
1.2 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财政困难和经济压力、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不平衡、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等方面的挑战。
高校在财政困难和经济压力下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影响了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不平衡表现在一些学校专业设置过多,部分专业招生难以保证质量,造成人才过剩或质量不高的现象。
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不足,存在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影响了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是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些学校教学条件较好,而一些学校却存在设施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和政府应加强合作,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共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财政困难和经济压力财政困难和经济压力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这导致了高校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财政困难导致高校在招生计划、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出现严重不足。
由于资金紧缺,高校无法及时更新设施、购置先进设备,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建议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建议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大学和研究所的数量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然而,中国高等教育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
本文将讨论这些挑战,并探讨缓解这些挑战的可能对策。
挑战一: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中国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
许多大学在教学资源和研究设施方面还有待发展。
许多教师和研究员也面临着缺乏资源的问题,限制了他们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效率。
对策一:加强政府投资为了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以建设先进的研究设施和实验室,招聘杰出的教师和研究员,并开展对教职工的专业培训和提升计划。
挑战二:教育质量问题虽然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教育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种质量问题可能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不当,课程不够实用等因素所致,给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带来了诸多挑战。
对策二:改善教育质量改善教育质量可以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和改善师资力量来实现。
建设更加独立自主,关注创新的校本课程体系,并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有利于更有效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改善。
挑战三:人文素养缺失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科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高等教育同样不能忽视。
如果缺乏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相配套的人文知识和思想,那么他们可能会在往后的成长过程中面临重重障碍。
对策三: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为了培养出更全面具备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学生,高等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养教育。
建设多元化的课程,从学生思想意识、人文关怀、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精神风貌,同样也可促进培养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
挑战四:对接需求差距大当然,高等教育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为工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需要精确对接的现实经济需求与高等教育要求之间的差距时有出现,这给社会发展带来了的一定影响。
双一流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挑战
总结词
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挑战主 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 创新、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国际化办学程度 不高等方面。
详细描述
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缺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同时,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一些高校过于 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的培养。另外,国际化办学程度不高 ,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资源。
05
建设成果与展望
学科建设成果
学科体系完善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科 覆盖面广,交叉学科发展迅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 才培养的需求。
学科水平提升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科研合作等措施,双一流建设 高校在学科水平上有了显著提升,部分学科达到了国际先 进水平。
学科评价体系建设
国际化办学策略
总结词
国际化办学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方向,需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详细描述
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进国际化办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资源,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 争力。同时,也需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04
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
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
总结词
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门类不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学科高原不突出、 学科峰峦不多等方面。
详细描述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一些高校过于注重热门学科的建设,导致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发展被忽视, 学科门类不全,缺乏综合性。同时,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导致创新性不足,难以形成高峰。此外 ,一些高校过于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学科发展后劲不足。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困境及突围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困境及突围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使得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双一流”建设中的核心环节,学科建设不仅是一个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面临着种种困境,如师资力量不足、科研条件落后、学术氛围薄弱等。
针对这些困境,地方高校需要找到突围的路径,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是师资力量不足。
相比于一流高校,地方高校在招聘优秀教师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一方面,许多优秀教师更愿意选择一流高校的工作机会,这使得地方高校在招聘过程中竞争力不足。
一些地方高校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力度。
可以通过提高薪资待遇、优化工作环境、加强科研支持等方式,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科研条件落后也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困境。
一流高校在科研设施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上远远领先于地方高校,这使得地方高校在科研成果的培育和转化上面临较大的困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地方高校需要加大对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经费的投入。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申请科研项目资助等方式,来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学术氛围薄弱也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困境。
一流高校通常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学术交流平台,能够吸引和培养优秀的学术人才。
而地方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学术氛围相对较薄弱,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
要改变这种情况,地方高校可以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与一流高校和国际知名学府开展学术合作,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机会。
为了突破学科建设困境,地方高校可以借鉴一流高校的经验,积极开展改革创新。
地方高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可以组织教师参与一流高校的培训项目,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能力。
地方高校可以与一流高校合作,组织一流高校教师来地方高校进行讲座,以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困境及突围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困境及突围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兴起了一股“双一流”的建设热潮,各地高校纷纷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以提升自身的学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这股浪潮中,地方高校所面临的学科建设困境也逐渐浮出水面。
面对“双一流”背景下的挑战,地方高校该如何突围呢?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困境目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诸多困境,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支持不足。
地方高校相对于985、211高校来说,拥有的资金支持远远不足,这导致了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投入不足,难以有效提升学科实力。
2.人才队伍不足。
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面临人才队伍不足的问题,缺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骨干,难以形成科研合力。
3.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地方高校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足,长期以来形成了学科壁垒,难以形成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
4.科研平台薄弱。
地方高校科研平台整体薄弱,设备设施不足,科研条件差,难以支撑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
二、突围之路针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寻求突围之路:1.多渠道筹集资金。
地方高校可以积极争取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学科建设的投入。
2.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扩大引进高水平人才的规模,加强对本校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培养,积极建设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科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
5.加强产学研结合。
地方高校可以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转化的潜力,促进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西部高校在劣势困境中如何突围“双一流”
西部高校在劣势困境中如何突围“双一流”作者:王建芳余红宴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3期摘要:“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和211工程后的又一个国家战略,也是西部高校异军突起的大好机遇,但在我国高校整体格局“东高西低”的布局下,西部高校不仅面临着区域劣势,人才缺失,在人才引进和思想观念上也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所以,西部高校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立足地方,建设特色学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加强区域合作与共享,打造区域特色,加强区域优势,在“双一流”建设中进行突围。
关键词:“双一流”;西部高校;困境;突围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和211工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决策,即“双一流”建设。
2020年5月17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6年12月,四川省发布了关于《四川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方案包含十二项内容,涉及全省109所高校,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四川省分层分类建设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和省级高水平的本科转型发展示范性,高水平应用型和民办特色型高校。
2017年重庆市出台了一项《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意见》文件,文件将重庆高校分为四大类,即综合性、应用型、应用技术类型和技能技艺型高校,并要求重庆市高校尽快实现结构优化和内涵发展。
随后,西部其他地区也各自出台了各省、地区的高校教育改革方案,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和突围“双一流”建设目标。
可是,我国高校在空间整体布局上,呈现“东高西低”格局,2017年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里,全国有137所“双一流”高校,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合计不过27所,并且在这27所中,又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和陕西省,其中四川8所,陕西8所,剩下1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不过只有11所。
且西部地区由于办学资源条件相对较差,发展程度较低等原因,使得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普遍受到高端人才数量,配套支持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短板的掣肘[1],所以,在面对新时代,新背景,新任务,新要求和新特征的高校教育大环境下,西部高校面临的不仅有发展落后,层次不一的压力和焦虑,但在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高校教育利好的政策下,西部高校更难得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挑战[2]。
“双一流”背景下关于西部高校学科发展的思考——以西南石油大学
“双一流”背景下关于西部高校学科发展的思考刘伟吉,李扬,陈宁立,祝效华(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双一流”建设工程是中国高等教育继“985”“211”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性战略,旨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双一流”的本质就是一流学科的建设,因此如何做好高校的学科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亟须解决的核心发展问题。
“双一流”建设对于非原“985”“211”工程高校来说,即时挑战又是机遇。
挑战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高校在较少资源的资助下和原“985”“211”工程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在学科建设、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人才引进方面;机遇是“双一流”强调学科建设,对于西南石油大学这种学科优势突出的大学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发展自身特色,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发展的失衡。
这也造成了东西部高校发展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较为充足的发展经费,例如:北京计划第一个5年周期投入近100亿发展“双一流”高校、山东投入50亿、上海第一阶段投入36亿、广东投入近300亿、而据相关报道四川省拟投入2亿元建设“双一流”,由此可见东西部高校在建设“双一流”的投入差别较大。
作为典型西部高校的西南石油大学该如何在较少经费支持下发展自身的“双一流”学科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难题。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一所传统的石油行业高校,它的成长伴随着整个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不断地为支撑国家重大油气发展战略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拥有常规石油天然气的特色优势。
在当下“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将西南石油大学建设成一所以石油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特殊能源大学,是全校乃至全国同类型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以西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分析西南石油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现状以及提出相应的意见。
双高校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议
双高校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议
双高校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议
问题
•缺乏资源整合:在双高校建设过程中,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重复建设等问题。
•人才流动不畅:双高校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导致人才流动受限,影响创新能力。
•教学质量不均衡:双高校之间教学质量差异较大,存在师资力量不平衡、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问题。
建议
•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双高校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构建双高校之间的人才交流渠道,鼓励教师和学生相互流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建设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结论
双高校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实现双高校建设的目标和效益最大化。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资源整合、人才流动和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改革,努力促进双高校建设的健康发展。
双高校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议
双高校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议问题分析问题一:资源不均衡在双高校建设中,存在着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的高校建设相对滞后。
这种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影响了高校的整体水平和办学质量。
问题二:重复建设在双高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
有些地区盲目追求高校数量,导致在同一地区相继建设了多所相似性质的高校,造成了浪费资源和低效运作的现象。
问题三: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双高校建设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有些高校构建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情况。
这样既浪费了人才资源,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问题四:分类标准不明确在双高校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分类标准,导致某些高校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清晰。
这使得一些高校在招生、教学、科研等方面难以有所突破,影响了整体的办学水平和学术竞争力。
解决方案建议一:优化资源配置针对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解决。
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边远地区高校的支持力度,增加相关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环境。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地方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合作,通过合作办学、联合研究等方式,共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议二:精细化规划和管理针对重复建设的问题,可以进行精细化规划和管理。
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明确的高校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其次,可以通过合并与整合相似性质的高校,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减少浪费。
同时,还可以推动高校之间的协作与竞争,激发创新潜力。
建议三:加强产教融合针对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可以加强产教融合。
高校应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共同研究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议四:明确分类标准针对分类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可以明确分类标准,规范高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面临的困难和思考
作者:李斌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6年第12期
兰州大学
一、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我國高等教育界面临的首要任务
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确立“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方案,是国家实现教育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教育梦的主要工程,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精准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的主要任务。
二、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
要打造“双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各类人才队伍。
经过这二十年的国内高校竞争,人们已经普遍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学科、教学、科研,而这些则依靠的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
有了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所大学很容易在十几年内就发展出一门一流的学科;反之,在人才流失严重的学校,原来几十年的优势学科,往往因为学科带头人的离开导致整个学科垮掉。
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几十年,现在各高校都把解决人才缺口的主要办法放在引进上。
大学之间一流人才的争夺异常激烈,仅靠酬金待遇已经很难吸引到最好的人才了,“挖人才”的范围早已从国内大学延伸到国外大学。
一流人才的短缺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短板。
(二)传统教育模式、计划思维影响“双一流”的建设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讲究“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一直注重防止差距过大,从而导致竞争不充分。
我们很难把最好的资源集中到几个学科中。
之前的发展形成了“撒胡椒面”式的拨款,985、211大学得到大量的经费之后,都会抽出很大部分用于扶持校内弱势学科、新兴学科,继续增加学院专业,不断摊薄国家教育扶持优势,阻碍了优势学科建设。
这种传统思维、平均主义将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障碍。
现在很多非211大学都在试图进入“双一流”分一杯羹,却没有花心思去研究自身的哪些学科需要进一步整合加强,而哪些学科则要当成包袱甩掉。
(三)缺乏世界一流的评价标准
要建设一个动态的“双一流”大学群体,必须要使用到“双一流”的评价指标。
事实上,评价指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并不亚于财政拨款的重要性。
教育界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生均教学标准,比如92标准、96标准等,产生的影响就是学校之间比拼生均教育资源,由此带来大学的大规模扩招、圈地,一个个超级大学的出现。
生均教育资源的增加对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
目前,大学校园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教育水平的发展速度。
但是何为世界一流?当前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方案》只设定了发展目标,而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发展规划细则、学校与学科评价体系等关键因素目前均未出台。
一流大学得到的更多是社会、教育界同行、学生家长的认可,很难量化评价,更多的是需要世界上几大排行榜都认可,包括美国《新闻周刊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英国QS排名等。
而一流学科更容易制定评价标准,比如在世界排名前5%才能算一流学科,有了若干个一流学科的支撑,才能说是一流的大学。
(四)“双一流”建设的难处在于自身改革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都高于国内高校的现状。
建成“双一流”大学的过程,就是高校不断开展内部治理机构改革的过程,这是个刮骨疗伤、凤凰涅槃的过程,需要各高校首先要对自身下刀,改革掉不符合现代大学规律,不符合“双一流”建设的机构、人员、学科、模式等。
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和痛苦的。
可以说对自身认识得越清晰,改革得越到位,就会在“双一流”建设中起步得越早。
甚至一些985、211超大规模大学,“船大难掉头”,可能会在“双一流”建设中失去先机。
三、对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一些建议
(一)转变观念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完成五项全新的建设任务、五项全新的改革任务。
建成之后,国家对“双一流”大学的支持也将是新的模式,将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方式。
对大学的管理是一次崭新的挑战,需要大学转变观念,紧跟国家改革动向,调整组织机构,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二)推动学科资源在学校间优化配置
“双一流”的建设不再是一所大学就能轻松做到的,需要各学科资源随着人才流动,在各个大学之间重新分配。
在原985高校中一些发展乏力的学科,因为得不到资源“输血”,学科优势就会慢慢往一些比较受重视的地方院校汇集。
量变引发质变,地方院校也可以培育出一些一流的学科点。
高校的办学理念也将由“大而全”转向“小而精”,打造出一批国际一流的学科。
(三)打造国际一流的高校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石,只有培养和引进一批富有创造力的高层次人才,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才有了建设根基。
学科建设是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
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作支撑。
(四)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开展充分竞争
在“双一流”的建设中,要汲取985、211教育工程建设经验,不搞终身制,建立一套能出能进、能上能下、科学评价的考评体系,精确核算拨付的教育经费,对各校经费投出产出比排序,打破等级化的拨款模式,把以前个别拿着大量教育经费、成果平平的高校挡在外面,倒逼他们进行学科转型。
引入对大学之间合理竞争与发展的有效激励以及校内各学科之间的竞争,给一些之前没有进入985、211工程的优秀地方高校一些机会,促进各个高校各具特色创新发展。
(五)中西部地区和落后的学校要转变发展思路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从根本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高等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之后,平庸和偏远将不再是国家扶持、投资的理由。
中西部地区和落后发展的高校应该好好开展“双一流”研究,调研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学科突破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打造几个优势特色学科,实现“弯道超车”,而传统的依靠教育行政拨款,在每个学科上都要苦苦坚持的做法,必然会被摒弃。
(六)“双一流”大学建设,国际化是关键
建设“双一流”大学,重点在于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借助新技术手段促进世界顶级高端课程资源共享。
应加大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力度,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在机制上,可以借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计划,促进和其他国际知名学校的相互认证,采取学分累积和转换机制等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在技术上,可以采用慕课等网络学习方式,引进国外先进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