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作品在《全唐诗》《全唐文》系统中的辑佚研究

合集下载

张说诗文系年考辨

张说诗文系年考辨

张说诗文系年考辨熊飞【摘要】经考证,唐宰相张说<张说之文集>中部分诗文作品的创作时间等有误,对其辨正很有必要.【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1【总页数】5页(P26-30)【关键词】唐代文学;史学;张说;《张说之文集》【作者】熊飞【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张说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坛盟主,时有“大手笔”的美誉。

此前,香港中文大学陈祖言先生,四川大学博士周睿比较系统地做过张说诗文的系年工作,但百密一疏,有些诗文作品的系年或可商榷。

下面仅就《张说之文集》①《张说之文集》,国家图书馆藏东武李氏抄宋蜀刻本,三十卷,唐张说著。

所见罗列如下。

陈祖言《张说年谱》(以下简称《陈谱》)系此诗长安三年(703),其诗下按语云:“石门在江南西道澧州。

杨六卿望,岑仲勉谓即杨望,见《唐人行第录》。

”[1]《陈谱》系此诗长安三年,并说“石门在江南西道澧州。

”非。

东武李氏抄蜀本《张说之文集》卷八有《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道)观天下绝境》诗,明谓“石门”在岳阳。

诗中还有“江山”、“潮水”等字样,亦均可证其地在岳阳。

又,此诗言:“暮年伤泛梗”,若诗作于长安三年,时张说不过37岁,不可谓“暮年”。

故我以此诗为张说开元三年(715)贬岳州刺史时作。

时近50岁,与“暮年”相符,也与此时心情相符。

《陈谱》系此诗中宗神龙元年(705),并言:“九月,说还至荆州。

卷八《荆州亭入朝》:‘九辩人犹摈,三秋雁始过。

’”按:此诗既言及“荆州亭”,此时张说人当在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

陈氏谓张说当时是由岭南被诏入朝途经荆州时作,这个结论没有根据。

诗当是张说由荆州长史入朝时所写,应为开元六年(718)。

所谓“三秋”,三年也,非指九月或秋天。

张说开元三年夏贬岳州,六年春即奉诏入朝,时约三年。

再说,神龙元年正月,中宗即位,马上召张说进京,其《南中别陈七李十》、《赦归在道中作》、《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喜度岭》皆为春天,陈氏谓此诗为九月作,从梅岭至荆州驿路怎么要走半年?时间显然不符。

中国古代辑佚学史

中国古代辑佚学史

中国古代辑佚学史辑佚学产生的原因及辑佚概述《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类著录关于《楚辞》的注释及注音八家,到《旧唐书·经籍志》仅著录三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六家,而到《宋史·艺文志》仅存王逸注一家,其余七家逐步亡佚了。

这个比例即八种书有七种亡佚,仅存一种。

不光楚辞类是这样,其他各类也大抵相似。

宋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序》说:“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今著于篇,其有名而亡其书者,十盖五六也,可不惜哉!”近人聂崇岐《艺文志二十种引得序》:“总上述二十种艺文志所著录之典籍,自先秦以迄清末,其有名可稽考者,盖不下四万余种,然求其存于今者,恐已不及半数。

”欧阳修(1007—1072)生活的年代上去唐开元年间(713—741)不过三百多年,开元年间著录在册的图书3277部53915卷,在北宋欧阳修撰《新唐书·艺文志》时亡佚者已十之五六,在北宋以来近千年中历经劫难而亡佚者更不知凡几。

如果就时代更早的《汉书·艺文志》来考察,亡佚比例更大。

《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编成,反映的是西汉藏书面貌。

近人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于每一种书都分别标明“存”、“亡”、“残”、“疑”。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596家(《七略》著录的实603家),顾实明确标明“存”的只有29家,不到5%。

另有注“残”的43家,合起来仅得72家,只占12%。

所以《汉书·艺文志》著录各书今天已十不存一。

《宋史·艺文志》著录宋人以及宋以前著作9818种,其中宋人著作5500余种,这些见于《宋志》的宋人著作经700余年,现在“十亡七八”(刘琳、沈志宏《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前言》,巴蜀书社1995年排印本)。

从这些抽样统计,我们可以想见中国图书亡佚之多,存于今天的只是一少部分。

《成都记》与《成都古今记》:辑佚与研究

《成都记》与《成都古今记》:辑佚与研究

《成都记》与《成都古今记》:辑佚与研究《成都记》与《成都古今记》:辑佚与研究《成都记》与《成都古今记》是两部记录成都历史的著作。

其中,《成都记》是唐代僧人法海所著,记载了唐代的成都历史和名胜古迹;《成都古今记》则是明代严羽所著,扼要记述了成都自古至明代的历史和文化。

两部著作对于了解成都历史和地理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成都记》与《成都古今记》的辑佚和研究。

一、《成都记》的辑佚《成都记》是一部唐代文献,著者为唐代法海僧。

该书原始版本已经失传,现存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中所收录的版本,于唐末五代时期编纂。

然而,《成都记》的传承历程并不顺利,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流传中断和重新发现的情况。

唐代时期,《成都记》被广泛传播和流传。

唐朝与蜀国的联系密切,成都也成为唐朝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的《成都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了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

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随着唐朝的灭亡、宋朝的兴起,《成都记》的传承逐渐断裂。

宋代时期,《成都记》在《全唐文》中多次引用,可见当时该书还存在,但不晓得是由于时间的长久还是存储的情况出现了损坏,不能视为完整的本书。

随后在金朝时期,《成都记》流传中断,被遗失无法传承。

直到明朝,李贽在《先天集》中引用了《成都记》部分内容,才有人对该书的流传和保存加以关注。

但是,明代的《成都记》文本也已不完备,只被记载在李贽的文集中。

到了清代,董方悦进行了辑佚工作,将《成都记》中的大部分内容连同其它文献一并辑成《大明一统志》。

该书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地理与地方志的百科全书,由多位学者编撰而成,也成为《成都记》再次被发现、流传、保存的契机。

二、《成都古今记》的辑佚《成都古今记》是一部明代文献,作者为明代史学家严羽。

该书起初只是严羽为纪录成都的风土人情而口述,后来由其子整理成书而成。

该书是一部扼要记述了成都自古至明代的历史和文化,记述了成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辑佚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辑佚

三、辑本文献的主要整理方式
• 1、编辑性辑佚 • 2、辑存性辑佚 • 3、辑复性辑佚 • 4、辑证性辑佚 • 5、辑增性辑佚 • 6、辑合性辑佚
第四节 历代辑佚工作(自学)
辑佚工作出现较早,至迟在汉代已出现 宋代辑佚方法基本确立 宋代 南宋王应麟 元代 陶宗仪《说郛》 明代 胡应麟《搜神记》 梅鼎祚《古乐苑》《历代文 纪》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清代 王谟 严可均 马国翰 黄奭 王仁俊 当代 王国维 鲁迅 郭绍虞 王重民 唐圭璋 逯钦立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八家后汉书辑注》《东观汉 纪校注》
第二节 辑佚的基本问题
一、辑佚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 近人刘咸炘(xì n)说:“辑书,非易事也。非 通校雠、精目录,则讹外百出。”他早年 写过一部《辑佚书纠谬》,书中郑重地指 出了过去辑佚书存在着四大弊病:第一是 漏。第二是滥又分二端:1、臆断,2、非 本书文。第三是误。又分二端:1、不审时 代,2、据误本俗本。第四是陋。又分三端: 1、不审体例,2、不考源流,3、臆定次序。
• 4、防止在内容上求全,避免弄巧 成拙。 • 5、加以校勘与辨伪。
• 如李剑国先生《新辑搜神记 新辑搜神后记》 (中华书局,2007年版)即在明胡应麟辑录 《搜神记》 二十卷和汪绍楹先生《搜神记》 基础上重新辑校而成。前言部分包括干宝籍 贯、家世、生平、《搜神记》版本流传、散 佚、辑录、前人辑本存在的问题和辑校原则 和方法介绍。
•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又补 充了“五厄”为“十厄”:六:隋炀帝杨 广曾下令搜焚天下纬书;七,唐代安史之 乱,两京图书毁于兵燹;八,唐末黄巢起 义攻陷长安洛阳,宫庙焚荡殆尽,四部御 书十二库,一时散失。九,宋朝图书一盛 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毁于金国攻陷卞 京的靖康之灾;十,南宋图书,一盛于淳 熙,再盛于嘉定,而终毁于蒙古骑兵“绍 定之祸”。

《我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表解》评议

《我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表解》评议

作者简介:王鑫义(!"#$%),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树广:《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载《苏州大学学报》’(((年第#期。

·学术批评·《学术界》(双月刊)总第!!’期,’(()*$+,+-./0,102,302+24*$/56*’(()《我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表解》评议!王鑫义(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摘要〕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改革应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水平相适应。

冯浩菲先生的《表解》颇有新意,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为对象的学科称“古典文献学”不能完全涵盖其研究对象,叫“历史文献学”又容易产生歧义,叫“古代古献学”比较好。

古代文献学应该设置古代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和古代文献学史#个下位学科。

作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表。

〔关键词〕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代文献学;现代文献学学科体系〔中图分类号〕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8"9(’(())%($%(!!)%(:长期以来,文献学专指以各类古代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或著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学科的各类现代文献的数量激增,与此同时,以西方文献学理论为导向结合我国现代文献的实际的各种现代文献学著作也陆续出版,现代文献学学科也开始在管理学科门类中设置,且发展势头强劲。

这是合乎规律的。

不管古今文献有多大区别,作为知识的载体,二者总有本质上的共同点,所以近年来文献学界出现了关于整合古今文献学即所谓“大文献学”的讨论。

潘树广先生说:“所谓大文献学,是将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融为一体的广义的文献学。

”〔!〕同是以古代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或著作,有称古典文献学者,有叫历史文献学者,也有名曰文献学者,而以现代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和著作也径称文献学。

唐代收集诗集的古籍

唐代收集诗集的古籍

唐代收集诗集的古籍
1. 《全唐诗》:这是一部大型的唐诗总集,收录了唐代所有诗人的诗歌作品,共计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2. 《唐诗三百首》:这部诗集并非唐代原编,而是清代康熙年间蘅塘退士编纂的,收录了唐代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

3. 《唐五十家诗集》:这是明代胡应麟编纂的一部唐诗总集,收录了唐代五十位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

4. 《唐才子传》:这是一部专门记载唐代诗人生活和创作的传记集,其中也收录了许多唐诗作品。

5. 《唐人选唐诗六百首》:这是明代杨慎编纂的一部唐诗选集,收录了唐代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歌作品。

这些古籍都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唐代诗歌文化、诗人生活和创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张说文学史地位之再认识——写在《张说集校注》之前

张说文学史地位之再认识——写在《张说集校注》之前
均 未 能 予 以正 确 评 价 。
关键词 : 唐代文 学; 张说 : 文 学 史地 位
中图分类号 : I 2 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5 3 4 8 ( 2 0 1 3 ) 1 1 — 0 0 2 8 — 0 8
张说 ( 6 6 7 — 7 3 1 ) , 字道济 , 或 字说 之 , 其 先 范 阳 人, 祖上 世 居 河东 …。 张说 历 仕 武 后 、 中宗 、 睿宗 、 玄 宗 四朝 , 前后“ 三登 左 右 丞 相 , 三作 中书 令 , 唐 兴 已 来, 朝 右 莫 比” _ 2 ¨ 9 观 。 是 一 位 跨 越 武后 时 代 与 玄宗 时 代 两 大历 史 阶段 的典 型 人 物 。 在文坛上 , 他 之 述作
由于 张说 长期 生 活在 宫廷 , “ 三 为 宰相 ” , “ 三作
声不 断肠 。 此 中逢故 友 。 彼 地 送还 乡。 愿作 枫 林
叶 . 随君 度 洛 阳 。
中书令 ” ,政 治地 位 十分 特 殊 。故 其诗 歌 中类似 于
上官体 作家平庸 的宫廷题材 的作品确实 不少 , 如 果 加 上 其 他 一 些 酬赠 唱和 之 作 。大 约 要 占其 全 部
这首作 品, 从 形式 上 来 说 , 它 是 一首 完 全 合格 的 五 言律 , 全 诗 采 用 直抒 方 式 表 达 内心 情 感 , 所叙 之情
非 常真 实 生 动 , 且语 言 明 白如 话 , 像“ 此 中逢 故 友 , 彼地 送 还 乡 ” 之 类句 式 , 甚 至 可 以 直 逼 古体 。 同时 , 诗 的结尾 , 作 者将 自己的 主观 愿 望托 寓 于 一个 具 体
被视 为 “ 大 手笔 ” ,其 诗 文作 品 当 时就 被 编为 三 十 卷, 广泛 流 布 。 在社 会上 产 生 了极 大 的影 响 。 其 时 士 子, 无 不 以 出燕 公 门 下 为荣 。 然而 , 在后世 , 张 说 及

唐廷“大手笔”张说咏岭南诗校释——以《唐诗品汇》为中心

唐廷“大手笔”张说咏岭南诗校释——以《唐诗品汇》为中心

2018年4月第39卷第2期岭南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L I N G N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A pr .2018V o l .39 N o .2收稿日期:2017-09-04作者简介:郭殿忱,男,北华大学文学院教授㊂唐廷 大手笔 张说咏岭南诗校释以‘唐诗品汇“为中心郭 殿 忱(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摘 要:唐贤张说因 守正 而 见逐 钦州㊂在滞留岭南的一年多里,于各地颇多吟咏㊂‘唐诗品汇“只收录7首,但已能证明我国盛唐时代即领有南海主权,广州已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㊂今以此7首诗与‘万首唐人绝句“‘唐诗别裁集“‘全唐诗“等比勘,发现异文若干,并从史地沿革㊁名物更改㊁文字发展㊁音韵变化诸方面加以校释㊂关键词:张说;岭南诗;‘唐诗品汇“;‘全唐诗“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18)02-0071-04一㊁张说其人‘新唐书㊃张说传“载: 张说字道济,或曰说之,其先自范阳徙河南,更为洛阳人㊂永昌中,武后策贤良方正,诏吏部尚书李景谌糊名较覆,说所对策第一,后署乙等,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㊂ [1]4404即张说初官为太子校书郎㊂‘新唐书㊃百官志“称: 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下(阶),掌校理书籍㊂ 诸多典籍记载一致㊂然于年份,则有永昌㊁载初㊁天授㊁垂拱等歧说;于制科名目,又有贤良方正㊁词标文苑㊁学综古今等异名㊂前者,据‘旧唐书㊃本纪“载: 载初元年正月庚辰,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依周正建子月为正月 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㊂ 实则均在公元690年,时年张说22岁(所以有记载称其弱冠)㊂其卒年为开元十八年(730)㊂正应张九龄所作‘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云: 起家太子校书,迄于左丞相,官政四十有一(年)㊂ [2]卷首此亦同陈祖言所撰‘张说年谱“㊂后者,徐松撰‘登科记考“云: 按诸书所引,或曰贤良方正,或曰词标文苑,或曰学综古今,实止一科也㊂[3]115‘旧唐书“载: 长安初,修‘三教珠英“毕,迁右史㊁内供奉㊁兼知考功贡举事,擢拜凤阁舍人㊂时麟台监张易之与其弟昌宗构陷御史大夫魏元忠,称其谋反,引说令证其事㊂说至御前扬言: 元忠实不反,此易之诬构耳! 元忠由是免诛,说坐忤旨,配流钦州,在岭南岁余 [4]3051张易之兄弟俱为武后男宠,权倾朝野,炙手可热㊂张说时为凤阁舍人,应该说颇受重用,他为伸张正义而在御前扬言 张易之诬陷忠良 ,因此被贬偏远的 钦州 (今广西钦州灵山地域)㊂这即是张九龄为其所撰‘墓志铭并序“中说的 升降数四,守正而见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9卷逐者一㊂‘郡斋读书志“收‘张说集“30卷,评价称: 唐张说道济也 永昌元年贤良方正策第一㊂累迁凤阁舍人㊂睿宗时兵部侍郎平章事㊂开元十八年终左丞相燕国公㊂说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㊂ ‘直斋书录解题“收‘张燕公集“30卷,评价燕国公张说与许国公苏颋为 燕许大手笔 二人名相,而以文擅天下,盛矣哉!二、张说咏岭南诗校释明人高棅选编‘唐诗品汇“,录张说咏岭南诗7首㊂与‘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万首“)‘唐诗别裁集“(以下简称‘别裁“)‘全唐诗“等比勘,可发现异文若干㊂今逐一予以校释并给出有别于传统校勘只罗列异同的做法,分别予以是非优劣之意见㊂五言古诗‘入海“二首其一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㊂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㊂云山相出没,天地互浮沈㊂万里无涯际,云何测广深?潮波自盈缩,安得会虚心!诗云南海万里无涯际,足以证明千年之上的初唐时代,大唐帝国十道之一的岭南道,便领有南海的主权㊂乘桴 ,典出‘论语㊃公冶长“: 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㊂ 桴,为竹木制成的筏子㊂后世以 乘桴 为避世之代名词㊂岑参亦有诗云: 浮名何足道?海上堪乘桴㊂沈 字的本义为 没入水中 ,与 浮 对举,后世多写作 沉 ,但姓氏 沈(s hěn) 不可写作 沉 ㊂地名 瀋水㊁瀋阳 今简化作 沈水(即今浑河)㊁沈阳(因在沈水北岸得名) 更与古 沈(沉) 字无涉㊂诗中 浮沈 正用 沈 字本义㊂此诗收束句,以海纳百川的潮涨潮落比兴,言自己亦应有宽广如大海般的胸怀㊂其二海上三神山,逍遥集众仙㊂灵心岂不同?变化无常全㊂龙伯人类,一钓两鳌连㊂金台此沦没,玉真时播迁㊂问子劳何事?江山泣经年㊂隰中生红草,所美非美然[5]68㊂正如后来白乐天诗云: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㊂ 张说泛南海早已想到‘史记㊃封禅书“所言蓬莱㊁方丈㊁瀛洲传说在渤海中的三座神山,并质疑众仙的灵心岂因渤海㊁南海之不同而有所变异?龙伯 句,典出‘列子㊃汤问“:巨人之国即龙伯之国,其人长数十丈,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于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㊂李白‘大猎赋“云: 龙伯钓其灵鳌㊂金台 为黄金台省称,典出‘水经注“; 玉真 为仙人,典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㊂张籍有诗云: 泥灶煮灵液,扫坛朝玉真㊂ 又 为 殊 之或字㊂左旁 粲 字上左部,同 歹 ,为好字之反,见‘说文长笺“㊂又此字‘全唐诗“作 如 ,与诗意相乖㊂ 殊 字,是㊂又 连 ,‘全唐诗“注: 一作悬 ㊂依‘列子“原文, 悬 字非是㊂五言绝句二首(一)广州江中作去国年方晏,愁心独不堪㊂离人共江水,终日向西南[5]395㊂广州设治远在三国吴永安七年(264),分交州置,治所番禺(今广州市),因城中有长河得名㊂‘新唐书㊃地理志“载: 岭南道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㊂ 商贸甚发达㊂同书‘卢怀慎传“载其天宝初为南海太守时,已称经商的中外船只为 市泊 ,其后又置 市泊司 专门管理中外贸易,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港口之一㊂又据诗中言江水西南流,知为东江(即今北江上游的浈水古称),又称东溪水或始兴水㊂离人心向西南,共江水入海,正合上引‘入海“诗 乘桴 之题㊂27郭殿忱:唐廷 大手笔 张说咏岭南诗校释年 ,‘万首“‘全唐诗“注均作 岁 ㊂据‘尔雅㊃释天“称: 载,岁也㊂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㊂ [6]2608知 年㊁岁 一义,故曰两可㊂而举凡两可之字㊁词,均应采用早出之书或版本㊂独 ,‘万首“‘全唐诗“均作 转 ㊂求与下句之 离人 相谐, 独 比 转 更合诗意㊂ 共 ,‘万首“‘全唐诗“俱作 与 ㊂按文义, 与㊁共 相通;按词性音韵,作连词的 与 和作动词的 共 均为仄声字,故两可㊂但 年 为平声, 岁 为仄声;说明此五言绝句为 古绝 ,并非截取律诗两联而成的 律绝 ㊂(二)守岁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㊂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5]395㊂守岁习俗由来久矣㊂农历除夕,阖家共坐不眠,辞旧岁迎新年㊂唐太宗㊁孟浩然㊁杜甫等皆作有守岁诗㊂‘万首“题作‘守岁三首“,此为其一㊂‘全唐诗“则题作‘钦州守岁“㊂诗句浅白如话:斗转星移,又至年终岁晏㊂遥望远在东北方的故乡洛阳,真令贬谪之人愁肠百结㊂热切盼望春回人间,时来运转㊂又 来㊁回 二字,上古音 之微 二部合韵;中古音,同在灰韵㊂俱与今音不同㊂五言律诗三首(一)南中赠高六戬北极辞明代,南溟宅放臣㊂丹诚由义尽,白发带愁新㊂鸟堕炎洲气,花飞洛水春㊂平生歌舞席,谁忆不归人[5]825?诗题里的 南中 ,泛指南部中国㊂联系诗中 南溟 炎洲 等词语,可知作于岭南㊂又,高戬任司礼丞时,与魏元忠同被张易之等诬告㊂唐人好以 行第 相称,所谓 行第 ,即在同一曾祖父的兄弟间之排行,如杜二甫㊁李十二白等㊂高戬行六,故称 高六戬 ㊂‘全唐诗“尚有‘端州别高六戬“一诗,岑仲勉先生撰‘唐人行弟录“,于 高六戬 条下注 ‘(张)说之集“(卷)六 正是此诗㊂首联为梅花先春而放的 偷春格 ,皇帝所端居的北宸,正与逐臣所宅的南溟两两对仗,可称工稳㊂ 溟 字,‘全唐诗“作 ㊂ 为 溟 的敦煌俗字,另见‘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卷上“[7]278㊂颈联对仗亦工整, 鸟堕 对 花飞 ,贬所之 炎洲气 正对故乡的 洛水春 ㊂ 堕 ‘万首“‘全唐诗“均作 坠 ㊂二字一义,且均仄声,故两可㊂足联表达的旷怨远且深,以反诘句作结:昔日宴席间的酒肉宾朋,还有人记得我这个无辜的 罪臣 吗?(二)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旧馆分江口,凄然落晖㊂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㊂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㊂往来皆此路,生不同归㊂‘新唐书㊃魏元忠传“载: (张)说又曰: 臣知附易之朝夕可宰相,从元忠则族灭㊂今不敢面欺,惧元忠之冤 ㊂后悟其谗,然重违易之,故贬元忠高要尉㊂ [1]4345同书‘地理志“载: 岭南道端州高要郡,下㊂本信安郡,天宝元年更名 县二:高要,下㊂贞观十三年省博林县入焉㊂东有青岐镇㊂平兴㊂ [1]1098按制,下州名列辅㊁雄㊁望㊁紧㊁上㊁中之后,为最末一等;下县名列赤㊁畿㊁望㊁紧㊁上㊁中之后,亦为最末一等㊂另据同书‘百官志“载: 下县尉一人,从九品下(阶) 分判众曹,收率课调㊂ [1]1319魏元忠可谓被一贬到底,直至最低一等州的最低一等县里的最小一组官员㊂据此诗意分析:同朝为官的高戬也被贬至端州㊂首联出句中的 分 字,与题中的 别 字相呼应,属开篇便点题之笔㊂又 江口 ,‘全唐诗“作 江日 ㊂看似与对句中的 落晖 关联,然江口为空间,落晖为时间,这样的时空交代更佳㊂37第2期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9卷凄 ,‘全唐诗“‘唐诗大系“均作悽 [1]179㊂依‘一异表“, 凄㊁悽 为正异体字㊂ ,上引二书俱作 望 , ㊁壬 为 月(yu e )㊁王 之变形㊂ , 亡 之异体字㊂颔联, 临别 对 相逢 , 征衣 对 旅食 ,其中 征 字取行旅之义,而非征战之义㊂类似班昭‘东征赋“㊁潘岳‘西征赋“和杜甫名篇‘北征“诗之含义㊂‘别裁“联下注: 追叙从前会合及别离事㊂颈联:忆昔,青山绿水依旧;伤今,人事代谢已非㊂足联亦意属对仗㊂ 生死 对 往来 ; 皆此路 亦可与 不同归 对仗㊂ 字,‘全唐诗“‘唐诗大系“皆作 死 ,‘字汇“ ,同死㊂(三)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旅南方远,传闻北使来㊂旧庭知玉树,同浦识珠胎㊂白发因愁变,丹心託梦回㊂皇恩若可再,为忆不然灰[5]523㊂首联点题:流放边远的岭南,喜闻使者自北而来㊂ 为 窜 的俗字,另见‘敦煌伪字典“[7]69㊂颔联中的 同浦 ,‘全唐诗“作 合浦,是㊂‘新唐书㊃地理志“载: 岭南道廉州合浦郡,下㊂ 其特产珍珠,称 合浦珠㊂颈联 变 字,‘全唐诗“作 改 ㊂ 改㊁变 一义,均仄声,故两可㊂ 丹心 ,上书注: 一作(丹)诚 ㊂与出句 白发 对举, 丹心 强于丹诚 ,然 心㊁诚 近义,且同为平声,足见古人锤词炼句功夫之精湛㊂又 託 ,为 托 之异体字㊂足联 可再 ,‘全唐诗“作 再造[8]225㊂二词文义相近,且均为仄声,皆合格律㊂参考文献:[1]欧阳修,等.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2]张说.张燕公集[M ]//永瑢,幻昀,等.四库全书(别集类)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3]徐松.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4]刘昫,等.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5]高棅.唐诗品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7]黄征.敦煌俗字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责任编辑:张建蓉)P r o o f r e a d a n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Z h a n g Yu e sP o e m o fL i n g n a n i n 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F o c u s S t u d y o n T a n g Sh iP i n H u i G U O D i a n c h e n(C o l l e g e o fL i t e r a t u r e ,B e i h u aU n i v e r s i t y ,J i l i n ,C h a n gc h u n ,J i l i n13201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a g e z h a n gy u e 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h a dbe e n e x i l e d t o q i n z h o ub e c a u s e of h i s i n t eg r i t y.d u r -i n g t h em o r e t h a no n e y e a r s r e t e n t i o n i nL i n g n a n ,h ew r o t e a l o t o f p o e t r y t h e r e .T a n g Sh iP i n H u i i n -c l u d e so n l y s e v e no f h i s p o e m s .H o w e v e r ,i t s e n o u g h t o p r o v e t h a t a t t h a t t i m eC h i n a h a d o w n e d t h e s o v -e r e i g n t y o f t h eS o u t hC h i n aS e a .G u a n g z h o uh a db e e n t h e i m po r t a n t p o r t o f t h em a r i t i m e s i l kr o u t e t h e n .W h e n c o m p a r e t h e s e v e n p o e m s f r o m T a n g S h iP i nH u i w i t h f r o mt h e o t h e r e d i t i o n s o f W a nS h o uT a n gR e nJ u eJ u ,T a n g S h i B i eC a i J i a n dQ u a nT a n g Sh i ,w e f i n d t h e v a r i a t i o n o f t h e t e x t s .T h e v a r i a t i o n i s i n -t e r p r e t e dw i t h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g e o g r a p h y ,a sw e l l a s c o l l a t i o n ,t y p o s a n d t h e p h o n o l o g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K e y wo r d s :Z h a n g Y u e ;p o e mo fL i n g n a n ;T a n g S h iP i n H u i ;Q u a nT a n g S h i 47。

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

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

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
唐朝诗歌遍布江山,丰富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宝藏。

这些诗歌,特别是《全唐诗》,是一部集大成的诗集,以唐朝诗歌汇集而成,充分展示了唐代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变迁。

《全唐诗》最突出的特征是汇聚了大量有关唐朝文化、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资料。

所以,《全唐诗》的研究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全唐诗》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文化、宗教及经济形势提供重要依据,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当代与古代的发展趋势,为日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应用参考。

就经济研究角度来说,《全唐诗》收录了大量有关唐朝经济情况的资料。

比如,唐朝封建社会的土地姓制政策,钱币流通、宗教建筑、私有贸易以及当时各行业的发展等等,都能在《全唐诗》中找到线索。

通过对《全唐诗》中所收藏的经济资料进行辑释和研究,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经济状况,从而为政策制定、学术研究等提供参考,为延续唐朝文化多样性、更好地发展经济提供建议。

从文学研究角度来看,《全唐诗》是可以反映唐朝诗歌本质特征的作品,是探寻唐朝诗歌根源的重要文献。

同时,它也是学术界不断深挖的宝藏,它的文学价值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肯定。

此外,《全唐诗》也是一部重要的宗教文献。

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朝的历史,还能为宗教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从而探究唐朝诗歌中的宗教元素和宗教思想。

总之,《全唐诗》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及历史意义的古文献。


文学、宗教、经济等多方面来考察、解释《全唐诗》中收藏的各种资料,将会丰富我们对唐朝社会状况、文化历史的认识,并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宝贵的参考。

《全唐诗大辞典》序

《全唐诗大辞典》序

《全唐诗大辞典》序
至今,历史几千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构成
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特别标志。

其中,汉诗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
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上最动人的语言形式之一。

全唐诗大辞典一书,收入数量众多的全唐诗,内容涵盖历史悠久的七
百余年,此书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唐代诗歌的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
探索古代文化、艺术、文学和历史。

同时,这本书也是中国古代诗歌
批判、詮释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它比较、全面地汇集唐代诗歌,着力于总结出唐代各家诗歌的特点,
对唐代不同武功文风和诗歌类型的变化也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全部条目有来源,有简介,有诗文引文,也有赏析;有的有诗词格律,有的有作者生平,亦有诗歌赏析类文献;甚至还注有诗歌始作者,以
及传抄主题、意象、情感和诗歌概述。

这本《全唐诗大辞典》,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构建唐代诗歌的把握,对
比唐代各家诗歌风格的パ和研究,也是我们重温唐代的必备参考资料。

唐诗纪事与唐诗别裁集

唐诗纪事与唐诗别裁集

唐诗纪事与唐诗别裁集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以繁荣的文化和辉煌的诗歌创作而闻名于世。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

《唐诗纪事》和《唐诗别裁集》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唐诗选本,它们记录了唐代诗人的才华与创作风貌。

本文将对《唐诗纪事》和《唐诗别裁集》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对唐诗创作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唐诗纪事》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张怀瓘编纂的一部历代诗人作品集,收录了唐代各个时期的诗歌作品。

该选本按照年代顺序排列,纪录了许多著名诗人的经历和成就。

它不仅收录了屈原、杜甫、李白等众多著名诗人的作品,还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秀作品,丰富了古代诗歌的研究资料。

《唐诗纪事》系统地记录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使后人可以通过阅读这部选本,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不同于《唐诗纪事》,《唐诗别裁集》是清代文学家陆钟琦根据唐代文献修订整理的。

它对唐代诗歌进行了精选和裁剪,将唐代大量诗歌进行了筛选,只保留了那些技艺高超,思想精深的佳作。

《唐诗别裁集》突出了唐代诗歌的精华,对于读者来说,可以更便捷地品味唐诗的魅力。

此外,陆钟琦对于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了分类,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和阅读。

这种分类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无论是《唐诗纪事》还是《唐诗别裁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唐代诗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首先,它们记录了大量的唐代诗人,使后人可以通过这些诗人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社会背景。

其次,这两部选本都对唐代诗歌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最后,它们对于唐诗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唐诗,从而对唐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唐诗纪事》和《唐诗别裁集》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由于唐诗数量庞大,两部选本都无法完全收录所有的佳作,因此会有一些优秀的诗歌无法被收录在内。

其次,这两部选本都是在特定时期编纂的,会受到编纂者个人观点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题填空题答案完整版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题填空题答案完整版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培训题填空题答案完整版1、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清之间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词的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张相)2、.古书中的专名“单于”、“可汗”读音为(Chányú;Kèhán)3、在古代汉语中“干”的本义是(盾牌)。

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出自(《论语。

子路从而后》)。

5、“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此句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6、“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此句出自(《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7、(《词诠》)一书主要用于解释虚词。

8、(《词诠》)、(《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三本工具书是用来专门查检古代汉语虚词。

9、我国最早的药典学著作是(《新修本草》)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是谁(王之涣)1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最早记载“磁石召铁”即天然磁矿石能吸铁的文献资料名为(《吕氏春秋》)。

12、著名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是由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

1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出自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之手。

14、“七月七日长生殿”的下句是(夜半无人私语时)。

15、中国苏州园林之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集中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四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其中狮子林代表(元)代的建筑风格。

16、盛唐诗人,善边塞诗,以七绝善长,有“七绝圣手”之称的是(王昌龄)17、“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是一首(辛弃疾)词的上阕,根据词牌特点,判断它是哪个词牌(南乡子)。

18、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净)19、清末4种揭露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的作者分别是(李宝嘉)、(吴研人)、(刘鹗)、(曾朴)。

20、三国演义中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进出的是(金牛道)。

张说早年履历及相关问题考略

张说早年履历及相关问题考略

张说早年履历及相关问题考略熊飞【摘要】张说早年履历中曾以庶人之俊异者资格入四门学;长寿二年至万岁通天元年间官京畿吏职,此间两次出使西蜀;先后在清边道及神兵道大总管府任\"管记\";主长安三年春贡举.【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10【总页数】7页(P16-22)【关键词】唐代;张说;早年;履历【作者】熊飞【作者单位】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 广东韶关5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张说,初盛唐过渡时期的著名诗人、作家,被人称为当时的“大手笔”[1]4402。

又是杰出的政治家,一生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为宰相,三作中书令,当政长达二十多年,是不折不扣的政坛文坛宗主。

虽然《新唐书》《旧唐书》有其传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陈祖言先生所撰《张说年谱》,傅璇琮先生的《唐才子传校笺》亦对《张说传》作了笺证。

本人所撰《张说年谱新编》虽然对陈、傅二先生的论述有所辩正,但由于交稿时间紧迫,很多问题来不及细加辨析;且校对时间短暂,没有进行终校,很多错误都未及改正。

故张说生平中仍有很多问题尚存在错误或根本无人论及。

本文拟对其早年履历及相关问题略加考辨。

一、张说所入之学张说所入之学,《张说年谱》未曾言及。

《新唐书·选举志》:“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

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

”[1]1159-1160张说虽是官僚子弟,但其父、祖所官品级均不高。

曾祖张弋,周通道馆学士;祖张恪,“无禄早逝”。

父张骘,“以明法历饶阳、长子二尉,介休主簿、洪洞丞……覆囚山南……捐背于县廨。

喜读熊飞近著《张九龄集校注》

喜读熊飞近著《张九龄集校注》

喜读熊飞近著《张九龄集校注》陈一鸣【摘要】@@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的著名作家,也是继张说之后主持风雅的文坛盟主,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但奇怪的是,他的创作似乎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既没有得到完善的整理,研究论著也远不及盛唐其他名家之多.在熊飞先生的<张九龄集校注>出版之前,学界还没有一部张九龄<曲江集>的完全校注本.正因为如此,当读到中华书局出版的这部近百万字的洋洋大著之时,我有说不出的欣慰.因为我与熊飞先生有幸在一起共事多年,毕竟从最初听到他谈整理曲江集的计划,到如今成书出版,又是数年过去了.人到中年以后,还敢于作出这样的付出,实在令人感佩.【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1【总页数】2页(P152-153)【作者】陈一鸣【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师院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正文语种】中文张九龄是盛唐前期的著名作家,也是继张说之后主持风雅的文坛盟主,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但奇怪的是,他的创作似乎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既没有得到完善的整理,研究论著也远不及盛唐其他名家之多。

在熊飞先生的《张九龄集校注》出版之前,学界还没有一部张九龄《曲江集》的完全校注本。

正因为如此,当读到中华书局出版的这部近百万字的洋洋大著之时,我有说不出的欣慰。

因为我与熊飞先生有幸在一起共事多年,毕竟从最初听到他谈整理曲江集的计划,到如今成书出版,又是数年过去了。

人到中年以后,还敢于作出这样的付出,实在令人感佩。

熊飞本名熊贤汉,武汉市江夏人。

曾在湖北咸宁师范专科学校(咸宁学院前身)工作二十馀年,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和文献教研工作,做过学报主编。

2000年,调广东韶关学院工作。

先生是唐代文史专家,多年从事唐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尤其致力于文献考证。

他发表了近百篇文史论文,在唐代文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积久功深,创获颇多。

这部《张九龄集校注》是他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的成果,也是深入研究张九龄的心得结晶。

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_陈尚君

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_陈尚君

-4-
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

无论用古代的学术原则还是用现代的学术标准来衡量, 康熙钦定的 《全唐诗》 都免不了因袭的 干系—— —当代学者有机会见到胡震亨 《唐音统签》 全本和季振宜 《唐诗》 的三种不同的文本, 经过认 真的必读和分析, 确信 《全唐诗》 只是将胡、 季二书拼接合抄成一本书, 从小传到校勘记作了粗糙的 简化处理, 就由十位在籍翰林在一年多时间内处理成现在见到的规模。 《全唐诗》 编纂期间所作唐 诗增补, 具有原创意义的其实只有从卷八八二到卷八八八的七卷补遗。但 《全唐诗》 毕竟是皇帝钦 定的权威著作, 成书三百多年来在唐诗研究和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影响至今不衰, 且至 今没有可以取代的著作。对此, 真不知应该为前贤的成就感到骄傲, 还是为当代学术感到遗憾。 《全唐诗》 收诗缺漏, 在其成书后不久, 朱彝尊著 《全唐诗未收书目》 就有所指出, 只是朱氏所举 书目都据宋元书志, 并非清代实存书目, 即其所论没有任何的实际操作价值。其后二百多年, 虽然 《全唐诗》 作具体的补遗工作。只有远在东瀛的学 名儒硕学层出不穷, 但居然没有任何一位学者为 平安时期至钊 廉仓以前汉诗为 《日本诗纪》 的同时, 利用日本保存的典 者市河世宁在编纂日本奈良、 籍为 《全唐诗》 补遗, 成 《全唐诗逸》 三卷, 补录 128 人诗 66 首又 279 句。中国学者的唐诗辑佚工作, 直到 20 世纪三十年代, 始有实际的展开。 从现有资料来看, 最初从事唐诗补辑工作的是孙望先生。孙望 (1912—1990 ) , 原名自强, 字止 就从事唐诗辑佚工作, 到 1936 年, 成 《全唐诗 畺, 江苏常熟人。他在 1932 年进入金陵大学学习后, 补逸初稿》 七卷, 得诗 “二百七十有奇” 。此稿当时曾有排印本刊布, 在学术圈内形成一铃木虎雄称赞该书“于唐诗裨益匪浅, 《全唐诗汇补》 、 《全唐诗续补》 二书也曾据以编录唐人佚诗。此稿后经三十多年的增补, 到 1978 年 编成 《全唐诗补逸》 二十卷, 共补诗 830 首又 86 句。其文献采据, 以石刻文献、 《永乐大典》 和四部群 书为大宗, 较重要的收获有敦煌存一卷本王梵志诗, 宋刊十卷本 《张承吉文集》 存张祜诗, 清刊 《麟角 集》 存王棨诗, 清刊 《丰溪存稿》 存吕从庆诗, 《永乐大典》 存宋之问、 王贞白佚诗等, 以及 《渤海国志长 编》 存中日交往诗。其中部分逸诗在 1979 年第 1 期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刊发, 笔者当时刚开始研 究生学业, 见到后深受启发, 并就阅读中的疑问就教于孙先生, 承他工楷详尽致覆, 并在定稿中将拙 见采入。前辈风范, 令我至今感怀。 王重民 (1903—1973 ) , 字有三, 河北高阳人。他于 1934 年受北平图书馆派遣到英法作学术考 察, 又以互换馆员的身份到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次法藏敦煌遗书目录, 有机会第一手完整接触这部分 文献, 1938 年又赴英阅读伦敦博物院所藏敦煌卷子, 先后历时五年, 得以完成 《补全唐诗》 的初稿, 复经王仲闻、 俞平伯、 刘盼遂等校阅, 至 1963 年始刊布于 《中华文史论丛》 第三辑。在他身后整理遗 稿时, 又发现多种敦煌遗诗的抄校稿, 并陆续予以发表。 闻一多的唐诗辑佚工作在他生前始终没有发表。直到 1994 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十二卷本 《闻一多全集》 第七册收录徐少舟根据北京图书馆藏闻氏手稿整理的 《全唐诗汇补》 、 《全唐诗续补》 二稿印出, 其辑佚工作方为世人所知。两稿总约十五万字, 均无序跋, 仅 《全唐诗汇补》 卷首列有引 用书目, 凡二十八种。闻氏所谓汇考, 是将 《全唐诗》 卷八八二至八八八补遗七卷也作辑佚看待, 其 体例显然是拟汇录自此以后各家的唐诗辑佚, 因而将此七卷及 《全唐诗逸》 、 《全唐诗补逸》 中诗尽量 全部采入。他本人的新得佚诗数量不算太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已经将 《翰林学士集》 、 《会稽掇英 总集》 及敦煌遗书中诗有所采录。二稿显然为未完稿, 若积以时日而能最终成编, 必有可观。闻氏 中年殉国, 留下莫大的遗憾。 -5-

温庭筠《苏武庙》全诗译文及鉴赏答案是什么

温庭筠《苏武庙》全诗译文及鉴赏答案是什么

温庭筠《苏武庙》全诗译文及鉴赏答案是什么《苏武庙》由温庭筠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

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苏武庙》作者: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庙》【注解】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

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

陇:通“垄”,陇关。

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

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苏武庙》【写作背景】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

《苏武庙》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苏武庙》【韵译】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全唐诗》双音节异文研究的开题报告

《全唐诗》双音节异文研究的开题报告

《全唐诗》双音节异文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全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内容及格调高雅,历来被誉为唐代文学巅峰。

然而在现代汉语标准化的过程中,古汉语中不同的读音、口音、方言等因素的干扰,形成了很多异文或读音不确定的情况,给诗歌的研究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选题立足于《全唐诗》中的双音节异文研究,通过对比与分析古代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剖析双音节异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探讨古音学和音韵学对双音节异文的认识和解释,归纳总结出双音节异文的规律性和区别性,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诠释《全唐诗》中的诗歌作品,探究唐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与历史文化背景。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全唐诗》中出现的双音节异文现象,针对其形成原因和特点、差异规律和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系统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古代语言学和音韵学著作,建立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框架和理论基础;其次,对比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音韵特点,在确立对比研究意义的前提下,归纳汉字双音节异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最后,在分析古诗中出现双音节异文的基础上,系统总结规律和特点,探寻其史料价值和文化含义。

三、研究结论和意义通过对《全唐诗》双音节异文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古代音韵体系和现代音系规律的不同导致了汉字双音节异文的产生;2.异文的产生和演变是受到音韵条件和语境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3.汉字双音节异文的产生和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变异性;4.古代诗歌中使用双音节异文,既为格调特色之一,也是当时语言文化的表现。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对汉字双音节异文的产生和演变进行系统性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历程;2.诗歌作品中使用异文,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和领悟方式,有助于推动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基于双音节异文的研究,可以为后人探讨唐诗文化的精神内涵、文化特色和艺术成就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说作品在《全唐诗》《全唐文》系统中的辑佚研究朱玉麒张说(667-731,字说之)是有唐一代少数诗文并擅的作家之一,也是入唐以来传世作品最多者1。

但其作品的存世,并非一帆风顺。

就文集本身而言,其流传就有着非常离奇的过程:全本的三十卷《张说之文集》在元明以来便绝迹天壤,即使明代刊刻的二十五卷残本也被奉若珍宝,并不经见2。

清代以来,宋刻唐人文集不断重出于世,而宋本《张说之文集》却始终未能出现在热衷唐文献整理的藏书、刻书家视野中。

甚至那些为了《全唐诗》、《四库全书》、《全唐文》等盛世稽古右文的编纂运动而屡屡网罗天下放佚的官府行为,也未能捕捉到宋本的信息。

一直要到民国年间,宋刻三十卷的影钞全本才进入研究者的视野3。

乾隆以后,公私藏书家在明刻二十五卷本的基础上,对后五卷的阙失均有所补佚,但同时也打乱了原来的编排而更为远离宋本原貌;通行的版本均系这样一种清人苦心孤诣而不得要领的二十五卷增补本。

所以,除了不遗馀力地寻访宋本之外,张说集在这一阶段进入了一个增补散佚的时代。

其间出现了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简称“阁本”、“殿本”)4,以及结一庐朱氏剩馀丛书本(简称“结一庐本”)等三种为世人熟知的全集本5。

至于单独的张说诗歌和文章的整理,则主要出现在《全唐诗》、《全唐文》系统的编纂过程中。

下文即对这两个系统的辑佚情况作出辨析。

一季振宜《唐诗》与康熙《全唐诗》中的张说诗(一)季振宜《唐诗》本张说诗季振宜(1630-1673,字诜兮,号沧苇)《唐诗》是清代以一人之力编成的大型唐五代诗歌总集,是康熙《全唐诗》的母本。

其编纂在花费时间与参校底本上都体现出与明代1张说现存诗文的篇数,笔者的统计是诗二五六题三四七首,残句二联;文二三一题二六五篇,又存疑三篇。

其中属于原集本三十卷者,计诗二五三题三三四首,文一九一题二二五篇。

2朱玉麒:《明代刻本〈张说之文集〉流传考》,张采民编《郁贤皓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56-172页。

3朱玉麒:《宋蜀刻本〈张说之文集〉流传考》,《文献》2002年第2期,第87-104页。

4朱玉麒:《〈张燕公集〉的阁本与殿本》,《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七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8-92页。

5朱玉麒:《张说集版本研究》“结一庐朱氏剩馀丛书本《张说之文集》的增补”,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7-71页。

文献家胡震亨(1569-1645?)《唐音统签》的无独有偶。

该集共七百一十七卷(稿本作七百一十六卷)、目录五卷,其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的序称:“予集有唐二百九十二年及五代五十馀年之诗凡得人一千八百九十五人,得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经始于康熙三年,断手迄十二年,镇十年矣。

是亦可为盛矣,而心则不能自信其全无遗漏也。

”据此,则季振宜也和胡震亨一样,通过十年的努力,在《唐音统签》编定三十九年之后,完成了另一部唐五代诗歌总集。

该集当时并未印行传世,而是在手稿编定之后,由季振宜请人抄出一部正本。

正本以版心印有“唐诗”字样的统一用纸誊写,半叶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阑。

此正本后来成为《全唐诗》的底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编号15177)。

后来在雍正年间又有曹寅后人据正本抄出一部,进呈清廷,今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6,2000年由海南出版社以《全唐诗季振宜写本》为题影印出版。

最初的稿本,在季氏生前即赠给了友人苏州藏书家顾崧7;其间递藏无考,而在抗战胜利后,由当时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在上海购得,今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1979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据以《全唐诗稿本》为题影印出版8。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唐诗》正本的卷数标志,其中卷六二至卷六六共五卷为张说诗集。

这一卷数标志,在《唐诗》稿本的零乱剪贴中尚未显示,但稿本的影印,使我们可以很容易判断张说诗集以《唐诗纪》为底本的确定性。

因为稿本主要是通过粘贴旧集的方式进行编纂,其中版心为“诗纪·初唐卷之四十一”至“诗纪·初唐卷之四十六”的印记显示了全本照搬《唐诗纪》的特征。

万历十三年(1585)序刻本《唐诗纪》是唐集传播史上特别值得注意的唐诗合集。

辑刻此集的吴琯(1546-?)虽然只是完成了初盛唐部分,而其规模,则欲修成一代之总集。

《唐诗纪》的卷四一至卷四六为张说诗集,仍在其“初唐诗纪”的范围中。

《唐诗纪》本的张说诗是以《唐五十家诗集》为底本有所增补而成,而《唐五十家诗集》是明代唐人诗集本中最具影响的版本,而且也是中国活字印刷史上的代表作,它的张说诗是各种明代以来的张说诗集本的源头9。

而《唐诗》对于作为底本的《唐诗纪》大量删改与增补的内容,也因稿本《唐诗》的三色笔迹与各种粘贴而昭然若揭。

这种改变的具体表现可归纳为:1. 诗人小传与诗歌数量的增补。

6季振宜《唐诗》各本关系,可参周勋初:《叙〈全唐诗〉成书经过》,《文史》第八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5-196页;收入作者著《文史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9-277页。

7《唐诗》稿本目录后有顾崧康熙十四年九月作《书唐诗目录后》,其云:“幸兹稿先已赠余,得藏余所。

”8该书题名《全唐诗稿本》,颇可置疑。

一是如此称名,剥夺季振宜《唐诗》之独立意义;二是真正成为《全唐诗》稿本者,亦如周勋初先生考证,系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之誊抄正本。

9朱玉麒:《张说诗集明代版本传承考》,《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3—365页。

《唐诗纪》的张说小传简洁明了,《唐诗》本则剪贴了《新唐书》卷一二五张说传、《唐诗纪事》卷一四、《唐诗英华》卷二的传记内容,最后在《新唐书》本传上删改并缀附《唐诗纪事》所引王泠然《上燕公书》而成10。

诗歌篇数的增加,则是最大的改变。

其增补《唐诗纪》的篇数,达到了八题三十六首之多,兹列诗题如下:(1)唐封泰山乐章(一十四首)(2)唐享太庙乐章(一十九首,其中三首与上题组诗重)(3)和朱使欣道峡似巫山之作(4)同刘晃喜雨(玄宗作,误收)(5)奉和山城(张均作,误收)(6)岳州晚景(7)三月闺怨(袁晖作,误收)(8)耗磨日饮(上月)以上增收的作品,有些仍沿其他诗集本的错误,而将已被《唐诗纪》删去的他人作品收入,《三月闺怨》则是第一次羼入诗集本中的误收;但像《唐封泰山乐章》、《唐享太庙乐章》这样的篇章,则是第一次在诗集本中被载,《唐封泰山乐章》一十四首甚至是连《张说之文集》本也失载的组诗,这些均由季振宜据《乐府诗集》收入。

2. 诗题的改变与正文校注的增删。

因为参校了各种文集、诗集、总集本,所以《唐诗》对《唐诗纪》中认为不合理的诗题也进行了订正,如《早霁南楼》、《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二首诗题上均缀“岳阳”二字。

《邺都引一首》删“一首”二字、《送高唐州》改《饯唐州高使君》、《崔礼部园亭》题下增“得深字”三字、《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三首》题下据《唐书·礼乐志》注本事、《送赵顺直郎中赴安西副大都督》“顺直”下注“一作颐贞”,“督”下注“一作护”。

这些改变,据稿本划去的内容可以看出都是有《文粹》、《英华》等较早的参考本作依据的。

季振宜也没有像胡震亨那样完全承袭《唐诗纪》的校注,许多的小字夹注都被他用笔勾去,因此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誊清本中减少了许多注文。

如《赠崔公》原有五处小字注:(1)朝野(一作市)光尘绝(2)一朝驱匹(一作驷)马(3)连辔(一作袂)入龙楼(4)平生钦(一作饮)淳德(5)蚌蛤伺(一作想)阴兔10《全唐诗稿本》前有刘兆祐《御定全唐诗与钱谦益季振宜递辑唐诗稿本关系探微》一文,其云:“张说小传,则据《文苑英华》。

”误。

《唐诗》于此仅保留了第一、五两条小字注,而删除了第三、四两条,又径改第二条为“一朝驱驷马”。

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成为与《唐诗纪》多有不一的重要特点。

此外,删去分体标志,也是《唐诗》重要的改变。

从《唐五十家诗集》本开始,张说诗集就采用了分体编集的方式,因此许多作于一时的组诗在按体编排的原则下从集本中的一处被拆分两处,这是一种无奈的编排。

而张说诗作为初盛唐的一种过渡形态,在格律上实际并未完全达到后来的律化标准,《唐诗》删除了分体标志后,便很难看出这种体式的安排特征;但最初被拆分的一题多首的组诗此时又未能还原在一处,无疑给后人的阅读在写作背景的理解上带来了不便。

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扈从幸韦嗣立山庄二首应制》、《奉和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题石壁二首》、《东都酺宴五首》、《岭南送使三首》、《巡边在河北作二首》、《岳州作二首》、《游洞庭湖湘二首》、《和尹懋秋夜游灉湖二首》、《灉湖山寺二首》、《岳州守岁三首》、《闻雨二首》凡十一题中。

(二)《全唐诗》中的张说诗《唐音统签》与季振宜《唐诗》不仅在编纂时间与底本采用上有共同性,而且其在后代的影响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在康熙年间《全唐诗》的编纂中,论者对此九百卷的大型诗歌总集于一年多便迅速编成的秘密早已作出过全面的揭示,那就是有《唐音统签》与季振宜《唐诗》一起充当了底本的角色11。

但季振宜《唐诗》因为最早由钱谦益(1582-1664)编纂12,遂使该集的底本意义被清廷淡化,甚至在《全唐诗》的序和凡例中换成了“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全唐诗”这样的称呼,而绝口不提钱、季的递辑。

实际情况是,《全唐诗》中初盛唐诗歌的编纂,主要还是依靠了季振宜的《唐诗》。

具体到张说诗集,则季振宜《唐诗》之为底本、胡震亨《唐音统签》为参校的特征非常突出。

季振宜《唐诗》作为《全唐诗》底本的体现是:《全唐诗》从卷八五至卷八九共五卷为张说诗集,其间诗歌编集的顺序与卷次分合多与季振宜《唐诗》本同,包括对诗体标志的删除等。

甚至被《唐诗》本改换了的独特诗题与文字也都一律继承(参上节),文字如《杂诗四首》之一的首联“抱薰心恒焦,举旆心恒摇”句,季振宜本二“恒”字均改作“常”,与各本都不同,而《全唐诗》从之。

《全唐诗》对于《唐诗》本的改动,除了下面将要提及的据《唐音统签》所作增补外,严格说来,只有两种情况,即删除重出与误收作品各两篇。

重出作品是《遥同蔡起居偃松篇》、《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唐诗》卷六三已据《唐诗纪》收入《遥同11康熙《全唐诗》于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初一日在扬州开局编纂,翌年九月十五日即上摺进呈刻成之九十套以供御览。

相关考证,参上揭周勋初《叙〈全唐诗〉成书经过》。

12季振宜《唐诗叙》云:“顾予是集,窃有因矣。

尝(常)熟钱尚书曾以《唐诗纪事》为根据,欲集成唐人一代之诗。

盖投老为之,能事未毕,而大江之南,竟不知其有此书。

予得其稿子于尚书之族孙遵王,其篇帙残断,亦已过半,遂踵事收拾,而成七百一十六卷。

”蔡起居偃松篇》于七言古诗下,复据他本删后二句而重收于卷六四之七言律诗下,《全唐诗》删除了后者,并将这一改动写进了《全唐诗凡例》第二十条中;又《唐诗》卷六五于五言排律下已载《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卷六六复据《万首唐人绝句》截取该诗“甘露垂天酒”四句重出于五言绝句下(题作《端午侍宴》),《全唐诗》删除了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