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浇灌诗意的根部——“天”“地”“人”诗词之旅回眸
三尺讲台迎冬夏的全诗
三尺讲台迎冬夏的全诗
“三尺讲台迎冬夏”全诗:
三尺讲台迎冬夏,两袖清风写春秋。
一片丹心育桃李,甘为人梯又何求。
春风化雨启蒙昏,犹忆当年沐厚恩。
后继有人今似我,乐教未敢忘初心。
游游侠道:教师执鞭敲打点乾坤,职海寸台为学奔。
清脆音频兰若寺,粉尘字每秀灵魂。
力倾所有开春意,心念无多种语论,安得年年芳草碧,清香溢满孔丘门。
诗意蒹葭道:《教师节感怀》其一:三尺讲台迎冬夏,两袖清风写春秋。
一片丹心育桃李,甘为人梯又何求。
其二:春风化雨启蒙昏,犹忆当年沐厚恩。
后继有人今似我,乐教未敢忘初心。
以上是一些相关的诗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案例--以诗育人 以诗感人
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案例--以诗育人以诗感人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案例--以诗育人以诗感人以诗育人以诗感人沾化县泊头实验学校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案例刘淑贞一、活动开展的背景与意义: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古典诗词文化更是精美绝伦,堪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热爱祖国的崇念,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我校开展了“以诗育人,以诗感人”为主题的学诗颂词活动。
我们决定把诗词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培养学古诗、颂故事的兴趣,同时达到开发记忆力和智力的目的,为今后的写作能力打好基础。
二、活动过程(一)确立活动体系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年级语文教师为组员的诵读古诗词领导小组。
为使活动能有效、有序地进行,坚持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展示、评比、激励相结合,并做到及时总结。
(二)活动具体实施过程1、活动启蒙阶段向学生介绍中华古诗词文化的悠久历史,引起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号召学生搜集优美地、自己喜欢的诗词,在校园中掀起一股学诗的热潮。
2、活动实施阶段(1)开展“一、二、五”活动每周固定背诵一首古诗,利用晨读时间2分钟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每周五检查诵读情况,学校成立由一名老师和六名学生组成的古诗词检查小组,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有班级中较好的学生帮助完成。
每周一个年级选出两名读诗词优秀学生记“读书星”一颗,学期末,累计“读书星”多者授予“小诗人”荣誉称号。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1、讲古诗词故事。
组织全校诗词爱好者进行演讲,评出优秀表演者,予以奖励。
2、古诗词配画,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诗配上画,制作成手抄报。
选出优秀手抄报在校园的橱窗里集中展示,选出具有创新、制作独特的手抄报张贴在“光荣板”上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古诗词吟唱比赛。
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选择2首古典诗词,举行配乐吟唱比赛。
教书育人经典诗词
教书育人经典诗词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就像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比如,当我遇到难题灰心丧气时,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不就像那无声的春雨默默滋润着我吗?2.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这多像前辈教师对后辈学生的呵护呀!想想我们刚入学时的懵懂,不正是老师们的扶持让我们茁壮成长吗?3.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哇,那些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们是多么令人敬佩啊!我的邻居张老师,他教过的学生遍布各地,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4.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生活中那些有风度有学识的人不也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吗?就像上次遇到的那位学者,他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不就像我的老师一样吗?5.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老师们辛勤付出,不就像蜜蜂一样吗?我们的语文老师每天辛苦备课,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学得更好吗?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简直就是对老师无私奉献的完美写照啊!还记得那次我生病没去上课,老师放学后专门来给我补课,多像那燃烧自己的蜡烛啊!7.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厉害的老师真的就如同帝王之师一般重要啊!像我们学校的那位特级教师,大家都对他敬重有加,不就是因为他的厉害吗?8.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音乐老师的魅力也是无穷的呀!上次听音乐老师弹琴,那美妙的旋律让我们都陶醉其中,可不就像诗中说的这样吗?9. “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
”那在校园中有着独特魅力的老师不也像诗中的风景一样吗?我们的美术老师在画室里指导我们画画,那画面真美!10.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就像那龙孙绕着凤池吗?老师们年复一年地培育着我们,真的好伟大啊!我觉得教书育人是非常伟大和有意义的事情,老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爱心,为我们的成长铺就了坚实的道路。
我们应该永远感恩和尊敬他们。
古诗苑漫步活动开场白
古诗苑漫步活动开场白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诗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古诗苑漫步活动,我作为活动主持人,感到非常荣幸。
古诗苑漫步活动是一个为大家提供交流、欣赏古典诗词的平台,我们将一同走进诗人笔下的诗意世界,领略诗情画意的美妙。
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样,我们的古诗苑漫步活动,也是从我们的脚下开始。
我们将以步行的方式,从一首首优美的古典诗词中,体验古人的境遇与感受,感叹诗人们的敏锐洞察和文学才情。
古人云:“诗言志,言志立。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历史和灵魂的结晶。
通过古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与变迁,洞察人情世故,体味生活的真谛。
古人在千百年前寄予诗词中的情感与思想,令人动容。
正因如此,我们的古诗苑漫步活动成为了一次时空之旅,一次心灵的碰撞。
在活动中,我们将邀请一位擅长古诗演唱的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
通过她娓娓道来的演唱,我们将更好地品味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参与进来,我们也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你们可以与我们一同朗诵古诗,感受古诗中的韵律和美感。
此次活动中,我们也邀请了一位古诗研究专家,他将为我们讲述古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等相关知识。
通过他的专业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进一步提升古诗的欣赏水平。
当然,我们的古诗苑漫步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欣赏古诗。
我们还将组织一个小型创作比赛,鼓励大家动手写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
无论是诗情画意,还是记录生活点滴,都可以尽情发挥。
我们将选拔出最具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并进行表彰和展示。
我希望通过这次古诗苑漫步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加大家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促进古诗的传承与创新。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属于古人的诗意世界,共同感受文学之美,享受诗与远方的邂逅。
谢谢大家!祝愿古诗苑漫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把"根"留住 ——浅谈古诗文的深度阅读
把 “ 根 " 留住
— —
浅谈 古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王建新
【 摘 要】
古诗 文的教 学应引导 学生深入 阅读 ,注重其文化
蕴集 ,捕 捉其 中的 文化信 息 ,链接 历史 ,挖掘 文化 内
涵 ,追根溯 源 ,彰 显文化 意蕴 ,让古诗文教 学连 着文
化的 “ 根 ” ,摆 脱 “ 无根 ” 阅读 的现 状 。
教青教 学研究
名时 ,音作h ,是春秋 楚 邑,汉初置淮 阳国 ,属陈 县 ,东晋咸 康三年 改名谷阳 。老子五世祖硕宗事 周康 王 ,封于 苦 ( 在今河南鹿 邑东 ),其后有 以封 邑为氏 者 ;在 《 康熙字典 》中 “ 苦 ”的解释有 :又 音怙 ,地 名; 《 史记 ・ 老庄列传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 曲仁 里人 也。还有以此呈现在姓 名中的 ,如苦 成 ‘ 春秋时 越 国大夫 ’苦灼 ‘ 汉朝时会稽太 守 ’。 “ 苦”字里头 隐含 的是我 国古代 的一种政治制度和姓氏文化 。 二 、链接历史 ,挖掘文化内涵 要 使古 诗 文 阅读有 一 定的深 度 ,在 解读 、欣 赏 时 ,一定要链接历史 ,了解 一些在 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 成的制度 等 ,挖掘 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 内涵 。 如 《 愚公 移 山 》中 “ 京城 氏 ”源于 姜姓 ,出 白 春秋初期齐国京城 氏 ,属于以居 邑名称为氏 。西 周初 期 ,齐 国近居京畿之 地的居民 ,取京城为姓 氏 ,复姓 京城氏 。课文 下面 的注释 只有 :京城 ,姓 。没有 其它 任何说 明。如 果不 细读 ,如此解释似乎也可 以了。但 是 ,姓 与氏蕴 涵着深 刻的历史 、文化 内涵 ,在 当时 , 有着不可代替 的社会 意义和作用 。首先 ,姓 与氏有实 质 的区别 ,在 《 左传 ・ 隐公八年 》中众仲对 隐公 说 : “ 天子建 得 ,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 而命之 氏。” “ 因 生以赐 姓”的意思就是说根据一个人有何所 生而确定 其姓 ,即指一个人生命的来源 ,即指血 统 , “ 姓 ”实 际上就 是一个 人血统的标志 ,也就 是其所 属的血缘集 团的标 志 。 “ 胙 以土而命之 氏” ,意思为根据所受封 的土地而获得 “ 氏 ”。周代 实行分 封制 ,周天子将土 地分 封给 同姓 子弟 及有 功之 臣 ,让 他们 进行 独 立统 治 ,如封姜太公及其族人于 齐等。一个人及其族人只 有在获得 了分封之后 才会拥 有 “ 氏” 。这是一种政治 行为 ,除 了奴隶 ,所有人都 有 “ 姓 ” ,但并非所有人 都能 享有 “ 氏”。 “ 姓 ”是 人的 自然 血缘 属性 的标 志 ,而 “ 氏”是人 的社 会政 治地位的体现 。 “ 氏”是 族群政治地位 的象征 ,也是 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夏 商 周,特别是 周朝时期 ,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 ,用以 区别贵贱 ,有氏者为贵 。 文 中说 的是 “ 京 城 氏遗 孀 ”之 “ 遗男 ”来 帮 助 愚公一起 “ 移 山” ,孩子只有七八 岁 ,对于 “ 移 山”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汪富有诗意的、感悟的、有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發展。
”《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舞姿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可见,古诗文是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古诗文诵读在少年儿童学习成长中是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的。
汉朝的《毛诗序》中提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生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古诗文学习在对少年儿童的文化积淀、情感熏陶、人格形成、智力开发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习古诗文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古诗文经典作品,以其含蓄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为人们所喜爱、传颂,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
阅读、积累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素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康的人格,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诵读古诗文,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
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
“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者当怀一半匠心,一半诗心,用诗心引领,用匠心行走
师者当怀一半匠心,一半诗心,用诗心引领,用匠心行走引言概述:师者当怀一半匠心,一半诗心,用诗心引领,用匠心行走。
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应该具备匠心和诗心,通过诗心引领学生,用匠心去实践教育工作。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详细阐述这句话的内涵。
正文内容:1. 用诗心引领1.1 诗意教育教师应该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用诗意的方式去引导学生。
通过优美的语言、情感的表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1.2 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应该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并通过诗意的方式去激发和培养。
用诗心引领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热情和动力。
1.3 培养学生情感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通过诗意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2. 用匠心行走2.1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2 注重细节和实践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中的细节和实践。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材料、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3 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教育理论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总结:综上所述,师者当怀一半匠心,一半诗心,用诗心引领,用匠心行走。
教师应该具备匠心和诗心的双重素养,通过诗心引领学生,用匠心去实践教育工作。
只有在诗意的教育引导下,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用匠心行走,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匠心和诗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踏寻诗圣的足迹综合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稿(余万兴)
“踏寻诗圣的足迹”综合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平江县大桥中学余万兴在离学校不足两公里的平江大桥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长眠之地。
学校虽与“诗圣”毗邻,但孩子们对他的了解也就停留在教材上那几首读过的唐诗和常在墓穴外围玩耍的经历上,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身边资源,对这样一位曾在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进行宣扬,弘扬他那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民族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他们的功绩,崇拜他们,找到激励自己上进、学习的动力。
因此,我们便进行了这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历经五周时间。
一是准备阶段,时间为一星期。
活动内容有:利用“故事会”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讨论确定子课题,成立活动小组和制定活动计划。
二是实施阶段,时间为两星期。
活动内容主要是各小组根据计划展开前期调查研究,进行参观实践活动:祭拜组——杜墓诗圣祭拜;演绎组——诗圣轶事演绎;导游组——墓祠引导参观;采访组——墓祠历史调查;收集组——楹联诗文收集;摄影组——墓祠摄影传情。
三是展示阶段,时间为一星期。
活动内容有:资料整理,展示汇报。
四是评价阶段,时间为一星期。
活动内容主要是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老师评价。
活动研究的内容有:1、粗略了解杜甫的生平。
2、收集、朗诵杜甫各时期的代表作。
3、收集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
4、参观杜甫墓的过程中拍摄相关作品并写下介绍词。
5、对守墓人即杜甫后裔进行采访调查,寻找诗圣葬在小田村的原因等等。
6、试做小导游,把杜甫墓的相关景点及故事介绍给身边的人听。
7、参观完成后,通过写作、绘画等表达自己心中的体会。
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互助,收集杜甫的诗歌及相关故事、走访了解杜甫的生平等,增加学生课外知识量,开发返朴归真的语文教学观;通过学生自己撰写参观杜甫墓后的感想及作为小导游向旅客介绍相关景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的课改故事——承诗词底色袁泛人文之舟
青春··我的课改故事———承诗词底色,泛人文之舟因李纯海(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课改,一直是围绕于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诗人郑敏说“每一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强调学科的“工具性”,忽略其“人文性”。
当前语文学科的课改,更不应只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知识为己任,而是要让语文肩负起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教师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运用语文陶冶情操的人文功效,把培植学生人文气韵,塑造其完美人格视为首要任务。
自古以来,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诗教”,一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理论。
诗歌在培养学生思维、开阔情感以及引导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计划以诗歌教学为切入点,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美好的想法在实施之前,往往也伴随着残酷的现实困扰。
在语文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也许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学生都不太喜欢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
究其原因,是他们觉得传统离自己太遥远,加上又晦涩难懂,与现实的紧密度不够,往往不愿意深入地学习。
为此,语文诗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型,即注重教给学生策略性的诗歌阅读方法。
高一时,我计划进行“每日诗词”高效课堂活动,推动诗歌的教学改革。
通过每天品一首课外诗词的形式,进行一番课程改革的尝试。
希望学生能吸取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琼浆玉液,提高古典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
还记得,新生刚来时,他们稚嫩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爽朗,但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语文基础的薄弱与人文素质的缺失,却令我喜忧参半。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认为引领他们走进语文的天地,不能靠发号施令,不能靠题海战术,更不能靠苦口婆心的说教。
当今的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学识涵养和娴熟的教学本领。
所谓学高为师,如果自身缺少文学底蕴,学生将难以信服你,接受你,不要说走进语文世界,就连正常的教学任务恐怕都无法顺利完成。
诗意地行走在小语教学的大地之上
诗意地行走在小语教学的大地之上四甲小学马钰霞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天籁》,认识了一位老师王崧舟。
于是脑一热买了他一本书《诗意语文》,手一贱,翻了数十页,接着就胆一大来跟各位分享我浅薄的心得。
最后,讲的不好,请大伙多多海涵。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毋庸回避,作为人生真相之具体一面的语文教育,“充满劳绩”是自不待言的。
但倘若自己的语文人生“纯属辛劳”,我活着教着又还有多少“意义”呢?在我看来,“只有劳绩”的语文人生和“没有劳绩”的语文人生同样毫无意义可言。
于是,沉迷于“意义之问”的我,不得不仰天而问:为何非得汲汲于“劳绩”呢?为何不能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呢?于是至世间多了一位诗意地行走在语文大地之上的教者王崧舟先生。
有幸聆听了他教学的庄子的《天籁》,在一个陌生之地,一大清早匆匆而至,带着些许昏沉不醒的睡意,听到王老师与孩子一起共读《天籁》,低沉的音色开场,看似不足为奇,但瞬间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场听觉盛宴扑面而来,那一丝未醒之意一下烟消云散年。
忽闻有人感叹:王老师的课很难学着上啊!于是很想知道那种魅力从何而来。
我想读一个人,得读他的书,从淘宝上淘了一本他的书《诗意语文》,寥寥数页翻过,跃然心上的是一种浅薄的感悟,抛砖引玉,与各位共享。
《诗意语文》是以演讲方式呈现给读者,书中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几方面对诗意语文进行了解读、叙述了王嵩舟先生自己的名师成长经历、阐释了他的读书生活、备课过程以及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学中对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等。
感性,语文教学是感性的。
王老师说,语文是感性的,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般的牵手一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难跋涉中的一声感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车轮辗过的卖炭翁的哭声;是“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秋时节里那飘零的落叶……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诗教入人心,诗香满校园
诗教入人心,诗香满校园发布时间:2023-06-21T03:24:03.01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99期作者:陈聪[导读] 苏东坡有一句诗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华”也可以理解为气质不俗,富有涵养。
古今中外的好诗,都深深蕴含着人类的道德情怀。
浙江省兰溪市马涧镇马涧中心小学321114浙江省金华市马涧中心小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地域特色显著的乡镇中心小学,自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成立,迄今143年,历经沧桑无数。
学校以“厚重人文,厚实人生”为办学理念,以古诗文启蒙教育和棋类教育为办学特色,遵循“知书、达礼”的校训,“规范、和谐”的校风,践行“严谨、激情”的教风,“自律、乐学”的学风,走出一条属于马涧中心小学特有的“诗教特色办学”之路。
一代诗宗胡应麟就是马涧人,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渊源,所以2005年学校开始着手创建古诗文启蒙教育特色学校。
如今的马涧小学就是一个诗的海洋,棋的世界,校园内诗词吟诵萦绕耳畔,棋盘上方寸之间彰显智慧。
漫步校园,随时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流淌着的诗意,而这种诗意及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元素已经渗透到学校的环境里、课程中,并融为师生的生命底色,成为一种可以传承与延续的生命密码。
一、诗意文化创校园苏东坡有一句诗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华”也可以理解为气质不俗,富有涵养。
古今中外的好诗,都深深蕴含着人类的道德情怀。
通过不断地阅读诗歌,就会把诗歌中那些热情、美好、优雅、纯洁的东西悄悄移植到自己的内心,变成自己内心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提出“诗韵校园,诗意人生”的诗教工作理念并努力践行着。
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刊印了学生诗刊23期,“七步对诗台”定期开展,校园内诗意氛围浓厚,正如苏东坡所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学校的小诗人们几天不写诗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写诗也成了他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渠道。
除了作诗,孩子们还通过把诗写在扇子上赠送亲朋、印在杨梅干的包装盒上销往各地、在每年的杨梅节上用诗歌为自家的摊位招揽生意,让诗歌的文化产业价值得到真正地体现。
七绝 诗词进校园(外五首)
七绝诗词进校园(外五首)诗词进校园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以下是五首七绝诗词,描述了诗词进校园的场景和意义。
1. 诗词进校园,文化之花盛。
学子纷纷咏,古韵在心间。
颂扬中华美,传承文明传。
感悟诗意深,人生更加宽。
2. 校园如诗境,学府有诗魂。
诗词融教育,思想在篇章。
读书声声在,古典气息浓。
培养学子情,传统价值珍。
3. 诗词悠悠在校园,文化根脉传千年。
学子吟诵声声起,古韵回荡心中间。
唐诗宋词皆动人,文学经典悦耳闻。
陶冶情操培养才,诗词进校园永传。
4. 校园里的诗词飘香,文化之花绽放光芒。
学子们纷纷吟诵,古韵回荡在空旷。
诗意滋养心灵田,传统文化传承长久。
诗词进校园,教育之光照亮未来。
5. 诗词融入校园生活,文化的力量滋润心灵。
学子们品味经典之美,古韵在诗词中流淌。
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培养学子的情操品质。
诗词进校园,让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诗词进校园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吟诵经典诗词,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世界。
此外,诗词进校园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诗词进校园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探索,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成长空间。
静雅校园浴书香诗香致远气自华
静雅校园浴书香诗香致远气自华------开发区茶棚小学书香校园建设典型经验枣阳经济开发区邹正超开发区茶棚小学以书香校园为特色,以‚诗意校园‛建设为突破口,开展‚沐浴诗香,快乐成长‛为主题的书香校园创建活动。
用读诗、诵诗、品诗、写诗引领师生成长,让师生亲近诗词,与好诗为友,与经典对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文学底蕴,提高文学修养,掀起浓郁的书香氛围。
把名言、古诗的意境植入师生的心灵,塑造高尚的品行、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和高雅的气质。
让每一个生命个体有质量地生成发展。
一、主要做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沟通交流思想,体验诗意魅力中华古诗文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诵读古诗文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校长程红霞首先认识到这一重要意义,先后从书籍和网络上学习古诗100余首,并在工作中深刻体验每个典型诗句的意境,思想境界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在一次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上,讨论学校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活动,副校长提出本周安全卫生检查、目标考核等工作比较多,能不能推迟到下周开展。
程校长一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让班子成员都笑了,古诗的独特魅力小露锋芒。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诗用诗的热情迅速得到了扩散。
班子成员在解决三年级两位教师分课问题的时候,用一句‚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心胸太过狭隘,从此两个人的协作也更加完美,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也纷纷效仿。
(二)广开渠道,提高学诗实效为了让学生能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性情熏陶和感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采取了‚听‛、‚看‛、‚读‛、‚抄‛、‚讲‛、‚赛‛这六条途径。
听,就是学校对广播和电铃进行了升级,上课、下课的铃声变成了优美的唱诗和诵诗,利用学生放学站路队时间,学校播放古诗文录音,供学生欣赏。
看,就是通过建设诗意校园环境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为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与师生交流的文本。
古诗教学的三重境界
“
一
维 ”的境界 ,凸显 了古诗 ,缺失 了儿童 ,诗就
感极强 的古诗教 得明快爽朗呢?也许 ,引导学
只能在课 堂里寂寞回响。
生与 古诗展 开平等 对话 ,不追求 古诗 完整 圆
二JL童读诗 ,平等对话
虽 然每一首古诗 ,都或多或少地镌 刻着一 个 时代 的印记 ,但我们今天 的人学 习古诗 ,还 是应该 以一种平等对话 的姿态来看待它们 。也 就是 说 ,不 必过分 地 以古 人之 言 ,来束缚 今 人
课 堂上 ,古 诗在千 年 的远 处 ,在 思想 的深 处 ,在精 神 的高处 ,学生与古诗相遇 ,是 一种仰 望 的视角 ,不 是钦佩 于诗 人 的思想 精神 ,就是 叹服于诗歌 的辞章韵律 。这些需不需要呢?当 然需要 。尊重 古诗和诗人 ,是 我们学 习古诗必 须要 有 的态 度 ,没 有这个基 础 ,古诗 教学就 可 能会成 为一种浅 尝辄 止。但 ,仅仅有这些 又是 远远不够 的。毕竟 ,我们是站在 当下 的语 言情
满 ,只在 意学生 当下所 得 ,更 能让古 诗和诗 人 走近儿童 ,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这种平等对话 , 远胜于微言大义 、历史背景 的晦 涩剖析 。一 首 古诗 ,就是一粒语 言的种子 ,学 生读诗 ,就是一 个播 种语言种子 的过程 ,而往后 的发芽 、开花 、 结 果 ,还需 要一个 等待 的过程 ,教师不 必操之
语文课上 ,当学生与一首首经典古 诗相遇 时 ,我们会 做 出怎样 的教学 选择 ,又会引领 着 他们进入一种怎样的阅读境 界呢?
一 知 人 论 诗 。仰 视 赏 析 、
因为这些 诗词 ,是 古代文 化 的明珠 ,熠熠
生辉 ,光 彩夺 目,内涵 丰盈 ,词采 绚烂 ,留给我 们 的似乎 只有 品味 、赏析 、赞叹 。于是 ,我们 的 古诗 教学就 会很 自然地选 择这样 的一 种教 学 路径—— “知诗人 ,解诗题 ;抓字眼 ,明诗意 ;想 意境 ,悟诗情 ”。这是一种 “入乎其 内”的古诗教 学 ,它的最终 旨归是无 限逼近这首诗 的内容深 处和诗人 的情感深处 ,最大 限度地还原古诗 文 字背后 的人 、事 、景 、物 、情 、理 。如“春风又绿江 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 的一个“绿 ”字 ,不只 是一 种 自然 色彩 ;一 个 “还 ”字 ,也不 只是一 种 思乡情怀 。这些 字词之 中有着“言外之 意”,与 诗 人 王 安 石 所 处 的 历 史 背 景 、人 生经 历 紧 密 关 联 着 。从 古 至今 ,知 人 论 诗 ,一 直 是 我 们 学 习 古 诗所秉持 的一种理念 。
畅游曼妙诗海,擦亮孩子们发现美的眼睛
畅游曼妙诗海,擦亮孩子们发现美的眼睛作者:陆菊芬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33期摘要:在曼妙的诗海当中,我们该为孩子们擦亮发现美的眼睛,使他们能夠走进古诗文的意境,感受古诗文的魅力,领略古诗文的美。
通过吟诵入境,感受古诗韵律美;借助绘画,体味诗文动态美;启发想象,领悟诗境艺术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欣赏美。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古诗,教给他们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的技能和方法,塑造他们美的心灵,让孩子们在曼妙的古诗海洋中遨游!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想象拓展审美前段时间特别火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让央视主持人董卿火了,也在朋友圈引发了一个搞笑的段子——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
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当看见夕阳余晖和飞鸟时,应是发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慨叹,而不是单纯嚷嚷“哇,好多鸟,好好看……”虽然这只是网友调侃的搞笑段子,但是笑过之后,却也碰触了我的神经。
在我们祖国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古诗文异彩纷呈,如一片浩瀚的海洋。
学习古诗文,正是给了学生一方畅游诗海的小舟,使他们能够走进古诗文的意境,感受古诗文的魅力,陶醉于古诗文的馥郁之中,经历一段快乐的旅程。
作为教者,我们确实该深思:在曼妙的诗海当中,我们该如何为孩子们擦亮发现美的眼睛,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摸索与探求。
一、吟诵入境,感受古诗韵律美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吟诵,才能感悟到美的旋律,这是古诗词学习的最低层次。
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古诗词,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朗读。
指导学生诵读,要注意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深刻体会到古诗的语言和节奏美。
如古诗《所见》,仅四句话便勾画了放牛娃的声、情、神、态,表现出其活泼机灵的性格。
诵读第一句“牧童骑黄牛”要平起叙述;第二句“歌声振林越”要高亢赞美,突出“振”字;第三句“意欲捕鸣蝉”回复叙述口吻;第四句中的“忽然”则应重而快,读后稍停,表现出牧童的机灵、敏捷;“闭口立”三字要读得轻而慢,一字一拍,再现出牧童轻声屏气和蹑手蹑脚捕捉鸣蝉的神情。
赞校园的七言律诗
赞校园的七言律诗《再和答为之》作者:黄庭坚(宋)诗文:林君维闽英,数面成瓜葛。
邻居接杖藜,过饭厌疏粝。
读书饱工夫,论事极精核。
奋身君子场,勇若怒未泄。
穷年栖旅巢,由命非由拙。
王良驱八骏,方驾度九折。
学堂疏雨余,石砌长苔发。
弟子肥如瓠,先生瘦惟骨。
北门一都会,尘埃人卒卒。
高盖如秋荷,势利相奔谒。
惟君尚寂寞,来观草玄笔。
斯文未易陈,正当高阁束。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
《宫词一百首·其一》作者:王建(唐)诗文:蓬莱正殿压金鳌,红日初生碧海涛。
闲著五门遥北望,柘黄新帕御床高。
《宫词一百首·其五》作者:王建(唐)诗文:新调白马怕鞭声,供奉骑来绕禁城。
为报诸王侵早入,隔门催进打球名。
**《宫词一百首·其十》作者:王建(唐)诗文:避暑昭阳不掷卢,井边含水喷鸦雏。
内中数日无呼唤,拓得滕王蛱蝶图。
**《宫词一百首·其十五》作者:王建(唐)诗文:雨入珠帘满殿凉,避风新出玉盆汤。
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
**《宫词一百首·其二十》作者:王建(唐)诗文: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宫词一百首·其二十五》作者:王建(唐)诗文:竞渡船头掉采旗,两边溅水湿罗衣。
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
1. ◦ ◦2. ◦ ◦3. ◦ ◦4. ◦ ◦5. ◦ ◦6. ◦ ◦7. ◦ ◦**《宫词一百首·其三十》作者:王建(唐)诗文: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
天子不教人射杀,玉鞭遮到马蹄前。
**《宫词一百首·其三十五》作者:王建(唐)诗文:云駮花骢各试行,一般毛色一般缨。
殿前来往重骑过,欲得君王别赐名。
**《宫词一百首·其四十》作者:王建(唐)诗文:每日日高祗候处,满堤红艳立春风。
圣寿已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
8. ◦ ◦ 9. ◦ ◦ 10. ◦ ◦。
老师感谢学生的句子
老师感谢学生的句子老师感谢同学的句子11、师者,导余之狭路;友者,助余之险途。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2、感谢是一种才智,一种包涵,一种气度,一种超越,一门艺术。
作为老师,当同学因你的赏识、关爱和培育而舍命学习时,我们能不感谢他们吗?3、感恩有你!孩子,感谢你!4、感谢同学对我们的信任,让我们承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让我们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我们制造了自身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敬重与认可,有了职业的充实与美好。
5、用感谢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同学,我们就会懂得用怎样的语言去与同学沟通和沟通,用怎样的责任去教育和爱惜同学,用怎样的细心和耐烦去教授每一节课。
6、我们必需敬重每一位同学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敬重同学同时意味着不损害同学的自尊心,我们不仅要敬重每一位同学,还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同学。
7、感谢同学赐予我们的协作,在我们实习时,在我们成长时,是他们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熟,不断提高。
8、三年苦读磨一剑,气定神闲战犹酣。
势如破竹捣黄龙,千帆竞发齐凯旋。
嗟乎,伤别离,前路潇潇宴,惟愿归时仍少年。
9、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我们也要感谢我们的同学,由于同学一样会让我们成长,可以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缺乏,所以说育人也育己。
10、感谢同学给我们供应了一份经济来源,让我们衣食无忧,让我们有力量孝敬父母,抚养子女。
11、老师感谢同学是对同学成果的确定、对同学进步的关注、对同学人格的敬重、对同学道德的表扬。
老师诚意感谢同学,就能找到人生的平衡点。
12、我想身为一名老师,几乎每节课孩子们都仔细听,都有人主动回答下列问题,这就是最快乐,最欢乐的一件事了。
所以,我不止一次说过,遇见你们,是我的荣幸,莫大的荣幸。
13、在教育教学中当我们遇到同学非凡的见解时,当我们课堂上胜利利用教育机灵时,我们会感谢同学给我们才智和灵感。
14、老师对同学的感谢,不仅应当给他们荣誉和鼓舞,还可以在学习、生活详情上的关怀。
15、感谢同学就这么简洁,这么真实,而又耐人寻味。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就像是踏上了一场充满奇幻与诗意的漫长旅程。
语文教学啊,它可不是简单地把那些文字和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
你得像个技艺高超的厨师,学生们就像是食客。
如果只是把食材胡乱堆在盘子里给食客,那谁能吃得下去呢?同样,只是生硬地讲解字词、语法,学生们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
比如说教古诗词吧,你要是就干巴巴地讲诗句的意思,那古诗词的美就像被拔了毛的凤凰,一点儿也不吸引人了。
得像个会讲故事的老艺人,把诗词背后的故事、诗人的经历,用绘声绘色的方式讲出来。
像讲李白的诗,你就给他讲李白仗剑走天涯的潇洒,他在宫廷里的得意与失意,这样一来,那诗句仿佛就有了灵魂,学生们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自然而然就被吸引进去了。
备课呢,那可是一场精心的策划。
你得像个探险家,在知识的丛林里到处寻觅宝藏。
这个宝藏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那些能让学生们眼前一亮的教学方法和有趣的素材。
你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口味,就像厨师要知道食客喜欢甜的还是辣的。
如果是给一群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上课,那故事、游戏就得多多益善。
像教拼音的时候,把拼音编成儿歌,学生们一边唱着歌一边就把拼音记住了,这多好玩儿。
要是给中学生讲作文,你就得找来各种范文,像展示宝贝一样,让他们看看别人是怎么妙笔生花的。
在课堂上,老师又像是个舞台上的演员。
你的表情、动作、声音都得配合着你讲的内容。
要是讲《背影》,你得把那种深沉的父爱通过你的声音和表情传递出来。
你不能像个木头人一样站在那儿,那学生们也会觉得无趣。
你得用你的热情去点燃他们的热情。
我记得有一次我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学着鲁迅先生描写的样子,模仿雪地捕鸟的动作,学生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课堂气氛那叫一个热烈。
语文教学还得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这就像园丁照顾花园里的花花草草。
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花期,每一个学生也有他自己的学习节奏。
有的学生可能对古诗词特别敏感,一读就懂,有的学生可能在作文方面开窍比较晚。
你不能因为一朵花还没开就嫌弃它,你得耐心地浇水施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通用10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
“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
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
教学时。
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用朗读录音回味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传承古韵文化,感受诗词魅力
传承古韵文化,感受诗词魅力发布时间:2022-10-19T06:04:18.57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6卷6月11期作者:张玉芳[导读]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抒情,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是古文化的宝藏。
教学时要开展任务合作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利用音乐渲染情景,感受诗词情感共鸣;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诗以歌,领略诗词魅力。
张玉芳福建省寿宁县东区小学摘要: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抒情,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是古文化的宝藏。
教学时要开展任务合作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利用音乐渲染情景,感受诗词情感共鸣;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诗以歌,领略诗词魅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小学1-6年级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多达上百首,可见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要求。
学校要充分利用古诗词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一、开展任务合作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倡导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以前置性任务驱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依靠任务主动探寻诗词的魅力,领悟古语言的优美。
同时,也要注意形式多样化和操作的可行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任务。
我们应该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设计教学环节,同时兼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性。
“人之初,性本善”,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为了让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我们就要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不断完善自身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例如:学习六上《七律.长征》时,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采用任务合作的教学方法,首先把学生分组,让他们自己组员之间选举组长,再让他们给自己所在小组取个口号,这样不仅增加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认同,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然后告诉他们下节课要学习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让每个组提前查找作者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熟练掌握诵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已经悄悄走过,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是一个人一生中培养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三年的诗词之旅在孩子们小学毕业的前夕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无法估量的文化瑰宝!它走过了千百年的路程,走过了世世代代多少个轮回啊,如今却离我们越来越生疏!
让学生接触经典诗词,抓住中华古典文化的根,已刻不容缓!
今天早上,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一本又一本厚厚的“拾珠集”,数一数,有四本的,有五本的。
大家仔细地翻开这一本又一本“拾珠集”,一首首亲自一笔一画抄下的诗词映入眼帘,一幅幅或精美或笨拙的诗配画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看似普普通通,却值得一生保存。
三年的心血,全凝结在这些集子上了,三年的辛苦,如今终于有了收获的喜悦感!
语文课上,我们一起算了一笔特殊的账,三年来,我们走过的“天”“地”“人”三段诗词之旅,到底诵读了多少,积累了多少首诗词呢?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一首一首按照一个一个的主题数下来,记下来,课结束时,黑板上出现了如下的板书:
天——“走过四季”——共115首
秋——20首冬——24首春——42首夏——29首
地——“走遍江南”——共127首
引入——1首平望——17首吴江——25首苏州——27首
南京—-11首扬州——13首杭州——13首绍兴——17首
总结——3首
人——“走近诗人”(李白、苏轼)——共110首
李白出蜀漫游9首安陆干谒7首长安待诏5首
粱园十载15首晚年流浪12首后人评价8首
苏轼出眉州8首与杭州12首在密州8首
在黄州14首在岭南12首
“天”“地”“人”诗词之旅三年共计352首
一个沉甸甸的数字,是一天一天累积的结果。
在每天新鲜的晨光中,我们都以诗词之旅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
三年,漫长而又短暂,一个个大主题套着一个个小主题,我们一路走来,依稀还能记得这踩下的每一步所留下的每一个深深的脚印:
一年四季,秋冬春夏,“秋月”“秋思”“冬梅”“冬雪”“春雨”“春花”“春鸟”“儿童”“农忙”“梅雨”,这一段段诗词之旅令人目不暇接。
在四季的轮回中.这一首首诗词随着时光的转移流淌进学生心头。
秋天,我们与明月金风为伴,吟诵了20首秋季诗词:冬天,我们踏雪寻梅,吟诵了24首冬季诗词;春天,我们在春雨的滋润下赏百花听鸟鸣,吟诵了42首春季诗词;夏天,我们在这个忙碌的季节里,感受农忙聆听梅雨,吟诵了29首夏季诗词。
走过了一年中的四个各具特色的季节,也留下了115首诗词的痕迹。
走遍江南,我们走过“苏杭天堂一平望安德桥”“莺湖八景”“相邻小镇”“莼鲈之思”“垂虹桥畔”“松陵八景”。
诵读家乡吴江的一首首诗词,让我们的心与这片火热的土地贴得更近;“苏州刺史”才华横溢,“苏州园林”美景如画,“苏州虎丘”人文厚重。
走过南京、扬州、杭州与绍兴,一座座诗歌之城,底蕴丰厚,大气灵秀。
一段段诗词之旅,颂江南,忆江南,梦江南,望江南,江南飞扬翩跹在心间!127首曼妙的江南诗词里那美丽的画面与多情的韵律,给江南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烙上了灵气与诗意!
李白和苏轼是我国文化的两座高峰!天南地北,哪里没有李白和东坡的诗词在传诵?妇孺老幼,谁不会吟一首李白和东坡的诗?在飒爽的秋风中,我们诵读了李白的56首诗.“出蜀漫游”“安陆干谒”“长安待诏”“梁园十载”“晚年流浪”,记下了大诗人的一个个脚印、一段段心路;在柔和的春风中,我们诵读了苏轼的54首诗词,东坡“走出眉州”,来到“杭州、
密州、黄州、惠州、儋州”,坎坷一生,漂泊万里,身在天涯,赤子之心始终不曾有丝毫褪色。
诵读着两位大诗人的110首诗词,孩子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文化旅行。